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52344A -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52344A
CN105152344A CN201510563349.0A CN201510563349A CN105152344A CN 105152344 A CN105152344 A CN 105152344A CN 201510563349 A CN201510563349 A CN 201510563349A CN 105152344 A CN105152344 A CN 1051523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ct
water
biological rope
repairs
lake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33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52344B (zh
Inventor
邵克强
刘颢
胡洋
汤祥明
赛·巴雅尔图
高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Bayingol Mongoli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Bositeng Lak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Bayingol Mongoli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Bositeng Lak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Bayingol Mongoli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Bositeng Lak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Bayingol Mongoli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Bositeng Lak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51056334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523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52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523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523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523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所述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生物绳修复区,生物绳修复区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生物绳,生物绳设在生物绳修复区内;第一进水水泵;湖滨带湿地修复区,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和回流口,回流口处设有回流闸门;与生物绳修复区连通的滨湖隔离带;回流水泵,回流水泵的进水口且出水口通过输水管道与滨湖隔离带连通;和用于将所述滨湖隔离带内的水输送到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的第二进水水泵。所述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水体保持差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地去除湖水中的污染物。

Description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湖滨带湿地起着过滤、净化水体中污染物(如氮磷、有机物、重金属元素等)的天然性能。因此保护湖滨带湿地和建设环湖人工湿地意义重大。但是,人们对湖滨带湿地脆弱性认识不足,对其进行大面积的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使得湖泊水质不断下降,周边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在我国内陆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湖泊水位年季变化比较大,生态系统相对于湿润地区更加脆弱。由于气候干旱,湿地水体的蒸腾量高,一旦植被破坏就很难复原,因此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的生态修复不能套用湿润地区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干旱地区湖滨带的生态修复首要就是要解决水体保持的问题。我国学者在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生态修复做了一些尝试。公开号为CN1530004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内灌式人造湿地植被抬沙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对干旱地区沙土进行改造,在土壤底部和四周铺设塑料薄膜,在内部填充沙土,黄土和植被土,并在旁设置井道,用于灌溉湿地,起到保水补水的作用。该发明在技术上可以达到要求,理论上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但是该方法运用到大面积的工程中则会因为工程量大而难以实现,并且大范围的进行土壤更换势必会破坏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塑料薄膜不易降解会产生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水体保持差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地去除湖水中的污染物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生物绳修复区,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用于附着微生物的生物绳,所述生物绳设在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用于将湖水输送到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的第一进水水泵;用于种植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湖滨带湿地修复区,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和回流口,其中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回流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回流口的回流闸门;滨湖隔离带,所述滨湖隔离带与所述生物绳修复区连通;回流水泵,所述回流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回流口连通,所述回流水泵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道与所述滨湖隔离带连通;和用于将所述滨湖隔离带内的水输送到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的第二进水水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水体保持差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地去除湖水中的污染物,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大于50%。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生物绳修复区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前端为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后端为第一出水口,其中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底壁具有预定坡度,所述预定坡度为8度-12度,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深度由前向后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进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进水口的进水闸门,所述第一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口的第一出水闸门,所述第二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出水口的第二出水闸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生物绳包括环形内芯和套设在所述环形内芯上的环形纤维层,所述环形内芯和所述环形纤维层由亲水性的化学合成纤维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且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件设在所述第二侧壁上且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多个第三安装件,多个所述第三安装件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三安装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安装件相连,其中每个所述第三安装件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宽度方向间隔开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所述生物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内