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8195A -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58195A
CN105258195A CN201510705652.XA CN201510705652A CN105258195A CN 105258195 A CN105258195 A CN 105258195A CN 201510705652 A CN201510705652 A CN 201510705652A CN 105258195 A CN105258195 A CN 105258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ump
return piping
communicated
secondary network
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056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群力
纪迎迎
李丽艳
李印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to CN20151070565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581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5258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81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集中供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与热泵机组联合运行的集中供热系统。该集中供热系统的集中热源、热力站、水源热泵组和空气源热泵组通过一次网循环回路顺次连通,热力站与水源热泵组还分别通过二次网循环回路连通有热用户;热力站与水源热泵组分别用于使一次网循环回路和二次网循环回路之间进行多层级热交换,以用来为热用户循环供热。该集中供热系统通过水源热泵组利用热力站中的一次网循环回路的热水的余热为二次网循环回路中的部分回水加热升温,实现了对一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热量的梯级利用;通过空气源热泵组利用空气中的热量为一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辅助升温,缓解了集中热源的能力不足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中供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与热泵机组联合运行的集中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供热技术的发展,目前有多种热源可供选择,如水源,空气源。水源热泵利用少量电能,可以从待降温水中提取热量释放至待升温水中,升温后的高温水可用来冬季供热。空气源热泵以环境空气作为低品位热源,利用少量高品位的电能作为驱动,将空气中的低品位热能提升为高品位热能加以利用。
近年来我国的集中供热发展迅速,无论是供热能力还是热网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集中供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集中供热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供热能耗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供热系统输送效率不高、输送能耗高,热用户热量不均,导致热量浪费严重;热源效率普遍偏低;围护结构保温不良。
而且,在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中,一次网回水温度较高,回水中的余热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如果将这部分热量充分利用,相当于在不增加锅炉容量的情况下,增加了热源的供热能力,但因为此类热源品质低,所以目前没有能够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集中供热系统,能有效利用供热管网一次网回水中的余热和转化利用空气中的热量,提高系统能效比,缓解集中供热热源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中供热系统,包括通过一次网循环回路顺次连通的集中热源、热力站、水源热泵组和空气源热泵组,所述热力站与水源热泵组还分别通过二次网循环回路连通有热用户;所述热力站与水源热泵组分别用于使所述一次网循环回路和二次网循环回路之间进行多层级热交换,以用来为所述热用户循环供热。
其中,所述一次网循环回路包括顺次连通的一次网供水管线、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和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且所述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还与一次网供水管线连通;所述集中热源分别通过所述一次网供水管线、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和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与所述热力站、水源热泵组和空气源热泵组顺次连通;所述空气源热泵组还通过所述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与所述集中热源连通。
其中,所述二次网循环回路包括二次网供水管线、二次网回水管线和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所述二次网供水管线和二次网回水管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热力站和热用户连通;所述二次网回水管线还通过所述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与所述水源热泵组和二次网供水管线顺次连通。
其中,所述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包括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和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所述二次网回水管线与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所述水源热泵组、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和二次网供水管线顺次连通。
其中,所述水源热泵组包括一台水源热泵,所述空气源热泵组包括一台空气源热泵;所述热力站分别通过所述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和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与所述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和集中热源顺次连通;所述二次网回水管线与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所述水源热泵、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和二次网供水管线顺次连通。
其中,所述水源热泵组和空气源热泵组分别包括多台水源热泵和多台空气源热泵,所述水源热泵包括冷凝侧和蒸发侧,多台所述水源热泵的蒸发侧通过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顺次连通,多台所述空气源热泵通过所述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顺次连通,且相邻的所述水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之间通过所述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连通;
