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84034B - 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84034B CN105184034B CN201410283816.XA CN201410283816A CN105184034B CN 105184034 B CN105184034 B CN 105184034B CN 201410283816 A CN201410283816 A CN 201410283816A CN 105184034 B CN105184034 B CN 1051840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e
- overburden
- pressure
- model
- poros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本方法以储层岩心覆压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岩心覆压后的物性变化与覆盖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即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和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展岩心覆压实验,得到实验结果;(2)建立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根据步骤(1)所得的实验结果,分析岩心覆压物性值与覆压值的变化关系,建立每个岩心样品的覆压物性与覆压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3)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分析步骤(2)所建各个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该差异与岩心地面常规物性值大小之间的变化规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用于石油地球物理中的页岩油气藏勘探。
背景技术
页岩气是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页岩气资源比较丰富,资源前景巨大,北美是目前全球唯一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采的地区,油气资源的紧缺促使中国加快了页岩气的勘探进程,目前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已成为国内油气勘探的热点。页岩气藏研究过程中直接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岩心孔、渗值通常是在常温、常压下实验分析取得,而深埋地下储层由于受到地层压力等因素影响导致地下孔、渗值与地面常规实验条件下岩心分析孔、渗值不一致,因此需进行覆压校正才能准确的还原地下页岩储层的真实特征。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现有的储层物性压力敏感性研究均认为地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均与覆压关系密切,进行数学拟合相关性较高。如赵明跃等2001年8月在《油气井测试》第10卷、第4期上发表的名为《储层参数压力敏感性研究》的文章中提出储层压力变化会引起储层物性参数发生相应变化;岩石覆压渗透率与净有效覆压呈指数递减关系,且渗透率变化不可逆;岩石覆压孔隙度与净有效覆压成二次三项式递减关系,裂缝型地层与碎屑岩地层相比,压力敏感性更强。吴凡等1999年在《西南石油学院报》第21卷、第4期上发表的名为《孔隙度、渗透率与净覆压的规律研究和应用》提出油层孔隙度、渗透率与净覆压的关系以一元二次方程最为密切;孔隙度与净覆压间按指数规律拟合时,代表的物理意义更为明确,既能满足精度的要求,又能自动得出岩石的压缩系数;岩石的压缩系数与岩石的平均水力半径间呈幂律关系;净覆压下油层的渗透率与地面渗透率之比,仅与净覆压的大小有关,与地面渗透率的大小无关等观点。但是,这些研究以及技术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影响因素,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直接运用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拟合校正,没有综合考虑储层物性大小差异与覆压的变化规律。
(2)对于埋深顶底跨度较大的气藏其覆盖压力不断变化,使得在覆压校正时须针对不同的覆压值进行试验以建立不同的校正模型,导致校正误差和实验成本加大。
(3)目前形成经验主要建立在常规储层的实验基础上,而没有针对储层特征差异明显的页岩储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能准确、快速的校正地下覆压页岩储层物性参数。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以储层岩心覆压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岩心覆压后的物性变化与覆盖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即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和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开展岩心覆压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2)建立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根据步骤(1)所得的实验结果,分析岩心覆压物性值与覆压值的变化关系,建立每个岩心样品的覆压物性与覆压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
(3)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分析步骤(2)所建各个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该差异与岩心地面常规物性值大小之间的变化规律,以消除物性大小变化对岩心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得到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
(4)计算覆压储层物性:输入已知的地面储层物性值和相应的地下净覆压Pe,运用所述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进行计算,获得地下覆压储层物性值。
所述步骤(1)是这样实现的:
统计区域储层段内所有岩心试验样品地面常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情况,选取一组物性值相对均匀分布在最高和最低值区间的岩心样品开展覆压实验,并获取均匀递增覆压值下的实验结果,即每个岩心在不同覆压条件下的岩心物性值及其对应的覆压数值。
所述步骤(2)是这样实现的:
①建立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如下:
φ=A*Pe2+B*Pe+E
式中:φ为岩心覆压孔隙度,%;Pe为净覆压,MPa;A、B、E为回归系数、常数项;
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每个岩心的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φ1=A1*Pe1 2+B1*Pe1+E1
φ2=A2*Pe2 2+B2*Pe2+E2
……
φn=An*Pen 2+Bn*Pen+En
式中:φ1……φ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岩心覆压孔隙度值,%;Pe1……Pe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净覆压,MPa;A1……A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二次系数项;B1……B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一次系数项;E1……E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常数项;每个岩心样品通过步骤(1)得到一组不同覆压条件下的孔隙度及覆压数据值,由该组数据单独拟合建立该岩心样品的多项式校正模型,得到各个岩心样品的的系数项和常数项的值;
②建立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如下:
K=C*peD
式中:K为岩心覆压渗透率,%;Pe为净覆压,MPa;C、D为回归系数、次数项;每个岩心样品通过步骤(1)得到一组不同覆压条件下的渗透率及覆压数据值,由该组数据单独拟合得到各个岩心样品的回归系数和次数项的值;
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每个岩心的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K1=C1*pe1 D1
K2=C2*pe2 D2
……
Kn=Cn*pen Dn
式中:K1……K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岩心覆压渗透率,%;Pe1……Pe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净覆压,MPa;C1……C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渗透率校正模型的系数项;D1……D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渗透率校正模型的次数项。
所述步骤(3)是这样实现的:
(31)建立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提取步骤(2)中每个岩心样品对应的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的二次系数项值A1……An,一次系数项值B1……Bn,常数项值E1……En;分别与模型对应岩心的地面常规孔隙度值φ面1……φ面n进行拟合建模,用以确定步骤(2)中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中二次项系数A、一次项系数B、常数项E随岩心地面常规孔隙度变化的关系:
A=a1*φ面+b1
B=a2*φ面+b2
E=a3*φ面+b3
式中:φ面为岩心地面常规孔隙度值,a1、a2、a3分别为三个模型的系数项,b1、b2、b3分别为三个模型的常数项,A、B、E分别为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的二次系数项、一次系数项、常数项;
将上述所得关系式带入步骤(2)中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即消除孔隙度大小变化对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最终建立起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φ地=(a1*φ面+b1)*pe2+(a2*φ面+b2)*pe+(a3*φ面+b3)
式中:φ地为储层地下覆压孔隙度,Pe为净覆压,MPa;φ面为储层地面孔隙度;
(32)建立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提取步骤(2)中每个岩心样品实验数据所建渗透率校正模型的常数项值C1……Cn,次数项值D1……Dn,分别与模型对应岩心的地面常规渗透率K面1……K面n进行拟合建模,用以确定步骤(2)中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中系数项C、次数项D随岩心地面常规渗透率变化的关系:
C=f*K面 g
D=h*1n(K面)+i
式中:K面为岩心地面常规渗透率值,f、g为模型系数、次数项,h、i为模型系数、常数项,C、D分别为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的系数项、次数项。
将上述所得关系式带入步骤(2)中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即可消除渗透率大小变化对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最终建立起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式中:K地为储层地下覆压渗透率,Pe为净覆压,MPa;K面为储层地面渗透率;f、g、h、i为步骤(31)所确定的已知数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本发明的校正方法可准确的进行页岩气储层物性的覆压校正,所取得的地质效果比地面常规技术方法得到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更符合地下页岩储层的真实特征。
(2)相对于传统的直接运用实验结果进行简单拟合校正来说,该方法结合了地下储层物性及覆压的变化规律来进行校正,可有效减少实验数量,降低研究费用,并且能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校正结果。
(3)建立的覆压校正方法能准确获取地下储层物性特征,从而提高页岩气藏储量的评估精度,深化对页岩储层的认识;以南方勘探某页岩区块为例说明,该覆压校正方法可有效运用于区块储量计算和储层研究,覆压校正成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4)本发明可推广,能为常规储层覆压校正提供借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步骤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岩心孔隙度与覆压变化关系规律示例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地面孔隙度与A的规律示例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地面孔隙度与B的规律示例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地面孔隙度与E的规律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是以储层岩心覆压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岩心覆压后的物性变化与覆盖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并利用规律建立覆压校正模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开展岩心覆压实验
