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38749A -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38749A
CN105138749A CN201510492890.7A CN201510492890A CN105138749A CN 105138749 A CN105138749 A CN 105138749A CN 201510492890 A CN201510492890 A CN 201510492890A CN 105138749 A CN105138749 A CN 105138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rce rock
experiment
organic carbon
hydrocarbon source
hydro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928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38749B (zh
Inventor
胡素云
李永新
刘伟
徐兆辉
石书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928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387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38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38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38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38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选取烃源岩样品;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根据模型确定模拟实验条件;对所述烃源岩样品进行生排烃模拟;对模拟后的烃源岩残余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根据分析数据获得原始有机碳恢复公式。利用本发明的地质约束下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可准确地恢复高成熟烃源岩的原始有机碳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对烃源岩生烃能力的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烃源岩生烃潜力研究技术,具体地讲是关于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属于油气地质勘探领域中的资源评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烃源岩评价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有机质丰度作为烃源岩评价的关键参数一直是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重点。目前,石油地质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在地质历史过程中,随生、排烃作用的进行,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是一个逐渐减小的过程,因此,反应其丰度的有机碳含量应逐渐降低。对高、过成熟烃源岩来说,若用残余有机碳含量进行烃源岩评价或计算油气资源量,结果可能就会失真。而要客观评价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必须对原始有机碳进行恢复。
原始有机碳即烃源岩在生油门限前未大量生烃、排烃时的有机碳,许多学者都曾利用模拟实验(秦建中等,海相高演化烃源岩总有机碳恢复系数研究)、数值模拟计算(卢双舫等,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周总瑛,烃源岩演化中有机碳质量与含量变化定量分析)等方法,探讨地质演化过程中原始有机碳的恢复问题。但是上述方法主要考虑了有机质类型、岩石孔隙体积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未考虑温度、压力、源储配置关系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受地温场、压力场、构造环境等条件影响,不同地区烃源岩的生、排烃历史具有显著的差别,因此,对其原始有机碳的恢复不能一以贯之。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该方法从具体研究区实际地质条件出发,通过对实验条件的限制揭示烃源岩在地下的实际演化过程,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恢复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含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根据研究区选取烃源岩样品;
步骤S102: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选取几个研究区烃源岩地质模型中的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地质事件点,将选取的研究区烃源岩地质模型中各关键地质事件点对应的地质年代、埋藏深度、压力、热演化程度转化成生排烃模拟实验的各模拟点的温度、压力参数,以确定烃源岩样品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各模拟点的实验条件;
步骤S103:根据步骤S102中确定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各模拟点的实验条件,对烃源岩样品进行生排烃模拟实验,对每个模拟点实验后的烃源岩样品残余物进行岩石热解、有机碳和干酪根元素分析,得到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有机碳含量TOC、干酪根碳、氢元素含量数据;
步骤S104:根据每个模拟点实验后进行的干酪根元素分析得到的干酪根H/C原子比以及岩石热解分析得到的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的线性相关性(以干酪根H/C原子比为横坐标,以Tmax为纵坐标),确定所述的Tmax、TOC、干酪根碳、氢元素含量数据的可靠性,若干酪根H/C原子比与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的线性相关性高,则所述的数据可靠,那么则将各模拟点实验后分析得到的Tmax、TOC数据,通过数据拟合(可以借助excel2010数据拟合工具)建立基于成熟度参数Tmax的原始有机碳恢复公式。
在上述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中,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01中,根据研究区选取烃源岩样品是从所述研究区中选取成熟度Ro小于0.6%的烃源岩,或者在所述研究区内或外根据地质条件选取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即沉积环境、母质类型、有机质组成、岩性、有机质丰度等)相似的烃源岩。
