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0818A - 美容装置 - Google Patents

美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0818A
CN105310818A CN201510284354.8A CN201510284354A CN105310818A CN 105310818 A CN105310818 A CN 105310818A CN 201510284354 A CN201510284354 A CN 201510284354A CN 105310818 A CN105310818 A CN 105310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accumulation
accumulation member
heat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843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将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10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08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美容装置(10)包括:壳体(30);第1蓄热件(51),其用于向壳体(30)供给热量;第2蓄热件(52),其用于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以及加热器(53),其用于向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供给热量。通过从第2蓄热件(52)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从而第1蓄热件(51)的热量降低的速度变慢,能更长时间地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

Description

美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肌肤等对象部位施加温热的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对使用者的脸等对象部位施加温热的美容装置。这种美容装置包括蓄积用于对对象部位施加热量的蓄热件和向蓄热件供给热量的加热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0425号公报)公开了这种美容装置的一例。
专利文献1的美容装置包括能戴在使用者的脸上的温热面罩和向温热面罩供给电力的加热用支架。温热面罩包括利用从加热用支架供给来的电力进行发热的电加热器和用于蓄积从电加热器输出的热量的蓄热件层。蓄热件层由在38℃~50℃的温度区域内在固相液相之间进行相变的材料形成。作为蓄热件层的材料的一例,有高级脂肪酸与一元或二元的高级醇的酯以及非环状烃等。
根据专利文献1的美容装置,通过将温热面罩安装于加热用支架,从而从加热用支架向电加热器供给电力,利用电加热器的热量对蓄热件层进行加热。而且,当从加热用支架向电加热器供给电力的时间达到了预定的时间时,停止从加热用支架向电加热器供给电力。
使用者将加热后的温热面罩戴在脸上。当温热面罩被戴在脸上时,利用从蓄热件层散发出的热量,从温热面罩向脸供给温热。由此,专利文献1的美容装置在从蓄热件层散发热量的期间,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促进对脸的美容的效果。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的美容装置,当蓄热件层所具有的热量通过散热而降低了时,无法对脸供给温热。在即使在这种状态下使用者也希望使用温热面罩的情况下,使用者需要将温热面罩安装于加热用支架,并再次对温热面罩进行加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的技术,提供一种美容装置,其在温热面罩被戴在使用者的对象部位之后,即使使用者不再次将温热面罩安装于加热用支架并对温热面罩进行加热,也能够长时间地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美容装置包括:壳体;第1蓄热件,其配置在壳体内;第2蓄热件,其配置在壳体内,用于向第1蓄热件供给热量;以及至少一个加热器,其用于对第1蓄热件和第2蓄热件进行加热。
根据这种结构,从第2蓄热件向第1蓄热件供给热量,能够使第1蓄热件的热量降低的速度变慢,因此能够更长时间地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美容装置的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美容装置的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美容装置的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美容装置的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美容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美容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从图5的美容装置的供电台上分离了面部单元后的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8是图5的美容装置的面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5的美容装置的面部单元被戴在脸上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7的美容装置的面部单元的后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面部单元省略了供水板和垫后的后视图。
图12是图7的面部单元省略了罩等之后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面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0的14-14线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1的15-15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3所示的蓄热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图12的17-17线的剖视图。
图18是图7所示的供电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图7所示的供电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7所示的供电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图7的21-21线的剖视图。
图22是图6的22-22线的剖视图。
图23是图11所示的面部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图22的美容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美容装置的蓄热单元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美容装置10的功能框图。
美容装置10包括用于供给温热的面部单元20和用于向面部单元20供给电力的供电台100。
面部单元20包括形成面部单元20的外形的壳体30和用于对壳体30进行加热的蓄热单元50。
供电台100和面部单元20的壳体30具有使用者能够任意选择壳体30安装于供电台100的状态和壳体30被从供电台100上拆下的状态的单元拆装结构。
单元拆装结构包括设于供电台100的基部连接器200和设于面部单元20的壳体30上的单元连接器40。通过将单元连接器40连接于基部连接器200,从而供电台100和面部单元20机械连接并且电连接。
蓄热单元50利用从供电台100供给来的电力进行蓄热,并使蓄积的热量散发,从而对壳体30进行加热。
蓄热单元50包括用于向壳体30供给热量的第1蓄热件51、用于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的第2蓄热件52以及用于向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供给热量的多个加热器53。
第1蓄热件51、第2蓄热件52以及加热器53被收纳于壳体30的内部。壳体30具有能够覆盖大致整个脸的形状、例如能够覆盖除鼻子和嘴的部分以外的整个脸的形状(例如参照图6)。
在壳体30的一部分即加热部21的内侧配置有第1蓄热件51。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加热器53配置在壳体30内。一个加热器53配置在第1蓄热件51与第2蓄热件52之间,并与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相接触。另一个加热器53配置为不与第1蓄热件51相接触,而与第2蓄热件52相接触。
加热器53利用从供电台100供给来的电力进行发热,从而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蓄积从加热器53传递来的热量。
面部单元20的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蓄热条件、具体地说是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加热完成的条件,设定为以下这样。即,设定为当第1蓄热件51的温度处于预定温度范围内并且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比蓄积于第1蓄热件51的热量多时,停止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加热,加热完成。
另外,预定温度范围是指在将加热完成后的面部单元20戴在脸上时,具有适宜温度的温热能够从面部单元20向对象部位供给适当时间的温度范围。在向对象部位供给具有适宜温度的温热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促进对对象部位的美容的效果。但是,该效果的程度存在个人差异。
在此,说明与面部单元20所能够采用的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蓄热相关的方式。面部单元20所能够采用的蓄热方式例如有如下的第1蓄热方式和第2蓄热方式。另外,在此所示的方式是一例,面部单元20还能够采用其他多种蓄热方式。
根据第1蓄热方式,第2蓄热件52具有比第1蓄热件51大的热容量。与第1蓄热件51相接触的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进行加热,直至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处于上述预定温度范围内的目标温度。另一个加热器53对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直至第2蓄热件52的温度达到比目标温度高的预定温度。在此所说的预定温度能够采用处于上述预定温度范围内的温度和不处于上述预定温度范围内的温度中的任意温度。
