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4809A - 用于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准备直接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准备直接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4809A
CN105144809A CN201480007114.7A CN201480007114A CN105144809A CN 105144809 A CN105144809 A CN 105144809A CN 201480007114 A CN201480007114 A CN 201480007114A CN 105144809 A CN105144809 A CN 105144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beep
page message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71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4809B (zh
Inventor
安德烈亚斯·施密特
迈克·比纳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ple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filed Critical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5144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4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4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4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90Services for handling of emergency or hazardous situations, e.g. 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s [ET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描述了一种通信终端,包括:接收器,所述接收器被配置为接收寻呼消息;检测器,所述检测器被配置为判定所述寻呼消息是否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寻呼消息包括准备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所述指示、就准备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

Description

用于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准备直接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通信终端、通信设备、用于处理寻呼消息的方法以及用于控制通信终端的方法。
背景
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目前在研究位于邻近范围内的移动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用例、并标识其由运营商控制的发现的潜在要求的进程中。这种活动是通称“ProSe”(接近服务)。预期当3GPP的Rel-12工作开始时,关于此主题的相应技术阶段2的工作会立刻开始。直接UE到UE通信的用例是例如:商业用途、社交用途、网络卸载、UE充当移动中继(例如,出于诸如覆盖延伸、对接入技术不匹配的缓解以及类似目的的)、公众安全等。
“ProSe”主题能分为两部分:
·接近检测(这可由基础设施辅助):此过程判定给定的接近标准是否得到满足(“例如一个UE(用户设备)在另一UE的临近范围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双重的:一发现两个或多个UE的通常的接近度,并且阐明了直接UE到UE的通信是否可能。标准可以依据发现和UE到UE的通信不同而不同。
·UE到UE通信(这可以在移动网络运营商(MNO)的连续控制下)。
直接UE到UE的通信也被称为“设备到设备通信”或“D2D通信”。原则上有两种选择来实现这样的移动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路径:D2D空中接口(在本说明书称为Ud)可以通过某种类型的短程技术实现,其频带与蜂窝网络做使用的频带不同(例如,蓝牙或WiFi),或通过重新使用LTE技术实现,其可以针对D2D通信使用与蜂窝网络所使用的相同的频带。
在任何情况下,移动终端可具有用于D2D通信的单独的通信模块(在此也称为作为收发模块2),除了用于通信终端和通信之间的蜂窝广域无线通信的蜂窝通信模块装置。由于准备D2D通信(如激活所述通信模块)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因此期望得到用于减少建立D2D通信的延迟的方法。
概述
提供了一种通信终端,包括被配置为接收寻呼消息的接收器,被配置为判定寻呼消息是否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的检测器,以及被配置为如果寻呼消息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就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控制器。
此外,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被配置为生成寻呼消息的消息生成器(寻呼消息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以及被配置为将寻呼消息传输到通信终端的传输器。
另外,提供了一种用于根据上述通信终端来处理寻呼消息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根据上述通信设备来控制通信终端的方法。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贯穿不同的视图,相似标号一般指相同部分。附图不必按比例绘制,而是一般把重点放在示出本发明的原理上。在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将参考以下附图进行说明,其中:
图1示出了LTE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包括LTE、UMTS、和GSM状态的状态图;
图3示出了LTE协议结构;
图4示出了LTE协议结构;
图5示出了包括GERAN、UTRAN、和E-UTRAN的通信系统;
图6a和6b示出了两种双工方法的原理的图示;
图7示出了配置有D2D通信的通信系统;
图8示出了图示RRC连接建立过程的消息流图;
图9示出了RRC连接建立过程和随机访问过程之间的关系;
图10示出了通信终端;
图11示出了用于处理寻呼消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通信设备;
图13示出了图示用于控制通信终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图示寻呼过程的消息流图;
图15示出了图示对寻呼消息的处理的消息流图。
说明
以下详细描述参考附图,附图以图示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可被实践的具体细节和实施例。
词语“示例性”在本文中被用于指“作为示例、实例或图示”。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意实施例或设计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优选或有利。
术语“协议”意图包括被提供以实现通信定义的任意层的一部分的任何软件片段。“协议”可包括以下层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物理层(第1层)、数据链路层(第2层)、网络层(第3层)或上述层的任意其它子层或任意上层。
简单起见,在下文中将使用LTE和相应的实体(例如,E-UTRAN、EPC、和UE)来给出说明,但是要指出,如将在下文更详细描述的,各个方面也可以使用另外的蜂窝广域无线电通信技术和其相应实体来提供。
图1示出了通信系统100。
