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7457A - 同步整流电路及具有其的llc谐振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同步整流电路及具有其的llc谐振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7457A
CN105207457A CN201410305285.XA CN201410305285A CN105207457A CN 105207457 A CN105207457 A CN 105207457A CN 201410305285 A CN201410305285 A CN 201410305285A CN 105207457 A CN105207457 A CN 1052074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submodule
diode
electric capacity
magnetic b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052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7457B (zh
Inventor
苟江锋
符策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0528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07457B/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2619 priority patent/WO2015197031A1/en
Priority to EP15812521.1A priority patent/EP3161953A4/en
Publication of CN1052074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74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7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74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9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or a synchronous freewheeling circui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1Resonant DC/D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1Half-bridge at prim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1Diode reverse recovery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步整流电路,包括:开关模块;LLC谐振模块,用于生成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变压器,包括初级侧绕组和次级侧绕组,变压器用于将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变换成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和反向电流抑制模块,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反向电流抑制模块和次级侧绕组相互连接以形成反向电流抑制回路,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在对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进行同步整流过程中生成反向恢复电流信号,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对反向恢复电流信号进行抑制以防止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短路。本发明的同步整流电路能够解决集成控制IC控制同步整流方式存在的问题,可靠性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该同步整流电路的LLC谐振变换器。

Description

同步整流电路及具有其的LLC谐振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谐振变换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步整流电路和一种包括该同步整流电路的LLC谐振变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节能是电源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同时节能也对电源的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LLC谐振电路、同步整流电路在业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副边带全波型同步整流电路的LLC谐振变换器中,同步整流电路的应用还存在如下问题:
1)、同步整流电路的同步整流驱动信号采用主功率驱动信号的方式,在工作频率大于谐振频率时,副边同步整流驱动信号基本和主功率驱动信号保持一致,而在工作频率小于谐振频率时,存在同步整流管中电流为零的死区时段,副边同步整流驱动信号不能简单的和主功率驱动信号保持一致,否则会导致电流倒灌现象,导致变压器短路等严重问题。
2)、同步整流驱动电路基于电流检测,电流检测方法包括:通过检测同步整流管的漏、源极电压即Vds,或者通过电流互感器来检测副边电流,或者通过串联电阻来检测副边电流,然后通过采样处理电路、逻辑产生电路、驱动电路等来获取同步整流的控制信号。此方法的缺陷是所有单元电路都是通过分立器件搭接来实现,存在器件繁多、布局复杂、可靠性不高等缺点。
3)、集成控制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控制同步整流方式,具有集成度高,元器件少,布局简单等优点,但是由于同步整流管中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影响,集成控制IC会检测到开启阀值电压,而误驱动互补的同步整流管短时导通,导致变压器短时短路等严重问题
因此,需要对LLC谐振变换器中的同步整流电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同步整流电路,该同步整流电路能够解决集成控制IC控制同步整流方式存在的问题,集成度高,元器件少,布局简单,可靠性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LLC谐振变换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同步整流电路,该同步整流电路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根据输入的直流电生成开关电压信号;LLC谐振模块,所述LLC谐振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开关电压信号生成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侧绕组和次级侧绕组,所述初级侧绕组与所述LLC谐振模块相连,所述变压器用于将所述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变换成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以及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和反向电流抑制模块,所述次级同步整流模块、所述反向电流抑制模块和所述次级侧绕组相互连接以形成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其中,所述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在对所述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进行同步整流过程中生成反向恢复电流信号,所述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对所述反向恢复电流信号进行抑制以防止所述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短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同步整流电路,通过开关模块生成开关电压信号,进而LLC谐振模块根据开关电压信号生成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在变压器将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变换成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后,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在对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进行同步整流过程中生成反向恢复电流信号,最后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对反向恢复电流信号进行抑制以防止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短路。