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4966A - 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及其砌筑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及其砌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4966A
CN105274966A CN201510829454.4A CN201510829454A CN105274966A CN 105274966 A CN105274966 A CN 105274966A CN 201510829454 A CN201510829454 A CN 201510829454A CN 105274966 A CN105274966 A CN 105274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ck
fragment
garden waste
water
cavernous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2945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4966B (zh
Inventor
崔恒香
崔鹏
周玲琴
史集蘅
殷英
史亚儒
李彬辉
安磊
龚琴
龚新来
严巍
张国兵
杨瑞卿
王本耀
顾汤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SHANGHAI JIANGYE GARDEN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The Jiangsu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Shanghai Jiangye Garden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Shanghai Jiangye Garden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151082945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749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74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49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49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49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包括步骤:1)制备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2)利用步骤1)中的所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制备透水性砖块;3)依次在水体底面砌筑底部件,在底部件上利用步骤2)中获得的所述透水性砖块砌筑主体,在主体上砌筑顶部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方法砌筑的海绵体生态驳岸,其具有不容易受水平推力破坏、可对水系等进行调节、建设方便、成本较低的特性,在建设海绵体城市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及其砌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园林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驳岸,尤其是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该驳岸采用了海绵体园林废弃物。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公共建筑、住宅、道路建设使得地表环境硬化,几乎完全改变了兴建地的生态环境,大气蒸发循环受到影响,导致城市区域内空气湿度降低,气温升高,形成“热岛效应”。这种“热岛效应”使得夏季里城市更加闷热,大气中粉尘增多,人们生活越来越感到不舒适,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地面硬化使得雨水几乎无法对地下水进行补充,水资源流失将会导致逐年干旱,沙尘暴愈加频繁。我国许多北方城市,包括首都北京,近年来频繁发生沙尘暴现象就是环境生态遭受破坏的实例。
另外,在“热岛效应”下,白天,高楼大厦、水泥吸收热量,太阳落山后,水泥地、楼房释放出白天吸收的热量,加热大气,产生上升运动,同时把周围的水汽辐合起来,很容易引起短时间突发性的暴雨,产生“雨岛效应”,又会加重了内涝程度。
近年来,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众多不便,同时也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影响,比如影响生命安全等。城市发生内涝有多种原因,除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频率不断上升,厄尔尼诺导致的海洋升温,陆地水汽增多,以及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因素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因,比如城市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城市的蓄水能力也不断下降。
近年来提出的“海绵城市”的概念,这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换句话说,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河、湖、池塘等水系,在城市缓解内涝、缓解热岛效应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发展中,大多数河、湖、池塘等水系的河岸会建设驳岸,用于保护河岸、阻止河岸崩塌或冲刷,并保护园林中水体的设施。但是,现有的驳岸一般为钢筋混凝土驳岸或块石浆砌驳岸,这样的驳岸对水系中的生态环境和岸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隔绝,这样的隔绝不利于保持水系和岸边地下水的水压平衡,即当驳岸背离水体的一面由于水的浸透,对驳岸形成朝向水体的横向水平推动,尤其是在降雨的情况下,该横向水平推动会更大,会对驳岸形成破坏。此外,由于现有的驳岸直接使用混凝土或块石,因此,也不能对水系产生缓冲及净化。
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由于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的特殊作用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断快速地发展,随之而来的,园林废弃物如枯枝落叶、树枝修剪物、草坪修剪物、杂草、种子和残花等的量越来越大,园林废弃物成为继城市生活垃圾后又一大城市废弃物。以往通常把枯枝落叶视为城市固体废弃物,基本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式,这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也带来资源的浪费,更使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断裂,城市土壤肥力得不到自我维持。另外,农业上的稻壳、秸秆等废弃物的处理,通常以焚烧方式处理,不但没有被有效利用,反而造成空气污染,比如雾霾。这些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在尽量减少园林废弃物的基础上,建设不容易被破坏、可对水系等进行调节、建设方便、成本较低的海绵体生态驳岸,从而辅助建设海绵城市。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中的驳岸容易被破坏、不能对水系进行混充和调节、以及建设不方便的情况,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容易被破坏、能对水系进行缓冲和调节以及建设方便的生态驳岸及其建筑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包括步骤:
1)制备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
2)利用步骤1)中的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制备透水性砖块;
3)依次在水体底面砌筑底部件,在底部件上利用步骤2)中获得的透水性砖块砌筑主体,在主体上砌筑顶部件。
进一步地,步骤2)中的透水性砖块为立体型透水性砖块和/或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立体型透水性砖块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在相邻两个侧面间具有斜面,该斜面上设置有孔洞,孔洞的中心轴相对于两个侧面是斜向设置的。
进一步地,砌筑的主体具有靠近岸边的第一面,该第一面为一斜面,第一面与顶部件形成钝角,主体具有靠近水体的第二面,该第二面大致垂直于水平面。
可选择地,利用步骤2)中获得的所述立体型透水性砖砌筑形成主体,并利用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砌筑成第二面,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的斜面朝向水体,或者仅利用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砌筑成主体,在所述第二面上,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的斜面朝向水体
可选择地,利用步骤2)中获得的立体型透水性砖块,交错形成凹凸不平的第二面。
进一步地,上述交错为位于第二面上的一排所述立体型透水性砖块相对于相邻的一排为凸出的或凹陷的,或者位于第二面上的一块所述立体型透水性砖块,相对于其相邻的两块为凸出的或凹陷的。
进一步地,步骤2)中获得的透水性砖块具有不同的尺寸,尺寸大的用于主体靠近水体底部的部分上,尺寸小的用于所述主体靠近水体顶部的部分上。
可选择的,海绵体生态驳岸建筑在现存的驳岸靠近水体一侧,贴合所述现存的驳岸。
进一步地,步骤1)中的所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园林废弃物和水均匀混合所制得的混凝土,其中,水泥:砂子:石子:园林废弃物:水的重量配比是100:90~150:190~250:5~40:45~60。
进一步地,上述园林废弃物的大小在0.1~10cm间。若使用的园林废弃物大小超过上述范围,可以通过粉碎的方式将园林废弃物加工成符合上述范围的大小。
可选地,上述石子都替换为再生石,该再生石的大小在15mm-250mm之间。
可选择地,步骤1)中的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包括水泥、砂子、再生石、园林废弃物和光亮剂,其重量配比为100:100~140:200~290:5~35:0.15~1.15。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为利用上述任意一种方法制备获得的海绵体生态驳岸,包括园林废弃物。
本发明的海绵体生态驳岸,其海绵体功能是指能够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的混凝土。这种功能是通过使用的基础材料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中包括的园林废弃物实现的。
本发明的生态驳岸透水性的理论依据是,建筑生态驳岸使用的砖块的基础材料——园林废弃物混凝土具有透水性,其中,以硅酸盐水泥为例: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均质的多相化学反应过程,水泥材料的结构随着水泥水化反应逐渐演变,由流动状态变为塑性状态,最后变成凝结硬化状态。水泥中的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水化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氢氧化钙。水化硅酸钙是混凝土中的强度主体,约占水泥中75%的含量,俗称凝胶。氢氧化钙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它在本发明的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完全吸附在砂子、石子、园林废弃物周边,在该混凝土形成过程中,氢氧化钙脱水硬化,形成微小的缝隙,而园林废弃物属于纤维状材料,它在该混凝土中丝丝相连,从而使得水能够沿着园林废弃物周边的缝隙透过该混凝土,达到良好的透水效果。另外,在一定时间后,本发明的混凝土中的园林废弃物会逐渐自然消退,留下空隙,使得透水和透气功能更好;且由于混凝土已经牢固定形,故对强度的影响并不大。
本发明的海绵体生态驳岸中包括的园林废弃物材料可以是植物废弃物,比如修剪产生的树枝、掉落的树叶、稻壳或秸秆等等。园林废弃物在混凝土中起着填充作用,使得混凝土内部形成网状空隙,从而使得混凝土具有透水和透气功能。由于加入了一定量的园林废弃物,故在增加透水性的同时,还节省了水泥、砂子、石子的用量,可节约水泥混凝土资源15%~20%。
采用本发明的海绵体生态驳岸,可以大大减轻驳岸的水平推动,驳岸的表面可留置孔洞或凹凸不平,由于该驳岸的主体内有大量的园林废弃物,在其降解前和降解后都可以保证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在该海绵体生态驳岸的主体内生长。另外,鱼虫可钻入砖内的空隙中,鱼儿可在孔洞内憩息。由于对水生植物和鱼虫的保护调节,可以间接的对水系进行缓冲和调节。该生态驳岸可配合水生植物同时设计和施工,增加河道的修复水体功能。
另外,本发明的海绵体生态驳岸,其底部件中放置了竹片,竹片起到了提高抗拉强度的作用,从而使驳岸更为稳固。
本发明的海绵体生态驳岸,提供了多种砌筑方法,因此其砌筑也更为灵活方便。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海绵体生态驳岸使用的斜面带孔吸水性砖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斜面带孔吸水性砖块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海绵体生态驳岸,其基础材料为由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制成的吸水性砖块,这些砖块通过一定的方式砌成海绵体生态驳岸的主体,配合顶部件和底部件形成最终的生态驳岸。
实施例一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的制备
用于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驳岸的基础材料为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其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和园林废弃物,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添加剂,如缓凝剂或无机复合型透水砼专用增强剂。其中,园林废弃物可以是比较细小的无需粉碎的草皮修建物,也可以是经过粉碎后的碎片化园林废弃物。该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和水均匀混合制得,各成分的比例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节。
