CN105322988A - 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2988A
CN105322988A CN201410377800.5A CN201410377800A CN105322988A CN 105322988 A CN105322988 A CN 105322988A CN 201410377800 A CN201410377800 A CN 201410377800A CN 105322988 A CN105322988 A CN 1053229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beam
beam forming
pilot resources
forming vector
v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78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2988B (zh
Inventor
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41037780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22988B/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4318 priority patent/WO2016015568A1/zh
Priority to EP15826430.9A priority patent/EP3176957B1/en
Priority to US15/328,489 priority patent/US9780858B2/en
Publication of CN105322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2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2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2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04B17/327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 [RSC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用以进行三维波束赋形。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先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之后,从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通过赋形的导频进行信道测量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由于首先基于粗颗粒度的波束赋形向量集合确定其中最优的波束赋形向量,再基于对应的细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集合确定其中最优的波束赋形向量,从而达到了不需要测量所有细粒度波束赋形向量便确定最优细粒度波束赋形向量以及最优预编码信息的目的,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系统资源开销,并进而降低了终端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蜂窝系统中,基站天线阵列一般呈水平排列。基站发射端波束仅能在水平方向进行调整,而垂直方向对每个终端都是固定的下倾角,因此各种波束赋形/预编码技术等均是基于水平方向信道进行的。由于无线信号在空间中是三维传播的,固定下倾角的方法不能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因此垂直方向的波束调整对于系统性能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随着天线技术的发展,业界已出现能够对每个阵子独立控制的有源天线。采用这种天线阵列,使得波束在垂直方向的动态调整成为可能。
当前的一种三维波束赋形方案是:基站在水平维度设置多个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s,简称CSI-RS)资源,基站针对每一个CSI-RS资源采用不同的垂直波束赋形向量进行波束赋形并发送CSI-RS信号。终端测量每一个水平维度设置的CSI-RS信号并上报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简称CSI),基站基于终端的反馈确定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上述方案,一方面会导致较高的系统资源开销,另一方面会增加终端的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用以进行三维波束赋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其中,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
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较佳的,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较佳的,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较佳的,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P≥1。
较佳的,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1个M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M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M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之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K端口的第三测量结果,得到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
较佳的,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三测量周期,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1个子帧,T1不小于b+1,b为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和P个所述第三测量周期,P≥1;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相等。
较佳的,所述导频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较佳的,所述第一维度为垂直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水平维度;或者,所述第一维度为水平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垂直维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其中,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合成模块,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较佳的,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较佳的,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较佳的,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P≥1。
较佳的,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1个M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M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M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
配置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K端口的第三测量结果,得到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
较佳的,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
按照第三测量周期,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1个子帧,T1不小于b+1,b为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以及P个所述第三测量周期,P≥1;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相等。
较佳的,所述导频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较佳的,所述第一维度为垂直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水平维度;或者,所述第一维度为水平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垂直维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其中,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有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以及终端反馈的测量结果;
射频电路,用于发送导频。
较佳的,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较佳的,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配置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较佳的,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P≥1。
较佳的,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配置1个M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M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M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配置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K端口的第三测量结果,得到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
较佳的,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按照第三测量周期,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1个子帧,T1不小于b+1,b为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以及P个所述第三测量周期,P≥1;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相等。
