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7871A -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7871A
CN105207871A CN201410291062.2A CN201410291062A CN105207871A CN 105207871 A CN105207871 A CN 105207871A CN 201410291062 A CN201410291062 A CN 201410291062A CN 105207871 A CN105207871 A CN 105207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oped network
tunnel
node
protection
hand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910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7871B (zh
Inventor
何益波
姚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Zhongxing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29106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0787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88626 priority patent/WO2015196640A1/zh
Priority to JP2016575118A priority patent/JP6408615B2/ja
Priority to KR1020177002280A priority patent/KR101907585B1/ko
Publication of CN105207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7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7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7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04L12/437Ring fault isol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55Prevention,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err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首先在入环网中建立切换隧道;该切换隧道包括方向为从主节点到备份节点、且至少一部分隧道直接连接主节点和备份节点的主切换隧道,以及该主切换隧道方向相反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入环网中的所有节点均在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然后当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时,直接将当前业务切换到之前建立好的切换隧道,通过该切换隧道传递至备份节点,进而通过备份节点进入出环网。可见,本发明在需要进行跨环网切换时,直接利用入环中配置的切换隧道即可简洁、快速的实现跨环网的切换,并不需要部署大量线性LSP保护,也不再需要配置线性保护迟滞时间。

Description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分组传送网(PTN:PacketTransportNetwork)/路由器设备中,MPLS-TP(MPLSTransportProfile,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保护主要包括线性保护和环网保护。环网保护技术优势在于段层保护,可以节省大量的交换路径标签(LSP:LabelSwitchedPath)条目数目和配置工作量。通常在业务接入、汇聚和核心分配会存在不同的环网保护,这些环会存在相切情况。在这种双切环网中,两个共享环网相切于双节点互联,对于单环的故障还是可以采用单环中的保护机制,但是如果存在多处故障,例如相切点在某个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都出现故障,则流量还是会中断。针对该问题,目前的方案是采用叠加线性保护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图所示包括分别由A-B-D-C节点和C-D-F-E节点组成的两个相切于节点C和节点D的环网,也是典型了双切环网结构,其中虚线所示为隧道线性保护的保护隧道。由图1可知其采用了典型的叠加线性保护的方法,该方案会存在以下问题:保护配置较复杂,需要部署大量线性LSP保护,且需要启用较多的LSPOAM(Operation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大量的OAM需占用较多的带宽和软硬件资源;且叠加线性保护后,因保护LSP需要被环网保护,导致带宽利用率降低;另外,环网叠加线性情况下,通常需要配置线性保护迟滞时间,导致倒换时间要在100~150ms。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解决现有叠加线性保护方案存在的配置复杂、资源利用率低、倒换过程占用时间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切环网保护方法,所述双切环网包括相切于主节点和备份节点的入环网和出环网,包括:
在所述入环网中建立切换隧道;所述切换隧道包括方向为从所述主节点到所述备份节点、且至少一部分隧道直接连接所述主节点和所述备份节点的主切换隧道,以及与所述主切换隧道方向相反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所述入环网中的所有节点均在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
当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将当前业务切换到所述切换隧道并传递至所述备份节点,通过所述备份节点进入所述出环网;
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是指,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互联端口和非互联端口分别所在的物理链路。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为闭环隧道。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业务通过所述备份节点进入所述出环网后,还包括:
将所述业务优先切换至所述出环网的工作隧道上,如所述工作隧道故障,则切换至所述工作隧道的保护隧道上。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切换隧道包括:
优先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主切换隧道,如所述主切换隧道故障,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包括:
所述主节点仅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或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所述入环网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双切环网保护装置,所述双切环网包括相切于主节点和备份节点的入环网和出环网;所述双切环网保护装置包括路径配置模块和路径切换模块:
所述路径配置模块用于在所述入环网中建立切换隧道;所述切换隧道包括方向为从所述主节点到所述备份节点、且至少一部分隧道直接连接所述主节点和所述备份节点的主切换隧道,以及与所述主切换隧道方向相反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所述入环网中的所有节点均在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
所述路径切换模块用于当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时,将当前业务切换到所述切换隧道上,由所述切换隧道将所述业务传递至所述备份节点;
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是指,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互联端口和非互联端口分别所在的物理链路。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为闭环隧道。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路径切换模块包括工作路径切换子模块和保护路径切换子模块,所述工作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在所述业务通过所述备份节点进入所述出环网后,将所述业务优先切换至所述出环网的工作隧道上,如所述工作隧道故障,则通知所述保护路径切换子模块;
所述保护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后,将所述业务切换至所述工作隧道的保护隧道上。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路径切换模块包括主路径切换子模块和备用路径切换子模块;
在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切换隧道时,所述主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优先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主切换隧道,如所述主切换隧道故障,通知所述备用路径切换子模块;
所述备用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后,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
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包括:
所述主节点仅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或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所述入环网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首先在入环网中建立切换隧道;该切换隧道包括方向为从主节点到备份节点、且至少一部分隧道直接连接主节点和备份节点的主切换隧道,以及该主切换隧道方向相反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入环网中的所有节点均在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然后当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时,直接将当前业务切换到之前建立好的切换隧道,通过该切换隧道传递至备份节点,进而通过备份节点进入出环网。可见,本发明在需要进行跨环网切换时,直接利用入环中配置的切换隧道即可简洁、快速的实现跨环网的切换,并不需要部署大量线性LSP保护,因此可以减少部署大量线性LSP所需占用的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简化配置过程;另外也不再需要配置线性保护迟滞时间,因此还可减少倒换时间;经验证采用本发明的方案整个保护倒换需要的时间满足不超过50ms,且对于双向业务倒换后路径一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对双切环网采用叠加线性保护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双切环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双切环网保护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双切环网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故障情况一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故障情况二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故障情况三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故障情况四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故障情况一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故障情况二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故障情况三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首先结合图2对几个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在图2中,节点A-B-C-D组成环网1,节点C-D-F-E组成环网2;环网1和环网2通过节点C和节点D互联,节点C和节点D则成为跨环节点。其中,业务隧道经过的节点称为主节点,另一节点则称为备份节点,备份节点上备份存储有业务隧道配置。对于环网1和环网2,从业务流向的一个方向看可以对应的称为入环网和出环网。例如,在图2中,建立从A节点到E节点的双向业务隧道,从A节点到E节点方向上看,其中在A节点上,业务隧道进入共享环网,C网元上业务隧道从共享环网中退出,然后进入右侧共享环网中,在E节点上退出共享环网,还原得到业务隧道。由于C节点是业务隧道穿通的节点,称之为主节点;对应的D节点为备份节点;环网1称为入环网,环网2称为出环网。如果业务从E节点到A节点的方向上看,则环网2称为入环网,环网1称为出环网。其中,主节点和备份节点之间的连接端口称为互联端口。在主节点和备份节点上可设置链路检测装置,分别检测主节点和备份节点上4个端口(2个互联端口和2个非互联端口)的物理链路状态。在图2中,主节点C与备份节点D连接的两个端口为互联端口,分别与节点A和节点E连接的端口为非互联端口;备份节点D与主节点C连接的两个端口为互联端口,分别与节点B和节点F连接的端口为非互联端口。主节点C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则是指在入环网中的CA和CD两个物理链路;在出环网中的两条链路则是指在出环网中的CE和CD两条物理链路。
另外,在环网中都配置有工作隧道和对应的保护隧道。在共享环网中,工作隧道一般都配置为最长路径,以使所有节点都在该工作隧道上;对应的保护隧道则与该工作隧道方向相反且为闭环。在图2中,环网1的工作隧道为D->B->A->C,对应的保护隧道则为D->C->A->B->D;环网2的工作隧道为F->D->C->E;对应的保护隧道则为F->E->C->D->F。
基于上述概念示例性的说明,下面结合图3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切环网保护方法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请参见图3所示,包括:
步骤301:在双切环网的入环网中建立切换隧道;
此处建立的切换隧道包括方向为从主节点到备份节点、且至少一部分隧道直接连接主节点和备份节点的主切换隧道,以及与该主切换隧道方向相反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入环网中的所有节点均在该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
步骤302:判断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是否均出现故障,如是,转至步骤303;否则,返回继续判断;