另一方面,根据第2蓄热方式,第2蓄热件52具有比第1蓄热件51大的热容量。两个加热器53通过发热预定时间,从而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预定时间例如是将通过加热器53的加热使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范围的时间设定为目标。
接着,说明美容装置10的使用方法。
美容装置10例如如下那样进行使用。即,使用者在使面部单元20蓄热时,将单元连接器40连接于基部连接器200,将用于开始从供电台100向面部单元20供给电力的操作按钮设定为开启。
供电台100伴随着操作按钮的开启操作而开始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由此,加热器53发热,从加热器53输出的热量向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供给。通过使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蓄积从加热器53供给来的热量,从而分别蓄积于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热量增加,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各自的温度上升。
供电台100基于实现了预定的蓄热完成条件,停止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蓄热完成条件是指例如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范围、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以及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加热时间达到预定时间等。
供电台100在停止了向面部单元20供给电力时,输出用于向使用者报知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加热完成了的蓄热完成信息。蓄热完成信息例如通过点亮搭载于供电台100的光源而进行输出。
在从供电台100输出了蓄热完成信息之后,使用者使单元连接器40自基部连接器200分离,将面部单元20的壳体30戴在脸上。通过将壳体30戴在脸上,从而壳体30的加热部21与脸的对象部位相面对。对象部位例如是脸颊。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利用“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或者与其类似的表达来表述将壳体30被戴在脸上的情况。
当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时,通过从第1蓄热件51散发热量,从而向壳体30的加热部21传递热量,对加热部21进行加热。另外,通过从加热后的加热部21散发热量,从而向脸的对象部位供给温热。由此,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促进对对象部位的美容的效果。
另一方面,第2蓄热件52也与第1蓄热件51一起进行散热。从第2蓄热件52散发的热量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由此,对从第1蓄热件51散发的热量进行补偿。因此,与仅存在第1蓄热件51作为蓄热件的情况相比较,蓄积于第1蓄热件51的热量降低的速度变慢,能够更长时间地对脸的对象部位供给温热。
采用实施方式1的美容装置10,还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美容装置10具有用于向面部单元20供给电力的供电台100。采用该结构,不必在面部单元20上搭载电源或电源电路。因此,与面部单元20具有电源或电源电路的情况相比较,面部单元20的重量变轻。因此,使用者在戴上面部单元20时感到压迫感的担忧减少。
(2)壳体30具有覆盖除鼻子和嘴的部分以外的大致整个脸的形状。采用该结构,例如,与壳体30具有仅覆盖脸颊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较,由于壳体30与脸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当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时,面部单元20相对于脸不易移动。因此,加热部21自脸的对象部位偏移的担忧减少。
(3)根据上述(2)的结构,当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时,鼻子和嘴暴露出来。因此,使用者即使在戴了面部单元20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呼吸。
(4)根据上述(2)的结构,当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时,使用者的视野被封闭。因此,使用者能够获得一边从面部单元20接受温热一边进行冥想那样的状态。因此,美容装置10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放松的效果。
(5)根据专利文献1的美容装置,由于构成美容装置的元件的个体差异或美容装置被使用时所处的环境等的影响,蓄积于蓄热件层的热量、从蓄热件层散发的热量或者这两者有时会产生偏差。因此,例如在从蓄热件层散发的热量比在美容装置的设计阶段设想的热量多的情况下,存在从温热面罩向脸供给温热的时间比合理时间短的担忧。
另一方面,采用美容装置10,也从第2蓄热件52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因此,即使蓄积于第1蓄热件51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产生了偏差,也能利用从第2蓄热件52供给来的热量,将该偏差的程度抑制得较小。因此,面部单元20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的时间比合理时间短的担忧减少。
(实施方式2)
图2是实施方式2的美容装置10的功能框图。实施方式2的美容装置10还具有在实施方式1中未明示的以下结构。另外,被标注了与实施方式1的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元件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元件相同或类似的功能。
面部单元20具有对从加热器53向第1蓄热件51流动的热量施加阻碍的热阻元件54,来取代实施方式1的面部单元20中的一个加热器53。
壳体30的加热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平板形状或与其类似的形状,具有外表面21A和内表面21B。第1蓄热件51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平板形状或与其类似的形状,具有第1主面51A和第2主面51B。第2蓄热件52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平板形状或与其类似的形状,具有第1主面52A和第2主面52B。加热器53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平板形状或与其类似的形状,具有第1主面53A和第2主面53B。热阻元件54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具有平板形状或与其类似的形状的物体,具有第1主面54A和第2主面54B。
另外,加热部21、第1蓄热件51、第2蓄热件52以及加热器53的形状并不限于平板形状或与其类似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与被供给温热的对象部位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例如具有圆弧的形状等。
当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时,加热部21所具有的外表面21A与脸的对象部位相面对。如图17所示,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第1主面51A与加热部21所具有的内表面21B相接触。热阻元件54所具有的第1主面54A与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第2主面51B相接触。加热器53所具有的第1主面53A与热阻元件54所具有的第2主面54B相接触。第2蓄热件52所具有的第1主面52A与加热器53所具有的第2主面53B相接触。以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第2主面51B与第2蓄热件52所具有的第1主面52A相互面对的方式将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配置在壳体30内。
美容装置10例如像以下那样进行使用。
供电台100伴随着操作按钮的开启操作而开始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由此,从加热器53输出的热量经由热阻元件54向第1蓄热件51供给。另一方面,从加热器53输出的热量还不经由热阻元件54地向第2蓄热件52供给。在该情况下,从加热器53向第2蓄热件52流动的热量的移动速度比从加热器53向第1蓄热件51传递的热量的移动速度高。因此,当蓄热完成条件成立时,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大于蓄积于第1蓄热件51的热量。
在从供电台100输出了蓄热完成信息之后,使用者将单元连接器40自基部连接器200分离,将面部单元20戴在脸上。当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时,被第1蓄热件51加热后的加热部21进行散热,从而向脸的对象部位供给温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装置10中,与未存在有热阻元件54的情况相比较,从第2蓄热件52向第1蓄热件51传递的热量的移动速度变慢,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降低的速度变慢。因此,从第2蓄热件52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的时间变长,对从第1蓄热件51散发的热量进行补偿的时间变长,向脸的对象部位供给温热的时间进一步变长。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装置10,除了如上所述的效果和利用实施方式1的美容装置10获得的(1)~(5)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6)面部单元20在加热器53与第1蓄热件51之间具有热阻元件54,在加热器53与第2蓄热件52之间没有设置热阻元件54。采用该结构,在利用一个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加热了相同时间的情况下,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大于蓄积于第1蓄热件51的热量。因此,在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被一个共同的加热器53加热的情况下,利用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对从第1蓄热件51散发的热量进行补偿。采用这种结构,能够简化加热器53的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装置10并不表示限定了所搭载的加热器53的数量。
