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1789B - 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1789B
CN105201789B CN201510737685.2A CN201510737685A CN105201789B CN 105201789 B CN105201789 B CN 105201789B CN 201510737685 A CN201510737685 A CN 201510737685A CN 105201789 B CN105201789 B CN 105201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valve
housing
adjusting means
pressure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376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1789A (zh
Inventor
干平
曾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73768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017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01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1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1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1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动阀,包括壳体和置于壳体内的阀体,壳体的一端部开有第一通口,壳体的另一端部开有第二通口;壳体内还配置有给予阀体向第一通口运动的力的弹性装置;壳体周向开有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阀体设有连通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的第一阀内通路。本发明通过第一通口处的气压和弹性装置的弹力作用影响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区段内具体位置,提供第一阀内通路作为气流通道,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此的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输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气阀及无级调节控油系统。
背景技术
压缩机的内压缩比在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无论末端压力是多少,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从吸气端到最终排气端出口,所排出气体的压力是相同的,在刚开始压缩过程中,末端压力还未建立时,在压缩腔内被提升压力的带压气体在进入气罐内时,会有一个卸压过程,这就形成了过压缩状态,这个过程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浪费。不能让排出气体的最高压力与末端实际压力相接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动阀,包括壳体和置于壳体内的阀体,
壳体的一端部开有第一通口,壳体的另一端部开有第二通口;
壳体内还配置有给予阀体向第一通口运动的力的弹性装置;
壳体周向开有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
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阀体设有连通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的第一阀内通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动阀,通过第一通口处的气压和弹性装置的弹力作用影响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区段内具体位置,
当第一通口处的气压处于预设范围内时,阀体的第一阀内通路处于连通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的位置(第一区段),进而第一阀内通路可以提供气流通道,
将阀体不处于预设范围(第一区段)内时,阀体的第一阀内通路处于不连通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的位置,进而第一阀内通路不提供气流通道。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上述的一种气动阀,还包括空气压缩机、待增压容器,
空气压缩机设有主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二排气口的压缩比小于主排气口;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的主排气口与待增压容器的第一通路;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待增压容器与气动阀的第一通口的第二通路;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与气动阀的第三通口的第三通路;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的第四通口与待增压容器的第四通路。
本发明还提供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自空气压缩机至待增压容器,本发明提供至少两种不同的气流通道,
第一种气流通道是由空气压缩机的主排气口直接连通待增压容器;
第二种气流通道是由空气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通过第三通路、经过气动阀的第三通口、第一阀内通路、第四通口、最后通过第四通路连通待增压容器;
并且以待增压容器内气压,通过第二通路,作用至气动阀的第一通口。
预设初始状态为作用至气动阀的第一通口的待增压容器内气压与气动阀内弹性装置使得气动阀的第一阀内通路处于连通的状态,
由于第二排气口的压缩等级低于主排气口,
进而,空气压缩机的主排气口处于进气量减少的状态,故采用第二种气流通道与主排气口通道共同向待增压容器内输送气体;
当待增压容器内气压逐渐升高,气动阀的第一通口处的气压也逐渐升高,直至将阀体的第一阀内通路与第三通口、第四通口处于非连通状态,这时,第二种气流通道被关闭,
进而,空气压缩机的主排气口处于满负荷状态,第一种气流通道开始满载工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气动阀的壳体周向开有两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
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阀体设有二第一阀内通路;
二第一阀内通路与两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一一对应配合;
每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位于气动阀的同侧,两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位于同一径面,径面垂直于阀体的运动方向,每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位于另一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相对于气动阀的相反侧;
第三通路的数目为二,第四通路的数目也为二;
二第三通路的一端均与第二排气口连通,二第三通路的另一端与二第三通口一一对应连通;
二第四通路的一端均与待增压容器连通,二第四通路的另一端与二第四通口一一对应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了的第二种气流通道的数目具有两组,并且优选该两组气流通道在气动阀上左右对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气动阀的壳体周向开有四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
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阀体设有四第一阀内通路;
四第一阀内通路与四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一一对应配合;
第三通路的数目为四,第四通路的数目也为四;
四第三通路的一端均与第二排气口连通,四第三通路的另一端与四第三通口一一对应连通;
四第四通路的一端均与待增压容器连通,四第四通路的另一端与四第四通口一一对应连通;