较佳的,所述导频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较佳的,所述第一维度为垂直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水平维度;或者,所述第一维度为水平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垂直维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维度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并对应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设置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即,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该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低比特量化得到的粗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该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高比特量化得到的细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在确定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的过程中,网络设备先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元素进行波束赋形,并基于终端的反馈确定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再使用该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元素进行波束赋形,并基于终端的反馈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并进而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由于首先基于粗颗粒度的波束赋形向量集合确定其中最优的波束赋形向量,再基于对应的细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集合确定其中最优的波束赋形向量,从而达到了不需要测量所有细粒度波束赋形向量便确定最优细粒度波束赋形向量以及最优预编码信息的目的,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系统资源开销,并进而降低了终端的复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的时序框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的时序框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的时序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装置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佳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适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该系统架构中包括网络设备101,以及至少一个终端102;其中,所述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所述终端可为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终端,如手机等。
网络设备101可以向终端102发送导频,并依据终端102反馈的信息对天线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导频可以用来做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简称CSI)测量或者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SignalReceivingPower,简称RSRP)测量等。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导频后,经过测量,反馈CSI或RSRP及其索引信息给网络设备。
基于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
其中,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
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粗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等效于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低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细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即粗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该集合中包含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等效于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高比特量化得到的。具体的,通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形成的波束宽度较宽,将通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形成的波束宽度细分为M个子波束宽度,所述M个子波束宽度即为通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所对应的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形成的M个子波束宽度。
步骤202,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步骤203,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上述流程的步骤201和步骤202中,所述导频可以是CSI-RS,所述第一测量结果中至少包括RSRP和/或CSI,所述第二测量结果中至少包括CSI。可选的,终端反馈的测量结果中的RSRP可为终端测量到的所有RSRP及其索引,也可为终端测量到的最优RSRP的索引,终端反馈的测量结果中的CSI可以为终端测量到的所有CSI及其索引,也可为终端测量到的一个最优的CSI及其索引。
CSI中包含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PMI(PrecodingMatrixIndex,预编码矩阵索引)、RI(rankindication,秩指示)等信息。
在步骤202中,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该步骤中导频用于测量第二维度的信道信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上述流程中,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垂直维度的波束赋形向量,依据垂直维度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水平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也可以均是水平维度的波束赋形向量,依据水平维度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垂直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由于通过确定比特量化较低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迅速缩小了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范围,之后在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所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比特量化较高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从而达到了不需要测量所有波束赋形向量便可快速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的目的。
基于以上图2所示的流程,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结合图3a、图4a和图5a分别描述几种优选地实现方式。
如图3a所示,该流程可包括:
步骤301,网络设备使用N个第一维度波束赋形向量分别对N个单端口或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
该步骤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所述网络设备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步骤302,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
该步骤中,终端接收到步骤301中网络设备发送的通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进行赋形的导频资源后,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测量得到RSRP。
可选的,终端可从所有导频的RSRP中选出最优的RSRP,将该最优的RSRP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或端口索引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依据此索引与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出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或者,终端将所有导频的RSRP及其索引全部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从接收到的所有RSRP中挑选出最优的RSRP,依据最优RSRP所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或端口索引与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出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
由前述可知,每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均对应一个包含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子集,依据确定出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
步骤303,所述网络设备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其中,所述导频用于测量第二维度的信道信息。
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由于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有M个,因此需要M个导频资源,所述M个导频资源分别使用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进行波束赋形;又由于该步骤需要确定出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且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为K时,则每个导频资源均需配置K端口,此时,每一个导频资源上的K端口均使用的是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所述每一个导频资源上的K端口所发送的导频用于测量第二维度的信道信息。
步骤304,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由前述可知,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第一维度的波束赋形向量。在实施中,终端接收到步骤303中网络设备发送的通过第一维度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进行赋形的导频资源后,所述导频用于测量第二维度的信道信息,终端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测量得到CSI。
可选的,终端可从所有导频资源对应的CSI中选出最优的CSI,并将最优的CSI及其索引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依据最优CSI的索引与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并根据最优CSI中的PMI信息得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或者,终端将所有导频资源对应的CSI及其索引全部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从接收到的所有CSI中挑选出最优的CSI,依据最优CSI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与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出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并根据最优CSI中的PMI信息得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步骤305,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第一维度的波束赋形向量,依据确定出的第一维度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在实施中,由于终端可能发生移动等情况,因此基站需定时更新自身的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如图3b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上述步骤301至305的方法流程所对应的时序框图,从图3b上可以看出,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在实施中,需要先确定出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再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因此应在通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之后可能在所述发送该导频的下一子帧,或可能在所述发送该导频之后,间隔几个子帧,才接收到该导频的相应的测量结果,在该导频的相应的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的下一子帧以及下一子帧之后的某一子帧,开始进行第二测量周期的测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