通信系统100可以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下文中也被称为蜂窝无线电通信系统),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线电接入网(例如,根据LTE(长期演进)或加强型LTE的E-UTRAN(演进的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电接入网))101和核心网(例如,根据LTE或加强型LTE的EPC(演进的分组核心))102。无线电接入网101可包括基站(例如,根据LTE或加强型LTE的基地收发器站、eNodeB、eNB、家庭基站、家庭eNodeB、HeNB)103。每个基站103可为无线电接入网101的一个或多个移动无线电小区104提供无线电覆盖。换言之:无线电接入网101的基站103可跨越不同类型的小区104(例如,根据例如LTE或加强型LTE的宏小区、毫微微小区、微微小区、小小区、开放小区、封闭订户组小区、混合小区)。
位于移动无线电小区104中的移动终端(例如UE)105可通过在移动无线电小区104中提供覆盖(换言之,操作移动无线电小区104)的基站103与核心网102以及其它移动终端105通信。换言之,操作移动终端105所位于的移动无线电小区104的基站103可向移动终端105提供E-UTRA用户平面终端和控制平面终端,其中用户平面终端包括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RLC(无线电链路控制)层和MAC(介质访问控制)层;以及包括RRC(无线电资源控制)层的控制平面终端。
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可基于多址接入方法通过空中接口106在基站103、和位于由基站103操作的移动无线电小区104中的移动终端105之间进行传输。在LTE空中接口106上可部署不同的双工方式,例如,FDD(频分双工)或TDD(时分双工)。
基站103通过第一接口107(例如X2接口)彼此互连。基站103还通过第二接口108(例如S1接口)连接到核心网102,例如,通过S1-MME接口108连接到MME(移动管理实体)109以及通过S1-U接口108连接到服务网关(S-GW)110。S1接口108支持MME/S-GW109、110和基站103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即,基站103可被连接到多于一个的MME/S-GW109、110,并且MME/S-GW109、110可被连接到多于一个的基站103。这可使得LTE中的网络共享成为可能。
例如,MME109可负责控制位于E-UTRAN的覆盖区域中的移动终端的移动性,而S-GW110可负责处理移动终端105和核心网102之间的用户数据的传输。
在LTE的情况下,无线电接入网101(即LTE情况下的E-UTRAN101)可被视为由基站103(即,LTE情况下的eNB103)组成,基站103向UE105提供E-UTRA用户平面(PDCP/RLC/MAC)和控制平面(RRC)协议终端。
eNB103可以例如托管以下功能:
-无线电资源管理功能:无线电承载控制、无线电接入控制、连接移动性控制、上行和下行链路中向UE105的动态资源分配(调度);
-用户数据流的IP头部压缩和加密;
-当从UE105提供的信息中不能确定到MME109的路由时,选择在UE105附接处的MME109;
-将用户平面数据向服务网关(S-GW)110路由;
-调度和发送(来自MME的)寻呼消息;
-调度和发送(来自MME109或O&M(操作及维护)的)广播信息;
-用于移动性和调度的测量及测量报告配置;
-调度和发送(来自MME109)的PWS(公共预警系统,其包括ETWS(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和CMAS(商业移动警报系统))消息;以及
-CSG(封闭订户组)处理。
通信系统100的每个基站103可控制其地理覆盖区域(即理想上由六边形形状所表示的它的移动无线电小区104)内的通信。当移动终端105位于移动无线电小区104内、并在移动无线电小区104上驻扎(换言之,注册了被分配给移动无线电小区104的跟踪区域(TA))时,其与控制该移动无线电小区104的基站103通信。当移动终端105的用户发起呼叫(移动发起的呼叫)或者呼叫被发往移动终端105(移动终止的呼叫)时,在移动终端105与控制移动站所位于的移动无线电小区104的基站103之间建立无线电信道。如果移动终端105从呼叫被建立的原移动无线电小区104移出并且在原移动无线电小区104中所建立的无线电信道的信号强度减弱,则通信系统可启动将呼叫转移到移动终端105移动到的另一移动无线电小区104的无线电信道。
随着移动终端105继续贯穿通信系统100的覆盖区域移动,呼叫控制可在邻近的移动无线电小区104之间转移。从移动无线电小区104到移动无线电小区104的呼叫转移被称为切换(handover)(或越区切换(handoff))。
切换还可发生在根据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进行操作的基站103之间。这将在图2中示出。
图2示出了状态图200。
状态图200包括:UMTS(UTRA,3G)移动终端状态(CELL_DCH201、CELL_FACH202、CELL_PCH/URA_PCH203和UTRA_Idle204),LTE(E-UTRA)移动终端状态(RRCCONNECTED205和RRCIDLE206),以及GSM(GERAN,2G和2.5G)移动终端状态(GSM_Connected207、GPRS分组传输模式208和GSM_Idle/GPRSPacket_Idle209)。与UMTS相反,对于移动终端105,只限定两个E-UTRARRC状态。图2可被视为示出了E-UTRA、UTRA和GERAN之间的移动性支持。
根据第一状态转换210,可在E-UTRA(即,根据LTE操作的基站103)与UTRAN(即,根据UTMS操作的基站103)之间执行切换。
根据第二状态转换211,可在E-UTRA(即,根据LTE操作的基站103)与GERAN(即,根据GSM操作的基站103)之间执行切换。
第三状态转换212可发生在UTRAN、GERAN和E-UTRAN的状态之间,例如,在没有活动小区切换的情况下的小区重选的情况下。应该注意,为简化起见,UTRAN和GERAN的状态之间的状态转换被省略,但是该转换也是可能的。
第四状态转换213可发生在相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的状态之间,例如,当连接被释放或连接被建立时。当RRC连接已被建立时,移动终端105处于RRC_CONNECTED。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即,没有RRC连接被建立),则移动终端105处于RRC_IDLE状态。
E-UTRA中的这两个RRC(无线电资源控制)状态RRC_IDLE和RRC_CONNECTED可以被描述为如下:
RRC_IDLE
-移动终端专用DRX(不连续接收)可由上协议层配置;
-移动性由移动终端105控制;
-移动终端105
--可获取系统信息(SI);
--监控寻呼信道以检测打进的呼叫和SI变化;
--针对小区(重)选择过程执行邻近的小区测量。
RRC_CONNECTED
当RRC连接已被建立时,移动终端105处于RRC_CONNECTED。
-从/向移动终端105传输单播数据;
-移动性由无线电接入网101控制(切换和小区改变命令);
-移动终端105可在下协议层被配置有移动终端专用DRX(不连续接收)。
-移动终端105
--可获取系统信息(SI);
--监控寻呼信道和/或第1类型SIB(系统信息块)内容以检测到SI变化;
--监控与共享数据信道相关联的控制信道以确定是否为其调度数据;
--执行邻近的小区测量和测量报道以协助网络做出切换决定;
--向无线电接入网101提供信道质量和反馈信息。
根据DRX,监视移动终端105的活动性的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得到控制。在PDCCH上可发现各种RNTI(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
如果移动终端105处于RRC_IDLE状态,则预期其监听在PDCCH上传输的P-RNTI(所谓的寻呼指示符),该P-RNTI可通告在PDSCH上存在寻呼消息。如果在RRC_IDLE状态中应用DRX,则移动终端105在每个DRX周期只需要监控一个寻呼时机(PO)。由基站103广播的系统信息(SI)通过在第2类型SIB中指定移动终端专用寻址周期来控制DRX操作。(应该注意,第2类型SIB(系统信息块)被在给定无线电小区驻扎的所有移动终端接收,但是被处于RRC_IDLE状态的移动终端105用于计算其个体寻呼时机(PO)的公式具有订户(即移动终端)的唯一IMSI(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符)作为输入变量)。
如果对于移动终端105,在RRC_CONNECTED状态中配置DRX,则移动终端105被允许不连续地(从而节省能量)监控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否则,移动终端105连续监控PDCCH。RRC(无线电资源控制)层通过配置定时器和参数来控制DRX操作。
根据LTE的E-UTRAN101的C-平面和U-平面的协议示出于图3中。
图3示出了协议结构300。
