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2390B - 一种全热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热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2390B
CN105222390B CN201410312991.7A CN201410312991A CN105222390B CN 105222390 B CN105222390 B CN 105222390B CN 201410312991 A CN201410312991 A CN 201410312991A CN 105222390 B CN105222390 B CN 1052223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magnetic valve
outlet
refrigerant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129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2390A (zh
Inventor
李静
吕宏铭
周月娴
邱燮宁
李进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1299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223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22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2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2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2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热回收系统,包括压缩机(1)、中压罐(24)、热回收换热器(6)、翅片式盘管(7)、水侧换热器(8)、经济器板换(18)、三通阀(4)、四通换向阀(5)、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3)、第三电磁阀(11)、第四电磁阀(19)、第五电磁阀(25)、第一电子膨胀阀(1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7)。根据本发明,可以在热泵机组或单冷系统中配置对全部冷凝热进行回收利用的全热回收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全热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制冷循环系统的节能,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热泵系统和单冷机组系统,例如常见的风冷螺杆热泵机组,机组制取空调冷冻水时,大量的冷凝热都是通过翅片式盘管向环境中释放,如果不对这些冷凝热进行回收并利用,将会造成能源浪费。采用现有技术实施热回收一般有两种方式:(1)热回收换热器与冷凝器串联连接,形成只能对部分冷凝热进行回收的热回收系统,例如,在压缩机排气口与冷凝器入口之间的管道上增加一个热回收换热器;(2)热回收换热器和冷凝器并联,通过电磁阀和切换阀门进行制冷模式与热回收模式的切换。无论是并联形式的热回收还是串联形式的热回收,都会出现制冷剂的盈余问题,这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范围严重缩小,例如不带热回收功能的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下,最高满负荷运行温度可以达到46℃,但是增加了热回收功能后,由于制冷剂在制冷模式下过度盈余,最高满负荷运行温度只能达到41℃。
解决制冷剂的盈余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在系统中增加储液器,但是由于系统的运行模式较多,例如至少包括制热模式、制冷模式和热回收模式三种,要处理好每种模式下所需制冷剂的差异并非易事。此外,对于全热回收,即热回收换热器与冷凝器并联的形式,由于制热量较大,在热需求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频繁切入和切出热回收模式的情况,给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全热回收是在热回收出水温度比较低时进行,对于螺杆机组来说,比较容易奔油;全热回收运行时间过长,如果没有使用的冷凝器具备制冷剂迁移的条件,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制冷剂就会逐步转移到冷凝器中,例如盘管中,如果冷凝器具备自储液功能,例如大部分盘管装置,制冷剂根本无法引出来,这样,在热回收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会越来越小,吸气压力就会越来越低,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以上问题,现有的处理方式可能采取接受、回避、忽略、或者当成小概率事件的方式来处理,例如接受运行范围变窄,回避或忽略低环境温度运行时可能导致的制冷剂迁移,或者规定不在低环境温度条件下运行热回收模式;热回收首次开机时,由于水温太低,容易奔油,正常运行后,概率很低,从而可以把奔油的问题当成小概率事件。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全热回收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中压罐(24)、热回收换热器(6)、翅片式盘管(7)、水侧换热器(8)、经济器板换(18)、三通阀(4)、四通换向阀(5)、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3)、第三电磁阀(11)、第四电磁阀(19)、第五电磁阀(25)、第一电子膨胀阀(1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7),其中:
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接所述三通阀(4)的进口,所述三通阀(4)的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进口,所述三通阀(4)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进口,所述第一电磁阀(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进口,所述第二电磁阀(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进口;
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翅片式盘管接口连接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一端口,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水侧换热器接口连接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一端口,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压缩机接口连接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和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均分别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设置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之间的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以及接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出液口的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
所述中压罐(24)的进气口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出气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补气口相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五电磁阀(25)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
所述第三电磁阀(11)的进口分别连接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所述第三电磁阀(11)的出口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
