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6552A - 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36552A CN105236552A CN201510727197.3A CN201510727197A CN105236552A CN 105236552 A CN105236552 A CN 105236552A CN 201510727197 A CN201510727197 A CN 201510727197A CN 105236552 A CN105236552 A CN 1052365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luxing
- pipe
- water
- sewage treatment
- biochemical 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包括一体化处理罐,其内设有环向设置的分区导流板,并分隔为生化区和沉淀区,生化区位于分区导流板围成的区域内,沉淀区位于分区导流板和一体化处理罐罐壁围成的区域内,分区导流板的下端朝向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的罐壁倾斜并与所述罐壁连接,分区导流板内的周向设有多个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连通的污泥重力回流管,分区导流板外的上部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进水槽,所述进水槽的外周设有低于所述进水槽槽口的出水堰槽,生化区的底部设有排水泵,排水泵通过管道接入所述进水槽中。本发明方便结构布置和运行管理,以提高出水效果,减少占地和投资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目前有较多类型,但多数仍沿用传统工艺的布置形式,曝气、沉淀功能分区设置,回流采用泵排回流,使操作比较繁琐,也使结构布置不够紧凑,而且导致有些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如沉淀池一般为单独一格,进出水堰槽的长度受局限而较短,造成单位堰宽出水量较大,影响出水效果。另外,一般一体化处理装置受到体积限制,无法在装置本身内部设置调节池,使装置不具有流量调节功能,所以一般此类装置都将预处理和水量调节功能排除在一体化装置之外,在现场另外建设,由此造成投资和占地都有所增加,且管理应用不便。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污水生化处理一体化,方便结构布置和运行管理,以提高出水效果,减少占地和投资成本。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包括一体化处理罐,所述一体化处理罐内设有环向设置的分区导流板,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由所述分区导流板分隔为生化区和沉淀区,所述生化区位于所述分区导流板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分区导流板和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罐壁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分区导流板的下端朝向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的罐壁倾斜并与所述罐壁连接,所述分区导流板内的周向设有多个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连通的污泥重力回流管,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倾斜朝向所述生化区的上方延伸,所述分区导流板外的上部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进水槽,所述进水槽的外周设有低于所述进水槽槽口的出水堰槽,所述进水槽的槽底设有通向所述沉淀区的进水下落管,所述出水堰槽的底部设有通向所述一体化处理罐外的出水管,所述生化区的底部设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通过管道接入所述进水槽中。
其中,分区导流板呈外凸的弧形面板。
其中,所述进水下落管为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水槽的槽底周向。
其中,还包括通入一体化处理罐内的污水进水管和设于所述污水进水管的出水端的预处理网袋,所述预处理网袋包括内外两层,内层网袋为疏网孔网袋,外层网袋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外层网袋的上部分为细网孔网袋,下部分为密网孔网袋,所述预处理网袋悬挂于所述生化区内。
其中,还包括电气控制柜,所述电气控制柜用于根据生化区的水位信号调整所述排水泵的启停。
其中,还包括鼓风机和多个曝气头,多个所述曝气头设于所述生化区的池底,多个所述曝气头分别与鼓风机相连,所述鼓风机与所述电气控制柜相连。
其中,所述生化区设有最高水位标记和最低水位标记,所述生化区内的水位保持在所述最高水位标记和最低水位标记之间,所述沉淀区的水位高于所述生化区的水位。
其中,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的上端管口位于所述生化区的最高水位标记以上,且略低于所述沉淀区的水位,以形成压差。
其中,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的下端管口的直径大于上端管口的直径。
其中,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的上端管口处加装有控制污泥排出量的流量调节装置。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包括一体化处理罐,所述一体化处理罐内设有环向设置的分区导流板,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由所述分区导流板分隔为生化区和沉淀区,所述生化区位于所述分区导流板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分区导流板和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罐壁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分区导流板的下端朝向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的罐壁倾斜并与所述罐壁连接,沉淀区在生化区外围设置,使沉淀区有相对较长的进出水堰槽,使出水效果稳定;所述分区导流板内的周向设有多个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连通的污泥重力回流管,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倾斜朝向所述生化区的上方延伸,采用污泥重力自回流方式,从而不必在沉淀区装设排泥泵,便于一体化设备的设计,也方便运行维护管理;所述分区导流板外的上部