LTE空中接口(也称为Uu接口)在逻辑上被分为三个协议层。保证并提供各个协议层的功能的实体被实现于移动终端105和基站103二者中。最底层是物理层(PHY)301,其表示根据OSI(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第1协议层(L1)。被安排在PHY之上的协议层是数据链路层,其表示根据OSI参考模型的第2协议层(L2)。在LTE通信系统中,L2由多个子层(即,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302、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子层303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子层304)组成。Uu空中接口的最上层是网络层,其是根据OSI参考模型的第3协议层(L3),并且由C-平面307上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305组成。在C-平面307上,还存在NAS(非接入层)协议层306。
协议层301到306中的每个通过所定义的服务接入点(SAP)向其上面的协议层提供它的服务。为了提供对协议层架构的更好的理解,SAP被分配了清楚的名称:PHY301通过传输信道将其服务提供给MAC层302,MAC层302通过逻辑信道将其服务提供给RLC层303,并且RLC层303作为RLC模式(即,TM(透明模式)、UM(非确认模式)和AM(确认模式))的数据传输函数将其服务提供给PDCP层304。此外,PDCP层304通过无线电承载将其服务提供给RRC层305和U-平面308上层,具体地,通过信令无线电承载(SRB)提供给RRC305,而通过数据无线电承载(DRB)提供给U-平面308上层。根据LTE,当前最多支持3个SRB和8个DRB。
无线电协议架构不仅仅被水平分割成上述协议层;它也被垂直分割成“控制平面”(C-平面)307和“用户平面”(U-平面)308。控制平面307的实体被用于处理移动终端105和基站103之间的信令数据的交换,这是物理信道、传输信道、逻辑信道、信令无线电承载和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建立、重新配置和释放所需的(除了其他项之外);而用户平面308的实体被用于处理移动终端105和基站103之间的用户数据的交换。
根据LTE,每个协议层具有具体规定的功能:
-PHY层301主要负责:i)传输信道上的误差检测;ii)传输信道的信道编码/解码;iii)混合ARQ软组合;iv)将经编码的传输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v)物理信道的调制和解调。
-MAC层302主要负责:i)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ii)经由HARQ的误差校正;iii)逻辑信道优先化;iv)传输格式选择。
-RLC层303主要负责:i)经由ARQ的误差校正;ii)RLCSDU(服务数据单元)的级联、分割和重组;iii)RLC数据PDU(协议数据单元)的重分割和重排序。另外,RLC层303被建模从而使得存在针对每个无线电承载(数据或信令)的独立RLC实体。
-PDCP层304主要负责IP(互联网协议)数据流的头部压缩和解压、用户平面数据和控制平面数据的加密和解密、以及控制平面数据的完整性保护和完整性验证。PDCP层304被建模为每个RB(即DRB和SRB,除了SRB0)与一个PDCP实体相关联。每个PDCP实体取决于RB特性(即单向或双向)和RLC模式而与一个或两个RLC实体相关联。
-RRC层305主要负责移动终端105和基站103之间的控制平面信令,并且除其他功能以外还执行以下功能:i)系统信息的广播,ii)寻呼,iii)物理信道、传输信道、逻辑信道、信令无线电承载和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建立、重新配置和释放。信令无线电承载被用于移动终端105和基站103之间的RRC消息的交换。
根据E-UTRA(LTE)技术,C-平面(控制平面)307和U-平面(用户平面)308之间的差异被描绘在图4中。RRC协议和所有较低层协议(PDCP、RLC、MAC和PHY)终止于eNB103,而NAS协议层306终止于EPC102中的MME109。
图4示出了第一协议结构400和第二协议结构410。
第一协议结构400与U-平面相对应,而第二协议结构410与C-平面相对应。
类似于图3中所示的图示,协议结构400、410包括物理层401、MAC层402、RLC(无线电链路控制)层403、PDCP层404、RRC层405、以及NAS(非接入层面)协议层406。
在物理层401、MAC层402、RLC层403、PDCP层404、和RRC层405中,通信的终止点是移动终端(UE)411和基站(eNB)412。
在NAS协议层406中,通信的终止点是UE411和MME413。
使用LTE,UMTS空中接口通过提高系统容量和谱效率被进一步优化用于分组数据传输。除了其它增强,最大网络传输速率被显著提高,即在下行传输方向达到300Mbps,而在上行传输方向达到75Mbps。LTE支持从1.4MHz到20MHz的可伸缩带宽,并且是基于新的多种接入方法的,例如,下行方向(塔(即基站)到手机(即移动终端))中为OFDMA(正交频分多址)/TDMA(时分多址),而上行方向(手机到塔)中为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TDMA。OFDA/TDMA是多载波多接入方法,其中订户被提供有在频谱中的限定数量的订户、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限定传输时间。用于传输和接收的LTE用户设备(UE,例如移动设备或蜂窝电话)的RF能力已被设置为20MHz。物理资源块(PRB)是用于对在LTE中定义的物理信道进行分配的基线单元。它包括12个子载波乘6个或7个OFDMA/SC-FDMA符号的矩阵。在物理层,一对OFDMA/SC-FDMA符号和子载波被表示为资源元素(RE)。
3GPPLTE规范组描述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两者来分隔UL和DL流量,但当推出第一LTE系统时,MNO的(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偏好决定的大多数部署的系统是FDD。将来,TDD系统的数量预期将增加,这是因为一些MNO确定在他们的PLMN(公共陆地移动网络)中需要非对称性和更灵活的UL/DL配置,但FDD系统将仍然流行一些年。
对LTE技术的增强不限于空中接口。3GPP的LTE无线通信标准的核心网络架构也被增强。这一尝试通常被称为SAE(系统架构演进)。
SAE指对GPRS核心网络的演进,有一些不同之处:
-简化的架构;
-全IP(互联网协议)网络(AIPN);
-对更高吞吐量和更低延迟无线接入网络(RAN)的支持;
-对多个异构的RAN(包括诸如GPRS之类的传统系统、以及非3GPP系统(例如,WiMAX))的支持以及它们的移动性;
根据SAE架构,主要组件是演进分组核心(例如,形成图1中所示的通信系统100的核心网络)。演进分组核心(EPC)包括:
-移动性管理实体(MME):该MME是LTE无线接入网络(E-UTRAN)的关键控制节点,并且根据LTE它掌握以下功能:
--NAS信令;
--NAS信令安全;
--AS(接入层面)安全控制;
--针对3GPP接入网络之间的移动性的CN(核心网络)间节点信令;
--空闲模式UE可达性(包括对寻呼重新传输的控制和执行);
--跟踪区域列表(TAL)管理(针对处于空闲模式和活动模式的UE);
--PDNGW(分组数据网络网关)和服务GW的选择;
--针对具有MME改变的切换的MME选择;
--针对到2G或3G3GPP接入网络的切换的SGSN(服务GPRS(通用分组无线电系统)支持节点)选择;
--漫游;
--认证;
--承载管理功能,包括专用承载建立;
--支持PWS(其包括ETWS和CMAS)消息传输;
--可选地执行寻呼优化。
-服务网关(S-GW):根据LTE,S-GW掌握以下功能:
--针对eNB间切换的本地移动锚点;
--针对3GPP间移动性的移动锚;
--E-UTRAN空闲模式下行链路分组缓存以及网络触发的服务请求程序的启动;
--合法侦听;
--分组路由和转发;
--标记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传输层级分组;
--针对运营商间计费的、用户和QCI(QoS(服务质量)类标识符)粒度的记账;
--每个UE、PDN和QCI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计费。
-PDN网关(P-GW):根据LTE,PDN网关通过作为UE的流量的出口点和入口点,来提供从UE到外部分组数据网络的连接性。UE可以同时与一个以上的P-GW同时连接以访问多个PDN。P-GW执行策略实施、针对每个用户的分组过滤、计费支持、合法监听和分组筛选。P-GW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用作针对3GPP与诸如WiMAX和3GPP2(CDMA1X和EvDO(演进数据优化))之类的非3GPP技术之间的移动性的锚。
以下参考图5说明具有三个不同的无线电接入网(RAN)的通信系统(例如3GPP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针对非漫游情况)。
图5示出了通信系统500.