该同步整流电路能够解决集成控制IC控制同步整流方式所存在的问题,集成度高,元器件少,布局简单,可靠性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LLC谐振变换器,该LLC谐振变换器包括所述的同步整流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LLC谐振变换器,通过同步整流电路对反向恢复电流信号进行抑制以防止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短路。该LLC谐振变换器能够解决集成控制IC控制同步整流方式所存在的问题,集成度高,元器件少,布局简单,可靠性高。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传统的同步整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整流电路的方框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同步整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步整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同步整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同步整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另外,以下描述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的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也可以包括另外的特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的实施例,这样第一和第二特征可能不是直接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同步整流电路和LLC谐振变换器。
首先参照附图来描述传统的同步整流电路。
如图1所示,传统的同步整流电路的主边部分电路包括:开关管Q1’、开关管Q2’、谐振电感Lr’、谐振电容Cr’和激磁电感Lp’,副边部分电路包括:同步整流管Q3’、同步整流管Q4’、同步整流管Q4’的漏极和源极电压采样单元、控制同步整流管Q4’进行整流的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输出电容Co’。由于同步整流管Q3’的漏极和源极电压采样单元与同步整流管Q4’的漏极和源极电压采样单元结构相同,控制同步整流管Q3’进行整流的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与控制同步整流管Q4’进行整流的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结构相同,因此图1中省略同步整流管Q3’的漏极和源极电压采样单元以及控制同步整流管Q3’进行整流的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以下仅以同步整流管Q4’的工作过程加以说明。
具体地,当变压器T’的次级电流轮换到同步整流管Q4’来整流时,同步整流管Q4’的体二极管导通,漏极和源极电压采样单元采样到体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并输出至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当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检测到漏极和源极电压采样单元输出的漏极电压和源极电压之间的差分电压小于导通电压阀值Vth_on’时,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输出导通驱动信号使得同步整流管Q4’导通,此时漏极和源极电压采样单元输出的差分电压为同步整流管Q4’的导通电阻和流过同步整流管Q4’的电流的乘机,随着电流的减少,这个乘机也相应的增大,当增大到关断电压阀值Vth_off’时,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输出关断同步整流管Q4’的关断驱动信号,然后变压器T’的次级电流轮换到同步整流管Q3’整流,同步整流管Q3’的工作过程和同步整流管Q4’的工作过程一样,如此轮换工作。但是,由于同步整流管中体二极管的影响,在同步整流管关断时存在反向恢复电流信号。例如,在同步整流管Q4’关断时,同步整流管Q4’的电流瞬时轮换到同步整流管Q4’的体二极管进行续流,而后关断,这样势必存在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信号,该反向恢复电流信号有两个支路可以流动,一部分通过同步整流管Q3’的体二极管和变压器T’的次级侧绕组流过,另一部分通过输出电容Co’和变压器T’的中间引出线端2’流过,且通过同步整流管Q3’的体二极管流过时,同步整流管Q3’的漏极和源极电压采样单元会检测到体二极管的导通压降,通过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进行逻辑判断后就会输出导通驱动信号使得同步整流管Q3’导通,导致发生电流倒灌现象和变压器短路现象,影响同步整流电路的正常工作。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同步整流电路。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整流电路包括开关模块10、LLC谐振模块20、变压器30、次级同步整流模块40以及反向电流抑制模块50。其中,开关模块10用于根据输入的直流电生成开关电压信号。LLC谐振模块20用于根据开关电压信号生成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变压器30包括初级侧绕组T1和次级侧绕组T2,初级侧绕组T1与LLC谐振模块20相连,变压器30用于将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变换成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次级同步整流模块40、反向电流抑制模块50和次级侧绕组T2相互连接以形成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其中,次级同步整流模块40在对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进行同步整流过程中生成反向恢复电流信号,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对反向恢复电流信号进行抑制以防止变压器30的次级侧绕组T2短路。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开关模块10包括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其中,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可以为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提供直流电的直流电源D的正极相连,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与开关管Q2的第一端相连,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与直流电源D的负极相连,直流电源D的负极接地,开关管Q1与开关管Q2之间具有节点J。LLC谐振模块20包括谐振电感Lr、谐振电容Cr和激磁电感Lp。其中,谐振电感Lr的一端与节点J相连,谐振电容Cr与谐振电感Lr串联,激磁电感Lp与谐振电容Cr串联,激磁电感Lp的一端与开关管Q2的第二端相连,激磁电感Lp与次级侧绕组T2并联。