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进水槽,所述进水槽的外周设有低于所述进水槽槽口的出水堰槽,所述进水槽的槽底设有通向所述沉淀区的进水下落管,所述出水堰槽的底部设有通向所述一体化处理罐外的出水管,将周进周出二沉池的运行方式应用到一体化小流量污水处理罐体中,使沉淀区的沉淀效果更好;所述生化区的底部设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通过管道接入所述进水槽中,采用泵排水的方式使生化区具有水量调节的功能,从而不必另外设置调节池,节约了大量投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1、一体化处理罐;2、预处理网袋;3、生化区;4、沉淀区;5、分区导流板;6、排水泵;7、进水槽;8、进水下落管;9、出水堰槽;10、污泥重力自回流管;11、鼓风机;12、曝气头;13、电气控制柜;14、最高水位标记;15、最低水位标记;16:出水管;17:污水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包括一体化处理罐1,所述一体化处理罐1内设有环向设置的分区导流板5,所述一体化处理罐1由所述分区导流板5分隔为生化区3和沉淀区4,所述生化区3位于所述分区导流板5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沉淀区4位于所述分区导流板5和所述一体化处理罐1罐壁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沉淀区4设置在生化区3的外围,结构布置上简单,而且可以有效的延长沉淀区4进出水堰槽9的长度,可以使沉淀区4的进出水更加稳定;所述分区导流板5的下端朝向所述一体化处理罐1的罐壁倾斜并与所述罐壁连接,所述分区导流板5优选呈外凸的弧形面板,起到斜板沉淀的效果,便于污泥沉淀在板面,并快速滑落到沉淀区4的底部,所述分区导流板5内的周向设有多个与所述沉淀区4的底部连通的污泥重力回流管,每隔适当距离(如2m左右),安装一根污泥重力自回流管10,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倾斜朝向所述生化区3的上方延伸,在生化区3和沉淀区4的压力差作用下,所述污泥重力自回流管10能够自动排出污泥,所述分区导流板5外的上部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进水槽7,所述进水槽7的外周设有低于所述进水槽7槽口的出水堰槽9,设计方式采用周进周出二沉池的进出水方式,即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使沉淀区4的沉淀效果更好;所述进水槽7的槽底设有通向所述沉淀区4的进水下落管8,所述出水堰槽9的底部设有通向所述一体化处理罐1外的出水管16,所述生化区3的底部设有排水泵6,所述排水泵6通过管道接入所述进水槽7中,向所述进水槽7排水;污水在生化区3中进行生化处理,活性污泥可以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充分降解,经过一定的停留时间后(一般在8h左右),生化区3泥水混合液由排水泵6排至沉淀区4的进水槽7中,经沉淀区4进水下落管8进入沉淀区4,在沉淀区4中,混合液进行泥水分离,比重较大的污泥向下沉淀至沉淀区4底部,并通过污泥重力自回流管10回流至生化区3中,澄清的水则向上折返,到沉淀区4上部,溢流进入出水堰槽9中,通过出水堰槽9中的出水管流出罐外,沉淀区4的停留时间通常设定在4h左右。污泥回流量可以控制在与进水量基本相当的水平,即回流比在1:1左右,排水泵6的排水量设计时取该装置处理水量的平均流量和回流污泥量之和,即相当于大约两倍的日均进水量。
其中,所述进水下落管8优选为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水槽7的槽底周向,水由进水槽7中的进水下落管8流入沉淀区4,进水下落管8沿进水槽7呈周圈分布,可以根据水量间隔适当距离(如1m左右)设置若干条,以保证配水的均匀性。水经过进水下落管8进入沉淀区4的下部,并开始分层沉淀,比重较大的污泥沉淀到沉淀区4的下部,澄清的水则向上进入出水槽中,污泥通过重力自回流管10返回至生化区3中,继续参与对进入生化区3的污水的生化处理。
其中,还包括通入一体化处理罐1内的污水进水管17和设于所述污水进水管17的出水端的预处理网袋2,所述预处理网袋2采用便于拆装的挂扣方式与污水进水管17连接,所述预处理网袋2包括内外两层,内层网袋为疏网孔网袋,外层网袋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外层网袋的上部分为细网孔网袋,下部分为密网孔网袋,所述预处理网袋2悬挂于所述生化区3内,用于拦截污水中的粗栅渣、细栅渣和沉砂等杂质。
其中,还包括电气控制柜13,所述电气控制柜13用于根据生化区3的水位信号调整所述排水泵6的启停,以实现上述各项功能。
其中,还包括鼓风机11和多个曝气头12,多个所述曝气头12设于所述生化区3的池底,多个所述曝气头12分别与鼓风机11相连,所述鼓风机11与所述电气控制柜13相连,由电气控制柜13控制鼓风机11工作。
沉淀区4的排泥是通过生化区3和沉淀区4的水位差实现的,所述生化区3设有最高水位标记14和最低水位标记15,所述生化区3内的水位保持在所述最高水位标记14和最低水位标记15之间,所述沉淀区4的水位需高于所述生化区3的水位。由于生化区3的混合液是通过排水泵6泵入进水槽7,所以实际运行中沉淀区4的水位高于生化区3,因而沉淀区4底部的活性污泥可以在水力压差的作用下回流至生化区3中,这一过程通过在沉淀区4底部向生化区3引出重力污泥自回流管予以实现。
其中,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的上端管口位于所述生化区3的最高水位标记14以上,且略低于所述沉淀区4的水位,以形成压差。生化区3的混合液靠排水泵6的作用向外排出,因而使生化区3容积具有可调节性,从而能够使生化区3起到调节池的作用。正常运行时生化区3的水位在最高水位标记14和最低水位标记15之间波动,此部分容积即可作为水量调节之用,一般可占整个一体化处理罐1有效容积的1/2左右,相当于6h的调节能力。如果进水量超过一体化处理罐1的满负荷处理能力,生化区3的水位将超过最高水位标记14,并可能会超过污泥重力自回流管10的管口,由于内外压差变小,污泥回流量将有所减少,而排水泵6的流量仍保持恒定,从而通过进水槽7排出池外的水量会增大,当生化区3水位与沉淀区4水位达到同样高度时,污泥重力自回流管10将不再向生化区3回流污泥,而全部的排水从出水堰槽9流出池外,确保超量的进水尽快予以处理并排出。
其中,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的下端管口的直径大于上端管口的直径,以保证管道整体的畅通,避免受到污水中杂物的堵塞。
其中,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的上端管口处加装有控制污泥排出量的流量调节装置;管口的标高略低于沉淀区4的水位标高,并且采用一固定差值,该差值需经由计算求得,从而可以保证经由污泥重力自回流管10回流的污泥量是基本均匀恒定的。为了确保上述水位差值满足排泥要求,可以在污泥自回流管的管口加装流量调节装置,以控制污泥排出量。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结构紧凑、简化,设备数量少,便于加工、安装及运行维护;采用预处理网袋2,便于一体化设备的加工和运行维护;沉淀区4在生化区3外围设置,使沉淀区4有相对较长的进出水堰槽9,使出水效果稳定;采用污泥重力自回流方式,从而不必在沉淀区4装设排泥泵,便于一体化设备的设计,也方便运行维护管理;