通信系统500包括E-UTRAN501和核心网络502。
通信系统500与通信系统100相对应,其中在图1中更详细地示出了E-UTRAN101、501,而在图5中更详细地示出了核心网络102、502。
可以与移动终端105相对应的移动终端503可以借助于空中接口(Uu接口)504连接到E-UTRAN501。
核心网络502包括服务网关505、PDN(分组数据网络)网关506、PCRF(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507、MME(移动性管理实体)508、和HSS(归属订户服务器)509、SGSN(服务GPRS(通用分组无线电服务)支持节点)510。
E-UTRAN501借助于S1-U接口511与服务网关505交换信息或命令。服务网关505借助于S5接口512来耦合到PDN网关506。PDN网关506和PCRF507可以分别借助于SGi接口513和Rx接口514来访问由移动通信系统500的运营商提供的IP(互联网协议)服务515(即可以访问,例如相应的服务器)。
PCRF507借助于Gx接口516被耦合到PDN网关506。服务网关505借助于S4接口524与SGSN510耦合。服务网关505还可以经由S12接口518被耦合到UTRAN(即根据UMTS的无线接入网络)517。MME508借助于S6a接口525与HSS509耦合。MME508还借助于S1-MME接口526被耦合到E-UTRAN501。
SGSN510可以支持到UTRAN517和/或GERAN(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EDGE(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无线接入网络)519的传统接入。SGSN510经由S3接口522与MME508耦合。服务网关505经由S11接口523与MME508耦合。
GERAN也被称为2G和2.5G。UTRAN是组成UMTS无线接入网络的NodeB和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的总称。这种通信网络通常被称为3G,可以承载从实时电路交换到基于IP的分组交换的许多流量类型。UTRAN包括至少一个NodeB(即UMTS基站),其连接到至少一个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RNC为一个或多个NodeB提供控制功能。NodeB和RNC可以是相同的设备,虽然典型的实现方式具有服务多个NodeB的位于中央位置的分立RNC。RNC连同其相应的NodeB被称为无线电网络子系统(RNS)。针对每个UTRAN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RNS。
E-UTRAN501是针对当前正研究中的LTE(3.9G)的3GPP无线电接入网。E-UTRA空中接口将OFDMA用于下行链路(即,用于从基站到移动终端的传输方向),并将单载波FDMA(SC-FDMA)用于上行链路(即,用于从移动终端到基站的传输方向)。其采用每个(基地和用户)站具有多达四个天线的MIMO(多输入多输出)。使用OFDM使得E-UTRA在对它的频谱使用上能够比基于CDMA的系统(例如,UTRAN)更加灵活。OFDM具有比CDMA更大的链路谱效率,并且当与调制格式(例如,64QAM)以及作为MINO的技术相结合时,预期E-UTRA比具有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和HSUPA(高速上行分组接入)的W-CDMA(宽带码分多址)高效得多。
图6a和图6b示出了说明3GPPLTE规范所描述的频谱的图示。图6a示出了说明对频分双工(FDD)的使用的图601。图6b示出了说明对分离的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流量使用时分双工(TDD)的图602。频分双工(FDD)针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使用具有两个不同频带603、604的成对的谱。下行链路频带603与上行链路频带604分离。时分双工(TDD)在同一频带中针对上行链路605和下行链路606使用交替的资源部分。时分双工(TDD)可以使用交替的上行链路部分605和下行链路部分606,上行链路部分605和下行链路部分606在与图6a中所示的频分双工(FDD)中的上行链路频带所使用的频带相同的频带中。用于交替的上行链路部分605和下行链路部分606的频带可以与频分双工(FDD)中的下行链路频带所使用的频带相同。
图7示出了通信系统700。
通信系统700包括基站701,例如对应于基站103(本文中也称为通信设备);第一通信终端设备702(例如第一UE702),例如对应于移动终端105;以及第二通信终端设备703(例如第二UE703)。第一通信终端702和第二通信终端703具有绕过基站701(例如绕过无线电接入网络101)的直接设备到设备(D2D)的通信。
第一通信终端702例如包括第一收发器模块(例如LTE通信模块)、以及第二收发器模块(例如无线通信模块),第一收发器模块用于经由网络空中接口(例如LTEUu接口)与基站701通信、并且第二收发器模块用于经由D2D空中接口(例如Ud接口)与第二通信终端通信。两个收发器模块可以例如彼此独立地被控制(例如激活和去激活)。
直接UE到UE通信还被称为“设备到设备通信”或“D2D通信”。原则上存在两种替代方案实现这样的通信终端设备702、703(也被称为移动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路径:D2D空中接口704(Ud)可以由某一类型的短距离技术(例如,蓝牙或WiFi)来实现、或者可以通过复用LTE技术的LTE-TDD类别来实现。通信连接绕过基站701。
对于直接UE到UE通信,TDD相较FDD具有许多益处(举例来说,可以预期针对发送路径和接收路径的相同的信道特性,并且不需要使用闭环原则的信道估计等等)。
举例来说,驻留于LTE-FDD小区的覆盖范围中、并且想要参与无线电小区的一个频带中的直接基于TDD的UE到UE通信的移动设备受到由通过该无线电小区中的Uu接口705的流量造成的干扰。同时,源于这些类型的D2D-UE702和703、通过Ud接口705的D2D流量也会在无线电小区的DL(下行链路)或UL(上行链路)带中对经过Uu接口705得到服务的其它UE造成一些(本地)干扰。
替代地,处于RRC_IDLE状态的两个UE702、703可以驻留在相同基站上。在某一时刻两个UE702、703可能检测到它们是很邻近的、并且它们的D2D技术(或参与直接UE到UE通信的能力)将使得通过Ud接口704的直接数据交换称为可能。
图8示出图示第一UE702以及E-UTRAN(例如(e)NodeB701)之间的连接的建立的消息流图800。该过程典型地由UE执行以获得到基础设施(即网络侧)的初始接入。它通常包括随机访问。
如图8所示,第一UE702中的上层实体可以发起RRC连接建立过程。连接建立可以涉及SRB1(信令无线电承载1)以网络侧的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的接收而建立和终止(在成功的情况下)。更详细地,第一UE702可生成RRC连接请求消息802,并可以通过蜂窝空中接口(LTE情况下的Uu接口)向E-UTRAN(例如(e)NodeB701)传输RRC连接请求消息802。一旦接收到RRC连接请求消息802,(e)NodeB701就可以生成RRC连接建立消息806,并且可以在808将RRC连接建立消息806传输至第一UE702。此外,一旦接收到RRC连接建立消息806,第一UE702就可生成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810,并且可以在812向E-UTRAN(例如(e)NodeB701)传输连接建立完成消息810以完成建立过程。
随机接入程序(是MAC(媒体访问控制)程序)是RRC连接建立的组成部分。RRC可以控制随机接入程序。RRC连接建立程序的目的是要执行从RRC_IDLE到RRC_CONNECTED的状态转换。对此可能有数个原因:流量在UE中被生成以供在UL(上行链路)方向传输(移动始发流量),或UE通过在先的寻呼事件(即,通过之前对PDCCH上的寻呼指示符的接收(随后是接收PDSCH上的RRC寻呼消息))而被指令切换到RRC_CONNECTED。寻呼可以例如当去往该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到达的事件在EPC中被检测到时发生(移动终点流量)。
UE702和eNodeB701中的RRC连接建立过程和随机访问过程之间的关系示出于图9中。具体的,示出了具有许多连接问题的(不成功的)随机访问过程。
图9示出了流程图900。
流发生在UE702和基站701之间。
RRC连接请求消息902(其在上行链路CCCH(公共控制信道)逻辑信道上从第一UE702的RRC实体904被传输到第一UE702的MAC实体906)可以在UE702侧开始随机访问过程。在第一消息(消息#1)908中,随机访问前导码被使用上行链路方向上的随机访问资源发送到(e)NodeB701。随后随机访问响应由eNodeB701侧的MAC实体910生成、并且在第二消息(消息#2)912中被在DL-SCH传输信道上传送。在914,如果基站701侧的MAC实体906没有接收到随机访问响应窗内的随机访问响应、或具有正确前导码标识符的随机访问响应,则MAC实体906增加其前导码传输(PreambleTrans)数量计数器,并在908重新开始。
假设在本示例中,UE702侧的MAC实体906成功接收随机访问响应,则作为响应,UE702侧的MAC实体906生成RRC连接请求、并且将RRC连接请求在第三消息(消息#3)916中在上行链路方向上的“第一调度传输”中传送。在eNB701侧,第三消息916作为RRC连接请求消息918被从MAC实体910传递到RRC实体920。由eNB701中的RRC实体920所接收的RRC连接请求消息918可以与UE702中的RRC实体920所提交的RRC连接请求消息902具有相同的内容。eNB701侧的RRC实体920现在可以通过生成RRC连接建立消息922来做出应答。RRC连接建立消息922作为竞争解决在第四消息(消息#4)924中在下行链路CCCH逻辑信道上传递。
假定在本实施例中,MAC实体906在926检测竞争解决的失败。进一步假设MAC实体906在928确定前导码发送次数比前导码TransMax(最大传输)值+1小。因为这种情况下,MAC实体906在930保持消息#3被缓冲,并且包括对消息908、912、916和924的交换的随机访问进程在932被重复。
在934再次假设,MAC实体906检测竞争解决的失败。进一步假设MAC实体906在936确定前导码发送次数比前导码TransMax(最大传输)值+1小,保持消息#3在938被缓冲,并且包括对消息908、912、916和924的交换的随机访问进程在940被重复。最终(例如随机访问过程的附加重复之后),在942对另一竞争解决的失败的检测之后,前导码传输次数等于前导码TransMax值+1。响应于944对此的确定,MAC实体906仍在946保持消息#3被缓冲,但在948向RRC实体904报告随机访问的问题。
MAC实体906可以在950再次重复随机访问过程,并且在952确定又一竞争解决的失败之后,MAC实体906可以在954保持增加前导码传输计数、并且在956保持消息#3被缓冲。
该过程可以在958、960、962和964再次重复一次或多次,直到RRC实体904在968响应于(针对终止连接建立的)T300定时器的到期而在966传输MAC重置,并且MAC实体906刷新在970缓冲的消息#3,且随机访问过程失败。