1.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A:
在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A中,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水的重量配比是100:90:190:5:45。其中,水泥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为中粗砂;石子的粒径是5mm~25mm。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园林废弃物晒干得到产物一;步骤二:将所述产物一粉碎,得到粒径0.1~3cm的产物二;步骤三:将产物二通过10目筛孔筛选,得到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步骤四: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和水;步骤五:将称取的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置于混凝土搅拌装置中,开始搅拌,然后加入称取的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再搅拌,得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
2.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B:
在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B中,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水的重量配比是100:150:250:40:60。其中,水泥为52.5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为中粗砂;石子的粒径是5mm~25mm。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园林废弃物晒干得到产物一;步骤二:将所述产物一粉碎,得到粒径0.1~3cm的产物二;步骤三:将产物二通过12目筛孔筛选,得到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步骤四: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和水;步骤五:将称取的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置于混凝土搅拌装置中,开始搅拌,然后加入称取的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再搅拌,得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
3.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C:
在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C中,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水的重量配比是100:100:200:25:50。其中,水泥为铝酸盐水泥;砂子为中粗砂;石子的粒径是5mm~25mm。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园林废弃物粉碎,得到粒径1~10cm的粗颗粒;步骤二:将所述粗颗粒晒干得到产物一;步骤三:将所述产物一粉碎,得到粒径0.1~3cm的产物二;步骤四:将所述产物二通过14目筛孔筛选,得到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步骤五: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和水;步骤六:将称取的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置于混凝土搅拌装置中开始搅拌,然后加入称取的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再搅拌,得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
4.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D:
在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D中,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水的重量配比是100:140:240:10:55。其中,水泥为硫酸盐水泥;砂子为中粗砂;石子的粒径是5mm~25mm。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园林废弃物粉碎,得到粒径1~10cm的粗颗粒;步骤二:将所述粗颗粒晒干得到产物一;步骤三:将所述产物一粉碎,得到粒径0.1~3cm的产物二;步骤四:将所述产物二通过12目筛孔筛选,得到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步骤五: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和水;步骤六:将称取的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置于混凝土搅拌装置中,开始搅拌,然后加入称取的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再搅拌,得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
5.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E:
在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E中,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水的重量配比是100:120:220:20:50。其中,水泥为波特兰I型水泥;砂子为中粗砂;石子的粒径是5mm~25mm。
制备方法同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B。
6.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F:
在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F中,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园林废弃物、缓凝剂。该园林废弃物是经过粉碎后的碎片化园林废弃物;该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缓凝剂和水均匀混合所制得的混凝土,其重量配比为: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缓凝剂:水的重量配比是100:120:220:30:5:50。其中,水泥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为中粗砂;石子的粒径是5mm~25mm。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园林废弃物粉碎,得到粒径1~10cm的粗颗粒;步骤二:将所述粗颗粒晒干得到产物一;步骤三:将所述产物一粉碎,得到粒径0.1~1cm的产物二;步骤四:将所述产物二通过12目筛孔筛选,得到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步骤五: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缓凝剂和水;步骤六:将称取的水泥、砂子、石子、缓凝剂和水置于混凝土搅拌装置中,开始搅拌,然后再加入称取的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再搅拌,得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