①统计区域储层段内所有岩心试验样品地面常规物性值(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情况。选取一组物性值相对均匀分布在最高和最低值区间的岩心样品开展覆压实验,并获取均匀递增覆压值下的实验结果,即每个岩心在不同覆压条件下的岩心物性值及其对应的覆压数值,例如:包括每个岩心分别在覆盖压力为5、10、15、20、25、30、35、40MPa下的孔隙度值φ5 /、φ10 /、φ15 /、φ20 /、φ25 /、φ30 /、φ35 /、φ40 /。
(2)建立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
根据步骤(1)所得覆压实验结果,分析岩心覆压物性值与覆压值的变化关系,建立每个岩心样品的覆压物性与覆压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具体如下:
①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根据岩心覆压孔隙度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孔隙度覆压校正采用多项式模型效果最好(多项式次数越多精度越高),通常一元二次多项式已能满足精度。因此,可将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示意如下:
φ=A*Pe2+B*Pe+E
式中:φ-岩心覆压孔隙度,%;Pe-净覆压,MPa;A、B、E-回归系数、常数项。
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每个岩心的覆压孔隙度随覆压变化关系模型如下:
φ1=A1*Pe1 2+B1*Pe1+E1
φ2=A2*Pe2 2+B2*Pe2+E2
……
φn=An*Pen 2+Bn*Pen+En
式中:φ1……φn-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值,%;Pe1……Pen-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净覆压值,MPa;A1……An-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二次系数项;B1……Bn-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一次系数项;E1……En-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常数项。每个岩心样品通过步骤(1)覆压实验可得到一组不同覆压条件下的孔隙度及覆压数据值,由该组数据单独拟合建立该岩心样品的多项式校正模型,因此可得到各个岩心样品所建孔隙度模型以及相应的系数、常数值。
②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根据岩心覆压渗透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渗透率覆压校正用幂律模型效果最好。因此,可将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示意如下:
K=C*peD
式中:K-岩心覆压渗透率,%;Pe-净覆压,MPa;C、D-回归系数、次数项。每个岩心样品通过步骤(1)覆压实验可得到一组不同覆压条件下的渗透率及覆压数据值,由该组数据单独拟合建立岩心样品的幂律校正模型,因此可得到各个岩心样品所建渗透率模型以及相应的系数、次数值。
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每个岩心的覆压渗透率随覆压变化关系模型如下:
K1=C1*pe1 D1
K2=C2*pe2 D2
……
Kn=Cn*pen Dn
式中:K1……Kn-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渗透率值,%;Pe1……Pen-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净覆压值,MPa;C1……Cn-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渗透率校正模型的系数项;D1……Dn-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渗透率校正模型的次数项。
(3)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
分析步骤(2)所建各个岩心样品覆压校正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该差异与岩心地面常规物性值大小之间的变化规律,以消除物性大小变化对岩心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即可得到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①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提取步骤(2)中每个岩心样品实验数据所建孔隙度校正模型的二次系数项值A1……An,一次系数项值B1……Bn,常数项值E1……En;分别与模型对应岩心的地面常规孔隙度值φ面1……φ面n进行拟合建模,用以确定步骤(2)中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中二次项系数A、一次项系数B、常数项E随岩心地面常规孔隙度变化的关系。通常均为线性关系,表达如下:
A=a1*φ面+b1
B=a2*φ面+b2
E=a3*φ面+b3
式中:φ面-岩心地面常规孔隙度值,a1、a2、a3-分别为三个模型的系数项,b1、b2、b3-分别为三个模型的常数项,A、B、E-分别为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的二次系数项、一次系数项、常数项。
将上述所得关系式带入步骤(2)中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即可消除孔隙度大小变化对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最终建立起储层地面孔隙度与储层地下覆压孔隙度之间的校正关系模型,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如下:
φ地=(a1*φ面+b1)*pe2+(a2*φ面+b2)*pe+(a3*φ面+b3)
式中:φ地-储层地下覆压孔隙度,Pe-净覆压,MPa;φ面-储层地面孔隙度;a1、a2、a3、b1、b2、b3-为上一步所确定的已知数值。
②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提取步骤(2)中每个岩心样品实验数据所建渗透率校正模型的常数项值C1……Cn,次数项值D1……Dn,分别与模型对应岩心的地面常规渗透率K面1……K面n进行拟合建模,用以确定步骤(2)中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中系数项C、次数项D随岩心地面渗透率变化的关系。通常系数项为幂律关系,次数项为对数关系,表达如下:
C=f*K面 g
D=h*1n(K面)+i
式中:K面-岩心地面常规渗透率值,f、g-模型系数、次数项,h、i-模型系数、常数项,C、D-分别为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的系数项、次数项。
将上述所得关系式带入步骤(2)中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即可消除渗透率大小变化对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最终建立起储层地面渗透率与储层地下覆压渗透率之间的校正关系模型,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如下:
式中:K地-储层地下覆压渗透率,Pe-净覆压,MPa;K面-储层地面渗透率;f、g、h、i-为上一步所确定的已知数值。
(4)计算覆压储层物性
输入已知的地面储层物性值和相应的地下净覆盖压力值Pe,运用所述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进行计算,即可获得地下覆压储层物性值。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选取储层物性在高~低值区间代表性强且分布范围广的岩心样品开展覆压实验,实例中选取26个页岩岩心样品,其岩心地面常规孔隙度范围在2.9-8.6%之间,基本涵盖了该地区页岩储层孔隙度的最低和最高值。
2)将样品覆压实验结果取得的孔隙度与覆压做各种拟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一元二次模型拟合相关性较好,精度已满足要求(如图2所示)。模型如下:
φ=A*pe2-B*pe+E
式中:φ-岩心覆压孔隙度,%;Pe-净覆压,MPa;φ面-岩心地面孔隙度,A、B、E-回归系数、常数项。
3)建立各个岩心样品所获实验数据的一元二次模型,各模型中系数项均与其地面孔隙度φ面密切相关,经过分析可知方程式中A、B、E值与孔隙度φ面在进行线性拟合时均有最高的相关系数(如图3-1至图3-3所示)。其相应统计公式如下:
A=0.0000537305*φ面+0.0002476540 R2=0.9521027296
B=0.0037040439*φ面+0.0206430712 R2=0.9516746118
E=0.9832364568*φ面-0.0197392685 R2=0.9996708326
式中:φ面-岩心地面孔隙度,A、B、E-回归系数、常数项。
4)综合将前两步骤所建立的关系式相结合,建立起该地区页岩储层孔隙度的覆压校正模型。模型如下:
φ地=(0.0000537305*φ面+0.0002476540)*pe2-(0.0037040439*φ面+0.0206430712)*pe+(0.9832364568*φ面-0.0197392685)
式中:φ地-地下储层覆压孔隙度,%;Pe-净覆压,MPa;φ面-储层地面孔隙度。
5)通过建立的页岩校正模型对J地区J1、J2、J3、J4井计算验证可知,新建校正模型所计算的结果与30Mp实验数据计算的结果其相对误差在0.57~0.73%之间(实施例中新建模型校正孔隙度与实验数据校正孔隙度精度分析如表1所示),所有井误差均较小,说明运用本发明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能准确、快捷地进行页岩储层物性覆压校正。
表1
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Claims (1)
1.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以储层岩心覆压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岩心覆压后的物性变化与覆盖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包括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和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开展岩心覆压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2)建立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根据步骤(1)所得的实验结果,分析岩心覆压物性值与覆压值的变化关系,建立每个岩心样品的覆压物性与覆压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
(3)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分析步骤(2)所建各个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该差异与岩心地面常规物性值大小之间的变化规律,以消除物性大小变化对岩心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得到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
(4)计算覆压储层物性:输入已知的地面储层物性值和相应的地下净覆压Pe,运用所述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进行计算,获得地下覆压储层物性值;
所述步骤(1)是这样实现的:
统计区域储层段内所有岩心试验样品地面常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情况,选取一组物性值相对均匀分布在最高和最低值区间的岩心样品开展覆压实验,并获取均匀递增覆压值下的实验结果,即每个岩心在不同覆压条件下的岩心物性值及其对应的覆压数值;
所述步骤(2)是这样实现的:
①建立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如下:
φ=A*Pe2+B*Pe+E
式中:φ为岩心覆压孔隙度,%;Pe为净覆压,MPa;A、B、E为回归系数、常数项;
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每个岩心的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φ1=A1*Pe1 2+B1*Pe1+E1
φ2=A2*Pe2 2+B2*Pe2+E2
…………
φn=An*Pen 2+Bn*Pen+En
式中:φ1……φ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岩心覆压孔隙度值,%;Pe1……Pe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净覆压,MPa;A1……A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二次系数项;B1……B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一次系数项;E1……E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常数项;每个岩心样品通过步骤(1)得到一组不同覆压条件下的孔隙度及覆压数据值,由该组数据单独拟合建立该岩心样品的多项式校正模型,得到各个岩心样品的的系数项和常数项的值;
②建立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如下:
K=C*peD