步骤303:将当前业务切换到之前建立好的切换隧道,并通过该切换隧道传递至备份节点;
步骤304:业务通过备份节点进入出环网。
可见,通过图3所示的方案,当主节点在其中一个环的两个物理链路方向均发生故障时,能够通过跨环节点保护机制,实现业务的恢复,将该主节点跨环的业务,绕行到另一个备份节点跨环,整个保护倒换需要的时间满足不超过50ms,同时双向业务倒换后路径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主切换隧道时,理论上可以入环网中除备份节点以外的其他任意节点为起始节点,以备份节点为终止节点,只要该主切换隧道的至少一部分隧道有直接从主节点到备节点的方向将二者直接连接即可。对应的,配置主切换隧道对应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时,则只要入环网中的所有节点均在该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即可,该备用保护切换隧道可以配置为闭环隧道,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配置为非闭环隧道。下面仍结合图2所示的双切环网对切换隧道的配置过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在图2中,仍以环网1为入环网,环网2为出环网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入环网中,建立切换隧道的方式可包括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方式一:配置主切换隧道为:C->D;对应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为C->A->B->D->C;
方式二:配置主切换隧道为:A->C->D;对应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为A->B->D->C->A;
方式三:配置主切换隧道为:B->A->C->D;对应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为B->D->C->A->B。
在共享环网络中,优选使得配置的路径最长。因此,对于上述几种配置方式优选第三种。应当理解的是,随着共享环网具体组成结构的变形,例如节点的增加或减少,具体配置方式并不仅限于以上几种示例的方式,还可根据具体结构和应用场景进行适当的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当业务通过备份节点进入出环网后,还包括以下过程:
在出环网中,将该业务优先切换至出环网的工作隧道上,如工作隧道故障,则切换至该工作隧道的保护隧道上。此处的工作隧道故障具体可指业务当前所在节点到出节点(也即业务退出共享环网的那个节点)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当然,当切换到保护隧道上,保护隧道到达出节点部分的路径也发生故障时,则再切换至工作隧道上;这样往返切换直到业务到达出节点退出共享环网(即退出出环网)。
在本实施例中,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都均出现故障,在入环网中,将当前业务切换到切换隧道的过程包括:
优先将业务切换到主切换隧道,如主切换隧道故障,在将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此处的主切换隧道故障具体指在主切换隧道上,业务当前节点到达备用节点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
在本实施例中,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时,可直接通过入环网中的工作隧道和保护隧道将业务传递至备份节点;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包括:
主节点仅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或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出环网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包括:
主节点仅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或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入环网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切环网保护装置,请参见图4所示,包括路径配置模块41和路径切换模块42:
路径配置模块41用于在入环网中建立切换隧道;该切换隧道包括方向为从主节点到备份节点、且至少一部分隧道直接连接主节点和备份节点的主切换隧道,以及与主切换隧道方向相反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入环网中的所有节点均在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
路径切换模块42用于当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时,将当前业务切换到切换隧道上,由切换隧道将业务传递至备份节点。业务再通过该备份节点进入出环网中。
本实施例中路径配置模块41配置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为闭环隧道;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为非闭环隧道。其在具体配置时可沿用在共享环网络中,优选使得配置的路径最长的原则进行配置。
本实施例中,路径切换模块42包括工作路径切换子模块和保护路径切换子模块,工作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在业务通过备份节点进入出环网后,将业务优先切换至出环网的工作隧道上,如工作隧道故障,则通知保护路径切换子模块;保护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在收到该通知后,将业务切换至所述工作隧道的保护隧道上。
本实施例中,路径切换模块42还包括主路径切换子模块和备用路径切换子模块;
在入环网中,将业务切换到切换隧道时,主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优先将业务切换到主切换隧道,如主切换隧道故障,通知备用路径切换子模块;备用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在收到通知后,将业务切换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
在本实施例中,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时,可直接通过入环网中的工作隧道和保护隧道将业务传递至备份节点;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包括:
主节点仅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或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出环网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包括:
主节点仅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或主节点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入环网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实施例三: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主节点的几种故障情况分别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仍以图2所示的双切环网为例进行说明。建立从节点A到节点E的双向业务隧道,从A节点到E节点方向上看,其中在A节点上,业务隧道进入共享环网,C节点上业务隧道从左侧共享环网中退出,然后进入右侧共享环网中,在E节点上退出共享环网,还原得到业务隧道。由于C节点是业务隧道穿通的网元,称之为主节点。环网1称为入环网,环网2称为出环网。如果从E节点到A节点的方向上看,则环网2称为入环网,环网1称为出环网。本实施例下面的说明都是以从A到E方向上看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从E节点到A节点的方向上看是对称的处理,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节点C时主节点,因此需将节点C上的业务隧道配置复制配置到备份节点D上,其中出接口依然是从F->D->C->E的那条出环中的工作隧道,入接口可以填D和B之间的端口,也可任意设置一个端口。在入环网(即环网1)中配置主切换隧道为:B->A->C->D;并配置对应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为B->D->C->A->B。入环网的工作隧道为D->B->A->C,对应的保护隧道则为D->C->A->B->D;出环网(即环网2)的工作隧道为F->D->C->E;对应的保护隧道则为F->E->C->D->F。
在入环网或出环网出现单处故障,或者入环网和出环网同时出现单处故障时,属于是单环的保护倒换(也即通过入环网和出环网的工作隧道和对应的保护隧道进行倒换即可解决),不存在跨环倒换动作。例如,入环网中的节点A和节点C之间链路断了,只需简单的单环倒换动作即可。只有主节点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才会涉及到跨环倒换动作。下面结合主节点具体的几种故障示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设置基础上,请参见图5所示,该图所示为主节点C仅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即C->E链路和C->D链路)出现故障;此时的倒换过程为:
业务经入环网的工作隧道到达主节点C,在主节点C出现跨环倒换动作,业务在主节点C上从入环网的工作隧道退出,直接进入主切换隧道,由于业务当前在主切换隧道的节点C上,且节点C到节点D之间的路径并未故障,因此业务可直接由节点C传递至节点D(该节点为备份节点),并在节点D处终结;在节点D处退出得到业务,业务在备份节点D上进入出环网;进入出环网后,业务首先进入出环网的工作隧道F->D->C->E;由于节点D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故障,业务没办法通过工作隧道直接传递至出节点E处,因此切换至对应的保护隧道F->E->C->D->F上;节点E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且业务要在节点E处下环(即退出共享环网),因此会在节点E处进行单环的倒换动作,又切换至工作隧道上,切换到工作隧道上之后,由于业务当前就处于节点E上,因此在节点E处直接下环。该切换过程所涉及到的路径请参见图5中虚线示出部分。
请参见图6所示,该图所示为主节点C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即C->E链路和C->D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入环网中的一个链路(C->A链路)出现故障;此时的倒换过程为:
业务在入环网中,经工作隧道传递时发现工作隧道上节点A到节点C之间路径发生故障,切换到工作隧道的保护隧道上,通过保护隧道经过B、D到达C网元,在C网元切换到工作隧道,然后退出共享环网,准备进入出环,发现出环网的工作和保护链路都出现故障,主节点C出现跨环倒换动作,业务在主节点C上从入环网的工作隧道退出,直接进入主切换隧道,由于业务当前在主切换隧道的节点C上,且节点C到节点D之间的路径并未故障,因此业务可直接由节点C传递至节点D(该节点为备份节点),并在节点D处终结;在节点D处退出得到业务,业务在备份节点D上进入出环网;接下来的动作和图5中后面的处理一样。
请参见图7所示,该图所示为主节点C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即C->E链路和C->D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入环网中的另一个链路(C->D链路)出现故障;此时的倒换过程为:
业务经入环网的工作隧道到达主节点C,由于出环网的工作和保护链路都断了,在主节点C出现跨环倒换动作,业务在主节点C上从入环网的工作隧道退出,直接进入主切换隧道,由于业务当前在主切换隧道的节点C上,且节点C到节点D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切换到对应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经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的节点C、A、B传递至节点D处;在节点D处退出得到业务,业务在备份节点D上进入出环网;进入出环网后,业务首先进入出环网的工作隧道F->D->C->E;由于节点D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故障,业务不能通过工作隧道直接传递至出节点E处,因此切换至对应的保护隧道F->E->C->D->F上;由于业务当前在节点D上,因此可直接将业务传递至节点F,然后传递至节点E处;节点E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且业务要在节点E处下环(即退出共享环网),因此会在节点E处进行单环的倒换动作,又切换至工作隧道上,切换到工作隧道上之后,由于业务当前就处于节点E上,因此在节点E处直接下环。该切换过程所涉及到的路径请参见图7中虚线示出部分。
请参见图8所示,该图所示为主节点C在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即C->E链路和C->D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C->D链路以及C->A)均出现故障;此时的倒换过程为:
业务在入环网中,经工作隧道传递时发现工作隧道上节点A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切换到工作隧道对应的保护隧道,保护隧道通过节点B到达D点时,由于CD之间光纤断了,备节点发生跨环倒换动作,将保护隧道上承载的业务隧道退出,业务在备份节点D上进入出环网;进入出环网后,业务首先进入出环网的工作隧道F->D->C->E;由于节点D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故障,业务不能通过工作隧道直接传递至出节点E处,因此切换至对应的保护隧道F->E->C->D->F上;由于业务当前在节点D上,因此可直接将业务传递至节点F,然后传递至节点E处;节点E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且业务要在节点E处下环(即退出共享环网),因此会在节点E处进行单环的倒换动作,又切换至工作隧道上,切换到工作隧道上之后,由于业务当前就处于节点E上,因此在节点E处直接下环。该切换过程所涉及到的路径请参见图8中虚线示出部分。
请参见图9所示,该图所示为主节点C仅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即C->A链路和C->D链路)出现故障;此时的倒换过程为:
业务在入环网中,经工作隧道传递时发现工作隧道上节点A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切换到工作隧道对应的保护隧道,保护隧道通过节点B到达D点时,由于CD之间光纤断了,备节点发生跨环倒换动作,将保护隧道上承载的业务隧道退出,业务在备份节点D上进入出环网;进入出环网后,业务首先进入出环网的工作隧道F->D->C->E;由于节点D到节点C以及节点C到节点E之间的路径都未发生故障,业务直接经工作隧道上D->C->E路径达到节点E,在节点E处直接下环。该切换过程所涉及到的路径请参见图9中虚线示出部分。
请参见图10所示,该图所示为主节点C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即C->A链路和C->D链路)出现故障,同时在出环网中的一个物理链路(即C->E链路)出现故障;此时的倒换过程为:
业务在入环网中,经工作隧道传递时发现工作隧道上节点A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切换到工作隧道对应的保护隧道,保护隧道通过节点B到达D点时,由于CD之间光纤断了,备节点发生跨环倒换动作,将保护隧道上承载的业务隧道退出,业务在备份节点D上进入出环网;进入出环网后,业务首先进入出环网的工作隧道F->D->C->E;由于节点C到节点E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业务在工作隧道上的节点C处进行单环倒换切换到对应的保护隧道F->E->C->D->F上,经保护隧道上的C->D->F->E路径到达节点E处,然后在节点E处进行单环的倒换动作,又切换至工作隧道上,切换到工作隧道上之后,由于业务当前就处于节点E上,因此在节点E处直接下环。该切换过程所涉及到的路径请参见图10中虚线示出部分。
请参见图11所示,该图所示为主节点C在入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即C->A链路和C->D链路)出现故障,同时在出环网中的另一个物理链路(即C->D链路)出现故障;此时的倒换过程为:
业务在入环网中,经工作隧道传递时发现工作隧道上节点A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切换到工作隧道对应的保护隧道,保护隧道通过节点B到达D点时,由于CD之间光纤断了,备节点发生跨环倒换动作,将保护隧道上承载的业务隧道退出,业务在备份节点D上进入出环网;进入出环网后,业务首先进入出环网的工作隧道F->D->C->E;由于节点D到节点C之间的路径发生故障,业务在工作隧道上的节点D处进行单环倒换切换到对应的保护隧道F->E->C->D->F上,经保护隧道上的D->F->E路径到达节点E处,然后在节点E处进行单环的倒换动作,又切换至工作隧道上,切换到工作隧道上之后,由于业务当前就处于节点E上,因此在节点E处直接下环。该切换过程所涉及到的路径请参见图11中虚线示出部分。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切环网保护方法,所述双切环网包括相切于主节点和备份节点的入环网和出环网,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入环网中建立切换隧道;所述切换隧道包括方向为从所述主节点到所述备份节点、且至少一部分隧道直接连接所述主节点和所述备份节点的主切换隧道,以及与所述主切换隧道方向相反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所述入环网中的所有节点均在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
当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将当前业务切换到所述切换隧道并传递至所述备份节点,通过所述备份节点进入所述出环网;
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是指,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互联端口和非互联端口分别所在的物理链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为闭环隧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通过所述备份节点进入所述出环网后,还包括:
将所述业务优先切换至所述出环网的工作隧道上,如所述工作隧道故障,则切换至所述工作隧道的保护隧道上。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切换隧道包括:
优先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主切换隧道,如所述主切换隧道故障,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包括:
所述主节点仅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或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所述入环网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6.一种双切环网保护装置,所述双切环网包括相切于主节点和备份节点的入环网和出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切环网保护装置包括路径配置模块和路径切换模块:
所述路径配置模块用于在所述入环网中建立切换隧道;所述切换隧道包括方向为从所述主节点到所述备份节点、且至少一部分隧道直接连接所述主节点和所述备份节点的主切换隧道,以及与所述主切换隧道方向相反的备用保护切换隧道,所述入环网中的所有节点均在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上;
所述路径切换模块用于当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时,将当前业务切换到所述切换隧道上,由所述切换隧道将所述业务传递至所述备份节点;
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是指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互联端口和非互联端口分别所在的物理链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切环网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为闭环隧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切环网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切换模块包括工作路径切换子模块和保护路径切换子模块,所述工作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在所述业务通过所述备份节点进入所述出环网后,将所述业务优先切换至所述出环网的工作隧道上,如所述工作隧道故障,则通知所述保护路径切换子模块;
所述保护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后,将所述业务切换至所述工作隧道的保护隧道上。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双切环网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切换模块包括主路径切换子模块和备用路径切换子模块;
在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切换隧道时,所述主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优先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主切换隧道,如所述主切换隧道故障,通知所述备用路径切换子模块;
所述备用路径切换子模块用于在收到所述通知后,将所述业务切换到所述备用保护切换隧道。
10.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双切环网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均出现故障包括:
所述主节点仅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或所述主节点在所述出环网中的两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且同时在所述入环网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