在上述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中,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研究区地质条件包括研究区埋藏史、地温史及构造演化史等,所述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是利用PetroMod数值模拟软件,得到研究区烃源岩层系埋藏热演化史图,以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
在上述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中,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烃源岩样品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各模拟点的实验条件是通过以下步骤确定的:实验时间采用生排烃模拟实验常用的72h;用生烃动力学模型kinetics2.4计算达到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地质事件点(即烃源岩层系埋藏热演化史图中的模拟点)的热成熟度时所用的实验温度;以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地质事件点的埋藏深度的静水压力(即地层压力)的2.1-2.4倍为静岩压力,并使其作为实验静压;以所述静水压力的1-1.4倍为流体压力,并使其作为实验流压。
在上述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中,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03中,对烃源岩样品进行生排烃模拟实验包括:(1)将烃源岩样品洗净、干燥后,粉碎至颗粒状并混合均匀;(2)称取适量粉碎后的烃源岩样品,压制成圆柱体烃源岩样品,并在压制过程中添加水至样品饱和水;(3)将制备好的圆柱体烃源岩样品整体密封在样品室(样品室的形状与尺寸与圆柱体烃源岩样品相符)后,置于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的反应釜体内;(4)对反应釜进行反复试漏后抽真空进行加热,并以设定的升温速率加热到设定的温度点(即实验温度),并设置实验静压和实验流压(其中,实验静压是指反应釜对样品室施加的压力,实验流压是指通过水泵使水流过样品室之外而对样品室施加的压力),恒温一段时间(即实验时间)后,反应结束;(5)待反应釜冷却至220℃,对模拟实验后的烃源岩样品残余物进行收集,以待分析。其中,该实验所采用的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反应釜(高压反应釜)、加压系统、控温系统等)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
在上述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中,所述步骤S103中的岩石热解可以参照GB/T18602-2012《岩石热解分析》,有机碳分析可以参考GB/T19145-2003《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干酪根元素分析可以参考GB/T19143-2003《岩石有机质中碳、氢、氧元素分析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选取烃源岩样品;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根据模型确定模拟实验条件;对所述烃源岩样品进行生排烃模拟;对模拟后的烃源岩残余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根据分析数据获得原始有机碳恢复公式。该方法从具体研究区实际地质条件出发,通过对实验条件的限制揭示烃源岩在地下的实际演化过程,以深层次认识烃源岩生烃演化规律,并通过公式进行较快速准确的原始有机碳恢复。利用本发明的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可准确地恢复高成熟烃源岩的原始有机碳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对烃源岩生烃能力的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可靠,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恢复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含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地质模型;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Tmax-H/C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下面以一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如图1所示,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从所述研究区中选取成熟度Ro小于0.6%的烃源岩,或者在所述研究区内或外根据地质条件选取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即沉积环境、母质类型、有机质组成、岩性、有机质丰度等)相似的烃源岩;
步骤S102:根据研究区埋藏史、地温史及构造演化史等研究区地质条件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所述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是利用PetroMod数值模拟软件,得到研究区烃源岩层系埋藏热演化史图,以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选取几个研究区烃源岩地质模型中的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地质事件点,将选取的研究区烃源岩地质模型中各关键地质事件点对应的地质年代、埋藏深度、压力、热演化程度转化成生排烃模拟实验的各模拟点的温度、压力参数,以确定烃源岩样品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各模拟点的实验条件;具体地,所述烃源岩样品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各模拟点的实验条件是通过以下步骤确定的:实验时间采用生排烃模拟实验常用的72h;用生烃动力学模型kinetics2.4计算达到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地质事件点(即烃源岩层系埋藏热演化史图中的模拟点)的热成熟度时所用的实验温度;以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地质事件点的埋藏深度的静水压力(即地层压力)的2.1-2.4倍为静岩压力,并使其作为实验静压;以所述静水压力的1-1.4倍为流体压力,并使其作为实验流压;