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次级同步整流模块40可以包括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和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反向电流抑制模块50可以包括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1和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2,其中,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1的第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一引出线端1相连,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2的第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二引出线端3相连,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1的第二端和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2的第二端分别与次级侧绕组T2的中间引出线端2相连,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1的第三端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一端相连,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2的第三端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一端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1可以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2可以包括第二二极管D2和第二电容C2。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一引出线端1和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另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一端相连。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中间引出线端2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一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二引出线端3和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另一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中间引出线端2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一端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1可以包括第一环形磁珠L1和第三二极管D3,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2可以包括第二环形磁珠L2和第四二极管D4。其中,第一环形磁珠L1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一引出线端1相连,第一环形磁珠L1的另一端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另一端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另一端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一端相连。第二环形磁珠L2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二引出线端3相连,第二环形磁珠L2的另一端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另一端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另一端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一端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1可以包括第三环形磁珠L3和第三电容C3,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2可以包括第四环形磁珠L4和第四电容C4。其中,第三环形磁珠L3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一引出线端1相连,第三环形磁珠L3的另一端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另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中间引出线端2相连,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一端相连。第四环形磁珠L4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二引出线端3相连,第四环形磁珠L4的另一端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另一端相连。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中间引出线端2相连,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一端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1可以包括第五环形磁珠L5、第五二极管D5和第五电容C5,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2可以包括第六环形磁珠L6、第六二极管D6和第六电容C6。其中,第五环形磁珠L5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一引出线端1相连,第五环形磁珠L5的另一端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另一端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另一端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一端相连。第五电容C5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中间引出线端2相连,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的一端相连。第六环形磁珠L6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二引出线端3相连,第六环形磁珠L6的另一端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另一端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另一端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一端相连。第六电容C6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中间引出线端2相连,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一端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41可以包括同步整流管Q3例如MOSFET、同步整流管Q3的电压采样单元411、控制同步整流管Q3进行整流的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412。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可以包括同步整流管Q4例如MOSFET、同步整流管Q4的电压采样单元421、控制同步整流管Q4进行整流的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422。具体地,如图3至图6所示,同步整流管Q3和同步整流管Q4为MOSFET。电压采样单元411的第一输入端与同步整流管Q3的源极相连,电压采样单元411的第二输入端与同步整流管Q3的漏极相连,电压采样单元411的输出端与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412的一端相连,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412的另一端与同步整流管Q3的栅极相连,电压采样单元421的第一输入端与同步整流管Q4的源极相连,电压采样单元421的第二输入端与同步整流管Q4的漏极相连,电压采样单元421的输出端与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422的一端相连,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422的另一端与同步整流管Q4的栅极相连,同步整流管Q3的源极和同步整流管Q4的源极接地。