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P≥1。
由于第一测量周期用于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而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通过对第一维度空间进行低比特量化得到的,而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第一维度空间进行高比特量化得到的,因此在较短的时间段内,终端移动的距离不会太大,因此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仅重复进行第二测量周期,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多次重新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即可,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可再次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较佳的,在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可进行1次或多次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动作,即在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可包含一次或多次第二测量周期。
为各个测量过程设置测量周期,可周期性更新最优三维波束赋形向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进一步,更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时间较长,而更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的时间较短,从而达到了减少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的效果。
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中,先从N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接着从M个经过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赋形后的K端口导频资源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一个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可见,该过程中测量向量的数量较少,且达到快速收敛至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目的,进而为快速进行三维波束赋形奠定基础。
如图4a所示,该流程可包括:
步骤401,网络设备配置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
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由于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有N个,因此需要N个导频资源,所述N个导频资源分别使用N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进行波束赋形;又由于该步骤需要确定出最优的第一维度波束赋形向量,且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为K时,则每个导频资源均需配置K个端口,此时,每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均使用的是同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
步骤402,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
在实施中,终端接收到步骤401中网络设备发送的通过第一维度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进行赋形的导频资源后,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CSI。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CSI所包含的信息比RSRP多,且CSI能帮助网络设备和/或终端更精确、更快的确定最优波束赋形向量的信息。
在实施中,终端接收到步骤401中网络设备发送的通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进行赋形的导频资源后,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CSI。
可选的,终端可从所有导频的CSI中选出最优的CSI,并将该最优的CSI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依据最优CSI的索引与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或者终端将所有导频的CSI及其索引全部反馈给网络设备,此时网络设备可从接收到的所有CSI中挑选出最优的CSI,依据最优CSI所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与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
由前述可知,每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均对应一个包含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子集,依据确定出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
步骤403,所述网络设备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其中,所述导频用于测量第二维度的信道信息。
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由于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有M个,因此需要M个导频资源,所述M个导频资源分别使用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进行波束赋形;又由于该步骤需要确定出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且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为K时,则每个导频资源均需配置K个端口,此时,每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均使用的是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所述每一个导频资源上的K端口所发送的导频用于测量第二维度的信道信息。
步骤404,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由前述可知,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第一维度的波束赋形向量。在实施中,终端接收到步骤403中网络设备发送的通过第一维度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进行赋形的导频资源后,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CSI。
可选的,终端可从所有导频的CSI中选出最优的CSI,并将该最优的CSI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依据最优CSI的索引与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同时通过最优CSI中包含的PMI信息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或者终端将所有导频的CSI及其索引全部反馈给网络设备,此时网络设备可从接收到的所有CSI中挑选出最优的CSI,依据最优CSI所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与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同时通过最优CSI中包含的PMI信息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步骤405,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第一维度的波束赋形向量,依据确定出的第一维度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在实施中,由于终端可能发生移动等情况,因此基站需定时更新自身的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如图4b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上述步骤401至405的方法流程所对应的时序框图,从图4b上可以看出,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在实施中,需要先确定出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再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因此应在通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之后可能在所述发送该导频的下一子帧,或可能在所述发送该导频之后,间隔几个子帧,才接收到该导频的相应的测量结果,在该导频的相应的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的下一子帧以及下一子帧之后的某一子帧,开始进行第二测量周期的测量,因此,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
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P≥1。
由于第一测量周期用于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而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通过对第一维度空间进行低比特量化得到的,而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第一维度空间进行高比特量化得到的,因此在较短的时间段内,终端移动的距离不会太大,因此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仅重复进行第二测量周期,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多次重新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即可,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可再次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较佳的,在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可进行1次或多次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动作,即在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可包含一次或多次第二测量周期。
为各个测量过程设置测量周期,可周期性更新最优三维波束赋形向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进一步,更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时间较长,而更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的时间较短,从而达到了减少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的效果。
