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65208A -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65208A
CN105165208A CN201510531356.2A CN201510531356A CN105165208A CN 105165208 A CN105165208 A CN 105165208A CN 201510531356 A CN201510531356 A CN 201510531356A CN 105165208 A CN105165208 A CN 1051652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worm screw
rice
drive sprocket
transverse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313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65208B (zh
Inventor
李德胜
李林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Quanxin Wool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53135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652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65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652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652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652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抛秧装置,涉及农用机械设备领域,包括机架、行走轮、横移机构、上秧机构、抛秧机构和驱动机构;行走轮转动安装在机架的底部,机架包括沿横向设置并具有多个出秧口的秧苗滑道,横移机构包括与机架滑动连接的横移架以及驱动横移架沿横向往复运动的第一传动机构,横移架上设置有多个能够沿秧苗滑道移动的推秧板;上秧机构包括至少两根传动轴、绕置在传动轴的外侧与传动轴联动的传送带和间歇性驱动传动轴转动的第二传动机构,抛秧机构包括多个能够将秧苗从出秧口下压抛出的抛秧爪,驱动机构用于给各部件提供动力。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抛秧系统,包括牵引装置和多个抛秧装置。本发明的抛秧装置设计精巧,结构简单且牢固。

Description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用机械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主要保护培育秧苗和秧苗移植,其中秧苗移植的方式主要有插秧和抛秧,插秧是最传统的移植方式,抛秧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秧苗移植方式。对于抛秧,首先是培育带块状泥土的秧苗,采用育秧盘能够培育出带块状泥土的秧苗,育秧盘具有多个排列规整且彼此分离的育秧钵,一般育秧钵大致呈圆台形,育秧钵的底部直径比口部直径略小;将泥土和稻种同时放置在育秧钵内,培育一段时间后,秧苗的根系会将育秧钵内的泥土固定住,将秧苗从育秧钵内拔出,秧苗根部的泥土基本不会掉落;秧苗的根部带有块状泥土,将秧苗抛起后,秧苗自由下落,由于秧苗的根部较重,秧苗的根部和泥土一起会率先着地,在重力作用下,秧苗的根部和泥土会部分陷入稻田的泥浆中,随着秧苗的生长,秧苗的根系会延伸到稻田的泥浆里,并最终生长成水稻。
抛秧的方式虽然在育秧苗的过程中稍微繁琐一点,但是在抛秧时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在广大农村,抛秧还是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代替人工抛秧的抛秧机。
现有的抛秧机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而且抛秧效果不理想,不便于实施和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以改善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抛秧装置,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包括横向导轨和秧苗滑道,所述横向导轨和秧苗滑道均沿横向设置,所述秧苗滑道具有多个出秧口;
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底部;
横移机构,包括与横向导轨滑动连接的横移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横移架沿横向往复运动的第一传动机构,所述横移架上设置有多个能够沿所述秧苗滑道移动并用于将秧苗推向出秧口的推秧板;
上秧机构,所述上秧机构包括与所述横移架转动连接的传动轴、绕置在所述传动轴的外侧且与所述传动轴联动的传送带和间歇性驱动所述传动轴转动的第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轴至少为两根;
抛秧机构,所述抛秧机构包括曲柄、连杆、抛秧爪、抛秧爪连接杆、滑块和竖向导轨;所述曲柄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竖向导轨滑动连接且能够沿竖向导轨竖向滑动;所述抛秧爪连接杆沿横向设置且与所述滑块转动连接;所述抛秧爪的数量与出秧口的数量对应而且所述抛秧爪与所述抛秧爪连接杆固定;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抛秧爪连接杆和所述曲柄铰接;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机构和传动连接件,所述传动连接件为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和曲柄同步运动的链条结构或者齿轮结构。