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一人工堤坝和第二人工堤坝以便将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分隔为第一子修复区、第二子修复区和第三子修复区,其中所述第一人工堤坝和所述第二人工堤坝中的每一个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人工堤坝上设有第一过水通道,所述第二人工堤坝上设有第二过水通道,所述第一子修复区、所述第二子修复区和所述第三子修复区中的每一个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进水口设在所述第一子修复区的前壁面的右端部,所述第二出水口设在所述第三子修复区的后壁面的左端部,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设在所述第一人工堤坝的左端部,所述第二过水通道设在所述第二人工堤坝的右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回流口设在所述第三子修复区的左侧壁面上,所述滨湖隔离带位于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的前方且位于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左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进一步包括护堤,所述护堤设在所述滨湖隔离带与湖区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泵房,所述第一泵房设在所述生物绳修复区与湖区之间,所述第一进水水泵设在所述第一泵房内;和第二泵房,所述第二泵房邻近所述回流口,所述回流水泵设在所述第二泵房内,其中所述输水管道埋设在地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
生物绳修复区101、进水闸门1013、第一出水闸门1014、
生物绳102、
第一进水水泵103、
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回流闸门1044、第二出水闸门1045、第一子修复区1046、第二子修复区1047、第三子修复区1048、
滨湖隔离带105、回流水泵106、输水管道107、
第一人工堤坝1081、第二人工堤坝1082、第一过水通道1083、第二过水通道1084、
护堤10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包括生物绳修复区101、用于附着微生物的生物绳102、用于将湖水输送到生物绳修复区101内的第一进水水泵103、用于种植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滨湖隔离带105、回流水泵106和用于将滨湖隔离带105内的水输送到生物绳修复区101内的第二进水水泵(图中未示出)。
生物绳修复区101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生物绳设在生物绳修复区101内。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和回流口,其中第二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连通,回流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回流口的回流闸门1044。滨湖隔离带105与生物绳修复区101连通,回流水泵106的进水口与回流口连通,回流水泵106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道107与滨湖隔离带105连通。
下面参考图1简要地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的工作过程。
湖水通过第一进水水泵103进入生物绳修复区101内,即第一进水水泵103将湖水泵入生物绳修复区101内。湖水在生物绳修复区101内初步混合沉淀,以便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生物绳102上附着有微生物,且附着在生物绳102上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其中附着在生物绳102上的微生物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和厌氧吸附作用对水体进行脱氮除磷,以便初步分解污染物质,降低污染物质的含量。
在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经过周期为半个月的排放水间隔,使得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的湿地处于干湿交替的状态,以便该湿地上种植的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着适宜的生长环境,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和良好的植被覆盖度,能够对水体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有利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的湿地上可以种植芦苇、梭梭、红柳植物等。
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是主体部分。经过生物绳修复区101初步净化后的湖水依次通过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进入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的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通过吸收和吸附作用去除水体的营养盐,改善水质和土壤。修复后的水体从第二出水口排出,可以用作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
当夏季水量较大时,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的水力负荷偏高,由此导致水质净化效果较差。此时,可以打开回流闸门1044,并利用回流水泵106将从回流闸门1044排出的湖水输送到滨湖隔离带105内,滨湖隔离带105内的湖水被该第二进水水泵输送到生物绳修复区101内,以便进一步净化。也就是说,从回流闸门1044排出的湖水被输送回生物绳修复区101,并再次经过生物绳修复区101和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的净化。由此不仅可以减轻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的压力,而且可以对湖水进行二次净化,以便提高净化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通过将湖水引入生物绳修复区101和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以及通过设置滨湖隔离带105,从而解决了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水体保持差的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可以有效地去除湖水中的污染物,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大于50%。
为了更好地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在图1中标示出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并参考该前后方向和该左右方向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进行描述。其中,前后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左右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包括生物绳修复区101、生物绳102、第一进水水泵103、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滨湖隔离带105、回流水泵106、第二进水水泵、输水管道107、护堤109、第一泵房(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泵房(图中未示出)。
该第一泵房设在生物绳修复区101的前端,即该第一泵房设在生物绳修复区101与湖区之间,第一进水水泵103设在该第一泵房内。
如图1所示,生物绳修复区101沿前后方向延伸,生物绳修复区101的前端为第一进水口,生物绳修复区101的后端为第一出水口。其中,生物绳修复区101的底壁具有预定坡度,该预定坡度为8度-12度,生物绳修复区101的深度由前向后增大。
具体地,生物绳修复区101的长度约为30米、宽度约为10米、深度约为1.5米,生物绳修复区101内的正常水面高度约为1.2米。生物绳修复区101的底部有10度的坡度。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进水口的进水闸门1013,第一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出水口的第一出水闸门1014。由此在枯水季节可以利用进水闸门1013关闭第一进水口且利用第一出水闸门1014关闭第一出水口,从而能够生物绳修复区101内的水面保持在一定高度,以便使附着在生物绳102上的微生物能够正常存活。
此外,通过设置第一出水闸门1014,还可以在生物绳102上形成较好的生物膜时再开启第一出水闸门1014。也就是说,在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运行时,先只开启生物绳修复区101,待生物绳102上形成较好的生物膜时再开启第一出水闸门1014,将湖水引入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
生物绳102包括环形内芯和套设在该环形内芯上的环形纤维层,该环形内芯和该环形纤维层由亲水性的化学合成纤维制成。也就是说,生物绳102包括该环形纤维层以及设在该环形纤维层内的该环形内芯。
具体而言,生物绳102由强亲水性的化学合成纤维材料构成,生物绳102的内芯与外侧纤维构成结构紧密的环状纤维束,可以保持相应的强度,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使固着的附着生物更加不易脱落。生物绳102主要用来去除颗粒污染物和初步降低水体中的氮磷有机质。生物绳102上附着的细菌形成的生物膜微生物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和厌氧吸附作用进行水体脱氮除磷,增加水体透明度。