方式二中,先从N个经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赋形后的K端口导频资源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接着从M个经过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赋形后的K端口导频资源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一个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可见,该过程中测量向量的数量较少,且达到快速收敛至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目的,进而为快速进行三维波束赋形奠定基础。
如图5a所示,该流程可包括:
步骤501,使用N个第一维度波束赋形向量分别对N个单端口或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
该步骤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所述网络设备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步骤502,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
该步骤中,终端接收到步骤501中网络设备发送的通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进行赋形的导频资源后,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RSRP。
可选的,终端可从所有导频的RSRP中选出最优的RSRP,并将该最优的RSRP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或端口索引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依据最优RSRP的索引与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或者终端将所有导频的RSRP及其索引全部反馈给网络设备,此时网络设备可从接收到的所有RSRP中挑选出最优的RSRP,之后依据最优RSRP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或端口索引与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
由前述可知,每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均对应一个包含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子集,依据确定出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
步骤503,所述网络设备配置1个M端口或M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
该步骤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1个M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M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所述网络设备配置M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步骤504,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
由前述可知,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第一维度的波束赋形向量。在实施中,终端接收到步骤503中网络设备发送的通过第一维度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进行赋形的导频资源后,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RSRP。
可选的,终端可从所有导频的RSRP中选出最优的RSRP,并将该最优的RSRP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或端口索引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依据最优RSRP的索引与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或者终端将所有导频RSRP及其索引全部反馈给网络设备,此时网络设备可从接收到的所有RSRP中挑选出最优的RSRP,依据最优RSRP对应的导频资源索引或端口索引与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
步骤505,所述网络设备配置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由于已确定出一个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又由于该步骤需要确定出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且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为K时,则导频资源需配置K个端口,此时,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是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
步骤506,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K端口的第三测量结果,得到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
由前述可知,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第一维度的波束赋形向量。在实施中,终端接收到步骤505中网络设备发送的通过第一维度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进行赋形的导频资源后,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CSI。
终端将CSI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依据CSI中的PMI信息确定最优第二维度的预编码信息。
步骤507,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均是第一维度的波束赋形向量,依据确定出的第一维度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在实施中,由于终端可能发生移动等情况,因此基站需定时更新自身的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如图5b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上述步骤501至507的方法流程所对应的时序框图,从图5b上可以看出,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三测量周期,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在实施中,需要先确定出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再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因此应在通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之后可能在所述发送该导频的下一子帧,或可能在所述发送该导频之后,间隔几个子帧,才接收到该导频的相应的测量结果,在该导频的相应的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的下一子帧以及下一子帧之后的某一子帧,开始进行第二测量周期的测量,应在通过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之后可能在所述发送该导频的下一子帧,或可能在所述发送该导频之后,间隔几个子帧,才接收到该导频的相应的测量结果,在该导频的相应的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的下一子帧以及下一子帧之后的某一子帧,开始进行第三测量周期的测量。
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1个子帧,T1不小于b+1,b为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
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和所述第三测量周期,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以及P个所述第三测量周期,P≥1;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相等。
由于第一测量周期用于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而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通过对第一维度空间进行低比特量化得到的,而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第一维度空间进行高比特量化得到的,因此在较短的时间段内,终端移动的距离不会太大,因此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仅重复进行第二测量周期和第三测量周期,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多次重新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即可,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可再次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较佳的,在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可进行1次或多次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的动作,即在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可包含一次或多次第二测量周期和第三测量周期。
为各个测量过程设置测量周期,可周期性更新最优三维波束赋形向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进一步,更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时间较长,而更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的时间较短,从而达到了减少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的效果。
方式三中,先从N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接着从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最后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可见,该过程中测量向量的数量较少,且达到快速收敛至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目的,进而为快速进行三维波束赋形奠定基础。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装置,如图6所示,该装置可以为基站、或基站内的发射机,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601,用于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其中,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
第二确定模块602,用于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合成模块603,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由于通过确定比特量化较低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迅速缩小了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范围,之后在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所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比特量化较高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从而达到了不需要测量所有波束赋形向量便可快速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几种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的方式,如下:
方式一: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601,在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602,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方式一中,先从N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接着从M个经过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赋形后的K端口导频资源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一个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可见,该过程中测量向量的数量较少,且达到快速收敛至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目的,进而为快速进行三维波束赋形奠定基础。
方式二: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601,在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602,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方式二中,先从N个经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赋形后的K端口导频资源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接着从M个经过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赋形后的K端口导频资源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一个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可见,该过程中测量向量的数量较少,且达到快速收敛至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目的,进而为快速进行三维波束赋形奠定基础。
方式一和方式二中有以下共同特性: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601,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P≥1。
为各个测量过程设置测量周期,可周期性更新最优三维波束赋形向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进一步,更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时间较长,而更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的时间较短,从而达到了减少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的效果。
方式三: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601,在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602,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1个M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M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M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602,在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之后,还用于:
配置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K端口的第三测量结果,得到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
方式三中的特性如下: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601,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602,还用于:
按照第三测量周期,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1个子帧,T1不小于b+1,b为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和所述第三测量周期,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以及P个所述第三测量周期,P≥1;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相等。
为各个测量过程设置测量周期,可周期性更新最优三维波束赋形向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进一步,更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时间较长,而更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的时间较短,从而达到了减少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的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导频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维度为垂直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水平维度;或者,所述第一维度为水平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垂直维度。
方式三中,先从N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接着从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最后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可见,该过程中测量向量的数量较少,且达到快速收敛至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目的,进而为快速进行三维波束赋形奠定基础。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装置,如图7所示,该装置可以为基站、或基站内的发射机,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进一步还包括射频电路703:
处理器701,用于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其中,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用于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存储器702,用于存储所有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以及终端反馈的测量结果;
射频电路703,用于发送导频。
由于通过确定比特量化较低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迅速缩小了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的范围,之后在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所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比特量化较高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从而达到了不需要测量所有波束赋形向量便可快速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三种确定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的方式,如下:
方式一:
所述处理器701,在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处理器701,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方式一中,先从N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接着从M个经过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赋形后的K端口导频资源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一个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可见,该过程中测量向量的数量较少,且达到快速收敛至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目的,进而为快速进行三维波束赋形奠定基础。
方式二:
所述处理器701,在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处理器701,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方式二中,先从N个经过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赋形后的K端口导频资源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接着从M个经过第二波束赋形向量赋形后的K端口导频资源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一个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可见,该过程中测量向量的数量较少,且达到快速收敛至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目的,进而为快速进行三维波束赋形奠定基础。
方式一和方式二中有以下共同特性:
所述处理器701,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处理器701,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P≥1。
为各个测量过程设置测量周期,可周期性更新最优三维波束赋形向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进一步,更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时间较长,而更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的时间较短,从而达到了减少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的效果。
方式三:
所述处理器701,在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处理器701,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时,具体用于:
配置1个M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M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M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处理器701,在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之后,还用于:
配置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K端口的第三测量结果,得到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
方式三中的特性如下:
所述处理器701,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处理器701,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处理器701,还用于:
按照第三测量周期,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1个子帧,T1不小于b+1,b为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和所述第三测量周期,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以及P个所述第三测量周期,P≥1;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相等。
