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17976A - 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17976A
CN105117976A CN201510481408.XA CN201510481408A CN105117976A CN 105117976 A CN105117976 A CN 105117976A CN 201510481408 A CN201510481408 A CN 201510481408A CN 105117976 A CN105117976 A CN 105117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ource station
energy source
customer group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814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17976B (zh
Inventor
甘中学
朱晓军
李红霞
武海滨
李世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cheng Xinao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8140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179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17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17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17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17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涉及区域供能系统技术领域,用于降低通过集中供能系统实现区域供能时所造成的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所述分布式供能方法包括:能源站向中央控制单元发送能源站运行信息,用户群向中央控制单元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中央控制单元根据能源站运行信息及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各能源站通过供能管网向各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所述分布式供能系统用于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用于区域供能等。

Description

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区域供能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供能系统被称为社会的“生命线工程”,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暖、供冷及供电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有的供能系统多通过集中供能方法实现区域供能,在集中供能方法中,供能区域的中心位置设有产能设施,产能设施能够产出大量输出能源,并将该大量输出能源通过管线等方式分别提供给供能区域内的各用户群,以满足各用户群的需求。
然而,现有的集中供能方法中,通常仅在供能区域的中心区域设置产能设施,由于供能区域中的所有用户群均需要与产能设施连接以获得自身需求的消耗能源,因此,在用户群位于供能区域边缘时,连接该用户群和产能设施的供能路线较长,能源在由产能设施输送到用户群时,在供能路线上因热传导等因素而产生的能量损失较大,从而造成较高的输送能耗。上述问题导致通过集中供能系统实现区域供能时的能源浪费较为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用于降低通过集中供能系统实现区域供能时所造成的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应用于分布式供能系统,所述分布式供能系统包括多个用户群、分散在供能区域中的多个能源站、中央控制单元以及供能管网,所述分布式供能方法包括:
所述能源站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发送能源站运行信息,所述用户群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
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能源站运行信息及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各所述能源站通过所述供能管网向各所述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
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中,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各能源站发送的能源站运行信息及各用户群发送的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多个能源站将产出的能源通过供能管线提供至各用户群,从而使得各用户群获得足够需求的消耗能源,与现有技术的集中式供能方法中,位于供能区域边缘位置的用户群必须与位于供能区域中心的产能设施连接相比,在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中,位于供能区域边缘位置的用户群能够与多个能源站中较为接近的能源站连接,从而缩短能源站至用户群的供能线路,进而降低供能路线上的能源消耗,最终显著降低区域供能时所造成的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分布式供能方法中每个能源站不必与供能区域中的所有用户群连接,从而使得整个供能区域内的供能路线的组织和结构得到简化,有利于供能系统的设计及建设。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分布式供能系统,用于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所述分布式供能系统包括多个用户群、分散在供能区域中的多个能源站、中央控制单元以及供能管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与每个能源站及每个用户群分别通信连接,每个所述能源站及每个所述用户群均与所述供能管网连接;其中,
所述能源站用于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发送能源站运行信息,所述用户群用于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