步骤S103:根据步骤S102中确定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各模拟点的实验条件,对烃源岩样品进行生排烃模拟实验,生排烃模拟实验包括:(1)将烃源岩样品用蒸馏水洗净、自然晾干后,粉碎至颗粒状并混合均匀;(2)称取100-140g粉碎后的烃源岩样品,压制成截面直径为3.8cm的圆柱体烃源岩样品,并在压制过程中添加蒸馏水至样品饱和水;(3)将制备好的圆柱体烃源岩样品整体密封在样品室(样品室的形状与尺寸与圆柱体烃源岩样品相符)后,置于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的反应釜体内;(4)对反应釜进行反复试漏后抽真空进行加热,并以2℃/分钟的升温速率加热到设定的温度点(即实验温度),并设置实验静压和实验流压(其中,实验静压是指反应釜对样品室施加的压力,实验流压是指通过水泵使水流过样品室之外而对样品室施加的压力),恒温72h后,反应结束;(5)待反应釜冷却至220℃,对模拟实验后的烃源岩样品残余物进行收集,以待分析;其中,该实验所采用的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反应釜(高压反应度)、加压系统、控温系统等)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对每个模拟点实验后的烃源岩样品残余物进行岩石热解、有机碳和干酪根元素分析,其中,岩石热解可以参照GB/T18602-2012《岩石热解分析》,有机碳分析可以参考GB/T19145—2003《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干酪根元素分析可以参考GB/T19143-2003《岩石有机质中碳、氢、氧元素分析方法》,得到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有机碳含量TOC、干酪根碳、氢元素含量数据;
步骤S104:根据每个模拟点实验后进行的干酪根元素分析得到的干酪根H/C原子比以及岩石热解分析得到的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的线性相关性(以干酪根H/C原子比为横坐标,以Tmax为纵坐标),确定所述的Tmax、TOC、干酪根碳、氢元素含量数据的可靠性,若干酪根H/C原子比与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的线性相关性高,则所述的数据可靠,那么则将各模拟点实验后分析得到的Tmax、TOC数据,通过数据拟合(可以借助excel2010数据拟合工具)建立基于成熟度参数Tmax的原始有机碳恢复公式。
本实施例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为例,建立了筇竹寺组烃源岩的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首先,选取合适的烃源岩样品,筇竹寺组烃源岩目前已处于高成熟阶段,Ro(VB)范围在1.83%-3.90%之间,不适合以研究区内所述烃源岩样品作为模拟对象,因此,按照同沉积环境、同母质类型、同岩性、相似有机质丰度的原则,选取了华北张家口下花园地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页岩作为替代烃源岩样品,样品分析参数如表1所示。
表1下马岭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研究区埋藏史、地温史、构造演化史建立烃源岩地质模型,如图2(即烃源岩层系埋藏热演化史图)所示,选取地层发生抬升、沉降等约束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的关键地质事件点,共9个,将地质模型中各关键地质事件点对应的地质年代、埋藏深度、压力等参数,转化成实验室各模拟点的参数,如表2所示。
表2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条件
图2中的9个关键地质事件点对应的温度由Petromod模拟得来,为地质温度,表2中的温度为实验温度,热解模拟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即有机质热演化的时间-温度补偿原理——实验室模拟用比地下实际地温高得多的温度来补偿比地质时间短得多的实验时间,因此表2中实验温度高于图2中的地质温度。
根据上述表2中实验条件设置对烃源岩样品进行生排烃模拟,过程如步骤S103中所示。模拟完成后,对烃源岩残余物进行岩石热解、有机碳、干酪根元素分析,获得分析数据。分析发现,获得的烃源岩样品Tmax数据与干酪根H/C原子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如图3所示,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模拟实验结果准确、可靠。进而,利用获得的各温度点Tmax、TOC数据,通过excel2010数据拟合建立了Tmax(y)与有机碳恢复系数(x)的相关关系式:y=-0.000045x2+0.05x-12.5。由上述关系式可见,仅当Tmax>410℃,即恢复系数x>1时,才需对烃源岩有机碳进行恢复。
通过上述实例能够看出,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地质约束条件的生排烃模拟实验进行高成熟有机碳恢复的方法,能够客观反映烃源岩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生烃、排烃过程,建立起可靠的有机碳恢复公式,实现对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含量的恢复。

Claims (5)

1.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根据研究区选取烃源岩样品;
步骤S102: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选取几个研究区烃源岩地质模型中的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地质事件点,将选取的研究区烃源岩地质模型中各关键地质事件点对应的地质年代、埋藏深度、压力、热演化程度转化成生排烃模拟实验的各模拟点的温度、压力参数,以确定烃源岩样品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各模拟点的实验条件;
步骤S103:根据步骤S102中确定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各模拟点的实验条件,对烃源岩样品进行生排烃模拟实验,对每个模拟点实验后的烃源岩样品残余物进行岩石热解、有机碳和干酪根元素分析,得到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有机碳含量TOC、干酪根碳、氢元素含量数据;
步骤S104:根据每个模拟点实验后进行的干酪根元素分析得到的干酪根H/C原子比以及岩石热解分析得到的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的线性相关性,确定所述的Tmax、TOC、干酪根碳、氢元素含量数据的可靠性,若干酪根H/C原子比与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的线性相关性高,则所述的数据可靠,那么则将各模拟点实验后分析得到的Tmax、TOC数据,通过数据拟合建立基于成熟度参数Tmax的原始有机碳恢复公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S101中,根据研究区选取烃源岩样品是从所述研究区中选取成熟度Ro小于0.6%的烃源岩,或者在所述研究区内或外根据地质条件选取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的烃源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研究区地质条件包括研究区埋藏史、地温史及构造演化史,所述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是利用PetroMod数值模拟软件,得到研究区烃源岩层系埋藏热演化史图,以建立研究区烃源岩的地质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烃源岩样品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各模拟点的实验条件是通过以下步骤确定的:实验时间采用生排烃模拟实验常用的72h;用生烃动力学模型kinetics2.4计算达到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地质事件点的热成熟度时所用的实验温度;以烃源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地质事件点的埋藏深度的静水压力的2.1-2.4倍为静岩压力,并使其作为实验静压;以所述静水压力的1-1.4倍为流体压力,并使其作为实验流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S103中,对烃源岩样品进行生排烃模拟实验包括:(1)将烃源岩样品洗净、干燥后,粉碎至颗粒状并混合均匀;(2)称取适量粉碎后的烃源岩样品,压制成圆柱体烃源岩样品,并在压制过程中添加水至样品饱和水;(3)将制备好的圆柱体烃源岩样品整体密封在样品室后,置于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的反应釜体内;(4)对反应釜进行反复试漏后抽真空进行加热,并以设定的升温速率加热到设定的温度点,并设置实验静压和实验流压,待恒温一段时间后,反应结束;(5)待反应釜冷却至220℃,对模拟实验后的烃源岩样品残余物进行收集,以待分析。
