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4930A -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4930A
CN105264930A CN201380001271.2A CN201380001271A CN105264930A CN 105264930 A CN105264930 A CN 105264930A CN 201380001271 A CN201380001271 A CN 201380001271A CN 105264930 A CN105264930 A CN 105264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tities
rlc
rlc entities
pdcp
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12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4930B (zh
Inventor
张涛
蔺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64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4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4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4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包括:将发送节点包括的至少两个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RLC实体和一个第二RLC实体,其中所有RLC实体均与所述发送节点包括的PDCP实体相关联;以及,在第一RLC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第一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一缓存状态报告BSR,并将所生成的第一BSR发送至与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通过划分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以使第二RLC实体唯一与PDCP实体的缓存状态上报相关联,根据本发明的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能够使得,PDCP实体的缓存中具有待发送数据仅触发一个接收节点为其分配相应的发送资源,从而有效避免了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的无线网络中的发送资源浪费。

Description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技术领域
[01] 本发明涉及无线网络, 特别涉及无线网络中的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 上报方法。 背景技术
[02] 在传统的无线网络中, 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是一对一的, 即一个发送 节点只向一个接收节点发送数据包。 并且, 待发送数据存储在发送节点内部 的缓存中, 例如, PDCP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分组数据汇聚 协议) 实体的缓存中和 RLC (Radio Link Control, 无线链路控制) 实体的缓 存中。 其中, RLC实体与 PDCP实体相关联。
[03]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 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可以是一对多的, 即 一个发送节点可以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收节点发送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 发送节点通常包括分别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收节点之一对应的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 RLC实体, 并且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RLC实体均与 PDCP实体相 关联。
[04] 例如, 在发送节点向接收节点 A和 B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该发送节点包 括分别与接收节点 A和 B对应的 RLC实体 A和 B , 并且 RLC实体 A和 B均与 PDCP实体相关联。
[05] 一般来说, 在将数据发送出去之前, 发送节点需要向接收节点上报缓 存状态, 以请求接收节点分配发送资源。 其中, 缓存状态表示待发送数据的 大小。 在现有技术中, 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是一对多的情况下, 由于所有 RLC实体均与 PDCP实体相关联, 当 PDCP实体的缓存中具有待发送数据时, 会触发针对所有接收节点的 BSR (Buffer Status Report, 缓存状态报告), 并 因此使得所有接收节点都为这部分数据分配发送资源, 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06] 例如, 在发送节点向接收节点 A和 B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若 PDCP实体 中具有待发送数据包, 则发送节点触发 BSR 和^ 其中, BSR A用于基于 PDCP实体以及 RLC实体 A的缓存中待发送数据的大小, 向接收节点 A上报缓 存状态。 BSR B用于基于 PDCP实体以及 RLC实体 B的缓存中待发送数据的大 小, 向接收节点 B上报缓存状态。
[07] 由于 BSR A和 B都会计算 PD说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 接 收节点 A和 B都会为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分配发送资源, 这明显 存在浪费。 书
发明内容
[08] 有鉴于此,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如何避免在发送节点和接收 节点为一对多的情况下的发送资源浪费。
[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提供了一种缓存状态 上报方法, 其应用于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实体和至少两个无线链路 控制 RLC实体的发送节点,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与所述 PDCP实体相关 联。 该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包括: 将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 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 在所述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 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所述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 一缓存状态报告 BSR; 将所述第一 BSR发送至与所述第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 收节点。
[10]对于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还包括: 在所 述 PDCP实体和 /或所述第二 RLC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 于所述 PDCP实体和所述第二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 二 BSR; 将所述第二 BSR发送至与所述第二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11]对于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在将所述至少 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之前, 还包 括: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一指示, 其中, 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的只用来发送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PDU的 RLC实体; 以及, 将所述 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 包 括: 将所述第一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所述第一 RLC实体。
[12]对于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在将所述至少 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之前, 还包 括: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二指示, 其中, 所书述第二指示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的用来发送所述 PDCP实体递交的 PDU的 RLC实体; 以及, 将所 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 包 括: 将所述第二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所述第二 RLC实体。
[13]对于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与所述 PDCP实体均关联在同一承载上。
[14]对于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为应答模式 AM, 或者均为非应答模式 UM, 或者部分为 AM、 其 它部分为 UM。
