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9577A -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59577A CN105259577A CN201510671052.6A CN201510671052A CN105259577A CN 105259577 A CN105259577 A CN 105259577A CN 201510671052 A CN201510671052 A CN 201510671052A CN 105259577 A CN105259577 A CN 1052595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id
- model
- bed boundary
- angle information
- spac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建立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包括至少一个地层界面;在所述地质模型上布设观测系统,并提取所述观测系统中的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根据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根据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网格模型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利用地层界面自身的角度信息来定量地评估地层界面的成像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与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地震勘探的区域包括山地、沙漠、黄土塬等复杂地表区。复杂地表区不仅影响地震勘探的激发和接收,使野外采集难以获得较高信噪比的原始资料,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和振幅保真处理。对近地表的表层进行建模,弄清复杂地层的厚度和速度,对于解决采集中的激发问题、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波场延拓问题、振幅保真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近地表的表层进行建模时,往往需要用到地层界面内的各种属性值,这些属性值往往包括地层的速度、密度等。由于地层界面的属性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地层界面的成像能力,因此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获取越多的地层界面内的属性值会对成像结果的帮助越大。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出现对地层界面的角度值进行计算的方法,这导致在对地层界面的成像能力进行评估时,由于参考的属性值较少而无法进行精确的评估。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从而能够利用地层界面自身的角度信息来定量地评估地层界面的成像能力,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包括:
建立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包括至少一个地层界面;
在所述地质模型上布设观测系统,并提取所述观测系统中的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
根据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根据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网格模型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装置,包括:
地质模型建立单元,用来建立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包括至少一个地层界面;
观测系统参数提取单元,用来在所述地质模型上布设观测系统,并提取所述观测系统中的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
网格模型划分单元,用来根据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角度信息确定单元,用来根据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网格模型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通过将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地层界面的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再计算每个划分后的网格中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从而可以得到存储有地层界面的角度值的网格模型,进而能够利用各个网格中的角度值构建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利用地层界面自身的角度信息来定量地评估地层界面的成像能力,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度。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包含有地层界面的二维地质模型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装置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流程图。虽然下文描述流程包括以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但是应该清楚了解,这些过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这些操作可以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例如使用并行处理器或多线程环境)。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S1:建立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包括至少一个地层界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建立的地质模型可以是二维地质模型。所述二维地质模型可以表示两度空间的非均质模型,可以包括平面模型和剖面模型这两种模型。
其中,所述平面模型可以是层模型,可以是单层砂体的平面分布形态、面积、展布方向、厚度变化以及物性特征的综合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构建平面模型可以分两步来完成,即模型建筑结构的建立和物性参数的填入。
具体地,所述模型建筑结构的建立便是确定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面积、展布方向以及厚度变化。对于砂体的几何形态可以通过沉积微相分析来确定。在确定砂体的几何形态时,可以将沉积环境细分到微相单元,这样,砂体的几何形态便可以得到控制。
对于砂体的分布面积,可以通过钻遇率来确定。所述钻遇率可以指单层钻遇井数占总井数的百分比,钻遇率越高,单层分布面积则越广。例如,当钻遇率大于70%时,砂体则呈大面积分布;当钻遇率在50%至70%之间时,砂体则呈局部连通;当钻遇率小于50%时,砂体则基本呈孤立状分布。
对于砂体的展布方向则可以通过古水流进行确定。
对于砂体的厚度变化可以通过综合指标进行确定。所述综合指标可以指利用沉积、钻井、地震、测井以及试井等多种方法确定砂体的厚度变化。