(实施方式3)
图3是实施方式3的美容装置10的功能框图。实施方式3的美容装置10还具有在实施方式2中未明示的以下结构。另外,被标注了与实施方式2的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元件具有与实施方式2的元件相同或类似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中的面部单元20还具有能够保持液体的供水板60。供水板60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在供水板60上形成有具有微小尺寸的许多孔。优选的是,供水板60的孔的尺寸设定为能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将液体保持于供水板60的程度的尺寸。
壳体30和供水板60具有使用者能够任意选择供水板60安装于壳体30的状态和供水板60被自壳体30拆下的状态中的任一者的板拆装结构。
板拆装结构包括形成于壳体30的板承接部32A和形成于供水板60的钩61。通过将钩61安装于板承接部32A,从而供水板60固定于壳体30。当供水板60安装于壳体30时,供水板60的大致整体与壳体30的加热部21相接触。
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装置10例如像以下这样进行使用。
使用者自面部单元20拆下供水板60,在向供水板60装入液体之后将供水板60再次安装于面部单元20,将面部单元20安装于供电台100。装入供水板60的液体例如是水。
使用者在从供电台100输出了蓄热完成信息之后,将单元连接器40自基部连接器200分离,将面部单元20戴在脸上。通过将面部单元20戴在脸上,从而供水板60与脸的对象部位相面对。
当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时,通过使第1蓄热件51散热,从而向壳体30的加热部21传递热量,对加热部21进行加热。另外,通过使加热后的加热部21散热,从而向供水板60传递热量,对保持于供水板60的液体进行加热。由此,液体蒸发且产生了温暖的雾气,该雾气被向脸的对象部位供给。另外,通过使加热部21散热,从而向对象部位传递热量。因此,利用自供水板60产生的温暖的雾气和从加热部21散发的热量,给使用者带来了促进对脸的对象部位的美容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装置10,除了如上所述的效果和利用实施方式2的美容装置10获得的(1)~(6)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针对以下所示的结构的效果。
(7)面部单元20具有板拆装结构。采用该结构,使用者能够将供水板60自壳体30分离,再向供水板60供给液体。因此,与供水板60和壳体30一体成形的情况相比较,液体不易附着于壳体30。因此,从加热部21散发的热量被附着于除供水板60以外的部分的液体吸收的担忧减少。由此,从保持于供水板60的液体有效地生成温暖的雾气。
(实施方式4)
图4是实施方式4的美容装置10的功能框图。实施方式4的美容装置10还具有在实施方式3中未明示的以下结构。另外,被标注了与实施方式3的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元件具有与实施方式3的元件相同或类似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中的面部单元20包括一对蓄热单元50和一对供水板60。如图10和图12所示,一对蓄热单元50以从正面观察时将壳体30左右划分的中心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地配置。另外,一对供水板60以将壳体30左右划分的中心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地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装置10例如像以下那样进行使用。
使用者将装有液体的一对供水板60安装于面部单元20,将面部单元20安装于供电台100,将加热后的面部单元20戴在脸上。通过将面部单元20戴在脸上,从而左侧的供水板60与左侧的脸颊相面对,右侧的供水板60与右侧的脸颊相面对。
当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时,自左侧的供水板60产生的温暖的雾气向脸的作为对象部位的左侧的脸颊供给,自右侧的供水板60产生的温暖的雾气向脸的作为对象部位的右侧的脸颊供给。另外,通过使加热部21散热,从而向脸的对象部位供给温热。因此,利用自供水板60产生的温暖的雾气和从加热部21散发的热量,给使用者带来了促进对脸的对象部位的美容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图5表示实施方式5的美容装置10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美容装置10的主视图。
实施方式5的美容装置10还具有在实施方式4中未明示的以下结构。另外,被标注了与实施方式4的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元件具有与实施方式4的元件相同或类似的功能。
图5和图6所示的供电台100和面部单元20是能够采用图1~图4示意性地表示的供电台100和面部单元20的具体方式的一例。供电台100设置在例如室内的地板等平坦的面上。面部单元20以从上方覆盖供电台100的方式进行安装。
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装置10具有将面部单元20固定于供电台100的锁定机构300(参照图22)。在将面部单元20载置于供电台100时,锁定机构300形成锁定状态即面部单元20固定于供电台100的状态。对于锁定机构30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供电台100包括内置有构成供电台100的各种元件的壳体110、用于解除锁定机构300的锁定状态的解除按钮101以及用于选择美容装置10的工作模式的操作按钮102。
如图5和图6所示,当面部单元20固定于供电台100时,使用者按压解除按钮101并解除锁定状态,从而如图7所示,面部单元20能够自供电台100拆下。供电台100所含有的基部连接器200在面部单元20被自供电台100拆下时暴露出来。
面部单元20的壳体30是具有曲面的圆形状,在壳体30上形成有敞开部34。敞开部34具有与倒置的U字状相类似的形状,在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的状态下,从鼻子到下颚的部分借助敞开部34自壳体30暴露出来。
如图5和图6所示,当面部单元20安装于供电台100时,作为供电台100的壳体110的一部分的面板140、解除按钮101以及操作按钮102配置于壳体30的敞开部34。采用这种结构,使用者能够在面部单元20安装于供电台100的状态下操作解除按钮101和操作按钮102。
图7是自美容装置10的供电台100分离了面部单元20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8表示面部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
面部单元20除了壳体30、单元连接器40、一对蓄热单元50(参照图13)以及一对供水板60以外,还包括安装于壳体30的垫70。
壳体30包括形成壳体30的外形的罩31、安装有蓄热单元50等的基部32以及在敞开部34埋设在罩31与基部32之间的面板33。面板33嵌入罩31的内侧的边缘,基部32以覆盖罩31的背面的方式嵌入,从而构成壳体30。罩31、基部32以及面板33利用承插结构(日文:インロー構造)相互嵌合。因此,壳体30具有液体等难以进入其内部的结构。
垫70由能柔软地变形的弹性材料形成。优选的是,该弹性材料具有不易给肌肤带来影响的性质。作为形成垫70的弹性材料的一例,有硅橡胶等。
壳体30和垫70具有使用者能够任意选择垫70安装于壳体30的状态和垫70被自壳体30拆下的状态中的任一者的垫拆装结构。
垫拆装结构包括自垫70的背面突出的多个插入部71和形成于基部32的多个孔即垫承接部32B。通过将垫70的插入部71插入基部32的垫承接部32B内,从而垫70固定于基部32。
如图9所示,当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时,从脸的鼻子到下颚的部分借助壳体30的敞开部34暴露出来,除该部分以外的大致整个脸被面部单元20覆盖。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右侧的供水板60与右侧的脸颊相面对,左侧的供水板60与左侧的脸颊相面对,垫70与脸相适合。
图10表示面部单元20的后视图。
基部32包括一对板承接部32A和一对背面凹部32C。背面凹部32C形成于板承接部32A的上部,被用作使用者在从面部单元20上拆下供水板60时钩挂手指的部分。面部单元20的单元连接器40暴露于壳体30的背面侧,配置在一对背面凹部32C之间并且配置于壳体30的敞开部34的上部。
供水板60包括能钩挂于基部32的板承接部32A的钩61和用于保持液体的许多孔62。图10所示的板承接部32A和钩61是图3和图4示意性表示的板拆装结构能够采用的具体方式的一例。
图11表示从图10所示的面部单元20上拆下一对供水板60和垫70后的面部单元20的后视图。
在基部32中,在配置有供水板60的部分形成有加热部21。加热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基部32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形,具有平面形状。另外,加热部21也可以相对于基部32的其他部分独立地成形。另外,加热部21为了与脸的对象部位相适合,也可以具有设有平缓的凹部的形状。在基部32的边缘形成有多个垫承接部32B。
图12表示从图7的面部单元20上拆下罩31、面板33以及垫70后的面部单元20的主视图。以敞开部34为中心,在面部单元20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蓄热单元50。各个蓄热单元50利用4个螺钉93固定在基部32上。单元连接器40利用两个螺钉93固定在基部32上。各个蓄热单元50利用多根电线91与单元连接器40相连接。另外,图12省略电线91的一部分地进行表示。
图13表示图12所示的状态的面部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图13示出了在图12所示的状态的面部单元20中使基部32、单元连接器40以及蓄热单元50彼此分离的状态。基部32包括供与蓄热单元50对应的螺钉93拧入的4个基部凸起32D、供与单元连接器40对应的螺钉93拧入的两个基部凸起32E以及用于对单元连接器40的一部分进行收纳的收纳部32F。在收纳部32F内形成有用于连通基部32的内表面侧与外表面侧的收纳空间32G。