[15]对于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发送节点 为终端、 基站或接入点。
[1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节点, 其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实体和至少两个无线链路控制 RLC实体, 所 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与所述 PDCP实体相关联。 该发送节点还包括: 配置 单元, 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 二 RLC实体; 生成单元, 与所述配置单元连接, 用于在所述第一 RLC实体的 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所述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 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一 BSR; 以及发送单元, 与所述生成单元连接, 用于将所 述第一 BSR发送至与所述第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17]对于上述发送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生成单元还被配置 为, 在所述 PDCP实体和 /或所述第二 RLC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 况下, 基于所述 PDCP实体和所述第二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 小生成第二 BSR; 所述发送单元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二 BSR发送至与所述 第二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说
[18]对于上述发送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还包括与所述配置单元 连接的第一接收单元;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书被配置为: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一指 示, 其中, 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的只用来发送控 制协议数据单元 PDU的 RLC实体; 以及所述配置单元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 一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所述第一 RLC实体。
[19]对于上述发送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还包括与所述配置单元 连接的第二接收单元;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被配置为: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二指 示, 其中, 所述第二指示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的用来发送所述 PDCP实体递交的 PDU的 RLC实体; 以及所述配置单元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 第二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所述第二 RLC实体。
[20]对于上述发送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 与所述 PDCP实体均关联在同一承载上。
[21]对于上述发送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 均为应答模式 AM, 或者均为非应答模式 UM, 或者部分为 AM、 其它部分为
[22]对于上述发送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发送节点为终端、 基站或接入点。
[23]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 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 的情况下、 即在发送节点包括 PDCP实体和至少两个 RLC实体的情况下, 通 过将发送节点的所有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 其中所述第二 RLC实体为唯一与 PDCP实体的缓存状态上报相关 联的 RLC实体, 能够使得只有一个接收节点为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 数据分配发送资源,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发送资源的浪费。
[2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提供了一种缓存状态 上报方法, 其应用于包括分组数说据汇聚协议 PDCP实体和至少两个无线链路 控制 RLC实体的发送节点,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与所述 PDCP实体相关 联。 该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包括: 在任一所书述 RLC实体或所述 PDCP实体的缓 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以及所述 PDCP 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缓存状态报告 BSR; 将所述 BSR发送 至与任一所述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25]对于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与所述 PDCP实体均关联在同一承载上。
[26]对于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为应答模式 AM, 或者均为非应答模式 UM, 或者部分为 AM、 其 它部分为 UM。
[27]对于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发送节点 为终端、 基站或接入点。
[2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节点, 其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实体和至少两个无线链路控制 RLC实体, 所 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与所述 PDCP实体相关联。 该发送节点还包括: 生成 单元, 用于在任一所述 RLC实体或所述 PDCP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 的情况下, 基于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以及所述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 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缓存状态报告 BSR; 以及发送单元,与所述生成单元连接, 用于将所述 BSR发送至与任一所述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29]对于上述发送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 与所述 PDCP实体均关联在同一承载上。
[30]对于上述发送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 均为应答模式 AM, 或者均为非应答模式 UM, 或者部分为 AM、 其它部分为
[31]对于上述发送节点, 在一种说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 节点为终端、 基站或接入点。
[32]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书, 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 的情况下、 即在发送节点包括 PDCP实体和至少两个 RLC实体的情况下, 通 过基于所有 RLC实体以及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 来生成 由任一 RLC实体或 PDCP实体的缓存中具有待发送数据所触发的 BSR, 并将 所生成的 BSR发送至与任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能够使得只有一个接 收节点为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分配发送资源, 从而有效地避免 了发送资源的浪费。
[33]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 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34]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特征和方面, 并且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 1示出适用根据本发明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 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送节点的结构框图;
图 3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的流程图;
图 4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送节点的结构框图; 图 5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发送节点的结构框图;