CN201410291062.2A 2014-06-25 2014-06-25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2078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91062.2A CN105207871B (zh) 2014-06-25 2014-06-25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PCT/CN2014/088626 WO2015196640A1 (zh) 2014-06-25 2014-10-15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JP2016575118A JP6408615B2 (ja) 2014-06-25 2014-10-15 二重接続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保護方法及び装置
KR1020177002280A KR101907585B1 (ko) 2014-06-25 2014-10-15 더블 접촉 링 네트워크 보호 방법 및 장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91062.2A CN105207871B (zh) 2014-06-25 2014-06-25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7871A true CN105207871A (zh) 2015-12-30
CN105207871B CN105207871B (zh) 2020-07-31

Family

ID=54936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91062.2A Active CN105207871B (zh) 2014-06-25 2014-06-25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408615B2 (zh)
KR (1) KR101907585B1 (zh)
CN (1) CN105207871B (zh)
WO (1) WO201519664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5371A (zh) * 2016-04-07 2016-08-31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tn环网保护的双环逃生实现方法及系统
WO2018006863A1 (zh) * 2016-07-08 2018-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共享环跨环组网结构及跨环业务流转发的方法
CN108023800A (zh) * 2016-11-03 2018-05-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lte承载网络的保护方法及装置
CN111726287A (zh) * 2020-07-13 2020-09-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环网的保护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5590B (zh) * 2022-06-28 2023-05-26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双状态机实现线性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8822A (ja) * 2002-02-27 2003-09-12 Nec Corp パケット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パケット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間の接続方法
CN101197747A (zh) * 2007-12-14 2008-06-11 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工业实时控制以太网冗余容错网络系统及方法
CN102035714A (zh) * 2010-12-17 2011-04-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相交相切环网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2546343A (zh) * 2010-12-21 2012-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相交环的保护倒换方法及装置
CN102546425A (zh) * 2012-01-31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相交环保护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2882780A (zh) * 2011-07-15 2013-0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共享路径的环网隧道配置方法、环网保护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75965B2 (ja) * 2003-07-07 2008-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通信方法
JP2009016905A (ja) * 2007-06-29 2009-01-22 Fujitsu Ltd パケット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01908983B (zh) * 2009-06-08 2014-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以太网局部段保护的联合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2148733B (zh) * 2010-02-04 2014-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相交环网保护方法、装置和系统
IL215738A0 (en) * 2011-10-11 2011-11-30 Eci Telecom Ltd Method for fast-re-routing (frr)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20140313886A1 (en) * 2011-10-28 2014-10-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rotection in a ring network of label switching routers
CN103516540B (zh) * 2012-06-29 2018-03-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网保护倒换装置及方法
CN103684951B (zh) * 2012-08-31 2017-06-2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环网保护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8822A (ja) * 2002-02-27 2003-09-12 Nec Corp パケット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パケット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間の接続方法
CN101197747A (zh) * 2007-12-14 2008-06-11 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工业实时控制以太网冗余容错网络系统及方法
CN102035714A (zh) * 2010-12-17 2011-04-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相交相切环网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2546343A (zh) * 2010-12-21 2012-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相交环的保护倒换方法及装置