所述第四电磁阀(19)的进口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所述第四电磁阀(19)的出口分别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依次通过所述第四电磁阀(19)和第七单向阀(20)与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通过第六单向阀(16)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依次通过所述第四电磁阀(19)、第九单向阀(23)和第一节流器(22)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10)和所述第三电磁阀(11)与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三单向阀(12)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通过第八单向阀(21)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依次通过第一单向阀(9)和所述第三电磁阀(11)与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通过第四单向阀(13)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相连接;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五单向阀(14)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在所述第五电磁阀(25)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器(26)。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全热热回收系统为以所述中压罐(24)为中心的制冷剂调节系统,其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热回收模式。
在一个示例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翅片式盘管(7)作为冷凝器,所述水侧换热器(8)作为蒸发器;所述第一电磁阀(2)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二电磁阀(3)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三电磁阀(11)为关闭状态,所述第四电磁阀(19)为开启状态;所述第五电磁阀(25)的状态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所述第五电磁阀(25)开启,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中的制冷剂与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合,进入系统循环。
在一个示例中,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水侧换热器(8)作为冷凝器,所述翅片式盘管(7)作为蒸发器;所述第一电磁阀(2)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二电磁阀(3)为关闭状态,所述第四电磁阀(19)为开启状态;所述第三电磁阀(11)和所述第五电磁阀(25)的状态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过多时,所述第三电磁阀(11)开启,多余的制冷剂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所述第五电磁阀(25)开启,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中的制冷剂与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合,进入系统循环。
在一个示例中,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当所述系统进入化霜处理过程时,所述第三电磁阀(11)开启,所述水侧换热器(8)中的制冷剂进入所述中压罐(24);当所述系统退出化霜处理时,所述第三电磁阀(11)开启,所述翅片式盘管(7)中的制冷剂进入所述中压罐(24)。
在一个示例中,在所述热回收模式下,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作为冷凝器,所述水侧换热器(8)作为蒸发器;所述第一电磁阀(2)为关闭状态;所述第四电磁阀(19)和所述第五电磁阀(25)的状态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过多时,所述第四电磁阀(19)开启,多余的制冷剂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所述第五电磁阀(25)开启,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的制冷剂与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合,进入系统循环;所述第二电磁阀(3)和所述第三电磁阀(11)的状态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所述第二电磁阀(3)和所述第三电磁阀(11)短暂开启,通过提升所述翅片式盘管(7)中的压力来驱使迁移到所述翅片式盘管(7)中的制冷剂进入所述中压罐(24),然后进入系统循环。
在一个示例中,在运行所述热回收模式之前,所述系统先运行所述制冷模式,所述第一电磁阀(2)开启,以实现先对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中的生活热水进行预热。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热泵机组或单冷系统中配置对全部冷凝热进行回收利用的全热回收功能。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全热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全热回收系统的部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压缩机;2第一电磁阀;3第二电磁阀;4三通阀;5四通换向阀;6热回收换热器;7翅片式盘管;8水侧换热器;9第一单向阀;10第二单向阀;11第三电磁阀;12第三单向阀;13第四单向阀;14第五单向阀;15第一电子膨胀阀;16第六单向阀;17第二电子膨胀阀;18经济器板换;19第四电磁阀;20第七单向阀;21第八单向阀;22第一节流器;23第九单向阀;24中压罐;25第五电磁阀;26第二节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便阐释本发明提出的全热回收系统。显然,本发明的施行并不限定于压缩机制冷循环系统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
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以一种能够实现全热回收的风冷螺杆热泵机组为例来说明本发明提出的全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功能的实现情况。如图1所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全热回收系统包括压缩机1、中压罐24、热回收换热器6、翅片式盘管7、水侧换热器8、经济器板换18、三通阀4、四通换向阀5、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3、第三电磁阀11、第四电磁阀19、第五电磁阀25、第一电子膨胀阀1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7。
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接三通阀4的进口,三通阀4的第一出口连接热回收换热器6的进口,三通阀4的第二出口连接四通换向阀5的进口,第一电磁阀(2)的两端分别连接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热回收换热器(6)的进口,第二电磁阀(3)的两端分别连接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四通换向阀(5)的进口,即三通阀4的进口分别通过第一电磁阀2和第二电磁阀3与其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相连接。四通换向阀5的翅片式盘管接口连接翅片式盘管7的第一端口,四通换向阀5的水侧换热器接口连接水侧换热器8的第一端口,四通换向阀5的压缩机接口连接压缩机1的吸气口。