CN201510492890.7A 2015-08-12 2015-08-12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Active CN1051387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92890.7A CN105138749B (zh) 2015-08-12 2015-08-12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92890.7A CN105138749B (zh) 2015-08-12 2015-08-12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38749A true CN105138749A (zh) 2015-12-09
CN105138749B CN105138749B (zh) 2018-06-01

Family

ID=54724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92890.7A Active CN105138749B (zh) 2015-08-12 2015-08-12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38749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7222A (zh) * 2017-09-28 2018-03-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生排烃实验热成熟和生烃进程的方法和装置
CN108256624A (zh) * 2018-01-10 2018-07-06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群体交互环境影响的根分支预测方法
CN108982194A (zh) * 2018-07-12 2018-12-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烃源岩热解/页岩油原位改质的生排烃表征与评价方法
CN109829191A (zh) * 2018-12-24 2019-05-3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构造-热演化史恢复的热运动学的系统及方法
CN110320340A (zh) * 2018-03-29 2019-10-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岩与石油硫同位素对比判断石油烃源岩时代的方法
CN110662962A (zh) * 2017-03-14 2020-01-07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 烃源岩属性的协同感测与预测
CN111259563A (zh) * 2020-02-10 2020-06-09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
CN112750506A (zh) * 2021-01-05 2021-05-0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烃源岩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方法及烃源岩有效性评价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8883A (zh) * 2014-10-16 2015-01-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油气资源评价中的烃源岩产烃率图版的建立方法
CN104749638A (zh) * 2015-04-15 2015-07-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 复杂山前带有效烃源岩厘定方法及烃源岩结构模型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8883A (zh) * 2014-10-16 2015-01-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油气资源评价中的烃源岩产烃率图版的建立方法
CN104749638A (zh) * 2015-04-15 2015-07-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 复杂山前带有效烃源岩厘定方法及烃源岩结构模型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庞雄奇等: "含油气盆地深部高过成熟烃源岩古TOC恢复方法及其应用", 《古地理学报》 *
熊国庆等: "用Mo.TOC相关性估算海相泥质烃源岩原始有机碳的一种新方法——以藏南白垩系海相泥岩、页岩为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秦建中等: "海相高演化烃源岩总有机碳恢复系数研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2962A (zh) * 2017-03-14 2020-01-07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 烃源岩属性的协同感测与预测
CN107807222A (zh) * 2017-09-28 2018-03-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生排烃实验热成熟和生烃进程的方法和装置
CN108256624A (zh) * 2018-01-10 2018-07-06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群体交互环境影响的根分支预测方法
CN110320340A (zh) * 2018-03-29 2019-10-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岩与石油硫同位素对比判断石油烃源岩时代的方法
CN110320340B (zh) * 2018-03-29 2021-11-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岩与石油硫同位素对比判断石油烃源岩时代的方法
CN108982194A (zh) * 2018-07-12 2018-12-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烃源岩热解/页岩油原位改质的生排烃表征与评价方法
CN108982194B (zh) * 2018-07-12 2020-11-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烃源岩热解/页岩油原位改质的生排烃表征与评价方法