单元连接器40包括:5个端子41,其利用电线91与各个蓄热单元50相连接;端子台42,其用于支承各个端子41;以及端子罩43,在该端子罩43与端子台42之间夹入各个端子41。在电线91的端部连接有接线板92。通过向接线板92的孔内插入端子41,从而电线91与端子41电连接。
单元连接器40还包括:挡板(日文:シャッタ)44,其配置于基部32的收纳部32F的收纳空间32G内并能相对于收纳部32F滑动;以及两个挡板弹簧45,其朝向壳体30的正面侧(罩31侧)按压挡板44。单元连接器40还包括用于将端子罩43固定于端子台42的两个罩螺钉46。
图14表示图10的14-14线的剖视图。图15表示图11的15-15线的剖视图。
如图15所示,端子台42包括供端子41插入的5个端子孔42A和供螺钉93插入的两个座42B。挡板44包括供端子41插入的5个端子孔44A和供挡板弹簧45的一部分插入的挡板凸起44B(参照图15)。
如图15所示,各个端子41插入到端子台42的端子孔42A和挡板44的端子孔44A内。端子罩43利用两个罩螺钉46固定于端子台42,从而各个端子41固定于端子台42。挡板弹簧45配置在端子台42与挡板44之间。挡板弹簧45的一个端部向挡板凸起44B内插入。在挡板弹簧45的另一个端部插入有端子台42的凸起。
利用穿过端子台42的座42B而向基部凸起32E拧入的螺钉93,将端子台42固定于基部32。挡板44配置在收纳部32F的收纳空间32G内,在挡板弹簧45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按压于收纳部32F的突部。当克服挡板弹簧45的力使挡板44向端子台42侧移动的力施加于挡板44时,挡板44相对于收纳部32F滑动。
当挡板44位于在挡板弹簧45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被按压于收纳部32F的突部的位置即关闭位置时,端子41被挡板44覆盖。另一方面,当挡板44位于克服挡板弹簧45的反作用力而被压入到端子台42侧的位置即打开位置时(参照图24),端子41的从顶端到中间部分的部分穿过挡板44的端子孔44A,并自挡板44突出。
图13中示出了自基部32分离的各个蓄热单元50。
图13所示的第1蓄热件51、第2蓄热件52、加热器53以及图16所示的热阻元件54是图4示意性表示的第1蓄热件、第2蓄热件、加热器以及热阻元件能够采用的具体方式的一例。各个蓄热单元50除了上述第1蓄热件51等以外,还包括用于固定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两个螺钉座55以及用于检测蓄热单元50的温度的热敏电阻56。
各个蓄热单元50还包括在加热器53的温度过度上升之前电切断加热器53与电源的温度熔断器57以及用于将温度熔断器57固定于第1蓄热件51的熔断器固定元件58。各个蓄热单元50还包括用于固定第1蓄热件51与两个螺钉座55的4个螺钉59(参照图16)。
如图22所示,当面部单元20安装于供电台100时,热敏电阻56将根据蓄热单元50的温度发生变化的信号(以下,称作“热敏电阻56的信号”)经由单元连接器40输出到供电台100。热敏电阻56例如如图13所示安装于第1蓄热件51。采用这种结构,热敏电阻56检测第1蓄热件51的温度作为蓄热单元50的温度。
图16表示图13所示的蓄热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6所示,各个螺钉座55包括:两个凸起55A,其能穿过第2蓄热件52的凸起插入孔52C;以及3个钩55B,其用于钩挂电线91(参照图13)。
加热器53例如使用PTC(positivetemperaturecoefficient)加热器。利用PTC加热器所具有的自身温度控制功能,防止加热器53的温度上升为比恒定温度高的温度。因此,即使与加热器53相关的温度控制产生了异常,也能减少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担忧。
作为形成热阻元件54的材料,例如使用弹性材料。作为弹性材料的例子,有硅橡胶等。热阻元件54例如具有片形状,以紧贴第1蓄热件51和加热器53的方式配置在第1蓄热件51和加热器53之间。热阻元件54对从加热器53向第1蓄热件51传递的热量施加阻碍。
作为形成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具有较高的热导率的金属材料。另外,作为金属材料的例子,可列举铝或铝合金等。第2蓄热件52具有比第1蓄热件51大的质量,具有比第1蓄热件51大的热容量。因此,第2蓄热件52具有比第1蓄热件51高的保温性。
第1蓄热件51包括供热敏电阻56(参照图13)配置的台51C、供温度熔断器57(参照图13)配置的另一个台51C以及供螺钉93插入的凸起51D。第1蓄热件51还包括用于支承两个螺钉座55的凸起55A的4个座51E。
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第2主面51B和第2蓄热件52所具有的第1主面52A具有大致相同的面积和形状。以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第2主面51B的大致整体与第2蓄热件52所具有的第1主面52A的大致整体相对的方式配置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这样的第2主面51B和第1主面52A的关系例如能够利用在将第2主面51B和第1主面52A投影到同一投影面上时第2主面51B和第1主面52A在该投影面上重叠的面积来进行评价。
图17表示图12的17-17线的剖视图。
在加热部21所具有的内表面21B与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第1主面51A之间涂布有热脂。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第1主面51A与加热部21所具有的内表面21B相接触。热阻元件54所具有的第1主面54A与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第2主面51B相接触。加热器53所具有的第1主面53A与热阻元件54所具有的第2主面54B相接触。第2蓄热件52所具有的第1主面52A与加热器53所具有的第2主面53B相接触。
第2蓄热件52不与第1蓄热件51直接接触。在第2蓄热件52中,除与加热器53和螺钉座55相接触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的大致整体与壳体30内的空气相接触。
螺钉座55的凸起55A穿过第2蓄热件52的凸起插入孔52C,并与第1蓄热件51的座51E相接触(参照图16)。螺钉59穿过第1蓄热件51的座51E,并向螺钉座55的凸起55A内拧入,从而第1蓄热件51和螺钉座55相互固定起来。通过以使热阻元件54压缩变形的方式拧紧螺钉59,从而在热阻元件54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加热器53被强力地按压于第2蓄热件52。
如图13所示,从面部单元20的正面观察时,右侧的加热器53的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第1端子41相连接。左侧的加热器53的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第1端子41相连接。右侧的加热器53的另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接地用的端子相连接。左侧的加热器53的另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接地用的端子相连接。
右侧的温度熔断器57的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第2端子41相连接。右侧的温度熔断器57的另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左侧的温度熔断器57的一个端子串联连接。左侧的温度熔断器57的另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连接于接地用的端子。因此,各加热器53的另一个端子与左侧的温度熔断器57的另一个端子电连接。
右侧的热敏电阻56的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第3端子41相连接。左侧的热敏电阻56的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第4端子41相连接。右侧的热敏电阻56的另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作为接地用的端子的第5端子41相连接。左侧的热敏电阻56的另一个端子利用电线91与第5端子41相连接。另外,根据图13所图示的例子,连接于热敏电阻56的电线91包括连接于热敏电阻56的一个端子的电线91和连接于热敏电阻56的另一个端子的电线91。
图18~图20表示图7所示的供电台100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所示的供电台100除了壳体110、基部连接器200以及锁定机构300等以外,还包括用于控制美容装置10所包含的各种电元件的工作的控制部400(参照图19)。供电台100还包括输出用于向使用者报知的信息的LED组160(参照图22)和用于将外部电源的电力向控制部400供给的电源线170及电源连接器171(参照图19)。
如图18所示,壳体110包括形成壳体110的外形的罩120、用于支承控制部400的基部130(参照图19)以及供从LED组160输出的光透过的LED罩150。壳体110还包括解除按钮101、操作按钮102以及覆盖LED罩150周围的面板140。
如图19所示,基部130包括用于抑制壳体110相对于设置面的滑动的4个橡胶脚131和用于支承显示电路基板420的支承板132。橡胶脚131固定于基部130的底面。
控制部400包括与电源连接器171电连接的控制电路基板410和与控制电路基板410电连接的显示电路基板420。控制电路基板410固定于基部130,显示电路基板420固定于支承板132。
控制电路基板410具有用于控制美容装置10内的各种电设备和构成元件的工作的电路。作为各种电设备的一例,例如可列举显示电路基板420和面部单元20的加热器53(参照图13)。
图21是图7的21-21线的剖视图。图22是图6的22-22线的剖视图。
如图22所示,当基部连接器200的端子210与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相连接时,控制电路基板410与面部单元20的加热器53和热敏电阻56(参照图13)电连接。此时,图21所示的控制电路基板410的电路能够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并且能够接收热敏电阻56的信号。
如图22所示,LED组160安装在显示电路基板420上,包括与供电台100的工作模式相应地点亮的待机模式用LED161、低温模式用LED162、标准模式用LED163以及高温模式用LED164。在显示电路基板420上还安装有伴随着按下操作按钮102而被设定为开启的基板开关421。
显示电路基板420具有用于控制LED组160的点亮状态的电路。显示电路通过将基板开关421设定为开启,从而基板420的电路向控制电路基板410输出信号,并且与从控制电路基板410接收到的信号相应地使LED组160中的对应的LED的点亮状态发生变化。