式中:K为岩心覆压渗透率,%;Pe为净覆压,MPa;C、D为回归系数、次数项;每个岩心样品通过步骤(1)得到一组不同覆压条件下的渗透率及覆压数据值,由该组数据单独拟合得到各个岩心样品的回归系数和次数项的值;
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每个岩心的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K1=C1*pe1 D1
K2=C2*pe2 D2
…………
Kn=Cn*pen Dn
式中:K1……K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岩心覆压渗透率,%;Pe1……Pe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净覆压,MPa;C1……C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渗透率校正模型的系数项;D1……Dn为第1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覆压渗透率校正模型的次数项;
所述步骤(3)是这样实现的:
(31)建立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提取步骤(2)中每个岩心样品对应的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的二次系数项值A1……An,一次系数项值B1……Bn,常数项值E1……En;分别与模型对应岩心的地面常规孔隙度值φ面1……φ面n进行拟合建模,用以确定步骤(2)中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中二次项系数A、一次项系数B、常数项E随岩心地面常规孔隙度变化的关系:
A=a1*φ面+b1
B=a2*φ面+b2
E=a3*φ面+b3
式中:φ面为岩心地面常规孔隙度值,a1、a2、a3分别为三个模型的系数项,b1、b2、b3分别为三个模型的常数项,A、B、E分别为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的二次系数项、一次系数项、常数项;
将上述所得关系式带入步骤(2)中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即消除孔隙度大小变化对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最终建立起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φ地=(a1*φ面+b1)*pe 2+(a2*φ面+b2)*pe+(a3*φ面+b3)
式中:φ地为储层地下覆压孔隙度,Pe为净覆压,MPa;φ面为储层地面孔隙度;
(32)建立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提取步骤(2)中每个岩心样品实验数据所建渗透率校正模型的常数项值C1……Cn,次数项值D1……Dn,分别与模型对应岩心的地面常规渗透率K面1……K面n进行拟合建模,用以确定步骤(2)中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中系数项C、次数项D随岩心地面常规渗透率变化的关系:
C=f*K面 g
D=h*ln(K面)+i
式中:K面为岩心地面常规渗透率值,f、g为模型系数、次数项,h、i为模型系数、常数项,C、D分别为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的系数项、次数项。
将上述所得关系式带入步骤(2)中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即可消除渗透率大小变化对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最终建立起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式中:K地为储层地下覆压渗透率,Pe为净覆压,MPa;K面为储层地面渗透率;f、g、h、i为步骤(31)所确定的已知数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83816.XA CN105184034B (zh) | 2014-06-23 | 2014-06-23 | 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83816.XA CN105184034B (zh) | 2014-06-23 | 2014-06-23 | 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84034A CN105184034A (zh) | 2015-12-23 |
CN105184034B true CN105184034B (zh) | 2016-08-31 |
Family
ID=54906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83816.XA Active CN105184034B (zh) | 2014-06-23 | 2014-06-23 | 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1840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9521B (zh) * | 2017-06-22 | 2021-04-30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基于煤心实验由测井资料确定煤岩物性的方法 |
CN109490162B (zh) * | 2018-10-25 | 2021-07-23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考虑应力敏感条件下的致密油藏毛细管压力计算方法 |
CN114428045A (zh) * | 2020-09-21 | 2022-05-0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确定砂岩孔隙体积变化量与有效应力关系模型的方法 |
CN114607367A (zh) * | 2020-12-03 | 2022-06-10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火烧油层岩心参数校正方法及装置 |
CN114624163B (zh) * | 2022-04-18 | 2023-05-05 | 成都理工大学 | 基于覆压孔渗测试的富浊沸石碎屑岩储层物性校正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21636A (zh) * | 2012-06-27 | 2012-10-10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一种基于尺度模型确定裂缝性低渗储层应力敏感性的方法 |
-
2014
- 2014-06-23 CN CN201410283816.XA patent/CN1051840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21636A (zh) * | 2012-06-27 | 2012-10-10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一种基于尺度模型确定裂缝性低渗储层应力敏感性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渗岩心物性参数与应力关系的试验研究;张新红等;《石油大学学报》;20010831;第25卷(第4期);第56页-第60页 * |