为各个测量过程设置测量周期,可周期性更新最优三维波束赋形向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进一步,更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时间较长,而更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的时间较短,从而达到了减少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的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导频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维度为垂直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水平维度;或者,所述第一维度为水平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垂直维度。
方式三中,先从N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接着从M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中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最后确定出一个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可见,该过程中测量向量的数量较少,且达到快速收敛至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最优的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目的,进而为快速进行三维波束赋形奠定基础。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维度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并对应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设置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即,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该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低比特量化得到的粗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该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高比特量化得到的细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在确定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的过程中,网络设备先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元素进行波束赋形,并基于终端的反馈确定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再使用该最优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元素进行波束赋形,并基于终端的反馈确定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并进而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由于首先基于粗颗粒度的波束赋形向量集合确定其中最优的波束赋形向量,再基于对应的细颗粒度波束赋形向量集合确定其中最优的波束赋形向量,从而达到了不需要测量所有细粒度波束赋形向量便确定最优细粒度波束赋形向量以及最优预编码信息的目的,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系统资源开销,并进而降低了终端的复杂度。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6)

1.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其中,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
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P≥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1个M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M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M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之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K端口的第三测量结果,得到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网络设备按照第三测量周期,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1个子帧,T1不小于b+1,b为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和P个所述第三测量周期,P≥1;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相等。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频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维度为垂直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水平维度;或者,所述第一维度为水平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垂直维度。
9.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一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并确定所述最优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其中,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每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每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是对所对应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的第一维度空间进行比特量化得到的;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所述网络设备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并根据针对所述导频的第二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以及确定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
合成模块,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和所述第二维度的最优预编码信息合成得到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一波束赋形向量,N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每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为同一个第二波束赋形向量,M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之间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P≥1。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N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一个N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N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N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N为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配置1个M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M端口导频资源中的所有端口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或者
配置M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并分别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每个单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有所述单端口的导频资源使用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各不相同,M为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
配置一个K端口的导频资源,并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其中,K为第二维度的天线单元数量;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针对所述K端口的第三测量结果,得到第二维度预编码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按照第一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按照第二测量周期,分别使用确定出的第二波束赋形向量集合中的向量对所述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
按照第三测量周期,使用确定出的最优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K端口的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0个子帧,T0不小于a+1,a为使用第一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与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时间偏移为T1个子帧,T1不小于b+1,b为使用第二波束赋形向量对导频资源进行波束赋形后发送导频的子帧与相应测量结果的反馈子帧之间所间隔的子帧的数量;所述第一测量周期的范围内包含P个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以及P个所述第三测量周期,P≥1;所述第三测量周期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测量周期的长度相等。
15.如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频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16.如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维度为垂直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水平维度;或者,所述第一维度为水平维度,所述第二维度为垂直维度。
CN201410377800.5A 2014-08-01 2014-08-01 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3229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7800.5A CN105322988B (zh) 2014-08-01 2014-08-01 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PCT/CN2015/084318 WO2016015568A1 (zh) 2014-08-01 2015-07-17 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EP15826430.9A EP3176957B1 (en) 2014-08-01 2015-07-17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ree-dimensional beam pre-coding information