如图18所示,罩120包括在内部具有用于收纳控制电路基板410等的空间的主体121和形成于主体121的下部并供基部130(参照图19)安装的凸缘125。主体121包括与壳体30的敞开部34(参照图7)的形状对应的支承部122、供LED罩150嵌入的正面凹部123以及供锁定机构300的锁板310配置的上方凹部124。
面板140包括用于将锁板310的一部分向壳体110的外部引导的板引导件141和分别供解除按钮101和操作按钮102插入的两个按钮孔142。根据图18所图示的例子,板引导件141形成于面板140的上部,具有缺口形状。
图20中示出了分解后的基部连接器200。
基部连接器200包括与控制电路基板410(参照图19)电连接的多个端子210、用于支承各个端子210的端子台220以及用于将各个端子210固定于端子台220的端子罩230。根据图20所图示的例子,基部连接器200所具有的端子210的数量为5个。
基部连接器200还包括能相对于端子罩230移动的挡板240和用于对挡板240施加反作用力的挡板弹簧250。基部连接器200还包括:连接器罩260,其与罩120嵌合并与罩120一起形成壳体110的外形;4个螺钉270,其用于将端子台220等相互固定。
图20所示的端子台220包括供端子210插入的5个端子孔221(参照图24)和供挡板弹簧250配置的配置空间222(参照图21)。图20所示的端子罩230包括供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插入的5个端子孔231(参照图24)。
图20所示的挡板240包括供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插入的5个端子孔241(参照图24)和突出到连接器罩260的外部的两个突起242(参照图21)。图20所示的挡板240还包括向端子台220的配置空间222内插入的两个肋243(参照图21)。
图20所示的连接器罩260覆盖端子台220、端子罩230以及挡板240。另外,如图24所示,连接器罩260包括供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插入的5个端子孔261。
图20所示的基部连接器200的各个元件例如按照如下顺序进行组装。另外,以下说明并不是要限定基部连接器200的组装顺序。
首先,将各个端子210压入端子台220的端子孔221内。如图21所示,挡板弹簧250配置于端子台220的配置空间222。利用图20的端子罩230的正面侧所示的两个螺钉270,将端子罩230固定于端子台220。如图21所示,挡板240的肋243插入端子台220的配置空间222内。由此,挡板弹簧250被夹入端子台220与肋243之间。
在图20所示的端子台220、端子罩230、挡板240以及挡板弹簧250相组合的状态下,利用端子台220的背面侧所示的两个螺钉270,将端子台220固定于连接器罩260。连接器罩260的端子孔261、端子罩230的端子孔231以及端子台220的端子孔221具有相同的轴线。
如图21所示,相互组合的连接器罩260和端子台220固定于罩120的上部。挡板240的肋243在挡板弹簧250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按压于端子台220的底部。当能克服挡板弹簧250的力而顶起挡板240的力施加于突起242时,挡板240相对于连接器罩260和端子罩230进行滑动。
当挡板240位于在挡板弹簧250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肋243被按压于端子台220的位置即关闭位置时,将端子孔261与端子孔231之间封闭。另一方面,当挡板240位于克服挡板弹簧250的反作用力而被向端子台220的配置空间222侧顶起的位置即打开位置时,如图24所示,端子孔261、端子孔241以及端子孔231连通。由此,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能够经过各个端子孔261,241,231与端子210相接触。
如图22所示,当面部单元20安装于供电台100时,基部连接器200的各个端子210与单元连接器40的各个端子41相连接。另外,连接于图13所示的各个加热器53的端子41、连接于图13所示的温度熔断器57的端子41以及连接于图13所示的各个热敏电阻56的3个端子41分别与图21所示的控制电路基板410相连接。由此,各个加热器53与控制电路基板410并联连接,各个加热器53与温度熔断器57借助控制电路基板410串联连接。
另外,由于一个或两个加热器53的温度上升,因此有时温度熔断器57断开。在该情况下,电力向各个加热器53的供给被切断,防止壳体30的加热部21(参照图17)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
图18中示出了分解后的锁定机构300。
锁定机构300包括:锁板310,其能沿相对于供电台100的壳体110突出或没入的方向移动;锁定弹簧320,其用于对锁板310施加反作用力;以及板承接部330(参照图22和图24),其供锁板310插入。作为板承接部330的一例,有设于如图10所示的面部单元20的基部32上的凹部。
锁定机构300及与其相关连的部件例如按照如下顺序进行组装。如图22所示,向锁板310的突起内嵌入锁定弹簧320,锁板310和锁定弹簧320配置于罩120的上方凹部124(参照图18)。
图18所示的解除按钮101和操作按钮102插入面板140的各个按钮孔142内。通过将面板140嵌合于罩120,从而锁板310的一部分和锁定弹簧320被面板140覆盖。在锁定弹簧320的力的作用下,锁板310被向上方按压,因此,锁板310的顶端侧的部分自面板140的板引导件141突出。
图23表示以单元连接器40为中心的面部单元20的局部放大图。图24表示以基部连接器200和单元连接器40为中心的美容装置10的局部放大图。
当面部单元20的单元连接器40与供电台100的基部连接器200相连接时,图23所示的挡板44接触图21所示的连接器罩260。通过自该状态向供电台100侧按压面部单元20,从而挡板44被连接器罩260向打开位置侧压入,连接器罩260进入收纳空间32G内。
如图21所示,根据连接器罩260进入收纳空间32G前的状态,挡板240的肋243自连接器罩260的底部突出。如上所述,伴随着连接器罩260进入收纳空间32G内,肋243与图24所示的收纳部32F相接触,挡板240被收纳部32F向打开位置侧顶起。因此,如图24所示,连接器罩260的端子孔261、挡板240的端子孔241以及端子罩230的端子孔231相连通,形成为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能够穿过各个端子孔261、241、231的状态。
伴随着自该状态进一步向供电台100侧按压面部单元20,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穿过各个端子孔261、241、231,连接器罩260一边压入挡板44一边进入收纳空间32G的深处。然后,当挡板44被压入至预定的位置时,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与基部连接器200的端子210相接触。
当图21所示的连接器罩260进入图23的收纳空间32G内时,图7等所示的面部单元20的壳体30一边压下图21的锁板310一边接近供电台100。
如图24所示,当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与基部连接器200的端子210相接触时,被壳体30压下的锁板310在锁定弹簧320的力的作用下嵌入板承接部330内。由此,锁定机构300形成上述锁定状态。嵌入板承接部330内的锁板310在锁定弹簧320的力的作用下被强力地按压于板承接部330。
如图22所示,当锁定机构300形成了锁定状态时,即使施加了能使面部单元20自供电台100分离的力,由于锁板310钩挂于板承接部330,因此面部单元20的移动也被阻挡。另一方面,当压入了解除按钮101时,解除按钮101克服锁定弹簧320的力而拉下锁板310,锁板310自板承接部330脱离。由此,使用者能够将面部单元20自供电台100分离。
图22等所示的控制部400例如执行以下控制。
控制部400根据操作按钮102的操作或热敏电阻56的信号设定美容装置10的工作模式,并与所设定的工作模式相应地控制加热器53和LED组160的工作。例如,多个工作模式包括待机模式、低温蓄热模式、标准蓄热模式以及高温蓄热模式。
待机模式是基本上不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除非再蓄热条件成立时就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的工作模式。由于蓄热完成的面部单元20继续安装于供电台100的状态,且面部单元20的温度降低,因此再蓄热条件是为了对是否优选对面部单元20再次加热进行判断而设定的。
低温蓄热模式是利用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直至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处于预定温度范围内的第1目标温度的工作模式。
标准蓄热模式是利用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直至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处于预定温度范围内的第2目标温度的工作模式。
高温蓄热模式是利用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直至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处于预定温度范围内的第3目标温度的工作模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目标温度高于第1目标温度,第3目标温度高于第2目标温度。
控制部400像以下这样控制美容装置10的工作。
控制部400根据未接收到热敏电阻56的信号的情况,判断为面部单元20未安装于供电台100,控制部400选择待机模式,使待机模式用LED161点亮。
控制部400根据接收了热敏电阻56的信号的情况,判断为面部单元20安装于供电台100,控制部400与操作按钮102的操作相应地选择多个工作模式中的任一者。
控制部400利用切换方式改变与操作按钮102的操作相应地设定的工作模式。选择工作模式的顺序例如是待机模式、低温蓄热模式、标准蓄热模式以及高温蓄热模式的顺序。
控制部400在设定了待机模式时使待机模式用LED161点亮,除再蓄热条件成立时之外,不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另外,控制部400也在根据再蓄热条件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使待机模式用LED161点亮。
控制部400在各个蓄热模式中根据热敏电阻56的信号判断第1蓄热件51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至少一个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判断为蓄热完成条件成立。
控制部400根据蓄热完成条件成立了的情况,停止向各个蓄热单元50的加热器53供给电力,使LED组160的点亮状态从闪烁向点亮变化,从而输出蓄热完成信息。
使用者通过视觉识别从LED组160输出的蓄热完成信息,从而能够识别面部单元20的蓄热完成、面部单元20为能够使用的状态。