确定低渗岩心渗透率随有效覆压变化关系的新方法;罗瑞兰等;《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0430;第31卷(第2期);第87页-第90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84034A (zh) | 2015-12-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84034B (zh) | 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 | |
CN101487390B (zh) | 一种确定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阿尔奇模式方法 | |
CN113901681B (zh) | 一种全寿命周期页岩气储层双甜点三维可压性评估方法 | |
Behmanesh et al. | Impact of distance-of-investigation calculations on rate-transient analysis of unconventional gas and light-oil reservoirs: new formulations for linear flow | |
Huang et al. | Selection of logging-based TOC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shal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Jiaoshiba shale gas field in the Sichuan Basin | |
CN104278991B (zh) | 盐湖相烃源岩有机碳和生烃潜量的多元测井计算方法 | |
Yu et al. | Porosity estimation in kerogen-bearing shale gas reservoirs | |
Hammes et al. | Regional assessment of the Eagle Ford Group of South Texas, USA: Insights from lithology, pore volume, water saturation, organic richness, and productivity correlations | |
Yu et al. | 3D analytical modeling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 | |
Gherabati et al. | Assessment of hydrocarbon in place and recovery factors in the Eagle Ford Shale play | |
CN105138749B (zh) |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 |
CN104267429A (zh) | 确定地层压力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5370272A (zh) | 页岩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 | |
CN104564041A (zh) | 基于开发渗透率下限的低渗透碎屑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 | |
CN109583113B (zh) | 一种岩石地层压实系数和有效孔隙体积压缩系数计算方法 | |
CN102156297A (zh) | 基于砂岩油藏叠后地震数据的流体替换方法 | |
CN106019403B (zh) | 自生自储油气层孔隙度测量方法 | |
Buijs et al. | Validation of flow capacity and state-of-stress models in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by implementation of numerical models of diagnostic fracture injection tests | |
Fang et al. | Characteristics of in situ stress and its influence on coal seam permeability in the Liupanshui Coalfield, Western Guizhou | |
Wang et al. | Predicting gas content i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using seismic waveform indication invers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Benxi Formation, eastern Ordos Basin, China | |
CN104632206B (zh) | 一种石油测井标准层确定方法及装置 | |
Al Ajmi et al. | Matrix versus fracture permeability in a regional sandstone aquifer (Wajid sandstone, SW Saudi Arabia) | |
Jimenez et al. | Calibration of well logs with mini-frac data for estimating the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 in the tight-gas Monteith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Canada Sedimentary Basin: A case study | |
Van Essen et al. | Adjoint-based history-matching of production and time-lapse seismic data | |
Liu et al. | Brittleness evaluation method of shale based on confining pressure correc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100728 Beijing,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No. 22, No. Applicant after: Sinopec Corp. Applicant after: Exploration branch office of Sinopec Group Address before: 100728 Beijing,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No. 22, No. Applicant before: Sinopec Corp. Applicant before: Sinopec Exploration Southern Company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