每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位于气动阀的同侧,四组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位于同一径面,径面垂直于阀体的运动方向,四组的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在壳体外周向均布;
本发明还提供了的第二种气流通道的数目具有四组,并且优选该两组气流通道在气动阀外周均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壳体周向开有第五通口和第六通口,
在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第二区段内,阀体设有连通第五通口和第六通口的第二阀内通路;
在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内,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不重叠。
在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不同区段内,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空气压缩机还设有第三排气口,第三排气口的压缩比小于第二排气口的压缩比;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的第三排气口与气动阀的第五通口的第五通路;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的第六通口与待增压容器的第六通路;
弹性装置在第一阀内通路连通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大于
弹性装置第二阀内通路连通第五通口和第六通口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在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不同区段内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气流通道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压缩机与待增压容器之间的第三种气流通道,
即,空气压缩机的第三排气口通过第五通路、经过气动阀的第五通口、第二阀内通路、第六通口、最后通过第六通路连通待增压容器;
由于,第三排气口的压缩等级小于第二排气口的压缩等级,第三排气口优先工作,
因此,第三种气流通道首先开始工作。
还由于,弹性装置在第一阀内通路连通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时储存的弹性势能大于弹性装置第二阀内通路连通第五通口和第六通口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因此,当待增压容器内气压逐渐升高后,弹性装置储存的弹性势能逐步增大至第一阀内通路连通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的状态,第二阀内通路与第五通口和第六通口逐步关闭;
进而关闭上述的第三种气流通道,自然转入第二种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空气压缩机、待增压容器;
空气压缩机设有第二排气口,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与气动阀的第三通口的第三通路;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的第四通口与待增压容器的第四通路;
壳体周向开有第五通口和第六通口,
在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的第二区段内,阀体设有连通第五通口和第六通口的第二阀内通路;
在阀体在壳体的运动区间内,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不重叠;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待增压容器与气动阀的第一通口的第二通路;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与气动阀的第三通口的第三通路;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的第四通口与待增压容器的第四通路;
空气压缩机还设有第三排气口,第三排气口的压缩比小于第二排气口;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的除第二排气口外的其他多级压缩腔中任一的第三排气口与气动阀的第五通口的第五通路;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的第六通口与待增压容器的第六通路;
第三排气口的压缩等级小于第二排气口的压缩等级;
弹性装置在第一阀内通路连通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大于
弹性装置第二阀内通路连通第五通口和第六通口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提供上述第二种气流通道和第三种气流通道共存的情况下,首先运作第三种气流通道,其次运作第二种气流通道。
这种实施例下,可以不具有第一种气流通道。即不具有主排气口之间连接待增压容器的第一通路。
并且,第二排气口也可以为空气压缩机的最高压力段的排气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气压缩机为螺杆空压机,主排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排气口为不同压缩区段的排气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气压缩机为多级空压机,主排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排气口为设置于不同压力段的排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通路或第六通路设有单向阀,单向阀提供第五通路或第六通路朝待增压容器的单向连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气动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气动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动阀,包括壳体11和置于壳体11内的阀体12,
壳体11的一端部开有第一通口111,壳体11的另一端部开有第二通口112;
壳体11内还配置有给予阀体12向第一通口111运动的力的弹性装置13;
壳体11周向开有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
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阀体12设有连通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的第一阀内通路12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动阀,通过第一通口111处的气压和弹性装置13的弹力作用影响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具体位置,
当第一通口111处的气压处于预设范围内时,阀体12的第一阀内通路121处于连通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的位置(第一区段),进而第一阀内通路121可以提供气流通道,
将阀体12不处于预设范围内(第一区段)时,阀体12的第一阀内通路121处于不连通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的位置,进而第一阀内通路121不提供气流通道。
基于上述气动阀,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的一种气动阀10,还包括空气压缩机20、待增压容器30,
空气压缩机20设有主排气口21和第二排气口22,第二排气口22的压缩比小于主排气口21;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20的主排气口21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一通路41;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待增压容器30与气动阀10的第一通口111的第二通路42;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20的第二排气口22与气动阀10的第三通口113的第三通路43;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10的第四通口114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四通路44。