根据各个蓄热模式的一例,像以下这样控制美容装置10。
控制部400根据设定了低温蓄热模式的情况,开始向加热器53的供给电力,使低温模式用LED162闪烁,持续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和持续低温模式用LED162的闪烁直至第1蓄热完成条件成立。第1蓄热完成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了第1目标温度。
控制部400根据第1蓄热完成条件成立了的情况,停止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使低温模式用LED162的点亮状态从闪烁变为点亮。
控制部400在从停止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起经过了恒定时间之后,使设定的工作模式从低温蓄热模式变为待机模式,熄灭低温模式用LED162,使待机模式用LED161点亮。
控制部400根据设定了标准蓄热模式的情况,开始向加热器53的供给电力,使标准模式用LED163闪烁,持续进行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和持续标准模式用LED163的闪烁直至第2蓄热完成条件成立。第2蓄热完成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了第2目标温度。
控制部400根据第2蓄热完成条件成立了的情况,停止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使标准模式用LED163的点亮状态从闪烁变为点亮。
控制部400在从停止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起经过了恒定时间之后,使设定的工作模式从标准蓄热模式变为待机模式,熄灭标准模式用LED163,使待机模式用LED161点亮。
控制部400根据设定了高温蓄热模式的情况,开始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使高温模式用LED164闪烁,持续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和高温模式用LED164的闪烁直至第3蓄热完成条件成立。第3蓄热完成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了第3目标温度。
控制部400根据第3蓄热完成条件成立了的情况,停止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使高温模式用LED164的点亮状态从闪烁变为点亮。
控制部400在从停止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起经过了恒定时间之后,使设定的工作模式从高温蓄热模式变为待机模式,熄灭高温模式用LED164,使待机模式用LED161点亮。
控制部400根据一对蓄热单元50中的具有相对高的温度的蓄热单元50的第1蓄热件51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关系控制电力向各个加热器53的供给。这意味着获得了例如以下这样的效果。
即,面部单元20具有这样的结构:一对蓄热单元50的加热器53并联连接、电力向各个加热器53的供给及停止连动。另一方面,向PTC加热器供给的电力与PTC加热器的发热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因各个产品而存在偏差。
因此,在根据具有相对低的温度的蓄热单元50的第1蓄热件51的温度控制加热器53的情况下,因与各个加热器53的工作为连动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而存在具有相对高的温度的蓄热单元50的第1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过度高的温度的担忧。
另一方面,在根据具有相对高的温度的蓄热单元50的第1蓄热件51的温度来控制各个加热器53的情况下,当蓄热件51的温度达到了目标温度时,停止向各个加热器53的供给电力。这样,与根据具有相对低的温度的蓄热单元50的第1蓄热件51的温度来控制各个加热器53的情况相比较,具有相对高的温度的蓄热单元50的第1蓄热件51的温度难以达到过度高的温度。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400,能进一步执行以下这样的控制。
控制部400在多个蓄热完成条件中的任一者成立之后开始与再蓄热条件成立与否相关的判断,当判断为再蓄热条件成立时,再次选择之前刚刚设定的蓄热模式,控制各个加热器53和LED组160。
再蓄热条件是指例如自蓄热完成条件成立起经过的时间(以下,称作“蓄热后经过时间”)达到了第1判断时间。第1判断时间例如是为了推断目标温度与第1蓄热件51的温度之间的关系而设定的。当蓄热后经过时间达到了第1判断时间时,利用这些时间的关系,表明目标温度与第1蓄热件51的温度之差大于一定的差。
控制部400在根据再蓄热条件开始向各个加热器53供给电力之后判断为蓄热完成条件成立时,与最初蓄热完成条件成立时相同地停止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
当基于再蓄热条件的向加热器53的电力供给完成的次数(以下,称作“再蓄热次数”)达到了判断次数时,控制部400不执行基于再蓄热条件的向加热器53的电力供给,而是设定待机模式直至操作按钮102被操作。
在蓄热完成条件成立并设定了待机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400在根据热敏电阻56的信号判断为面部单元20被自供电台100上拆下时,开始与使用结束条件成立与否相关的判断。
使用结束条件例如是指从面部单元20被自供电台100上拆下起经过的时间(以下,称作“推断使用时间”)达到了第2判断时间。
第2判断时间例如是为了推断面部单元20被戴在脸上的使用时间与合理时间之间的关系而设定的。当推断使用时间达到了第2判断时间时,利用这些时间的关系,表明使用时间达到了合理时间。
控制部400在判断为使用结束条件成立时,向供电台100输出使用结束信息。使用结束信息例如是从搭载于供电台100的蜂鸣器(图示省略)输出的声音。使用者能够根据输出了使用结束信息的情况,识别出面部单元20的使用时间达到了合理时间。
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装置10例如像以下这样进行使用。
如图22所示,使用者将供电台100设置在室内的地板等上,将电源线170连接于商用电源。通过从电源线170向控制部400供给电力,从而控制部400开始对LED组160的控制。在利用对操作按钮102的操作选择了任意工作模式时,控制部400使与该工作模式对应的LED闪烁,开始向各个加热器53(参照图13)供给电力。
使用者在从供电台100输出了蓄热完成信息之后使用面部单元20时,压入解除按钮101(参照图6)。由此,图22所示的锁板310自板承接部330脱离,在单元连接器40的挡板弹簧45(参照图14)的力的作用下,单元连接器40相对于基部连接器200进行移动。
使用者在如图7所示从供电台100上拆下了面部单元20之后,如图9所示,将面部单元20戴在脸上。控制部400在判断为推断使用时间达到了第2判断时间时,向供电台100输出使用结束信息。使用者在从供电台100输出了使用结束信息时,将面部单元20从脸上拆下并结束对面部单元20的使用。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装置10,除了利用实施方式3的美容装置10获得的(1)~(7)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与以下所示的结构对应的效果。
(8)单元连接器40包括挡板44。采用该结构,当面部单元20未安装于供电台100时,单元连接器40的端子41被挡板44覆盖。因此,异物难以附着于端子41。而且,异物难以进入单元连接器40的内部的空间内。
(9)单元连接器40包括挡板44和挡板弹簧45。采用该结构,伴随着锁板310自板承接部330脱离,在挡板弹簧45的力的作用下,面部单元20自供电台100浮起。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从供电台100上拆下面部单元20。
(10)基部连接器200包括挡板240。采用该结构,当面部单元20未安装于供电台100时,基部连接器200的端子210被挡板240覆盖。因此,异物难以附着于端子210。而且,异物难以进入单元连接器200的内部的空间内。
(11)第1蓄热件51由具有较高的热传递率的金属材料形成。采用该结构,能从第1蓄热件51向加热部21有效地传递热量。因此,与第1蓄热件51由具有较低的热传递率的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较,不易产生加热部21中的温度不均的情况。因此,在供水板60中产生的温暖的雾气的量不易在供水板60的各个部位不均。
(12)根据蓄热单元50,由弹性材料形成的热阻元件54被螺钉座55和第1蓄热件51保持为压缩状态。采用该结构,在热阻元件54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加热器53被强力地按压于第2蓄热件52,因此第2蓄热件52的热量能经由加热器53和热阻元件54有效地传递到第1蓄热件51。
(13)采用上述(12)的结构,热阻元件54强力地接触第1蓄热件51。因此,加热器53和第2蓄热件52的热量能经由热阻元件54有效地传递到第1蓄热件51。
(14)采用上述(12)的结构,热阻元件54强力地接触加热器53。因此,加热器53的热量能经由热阻元件54有效地传递到第1蓄热件51。
(15)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配置为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第2主面51B的大致整体和第2蓄热件52所具有的第1主面52A的大致整体相面对。采用该结构,第2蓄热件52的热量不易向除第1蓄热件51以外的部分散发。因此,能从第2蓄热件52向第1蓄热件51有效地传递热量。
(实施方式6)
实施方式6的美容装置10在具有图25所示的蓄热单元500来取代实施方式5的蓄热单元50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5的美容装置10不同。在其他方面,具有与实施方式5的美容装置10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另外,被标注了与实施方式5的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元件具有与实施方式5的元件相同或类似的功能。
蓄热单元500包括用于向面部单元20的壳体30供给热量的第1蓄热件510、用于向第1蓄热件510供给热量的第2蓄热件520以及用于向第1蓄热件510和第2蓄热件520供给热量的加热器530。蓄热单元500还包括用于对从第2蓄热件520向第1蓄热件510流动的热量施加阻碍的热阻元件540、图13所示的热敏电阻56以及温度熔断器57。蓄热单元500中的这些元件配置于壳体30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蓄热件520为四棱柱,第1蓄热件510、加热器530以及热阻元件540为中空的四棱柱。另外,第2蓄热件520、第1蓄热件510、加热器530以及热阻元件54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些形状,也可以是圆柱等其他形状。