其中,多台所述水源热泵的冷凝侧之间还分别通过所述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连通,且所述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与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反向设置;所述二次网回水管线与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多台所述水源热泵、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和二次网供水管线顺次连通。
其中,所述水源热泵组还连通有电源。
其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组还连通有电源。
其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组还连通有空气源。
其中,所述集中热源还连通有燃料源。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集中供热系统的集中热源、热力站、水源热泵组和空气源热泵组通过一次网循环回路顺次连通,热力站与水源热泵组还分别通过二次网循环回路连通有热用户;热力站与水源热泵组分别用于使一次网循环回路和二次网循环回路之间进行多层级热交换,以用来为热用户循环供热。该集中供热系统将传统的集中热源和热力站分别与热泵机组联合运行,通过水源热泵组利用热力站中的一次网循环回路的热水的余热为二次网循环回路中的部分回水加热升温,以辅助热力站对二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加热后的再次供热,实现了对一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热量的梯级利用;此外,还通过空气源热泵组利用空气中的热量为一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辅助升温,缓解了集中热源的能力不足问题;该集中供热系统有效利用环保节能的水源和空气源实现集中供热效果,具有运行费用低、系统能效比高、环保节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等排放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集中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集中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集中热源;2、热力站;3、热用户;4、水源热泵组;5、空气源热泵组;6、燃料源;7、空气源;8、电源;11、一次网供水管线;12、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3、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4、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5、二次网供水管线;16、二次网回水管线;17、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8、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台”的含义是两台或两台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的集中热源1、热力站2、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组5通过一次网循环回路顺次连通,热力站2与水源热泵组4还分别通过二次网循环回路连通有热用户3;热力站3与水源热泵组4分别用于使一次网循环回路和二次网循环回路之间进行多层级热交换,其中,一次网循环回路和二次网循环回路分别在热力站3与水源热泵组4内进行多次热交换,实现了对一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热量的梯级利用,以用来为热用户3循环供热。
本实施例一的集中供热系统将传统的集中热源1和热力站2分别与热泵机组联合运行,集中热源1将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温加热后,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分别在热力站2和水源热泵组4内散热降温,以与二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进行多次热交换,从而使二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升温,实现了对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热水的热量进行梯级利用,阶梯式的逐步增大一次网循环回路的供回水温差,降低了一次网循环回路的输送电耗,提高了整个集中供热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且利用传统化石能源、电能和室外低品位空气热源作为该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构建了多能互补型的集中供热方式,形成多元化的供热热源形式。同时,在保持传统供热热源装机容量不变的条件下,该系统扩大了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缓解了传统集中供热热源不足的问题;在满足相同供热量的条件下,可以节约集中供热系统的一次能源消耗量,降低污染物局部排放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
本实施例一的集中热源1分别通过一次网循环回路的一次网供水管线11、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和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与热力站2、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组5顺次连通;空气源热泵组5还通过一次网循环回路的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与集中热源1连通,使水顺次沿着一次网供水管线11、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和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流动,从而在集中热源1、热力站2、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5中逐级升温和逐级降温,空气源热泵组5利用空气中的热量为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的回水辅助升温,实现了预加热功能,有效缓解了集中热源1能力不足的问题;水源热泵组4辅助热力站2从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逐级提取热量,而使得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逐级降温,而空气源热泵组5则辅助集中热源1为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预加热升温,从而实现一次网循环回路的大温差工况运行,有效降低其输送电耗。
本实施例一的二次网循环回路的二次网供水管线15和二次网回水管线16的两端分别通过热力站2和热用户3连通,二次网回水管线16还通过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与水源热泵组4和二次网供水管线15顺次连通,即热用户3分别通过二次网供水管线15和二次网回水管线16与热力站2连通,且通过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与水源热泵组4和二次网供水管线15顺次连通;该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包括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二次网回水管线16与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水源热泵组4、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供水管线15顺次连通。上述的二次网循环回路分别利用热力站2和水源热泵组4中来自一次网循环回路的热水的不同热量,对从二次网回水管线16进入热力站2的回水、以及通过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进入水源热泵组4的回水进行阶梯式加热后,再通过二次网供水管线15以及经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汇入二次网供水管线15中一起供给热用户3,以实现对一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热量的梯级利用。