图 6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的流程图; 图 7示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发送节点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 特征和方面。 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说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 施例的各种方面, 但是除非特别指出, 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36]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 "意为 "用作书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
"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37] 另外,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 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 的具体细节。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没有某些具体细节, 本发明同样可 以实施。 在另外一些实例中,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 手段、 元件 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 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
[38] 如背景技术中所述, 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 即发送节点包 括一个 PDCP实体和与 PDCP实体均相关联的多个 RLC实体的情况下, 当 PDCP实体的缓存中具有待发送数据时, 通常会触发针对所有接收节点的 BSR, 并因此使得所有接收节点都为这部分数据分配发送资源, 从而造成发 送资源浪费。 为了避免这种发送资源浪费, 本发明人独创性地提出, 可从发 送节点所包括的所有 RLC实体中指定一个 RLC实体, 作为唯一与 PDCP实体 的缓存状态上报相关联的第二 RLC实体。
[39] 图 1示出了适用根据本发明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的系统的示意图。如图 1所示, 在一个发送节点 100对应 N个接收节点 200-1~200-Ν、 即发送节点 100 包括一个 PDCP实体 110和至少两个 RLC实体 120-1~120-N的情况下, 可将发 送节点 100中的 RLC实体 120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 实体。例如, 可将 RLC实体 120-2~120-N划分为第一 RLC实体、并将 RLC实体 120-1划分为第二 RLC实体。
[40] 其中, RLC实体 120-1~120-N分别与接收节点 200-1~200-Ν相对应, 并且 N为大于或等于 2的正整数。 所有 RLC实体 120-1~120-N均与 PDCP实体 110相 关联, 例如, PDCP实体 110和所有 RLC实体 120-1~120-N都关联在同一个承 载上。此外, RLC实体 120-1~120-N可以都是应答模式(Acknowledged Mode, AM), 也可以都是非应答模式 (说Unacknowledged Mode, UM), 甚至还可以 部分是 AM、 部分是 UM。
[41] 通过划分第一 RLC实体和第二 RLC书实体,可将要发送至与第一 RLC实体 对应的接收节点的 BSR (以下成为第一 BSR)的触发条件设定为与 PDCP实体 的缓存状态无关, 即将第一 BSR的触发条件设定为 "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 具有待发送数据"。 这样, 在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 下, 才基于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一 BSR, 并将 所生成的第一 BSR发送至与第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换言之,在 PDCP 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仅触发与第二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 节点分配相应的发送资源, 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发送资源浪费。
[42] 图 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送节点的结构框图。 如图 2所示, 发送节点 100包括 PDCP实体 110和 N个 RLC实体 120-1~120-N,从而可向 N个接 收节点 200-1~200-Ν发送数据, 其中 N为大于或等于 2的正整数。 换言之, 根 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送节点 100适用于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的无线 网络架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发送节点 100和接收节点 200均可以是 终端、 基站或者接入点。
[43] 为了有效避免发送资源分配中的资源浪费, 如图 2所示, 发送节点 100 还可包括配置单元 130、 生成单元 140和发送单元 150。 配置单元 130与 PDCP 实体 110以及各 RLC实体 120-1~120-N连接, 主要用于将所有的 RLC实体 120-1~120-N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 (图 2标识为 120-2~120-N) 和一 个第二 RLC实体(图 2标识为 120-1 ), 其中第二 RLC实体 120-1为唯一与 PDCP 实体 110的缓存状态上报相关联的 RLC实体。 生成单元 140与配置单元 130以 及第一 RLC实体 120-2~120-N连接, 主要用于在第一 RLC实体 120-2~120-N的 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第一 RLC实体 120-2~120-N的缓存中 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一 BSR。 发送单元 150与生成单元 140以及接收节 点 200-2~200-N连接, 主要用于将说生成单元 140所生成的第一 BSR发送至与第 一 RLC实体 120-2~120-N对应的接收节点 200-2~200-N。
[44]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如图 2所书示, 生成单元 140还可与 PDCP实体 110以及第二 RLC实体 120-1连接, 并且可被配置为: 在 PDCP实体 110和 /或第 二 RLC实体 120-1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 PDCP实体 110和第 二 RLC实体 120-1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二 BSR。在这种实现方 式下, 发送单元 150还可被配置为, 将生成单元 140所生成的第二 BSR发送至 与第二 RLC实体 120-1对应的接收节点 200-1。
[45] 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 发送节点 100还可包括与配置单元 130 连接的第一接收单元(为简化图示, 图 2中未示出)。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主要 用于从接收节点 200-1~200-Ν接收第一指示。 所述第一指示可用于指定只用 来发送控制 PDU (Protocol Data Unit, 协议数据单元) 的 RLC实体。 在这种 具体实现方式中, 配置单元 130还可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一指示指定的 RLC 实体划分为所述第一 RLC实体。
[46] 在另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 发送节点 100还可包括与配置单元 130连接的第二接收单元 (为简化图示, 图 2中未示出)。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 主要用于从接收节点 200-1~200-Ν接收第二指示。 所述第二指示可用于指定 用来发送 PDCP实体 110递交的 PDU的 RLC实体。 在这种具体实现方式中, 配 置单元 130还可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二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所述第二 RLC实体。
[47] 这样, 通过利用配置单元将内部所包括的多个 RLC实体配置为, 仅一 个 RLC实体与 PDCP实体的缓存状态上报相关联, 从而使得 PDCP实体的缓存 中具有待发送数据只能触发一个接收节点为其分配相应的发送资源,根据本 实施例的发送节点能够有效避免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情况下的 发送资源浪费。
[48] 图 3给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说例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的流程图。如上所 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主要适用于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 对多、 即发送节点包括一个 PDCP实体和书多个 RLC实体的无线网络架构。 其 中, 所述多个 RLC实体中的每一个 RLC实体分别对应一个接收节点。 该一个 PDCP实体和所述多个 RLC实体相关联, 例如, 该一个 PDCP实体和所述多个 RLC实体都关联在同一个承载上。 此外, 所述多个 RLC实体可以都是 AM, 也可以都是 UM, 甚至还可以部分是 AM、 部分是 UM。
[49] 将结合图 2所示的发送节点 100详细介绍图 3所示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如下。 如图 3所示, 该缓存状态上报方法主要包括:
[50] 步骤 S310、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配置单元 130) 将其内部的至少两 个 RLC实体 120-1~120-N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 例如, 如图 2所示, 划分为第一 RLC实体 120-2~120-N和第二 RLC实体 120-1, 其中第二 RLC实体 120-1为唯一与 PDCP实体 110的缓存状态上报相关联的 RLC实体; 以及
[51] 步骤 S320、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生成单元 140) 在第一 RLC实体的 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 的大小生成第一 BSR, 并(可由发送单元 150)将第一 BSR发送至与第一 RLC 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52] 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 如图 3所示, 步骤 S320可具体包括: [53] 步骤 S321、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生成单元 140 ) 判断第一 RLC实体 的缓存中是否包括待发送数据, 并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 S322;
[54] 步骤 S322、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生成单元 140 ) 基于第一 RLC实体 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一 BSR, 然后进入步骤 S323 ; 以及
[55] 步骤 S323、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发送单元 150)将所生成的第一 BSR 发送至与第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56]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说图 3所示, 该缓存状态上报方法还可包括: [57] 步骤 S330、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生成单元 140 ) 在第二 RLC实体的 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第书二 RLC实体和 PDCP实体的缓存中 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二 BSR, 并(可由发送单元 150)将第二 BSR发送 至与第二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和 /或
[58] 步骤 S340、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生成单元 140 )在 PDCP实体的缓存 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第二 RLC实体和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 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二 BSR, 并(可由发送单元 150)将第二 BSR发送至与 第二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59] 并且,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步骤 S330可如图 3所示具体包括: [60] 步骤 S331、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生成单元 140 ) 判断第二 RLC实体 的缓存中是否包括待发送数据, 并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 S332;
[61] 步骤 S332、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生成单元 140 ) 基于第二 RLC实体 和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二 BSR , 然后进入步骤 S333; 以及
[62] 步骤 S333、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发送单元 150)将所生成的第二 BSR 发送至与第二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63] 此外,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步骤 S340可如图 3所示具体包括: [64] 步骤 S341、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生成单元 140)判断 PDCP实体的缓 存中是否包括待发送数据, 并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 S342;
[65] 步骤 S342、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生成单元 140) 基于第二 RLC实体 和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二 BSR, 然后进入步骤 S343; 以及
[66] 步骤 S343、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发送单元 150)将所生成的第二 BSR 发送至与第二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67]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 由于说发送节点所包括的多个 RLC实体中仅一个 RLC实体被指定为与 PDCP实体的缓存状态上报相关联, 使得 PDCP实体的缓 存中具有待发送数据只能触发一个接收节书点为其分配相应的发送资源, 根据 本实施例的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可有效避免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 对多情况下的发送资源浪费。
[68] 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图 3示出了步骤 S320、 S330、 S340依次执行, 本领 域技术人员应能明白, 实际的执行顺序不限于此。 例如, 步骤 S320可在步骤 S330和 /或 S340之后执行, 也可与步骤 S330和 /或 S340同时执行。 甚至, 步骤 S330中的步骤 S332、 S333与步骤 S340中的步骤 S342、 S343可合并。 事实上, 在执行步骤 S310以划分第一 RLC实体和第二 RLC实体之后, 是否执行步骤 S320、 S330、 S340主要依赖于 PDCP实体、 第一 RLC实体以及第二 RLC实体 的缓存状态, 而与其它步骤是否已执行无关。
[69]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发送节点 100可随机地划分第一 RLC实体和第 二 RLC实体,即随意地将 RLC实体 120-1~120-N中的任一个 RLC实体指定为第 二 RLC实体、 而其它 RLC实体指定为第一 RLC实体。
[70]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发送节点 100可按预定的规则来划分第一 RLC实体和第二 RLC实体。 例如, 发送节点 100可按编号将 RLC实体 120-1~120-N中编号最小的 RLC实体指定为第二 RLC实体、而其它 RLC实体指 定为第一 RLC实体。 或者, 发送节点 100可按缓存容量将 RLC实体 120-1~120-N中缓存容量最大的 RLC实体指定为第二 RLC实体、 而其它 RLC 实体指定为第一 RLC实体。
[71]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发送节点 100可根据接收节点 200-1~200-Ν的指示来划分第一 RLC实体和第二 RLC实体。 例如, 发送节点 100可从接收节点 200-1~200-Ν接收第一指示, 其中, 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定 只用来发送控制 PDU的 RLC实体。 在这种情况下, 在步骤 S310中,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配置单元 130)可将说所述第一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第一 RLC实体。 又如, 发送节点 100可从接收节点 200-1~200-Ν接收第二指示, 其 中, 所述第二指示用于指定用来发送 PD书CP实体递交的 PDU的 RLC实体。 在 这种情况下, 在步骤 S310中, 发送节点 100 (可具体为配置单元 130)可将所 述第二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第二 RLC实体, 而其它 RLC实体划分为第 一 RLC实体。
[72] 图 4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发送节点设备的结构框图。所述发 送节点设备 400可以是具备计算能力的主机服务器、 个人计算机 PC、 或者可 携带的便携式计算机或终端等。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并不对发送节点设备的具 体实现做限定。
[73] 发送节点设备 400包括处理器 ( processor ) 410、 通信接口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420、 存储器 (memory) 430禾卩总线 440。 其中, 处理器 410、 通信接口 420、 以及存储器 430通过总线 4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74] 通信接口 420用于与网络设备通信, 其中网络设备包括例如虚拟机管理 中心、 共享存储等。
[75] 处理器 410用于执行程序。 处理器 410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 CPU, 或 者是专用集成电路 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或者是被 配置成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76] 存储器 430用于存放文件。 存储器 430可能包含高速 RAM存储器, 也可 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存储器 430也可以是存储器阵列。 存储器 430还可能被分块, 并且所述块可按 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