本发明的抛秧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将经过育秧盘培育的的整板带泥秧苗取出并放在传送带上,抛秧装置在前进的过程中,上秧机构的传动轴间歇性地转动,传送带则间隙性地向秧苗滑道输送秧苗,传送带每次向秧苗滑道送一排秧苗,同时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横移架及推秧板横向移动,位于秧苗滑道上的秧苗逐渐被推向出秧口,位于出秧口的秧苗被抛秧爪下压至田里完成抛秧。
其中动力机构可以是行走轮也可以是外加动力,其中行走轮优选采用叶片式铁轮,叶片式铁轮适合在田中松软的泥土上行走;动力机构也可以是拖拉机等自身具有动力的机构,本发明的抛秧装置可以设置成手扶式抛秧装置,也可以设置成乘坐式抛秧装置。
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但不限于现有技术中能够使横移架沿横向往复运动的结构,例如第一传动机构可以是由步进电机、导向轮和同步带构成的往复运动机构,第一传动机构还可以是气缸或者液压缸等。以上所列举的能够驱动横移架沿横向往复运动的机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出秧口的数量决定了抛秧装置一次能够抛几株秧,作为优选,所述出秧口的数量为4~6个。抛秧爪的数量与出秧口的数量相同。另外相邻出秧口的中心间距为出秧口宽度的整数倍。横移架移动的距离等于相邻出秧口的中心间距。
作为优选,所述横移架上安装有用于承载秧苗的秧箱,所述秧箱具有载秧斜面,所述传送带具有秧苗输入端和秧苗输出端,所述载秧斜面朝向所述秧苗输入端倾斜下降。
作为传送带的优选,所述传送带具有粗糙的表面。
秧箱可以存储大量秧苗并向传送带补充秧苗,秧苗的根部贴着载秧斜面放置,秧苗可以沿着载秧斜面下滑至传送带的秧苗输入端,秧苗能够进入到传送带上并随着传送带移动到秧苗滑道上。传送带的粗糙的表面使秧苗不能在传送带上发生滑动,只有传送带移动时,秧苗才能移动。为了增加传送带的表面的粗糙度,可以在传送带的表面设置凸条或者凸块等结构。
抛秧机构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然后通过曲柄和连杆将曲柄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滑块的上下往复运动,同时抛秧爪和抛秧爪连接杆也能够上下运动,抛秧爪向下运动时,将位于出秧口的秧苗下压并抛至田中,由于秧苗是向下抛入田中,入田秧苗排列整齐有序,秧苗的茎秆部位不易倾斜。
作为优选,所述抛秧机构还包括立柱、第一摆动控制杆、第二摆动控制杆和撞击杆,所述撞击杆并与所述抛秧爪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均沿横向设置且与立柱连接,所述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分别靠近所述抛秧爪连接杆的上、下极限位置;所述抛秧爪连接杆运动至上、下极限位置时,所述撞击杆分别与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碰撞并使抛秧爪摆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抛秧爪沿竖向设置并且抛秧爪的下端具有朝向秧苗滑道的爪部。所述撞击杆基本与抛秧爪连接杆垂直,并且所述撞击杆朝向抛秧爪连接杆背离秧苗滑道的方向延伸,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均位于抛秧爪连接杆背离秧苗滑道的一侧。
第一摆动控制杆、第二摆动控制杆和撞击杆的设置可以改变抛秧爪的运动轨迹,使抛秧爪的运动轨迹呈平行四边形。当抛秧爪连接杆运动至接近上极限位置时,与抛秧爪连接杆连接的撞击杆与第一摆动控制杆碰撞,抛秧爪连接杆转动一定角度,同时抛秧爪朝向秧苗滑道摆动一定距离,并且正好抛秧爪的爪部插入秧苗的根部的泥土中,随后抛秧爪带着秧苗向下运动,当抛秧爪连接杆运动至接近下极限位置时,与抛秧爪连接杆连接的撞击杆与第二摆动控制杆碰撞,抛秧爪连接杆转动一定角度,同时抛秧爪背向秧苗滑道摆动一定距离,抛秧爪与秧苗发生分离,秧苗在依靠惯性和自身重力继续下落至田中。
抛秧爪的这种运动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便于保证秧苗能够沿竖向抛落至田中,使秧苗的茎秆不易倾斜;另一方面是抛秧爪在取秧苗时,将爪部插入秧苗根部的泥土中,不会破坏秧苗的茎秆部位,秧苗的存活率更高。
另外,滑块上还设置有限制抛秧爪的摆动角度的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所述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分别设置在碰撞杆的上下两侧且与滑块连接。
所述碰撞杆能够与所述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发生碰撞。例如,当碰撞杆与第一摆动控制杆碰撞后,抛秧爪朝向秧苗滑道摆动,抛秧爪摆动到一定角度后,碰撞杆与下限位块发生碰撞,避免了抛秧爪的摆动角度过大。
为了使抛秧爪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原有的摆动角度,所述滑块上安装有扭簧,该扭簧用于使抛秧爪保持远离秧苗滑道的状态。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大抛秧爪连接杆的转动阻力,也就是增大抛秧爪连接杆与滑块之间的摩擦力,使抛秧爪连接杆在未受到外力时不易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推杆、第一蜗杆、第二蜗杆和换向机构;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沿横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均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推杆呈“十”字形,所述推杆包括相互连接且分别沿横向设置和沿竖向设置的横杆和摆杆,所述摆杆位于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之间且所述摆杆的顶端与横移架铰接,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均具有螺旋槽,所述横杆的两端能够分别滑动嵌设在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内,所述螺旋槽的两端连接有推挤槽,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交替地使所述横杆配合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以改变推杆的运动方向;