第1蓄热件510的外周面与面部单元20的壳体30的加热部21的内表面21B相接触。向中空的四棱柱的第1蓄热件510的空间内插入热阻元件540,第1蓄热件510的内周面与热阻元件540的外周面相接触。向中空的四棱柱的热阻元件540的空间内插入加热器530,热阻元件540的内周面与加热器530的外周面相接触。热阻元件540被第1蓄热件510和加热器530保持为压缩状态。
向中空的四棱柱的加热器530的空间内插入第2蓄热件520,加热器530的内周面与第2蓄热件520的外周面相接触。另外,构成蓄热单元500的各个元件具有与实施方式5的构成蓄热单元50的各个元件大致相同的功能。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装置10,除了利用实施方式5的美容装置10获得的(1)~(11)及(13)~(15)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与以下所示的结构对应的效果。
(16)根据蓄热单元500,第2蓄热件520被热阻元件540和第1蓄热件510覆盖。采用该结构,第2蓄热件520的热量不易向除第1蓄热件510以外的部分散发。因此,能从第2蓄热件520向第1蓄热件510有效地传递热量,由从第2蓄热件520传递来的热量补偿从第1蓄热件510散发的热量的时间进一步变长。
(变形例)
关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是本发明的美容装置10能够采用的方式的例示,并不是要限制本发明的美容装置10的方式。本发明的美容装置10除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采用例如以下所示的各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根据变形例的蓄热单元50,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由彼此不同的材料形成。
根据变形例的蓄热单元50,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具有彼此不同的热容量。
变形例的蓄热单元50具有用于向一个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的多个第2蓄热件52。
变形例的面部单元20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面部单元20相比较,具有与脸的更小的范围或更大的范围对应的形状。更小的范围例如是脸颊、额头或者眼睛及眼部。更大的范围例如是除鼻子以外的整个脸、除嘴以外的整个脸、或者整个脸。
变形例的美容装置10具有这样的结构:从面部单元20上省略了加热器53,与加热器53相当的加热器包含在供电台100内。
变形例的美容装置10能够采用将供电台100的各种功能添加于面部单元20、并省略了供电台100的结构。
变形例的美容装置10具有电源电路和与控制部400相当的控制部包含于面部单元2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面部单元20利用从供电台100供给来的电力或从外部电源供给来的电力进行工作。在面部单元20利用外部电源的电力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美容装置10能够采用省略了供电台100的结构。
变形例的美容装置10具有电源和与控制部400相当的控制部包含于面部单元20的结构。当电源为二次电池时,面部单元20利用从供电台100供给来的电力或从外部电源供给来的电力进行充电。在面部单元20利用外部电源的电力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美容装置10能够采用省略了供电台100的结构。
另外,上述详细说明是例证,这表示上述详细说明并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上述各个实施方式或者一个或多个变形例也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组合。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美容装置10包括壳体30、配置在壳体30内的第1蓄热件51、配置在壳体30内并用于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的第2蓄热件52以及用于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的至少一个加热器53。
根据实施方式1的美容装置10,通过使加热器53发热,从而从加热器53向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供给热量。因此,蓄积于第1蓄热件51的热量和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增加。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蓄积于第1蓄热件51的热量记述为“第1蓄热件51的热量”,将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记述为“第2蓄热件52的热量”。
在利用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之后,将壳体30戴在使用者的对象部位。然后,通过第1蓄热件51散热,从而对壳体30进行加热,通过壳体30散热,从而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由此,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促进对对象部位的美容的效果。另一方面,第2蓄热件52也与第1蓄热件51的散热一起进行散热,因此从第2蓄热件52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利用该热量对第1蓄热件51的热量进行补偿。因此,与仅存在第1蓄热件51作为蓄热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第1蓄热件51的热量降低的速度变慢,能够更长时间地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
另外,在本发明中,有利用相对于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的蓄热件独立的蓄热件的热量对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的蓄热件的热量降低的情况进行补偿这样的技术思想。实施方式1的美容装置10中的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是表示在美容装置10中反映了上述特征性的技术思想的一例。
另外,实施方式1的第2蓄热件52能够具有各种作用。例如,第2蓄热件52主要有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的作用,以及第2蓄热件52有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热量的同时第2蓄热件52自身也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的作用等。
另外,实施方式1的美容装置10优选的是,第2蓄热件52的热容量大于第1蓄热件51的热容量。采用该结构,在利用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加热了相同的时间时,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大于蓄积于第1蓄热件51的热量。由此,即使不单独控制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的时间,也能够利用第2蓄热件52的热量对第1蓄热件51的热量进行补偿。另外,采用这种结构,能够简化与对加热器53的控制相关的结构。另外,实施方式1的美容装置10并不是要限定利用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的时间。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6的美容装置10还包括配置在第1蓄热件51与第2蓄热件52之间的热阻元件54。
根据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6的美容装置10,与不存在热阻元件54的情况相比较,从第2蓄热件52向第1蓄热件51传递的热量的移动速度变慢,第2蓄热件52的热量降低的速度变慢。因此,利用从第2蓄热件52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的热量对第1蓄热件51的热量进行补偿的时间变长,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的时间进一步变长。
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6的美容装置10的加热器53配置在第1蓄热件51与第2蓄热件52之间,热阻元件54配置在加热器53与第1蓄热件51之间。
采用这种结构,从加热器53向第2蓄热件52供给的热量的移动速度比从加热器53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的热量的移动速度快。因此,在利用一个加热器53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加热了相同的时间时,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大于蓄积于第1蓄热件51的热量。因此,在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被一个共同的加热器53加热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蓄积于第2蓄热件52的热量对第1蓄热件51的热量进行补偿。由此,能够简化与加热器53相关的结构。另外,实施方式2的美容装置10并不表示限定了所搭载的加热器53的数量。
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的美容装置10以第1蓄热件51所具有的主面(例如,在实施方式2中为第2主面51B)与第2蓄热件52所具有的主面(例如,在实施方式2中为第1主面52A)相互面对的方式将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配置在壳体30内。
采用这种结构,例如在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从第2蓄热件52的第1主面52A散发的热量能有效地向第1蓄热件51的第2主面51B传递。
因此,利用从第2蓄热件52向第1蓄热件51供给的热量对第1蓄热件51的热量进行补偿的时间变长,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的时间进一步变长。