US15/328,489 US9780858B2 (en) 2014-08-01 2015-07-17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ree-dimensional beam pre-cod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7800.5A CN105322988B (zh) 2014-08-01 2014-08-01 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2988A true CN105322988A (zh) 2016-02-10
CN105322988B CN105322988B (zh) 2018-09-07

Family

ID=55216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7800.5A Active CN105322988B (zh) 2014-08-01 2014-08-01 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80858B2 (zh)
EP (1) EP3176957B1 (zh)
CN (1) CN105322988B (zh)
WO (1) WO201601556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76305A1 (zh) * 2016-10-28 2018-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0149126A (zh) * 2019-05-24 2019-08-20 熊军 一种3d-mimo系统的波束赋形方法及波束赋形装置
CN112788612A (zh) * 2019-11-08 2021-05-1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WO2023184523A1 (en) * 2022-04-02 2023-10-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dimensional channel measurement resource configuration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49839B1 (en) * 2015-01-20 2019-12-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quiring pre-coding inform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2885A (zh) * 2011-11-25 2012-04-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Lte中的三维波束赋形方法
US20120202431A1 (en) * 2010-06-15 2012-08-0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parent Coordinated Beam-Forming
CN103152085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波束赋形的权值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03475397A (zh) * 2012-06-08 2013-12-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波束赋形的方法、通信站及移动站
WO2014079329A1 (zh) * 2012-11-20 2014-05-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导频信号和信号测量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77874B2 (en) * 2007-12-31 2013-07-02 Mobilicom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1426962B1 (ko) * 2008-03-20 2014-08-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다중 사용자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포밍 방법 및장치
US9178578B2 (en) * 2011-01-10 2015-1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ster-slave architecture in a 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 scheme
US8879496B2 (en) * 2011-12-19 2014-11-04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Beamforming codeword exchange between base stations
US9237475B2 (en) * 2012-03-09 2016-01-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and beam index reporting
CN103684657A (zh) 2012-09-03 2014-03-26 夏普株式会社 预编码矩阵构造和索引值反馈方法及相关通信设备
CN103780331B (zh) * 2012-10-19 2017-08-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传输编码指示信息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3795489B (zh) * 2012-10-29 2017-05-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传输编码指示信息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02431A1 (en) * 2010-06-15 2012-08-0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parent Coordinated Beam-Forming
CN102412885A (zh) * 2011-11-25 2012-04-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Lte中的三维波束赋形方法
CN103152085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波束赋形的权值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03475397A (zh) * 2012-06-08 2013-12-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波束赋形的方法、通信站及移动站
WO2014079329A1 (zh) * 2012-11-20 2014-05-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导频信号和信号测量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76305A1 (zh) * 2016-10-28 2018-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9479296A (zh) * 2016-10-28 2019-03-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0149126A (zh) * 2019-05-24 2019-08-20 熊军 一种3d-mimo系统的波束赋形方法及波束赋形装置
CN112788612A (zh) * 2019-11-08 2021-05-1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2788612B (zh) * 2019-11-08 2022-07-29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WO2023184523A1 (en) * 2022-04-02 2023-10-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dimensional channel measurement resource configu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76957B1 (en) 2020-06-03
CN105322988B (zh) 2018-09-07
US9780858B2 (en) 2017-10-03
EP3176957A4 (en) 2017-07-26
US20170214447A1 (en) 2017-07-27
EP3176957A1 (en) 2017-06-07
WO2016015568A1 (zh) 2016-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95394B1 (ko) 프리코딩 행렬 집합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파라미터 지시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2138649B1 (ko) 채널 상태 정보의 피드백 방법과 단말기
US1049127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hybrid beamforming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369849B2 (en) Three-dimensional beamform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5322988A (zh) 一种三维波束预编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5471546A (zh) 一种反馈和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及装置
CN105007126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US10673508B2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6301692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获取方法及装置
US10560163B2 (en) Beamforming configuration with adaptive port-to-antenna mapping for a multi-antenna system
KR20170139612A (ko) 코드북 부분집합의 제약 방법 및 장치
CN104811231A (zh) 一种支持fd-mimo的信道状态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082497A1 (zh) 一种空间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传输节点、存储介质
CN104065448A (zh) 一种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5530037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3840868A (zh) 一种指示和反馈信道质量信息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JP2023179576A (ja) 端末デバイスで実行される方法、端末デバイス、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で実行される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CN106656280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及其控制方法和设备
US20220353715A1 (en) Signal measurement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WO2016001951A1 (ja) 送信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784251A (zh) 天线阵列
CN105322992A (zh) 基站天线选择及多天线通道自适应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4243008A (zh) 一种有限反馈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99636A (zh) 一种导频信号发送方法、信道信息反馈方法及设备
KR102153207B1 (ko) 피드백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8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