采用泵排水的方式,使生化区3具有水量调节的功能,从而不必另外设置调节池,节约了大量投资;将周进周出二沉池的运行方式应用到一体化小流量污水处理罐体中,使沉淀区4的沉淀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化处理罐,所述一体化处理罐内设有环向设置的分区导流板,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由所述分区导流板分隔为生化区和沉淀区,所述生化区位于所述分区导流板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分区导流板和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罐壁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分区导流板的下端朝向所述一体化处理罐的罐壁倾斜并与所述罐壁连接,所述分区导流板内的周向设有多个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连通的污泥重力回流管,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倾斜朝向所述生化区的上方延伸,所述分区导流板外的上部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进水槽,所述进水槽的外周设有低于所述进水槽槽口的出水堰槽,所述进水槽的槽底设有通向所述沉淀区的进水下落管,所述出水堰槽的底部设有通向所述一体化处理罐外的出水管,所述生化区的底部设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通过管道接入所述进水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区导流板呈外凸的弧形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下落管为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水槽的槽底周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入一体化处理罐内的污水进水管和设于所述污水进水管的出水端的预处理网袋,所述预处理网袋包括内外两层,内层网袋为疏网孔网袋,外层网袋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外层网袋的上部分为细网孔网袋,下部分为密网孔网袋,所述预处理网袋悬挂于所述生化区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气控制柜,所述电气控制柜用于根据生化区的水位信号调整所述排水泵的启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鼓风机和多个曝气头,多个所述曝气头设于所述生化区的池底,多个所述曝气头分别与鼓风机相连,所述鼓风机与所述电气控制柜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区设有最高水位标记和最低水位标记,所述生化区内的水位保持在所述最高水位标记和最低水位标记之间,所述沉淀区的水位高于所述生化区的水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的上端管口位于所述生化区的最高水位标记以上,且略低于所述沉淀区的水位,以形成压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的下端管口的直径大于上端管口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重力回流管的上端管口处加装有控制污泥排出量的流量调节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27197.3A CN105236552B (zh) | 2015-10-30 | 2015-10-30 | 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27197.3A CN105236552B (zh) | 2015-10-30 | 2015-10-30 | 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36552A true CN105236552A (zh) | 2016-01-13 |
CN105236552B CN105236552B (zh) | 2017-08-15 |
Family
ID=55034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27197.3A Active CN105236552B (zh) | 2015-10-30 | 2015-10-30 | 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236552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7300A (zh) * | 2016-08-31 | 2016-11-30 | 优德太湖水务(苏州)有限公司 | 污水处理用拼接式生化处理系统 |
CN108394996A (zh) * | 2018-04-28 | 2018-08-14 | 浦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CN109052638A (zh) * | 2018-08-31 | 2018-12-21 | 浦华控股有限公司 | 污泥固液分离装置及生化反应池需氧量的自动调节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51994A (ja) * | 1986-08-22 | 1988-03-05 | Ebara Infilco Co Ltd | 汚水の処理装置 |
JPH06226292A (ja) * | 1993-02-04 | 1994-08-16 | Nippon Steel Corp | 生物学的汚水処理装置 |
US5766459A (en) * | 1996-02-08 | 1998-06-16 | Carl E. Adams, Jr. | Integrat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with induced sludge velocity |
US20080185321A1 (en) * | 2005-03-16 | 2008-08-07 | Bernard Beaulieu | Effluent Purifying Plant with Centralized Structure |
CN104310584A (zh) * | 2014-08-08 | 2015-01-28 |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好氧颗粒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与方法 |
CN205151868U (zh) * | 2015-10-30 | 2016-04-13 | 浦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