所述物性参数的填入可以根据不同开发时期的资料情况和建模精度进行调节。例如,在开发初期,除应用测井资料外,要细致参考沉积资料和地震资料;到调整阶段,由于砂体形态、厚度和连通情况的变化已经被认识清楚,那么物性参数则主要由测井得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二维地质模型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建立。具体地,可以利用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KLSeisⅡ建立二维地质模型。在KLSeisⅡ软件中,可以预先设置模型的类型,例如可以是深度模型,然后可以根据地震勘探区域的二维测线范围以及所述地震勘探区域的地质目标深度,对该深度模型的横向范围和纵向深度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根据二维测线范围将该深度模型的横向范围限定为5000米,根据地质目标深度将该深度模型的纵向深度限定为4000米,这样便可以构建出二维地质模型。然后可以在该二维地质模型中添加至少一个地层界面。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包含有地层界面的二维地质模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建立的二维地质模型中具有地层界面L1。
S2:在所述地质模型上布设观测系统,并提取所述观测系统中的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建立了地质模型后,可以在所述地质模型上布设观测系统。所述观测系统可以为平行线束状观测系统、正交直线状观测系统或者正交砖墙式观测系统中的任一观测系统,本申请对此并不作限定。所述观测系统中设置有预设数量的炮点(激发点)和检波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提取所述观测系统中的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例如,在某一观测系统中,接收点从0至5000米,道距为25米;激发点从1000到3000米,炮距也为25米,则提取出的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则可以都是25米。
S3:根据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由于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对成像的影响较大,若炮点和检波点分布不均匀,会导致采集到的地震属性的缺失,不利于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建立观测系统时可以保证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的合理性,从而可以根据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对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是波动方程正演和阴影照明的前提条件,地质模型的密度、速度等属性值均可以存放至网格模型的各网格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后,可以针对每个网格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网格模型与地层界面的角度值之间的关系。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下述两个步骤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S31:从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中选取较小的间距,并根据选取的较小间距生成网格间距;
S32:利用所述网格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为了保证网格划分的数量和精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选取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这两者中较小的间距,并将该较小的间距的一半确定为网格间距对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例如,提取的炮点间距为30米,检波点间距为60米,则可以将30/2=15米作为网格间距对地质模型进行划分。假设地质模型的横向范围是4500米,纵向深度是3000米,那么便可以得到300*200的网格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地质模型的横向范围和纵向深度还可以分别选用不同的网格间距。例如,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中较小的间距是30米,那么可以将15米作为地质模型的横向范围的网格间距,而将10米作为地质模型的纵向深度的网格间距,这样,对于横向范围是4500米,纵向深度是3000米的地质模型,便可以划分得到300*300的网格模型。
在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后,可以对每个网格赋予初始值。例如该初始值可以为-9999,该初始值可以作为无效值,代表该网格模型中没有存放地层界面的角度值。后续可以对地层界面穿过的网格模型进行分析,并改变网格模型中的赋值。
S4:根据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网格模型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如图2所示,由于地层界面包含于地质模型中,而地质模型又被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模型,那么地层界面必然会穿过划分的网格模型。例如,地层界面L1穿过的网格模型有:第一行的第一个、第二个以及第三个网格模型,第二行的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以及第六个网格模型。根据地层界面与网格模型之间的这种位置关系,便可以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这里的角度信息可以指地层界面在穿过的各个网格模型中分别对应的角度值的集合。
具体地,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网格模型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S41:确定被所述地层界面穿过的N个网格模型,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如上所述,以图2为例,地层界面L1穿过的网格模型有:第一行的第一个、第二个以及第三个网格模型,第二行的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以及第六个网格模型。这7个网格模型便可以视为与地层界面L1有交集的网格模型。确定了被地层界面L1穿过的这7个网格模型后,便可以对这7个网格模型进行具体分析。
S42:针对N个网格中的每个网格,计算每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
对于这7个被地层界面L1穿过的网格模型,每个网格中均包含有地层界面L1的一段地层界面。从图2中可以看出,每段地层界面均与所处的网格模型相交于两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便可以利用这两个交点来求取每段地层界面在所处的网格模型中的角度值,具体地,可以通过下述三个步骤来实现:
S411:为划分后的网格模型建立坐标系。
为了定量地求取各个网格模型中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可以预先对划分后的网格模型建立坐标系。具体地,可以将整体网格模型的左上角作为坐标系的(0,0)点,坐标系的X轴可以向横向范围进行延伸,坐标系的Y轴可以向纵向深度进行延伸,这样便为划分后的网格模型建立了坐标系,该划分后的网格模型中的每个点均可以利用坐标进行定量的表示。
S412:确定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N个网格中的每个网格的边界相交的第一交点以及第二交点,并确定所述第一交点以及所述第二交点分别在所述坐标系中对应的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
以图2为例,假设每个网格的网格间距在所述坐标系中均为1,地层界面L1与第一行第一个网格模型的左边界以及右边界分别相交,左边界上的交点位于左边界的中点处,该交点便可以为所述的第一交点,其对应的第一坐标可以记做(0,0.5),右边界上的交点同样位于右边界的中点处,该交点便可以为所述的第二交点,其对应的第二坐标可以记做(1,0.5)。这样,便可以根据地层界面L1与网格模型的相对位置,确定出第一交点对应的第一坐标以及第二交点对应的第二坐标。在被地层界面L1穿过的每个网格中,均可以确定出相交的两个点。