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的几何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转动方向相反。
第一传动机构的作用是使横移架能够横向往复移动,现有技术中也有其他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机构,但是都普遍结构复杂,容易损坏,而且制造和维修成本都很高,本发明中的第一传动机构巧妙地利用推杆、第一蜗杆、第二蜗杆和换向机构实现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很复杂得结构才能完成的功能。
第一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同速且反向转动,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结构一样,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都具有螺旋槽,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之间设置有与横移架铰接的推杆,横杆的两端能够分别滑动嵌设在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内,横杆的长度大于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间距且小于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间距加上螺纹槽的深度之和,在换向机构的作用下,当横杆移动到螺旋槽的端部时,横杆从第一蜗杆的螺旋槽内被推到第二蜗杆的螺旋槽内,或者横杆从第二蜗杆的螺旋槽内被推到第一蜗杆的螺旋槽内,由于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结构相同且转动方向相反,横杆滑动嵌设在不同的蜗杆的螺旋槽内时横杆的运动方向相反,进而实现了横移架的往复移动。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换向机构包括推挤槽和止回杆,所述推挤槽为直槽且推挤槽的方向垂直于蜗杆的转动轴心线,所述推挤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两端并与相应的螺旋槽连通,所述推挤槽的深度沿着远离所述螺旋槽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止回杆位于所述横杆的下方,所述摆杆能够与所述止回杆的两侧贴合,所述止回杆与机架连接并且沿着横向设置,所述止回杆的长度小于位于同一蜗杆上的两个推挤槽的间距,所述摆杆交替地贴着所述止回杆的两侧滑动。
换向时,所述摆杆从止回杆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
该优选方案采用了非常简单地结构,实现了横移机构的横向往复运动,农用机械的关键就是要结构简单、成本低,结构牢靠,不容易坏,适合农民使用,维修也方便,而且维修成本低。
螺旋槽的两端设置有与螺旋槽连通的推挤槽,推挤槽的深度逐渐变浅,推挤槽能够将横杆从第一蜗杆的螺旋槽内推到第二蜗杆的螺旋槽内,或者将横杆从第二蜗杆的螺旋槽内推到第一蜗杆的螺旋槽内,横杆移动的同时,摆杆也从止回杆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摆杆贴着止回杆移动,保证横杆在单向运动过程中始终滑动嵌设在其中一个螺旋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止回杆的纵向截面呈三角形,所述止回杆的两侧具有下降的引导斜面。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单向棘轮、受力件和拨动件;所述单向棘轮为两个且均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并带动传动轴朝一个方向转动,所述单向棘轮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外圈与受力件连接;所述拨动件为两个且与所述第一蜗杆或者第二蜗杆的端部连接;所述横移架运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拨动件能够推动受力件使传动轴转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能够使受力件运动后复位的复位机构。
横移架移动到一个极限位置时,正好完成秧苗滑道上的全部秧苗的抛秧过程,秧苗滑道上没有秧苗,需要上秧机构向秧苗滑道输送一排秧苗,而其他时刻上秧机构不运动。
第二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是,由于拨动件与第一蜗杆或者第二蜗杆的端部连接,所以拨动件始终处于转动状态,当横移架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受力件正好位于拨动件的下方,拨动件推动受力件使传动轴转动一定的角度,进而使传送带移动一定的距离将一排秧苗输送到秧苗滑道上;复位机构用于使受力件恢复到初始位置,以便于下一次与拨动件接触并被推动,由于受力件与单向棘轮的外圈连接,受力件复位时,单向棘轮的内圈不受力,传动轴和传送带都不会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受力件包括连接板和受力杆,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受力杆和单向棘轮的外圈连接,所述拨动件为拨动板,所述拨动板包括连接部和拨动部,所述连接部与第一蜗杆或者第二蜗杆连接,所述拨动部呈锐角
拨动杆在推挤受力件时,除了拨动杆自身转动外,受力件还在同横移架一起沿横向移动,受力件与拨动杆的接触时间比较短,拨动杆与受力件的接触时间会影响传送带的移动距离,而且受力杆的长度方向沿横移架运动方向设置可以增加拨动杆与受力件的接触时间,使传送带的移动距离增大。
作为优选,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定位件和施力于所述受力件上使受力件向定位杆移动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受力件和横移架连接。
受力件处于初始位置时被定位件抵住,当受力件被拨动件推动后,在复位弹簧将受力件推回或者拉回初始位置并与定位件相抵。定位件包括但不限于定位块、定位杆或者定位板。