-
2015
- 2015-10-30 CN CN201510727197.3A patent/CN10523655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51994A (ja) * | 1986-08-22 | 1988-03-05 | Ebara Infilco Co Ltd | 汚水の処理装置 |
JPH06226292A (ja) * | 1993-02-04 | 1994-08-16 | Nippon Steel Corp | 生物学的汚水処理装置 |
US5766459A (en) * | 1996-02-08 | 1998-06-16 | Carl E. Adams, Jr. | Integrat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with induced sludge velocity |
US20080185321A1 (en) * | 2005-03-16 | 2008-08-07 | Bernard Beaulieu | Effluent Purifying Plant with Centralized Structure |
CN104310584A (zh) * | 2014-08-08 | 2015-01-28 |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好氧颗粒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与方法 |
CN205151868U (zh) * | 2015-10-30 | 2016-04-13 | 浦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7300A (zh) * | 2016-08-31 | 2016-11-30 | 优德太湖水务(苏州)有限公司 | 污水处理用拼接式生化处理系统 |
CN108394996A (zh) * | 2018-04-28 | 2018-08-14 | 浦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CN108394996B (zh) * | 2018-04-28 | 2023-12-19 | 浦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CN109052638A (zh) * | 2018-08-31 | 2018-12-21 | 浦华控股有限公司 | 污泥固液分离装置及生化反应池需氧量的自动调节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36552B (zh) | 2017-08-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02392A (zh) |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 | |
CN101538106A (zh) | 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4071923A (zh) | 一体化高效净水器 | |
CN107140736A (zh) | 一种改良节能aao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 |
CN103288229B (zh) | 一种用于污水三相分离的沉淀装置 | |
CN105236552A (zh) | 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 |
CN202643394U (zh) | Hc混凝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6563298A (zh) | 一种污水沉淀池 | |
CN205151868U (zh) | 一种活性污泥重力自回流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 |
CN110451616A (zh) | 一种同步去除cod和总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01890787U (zh) | 双层压力式一体化除油器 | |
CN106638900A (zh) | 在线处理调蓄池、应急行洪廊道与排水泵站组合系统 | |
CN208626699U (zh) | 高效沉淀池及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9554852U (zh) | 含氟废水处理系统 | |
CN209065527U (zh) |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有机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3803406U (zh) | 一种污水沉淀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2519078U (zh) | 一种新型高效的一体化反应沉淀装置 | |
CN101077460A (zh) | 螺线流排沙装置 | |
CN216549781U (zh) |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池 | |
CN114482246B (zh) | 一种具有快速过滤功能的调蓄池系统 | |
CN201981585U (zh) | 集成化节水设备 | |
CN214634230U (zh) | 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装置 | |
RU2104741C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тбора очищенной сточной воды из круглого бассейна | |
CN210457812U (zh) | 基于磁粉回收分配装置的多级絮凝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1170017U (zh) | 一种工业水厂高效沉淀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100084 Haidian District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C27,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THUNIP HOLDINGS CO., LTD. Applicant after: Puhua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4 Haidian District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C27,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THUNIP HOLDINGS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Zigu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