[77]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存储器 430存储的程序可为包括计算机操作 指令的程序代码。 处理器 410可通过运行该程序, 具体执行以下步骤: 将发 送节点包括的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 RL说C实体均与所述发送节点包括的 PDCP实体 相关联; 在所述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所述 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书小生成第一缓存状态报告 BSR; 以 及将所述第一 BSR发送至与所述第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78]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处理器 410还可通过运行该程序, 执行以下 步骤: 在所述 PDCP实体和 /或所述第二 RLC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 情况下, 基于所述 PDCP实体和所述第二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 大小生成第二 BSR, 并将所述第二 BSR发送至与所述第二 RLC实体对应的接 收节点。
[79]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处理器 410还可通过运行该程序, 执行以下 步骤: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一指示, 并将所述第一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 所述第一 RLC实体。 其中, 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 的只用来发送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PDU的 RLC实体。
[8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处理器 410还可通过运行该程序, 执行以下 步骤: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二指示, 并将所述第二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 所述第二 RLC实体。 其中, 所述第二指示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 的用来发送所述 PDCP实体递交的 PDU的 RLC实体。
[81] 图 5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发送节点的结构框图。 如图 5所示, 发送节点 500包括 PDCP实体 510和 N个 RLC实体 520-1~520-Ν, 从而可向 N个 接收节点 200-1~200-Ν发送数据, 其中 N为大于或等于 2的正整数。 换言之, 根据本实施例的发送节点 500适用于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的无线网 络架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发送节点 500和接收节点 200均可以是终 端、 基站或者接入点。
[82] 为了有效避免发送资源分配中的资源浪费, 如图 5所示, 发送节点 500 还可包括生成单元 530和发送单元 540。 生成单元 530主要用于在任一 RLC实 体 520-i ( l^i^N) 或 PDCP实体说 510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 于所有 RLC实体 520-1~520-Ν以及 PDCP实体 510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 小生成缓存状态报告 BSR。 发送单元 540书与生成单元 530连接, 主要用于将生 成单元 530生成的 BSR发送至与任一 RLC实体 520-j ( l ^j^N)对应的接收节 点 200小
[83] 这样, 通过利用生成单元基于所有 RLC实体以及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 待发送数据的大小, 来生成由任一 RLC实体或 PDCP实体的缓存中具有待发 送数据所触发的 BSR, 并利用发送单元将所生成的 BSR发送至与任一 RLC实 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能够使得 PDCP实体的缓存中具有待发送数据只能触发 一个接收节点为其分配相应的发送资源, 根据本实施例的发送节点能够有效 避免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情况下的发送资源浪费。
[84] 图 6给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的流程图。如上 所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主要适用于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 一对多、 即发送节点包括一个 PDCP实体和多个 RLC实体的无线网络架构。 其中, 所述多个 RLC实体中的每一个 RLC实体分别对应一个接收节点。 该一 个 PDCP实体和所述多个 RLC实体相关联, 例如, 该一个 PDCP实体和所述多 个 RLC实体都关联在同一个承载上。 此外, 所述多个 RLC实体可以都是 AM, 也可以都是 UM, 甚至还可以部分是 AM、 部分是 UM。
[85] 将结合图 5所示的发送节点 500详细介绍图 6所示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如下。 如图 6所示, 该缓存状态上报方法主要包括:
[86] 步骤 S610、 判断任一 RLC实体 520-i ( l ^i^N)或 PDCP实体 510的缓存 中是否包括待发送数据, 并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 S620;
[87] 步骤 S620、 基于所有 RLC实体 520-1~520-Ν以及 PDCP实体 510的缓存中 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缓存状态报告 BSR, 然后进入步骤 S630;
[88] 步骤 S630、 将所生成的 BSR发送至与任一 RLC实体 520-j ( l ^j^N)对 应的接收节点 200-j。 说
[89]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 由于基于所有 RLC实体以及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 待发送数据的大小来生成由任一 RLC实体书或 PDCP实体的缓存中具有待发送 数据所触发的 BSR, 并将所生成的 BSR发送至与任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 点, 能够使得 PDCP实体的缓存中具有待发送数据只触发一个接收节点为其 分配相应的发送资源,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述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可有效避免在 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情况下的发送资源浪费。
[90] 图 7示出了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一种发送节点设备的结构框图。所述发 送节点设备 700可以是具备计算能力的主机服务器、 个人计算机 PC、 或者可 携带的便携式计算机或终端等。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并不对发送节点设备的具 体实现做限定。
[91] 发送节点设备 700包括处理器 ( processor ) 710、 通信接口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720、 存储器 (memory) 730和总线 740。 其中, 处理器 710、 通信接口 720、 以及存储器 730通过总线 7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92] 通信接口 720用于与网络设备通信, 其中网络设备包括例如虚拟机管理 中心、 共享存储等。
[93] 处理器 710用于执行程序。 处理器 710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 CPU, 或 者是专用集成电路 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或者是被 配置成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94] 存储器 730用于存放文件。 存储器 730可能包含高速 RAM存储器, 也可 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存储器 730也可以是存储器阵列。 存储器 730还可能被分块, 并且所述块可按 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
[95]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存储器 730存储的程序可为包括计算机操作 指令的程序代码。 处理器 710可通过运行该程序, 具体执行以下步骤: 在发 送节点所包括的任一 RLC实体或说 PDCP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 下, 基于所有 RLC实体以及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缓 存状态报告 BSR; 以及将所述 BSR发送至书与任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其中所述 RLC实体均与所述 PDCP实体相关联。