另外,本发明的美容装置10还包括用于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的供电台100。加热器53配置在壳体30内,壳体30和供电台100具有能够任意选择壳体30安装于供电台100的状态和壳体30被自供电台100拆下的状态的拆装结构(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是包括设于供电台100的基部连接器200和设于面部单元20的壳体30的单元连接器40在内的单元拆装结构)。
在本发明的美容装置10中,从供电台100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且加热器53发热,利用该加热器53发热所产生的热量对第1蓄热件51和第2蓄热件52进行加热。因此,美容装置10能够采用在壳体30内没有用于向加热器53供给电力的电源或电源电路的结构。在美容装置10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壳体30的重量变轻,当使用者戴敷上了壳体30时,感到压迫感的隐患恐惧减少。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起到能够长时间地向对象部位供给温热这样的特别的效果的美容装置。因此,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在家庭中使用的家庭用的美容装置和在美容沙龙等中使用的业务用的美容装置等。

Claims (10)

1.一种美容装置,其中,该美容装置包括:
壳体;
第1蓄热件,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第2蓄热件,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向所述第1蓄热件供给热量;以及
至少一个加热器,其用于对所述第1蓄热件和所述第2蓄热件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中,
所述第2蓄热件的热容量大于所述第1蓄热件的热容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美容装置,其中,
该美容装置还包括配置在所述第1蓄热件与所述第2蓄热件之间的热阻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器配置在所述第1蓄热件与所述第2蓄热件之间,
所述热阻元件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第1蓄热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美容装置,其中,
以所述第1蓄热件所具有的主面与所述第2蓄热件所具有的主面相互面对的方式,将所述第1蓄热件和所述第2蓄热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装置,其中,
以所述第1蓄热件所具有的主面与所述第2蓄热件所具有的主面相互面对的方式,将所述第1蓄热件和所述第2蓄热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装置,其中,
以所述第1蓄热件所具有的主面与所述第2蓄热件所具有的主面相互面对的方式,将所述第1蓄热件和所述第2蓄热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美容装置,其中,
该美容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加热器供给电力的供电台,
所述加热器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和所述供电台具有能够任意选择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供电台的状态或所述壳体被自所述供电台拆下的状态的拆装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装置,其中,
该美容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加热器供给电力的供电台,
所述加热器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和所述供电台具有能够任意选择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供电台的状态或所述壳体被自所述供电台拆下的状态的拆装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装置,其中,
该美容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加热器供给电力的供电台,
所述加热器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和所述供电台具有能够任意选择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供电台的状态或所述壳体被自所述供电台拆下的状态的拆装结构。
CN201510284354.8A 2014-05-30 2015-05-28 美容装置 Pending CN1053108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3274 2014-05-30
JP2014113274A JP2015226620A (ja) 2014-05-30 2014-05-30 美容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0818A true CN105310818A (zh) 2016-02-10

Family

ID=54884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84354.8A Pending CN105310818A (zh) 2014-05-30 2015-05-28 美容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226620A (zh)
CN (1) CN10531081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9616A (zh) * 2017-08-29 2019-03-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9494B (zh) * 2020-10-24 2024-06-25 左点实业(湖北)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收纳保护功能的冷敷仪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31605Y (zh) * 2009-06-02 2010-03-31 朱政武 电热按摩器
JP2010284459A (ja) * 2009-06-09 2010-12-24 Routekku:Kk 美容処理装置
TW201225943A (en) * 2010-11-22 2012-07-01 Shiseido Co Ltd Thermal mask device
CN202568586U (zh) * 2012-02-17 2012-12-05 田志杰 双层电热袋
CN202982362U (zh) * 2012-11-22 2013-06-12 曾建伟 储热式长效恒温电热水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6611B2 (ja) * 2000-06-27 2010-07-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蓄熱暖房具
JP4663817B1 (ja) * 2010-07-11 2011-04-06 光彦 服部 保温可能な湿タオル保持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31605Y (zh) * 2009-06-02 2010-03-31 朱政武 电热按摩器
JP2010284459A (ja) * 2009-06-09 2010-12-24 Routekku:Kk 美容処理装置
TW201225943A (en) * 2010-11-22 2012-07-01 Shiseido Co Ltd Thermal mask device
CN202568586U (zh) * 2012-02-17 2012-12-05 田志杰 双层电热袋
CN202982362U (zh) * 2012-11-22 2013-06-12 曾建伟 储热式长效恒温电热水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9616A (zh) * 2017-08-29 2019-03-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CN109419616B (zh) * 2017-08-29 2022-08-1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26620A (ja) 2015-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22277B2 (en) Heating apparatus for seat cushion of car
KR102186355B1 (ko) 광 치료 플랫폼 시스템
CN102450091A (zh) 面状采暖器以及具备该面状采暖器的座椅
CN105310818A (zh) 美容装置
US20120111312A1 (en) Cooking appliance
FR2915574A1 (fr) Tige thermoreceptrice electronique.
KR20150003533A (ko) 발열 깔창
CN109715221A (zh) 用于分配、特别是用于蒸发挥发性物质、特别是香料和/或活性剂的装置
KR20170099048A (ko) 분리 및 병합이 가능한 led 조명장치
CN105078735A (zh) 眼部用美容装置
CN108433186B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其温度控制的方法
CN206958730U (zh) 一种多合一小夜灯
CN203633982U (zh) 一种具有仿真火焰烧水效果的电热水壶
CN104427898A (zh) 鞋类温度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568120A (zh) 电取暖器的应急取暖方法及带应急取暖功能的电取暖器
KR20200059514A (ko) 무선 충전이 가능한 발열 신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CN202798956U (zh) 背部带有发光装饰灯发光方式可调节的电视机
CN201420958Y (zh) 夜间阅读照明光板
AU2017101307A4 (en) EL decorative car seat cover
CN105843413A (zh) 一种温度调节热风式自加热键盘
CN206543330U (zh) 一种疗养眼镜
CN219271289U (zh) 暖宫宝
KR101562370B1 (ko) 장식용 거울이 부설된 전기히터
KR101496908B1 (ko) 다기능 의류
CN219090101U (zh) 腰部按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