7.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G:
在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G中,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园林废弃物、无机复合型透水砼专用增强剂。该园林废弃物是经过粉碎后的碎片化园林废弃物;该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无机复合型透水砼专用增强剂和水均匀混合所制得的混凝土,其重量配比为: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无机复合型透水砼专用增强剂:水的重量配比是100:90:190:20:5:45。其中,水泥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为中粗砂;石子的粒径是5mm~25mm。
制备方法同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D。
通过如上原料重量配比和制备方法获得的100×200×60mm3经固化后的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参数范围如下表。
海绵体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表
性能 100×200×60mm3经固化后的海绵体混凝土
抗压强度(MPa) 10~20
透水系数(mm/h) 30~60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知,本发明的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其他的配比。
实施例二透水性砖块的制备
利用实施例一中获得的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通过模具制备海绵体园林废弃物砖块。本实施例中制备两种形状的透水性砖块,第一种为立体型透水性砖块,其具有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形状。另一种为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如图1和2所示。
如图1所示,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相邻的侧面11和侧面12之间,还具有一斜坡2。本实施例中的斜坡2位于砖块长度较长的一侧。在斜坡2上,还设置有多个孔洞3。如图2所示,孔洞3的中心轴斜向设置,该中心轴与侧面11形成一个锐角。图2中的孔洞3从斜坡2上开始,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至砖块内部,但是,没有穿透砖块。在另一种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中,孔洞3是贯穿整个砖块的。本实施例中的孔洞3的形状为圆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孔洞还可以设置为其它形状,比如六边形等,且孔洞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备成不同的大小。
根据本发明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需求,立体型透水性砖块和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设置有不同的尺寸,大致分为较大的尺寸、中等的尺寸和较小的尺寸。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砖块的尺寸是可以根据驳岸的大小以及实际情况制备成不同尺寸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斜面透水性砖块的还可以有多种其他的形状,比如有多个斜面,该多个斜面上都可以设置孔洞。或者是斜面的位置可以有多种变化等。
实施例三海绵体生态驳岸及其建筑方法
如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海绵体生态驳岸41,由顶部件42、主体41和底部件43构成。海绵体生态驳岸4的主体41的纵向截面为下大上小的大致梯形的形状,背离水体的侧面为第一面411,第一面411为斜面,正对水体的侧面为第二面412,第二面412大致垂直于水平面。主体41的顶部侧面为第三面413,底部侧面为第四面414,第三面413和第四面414基本与水平面平行设置。
主体41的第二面412,可以设置为大致平的、并留有孔洞(图中未示处),该孔洞可以是使用实施例二中制备的带孔透水性砖块上的孔洞。由于使用的混凝土中含有碎片化园林废弃物,当这些园林废弃物降解之后,会在生态驳岸的主体41中形成一定的孔隙。这些孔洞,以及使用的含有园林废弃物的混凝土制成的砖块中,园林废弃物降解之后形成的孔隙,使得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经由上述孔洞或凹凸面从而进入混凝土的孔隙之中,更好的进行生长。鱼虫可钻入砖内的孔隙中,鱼儿可在孔洞内憩息。
顶部件42由钢砼构成,可以用现浇的形式安装到主体41的第三面413上,由于顶部件42本身具有的自身重量和一定的抗拉强度,可以实现对主体41的下压固定及防止其在长度方向上扩张。从图3和4中可见,本实施例中的顶部件42大致为长方体,在正对水体的一面具有斜坡421,由于斜坡421的存在,减少了顶部件42的一个尖锐的直角,因此,起到了一定的缓冲波浪的功能,并能使弹到顶部件上的水容易滑落回到水体中。另外,顶部件42安装在主体41第三面413偏第二面412的一边,并且突出于第三面412,这样的设置可以使顶部件42更好的固定主体41,并防治主体41的拉伸扩张。在顶部件42靠第一面411的一侧,顶部件缩进,这样也可以节省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顶部件42也可以有其它的形状。
底部件43设置为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并具有第一层431和第二层432。在厚度上,第一层431比第二层432厚,在宽度上(即从水体面到水岸面的长度),第二层432比第一层431宽。底部件43的第二层432是一个垫层,由混凝土浇筑形成,主要起到稳固水体底部,为上方的驳岸其他部分提供一个建筑平台。底部件43的第一层431为钢砼结构,一般用现浇的形式安装到第二层432上方,起到一个稳固的平台的作用,用于承受驳岸的其他部分的重量。由于第一层431在宽度上小于第二层432,因此,第一层431设置在第二层432的大约中间位置,在水体面和水岸面都留出一部分第二层432的突出。留出的第二层432的突出,在靠近水岸面的一端,可以更好的插入水岸面的土壤中,从而稳固驳岸的结构;在靠近水体面的一端的突出,方便第一层431的安装。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生态驳岸的建筑,可以通过砖块堆砌结合拼接或浇筑的方式完成。首先,通过直接浇筑的方式,将混凝土浇筑形成底部件43的第二层432。之后,搭建钢筋结构,通过直接浇筑的方式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砼结构的底部件43的第一层431。