[96]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 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各示例性 单元及算法步骤, 能够以电子硬件、 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 现。 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形式来实现, 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 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针对特定的应用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实现 所描述的功能, 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97] 如果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来实现所述功能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 用时, 则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例如对现有 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是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的。 该计算机软件产 品通常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取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 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 服务器、 或者网络设备等) 执行本发明各 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 U盘、 移动硬盘、 只 读存储器 (ROM, Read-Only Memory )、 随机存取存储器 (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98]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 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 易想到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实用性
[99]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可应用于 无线网络领域, 尤其适用于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为一对多的场景, 能够有效 避免接收节点响应于发送节点上报的缓存状态报告而分配发送资源中的发 送资源浪费。 说 书

Claims (18)

  1. 权 利 要 求 书
    1、一种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应用于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实体和 至少两个无线链路控制 RLC实体的发送节点,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与所 述 PDCP实体相关联, 其特征在于, 该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包括:
    将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
    在所述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一缓存状态报告 BSR;
    将所述第一 BSR发送至与所述第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2.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在所述 PDCP实体和 /或所述第二 RLC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 情况下, 基于所述 PDCP实体和所述第二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 大小生成第二 BSR;
    将所述第二 BSR发送至与所述第二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3.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之前, 还包括: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一指示, 其中, 所述第一指示用 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的只用来发送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PDU的 RLC实体; 以及
    将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包括:将所述第一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所述第一 RLC实体。
  4. 4、根据权利要求 1至 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之前, 还包括: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二指示, 其中, 所述第二指示用 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的用来发送所述 PDCP实体递交的 PDU的 RLC实体; 以及 权 利 要 求 书
    将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包括:将所述第二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所述第二 RLC实体。
  5. 5、根据权利要求 1至 4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与所述 PDCP实体均关联在同一承载上。
    6、根据权利要求 1至 5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为应答模式 AM, 或者均为非应答模式 UM, 或者 部分为 AM、 其它部分为 UM。
  6. 7、根据权利要求 1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节点为终端、 基站或接入点。
  7. 8、一种发送节点,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实体和至少两个无线链 路控制 RLC实体,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与所述 PDCP实体相关联, 其特 征在于, 该发送节点还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 RLC实体 和一个第二 RLC实体;
    生成单元, 与所述配置单元连接, 用于在所述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包 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 RLC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 小生成第一 BSR;
    发送单元, 与所述生成单元连接, 用于将所述第一 BSR发送至与所述第 一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8.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发送节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成单元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 PDCP实体和 /或所述第二 RLC实体的 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所述 PDCP实体和所述第二 RLC实体 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第二 BSR;
    所述发送单元还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 BSR发送至与所述第二 RLC实体 对应的接收节点。 权 利 要 求 书
  9. 10、根据权利要求 8或 9所述的发送节点,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与所述配 置单元连接的第一接收单元,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被配置为: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一指示, 其中, 所述第 一指示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的只用来发送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PDU的 RLC实体; 以及
    所述配置单元还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所述 第一 RLC实体。
  10. 11、 根据权利要求 8至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节点, 其特征在于, 还包 括与所述配置单元连接的第二接收单元,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被配置为: 从接收节点接收第二指示, 其中, 所述第 二指示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中的用来发送所述 PDCP实体递交的 PDU的 RLC实体; 以及
    所述配置单元还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指示指定的 RLC实体划分为所述 第二 RLC实体。