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分别连接中压罐24的进液口、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设置于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以及接于经济器板换18的出液口的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其中,为了控制流向,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依次通过第四电磁阀19和第七单向阀20与中压罐24的进液口相连接;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通过第六单向阀16与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相连接;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依次通过第四电磁阀19、第九单向阀23和第一节流器22与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分别连接中压罐24的进液口、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其中,为了调节液态冷媒的过冷度,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10和第三电磁阀11与中压罐24的进液口相连接;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三单向阀12与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相连接;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通过第八单向阀21与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分别连接中压罐24的进液口、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其中,为了调节液态冷媒的过冷度,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依次通过第一单向阀9和第三电磁阀11与中压罐24的进液口相连接;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通过第四单向阀13与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相连接;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五单向阀14与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中压罐24的进气口与经济器板换18的出气口相连接,中压罐24的出气口与压缩机1的补气口相连接,中压罐24的出液口通过第五电磁阀25与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为了降压节流,在第五电磁阀25的出口与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之间可以设置第二节流器26。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全热回收系统为以中压罐24为中心的制冷剂调节系统,其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热回收模式。
制冷模式:
在此运行模式下,系统可以制取空调冷冻水,翅片式盘管7作为冷凝器,水侧换热器8作为蒸发器。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三通阀4的第二出口进入四通换向阀5,然后通过四通换向阀5的翅片式盘管接口进入翅片式盘管7进行冷凝,形成的高压制冷剂液体从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流出经过第三单向阀12之后,分为两路,一路制冷剂液体进入第一电子膨胀阀15进行节流后,通过经济器板换18的第二进液口进入经济器板换18与通过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进入经济器板换18的另外一路制冷剂液体进行换热,然后变成过热的制冷剂气体经过中压罐24之后,回到压缩机1的补气口。另外一路制冷剂液体在经济器板换18中经过换热冷却后,进入系统循环中的第二电子膨胀阀17进行节流降压,然后经过第五单向阀14进入水侧换热器8进行蒸发吸热,生成的过热气体经过四通换向阀5之后,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口,然后进行压缩,再次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从而完成整个制冷系统循环。在此运行模式下,第一电磁阀2为关闭状态,第二电磁阀3为关闭状态,第三电磁阀11为关闭状态,第四电磁阀19为开启状态;第五电磁阀25的状态是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的,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第五电磁阀25开启,储存于中压罐24中的制冷剂液体依次经过第五电磁阀25和第二节流器26后,与从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合,进入系统循环。
制热模式:
在此运行模式下,系统可以制取空调热水,水侧换热器8作为冷凝器,翅片式盘管7作为蒸发器。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三通阀4的第二出口进入四通换向阀5,然后通过四通换向阀5的水侧换热器接口进入水侧换热器8进行冷凝,与空调热水进行换热后,变为高压的制冷剂液体,然后从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流出经过第四单向阀13之后,分为两路,一路制冷剂液体进入第一电子膨胀阀15进行节流后,通过经济器板换18的第二进液口进入经济器板换18与通过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进入经济器板换18的另外一路制冷剂液体进行换热,然后变成过热的制冷剂气体经过中压罐24之后,回到压缩机1的补气口。另外一路制冷剂液体在经济器板换18中经过换热冷却后,进入系统循环中的第二电子膨胀阀17进行节流降压,然后经过第八单向阀21进入翅片式盘管7进行蒸发吸热,生成的过热气体经过四通换向阀5之后,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口,然后进行压缩,再次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从而完成整个制热系统循环。在此运行模式下,第一电磁阀2为关闭状态,第二电磁阀3为关闭状态,第四电磁阀19为开启状态;第三电磁阀11和第五电磁阀25的状态是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的,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过多时,第三电磁阀11开启,多余的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二单向阀10和第三电磁阀11后,储存于中压罐24,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第五电磁阀25开启,储存于中压罐24的制冷剂液体依次经过第五电磁阀25和第二节流器26后,与从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合,进入系统循环。
在系统运行制热模式的过程中,翅片式盘管7可能会结霜,因此需要进行化霜处理。当系统进入化霜处理过程时,先进行排液,即开启第三电磁阀11,水侧换热器8中的制冷剂液体依次经过第一单向阀9和第三电磁阀11后,进入中压罐24,化霜处理过程中制冷系统循环的制冷剂流向与制冷模式相同。当系统退出化霜处理时,也需要先进行排液,即开启第三电磁阀11,翅片式盘管7中的制冷剂液体依次经过第二单向阀10和第三电磁阀11后,进入中压罐24。
热回收模式:
在此运行模式下,系统既可以制取空调冷冻水,又可以提供生活热水,热回收换热器6作为冷凝器,水侧换热器8作为蒸发器。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经过三通阀4的第一出口进入热回收换热器6进行冷凝,与生活热水进行换热后,变为高压的制冷剂液体,然后从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流出经过第六单向阀16之后,分为两路,一路制冷剂液体进入第一电子膨胀阀15进行节流后,通过经济器板换18的第二进液口进入经济器板换18与通过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进入经济器板换18的另外一路制冷剂液体进行换热,变成过热的制冷剂气体经过中压罐24之后,回到压缩机1的补气口。另外一路制冷剂液体在经济器板换18中经过换热冷却,进入系统循环中的第二电子膨胀阀17进行节流降压,然后经过第五单向阀14进入水侧换热器8进行蒸发吸热,生成的过热气体经过四通换向阀5之后,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口,然后进行压缩,再次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从而完成整个制冷系统循环。在此运行模式下,第一电磁阀2为关闭状态;第四电磁阀19和第五电磁阀25的状态是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的,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过多时,第四电磁阀19开启,多余的制冷剂液体依次经过第四电磁阀19和第七单向阀20后,储存于中压罐24;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第五电磁阀25开启,储存于中压罐24的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五电磁阀25和第二节流器26后,与从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合,进入系统循环;第二电磁阀3和第三电磁阀11的状态也是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的,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第二电磁阀3和第三电磁阀11短暂开启,通过提升翅片式盘管7中的压力来驱使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迁移到翅片式盘管7中的制冷剂液体依次经过第一单向阀9和第三电磁阀11后,进入中压罐24,然后进入系统循环。