本发明还提供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自空气压缩机20至待增压容器30,本发明提供至少两种不同的气流通道,
第一种气流通道是由空气压缩机20的主排气口21直接连通待增压容器30;
第二种气流通道是由空气压缩机20的第二排气口22通过第三通路43、经过气动阀10的第三通口113、第一阀内通路121、第四通口114、最后通过第四通路44连通待增压容器30;
并且以待增压容器30内气压,通过第二通路42,作用至气动阀10的第一通口111。
预设初始状态为作用至气动阀10的第一通口111的待增压容器30内气压与气动阀10内弹性装置13使得气动阀10的第一阀内通路121处于连通的状态,
由于第二排气口22的压缩等级低于主排气口21,
进而,空气压缩机20的主排气口21处于进气量减少状态,故采用第二种气流通道和主排气口共同向待增压容器30内输送气体;
当待增压容器30内气压逐渐升高,气动阀10的第一通口111处的气压也逐渐升高,直至将阀体12的第一阀内通路121与第三通口113、第四通口114处于非连通状态,这时,第二种气流通道被关闭,
进而,空气压缩机20的主排气口21处于满负荷状态,第一种气流通道满载工作。
更优的,本发明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气动阀10的壳体11周向开有两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
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阀体12设有二第一阀内通路121;
二第一阀内通路121与两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一一对应配合;
每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气动阀10的同侧,两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同一径面,径面垂直于阀体12的运动方向,每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另一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相对于气动阀10的相反侧;
第三通路43的数目为二,第四通路44的数目也为二;
二第三通路43的一端均与第二排气口22连通,二第三通路43的另一端与二第三通口113一一对应连通;
二第四通路44的一端均与待增压容器30连通,二第四通路44的另一端与二第四通口114一一对应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了的第二种气流通道的数目具有两组,并且优选该两组气流通道在气动阀10上左右对称。
更优的,本发明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气动阀10的壳体11周向开有四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
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阀体12设有四第一阀内通路121;
四第一阀内通路121与四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一一对应配合;
第三通路43的数目为四,第四通路44的数目也为四;
四第三通路43的一端均与第二排气口22连通,四第三通路43的另一端与四第三通口113一一对应连通;
四第四通路44的一端均与待增压容器30连通,四第四通路44的另一端与四第四通口114一一对应连通;
每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气动阀10的同侧,四组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同一径面,径面垂直于阀体12的运动方向,四组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在壳体11外周向均布;
本发明还提供了的第二种气流通道的数目具有四组,并且优选该两组气流通道在气动阀10外周均布。
更优的,本发明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壳体11周向开有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
在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二区段内,阀体12设有连通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的第二阀内通路122;
在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内,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不重叠。
在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不同区段内,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气流通道。
更优的,本发明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空气压缩机20还设有第三排气口23,第三排气口23的压缩比小于第二排气口22的压缩比;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20的第三排气口23与气动阀10的第五通口115的第五通路45;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10的第六通口116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六通路46;
弹性装置13在第一阀内通路121连通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大于
弹性装置13第二阀内通路122连通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在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不同区段内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气流通道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压缩机20与待增压容器30之间的第三种气流通道,
即,空气压缩机20的第三排气口23通过第五通路45、经过气动阀10的第五通口115、第二阀内通路122、第六通口116、最后通过第六通路46连通待增压容器30;
由于,第三排气口23的压缩等级小于第二排气口22的压缩等级,第三排气口23优先工作,
因此,第三种气流通道首先开始工作。
还由于,弹性装置13在第一阀内通路121连通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时储存的弹性势能大于弹性装置13第二阀内通路122连通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因此,当待增压容器30内气压逐渐升高后,弹性装置13储存的弹性势能逐步增大至第一阀内通路121连通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连通的状态,第二阀内通路122与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逐步关闭;
进而关闭上述的第三种气流通道,自然转入第二种气流通道。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空气压缩机20、待增压容器30;
空气压缩机20设有第二排气口22,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20的第二排气口22与气动阀10的第三通口113的第三通路43;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10的第四通口114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四通路44;
壳体11周向开有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
在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二区段内,阀体12设有连通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的第二阀内通路122;
在阀体12在壳体11的运动区间内,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不重叠;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待增压容器30与气动阀10的第一通口111的第二通路42;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20的第二排气口22与气动阀10的第三通口113的第三通路43;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10的第四通口114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四通路44;