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能源站运行信息及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各所述能源站通过所述供能管网向各所述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分布式供能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分布式供能方法的一种优化方案的流程图,
图3为图1及图2中示出的步骤200的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图3中示出的步骤220的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图3中示出的步骤22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图1中示出的分布式供能方法的另一种优化方案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各设施之间的连接关系图。
附图标记:
1-中央控制单元,2-供能管线,10-能源站,20-用户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由能源站向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的描述,该描述并不限定向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的具体形式。具体来说,例如,在“向用户群提供太阳能”的描述中,可理解为将太阳能转化为热水中含有的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并将通过供能管线等输送方式将该能量提供至用户群,而并不限定于直接向用户群提供太阳能。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应用于分布式供能系统,所述分布式供能系统包括多个用户群、分散在供能区域中的多个能源站、中央控制单元以及供能管网。基于上述分布式供能系统,本发明所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包括:
步骤100、能源站向中央控制单元发送能源站运行信息,用户群向中央控制单元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具体地,能源站运行信息包括:发送能源站运行信息的能源站是否正在运行,该能源站当前所能产出的输出能源的种类以及能够输出的其所能产出的各种输出能源的量;用户能源需求信息包括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的用户群所需求的消耗能源的量,以及该消耗能源的用途等。
步骤200、中央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能源站运行信息及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各能源站通过供能管网向各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中央控制单元可为大型计算机等设备,通过预先编制的程序,根据用户群需求的输出能源,对各能源站提供的输出能源进行计算、统筹及分配。能源站通常通过供能管网中的热水向用户群传导热能,由于在长期的循环加热过程中,供能管网中的水的硬度(即水中含有的钙镁离子的总浓度)增大,可能在供能管网中形成水垢等,严重时可能造成供能管网堵塞,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定期对供能管网中的水进行更换或处理,降低其中钙镁离子的总浓度,以使供能管网中的水正常运转。
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中,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各能源站发送的能源站运行信息及各用户群发送的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多个能源站将产出的能源通过供能管线提供至各用户群,从而使得各用户群获得足够自身消耗的输出能源,与现有技术的集中式供能方法中,位于供能区域边缘位置的用户群必须与位于供能区域中心的产能设施连接相比,在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中,位于供能区域边缘位置的用户群能够通过供能管网,与多个能源站中较为接近的能源站连接,从而缩短能源站至用户群的供能线路,进而降低供能路线上的能源消耗,最终显著降低区域供能时所造成的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分布式供能方法中每个能源站不必与供能区域中的所有用户群连接,从而使得整个供能区域内的供能路线的组织和结构得到简化,有利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设计及建设。并且,在中央控制单元的统一统筹及分配下。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在整个供能区域的范围内对各能源站向各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的过程进行调控,因此,能够避免各能源站及各用户群之间无法进行信息交流的弊端,从而避免部分能源站产能过剩而部分能源站产能不足的现象,进而使得分布式供能方法得到进一步优化。
请参阅图2,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优化方案,各能源站与各用户群对应设置,分布式供能方法还包括:
步骤300、当中央控制单元停止工作时,各用户群直接向对应的能源站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该用户能源需求信息的具体内容可与上述发送至中央控制单元的用户能源需求信息基本相同。
步骤400、各能源站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能源需求信息,向对应的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通过步骤300与步骤400相结合,使得在中央控制单元无法实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统一管理时,各用户群能够直接向对应的能源站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并从对应的能源站获得自身需用的资源,从而避免分布式供能系统因中央控制单元出现故障等原因而全部瘫痪,降低中央控制单元出现故障等时对各用户群的影响,提高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3,通常,在使各能源站向各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之前,需考虑如下两个因素:第一,能源站中的产能设施在产能时将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为降低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使能源站优先向用户群提供产能过程中产生污染较低的输出能源;第二,输出能源在供能管线内传输时会因热传导等产生能耗,造成分布式供能所消耗的成本较高,因此,为降低分布式供能中消耗的成本,应使能源站通过能耗较小的供能管线向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因此,上述步骤200包括:
步骤210、根据能源站运行信息及用户能源需求信息,分别计算各能源站能够提供的输出能源,及各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该步骤中,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各能源站运行信息,分析其所能提供的输出能源的种类,并计算各种输出能源的产出量;中央控制单元还根据各用户能源需求信息,计算各用户群所需求的消耗能源。需要说明的是,各类输出能源的产出量可由能源站根据自身产能效率自行计算得出,而各用户群的消耗能源可根据其供能管网中进水管线和出水管线的温差、以及该部分供能管网内的单位时间水流量计算得出。可以理解的是,输出能源和消耗能源可分别表示为某时间段内的输出或消耗的总能量,也可表示单位时间内输出和消耗的能量,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特别限定。
步骤220、根据计算得到各能源站能够提供的输出能源,及各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按照污染程度和/或输出能耗最低的原则,使各能源站通过供能管网向各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在该步骤中,中央控制单元将各能源站能够提供的输出能源及各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统一进行计算整合,使各能源站按照各用户群的需求向其提供输出能源,从而使得能源站的能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此处按照污染程度最低和/或输出能耗最低的原则,使各能源站向各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因此在提高分布式供能方法的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够降低污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更方便地判断各输出能源的污染程度,本发明实施例根据输出能源在产能过程中的污染程度大小,将能源站提供的输出能源分为零级能源至K级能源,对于零级能源至K级能源中的k级能源而言,k值越大,该k级能源的污染程度越高,其中,K为正整数,k为整数且0≤k≤K。
请参阅图4,以下,以包括M个能源站及N个用户群的分布式系统为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进行更为具体的介绍,其中M及N均为正整数。基于该分布式供能系统以及上述输出能源的等级划分,本发明对步骤220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即步骤220包括:
步骤221、使M个能源站通过供能管网,向N个用户群提供零级能源。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零级能源为太阳能及风能等污染程度较低的能源,且其获取成本及难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在需要向N个用户群提供能源时,可直接使M个能源站中所有能够输出零级能源的能源站全部开启,并使这些能源站中能够产出零级能源的产能设施开始运行,该产能设施可为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潮汐发电机等,进而将这些产能设施产出的零级能源通过供能管网提供至各用户群。
步骤222、当M个能源站提供的零级能源的总量小于N个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的总量时,计算M个能源站中的第m个能源站向N个用户群中的第n个用户群提供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中的k级能源时的供能不利因子供能不利因子表示第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的能耗大小和/或污染程度大小。在该步骤中,M个能源站提供的零级能源无法满足N个用户群消耗输出能源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启M个能源站中产生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的产能设施,并将这些产能设施产出的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分别提供至N个用户群。
由于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相对于零级能源所具有的污染比较严重,其能源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需考虑上述内容中提到的输送能耗及污染程度两方面因素,从而本发明实施例引入供能不利因子,以表示第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的污染程度大小和能耗大小,其中,污染程度大小主要指产出k级能源时造成的污染程度大小,其判定标准根据使用环境各不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判断污染程度大小的标准;能耗大小主要指输出能源由第m个能源站传输至第n个用户群过程中的能耗。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供能不利因子越大,则第m个能源站产生k级能源的污染程度就越大,和/或第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的能耗越大,从而该供能不利因子的大小能够表示M个能源站分别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时的优先等级。
另外,也可进一步考虑用户群对不同输出能源的利用效率,具体地,由于不同用能设施对不同的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不相同。在上述最优化的方案的基础上。可根据用户群所具有的用能设施,尽可能向用户群提供利用效率较高的输出能源。
步骤223、根据第n个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及M个能源站分别能够提供的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按照供能不利因子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使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一级能源至K极能源,直至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的输出能源的总量与第n个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相等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23中比较的供能不利因子总数至少为M×K个,即每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每种能源时均具有对应的供能不利因子,在比较供能不利因子时,可将计算得到的所有供能不利因子进行比较。以确定优先级,另外,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也可仅对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同一级别的输出能源时的供能不利因子进行比较,或仅对同一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各级不同输出能源时的供能不利因子,进而按照供能不利因子由小到大的顺序,使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直至满足第n个用户群消耗输出能源的需求为止。