T300定时器可以在长达两秒钟范围内取值。可以看出,在成功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对寻呼消息的接收(先于RRC连接请求消息被接收、未示出在图9中)、以及RRC连接建立过程的终点(即在网络侧对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的成功接收,由于图9仅示出了不成功的情形,其也未示出在图9中)之间的时间可以取决于随机访问程序的重复次数而变化。如果UE702面临着许多竞争解决的问题,则该时间可能会增长。当第一次连接建立失败并且需要开始另外的连接建立过程时,到UE702和eNodeB701之间的RRC连接建立为止的时间甚至可以变得显著大于两秒。
从该示例可以看出,即使连接建立并未失败,RRC连接的成功建立可能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如长达两秒钟)。在下文中,描述了可例如用于利用这段时间来准备直接的设备到设备通信的通信终端、通信设备和相应的方法。
图10示出了通信终端1000。
通信终端1000包括被配置为接收寻呼消息的接收器1001、以及判定寻呼消息是否包括准备直接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通信的指示的检测器1002。
此外,通信终端1000包括控制器1003,控制器1003被配置为如果寻呼消息包括准备直接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通信的指示,则准备直接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通信。
换言之,可以利用寻呼消息来请求通信终端准备直接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例如,这可以允许通信终端使用RRC连接建立所必须的时间,该RRC连接是针对已准备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其特性随后可以例如经由该RRC连接被作为信号传输)的。与请求准备设备到设备通信的请求(例如激活某特定通信模块)作为信号经由RRC连接传输的情况相比,直到设备到设备通信成功建立为止的时间可以得到减少。
例如,具有D2D能力(例如在Ud无线链路上使用WiFi或蓝牙中的任一者)的移动终端105具有可以彼此独立地开启和关闭的至少两个无线电接入模块。网络侧(例如,核心网102)可以例如通过MME109和移动终端105之间的NAS(非接入层)信令来开关WiFi模块。然而NAS信令只能在RRC连接已建立、并且所有相关信令无线电承载已成功建立之后才能开始。根据图10,移动终端105可以在接收到寻呼消息(即参照图8解释的RRC连接建立过程完成之前)之后就开启WiFi模块。通信终端不是必须等待NAS信令连接变得可用于开关D2D收发器模块。
例如,网络侧被启用以向正被寻呼的移动终端指示新的寻呼目标(pagingcause)。这种寻呼目标可以触发通信终端为(某种)D2D活动做准备。移动设备随后可以立即开启其D2D模块(其可以例如是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即一些基本的D2D邻近检测算法能够在RRC连接建立过程完成之前来执行。D2D模块也本文中称为收发器模块2。
指示可以例如指示通信终端将针对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来分配资源,并且控制器可以例如被配置为如果寻呼消息包括该指示、则针对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来分配资源。
资源例如包括存储空间和/或计算资源。
通信终端可以例如包括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本文中也称为收发器模块2),指示可以例如对通信终端将激活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进行指示,并且控制器可以例如被配置为如果寻呼消息包括该指示、则激活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
例如,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包括短程通信收发器。
例如,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是WiFi通信模块或蓝牙通信模块。
接收器例如被配置为从蜂窝式无线电通信网络的基站接收寻呼消息,并且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例如是绕过该基站的通信。
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换言之D2D通信)例如是与另外的通信终端的通信。
通信终端1000例如执行示于图11中的方法。
图11示出了流程图1100。
流程图1100示出了例如由通信终端执行的、用于处理寻呼消息的方法。
在1101,通信终端接收寻呼消息。
在1102,通信终端判定该寻呼消息是否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
在1103,如果该寻呼消息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则该通信终端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
例如如图12所示的通信终端1000从通信设备接收寻呼消息。
图12示出了通信设备1200。
通信设备1200包括被配置为生成寻呼消息的消息生成器1201、以及被配置为将寻呼消息发送到通信终端的传输器1202,寻呼消息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通信设备1200可以是蜂窝广域无线通信网络的基站。可以通过蜂窝广域无线通信接口(例如LTEUu接口)将寻呼消息从通信设备1200发送到通信终端1000。
通信设备1200执行例如如图13所示的方法。
图13示出了流程图1300。
流程图1300示出了例如由通信设备执行的、用于控制通信终端的方法。
在1301,通信设备生成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的寻呼消息。
在1302,通信设备传输寻呼消息到通信终端。
通信设备是例如基站(或者另一网络组件)。
消息生成器可以例如被配置为在对要接收寻呼消息的所有的通信终端都可适用的寻呼消息的片段(例如在寻呼消息的通用部分或记录中)中包括指示。
替代地,消息生成器可以被配置为在仅适用于该通信终端的寻呼消息的片段(例如在寻呼消息的特定于终端的部分或记录中)中包括指示。
消息生成器还可以被配置为在寻呼消息中进一步包括指定该寻呼消息的传输的目标是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
应当注意,在与通信终端1000的上下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可以类似的对通信设备1200、和在图11和13中示出的方法有效,反之亦然。
通信终端1000和通信设备1300的组件(例如接收器、检测器、控制器、消息生成器和传输器)可以例如通过一个或多个电路来实现。“电路”可被理解为实现实体的任意种类的逻辑,其可以是执行存储在存储器、固件或其任意组合中的软件的专用电路或处理器。因此,“电路”可以是硬连线逻辑电路或诸如可编程处理器(例如,微处理器(例如,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处理器或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处理器))之类的可编程逻辑电路。“电路”还可以是执行软件(例如,任意种类的计算机程序(例如,使用诸如Java之类的虚拟机器代码的计算机程序))的处理器。将在下文进行详细描述的各个功能的任意其它种类的实现方式也可被理解为“电路”。
在下文中,参照如图1和7中所描述的架构更详细地描述了示例。
在下文的示例中,做出了以下的假设(这些假设不是必要的):
·UE702和基站701之间的空中接口(Uu接口705)使用LTE-FDD(频分双工);
·UE703和基站701之间的空中接口(Uu接口705)使用LTE-FDD(频分双工);
·针对UE到UE通信的两个(或多个)设备(例如移动设备)(例如用户设备702、703)之间的空中接口(Ud接口704)使用某种TDD技术;
·Ud上基于TDD的D2D操作在如图6示出的LTE-FDD成对频谱的DL频带604、或UL频带603中的一个频带上。
·(通过Ud来)参与D2D通信的移动设备在一定的预定时间期间不需要(通过Uu)至MNO的基础设施的活动RRC连接。
在下文的示例中,从基站103(基站103操作移动终端105驻扎于其上的移动无线电小区104)发送的寻呼消息包括准备D2D通信(或换言之,D2D活动)的指示。
针对在诸如UMTS之类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寻呼,在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中提供了特殊的寻呼指示符信道以检测寻呼消息。寻呼指示符信道是专门设计以使移动终端能够周期性地唤醒其接收器(该周期为一段很短的时间,以尽量减少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来检测(通常被分配给一组移动终端的)寻呼指示符。移动终端随后将保持其接收器打开以接收指示被寻呼的移动终端的确切身份的较长消息。在LTE中不存在用于这种目的的分离的物理信道;替代地PDSCH被用于寻呼消息并且指示通过PDCCH来提供。在LTE中,PDCCH信令在持续时间上已经非常短,并且因此对于移动终端105不时地监视PDCCH的影响很低。因此正常PDCCH信令可用于承载寻呼指示符(或等同于寻呼指示符),而详细的寻呼信息在由PDCCH所指示的资源块中的PDSCH上承载。在PDCCH上发送的寻呼指示符使用称为寻呼-RNTI(P-RNTI)的固定标识符。不同的移动终端(组)通常被配置为针对其寻呼消息而监视不同的子帧(寻呼时机),而不是对于不同的移动终端(组)提供不同的寻呼指示符。
寻呼过程的目的通常是下述项之一:
·向RRC_IDEL状态中的移动终端发送寻呼信息,和/或
·向RRC_IDEL状态中和RRC_CONNECTED状态中的移动终端通知系统信息变化,和/或
·向移动终端通知PWS(公共警报系统)通告。
例如,在这个示例示出了如示于图14中的寻呼过程。
图14示出了图示寻呼过程的消息流图1400。
消息流发生在下述项之间:UE1401(对应于移动终端105)、基站1402(对应于服务移动终端105的基站103(即基站103操作移动终端105驻扎于其上的无线电小区)、MME1403(对应于MME109)、S-GW1404(对应于S-GW110)、以及例如是核心网102的一部分的HSS1405和分组数据网关(P-GW)1406。
作为示例,当意在UE105(假定处于RRC_IDEL)的DL数据到达S-GW110,寻呼由MME109发起。
在1407,要被发送到UE1401的数据到达P-GW1406。
在1408,P-GW1406将数据转发至S-GW1404。
在1409,S-GW1404确定要参与寻呼过程的右MME,并在1410向所确定的MME1403发送DL数据通告以通知MME1403要被发送到UE1401的数据。
在1411,MME1403确定要接触的E-UTRAN101的右节点,例如右基站103。MME1403对RRC_IDEL的跟踪区域列表(TAL)管理负责,并且因此知晓E-UTRAN101的哪个节点(以及哪个无线电小区104)将参与到UE1401的寻呼过程。
这可能需要S-GW1404和/或MME1403分别在1412和1413质询HSS1405,来确定右MME或E-UTRAN的右节点101。HSS1405是给定用户的主数据库,包含订阅相关信息来支持实际处理呼叫/会话的网络实体,以获得最新的关于UE行踪的信息。