为了保证水源热泵组4、空气源热泵组5和集中热源1的稳定运行,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组5还分别连通有电源8;为了保证空气源热泵组5和集中热源1的原料来源稳定,空气源热泵组5还连通有空气源7,集中热源1还连通有燃料源6。
本实施例一的水源热泵组4包括一台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组5包括一台空气源热泵;热力站2分别通过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和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与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和集中热源1顺次连通;二次网回水管线16与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水源热泵、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供水管线15顺次连通。
本实施例一的一次网循环回路采用水温大温差变化运行,集中热源1的出水口通过一次网供水管线11与热力站2的一次网入水口连通,流经一次网供水管线11的水温优选为90℃,通过热力站2为二次网循环回路内的一部分冷水回水进行第一次高温加热;热力站2的一次网出水口通过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与水源热泵的蒸发侧的入水口连通,流经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的冷水温度经过散热降温后降低,优选流经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的水温为40℃,通过水源热泵为二次网循环回路的另一部分冷水回水进行第二次加热;水源热泵的蒸发侧的出水口通过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与空气源热泵的入水口连通,此时流经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的水温优选为20℃,在空气源热泵中通过吸收空气热量升温预加热;空气源热泵的出水口通过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与集中热源1的入水口连通,流经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的水温优选为35℃,在集中热源1中加热至90℃。
本实施例一的二次网循环回路采用水温低温供热方式运行,在热力站2与热用户3之间的二次网循环回路中,热力站2的冷凝侧的出水口和入水口分别通过二次网供水管线15和二次网回水管线16与热用户3的入水口和出水口连通,在热力站2中通过利用一次网循环回路中的热水将二次网回水管线16内的冷水升温后,流经二次网供水管线15进入热用户3,并为热用户3散热供暖后,一部分回水经二次网回水管线16流回到热力站2内,流经二次网供水管线15和二次网回水管线16的水温分别优选为45℃和35℃;在水源热泵与热用户3之间的二次网循环回路中,水源热泵的冷凝侧的出水口和入水口分别通过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与二次网供水管线15和二次网回水管线16连通,在水源热泵内通过利用一次网循环回路中略降低一点温度的热水的余热,将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内的冷水回水升温后,流经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进入二次网供水管线15,从而进入热用户3,而散热后自热用户3流出的水除了一部分回到热力站2外,另一部分从二次网回水管线16中分流至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中,从而进入水源热泵中被加热,使水源热泵能够辅助热力站2为热用户3供热用水进行多层级加热工作,为热力站2节约能源,流经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的水温分别优选为45℃和35℃。
本实施例一的集中供热系统在工作时,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中的水在集中热源1中加热升温至90℃后,通过一次网供水管线11进入热力站2,在热力站2中为来自二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升温提供热量,经部分散热后的水温降至40℃,通过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进入水源热泵组4内,然后在水源热泵组4中再次为来自二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升温提供余热,完全散热后的水温降至20℃,通过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进入空气源热泵组5内,再在空气源热泵组5内借助空气的热量转换进行预升温至35℃,最后通过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回到集中热源1中加热至90℃。
在热力站2和水源热泵组4内,分别经由一次网循环回路的两个梯度加热后,通过二次网供水管线15供给热用户3的水的水温为45℃,经过热用户3的供热散热后温度降低至35℃,一部分通过二次网回水管线16流回热力站2内进行升温,另一部分自二次网回水管线16分流至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然后流入水源热泵组中加热至45℃,再经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汇入二次网供水管线15内,与来自热力站2的热水一同供给热用户3使用。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二的集中供热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二的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组5分别包括多台水源热泵和多台空气源热泵,每台水源热泵均设有冷凝侧和蒸发侧,多台水源热泵的蒸发侧通过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顺次连通,多台空气源热泵通过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顺次连通,且相邻的水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之间通过所述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连通,也就是说按照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回水流向,串连于多台水源热泵的末端的一台水源热泵与串联于多台空气源热泵的始端的一台空气源热泵之间通过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连通,从而使多台水源热泵与多台空气源热泵串连,使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温实现逐级降温和逐级升温,能够更好的通过多梯级利用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的热量为热用户3进行集中供热,具有运行费用低、系统能效比高、环保节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等排放的优点。