生态驳岸的主体41砌筑在底部件43的上方,主体41利用实施例二中制备的立体型透水性砖块和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使用砂浆砌筑而成。该砂浆也是透水性材料。砌筑时,保持主体41的第二面412为大致垂直于水平面,并保持主体41的第一面411大致为一斜面,并贴合水岸边的土壤。主体41在第二面412上由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砌筑而成,该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砌筑为大致垂直于水平面,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的斜面上带的孔洞可以用于水生植物的生长,也可以供鱼虫憩息。而主体41的其余部分由立体型透水性砖块砌筑而成。
主体41中使用的两种透水性砖块,根据处在主体41高度位置上的不同,其尺寸有所不同。由于主体41呈现下大上小的梯形形状,在生态驳岸主体41的下部,使用砖块尺寸较大的透水性砖块,在主体41的中部,使用砖块尺寸中等的透水性砖块,在主体41的上部,使用砖块尺寸较小的透水性砖块。砖块之间利用砂浆进行连接固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主体41中立体型透水性砖块和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的结合方式有多种,在第二面412表层使用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在第二面412的内部也可以使用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
生态驳岸的顶部件42砌筑在主体41的上方偏向主体41的第二面412,通过直接浇筑的方式形成。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的海绵体生态驳岸与实施例三中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类似,但是,主体41的第二面412设置为凹凸不平的(图中未示处)。其使用实施例二中制备的立体型透水性砖块,根据处在主体41高度位置上的不同,选用不同尺寸的砖块,原则为,靠主体41下部的砖块尺寸大,靠主体41上部的砖块尺寸小。在主体41的第一面411上,通过立体型透水性砖块的错落排列,形成第二面412凹凸不平的效果。其中错落排列的具体方式,可以是主体长度方向上的一排砖块凸出于或凹陷于相邻两排的砖块。错落排列的另一种方式,可以是主体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砖块,呈现一凹一凸的排列,在主体高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砖块,也呈现一凹一凸的排列。整体形成的凹凸不平的第二面412,整体还是呈现大致平面的趋势。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上述设置仅作为举例,第二面412还可以有多种表面形状,比如孔洞和凹凸不平设置的组合等。本发明的生态驳岸,还可以是在其长度延伸方向上带有一定弧度的,从而更好的配合水岸的形状。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的海绵体生态驳岸与实施例三中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类似,但是,主体41全部使用实施例二中制备的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砌筑。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形状与实施例三中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类似,但是,主体41采用实施例一中制备的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以现浇的方式形成。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的海绵体生态驳岸,可以与现有已经存在的驳岸进行结合。对于现在已经建筑形成的普通驳岸,由于其材质所限,不能对水体进行修复。在尽量不拆除原有驳岸的情况下,可以在原有驳岸靠近水体的一侧,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透水性砖块进行砌筑,形成一层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该海绵体生态驳岸靠近水体的一侧,可以通过实施例三和四中的方式,设置为大致平的,且带有孔洞或者为凹凸不平。带有孔洞或凹凸不平的设置,结合海绵体生态驳岸本身由于园林废弃物的存在而形成的孔隙,使得建造在原有驳岸一侧的海绵体生态驳岸,能供水生植物的根系驳岸主体内生长。另外,鱼虫可钻入砖内的孔隙中,鱼儿可在孔洞内憩息。由于对水生植物和鱼虫等的保护调节,可以间接的对水系进行缓冲和调节,修复水体的状态。该生态驳岸可配合水生植物同时设计和施工,增加河道的修复水体功能。
实施例八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石子,可以替换为再生石。该再生石是指利用建筑混凝土废弃物等,通过再加工,形成的大小为15mm-25mm的石子。通过使用再生石,可以进一步降低建造本发明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成本,并且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采用再生石时,形成新型海绵体双废混凝土,其包括水泥、砂子、园林废弃物、再生石和光亮剂,水泥、砂子、再生石、园林废弃物、光亮剂的重量配比为100:100~140:200~290:5~35:0.15~1.15。另外,还可以包括增强剂,新型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中水泥、砂子、再生石、园林废弃物、光亮剂、增强剂的重量配比为100:100~140:200~290:5~35:0.15~1.15:2~5。
一般的混合步骤为:
步骤一、园林废弃物的处理:将园林废弃物干燥脱水得到产物一;将产物一粉碎为粒径0.1~3cm,得到产物二;将光亮剂喷洒在产物二上,搅拌使得光亮剂包覆在产物二表面,得到产物三;
步骤二、水泥的水化:将水泥、砂子、再生石和水搅拌混合,得到产物四;
步骤三、新型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的生成:在步骤二中的产物四混凝土初凝前,加入步骤一中的产物三,搅拌混合,得到新型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
可选择的,步骤一中光亮剂与产物二的重量配比是3~3.3:100;步骤二中水泥、砂子、再生石和水的重量配比是100:100~140:200~290:40~60;步骤三中产物三与产物四的重量配比是100:1200~9000。
通过如上原料重量配比和制备方法获得的100×200×60mm3经固化后的新型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参数范围如下表。
新型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表
性能 100×200×60mm3经固化后的海绵体混凝土
抗压强度(MPa) 15~35
透水系数(mm/h) 100~200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制备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
2)利用步骤1)中的所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制备透水性砖块;