在1414中,MME1403根据MM上下文信息向与特定UE1401相关的那些eNB103发送寻呼请求(换言之,向操作属于UE1401在其中注册的跟踪区域(TA)的无线电小区104的所有eNB103发送),在此情况下例如是基站1402。基站1402可以操作属于不同的TA的无线小区。在1415,基站1402向待决(inquestion)TA的无线小区发送寻呼消息(即其后跟随有PDSCH上的RRC-寻呼-消息的在前PDCCH上的寻呼-指示符)。基站1401在UE的寻呼时机发送寻呼消息。
在1416,UE1401以服务请求向MME1403做出响应。
在1417,执行用户面建立,并且在1418数据被发送到UE1401。
应当注意,在E-UTRAN101可以通过针对每个UE包括一个寻呼-记录,来寻址在1415中发送的寻呼消息内的多个UE。E-UTRAN101还可以指示系统信息的改变,和/或在寻呼消息中提供ETWS通知或CMAS通知。在UE中,寻呼信息被提供给上层,作为响应上层可以发起RRC连接建立过程(或者一般来说,如图14示出的“服务请求”1416),例如来接收打进的呼叫。
在下文中,描述了D2D通信的寻呼目标(例如触发UE1401来打开所需的D2D收发器)的信令传输、以及在接收了寻呼目标之后的UE行为(例如开始特定于的D2D程序)的示例。
D2D寻呼目标的信令传输
在下面的部分中给出了几个信号的示例(即以1415中所发送的寻呼消息的形式)。在这些示例中,寻呼消息的接收作为触发点,从而移动终端105(或多个移动终端)被触发来提前准备好某D2D活动(例如打开其无线模块、以及探测可用的对等实体来找到在其附近的其它设备)。
表1示出了在其中将参数D2D-接近-检测包括到寻呼消息(特别是UE的个体寻呼-记录中)的示例。
表1
行22至27是对UE1401的寻呼记录。在行25,参数D2D-接近-检测被包括在内。该参数的存在向UE1401指示寻呼事件的目标是(例如ProSe范围中的)接近检测。使用该参数,UE1401可以提前将自身准备好用于接近检测过程(例如打开其WiFi模块),以减少延迟。
表2示出了其中将参数D2D-模块-控制包括到寻呼消息(特别是UE的个体寻呼-记录中)的示例。
表2
行22至27是对UE1401的寻呼记录。在行25,参数D2D-模块-控制被包括在内。该参数可以取两个值:如果设置为“ON”则UE1401应打开其D2D模块,如果设置为“OFF”UE1401应关闭其D2D模块。
表3示出了其中将参数准备-D2D-动作包括到寻呼消息(特别是寻呼消息的通用部分中)的示例。
表3
行3-9包括适用于接收寻呼消息的所有移动终端105的参数。行7保持参数准备D2D-行动。该参数的存在向UE1401指示该寻呼事件与D2D相关。
应当注意,如在上述表1到表3中给出的寻呼消息中列出的附加参数元素的名称只是示例。其它参数名称和不同的编码的变体是可能的。此外,参数准备D2D-行动可以出现在用户的个人寻呼-记录中,并且参数D2D-接近检测或D2D-模块-控制可以出现在寻呼消息的通用部分中。上述示例中给出的寻呼消息向UE1401通知此寻呼-消息的原因,从而UE1401可以容易地看到它是否是与D2D相关、并相应地控制其D2D模块(例如,WiFi或蓝牙收发器)。一般来说,一旦在寻呼消息中检测到D2D指示符,UE1401就被启用来根据D2D指示符和/或这些D2D参数的字段值的类型,调整/调适其D2D行为。对此,也可以使用D2D相关参数的组合,如下文的示例示出的。换言之,术语“D2D指示符”可以包括参数的集合。
表4示出了被包括在寻呼消息中的具有D2D通信参数的组合(特别是在寻呼消息的通用部分中)的示例。
表4
行3至行11包括适用于接收寻呼消息的所有移动终端105的参数。行7保持如上文所述的参数D2D-模块-控制,行8保持如上文所述的参数D2D-接近-检测。行9保持D2D通信的参数。该参数的存在向UE1401指示该寻呼事件的目标是D2D通信(例如ProSe通信场景的范围内)。它可以与其它D2D通信的参数结合使用。参数D2D-通信可用于指示特定寻呼事件与ProSe通信情景相关,与参数D2D-通信相反或除了参数D2D-通信,另一参数D2D-公共-安全可以被针对ProSe公共安全情景而定义。
表5中给出了可包括在表1到表4中示出的寻呼消息中的一些字段的含义。
表5
接收了D2D通信的寻呼目标之后的UE行为
在此示例中,在检测到需要针对移动终端1401的D2D-活动之后,E-UTRAN101可以通过在UE的寻呼时机传输寻呼消息来发起寻呼过程。在寻呼进程中,在1415,基站1402首先在PDCCH上广播寻呼指示符、随后在PDSCH上广播实际RRC-寻呼-消息。图15示出了在寻呼情况下由UE1401执行的处理。
图15示出了流程图1500。
在1501,UE1401接收PDCCH上的寻呼指示符。
在1502,UE1402在PDSCH上接收寻呼消息(RRC消息)。
在1503,UE1401检查寻呼消息是否包含D2D相关的信息元素。例如,这些可以是:
a.D2D-模块-调节
b.D2D-接近-检测
c.D2D-通信
d.D2D-公共安全
e.准备-D2D-行动
f.它们的组合
如果寻呼消息不包含D2D相关的信息元素(例如准备D2D通信的指示),则UE1401继续1506。
在寻呼消息包含了D2D相关信息元素(例如准备D2D通信的指示)的情况下,UE1401在1504采取适当的动作。这些动作可以基于寻呼消息中的D2D相关信息元素的字段值,例如上文参考表1至表4描述的参数。表6给出了基于参数的动作的示例。
表6:可能的D2D相关信息和UE将要采取的操作列表。
例如,如果寻呼消息包含有相应字段值的D2D相关信息元素,则UE1401在1504打开其D2D收发模块(本文也称为收发器模块2)、并且在1505执行所指示的D2D动作。
在1506,UE1401继续正常寻呼过程(例如使用1416),例如平行于D2D相关命令(如果有的话)的执行,或在D2D相关命令(如果有的话)已被执行之后。
虽然本发明通过参考具体实施例进行了具体展示和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其中做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因此,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指示,从而意图包含在权利要求的等同形式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

Claims (18)

1.一种通信终端,包括:
接收器,所述接收器被配置为接收寻呼消息;
检测器,所述检测器被配置为判定所述寻呼消息是否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寻呼消息包括准备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所述指示,则准备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其中所述指示对所述通信终端将针对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来分配资源进行指示,并且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寻呼消息包括所述指示,则针对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来分配资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其中所述资源包括存储空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其中所述资源包括计算资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其中所述通信终端包括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所述指示对所述通信终端将激活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进行指示,并且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寻呼消息包括所述指示,则激活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终端,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包括短程通信收发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终端,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模块是WiFi通信模块或蓝牙通信模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其中所述接收器被配置为从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基站接收所述寻呼消息,并且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是绕过所述基站的通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是与另一通信终端的通信。
10.一种用于处理寻呼消息的方法,包括:
接收寻呼消息;
判定所述寻呼消息是否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以及
如果所述寻呼消息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所述指示,则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包括从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基站接收所述寻呼消息。
12.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消息生成器,所述消息生成器被配置为生成寻呼消息,所述寻呼消息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以及
传输器,所述传输器被配置为将所述寻呼消息传输到通信终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设备是基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消息生成器被配置为在对要接收所述寻呼消息的所有的通信终端都可适用的寻呼消息的片段中包括所述指示。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消息生成器被配置为在仅适用于所述通信终端的寻呼消息的片段中包括所述指示。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消息生成器还被配置为在所述寻呼消息中进一步包括指定所述寻呼消息的传输的目标是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
17.一种用于控制通信终端的方法,包括:
生成寻呼消息,所述寻呼消息包括准备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指示;以及
将所述寻呼消息传输到通信终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消息中包括指定所述寻呼消息的传输的目标是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的进一步指示。