复位机构也有其他选择,例如给受力件增加配重使受力件的重力大于回复的阻力,在重力作用下受力件能够自动复位。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连接件包括中转传动轴、第一传动链轮、第二传动链轮、第三传动链轮、第四传动链轮、第五传动链轮、第六传动链轮、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所述第一传动链轮和第二传动链轮分别与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链轮与曲柄的转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四传动链轮与所述中转传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链条同时绕置在第一传动链轮、第二传动链轮、第三传动链轮和第四传动链轮的外侧;所述第五传动链轮与所述中转传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六传动链轮与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链条同时绕置在所述第五传动链轮和第六传动链轮的外侧。
第一传动链轮、第二传动链轮、第三传动链轮和第四传动链轮通过第一链条实现同步转动,通过改变第一链条的绕置方式使第一传动链轮和第二传动链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机构为行走轮,所述行走轮的转轴为所述动力输出轴;或者所述动力机构为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转轴为所述动力输出轴。
发动机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机和内燃机。发动机给抛秧装置提供动力。
作为优选,所述中转传动轴上安装有变速器和离合器,所述第五传动链轮与所述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同轴连接,所述第四传动链轮与所述变速器的动力输出轴的动力输出轴同轴连接
一种抛秧系统,包括牵引装置以及至少两个以上所述的抛秧装置,至少两个所述抛秧装置并排设置并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
牵引装置可以是现有的结构,例如牵引装置可以是手扶式拖拉机或小四轮拖拉机,牵引装置牵引时可挂2~6台抛秧装置进行大面积田块的高效抛秧。
牵引装置可以采用人工驾驶,也可以在牵引装置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结合现有技术进行无人驾驶操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育秧盘,所述育秧盘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呈矩阵分布的多个育秧钵,所述育秧钵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出秧口的宽度。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抛秧装置设计,使各个部件相互配合工作,完成送秧和抛秧的动作,而且秧苗被竖向抛入田中,抛秧质量更好,秧苗存活率高。本发明的抛秧装置构思巧妙、结构简单,除蜗杆需要特殊加工定制外,其他部件均可以在市场上购买获得,机架和其他五金件加工或者改造都比较容易,所以制造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抛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第一传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第一传动机构及上秧机构的侧向示意图;
图4示出了抛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驱动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抛秧系统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育秧盘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育秧盘培育出的一整盘秧苗的示意图。
其中,图1~图8的附图标记为:
机架100;第一支撑杆101;第二支撑杆102;第三支撑杆103;第四支撑杆104;横向导轨105;秧苗滑道106;出秧口107;挡秧板108;
行走轮200;叶片201;
横移机构300;横移架301;第一传动机构302;推秧板303;推杆304;第一蜗杆305;第二蜗杆306;横杆307;摆杆308;螺旋槽309;推挤槽310;止回杆311;秧箱312;载秧斜面313;
上秧机构400;第一传动轴401;第二传动轴402;传送带403;第二传动机构404;单向棘轮405;受力件406;拨动板407;内圈408;外圈409;连接板410;受力杆411;连接部412;拨动部413;定位杆414;复位弹簧415;引导斜面416;
抛秧机构500;曲柄转轴501;曲柄502;连杆503;抛秧爪504;抛秧爪连接杆505;滑块506;竖向导轨507;立柱508;第一摆动控制杆509;第二摆动控制杆510;撞击杆511;
驱动机构600;传动连接件601;中转传动轴602;第一传动链轮603;第二传动链轮604;第三传动链轮605;第四传动链轮606;第五传动链轮607;第六传动链轮608;第一链条609;第二链条610;变速器组611;行走轮转轴612;
牵引装置701;抛秧装置702;凹槽801;育秧钵8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抛秧装置,包括机架100、行走轮200、横移机构300、上秧机构400、抛秧机构500、驱动机构600。
机架100包括第一支撑杆101、第二支撑杆102、第三支撑杆103、第四支撑杆104、横向导轨105和秧苗滑道106。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102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第三支撑杆103和第四支撑杆104相互平行且长度方向沿着抛秧装置前进反向设置。第一支撑杆101的顶端与第三支撑杆103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102的顶端与第四支撑杆104连接。横向导轨105连接在第三支撑杆103和第四支撑杆104的前端,秧苗滑道106连接在第三支撑杆103和第四支撑杆104的后端。横向导轨105和秧苗滑道106均沿横向设置,秧苗滑道106有沿着横向间隔设置的四个出秧口107。秧苗滑道106的纵向截面呈“L”形,秧苗滑道106具有竖向设置的挡秧板108。