S413: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坐标和所述第二坐标,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每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
其中,αi为第i个网格模型中对应的地层界面的角度值,(X1i,Y1i)为所述地层界面与第i个网格模型的边界相交的第一交点对应的第一坐标,(X2i,Y2i)为所述地层界面与第i个网格模型的边界相交的第二交点对应的第二坐标。
以第一行第一个网格模型为例,第一交点对应的第一坐标为(0,0.5),第二交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为(1,0.5),那么根据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角度值为0°,也就是地层界面L1在该网格模型中呈水平状态。对于第一行第三个网格模型,第一交点对应的第一坐标为(2,0.5),第二交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为(2.5,1),那么根据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角度值为45°。其他被地层界面L1穿过的网格模型均可以通过同样的步骤进行计算相对应的角度值。
S43:利用所述每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构建与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在计算出被地层模型穿过的各个网格模型对应的角度值后,可以将该角度值填充至相对应的网格模型中。以图2为例,第一行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网格模型中便可以填充数字0,表示地层界面L1穿过这两个网格模型的角度为0°,第一行的第三个以及第二行的第三个网格模型中便可以填充数字45,表示地层界面L1穿过这两个网格模型的角度值为45°,以此类推。
在得到各个网格模型中对应的角度值后,可以利用所述每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构建与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预先给每个网格进行编号。例如,可以将网格模型的左上角顶点的坐标设置为该网格模型的编号。这样,如图2所示的第一行第一个网格模型的编号即为(0,0),第一行第二个网格模型的编号即为(1,0),依次类推,第二行第四个网格模型的编号即为(3,1)。
在确定了每个网格的编号后,便可以将每个网格中对应的角度值与该编号进行关联,从而可以得到地层界面L1对应的一组角度值信息,例如:(0,0)=0,(1,0)=0,(2,0)=45,(2,1)=45,(3,1)=0,(4,1)=0,(5,1)=0,这组角度值信息便可以作为地层界面L1对应的角度信息。
这样,只有被地层界面L1穿过的网格模型中的数值会对应着角度值,而其它没有被地层界面L1穿过的网格模型中的数值则均为-9999,代表未被地层界面L1穿过,这样,整个划分后的网格模型便可以通过其中填充的数字信息来表示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利用该确定出的角度信息,便可以对地层界面的成像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估,有助于提高后续利用地层界面进行成像后的地质剖面的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装置。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装置功能模块图。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地质模型建立单元100,用来建立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包括至少一个地层界面;
观测系统参数提取单元200,用来在所述地质模型上布设观测系统,并提取所述观测系统中的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
网格模型划分单元300,用来根据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角度信息确定单元400,用来根据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网格模型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地质模型建立单元100具体包括:
第一建立模块,用来根据地震勘探区域的二维测线范围以及所述地震勘探区域的地质目标深度,建立与所述地震勘探区域相对应的地质模型。
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网格模型划分单元300具体包括:
网格间距生成模块,用来从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中选取较小的间距,并根据选取的较小间距生成网格间距;
划分模块,用来利用所述网格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角度信息确定单元400具体包括:
网格模型确定模块,用来确定被所述地层界面穿过的N个网格模型,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角度值计算模块,用来针对N个网格中的每个网格,计算每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
构建模块,用来利用所述每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构建与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角度值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坐标系建立模块,用来为划分后的网格模型建立坐标系;
交点坐标确定模块,用来确定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N个网格中的每个网格的边界相交的第一交点以及第二交点,并确定所述第一交点以及所述第二交点分别在所述坐标系中对应的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
计算模块,用来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坐标和所述第二坐标,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每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
其中,αi为第i个网格模型中对应的地层界面的角度值,(X1i,Y1i)为所述地层界面与第i个网格模型的边界相交的第一交点对应的第一坐标,(X2i,Y2i)为所述地层界面与第i个网格模型的边界相交的第二交点对应的第二坐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通过将包含有一个或者更多个地层界面的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再计算每个划分后的网格模型中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从而可以得到存储有地层界面的角度值的网格模型,进而能够利用各个网格模型中的角度值构建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利用地层界面自身的角度信息来定量地评估地层界面的成像能力。
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左和右、顶部和底部等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上面对本申请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描述以描述的目的提供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其不旨在是穷举的、或者不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单个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本申请的各种替代和变化对于上述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虽然已经具体讨论了一些另选的实施方式,但是其它实施方式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相对容易得出。本申请旨在包括在此已经讨论过的本发明的所有替代、修改、和变化,以及落在上述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Claims (10)