本实施例二中的多台水源热泵的冷凝侧之间还分别通过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连通,且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与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反向设置,以使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在多台水源热泵内逐级散热降温的同时,二次网循环回路内的水在多台水源热泵内可以吸热逐级升温;二次网回水管线16与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多台水源热泵、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供水管线15顺次连通,从而使该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内的水顺次流经多台水源热泵,经过逐级升温后再回到二次网供水管线15中。本实施例二的水源热泵组4通过将多台水源热泵的蒸发侧串联连通,并将多台水源热泵的冷凝侧也串联连通,利用水源热泵蒸发侧的一次网循环回路的热水余热,为水源热泵冷凝侧的二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升温,从而使来自热力站2的一次网循环回路内的热水的余热可以得到更多层级的分梯次利用,提高一次网循环回路的水温余热利用率,能够更大程度的降低其输送电耗,为该集中供热系统提高能源转换利用率及供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组5的数量分别为一台或多台,且两套热泵机组内的热泵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其中,水源热泵组4只要满足将水源热泵组4内的水源热泵的蒸发侧均通过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顺次串联连通,且冷凝侧均通过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顺次串联连通,且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内的水流流向与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内的水流流向反向设置,以确保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内的冷水回水能在水源热泵内逐级升温,实现一次网循环回路的水温余热的多层次梯级利用即可;空气源热泵组5只要满足将空气源热泵组5内的空气源热泵通过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顺次串联连通,使得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内的冷水回水依次通过多台空气源热泵内,逐级利用空气源7对该冷水回水进行预加热,从而能有效缓解集中热源1的加热能力不足的问题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一和二的集中供热系统的集中热源1、热力站2、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组5通过一次网循环回路顺次连通,热力站2与水源热泵组4还分别通过二次网循环回路连通有热用户3;热力站2与水源热泵组4分别用于使一次网循环回路和二次网循环回路之间进行多层级热交换,以用来为热用户3循环供热。该集中供热系统将传统的集中热源1和热力站2分别与热泵机组联合运行,通过水源热泵组4利用热力站2中的一次网循环回路的热水的余热为二次网循环回路中的部分回水加热升温,以辅助热力站2对二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加热后的再次供热,实现了对一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热量的梯级利用;此外,还通过空气源热泵组5利用空气中的热量为一次网循环回路的回水辅助升温,缓解了集中热源1的能力不足问题;该集中供热系统有效利用环保节能的水源和空气源7实现集中供热效果,具有运行费用低、系统能效比高、环保节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等排放的优点。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一次网循环回路顺次连通的集中热源(1)、热力站(2)、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组(5),所述热力站(2)与水源热泵组(4)还分别通过二次网循环回路连通有热用户(3);
所述热力站(2)与水源热泵组(4)分别用于使所述一次网循环回路和二次网循环回路之间进行多层级热交换,以用来为所述热用户(3)循环供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网循环回路包括顺次连通的一次网供水管线(11)、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和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且所述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还与一次网供水管线(11)连通;
所述集中热源(1)分别通过所述一次网供水管线(11)、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和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与所述热力站(2)、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组(5)顺次连通;
所述空气源热泵组(5)还通过所述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与所述集中热源(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网循环回路包括二次网供水管线(15)、二次网回水管线(16)和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
所述二次网供水管线(15)和二次网回水管线(16)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热力站(2)和热用户(3)连通;
所述二次网回水管线(16)还通过所述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与所述水源热泵组(4)和二次网供水管线(15)顺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网次级循环回路包括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所述二次网回水管线(16)与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所述水源热泵组(4)、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供水管线(15)顺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源热泵组(4)包括一台水源热泵,所述空气源热泵组(5)包括一台空气源热泵;
所述热力站(2)分别通过所述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和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与所述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和集中热源(1)顺次连通;
所述二次网回水管线(16)与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所述水源热泵、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供水管线(15)顺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源热泵组(4)和空气源热泵组(5)分别包括多台水源热泵和多台空气源热泵,所述水源热泵包括冷凝侧和蒸发侧,多台所述水源热泵的蒸发侧通过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顺次连通,多台所述空气源热泵通过所述一次网第三回水管线(14)顺次连通,且相邻的所述水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之间通过所述一次网第二回水管线(13)连通;
多台所述水源热泵的冷凝侧之间还分别通过所述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连通,且所述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与一次网第一回水管线(12)反向设置;所述二次网回水管线(16)与二次网次级回水管线(18)、多台所述水源热泵、二次网次级供水管线(17)和二次网供水管线(15)顺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源热泵组(4)还连通有电源(8)。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组(5)还连通有电源(8)。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组(5)还连通有空气源(7)。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热源(1)还连通有燃料源(6)。