CN109829191A (zh) * 2018-12-24 2019-05-3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构造-热演化史恢复的热运动学的系统及方法
CN111259563A (zh) * 2020-02-10 2020-06-09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
CN112750506A (zh) * 2021-01-05 2021-05-0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烃源岩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方法及烃源岩有效性评价方法
CN112750506B (zh) * 2021-01-05 2023-11-2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烃源岩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方法及烃源岩有效性评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38749B (zh) 2018-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38749A (zh)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Peters et al. Basin and petroleum system modeling
Godec et al. Enhanced gas recovery and CO2 storage in gas shales: a summary review of its status and potential
CN103543470A (zh) 一种热解岩石中的游离烃/残留烃s1的轻、重烃校正方法
Yu et al. Burial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coal-bearing strata and its mechanisms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Basin since the late Paleozoic
CN103983746A (zh) 一种富火山物质烃源岩有机碳恢复方法
Abu-Ali et al.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s of Saudi Arabia: a basin modeling approach
CN105353101A (zh) 一种天然气成藏过程定量恢复的方法
Yanbin et al.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evaluating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in China
CN105181909A (zh) 一种基于油气生排烃机理的有机碳恢复系数方法
Elahi et al. Dynamic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from tracer-test and flow-rate data with ensemble Kalman filter
Karacan et al. Coal bed reservoir simulation with geostatistical property realizations for simultaneous multi-well production history matching: a case study from Illinois Basin, Indiana, USA
Wang et al. Shale gas content evolution in the Ordos Basin
Schwarzer et al.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in the ‘Tight Gas’ area of the German Rotliegend natural gas play: a basin modelling study
Liu et al. 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oil content in lacustrine shale-oil systems: A case study from the Middl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imusaer Sag, Junggar Basin
CN109583113B (zh) 一种岩石地层压实系数和有效孔隙体积压缩系数计算方法
Yu et al. Paleoenvironment, provenance,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lower Permian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basin: A case study of the Pingdingshan coalfield
Wang et al. Prediction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oil shale based on logging: a case study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
Hood et al. Assessing the Mesaverde basin-centered gas play, Piceance Basin, Colorado
Yao et al.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in-situ adsorption/free gas in deep coal seams: Insights from NMR fluid detection and geological time simulations
Stock et al. The Posidonia Shale of northern Germany: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potential from high-resolution 3D numerical basin modelling of the cross-junc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Lower Saxony Basin, Pompeckj Block and Gifhorn Trough
WO2022012368A1 (zh) 一种页岩原位转化可采油气资源量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Baroni et al. Dynamic fluid flow and geomechanical coupling to assess the CO2 storage integrity in faulted structures
Kemna et al. Workflows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gional 3-D petroleum systems modeling: An example from the deep-water pre-salt realm of the Santos Basin, Brazil
Li et 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from different saline environments in the Dongpu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