行走轮200转动安装在机架100的底部,行走轮200的周向边缘设置有利于在田里行走的叶片201。
横移机构300包括与横向导轨105滑动连接的横移架301以及驱动所述横移架301沿横向往复运动的第一传动机构302。横移架301上设置有五个能够沿秧苗滑道106移动并将秧苗推向出秧口107的推秧板303。
参见图1~图3,第一传动机构302包括推杆304、第一蜗杆305、第二蜗杆306和换向机构。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沿横向并排设置,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均设置在第三支撑杆103和第四支撑杆104之间,而且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三支撑杆103和第四支撑杆104转动连接。
推杆304呈“十”字形,推杆304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杆307和摆杆308,横杆307和摆杆308分别沿横向设置和沿竖向设置。第三支撑杆103和第四支撑杆104之间还设置有第五支撑杆,第五支撑杆与第三支撑杆103平行。摆杆308的顶端与第五支撑杆铰接,而且摆杆308位于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之间。
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均具有螺旋槽309,横杆307的两端能够分别滑动嵌设在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的螺旋槽309内。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的螺旋槽309的绕置方向相同,且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的转动方向相反。换向机构用于交替地将横杆307推向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的螺旋槽309内并改变推杆304的运动方向,从而推杆304及横移架301都可以左右往复运动。
换向机构包括推挤槽310和止回杆311,推挤槽310设置在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的两端并与相应的螺旋槽309连通。推挤槽310绕第一蜗杆305或者第二蜗杆306的周向设置,推挤槽310的深度沿着远离螺旋槽309的方向逐渐减小。止回杆311位于横杆307的下方且在水平方向与摆杆308有重叠。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102之间连接有连杆503。止回杆311固定在连杆503的顶面,止回杆311沿着横向设置,止回杆的311长度小于位于同一蜗杆上的两个推挤槽310的间距,摆杆308交替地贴着止回杆311的两侧滑动。
横杆307的长度大于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的间距且小于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的间距加螺旋槽309的深度之和。以图2的为例,横杆307运动至靠近第一蜗杆305右端,横杆307的端部从螺旋槽309进入推挤槽310,由于推挤槽310的深度逐渐变浅,横杆307被推向第二蜗杆306右端的推挤槽310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一蜗杆305的推挤槽310与横杆307接触的位置是深度较浅的部分,而同时,第二蜗杆306的推挤槽310朝向横杆307的位置是深度较深的部分,所以横杆307能够从第一蜗杆305的推挤槽310进入到第二蜗杆306的推挤槽310内。横杆307滑动嵌设到第二蜗杆306的推挤槽310内的同时,摆杆308的底端朝向第二蜗杆306的一侧摆动,并且摆杆308从止回杆311的一侧移动到了另一侧,由于推挤槽310和螺旋槽309连通,第二蜗杆306转动的同时横杆307和止回杆311开始向左移动。横杆307移动到最左端时,又从第二蜗杆306的推挤槽310进入到第一蜗杆305的推挤槽310内,横杆307和摆杆308开始向右移动,进而实现了横移架301左右往复运动。
参见图1和图3,上秧机构400包括第一传动轴401、第二传动轴402、传送带403和第二传动机构404。第一传动轴401和第二传动轴402均与横移架301转动连接,而且第一传动轴401和第二传动轴402均与秧苗滑道106平行。传送带403绕置在第一传动轴401和第二传动轴402的外侧与第一传动轴401和第二传动轴402联动。第一传动轴401的位置高于第二传动轴402,传送带403能够将秧苗输送到秧苗滑道106上。
第二传动机构404的作用是间歇性驱动第一传动轴401转动,第二传动机构404包括单向棘轮405、受力件406和拨动板407。单向棘轮405为两个且均安装在第一传动轴401上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轴401朝一个方向转动。单向棘轮405包括内圈408和外圈409,内圈408与第一传动轴401固定连接,外圈409与受力件406连接。外圈409正向转动时,内圈408和外圈409同步转动,外圈409反向转动时,内圈408不转动,所以受力件406往复摆动时外圈409始终朝一个方向转动。
拨动板407为两个且与第一蜗杆305的端部连接,拨动板407能够同第一蜗杆305一起转动。横移架301在左右运动过程中,运动至最左端或最右端极,即是两个限位置时,拨动板407能够推动受力件406使第一传动轴401转动,从而驱动传送带403将秧苗送到秧苗滑道106上。
受力件406包括连接板410和受力杆411,拨动板407包括连接部412和拨动部413,连接部412与第一蜗杆305或者第二蜗杆306连接,拨动部413为呈锐角的拨动齿。
第二传动机构404还包括能够使受力件406运动后复位的复位机构,复位机构包括定位杆414和施力于受力件406上使受力件406向定位杆414移动的复位弹簧415,复位弹簧415的两端分别与受力件406和横移架301连接。
参见图1和图4,抛秧机构500包括曲柄转轴501、曲柄502、连杆503、抛秧爪504、抛秧爪连接杆505、滑块506、竖向导轨507、立柱508、第一摆动控制杆509、第二摆动控制杆510和撞击杆511。