  11. 12、 根据权利要求 8至 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节点, 其特征在于, 所述 至少两个 RLC实体与所述 PDCP实体均关联在同一承载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 8至 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节点, 其特征在于, 所述 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为应答模式 AM, 或者均为非应答模式 UM, 或者部分 为 AM、 其它部分为 UM。
  12. 14、 根据权利要求 8至 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节点,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发送节点为终端、 基站或接入点。
  13. 15、 一种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应用于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实体 和至少两个无线链路控制 RLC实体的发送节点,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与 所述 PDCP实体相关联, 其特征在于, 该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包括:
    在任一所述 RLC实体或所述 PDCP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情况 权 利 要 求 书
    下, 基于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以及所述 PDCP实体的缓存中的待发送数据 的大小生成缓存状态报告 BSR;
    将所述 BSR发送至与任一所述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14. 16、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 两个 RLC实体与所述 PDCP实体均关联在同一承载上。
    17、根据权利要求 15或 16所述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为应答模式 AM, 或者均为非应答模式 UM, 或者部分 为 AM、 其它部分为 UM。
  15. 18、根据权利要求 15至 17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发送节点为终端、 基站或接入点。
  16. 19、 一种发送节点, 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实体和至少两个无线 链路控制 RLC实体,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与所述 PDCP实体相关联, 其 特征在于, 该发送节点还包括:
    生成单元, 用于在任一所述 RLC实体或所述 PDCP实体的缓存中包括待 发送数据的情况下, 基于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以及所述 PDCP实体的缓存 中的待发送数据的大小生成缓存状态报告 BSR;
    发送单元, 与所述生成单元连接, 用于将所述 BSR发送至与任一所述 RLC实体对应的接收节点。
  17.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发送节点,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 RLC 实体与所述 PDCP实体均关联在同一承载上。
    21、根据权利要求 19或 20所述的发送节点,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 RLC实体均为应答模式 AM, 或者均为非应答模式 UM, 或者部分为 AM、 其 它部分为 UM。
  18. 22、根据权利要求 19至 2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节点,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发送节点为终端、 基站或接入点。
CN201380001271.2A 2013-10-31 2013-10-31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Active CN1052649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3/086316 WO2015062021A1 (zh) 2013-10-31 2013-10-31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4930A true CN105264930A (zh) 2016-01-20
CN105264930B CN105264930B (zh) 2019-01-18

Family

ID=52995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1271.2A Active CN105264930B (zh) 2013-10-31 2013-10-31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801204B2 (zh)
EP (1) EP3018924B1 (zh)
JP (1) JP2016529846A (zh)
KR (2) KR20170096062A (zh)
CN (1) CN105264930B (zh)
BR (1) BR112015016146A2 (zh)
MX (1) MX347605B (zh)
RU (1) RU2610250C2 (zh)
WO (1) WO2015062021A1 (zh)
ZA (1) ZA20150341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94299A (zh) * 2016-02-18 2017-08-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CN110495194A (zh) * 2019-07-04 2019-11-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缓存状态报告发送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35655B2 (en) * 2014-02-24 2017-04-25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ment to the buffer status report for coordinated uplink grant allocation in dual connectivity in an LTE network
US10412619B2 (en) * 2014-11-14 2019-09-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Buffer status report for eDCS
WO2016159528A1 (en) * 2015-03-30 2016-10-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097484B2 (en) * 2015-10-21 2018-10-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Using send buffers and receive buffers for sending messages among nodes in a network
US11172402B2 (en) * 2016-09-29 2021-11-09 Lg Electronics Inc. Restricting PDCP control PDUs on specific link
CN110506436B (zh) 2017-04-14 2023-11-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系统
AU2017425323A1 (en) 2017-07-28 2020-01-1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1350483B2 (en) * 2018-05-04 2022-05-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by prioritizing RLC entiti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581778A (zh) * 2019-08-13 2019-12-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74222A1 (en) * 2008-09-22 2010-03-25 Chih-Hsiang Wu Method for improving buffer status triggering mechanis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3201977A (zh) * 2010-11-08 2013-07-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多链路pdcp 子层进行多点hsdpa 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3369509A (zh) * 2012-03-29 2013-10-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及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3211B (zh) 2007-11-05 2018-12-07 蜂窝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缓冲器状态报告系统和方法
RU2447489C1 (ru) * 2008-02-20 2012-04-10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я единицы данных, которая включает в себя информацию состояния буфера
KR100939722B1 (ko) * 2008-08-11 2010-0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사용자 기기
EP2484146B1 (en) * 2009-10-01 2017-12-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ntrolling data flow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111751B (zh) * 2009-12-28 2013-08-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缓存状态报告上报方法和设备