CN201480007114.7A 2013-03-07 2014-02-18 用于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准备直接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05144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787,965 US9584988B2 (en) 2013-03-07 2013-03-07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paging messag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13/787,965 2013-03-07
PCT/EP2014/053130 WO2014135368A2 (en) 2013-03-07 2014-02-18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paging messag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4809A true CN105144809A (zh) 2015-12-09
CN105144809B CN105144809B (zh) 2019-05-17

Family

ID=50280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7114.7A Active CN105144809B (zh) 2013-03-07 2014-02-18 用于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准备直接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84988B2 (zh)
EP (1) EP2965577A2 (zh)
CN (1) CN105144809B (zh)
HK (1) HK1218036A1 (zh)
WO (1) WO2014135368A2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8306A (zh) * 2018-09-29 2018-12-21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存储介质
WO2019137434A1 (zh) * 2018-01-12 2019-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其系统
WO2020087267A1 (zh) * 2018-10-30 2020-05-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965993A (zh) * 2020-07-21 2022-01-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直接通信启动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965994A (zh) * 2020-07-21 2022-01-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直接通信启动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845391A (zh) * 2017-01-25 2022-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寻呼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RU2778144C2 (ru) * 2018-01-12 2022-08-15 Хуаве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и система связи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61380B2 (en) * 2011-07-19 2015-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lent redial during mobile-originated call
US9473916B2 (en) * 2012-06-11 2016-10-1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Public safety service
US20160277889A1 (en) * 2013-03-21 2016-09-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device
US9161382B2 (en) * 2013-03-28 2015-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ximity-based service
WO2014161194A1 (en) * 2013-04-03 2014-10-09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wireless connection switching
WO2014178561A1 (ko) * 2013-04-29 2014-1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근접 서비스 제공을 위한 근접 서비스 탐색 방법 및 장치
KR102148696B1 (ko) * 2013-07-01 2020-08-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서비스 협상 방법 및 장치
CN105359621A (zh) * 2013-07-09 2016-02-24 夏普株式会社 通信控制方法、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US10595343B2 (en) * 2013-08-05 2020-03-17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
GB2516975B (en) * 2013-08-09 2016-02-10 Broadcom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user equipment
WO2015046868A1 (en) * 2013-09-24 2015-04-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network controlled direct connec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 to device scheme
CN105594256B (zh) 2013-10-03 2019-04-16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用于d2d操作的指示的方法和设备
US20150124646A1 (en) * 2013-11-01 2015-05-0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5197119A1 (en) * 2014-06-26 2015-12-3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proximity services
DE102015110027B4 (de) * 2015-06-23 2017-01-12 Intel IP Corporation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peichern von daten
EP3372026A4 (en) 2015-11-05 2019-05-15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ELEPHONE TERMI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845354A (zh) * 2016-07-26 2019-06-04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WO2018062927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non-anchor prb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314008B2 (en) * 2016-11-04 2019-06-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pag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0028249B2 (en) 2016-12-15 2018-07-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co-operative traffic management using combined paging cycle for user equipments
JP2020036055A (ja) * 2017-01-05 2020-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コア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KR20180092787A (ko) 2017-02-10 2018-08-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연결을 사용한 핸드오버 시 보안키를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291812B (zh) * 2017-02-10 2022-04-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非活动模式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EP4000321A1 (en) * 2019-07-17 2022-05-25 IPCom GmbH & Co. KG Paging optimization based on proximity of mobile devices
US11632665B2 (en) * 2019-11-06 2023-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ximity services session authorization and provisioning support over a 5G system
CN111178135B (zh) * 2019-12-04 2024-05-24 江苏中控安芯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深度学习的人面部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134A (zh) * 2007-07-10 2010-03-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对等网络中执行寻呼