曲柄转轴501转动连接在第三支撑杆103和第四支撑杆104之间,曲柄502与曲柄转轴501固定连接。滑块506与竖向导轨507滑动连接且能够沿竖向导轨507竖向滑动。抛秧爪连接杆505沿横向设置且与滑块506转动连接。抛秧爪504共有四个,四个抛秧爪504均与抛秧爪连接杆505固定连接。连杆503的两端分别与抛秧爪连接杆505和曲柄502转动连接。
竖向导轨507安装在立柱508朝向秧苗滑道106的前侧,第一摆动控制杆509和第二摆动控制杆510均固定在立柱508的左侧。撞击杆511与抛秧爪连接杆505连接,第一摆动控制杆509和第二摆动控制杆510分别靠近抛秧爪连接杆505的上、下极限位置。抛秧爪连接杆505运动至接近上、下极限位置时,撞击杆511分别与第一摆动控制杆509和第二摆动控制杆510碰撞并使抛秧爪504摆动。
抛秧爪连接杆505运动至靠近上极限位置时,撞击杆511与第一摆动控制杆509发生碰撞,抛秧爪504朝向秧苗滑道106摆动,并且抛秧爪504的爪部插入秧苗根部的泥土内,随后秧苗同抛秧爪504一起向下竖直向下运动,到接近下极限位置时,撞击杆511第二摆动控制杆510发生碰撞,抛秧爪504远离秧苗滑道106摆动,抛秧爪504快速从秧苗根部的泥土内抽离并向上运动,秧苗得以继续向下落入田中。另外,为了抛秧爪504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远离秧苗滑道106的状态,可以增大抛秧爪连接杆505转动的阻力,或者在滑块506设置扭簧,利用扭簧使抛秧爪504保持远离秧苗滑道106的状态,直到上升至上极限位置时,再次重复上述的过程。
驱动机构600包括动力机构和传动连接件601,本实施例中利用行走轮200作为动力机构。传动连接件601包括中转传动轴602、第一传动链轮603、第二传动链轮604、第三传动链轮605、第四传动链轮606、第五传动链轮607、第六传动链轮608、第一链条609、第二链条610和变速器组611。
第一传动链轮603和第二传动链轮604分别与第一蜗杆305和第二蜗杆306同轴连接,第三传动链轮605与曲柄转轴501同轴连接,第四传动链轮606与中转传动轴602同轴连接。第一链条609同时绕置在第一传动链轮603、第二传动链轮604、第三传动链轮605和第四传动链轮606的外侧,而且第一链条609在第三传动链轮605和第四传动链轮606的外侧绕置方向相反,从而使第三传动链轮605和第四传动链轮606转动方向相反。第五传动链轮607通过变速器组611与中转传动轴602连接,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102的底端转动链接有行走轮转轴612,行走轮200第六传动链轮608均与行走轮转轴612同轴固定连接,第二链条610同时绕置在第五传动链轮607和第六传动链轮608的外侧。
行走轮200转动时带动第六传动链轮608转动,第六传动链轮608通过第二链条610带动第五传动链轮607转动,变速器组611包括相互配合的变速器和离合器,通过变速器改变第五传动链轮607和第六传动链轮608的转速比,通过离合器控制中转传动轴602与第五传动链轮607与同步转动或者使第五传动链轮607空转。正常工作时,中转传动轴602、第一传动链轮603、第二传动链轮604、第三传动链轮605和第四传动链轮606均同第五传动链轮607同步转动。
第四传动链轮606带动曲柄502做圆周运动,在曲柄502和连杆503的配合作用下,抛秧爪连接杆505能够上下往复运动。
抛秧装置工作时,推秧板303推动秧苗沿着秧苗滑道106运动,当秧苗被推到出秧口107时,秧苗被抛秧爪504抛入田中。横移架301在移动的过程中,秧苗不断地从出秧口107被抛入田中,横移架301移动到最左端或者最右端时,秧苗滑道106上的秧苗全部被抛入田中,此时,上秧机构400开始向秧苗滑道106输送一排秧苗,继续下一轮抛秧。另外,为了为了使秧苗能够从传送带403上进入秧苗滑道106,传送带403下方设置有朝向秧苗滑道106下降的引导斜面416。为了使抛秧机构500承载更多的秧苗,横移架301上还安装有秧箱312,秧箱312具有载秧斜面313,传送带403远离秧苗滑道106的一侧为秧苗输入端,载秧斜面313朝向所述秧苗输入端倾斜下降。
参见图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抛秧系统,包括牵引装置701以及多个抛秧装置702,多个抛秧装置702并排设置并与牵引装置701连接,其中图6中箭头所指方向为牵引装置701的前进方向。
参见图7,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育秧盘,育秧盘具有凹槽801,凹槽801的底部设置有呈矩阵分布的多个育秧钵802,相邻育秧钵802之间没有错位,育秧钵802的宽度略小于出秧口107的宽度。育秧钵802呈四棱台结构,槽底尺寸小,槽口尺寸大,便于秧苗与育秧钵802分离。育秧时,凹槽801和育秧钵802内都会填满泥土,秧苗的根系大部分位于育秧钵802内,靠近秧苗茎秆部位的少许根系会生长在凹槽801内,并向相邻的秧苗延伸,最终得到的整盘秧苗如图8所示,一个育秧盘的所有秧苗呈方格排列且相邻秧苗相互连接,在不受外力时,所以秧苗连在一起,稍微施加外力又可以将秧苗分开。往抛秧装置上放置秧苗时,秧苗可以整盘搬运,抛秧时,抛秧爪504也能够比较轻易的将秧苗分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包括横向导轨和秧苗滑道,所述横向导轨和秧苗滑道均沿横向设置,所述秧苗滑道具有多个出秧口;
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底部;
横移机构,包括与横向导轨滑动连接的横移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横移架沿横向往复运动的第一传动机构,所述横移架上设置有多个能够沿所述秧苗滑道移动并用于将秧苗推向出秧口的推秧板;
上秧机构,所述上秧机构包括与所述横移架转动连接的传动轴、绕置在所述传动轴的外侧且与所述传动轴联动的传送带和间歇性驱动所述传动轴转动的第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轴至少为两根;