CN201510705652.XA 2015-10-27 2015-10-27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Pending CN1052581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05652.XA CN105258195A (zh) 2015-10-27 2015-10-27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05652.XA CN105258195A (zh) 2015-10-27 2015-10-27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8195A true CN105258195A (zh) 2016-01-20

Family

ID=55097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05652.XA Pending CN105258195A (zh) 2015-10-27 2015-10-27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5819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05493A (zh) * 2016-12-28 2017-05-24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污水源热泵复合型集中供热系统
CN109737440A (zh) * 2019-02-28 2019-05-10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锅炉烟气深度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15076751A (zh) * 2022-06-21 2022-09-20 陈连祥 供热系统及区域热网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279609C2 (ru) * 2000-10-24 2006-07-10 Альфа Лаваль Корпорейт Аб Система централизованного теплоснабж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работы системы централизованного теплоснабжения
CN101713561A (zh) * 2009-11-04 2010-05-26 陈连祥 一种电厂对建筑物供热用的系统设备
CN201582904U (zh) * 2009-07-10 2010-09-15 沈阳国惠供热有限公司 分布式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系统
CN201885295U (zh) * 2010-09-29 2011-06-29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压缩式热泵型换热装置
CN202126010U (zh) * 2011-05-31 2012-01-25 福州斯狄渢电热水器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源热泵与燃气串联式热水器
CN103673059A (zh) * 2013-11-08 2014-03-26 清华大学 一种压缩式换热机组
CN205119198U (zh) * 2015-10-27 2016-03-30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279609C2 (ru) * 2000-10-24 2006-07-10 Альфа Лаваль Корпорейт Аб Система централизованного теплоснабж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работы системы централизованного теплоснабжения
CN201582904U (zh) * 2009-07-10 2010-09-15 沈阳国惠供热有限公司 分布式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系统
CN101713561A (zh) * 2009-11-04 2010-05-26 陈连祥 一种电厂对建筑物供热用的系统设备
CN201885295U (zh) * 2010-09-29 2011-06-29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压缩式热泵型换热装置
CN202126010U (zh) * 2011-05-31 2012-01-25 福州斯狄渢电热水器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源热泵与燃气串联式热水器
CN103673059A (zh) * 2013-11-08 2014-03-26 清华大学 一种压缩式换热机组
CN205119198U (zh) * 2015-10-27 2016-03-30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05493A (zh) * 2016-12-28 2017-05-24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污水源热泵复合型集中供热系统
CN109737440A (zh) * 2019-02-28 2019-05-10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锅炉烟气深度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15076751A (zh) * 2022-06-21 2022-09-20 陈连祥 供热系统及区域热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5185A (zh) 一种降低供热回水温度的节能供热系统
CN106765448A (zh) 一种降低供热回水温度的节能供热系统
CN103542446B (zh) 一种补燃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CN103512075B (zh) 一种与锅炉结合的吸收式换热机组
CN202419765U (zh) 热电厂汽轮机凝汽器的循环水冷却供暖装置
CN204006255U (zh) 一种余热回收集中供热系统
CN109489101B (zh)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及其集中供热方法
CN203099962U (zh) 热电厂循环水直接供暖系统
CN203744205U (zh) 一种太阳能电蒸汽锅炉
CN208382321U (zh) 一种带有熔盐静态混合器的熔盐储能供热系统
CN205119198U (zh)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CN201964501U (zh) 一种梯级利用潜热的热泵供暖系统
CN204648753U (zh) 一种三联供与热泵余热利用耦合系统
CN105258195A (zh)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CN201110594Y (zh) 高原专用耦合式节能采暖系统
CN201582904U (zh) 分布式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系统
CN104089407B (zh) 基于太阳能辅助燃气轮机的分布式多联供装置及方法
CN201173610Y (zh) 太阳能节能饮用水系统
CN105546842A (zh) 高效太阳平板吸热系统
CN201751746U (zh) 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互补供热系统
CN104359142A (zh) 蓄热式太阳能、电能和燃煤热能联合供热热源系统
CN211739241U (zh) 一种热水梯级利用三级串联式供暖系统
CN203810514U (zh) 地热联合供暖系统
CN203249305U (zh) 一种智能控制的太阳能、空气源、电能互补供暖供热系统
CN105805985A (zh) 冷热量回收新风空调热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