空气压缩机20还设有第三排气口23,第三排气口23的压缩比小于第二排气口22;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空气压缩机20的除第二排气口22外的其他多级压缩腔中任一的第三排气口23与气动阀10的第五通口115的第五通路45;
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气动阀10的第六通口116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六通路46;
第三排气口23的压缩等级小于第二排气口22的压缩等级;
弹性装置13在第一阀内通路121连通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大于
弹性装置13第二阀内通路122连通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提供上述第二种气流通道和第三种气流通道共存的情况下,首先运作第三种气流通道,其次运作第二种气流通道。
这种实施例下,可以不具有第一种气流通道。即不具有主排气口21之间连接待增压容器30的第一通路41。
并且,第二排气口22也可以为空气压缩机20的最高压力段的排气口。
空气压缩机20为螺杆空压机,主排气口21,第二排气口22、第三排气口23为不同压缩区段的排气口。
空气压缩机20为多级空压机,主排气口21,第二排气口22、第三排气口23为设置于不同压力段的排气口。
更进一步,第五通路45或第六通路46设有单向阀,单向阀提供第五通路45或第六通路46朝待增压容器30的单向连通。提供单向通气,并能保证润滑油流动的最低压力。

Claims (10)

1.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动阀(10),还包括空气压缩机(20)、待增压容器(30),
所述气动阀(10)包括壳体(11)和置于所述壳体(11)内的阀体(12),
所述壳体(11)的一端部开有第一通口(111),所述壳体(11)的另一端部开有第二通口(112);
所述壳体(11)内还配置有给予所述阀体(12)向第一通口(111)运动的力的弹性装置(13);
所述壳体(11)周向开有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
所述阀体(12)在所述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所述阀体(12)设有连通所述第三通口(113)和所述第四通口(114)的第一阀内通路(121);
所述空气压缩机(20)设有主排气口(21)和第二排气口(22),所述第二排气口(22)的压缩比小于所述主排气口(21);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20)的主排气口(21)与所述待增压容器(30)的第一通路(41);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待增压容器(30)与所述气动阀(10)的所述第一通口(111)的第二通路(42);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20)的第二排气口(22)与所述气动阀(10)的第三通口(113)的第三通路(43);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气动阀(10)的第四通口(114)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四通路(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动阀(10)的壳体(11)周向开有两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
所述阀体(12)在所述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所述阀体(12)设有二第一阀内通路(121);
二所述第一阀内通路(121)与两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一一对应配合;
每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所述气动阀(10)的同侧,两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同一径面,所述径面垂直于所述阀体(12)的运动方向,每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另一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相对于所述气动阀(10)的相反侧;
所述第三通路(43)的数目为二,所述第四通路(44)的数目也为二;
二所述第三通路(43)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排气口(22)连通,二所述第三通路(43)的另一端与二所述第三通口(113)一一对应连通;
二所述第四通路(44)的一端均与所述待增压容器(30)连通,二所述第四通路(44)的另一端与二所述第四通口(114)一一对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动阀(10)的壳体(11)周向开有四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
所述阀体(12)在所述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所述阀体(12)设有四第一阀内通路(121);
四所述第一阀内通路(121)与四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一一对应配合;
所述第三通路(43)的数目为四,所述第四通路(44)的数目也为四;
四所述第三通路(43)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排气口(22)连通,四所述第三通路(43)的另一端与四所述第三通口(113)一一对应连通;
四所述第四通路(44)的一端均与所述待增压容器(30)连通,四所述第四通路(44)的另一端与四所述第四通口(114)一一对应连通;
每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所述气动阀(10)的同侧,四组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位于同一径面,所述径面垂直于所述阀体(12)的运动方向,四组的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在所述壳体(11)外周向均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周向开有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
在所述阀体(12)在所述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二区段内,所述阀体(12)设有连通所述第五通口(115)和所述第六通口(116)的第二阀内通路(122);
在所述阀体(12)在所述壳体(11)的运动区间内,所述第一区段与所述第二区段不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压缩机(20)还设有第三排气口(23),所述第三排气口(23)的压缩比小于第二排气口(22)的压缩比;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20)的第三排气口(23)与所述气动阀(10)的第五通口(115)的第五通路(45);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气动阀(10)的第六通口(116)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六通路(46);
所述弹性装置(13)在所述第一阀内通路(121)连通所述第三通口(113)和所述第四通口(114)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大于
所述弹性装置(13)所述第二阀内通路(122)连通所述第五通口(115)和所述第六通口(116)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压缩机(20)为螺杆空压机,所述主排气口(21),第二排气口(22)、第三排气口(23)为不同压缩区段的排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压缩机(20)为多级空压机,所述主排气口(21),第二排气口(22)、第三排气口(23)为设置于不同压力段的排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5述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通路(45)或第六通路(46)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提供所述第五通路(45)或第六通路(46)朝所述待增压容器(30)的单向连通。