3)依次在水体底面砌筑底部件,在底部件上利用步骤2)中获得的所述透水性砖块砌筑主体,在主体上砌筑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透水性砖块为立体型透水性砖块和/或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所述立体型透水性砖块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所述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在相邻两个侧面间具有斜面,所述斜面上设置有孔洞,所述孔洞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两个侧面是斜向设置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其特征在于,砌筑的所述主体具有靠近岸边的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为一斜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顶部件形成钝角,所述主体具有靠近水体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大致垂直于水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步骤2)中获得的所述立体型透水性砖砌筑形成所述主体,并利用所述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砌筑成所述第二面,所述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的斜面朝向水体,或者仅利用所述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砌筑成所述主体,在所述第二面上,所述斜面带孔透水性砖块的斜面朝向水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步骤2)中获得的所述立体型透水性砖块,交错形成凹凸不平的所述第二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错为位于第二面上的一排所述立体型透水性砖块相对于相邻的一排为凸出的或凹陷的,或者位于第二面上的一块所述立体型透水性砖块,相对于其相邻的两块为凸出的或凹陷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体生态驳岸建筑在现存的驳岸靠近水体一侧,贴合所述现存的驳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所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园林废弃物和水均匀混合所制得的混凝土,其中,水泥:砂子:石子:碎片化园林废弃物:水的重量配比是100:90~150:190~250:5~40:45~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所述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包括水泥、砂子、再生石、园林废弃物和光亮剂,其重量配比为100:100~140:200~290:5~35:0.15~1.1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的砌筑方法得到的海绵体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园林废弃物。
CN201510829454.4A 2015-11-24 2015-11-24 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及其砌筑方法 Active CN1052749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29454.4A CN105274966B (zh) 2015-11-24 2015-11-24 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及其砌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29454.4A CN105274966B (zh) 2015-11-24 2015-11-24 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及其砌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4966A true CN105274966A (zh) 2016-01-27
CN105274966B CN105274966B (zh) 2018-06-19

Family

ID=55144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29454.4A Active CN105274966B (zh) 2015-11-24 2015-11-24 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及其砌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7496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5253A (zh) * 2016-05-31 2016-08-24 浙江方远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砖及多孔生态墙
CN107973492A (zh) * 2017-12-26 2018-05-01 上海双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体原位修复设备及其修复方法
CN112227490A (zh) * 2020-09-28 2021-01-15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岸边地表径流污染控制的生态驳岸建造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5147A (zh) * 2002-07-08 2004-05-12 韩水道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河川护岸及倾斜面的高空隙多孔质混凝土及施工方法
JP2006057449A (ja) * 1999-06-21 2006-03-02 Taiyu Concrete Kogyo Kk 河川の水質浄化用河床ブロック
CN1923758A (zh) * 2005-09-16 2007-03-07 吴为中 一种多孔性生态护砌材料
CN101785422A (zh) * 2010-02-23 2010-07-28 叶建军 屋顶绿化种植块及制作方法
KR101017724B1 (ko) * 2009-09-11 2011-02-25 나라앤텍 주식회사 황토 포러스 식생환경블록의 제작방법
CN202519626U (zh) * 2012-03-16 2012-11-07 王道安 生态植物生长砖
CN103570310A (zh) * 2013-10-22 2014-02-12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的护岸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21108A (zh) * 2014-03-07 2014-05-28 深圳市万信达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水岸生态防护的植被型水泥砌块预制及使用方法
CN204551376U (zh) * 2015-03-31 2015-08-12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水利工程防护河堤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7449A (ja) * 1999-06-21 2006-03-02 Taiyu Concrete Kogyo Kk 河川の水質浄化用河床ブロック
CN1495147A (zh) * 2002-07-08 2004-05-12 韩水道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河川护岸及倾斜面的高空隙多孔质混凝土及施工方法