抛秧机构,所述抛秧机构包括曲柄、连杆、抛秧爪、抛秧爪连接杆、滑块和竖向导轨;所述曲柄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竖向导轨滑动连接且能够沿竖向导轨竖向滑动;所述抛秧爪连接杆沿横向设置且与所述滑块转动连接;所述抛秧爪的数量与出秧口的数量对应而且所述抛秧爪与所述抛秧爪连接杆固定;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抛秧爪连接杆和所述曲柄铰接;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机构和传动连接件,所述传动连接件为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和曲柄同步运动的链条结构或者齿轮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秧机构还包括立柱、第一摆动控制杆、第二摆动控制杆和撞击杆,所述撞击杆并与所述抛秧爪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均沿横向设置且与立柱连接,所述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分别靠近所述抛秧爪连接杆的上、下极限位置;所述抛秧爪连接杆运动至上、下极限位置时,所述撞击杆分别与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碰撞并使抛秧爪摆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推杆、第一蜗杆、第二蜗杆和换向机构;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沿横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均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推杆呈“十”字形,所述推杆包括相互连接且分别沿横向设置和沿竖向设置的横杆和摆杆,所述摆杆位于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之间且所述摆杆的顶端与横移架铰接,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均具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的两端连接有推挤槽,所述横杆的两端能够分别滑动嵌设在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内,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交替地使所述横杆配合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以改变推杆的运动方向;
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的几何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转动方向相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机构包括推挤槽和止回杆,所述推挤槽为直槽且推挤槽的方向垂直于蜗杆的转动轴心线,所述推挤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两端并与相应的螺旋槽连通,所述推挤槽的深度沿着远离所述螺旋槽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止回杆位于所述横杆的下方,所述摆杆能够与所述止回杆的两侧贴合,所述止回杆与机架连接并且沿着横向设置,所述止回杆的长度小于位于同一蜗杆上的两个推挤槽的间距,所述摆杆交替地贴着所述止回杆的两侧滑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单向棘轮、受力件和拨动件;所述单向棘轮为两个且均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并带动传动轴朝一个方向转动,所述单向棘轮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外圈与受力件连接;所述拨动件为两个且与所述第一蜗杆或者第二蜗杆的端部连接;所述横移架运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拨动件能够推动受力件使传动轴转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能够使受力件运动后复位的复位机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件包括连接板和受力杆,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受力杆和单向棘轮的外圈连接,所述拨动件为拨动板,所述拨动板包括连接部和拨动部,所述连接部与第一蜗杆或者第二蜗杆连接,所述拨动部呈锐角。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定位件和施力于所述受力件上使受力件向定位件移动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受力件和横移架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连接件包括中转传动轴、第一传动链轮、第二传动链轮、第三传动链轮、第四传动链轮、第五传动链轮、第六传动链轮、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所述第一传动链轮和第二传动链轮分别与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链轮与曲柄的转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四传动链轮与所述中转传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链条同时绕置在第一传动链轮、第二传动链轮、第三传动链轮和第四传动链轮的外侧;所述第五传动链轮与所述中转传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六传动链轮与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链条同时绕置在所述第五传动链轮和第六传动链轮的外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为行走轮,所述行走轮的转轴为所述动力输出轴;或者所述动力机构为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转轴为所述动力输出轴。
10.一种抛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装置以及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抛秧装置,至少两个所述抛秧装置并排设置并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