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同步整流管Q3的漏极还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相连,同步整流管Q3的源极还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相连。同步整流管Q4的漏极还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相连,同步整流管Q4的源极还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同步整流管Q3的漏极还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一引出线端1相连,同步整流管Q4的漏极还与次级侧绕组T2的第二引出线端3相连。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同步整流管Q3的漏极还与第一环形磁珠L1的另一端、第三环形磁珠L3的另一端、第五环形磁珠L5的另一端相连,同步整流管Q4的漏极还与第二环形磁珠L2的另一端、第四环形磁珠L4的另一端、第六环形磁珠L6的另一端相连。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同步整流管Q3的源极还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相连,同步整流管Q4的源极还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同步整流电路还包括输出模块60,输出模块60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中间引出线端2相连,输出模块60的另一端与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42的一端相连。具体地,如图3至图6所示,输出模块60可以为输出电容Co,输出电容Co的一端与次级侧绕组T2的中间引出线端2相连,输出电容Co的另一端与同步整流管Q4的源极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为肖特基二极管,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为高频陶瓷贴片电容。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形磁珠L1和第二环形磁珠L2的磁性材料为钴基非晶合金,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为肖特基二极管。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环形磁珠L3和第四环形磁珠L4为钴基非晶合金,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为高频陶瓷贴片电容。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五环形磁珠L5和第六环形磁珠L6的磁性材料为钴基非晶合金,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为肖特基二极管,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为高频陶瓷贴片电容。
具体地,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在同步整流管Q4关断后,由于反向电流抑制回路中同步整流管Q4的体二极管与肖特基二极管例如第二二极管D2、第四二极管D4、第六二极管D6并联,同步整流管Q4的体二极管的电流分量大大减少,且同步整流管Q4的体二极管在受反向电压关断后,肖特基二极管不会产生反向恢复电流信号,此时体二极管的电流值由于并联分流,所产生的反向恢复电流信号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实现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对反向恢复电流信号的抑制,防止出现电流倒灌现象和变压器短路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至图6所示,环形磁珠具有矩形磁滞回线特性,在反向电流抑制回路中次级侧绕组T2的第一引出线端1上串联环形磁珠例如第一环形磁珠L1、第三环形磁珠L3、第五环形磁珠L5,以及在次级侧绕组T2的第二引出线端3上串联环形磁珠例如第二环形磁珠L2、第四环形磁珠L4、第六环形磁珠L6,可以削弱同步整流管例如同步整流管Q3、同步整流管Q4的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信号,从而实现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对反向恢复电流信号的抑制,防止出现电流倒灌现象和变压器短路现象。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环形磁珠例如第一环形磁珠L1、第二环形磁珠L2、第三环形磁珠L3、第四环形磁珠L4、第五环形磁珠L5、第六环形磁珠L6可以直接安装到变压器30的封装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当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51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或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或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时,若反向电流抑制回路中同步整流管例如同步整流管Q3、同步整流管Q4的体二极管存在反向恢复电流信号,反向恢复电流信号通过高频陶瓷贴片电容、变压器的中间引出线端2构成的低阻抗反向电流抑制回路流过,大大减小了通过互补同步整流管的体二极管流过的电流信号,从而使得电压采样单元例如电压采样单元411、电压采样单元421输出的差分电压达不到导通电压阀值Vth_on,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例如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412、同步整流控制IC单元422不会再误输出互补同步整流管的导通驱动信号,以防止出现电流倒灌现象和变压器短路现象。其中,同步整流管Q3为同步整流管Q4的互补同步整流管,同步整流管Q4为同步整流管Q3的互补同步整流管.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同步整流电路,通过开关模块生成开关电压信号,进而LLC谐振模块根据开关电压信号生成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在变压器将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变换成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后,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在对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进行同步整流过程中生成反向恢复电流信号,最后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对反向恢复电流信号进行抑制以防止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短路。该同步整流电路能够解决集成控制IC控制同步整流方式中同步整流管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信号引起的可靠性问题,集成度高,元器件少,布局简单,可靠性高,且成本低。
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LLC谐振变换器,该LLC谐振变换器包括上述的同步整流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LLC谐振变换器,通过同步整流电路对反向恢复电流信号进行抑制以防止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短路。该LLC谐振变换器能够解决集成控制IC控制同步整流方式中同步整流管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信号引起的可靠性问题,集成度高,元器件少,布局简单,可靠性高,且成本低。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同步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根据输入的直流电生成开关电压信号;
LLC谐振模块,所述LLC谐振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开关电压信号生成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
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侧绕组和次级侧绕组,所述初级侧绕组与所述LLC谐振模块相连,所述变压器用于将所述第一谐振脉冲电压信号变换成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以及