在系统运行热回收模式之前,先运行制冷模式。这时,第一电磁阀2开启,以实现先对热回收换热器6中的生活热水进行预热,即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部分高温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一电磁阀2进入热回收换热器6进行换热,对生活热水进行预热后,变为高压的制冷剂液体,然后从热回收器6的出口流出经过第六单向阀16之后,与来自翅片式盘管7的高压液体制冷剂汇合,进入制冷系统循环。
本发明提出的全热回收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三通阀4的同时,在三通阀4的进口和连接热回收器6的进口的第一出口之间设置旁通电磁阀(即第一电磁阀2),能够实现对生活热水进行预热,热回收的水温可以预热到一个可接受的较高水平,例如30℃,不仅预防了低油位的发生,同时系统运行比较平稳,另外,在热负荷需求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旁通电磁阀,结合风机的控制进行部分热回收;(2)采用中压罐来调节各种运行模式下所需制冷剂的不同,可以实现对于系统循环中盈余的制冷剂的有效管控,从而可以使系统的运行始终维持在最理想的状态;(3)在三通阀4的进口和通过四通换向阀5连接翅片式盘管7的第一端口的第二出口之间设置第二电磁阀3,当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热回收运行时,如果制冷剂迁移到翅片式盘管7中,则可以通过周期性的开启第二电磁阀3以有效地将发生迁移的制冷剂驱赶回制冷系统循环中,从而保证热回收的有效运行。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1)

1.一种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中压罐(24)、热回收换热器(6)、翅片式盘管(7)、水侧换热器(8)、经济器板换(18)、三通阀(4)、四通换向阀(5)、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3)、第三电磁阀(11)、第四电磁阀(19)、第五电磁阀(25)、第一电子膨胀阀(1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7),其中:
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接所述三通阀(4)的进口,所述三通阀(4)的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进口,所述三通阀(4)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进口,所述第一电磁阀(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进口,所述第二电磁阀(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进口;
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翅片式盘管接口连接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一端口,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水侧换热器接口连接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一端口,所述四通换向阀(5)的压缩机接口连接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和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均分别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
所述中压罐(24)的进气口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出气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补气口相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五电磁阀(25)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
所述第三电磁阀(11)的进口分别连接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所述第三电磁阀(11)的出口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
所述第四电磁阀(19)的进口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所述第四电磁阀(19)的出口分别连接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依次通过所述第四电磁阀(19)和第七单向阀(20)与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通过第六单向阀(16)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的出口依次通过所述第四电磁阀(19)、第九单向阀(23)和第一节流器(22)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10)和所述第三电磁阀(11)与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三单向阀(12)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翅片式盘管(7)的第二端口通过第八单向阀(21)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依次通过第一单向阀(9)和所述第三电磁阀(11)与所述中压罐(24)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通过第四单向阀(13)与所述经济器板换(18)的第一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的进口相连接;所述水侧换热器(8)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五单向阀(14)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五电磁阀(25)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器(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热回收系统为以所述中压罐(24)为中心的制冷剂调节系统,其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热回收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翅片式盘管(7)作为冷凝器,所述水侧换热器(8)作为蒸发器;所述第一电磁阀(2)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二电磁阀(3)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三电磁阀(11)为关闭状态,所述第四电磁阀(19)为开启状态;所述第五电磁阀(25)的状态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所述第五电磁阀(25)开启,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中的制冷剂与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合,进入系统循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水侧换热器(8)作为冷凝器,所述翅片式盘管(7)作为蒸发器;所述第一电磁阀(2)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二电磁阀(3)为关闭状态,所述第四电磁阀(19)为开启状态;所述第三电磁阀(11)和所述第五电磁阀(25)的状态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过多时,所述第三电磁阀(11)开启,多余的制冷剂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所述第五电磁阀(25)开启,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中的制冷剂与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合,进入系统循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当所述系统进入化霜处理过程时,所述第三电磁阀(11)开启,所述水侧换热器(8)中的制冷剂进入所述中压罐(24);当所述系统退出化霜处理时,所述第三电磁阀(11)开启,所述翅片式盘管(7)中的制冷剂进入所述中压罐(24)。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回收模式下,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作为冷凝器,所述水侧换热器(8)作