CN201510531356.2A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Active CN1051652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1356.2A CN105165208B (zh)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1356.2A CN105165208B (zh)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65208A true CN105165208A (zh) 2015-12-23
CN105165208B CN105165208B (zh) 2017-02-01

Family

ID=54888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31356.2A Active CN105165208B (zh)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6520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43699A1 (zh) * 2016-02-24 2017-08-31 彭忠圣 抛秧机
CN115362774A (zh) * 2022-08-27 2022-11-22 广东皓耘科技有限公司 间歇性作业农机具的连接机构及农业机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2810A (ja) * 1998-07-17 2000-02-02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CN2465447Y (zh) * 2001-02-20 2001-12-19 金龙珠 育秧盘水稻插秧机
CN2488261Y (zh) * 2001-07-21 2002-05-01 卞羿峰 人力插秧机
CN2735735Y (zh) * 2004-10-19 2005-10-26 熊荣耀 行距可调的抛秧机
CN204887960U (zh) * 2015-08-26 2015-12-23 李林岚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2810A (ja) * 1998-07-17 2000-02-02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CN2465447Y (zh) * 2001-02-20 2001-12-19 金龙珠 育秧盘水稻插秧机
CN2488261Y (zh) * 2001-07-21 2002-05-01 卞羿峰 人力插秧机
CN2735735Y (zh) * 2004-10-19 2005-10-26 熊荣耀 行距可调的抛秧机
CN204887960U (zh) * 2015-08-26 2015-12-23 李林岚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43699A1 (zh) * 2016-02-24 2017-08-31 彭忠圣 抛秧机
CN115362774A (zh) * 2022-08-27 2022-11-22 广东皓耘科技有限公司 间歇性作业农机具的连接机构及农业机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65208B (zh) 201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20099B (zh) 一种营养钵连续制作机
CN115777291B (zh) 一种农业种植用均匀施肥播种一体装置
CN203505023U (zh) 一种秧苗自动投苗器
CN203554904U (zh) 输送带式穴盘苗移栽机栽植装置
CN107306546B (zh) 玉米播种器
CN106797737B (zh) 大蒜播种机
CN202958147U (zh) 改进型双转盘式播种机
CN204377393U (zh) 一种山药播种机
CN201355908Y (zh) 仿生种穴排种盘式大蒜播种机
CN212677713U (zh) 一种农业机械用水稻插秧机
CN105165208A (zh)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CN202190533U (zh) 塑料盘育秧埯苗全自动插秧机
CN100998280A (zh) 间歇式水稻穴播排种装置
CN106612807A (zh) 蔬菜钵苗非圆‑锥齿轮双行星架凸轮组合式移栽机构
CN204887960U (zh)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CN104335743A (zh) 一种秧苗自动投苗器
CN205030092U (zh) 作物幼苗移栽机
CN108093779B (zh) 动静片差速式单粒精密排种器
CN2718997Y (zh) 水稻钵苗体磁力插秧机
CN202679949U (zh) 一种播玉米种用排种器以及应用此排种器的精密播种机
CN202385476U (zh) 手推式蔬菜播种机
CN115119582A (zh) 一种宽垄双行红薯平栽机
CN204305599U (zh) 水稻直播机穴播装置
CN203040155U (zh) 单粒精密大蒜播种机
CN203105084U (zh) 胡萝卜种植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1

Address after: 221000 south side of Qingba Road, qingshanquan Town, Jiawang District,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uzhou Quanxin wool produc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448000 No. 19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treet, Dongbao District, Hubei, Jingmen

Patentee before: Li Lin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