CN1923758A (zh) * 2005-09-16 2007-03-07 吴为中 一种多孔性生态护砌材料
KR101017724B1 (ko) * 2009-09-11 2011-02-25 나라앤텍 주식회사 황토 포러스 식생환경블록의 제작방법
CN101785422A (zh) * 2010-02-23 2010-07-28 叶建军 屋顶绿化种植块及制作方法
CN202519626U (zh) * 2012-03-16 2012-11-07 王道安 生态植物生长砖
CN103570310A (zh) * 2013-10-22 2014-02-12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的护岸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21108A (zh) * 2014-03-07 2014-05-28 深圳市万信达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水岸生态防护的植被型水泥砌块预制及使用方法
CN204551376U (zh) * 2015-03-31 2015-08-12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水利工程防护河堤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5253A (zh) * 2016-05-31 2016-08-24 浙江方远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砖及多孔生态墙
CN105875253B (zh) * 2016-05-31 2022-06-03 浙江方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砖及多孔生态墙
CN107973492A (zh) * 2017-12-26 2018-05-01 上海双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体原位修复设备及其修复方法
CN112227490A (zh) * 2020-09-28 2021-01-15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岸边地表径流污染控制的生态驳岸建造方法
CN112227490B (zh) * 2020-09-28 2021-11-12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岸边地表径流污染控制的生态驳岸建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4966B (zh) 2018-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35696U (zh) 一种基于海绵生态体系水质净化的雨水花园系统
CN105297575B (zh) 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路面
CN105174862B (zh) 一种海绵体园林废弃物混凝土
CN105272071A (zh) 一种海绵体混凝土砖及其应用
CN101608491B (zh) 屋顶绿化系统及绿化方法
CN106978839A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综合系统
CN109854248A (zh) 一种露天矿保水复垦方法
CN106242430B (zh) 一种透水、保水混凝土路面砖的制备方法
CN204875416U (zh) 一种透水路面结构
CN102060567B (zh) 用于河道护坡的生态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06602A (zh) 一种建筑物房顶的绿化方法
CN105174863B (zh) 一种海绵体园林废弃物砂浆
CN107034767A (zh) 一种再生骨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759389A (zh) 一种现浇绿化混凝土施工方法
CN106677011A (zh) 人行道、绿地集蓄水系统
CN101503290A (zh) 一种环保透水砖的制备方法
CN105274966A (zh) 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及其砌筑方法
CN105271967B (zh) 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72320A (zh) 一种利用建筑垃圾回收料和淤泥的黑臭河道生态化改造方法
CN206602876U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色屋顶自动给水种植结构
CN103444293A (zh) 一种滨海盐碱地地区城市行道树地下土壤的改良方法
CN205369155U (zh) 一种海绵体生态驳岸
CN206442780U (zh)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生态树井
CN205223777U (zh) 一种海绵体混凝土砖
CN105421575B (zh) 一种海绵体地下蓄水体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12

Address after: 200333 room 201-204, Jinding Road, Shanghai, Putuo District, China, 108

Applicant after: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JIANGYE GARDEN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Applicant after: The Jiangsu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333 room 201-204, Jinding Road, Shanghai, Putuo District, China, 108

Applicant before: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JIANGYE GARDEN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24232 Yancheng City, Dongtai province Xu River town, Village Road, No. 8

Co-patentee after: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Patentee after: The Jiangsu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SHANGHAI JIANGYE GARDEN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Address before: 200333 room 201-204, Jinding Road, Shanghai, Putuo District, China, 108

Co-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JIANGYE GARDEN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Patentee before: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Co-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Co-patentee before: The Jiangsu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