1.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包括至少一个地层界面;
在所述地质模型上布设观测系统,并提取所述观测系统中的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
根据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根据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网格模型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地质模型具体包括:
根据地震勘探区域的二维测线范围以及所述地震勘探区域的地质目标深度,建立与所述地震勘探区域相对应的地质模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具体包括:
从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中选取较小的间距,并根据选取的较小间距生成网格间距;
利用所述网格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网格模型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具体包括:
确定被所述地层界面穿过的N个网格,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计算所述N个网格中各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
利用所述各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构建与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N个网格中各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具体包括:
为划分后的网格模型建立坐标系;
确定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N个网格中各个网格的边界相交的第一交点以及第二交点,并确定所述第一交点以及所述第二交点分别在所述坐标系中对应的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
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坐标和所述第二坐标,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各个网格模型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
其中,αi为第i个网格中对应的地层界面的角度值,(X1i,Y1i)为所述地层界面与第i个网格的边界相交的第一交点对应的第一坐标,(X2i,Y2i)为所述地层界面与第i个网格的边界相交的第二交点对应的第二坐标。
6.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质模型建立单元,用来建立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包括至少一个地层界面;
观测系统参数提取单元,用来在所述地质模型上布设观测系统,并提取所述观测系统中的炮点间距和检波点间距;
网格模型划分单元,用来根据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角度信息确定单元,用来根据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网格模型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模型建立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建立模块,用来根据地震勘探区域的二维测线范围以及所述地震勘探区域的地质目标深度,建立与所述地震勘探区域相对应的地质模型。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模型划分单元具体包括:
网格间距生成模块,用来从所述炮点间距和所述检波点间距中选取较小的间距,并根据选取的较小间距生成网格间距;
划分模块,用来利用所述网格间距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预设数量的网格模型。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信息确定单元具体包括:
网格模型确定模块,用来确定被所述地层界面穿过的N个网格,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角度值计算模块,用来计算所述N个网格中各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
构建模块,用来利用所述各个网格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构建与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值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坐标系建立模块,用来为划分后的网格模型建立坐标系;
交点坐标确定模块,用来确定所述地层界面与所述N个网格中的各个网格的边界相交的第一交点以及第二交点,并确定所述第一交点以及所述第二交点分别在所述坐标系中对应的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
计算模块,用来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坐标和所述第二坐标,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各个网格模型中所述地层界面对应的角度值:
其中,αi为第i个网格中对应的地层界面的角度值,(X1i,Y1i)为所述地层界面与第i个网格的边界相交的第一交点对应的第一坐标,(X2i,Y2i)为所述地层界面与第i个网格的边界相交的第二交点对应的第二坐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71052.6A CN105259577B (zh) | 2015-10-13 | 2015-10-13 |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71052.6A CN105259577B (zh) | 2015-10-13 | 2015-10-13 |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59577A true CN105259577A (zh) | 2016-01-20 |
CN105259577B CN105259577B (zh) | 2018-03-13 |
Family
ID=55099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71052.6A Active CN105259577B (zh) | 2015-10-13 | 2015-10-13 |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25957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61154A (zh) * | 2017-11-08 | 2018-03-30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断层走向识别方法和装置 |
CN111929737A (zh) * | 2020-09-17 | 2020-11-13 | 北京唯智佳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远距离探测层界面位置和电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95288A (zh) * | 2014-05-13 | 2014-08-20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及装置 |
CN104537246A (zh) * | 2014-12-31 | 2015-04-22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观测系统成像能力评价方法 |