9.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动阀(10),还包括空气压缩机(20)、待增压容器(30);
所述气动阀(10)包括壳体(11)和置于所述壳体(11)内的阀体(12),
所述壳体(11)的一端部开有第一通口(111),所述壳体(11)的另一端部开有第二通口(112);
所述壳体(11)内还配置有给予所述阀体(12)向第一通口(111)运动的力的弹性装置(13);
所述壳体(11)周向开有第三通口(113)和第四通口(114);
所述阀体(12)在所述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一区段内,所述阀体(12)设有连通所述第三通口(113)和所述第四通口(114)的第一阀内通路(121);
所述空气压缩机(20)设有第二排气口(22),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20)的第二排气口(22)与所述气动阀(10)的第三通口(113)的第三通路(43);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气动阀(10)的第四通口(114)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四通路(44);
所述壳体(11)周向开有第五通口(115)和第六通口(116),
在所述阀体(12)在所述壳体(11)的运动区间的第二区段内,所述阀体(12)设有连通所述第五通口(115)和所述第六通口(116)的第二阀内通路(122);
在所述阀体(12)在所述壳体(11)的运动区间内,所述第一区段与所述第二区段不重叠;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待增压容器(30)与所述气动阀(10)的所述第一通口(111)的第二通路(42);
所述空气压缩机(20)还设有第三排气口(23),所述第三排气口(23)的压缩比小于第二排气口(22);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20)的除第二排气口(22)外的其他多级压缩腔中任一的第三排气口(23)与所述气动阀(10)的第五通口(115)的第五通路(45);
所述变内压比调节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气动阀(10)的第六通口(116)与待增压容器(30)的第六通路(46);
所述第三排气口(23)的压缩等级小于第二排气口(22)的压缩等级;
所述弹性装置(13)在所述第一阀内通路(121)连通所述第三通口(113)和所述第四通口(114)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大于
所述弹性装置(13)所述第二阀内通路(122)连通所述第五通口(115)和所述第六通口(116)时储存的弹性势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通路(45)或第六通路(46)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提供所述第五通路(45)或第六通路(46)朝所述待增压容器(30)的单向连通。
CN201510737685.2A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52017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7685.2A CN105201789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7685.2A CN105201789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1789A CN105201789A (zh) 2015-12-30
CN105201789B true CN105201789B (zh) 2017-05-03

Family

ID=54949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7685.2A Active CN105201789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0178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60444A (en) * 1964-03-30 1966-07-12 Gardner Denver Co Compressor control system
US5509273A (en) * 1995-02-24 1996-04-23 American Standard Inc. Gas actuated slide valve in a screw compressor
CN2763581Y (zh) * 2004-12-30 2006-03-08 武汉凯龙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能够降低自身排气量且内容积比不变的螺杆式压缩机
CN203442214U (zh) * 2013-08-21 2014-02-19 干平 节能进气阀
CN203477395U (zh) * 2013-09-23 2014-03-12 干平 气动阀门
CN104315198A (zh) * 2014-08-19 2015-01-28 干平 进气阀及节能进气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60444A (en) * 1964-03-30 1966-07-12 Gardner Denver Co Compressor control system
US5509273A (en) * 1995-02-24 1996-04-23 American Standard Inc. Gas actuated slide valve in a screw compressor
CN2763581Y (zh) * 2004-12-30 2006-03-08 武汉凯龙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能够降低自身排气量且内容积比不变的螺杆式压缩机
CN203442214U (zh) * 2013-08-21 2014-02-19 干平 节能进气阀
CN203477395U (zh) * 2013-09-23 2014-03-12 干平 气动阀门
CN104315198A (zh) * 2014-08-19 2015-01-28 干平 进气阀及节能进气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1789A (zh) 2015-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20867U (zh) 变频螺杆压缩机和空调
US10801496B2 (e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 according to the spiral principle, method for operating a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 positive-displacement spiral,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vehicle
US4331457A (en) Device preferably for driers for compressed air
CN102725532B (zh)
CN2809273Y (zh) 多级干式真空泵
CN208718928U (zh) 一种压缩机及制冷系统
CN104088793B (zh) 一种空压机进气控制阀总成
CN104214071A (zh) 一种往复柱塞式气体压缩机及方法
EP2690329A1 (en) Pressure governor and air dryer
CN105201789B (zh) 一种变内压比调节装置
CN101400889A (zh) 具有热气体旁路口的滑阀
CN201265528Y (zh) 螺杆压缩机全气动压力控制及流量调节系统
CN201486862U (zh) 一种螺杆压缩机的内压比调节装置
CN108266377B (zh) 涡旋压缩机
CN2539885Y (zh) 内平衡式气动截止阀
US6390792B1 (en) Venting passage for isolation block of scroll compressor and check valve for the same
CN2542892Y (zh) 内平衡式气动截止阀
CN110285060A (zh) 具有多重补气结构的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103742774B (zh) 具有泄压槽的变排量机油泵
CN105840514B (zh) 一种带常开进气阀的两级螺杆压缩机及其启动方法
CN206397737U (zh) 可改善进气效率的预冷压缩机
CN208396935U (zh) 一种气缸以及双排气压缩机
CN207064553U (zh) 一种自动充气控制阀
CN209195664U (zh) 一种压缩机、冷柜及制冷系统
CN102345602B (zh) 流体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