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和反向电流抑制模块,所述次级同步整流模块、所述反向电流抑制模块和所述次级侧绕组相互连接以形成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其中,所述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在对所述第二谐振脉冲电压信号进行同步整流过程中生成反向恢复电流信号,所述反向电流抑制回路对所述反向恢复电流信号进行抑制以防止所述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短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同步整流模块包括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和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所述反向电流抑制模块包括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和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一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二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中间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包括: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一引出线端和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中间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包括: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二引出线端和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中间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包括:
第一环形磁珠,所述第一环形磁珠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一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一环形磁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
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包括:
第二环形磁珠,所述第二环形磁珠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二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二环形磁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
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包括:
第三环形磁珠,所述第三环形磁珠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一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三环形磁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
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中间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包括:
第四环形磁珠,所述第四环形磁珠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二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四环形磁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
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中间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包括:
第五环形磁珠,所述第五环形磁珠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一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五环形磁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
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第五电容,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中间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反向电流抑制子模块包括:
第六环形磁珠,所述第六环形磁珠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第二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六环形磁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
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第六电容,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次级侧绕组的中间引出线端相连,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同步整流子模块的一端相连。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为肖特基二极管,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为高频陶瓷贴片电容。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磁珠和所述第二环形磁珠的磁性材料为钴基非晶合金,所述第三二极管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为肖特基二极管。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环形磁珠和所述第四环形磁珠为钴基非晶合金,所述第三电容和所述第四电容为高频陶瓷贴片电容。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环形磁珠和所述第六环形磁珠的磁性材料为钴基非晶合金,所述第五二极管和所述第六二极管为肖特基二极管,所述第五电容和所述第六电容为高频陶瓷贴片电容。
11.一种LLC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同步整流电路。
CN201410305285.XA 2014-06-27 2014-06-27 同步整流电路及具有其的llc谐振变换器 Active CN1052074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5285.XA CN105207457B (zh) 2014-06-27 2014-06-27 同步整流电路及具有其的llc谐振变换器
PCT/CN2015/082619 WO2015197031A1 (en) 2014-06-27 2015-06-29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and llc resonance converter having the same
EP15812521.1A EP3161953A4 (en) 2014-06-27 2015-06-29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and llc resonance converter hav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5285.XA CN105207457B (zh) 2014-06-27 2014-06-27 同步整流电路及具有其的llc谐振变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7457A true CN105207457A (zh) 2015-12-30
CN105207457B CN105207457B (zh) 2019-03-29

Family