CN104570070A (zh) * | 2013-10-12 | 2015-04-29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建立二维近地表地质模型的方法及设备 |
CN104570112A (zh) * | 2013-10-12 | 2015-04-29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二维地质模型的时深转换方法及设备 |
-
2015
- 2015-10-13 CN CN201510671052.6A patent/CN10525957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70070A (zh) * | 2013-10-12 | 2015-04-29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建立二维近地表地质模型的方法及设备 |
CN104570112A (zh) * | 2013-10-12 | 2015-04-29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二维地质模型的时深转换方法及设备 |
CN103995288A (zh) * | 2014-05-13 | 2014-08-20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及装置 |
CN104537246A (zh) * | 2014-12-31 | 2015-04-22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观测系统成像能力评价方法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61154A (zh) * | 2017-11-08 | 2018-03-30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断层走向识别方法和装置 |
CN107861154B (zh) * | 2017-11-08 | 2018-11-20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断层走向识别方法和装置 |
CN111929737A (zh) * | 2020-09-17 | 2020-11-13 | 北京唯智佳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远距离探测层界面位置和电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CN111929737B (zh) * | 2020-09-17 | 2021-01-15 | 北京唯智佳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远距离探测层界面位置和电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59577B (zh) | 2018-03-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egone et al. | Geologic model building in SEAM Phase II—Land seismic challenges | |
CN102077120B (zh) | 测井记录相关方法 | |
CN105653815A (zh) | 一种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理论的定量解释油藏流体分布方法 | |
Lee et al. | Development of a 3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anterbury, New Zealand, region for broadband ground‐motion simulation | |
Bergmann et al. | Combinat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and constrained resistivity inversio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4D imaging of the CO 2 storage site, Ketzin, Germany | |
EA011781B1 (ru) | Способ ге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 с помощью основанного на гидродинамике гридинга (гидросеток) | |
Deveugle et al.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servoir model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impact on predicted performance of fluvial-dominated deltaic reservoirs | |
CN103410504A (zh) | 一种水平井/大斜度井确定地层真电阻率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5277978A (zh) | 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 |
US20150106018A1 (en) | 3D-Well Log Invention | |
CN110501744A (zh) | 烃源岩有机碳地球物理定量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459787B (zh) | 基于地震槽波全波形反演的煤矿井下构造成像方法及系统 | |
US11163079B2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geological vector model | |
Tagliaferri et al. | Basin-scale,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facies modeling of tectonically confined turbidites: An example from the Firenzuola system (Marnoso-arenacea Formation, northern Apennines, Italy) | |
Barthwal et al. | Passive seismic tomography using recorded microseismicity: Application to mining-induced seismicity | |
CN107609265A (zh) | 一种基于蚂蚁追踪的地层应力场有限元模拟方法及系统 | |
Al Rassas et al. | Application of 3d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 on es1 formation, block nv32, shenvsi oilfield, China | |
CN105259577A (zh) |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5301638A (zh) | 一种提取风化层底界面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8665545A (zh) | 录井参数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 |
CN106842289B (zh) | 一种适用于测井约束反演的波阻抗曲线去压实处理方法 | |
CN105093324B (zh) | 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 | |
Nanda | Seismic interpretation methods | |
Zhao et al. | Re-Exploration Programs for Petroleum-Rich Sags in Rift Basins | |
Mu et al. |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tructure along the Anninghe Fault Zone, Sichuan, China, Constrained by Active Source Tomograph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