有利地,生物绳修复区101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进一步包括第一安装件(图中未示出)、第二安装件(图中未示出)和多个第三安装件(图中未示出)。该第一安装件设在该第一侧壁上且沿生物绳修复区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二安装件设在该第二侧壁上且沿生物绳修复区101的长度方向延伸。
多个该第三安装件沿生物绳修复区10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该第三安装件的第一端与该第一安装件相连,每个该第三安装件的第二端与该第二安装件相连。换言之,每个该第三安装件沿生物绳修复区10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每个该第三安装件上设有多个沿生物绳修复区10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生物绳102。也就是说,生物绳102的上端与该第三安装件相连,即每个生物绳102沿竖直方向浸泡在生物绳修复区101内的水体中。
具体而言,该第一安装件、该第二安装件和该第三安装件都可以是铁丝。相邻两个该第三安装件的间距大约为50厘米,每个该第三安装件上相邻的两个生物绳102的间距大约为50厘米,即生物绳102的安装密度可以是50*50厘米。其中,每个生物绳102的长度可以是1米左右,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一人工堤坝1081和第二人工堤坝1082以便将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分隔为第一子修复区1046、第二子修复区1047和第三子修复区1048。
其中,第一人工堤坝1081和第二人工堤坝1082中的每一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人工堤坝1081上设有第一过水通道1083以便第一子修复区1046与第二子修复区1047通过第一过水通道1083相连通,第二人工堤坝1082上设有第二过水通道1084以便第二子修复区1047和第三子修复区1048通过第二过水通道1084相连通。第一子修复区1046、第二子修复区1047和第三子修复区1048中的每一个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区域。
具体而言,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的长度约为70米、宽度约为80米、深度约为0.3米-0.5米,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的占地面积约为5.6平方公里。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可以种植芦苇、梭梭、红柳等植物,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经过周期为半个月的排放水间隔,以便使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的湿地处于干湿交替的状态。
构建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时主要依托湖滨带湿地原有地形,种植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去除水体的营养盐,改善水质和土壤。修复后的水体可从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的第二出水口排出,可用作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
在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用两道人工堤坝(第一人工堤坝1081和第二人工堤坝1082)将其分为三个相等部分。其中,第一人工堤坝1081和第二人工堤坝1082的宽度约为1米,第一过水通道1083和第二过水通道1084的直径约为30厘米。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第二进水口设在第一子修复区1046的前壁面的右端部,第二出水口设在第三子修复区1048的后壁面的左端部,第一过水通道1083设在第一人工堤坝1081的左端部,第二过水通道1084设在第二人工堤坝1082的右端部。由此可以使湖水(污水)在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按照“之”字形流经整个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从而可以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使水体更加充分地净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出水口的第二出水闸门1045。由此可以使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的回流系统由回流水泵106、输水管道107和滨湖隔离带105组成。该回流系统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在夏季水量较大、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水力负荷偏高的情况下水质净化效果较差。初次修复后的水体在回流水泵106和输水管道107的作用下被输送到滨湖隔离带105内,进而再次进入生物绳修复区101,以便被进一步净化。
有利地,该第二泵房邻近回流口,回流水泵106设在该第二泵房内。换言之,该第二泵房设在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的末端。
输水管道107可以埋设在地下,输水管道107的总长度约为50米、直径约为30厘米、埋设深度约为80厘米。通过将输水管道107埋设在地下,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滨湖隔离带105是最靠近湖区的部分,滨湖隔离带105的长度约为70米、宽度约为30米、深度约为0.3米。滨湖隔离带105优选种植芦苇。
如图1所示,护堤109设在滨湖隔离带105与湖区之间。换言之,滨湖隔离带105通过护堤109与湖区相隔。其中,护堤109采用草皮和一些低矮的灌木为主。
如图1所示,回流口可以设在第三子修复区1048的左侧壁面上,滨湖隔离带105位于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的前方,且滨湖隔离带105位于生物绳修复区101的左侧。由此可以使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的结构更加合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物绳修复区,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用于附着微生物的生物绳,所述生物绳设在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
用于将湖水输送到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的第一进水水泵;
用于种植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湖滨带湿地修复区,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和回流口,其中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回流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回流口的回流闸门;
滨湖隔离带,所述滨湖隔离带与所述生物绳修复区连通;
回流水泵,所述回流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回流口连通,所述回流水泵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道与所述滨湖隔离带连通;和
用于将所述滨湖隔离带内的水输送到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的第二进水水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绳修复区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前端为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后端为第一出水口,其中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底壁具有预定坡度,所述预定坡度为8度-12度,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深度由前向后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进水口的进水闸门,所述第一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口的第一出水闸门,所述第二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出水口的第二出水闸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绳包括环形内芯和套设在所述环形内芯上的环形纤维层,所述环形内芯和所述环形纤维层由亲水性的化学合成纤维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进一步包括:
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且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件设在所述第二侧壁上且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多个第三安装件,多个所述第三安装件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三安装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安装件相连,其中每个所述第三安装件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宽度方向间隔开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所述生物绳,所述生物绳为多个,多个所述生物绳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所述生物绳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宽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内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一人工堤坝和第二人工堤坝以便将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分隔为第一子修复区、第二子修复区和第三子修复区,其中所述第一人工堤坝和所述第二人工堤坝中的每一个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人工堤坝上设有第一过水通道,所述第二人工堤坝上设有第二过水通道,所述第一子修复区、所述第二子修复区和所述第三子修复区中的每一个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口设在所述第一子修复区的前壁面的右端部,所述第二出水口设在所述第三子修复区的后壁面的左端部,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设在所述第一人工堤坝的左端部,所述第二过水通道设在所述第二人工堤坝的右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口设在所述第三子修复区的左侧壁面上,所述滨湖隔离带位于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的前方且位于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左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护堤,所述护堤设在所述滨湖隔离带与湖区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一泵房,所述第一泵房设在所述生物绳修复区与湖区之间,所述第一进水水泵设在所述第一泵房内;和
第二泵房,所述第二泵房邻近所述回流口,所述回流水泵设在所述第二泵房内,其中所述输水管道埋设在地下。
CN201510563349.0A 2015-09-08 2015-09-08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523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3349.0A CN105152344B (zh) 2015-09-08 2015-09-08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3349.0A CN105152344B (zh) 2015-09-08 2015-09-08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52344A true CN105152344A (zh) 2015-12-16
CN105152344B CN105152344B (zh) 2017-09-26

Family

ID=54793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334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52344B (zh) 2015-09-08 2015-09-08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5234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03898A (zh) * 2019-12-25 2020-04-14 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型污水处理系统
CN112359915A (zh) * 2020-10-28 2021-02-12 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干湿交替湖滨带的智能控制引水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29619U (zh) * 2009-09-11 2010-07-21 河南万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三轴椭圆激振器的冷却机构
CN202016900U (zh) * 2011-04-11 2011-10-26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可采集水样的人工湿地连通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人工湿地系统
EP2716607A1 (en) * 2011-05-24 2014-04-09 Sung Il En-Tech Co. Ltd. Hybrid artificial wetlan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using same, and natural nonpoint purif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simultaneously purifying river and lake water
CN104803558A (zh) * 2015-04-21 2015-07-2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低流速城市小流域河网的水质净化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29619U (zh) * 2009-09-11 2010-07-21 河南万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三轴椭圆激振器的冷却机构
CN202016900U (zh) * 2011-04-11 2011-10-26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可采集水样的人工湿地连通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人工湿地系统
EP2716607A1 (en) * 2011-05-24 2014-04-09 Sung Il En-Tech Co. Ltd. Hybrid artificial wetlan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using same, and natural nonpoint purif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simultaneously purifying river and lake water
CN104803558A (zh) * 2015-04-21 2015-07-2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低流速城市小流域河网的水质净化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03898A (zh) * 2019-12-25 2020-04-14 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型污水处理系统
CN112359915A (zh) * 2020-10-28 2021-02-12 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干湿交替湖滨带的智能控制引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52344B (zh) 2017-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047888A1 (en) Tail water decentralized treatment and drainage system of sewage treatment plant
CN103803760B (zh) 灌区稻田排水沟串联湿地净污系统
CN201068423Y (zh) 可拆卸人工湿地
CN103395930A (zh) 一种生态护坡式污水土地渗滤系统及其渗滤方法
CN104003574B (zh) 一种适用于农田排水沟渠的迷宫式生态净化池
CN109399800B (zh) 一种河流湖泊径流污染梯级控制系统
CN105967339A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灌溉水的生态塘净化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11592175A (zh)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CN110642384B (zh) 一种用于削减入河面源污染的河滩台地人工湿地系统
CN105464050A (zh) 可再生填料-植物组合式沟渠-护坡氮磷生态拦截系统
CN113354093A (zh) 一种生态驳岸与水生植物耦合的河道修复方法
CN102926362A (zh) 一种农田排水的控污减排方法
CN108328744B (zh) 基于海绵生态体系的处理农田面源污染的三级生态水塘
CN102120672B (zh) 高寒地区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处理系统及其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方法
CN105152344A (zh)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CN210559648U (zh) 梯级多段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池
CN112761103A (zh) 农田面源汇水小循环生态治理方法及系统
CN102198973A (zh) 一种地埋式生物滤池
CN112321094A (zh) 岸坡水生态景观式瀑布型水质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
CN209872526U (zh) 一种用于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装置
CN207645890U (zh)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模块化曝气人工湿地
CN116161796A (zh) 利用河道构建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的方法
CN202625932U (zh) 复合型介质的雨水生态净化利用系统
CN110241781A (zh) 城市内陆河生态与堤岸园林景观综合治理方法
CN205348113U (zh) 可再生填料-植物组合式沟渠-护坡氮磷生态拦截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