为蒸发器;所述第一电磁阀(2)为关闭状态;所述第四电磁阀(19)和所述第五电磁阀(25)的状态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
确定,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过多时,所述第四电磁阀(19)开启,多余的制冷剂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
时,所述第五电磁阀(25)开启,储存于所述中压罐(24)的制冷剂与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17)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合,进入系统
循环;所述第二电磁阀(3)和所述第三电磁阀(11)的状态根据系统循环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来确定,当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时,
所述第二电磁阀(3)和所述第三电磁阀(11)短暂开启,通过提升所述翅片式盘管(7)中的压力来驱使迁移到所述翅片式盘管(7)中的制冷剂进入所述中压罐(24),然后进入系统循环。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运行所述热回收模式之前,所述系统先运行所述制冷模式,所述第一电磁阀(2)开启,以实现先对所述热回收换热器(6)中的生活热水进行预热。
CN201410312991.7A 2014-07-02 一种全热回收系统 Active CN1052223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12991.7A CN105222390B (zh) 2014-07-02 一种全热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12991.7A CN105222390B (zh) 2014-07-02 一种全热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2390A CN105222390A (zh) 2016-01-06
CN105222390B true CN105222390B (zh) 2018-02-09

Family

ID=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4211A (zh) * 2009-03-17 2009-08-12 贝莱特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六合一风冷热泵机组
CN201697392U (zh) * 2010-04-20 2011-01-05 珠海市新威信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热水两用机
CN101936614A (zh) * 2010-08-03 2011-01-05 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式冷凝液泵供液循环冷热水机组
CN102759220A (zh) * 2012-07-30 2012-10-31 广东麦科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二氧化碳压缩机并可用于恶劣环境的三联供系统
CN103557633A (zh) * 2013-11-20 2014-02-05 四川双亿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源低温三联供热泵热水机组及其实现方法
CN103851828A (zh) * 2014-03-28 2014-06-11 佛山市顺德区华天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喷气增焓联供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4211A (zh) * 2009-03-17 2009-08-12 贝莱特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六合一风冷热泵机组
CN201697392U (zh) * 2010-04-20 2011-01-05 珠海市新威信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热水两用机
CN101936614A (zh) * 2010-08-03 2011-01-05 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式冷凝液泵供液循环冷热水机组
CN102759220A (zh) * 2012-07-30 2012-10-31 广东麦科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二氧化碳压缩机并可用于恶劣环境的三联供系统
CN103557633A (zh) * 2013-11-20 2014-02-05 四川双亿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源低温三联供热泵热水机组及其实现方法
CN103851828A (zh) * 2014-03-28 2014-06-11 佛山市顺德区华天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喷气增焓联供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58179B1 (ko) 히트 펌프식 급탕장치
KR101310319B1 (ko) 선박의 폐열을 이용한 에너지 절감 장치
CN103129348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系统
CN206094634U (zh) 一拖二空调系统
CN104374117B (zh) 冷水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10226068A (zh) 废热回收型混合热泵系统
WO2020103271A1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105157274B (zh) 制冷/制热系统
CN205316778U (zh) 冷库制冷系统
CN109297076A (zh) 自驱动压缩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CN205332641U (zh) 冷库热回收冲霜系统
CN105115186B (zh) 一种热泵热水机试验室冷热平衡装置
CN105222390B (zh) 一种全热回收系统
CN106352586A (zh) 一种双机头热源塔热泵机组
CN105318599B (zh) 冷热多功能热泵设备
CN109323476A (zh) 一种跨临界co2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2856872B (zh) 一种载冷式油气回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8720598U (zh) 一种空调冷水机组及空调
EP3623724A1 (en) Heat pump with pre-heating / pre-cooling of heat / cold source
CN205481745U (zh) 养殖恒温冷热双源节能热泵系统
CN206073329U (zh) 一种制冷风冷机组
CN105222390A (zh) 一种全热回收系统
CN105258390B (zh)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CN205002440U (zh) 一种热泵热水机试验室冷热平衡装置
CN109813005A (zh) 一种双级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