CN102882780A (zh) * 2011-07-15 2013-0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共享路径的环网隧道配置方法、环网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2546425A (zh) * 2012-01-31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相交环保护方法、设备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TECHNOLOGIES,CO.LTD: ""PTN R3C02环网保护技术白皮书"", 《HTTP://WWW.HUAWEI.COM/CN/STATIC/HW-261738.PDF》 *
LYH3381181: ""环网之双环节点方案"",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2869AACDD3383C4BB4C2E2.HTML》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5371A (zh) * 2016-04-07 2016-08-31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tn环网保护的双环逃生实现方法及系统
WO2017173807A1 (zh) * 2016-04-07 2017-10-12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tn环网保护的双环逃生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5915371B (zh) * 2016-04-07 2019-03-26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tn环网保护的双环逃生实现方法及系统
WO2018006863A1 (zh) * 2016-07-08 2018-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共享环跨环组网结构及跨环业务流转发的方法
CN107592251A (zh) * 2016-07-08 2018-0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共享环跨环组网结构及跨环业务流转发的方法
CN108023800A (zh) * 2016-11-03 2018-05-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lte承载网络的保护方法及装置
CN111726287A (zh) * 2020-07-13 2020-09-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环网的保护方法和装置
CN111726287B (zh) * 2020-07-13 2022-01-2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环网的保护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519453A (ja) 2017-07-13
KR101907585B1 (ko) 2018-10-15
KR20170024033A (ko) 2017-03-06
CN105207871B (zh) 2020-07-31
WO2015196640A1 (zh) 2015-12-30
JP6408615B2 (ja) 2018-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7665B (zh) 环网保护方法、网络节点及环网络
KR101204130B1 (ko) 산업 이더넷 네트워크를 기반으로 한 장애 처리 방법, 시스템 및 교환 장치
EP2787684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tecting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
US9755957B2 (en) Pseudowire control channel for signaling events
US8780700B2 (en) Triggering a redundant router master/backup status change based on switch connectivity
CN105207871A (zh)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KR20130055392A (ko) 점 대 다점 네트워크에서의 보호 절체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079418A1 (zh) 一种相交相切环网保护方法及系统
US8787147B2 (en) Ten gigabit Ethernet port pro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1095101A1 (zh) 一种分组传送网络的线性1:n保护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09303092A (ja)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および回線切替方法
CN102572905A (zh) 一种双归保护倒换方法和系统
WO2015196676A1 (zh) 组网保护方法、装置及组网中的汇聚主用网元
US2014021908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work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WO2013049981A1 (zh) 一种基于共享通道的混合环网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2820990A (zh) 业务保护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13040940A1 (zh) 环网的保护方法及装置
EP2892180B1 (en) Service traffic pro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1958809B (zh) 基于包交换的ason网络中实现共享式恢复的方法
CN104702431A (zh) 一种虚拟专用网双断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CN102123098A (zh) 一种p2mp组播隧道的保护切换方法和系统
CN103036782A (zh) 网络通信方法及系统
EP3462681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multicast service
WO2014079010A1 (zh) 业务保护方法、设备及系统
EP2750336B1 (en) Inter-loop service pro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06

Address after: 210012 Nanjing, Yuhuatai District, South Street, Bauhinia Road, No. 68

Applicant after: Nanjing Zhongxing Softwar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Nanshan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Guangdong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ZTE building

Applicant before: ZTE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