ID=54936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05285.XA Active CN105207457B (zh) 2014-06-27 2014-06-27 同步整流电路及具有其的llc谐振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161953A4 (zh)
CN (1) CN105207457B (zh)
WO (1) WO201519703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9805A (zh) * 2019-09-18 2020-02-04 浙江大学 海缆闪络放电的模拟实验装置、模拟实验系统及方法
CN108226828B (zh) * 2016-12-21 2020-05-12 布鲁克碧奥斯平有限公司 在rf范围中具有扩展的透明性和均匀性的epr谐振器
CN111478566A (zh) * 2019-01-24 2020-07-31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整流电路及显示装置
US11075585B2 (en) 2019-01-24 2021-07-27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23455A (ja) * 1998-06-29 2000-01-21 Sony Corp 共振型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CN1607718A (zh) * 2003-09-30 2005-04-20 索尼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电路
CN1701498A (zh) * 2003-08-21 2005-11-23 索尼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电路
TW200814497A (en) * 2006-09-01 2008-03-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Synchronous rectifier forward converter with reverse current suppressor
CN101667783A (zh) * 2008-09-05 2010-03-10 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北美公司 一种用于变换器的同步整流驱动装置及方法
CN201690364U (zh) * 2010-05-21 2010-12-29 深圳市核达中远通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电流反灌的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7720A1 (en) * 2005-11-01 2007-05-03 Chao-Cheng Lu Lus semiconductor and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s
DE102006033348B4 (de) * 2006-07-19 2011-06-22 Loewe Opta GmbH, 96317 Resonanzwandler
US8064229B2 (en) * 2008-11-11 2011-11-22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Method of forming a series resonant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ontrol circuit and structure therefor
US8023289B2 (en) * 2008-11-20 2011-09-20 System General Corp. Offline synchronous rectifier with causal circuit for resonant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23455A (ja) * 1998-06-29 2000-01-21 Sony Corp 共振型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CN1701498A (zh) * 2003-08-21 2005-11-23 索尼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电路
CN1607718A (zh) * 2003-09-30 2005-04-20 索尼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电路
TW200814497A (en) * 2006-09-01 2008-03-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Synchronous rectifier forward converter with reverse current suppressor
CN101667783A (zh) * 2008-09-05 2010-03-10 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北美公司 一种用于变换器的同步整流驱动装置及方法
CN201690364U (zh) * 2010-05-21 2010-12-29 深圳市核达中远通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电流反灌的电路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26828B (zh) * 2016-12-21 2020-05-12 布鲁克碧奥斯平有限公司 在rf范围中具有扩展的透明性和均匀性的epr谐振器
CN111478566A (zh) * 2019-01-24 2020-07-31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整流电路及显示装置
US11075585B2 (en) 2019-01-24 2021-07-27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749805A (zh) * 2019-09-18 2020-02-04 浙江大学 海缆闪络放电的模拟实验装置、模拟实验系统及方法
CN110749805B (zh) * 2019-09-18 2021-01-29 浙江大学 海缆闪络放电的模拟实验装置、模拟实验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61953A4 (en) 2017-06-21
CN105207457B (zh) 2019-03-29
EP3161953A1 (en) 2017-05-03
WO2015197031A1 (en) 2015-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5768B (zh) 一种谐振变换器的容性模式保护方法和容性模式控制电路
CN104539163B (zh) 反激变换器的同步整流控制方法及其控制模块
CN103152912B (zh) 一种改进的高效率led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CN102983760B (zh) 反激式开关电源系统及其恒流控制器
CN106505865A (zh) 一种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及其驱动控制方法
CN103199499A (zh) 一种led驱动电源中的过压保护电路及led驱动电源
CN102629831B (zh) 软开关检测方法、电路及装置
CN105207457A (zh) 同步整流电路及具有其的llc谐振变换器
CN103825469B (zh) 用于隔离式变换器的控制电路和隔离式变换器
CN204089601U (zh) 谐振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电路
CN103887770B (zh) 一种无需辅助绕组的led驱动电源中的过压保护电路
CN106374751B (zh) 一种同步整流控制芯片
CN106452086B (zh) 一种同步整流控制电路
CN204408184U (zh) 一种Boost型DC-DC转换器同步功率管限流电路
CN206673569U (zh) 开关电源的输出保护电路
CN106452087B (zh) 一种同步整流控制电路的整流方法
CN104539167A (zh) 一种推挽变换器的同步整流控制方法及控制芯片
CN106100295B (zh) 一种基于电荷保持的开关器件驱动电路
CN206117518U (zh) 推挽变换器的晶体管驱动控制器
CN102158089B (zh) 一种逆变软开关电焊机的功率变化及无功吸收电路
CN203595790U (zh) 无源开关隔离检测装置
CN206211839U (zh) 一种对称型双输出z源变换器
CN104617780A (zh) 副边有源箝位电路及正激变换器
CN105337260A (zh) 反灌电流控制方法、反灌电流控制电路及电源转换器
CN107222110A (zh) 一种非隔离大变比直流‑直流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