CN102550117A (zh) * 2009-09-28 2012-07-04 诺基亚公司 蜂窝辅助d2d网络中的d2d探测的随机接入过程再用
CN102651908A (zh) * 2011-02-28 2012-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CN102918902A (zh) * 2010-02-12 2013-02-0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机器类通信的群组寻呼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94012B2 (en) * 2010-02-01 2014-04-08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Method and apparatuses for two or more neighboring wireless network devices accessing a plurality of radio resources
US9295094B2 (en) * 2012-05-07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er-to-peer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134A (zh) * 2007-07-10 2010-03-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对等网络中执行寻呼
CN102550117A (zh) * 2009-09-28 2012-07-04 诺基亚公司 蜂窝辅助d2d网络中的d2d探测的随机接入过程再用
CN102918902A (zh) * 2010-02-12 2013-02-0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机器类通信的群组寻呼
CN102651908A (zh) * 2011-02-28 2012-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5391A (zh) * 2017-01-25 2022-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寻呼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14845391B (zh) * 2017-01-25 2024-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寻呼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WO2019137434A1 (zh) * 2018-01-12 2019-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其系统
RU2778144C2 (ru) * 2018-01-12 2022-08-15 Хуаве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и система связи
US11722987B2 (en) 2018-01-12 2023-08-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9068306A (zh) * 2018-09-29 2018-12-21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存储介质
WO2020087267A1 (zh) * 2018-10-30 2020-05-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78990A (zh) * 2018-10-30 2021-07-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792683B2 (en) 2018-10-30 2023-10-1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data processing, terminal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965993A (zh) * 2020-07-21 2022-01-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直接通信启动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965994A (zh) * 2020-07-21 2022-01-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直接通信启动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2017360A1 (zh) * 2020-07-21 2022-01-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直接通信启动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65577A2 (en) 2016-01-13
CN105144809B (zh) 2019-05-17
US9584988B2 (en) 2017-02-28
HK1218036A1 (zh) 2017-01-27
WO2014135368A3 (en) 2014-10-30
WO2014135368A2 (en) 2014-09-12
US20140256365A1 (en) 2014-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4809B (zh) 用于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准备直接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US10383161B2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rv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S10757600B2 (en)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CN105009676B (zh) 用于直接通信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和蜂窝广域无线电基站
JP6523432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への通信到達可能性をモニタリング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EP2962503B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network component,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a direct communication
EP355087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celerating data processing of double connection i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55328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を送受信するためのベアラー設定方法及びこれを支援する装置
US1119099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selected PLMN of RRC-inactive mode UE in next-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199533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v2x通信的方法及其设备
US1098657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353039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装置
US10548047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7950047A (zh) 用于在d2d通信系统中执行缓冲器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8353310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装置
WO201921680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handling radio access network notification area (rna) update configuration upon reject
US10939455B2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priorities to a logical channel group implicitly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KR20190131411A (ko) 차세대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측정 정보를 수집 및 보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99981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support mobility in LW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803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15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Apple In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INTEL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15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INTEL Corp.

Address before: German Noe Be Berg

Patentee befor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