CN102783234B (zh) * 2010-05-03 2015-11-2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中用于发送缓冲状态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US8913518B2 (en) * 2012-08-03 2014-12-16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d node B,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in inter-ENB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4584633B (zh) * 2012-08-23 2018-12-18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在无线系统中采用多个调度器进行操作
EP3030040B1 (en) * 2012-10-19 2017-08-30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multi-rat system
US11356216B2 (en) * 2013-01-10 2022-06-0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ual connectivity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6097882B2 (ja) * 2013-05-15 2017-03-15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アップリンク資源を割り当て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JP6211845B2 (ja) * 2013-07-31 2017-10-1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局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EP2854444A1 (en) * 2013-09-27 2015-04-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Efficient uplink scheduling mechanism for dual connectivity
US9924405B2 (en) * 2013-10-04 2018-03-2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buffer status report in dual connectivity
US9572171B2 (en) * 2013-10-31 2017-02-14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fficient device-to-device channel conten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74222A1 (en) * 2008-09-22 2010-03-25 Chih-Hsiang Wu Method for improving buffer status triggering mechanis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3201977A (zh) * 2010-11-08 2013-07-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多链路pdcp 子层进行多点hsdpa 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3369509A (zh) * 2012-03-29 2013-10-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存状态上报方法及终端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Some consideration on U-Plane Alternative 3C", 《3GPP TSG RAN WG2 MEETING #83BIS R2-133375》 *
ERICSSON: "Uplink scheduling and BSRs with dual connectivity",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83BIS R2-133412》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94299A (zh) * 2016-02-18 2017-08-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CN107094299B (zh) * 2016-02-18 2021-03-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US11265730B2 (en) 2016-02-18 2022-03-01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dapted to 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495194A (zh) * 2019-07-04 2019-11-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缓存状态报告发送方法和装置
WO2021000323A1 (zh) * 2019-07-04 2021-01-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缓存状态报告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10495194B (zh) * 2019-07-04 2021-09-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缓存状态报告发送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62021A1 (zh) 2015-05-07
US9801204B2 (en) 2017-10-24
MX2015008752A (es) 2015-11-13
US20150117245A1 (en) 2015-04-30
MX347605B (es) 2017-05-04
EP3018924B1 (en) 2017-12-06
ZA201503414B (en) 2017-07-26
CN105264930B (zh) 2019-01-18
RU2015126877A (ru) 2017-01-12
RU2610250C2 (ru) 2017-02-08
KR20160039254A (ko) 2016-04-08
JP2016529846A (ja) 2016-09-23
KR20170096062A (ko) 2017-08-23
BR112015016146A2 (pt) 2017-07-11
EP3018924A4 (en) 2016-09-14
EP3018924A1 (en) 2016-05-11
KR101769114B1 (ko) 2017-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4930A (zh)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Municio et al. Simulating 6TiSCH networks
CN110365752B (zh) 业务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0291482B2 (en) ECU for transmitting large data in HiL test environment,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CN108108252B (zh) 一种全局唯一id生成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EP3273664B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server, and controller
CN107623643A (zh) 一种数据包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6445473A (zh) 一种容器部署方法及装置
CN107070709A (zh) 一种基于底层numa感知的nfv实现方法
CN113115331A (zh) 控制方法及通信装置
JP2019140497A5 (zh)
CN107182105A (zh) 信息处理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CN107770239A (zh) 用于通过网络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5656794B (zh)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Giordano et al. MoViT: the mobile network virtualized testbed
WO2019010799A1 (zh) 一种物联网终端迁移方法和网关
CN104754601A (zh) 一种隐藏节点检测方法、网络节点及服务器
CN107592361B (zh) 一种基于双ib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
CN105519055A (zh) 一种I/O通道QoS动态均衡方法及装置
JP2007221522A (ja) ポーリング装置及び端末装置及びポーリング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6230740A (zh) 一种vxlan中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11831670A (zh) 涉及区块链上互联网评论数据的存储方法及其装置
US20170331716A1 (en) Active probing for troubleshooting links and devices
CN103297430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407168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