对于上述步骤22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供能不利因子计算公式,即,第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的供能不利因子的计算公式为:
yk=abkμksk
其中,yk表示第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的供能不利因子,μk表示第m个能源站向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的单位距离能耗系数,s表示第m个能源站距第n个用户群的距离;a表示第m个能源站是否正在运行,当第m个能源站正在运行时,a=1,当第m个能源站停止运行时,a=0;bk表示第m个能源站是否能够输出k级能源,当第m个能源站能够输出k级能源时,ak=1,当第m个能源站无法输出k级能源时,ak=0。
在该公式中,按照上述内容设置供能不利因子,能够将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的污染程度及输送能耗转化为参数,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公式中各参数进行设置,即可通过该参数直观地体现出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的污染程度及输送能耗,进而通过比较该参数大小,获得最优化的供能方案。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述公式得到的供能不利因子的值可能为0,此时代表该能源站关闭或该能源站无法提供对应的k级能源,因此在比较各能源站及输出能源的优先级别时,可不对值为0的供能不利因子进行统计。
另外,在上述计算公式中还可加入能源成本参数,即将各级输出能源的产出成本纳入规划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地对该公式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5,为避免零级能源的浪费,步骤220还包括:
步骤224、当M个能源站提供的零级能源的总量大于N个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的总量时,对供能管网中剩余的零级能源进行储存。该步骤的目的在于,若N个用户群消耗的输出能源的总量较小,则在开启全部M个能源站及其中产出零级能源的产能设施后,M个能源站输出的多余的零级能源将以水中含有的热能的形式残留在供能管网中,并最终因热传导等原因而散失。因此,本发明通过设置步骤224,以对供能管网中残留的输出能源进行回收,以进一步避免能源的浪费。具体地,可通过储能罐等设备回收供能管网中的热水,也即回收热水中含有的热能。
请参阅图6,可以理解的是,在现有的各类供能过程中,如下情况较为常见,即某个或某几个耗能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激增,而各能源站的输出能源已经完全分配,无法满足这些耗能用户群消耗输出能源的需求。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还包括:
步骤500、当M个能源站能够提供的输出能源的总量小于N个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的总量时,从M个能源站获得的输出能源的总量小于需求的消耗能源的供能不足用户群向中央控制单元发送协商信息。在该步骤中,协商信息包括供能不足用户群急需的输出能源、时间、以及该急需的输出能源的用途等信息,发送协商信息的目的在于,使中央控制单元及时对无法满足该耗能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的情况作出应对。需要说明的是,中央控制单元也可通过能源站运行信息及用户能源需求信息直接得到耗能用户群所需求的输出能源量。
步骤600、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协商信息,以及从各用户群接收的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各能源站中至少一个能源站减少向除供能不足用户群之外的其余用户群提供的输出能源,并向供能不足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可以理解的是,中央控制单元中存储有常规情况下各用户群消耗的输出能源的用途,从而能源站可将这些用户群消耗的输出能源的用途,与上述耗能用户群急需的输出能源的用途进行对比,判断两者的重要程度,进而暂时减少M个能源站向重要程度较低的用户群提供的输出能源。转而将该输出能源提供至耗能用户群。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协商过程中,需保证例如医院内的用电设备等重要设备及设施的正常运转。
对于上述各技术方案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输出能源的等级划分:零级能源包括太阳能,一级能源包括工业余热,二级能源包括地热能,三级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四级能源包括天然气,上述各输出能源的污染程度随等级的升高而依次提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并未对各等级的输出能源的具体选择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输出能源。
请参阅图7,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分布式供能系统,适用于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提供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分布式供能系统包括多个用户群20、分散在供能区域中的多个能源站10、中央控制单元1以及供能管网2,中央控制单元1与每个能源站10及每个用户群20分别通信连接,每个能源站10及每个用户群20均与供能管网2连接。
具体而言,用户群20通常包括工厂、住宅区等能源消耗较高的单位;能源站10以产能设施为核心,用于产出输出能源,通常可包括热电厂、区域锅炉、可产生大量余热的大型工业、地热泵、太阳能发电站等,这些能源站10可分别对应设置在各用户群20所在区域或接近的区域,也可以在多个用户群20所组成的小型供能区域内,将能源站10设置在小型供能区域的中心;中央控制单元1优选位于分布式供能系统覆盖的供能区域的中心,用于从各能源站10及各用户群20接收信息,并对各能源站10产出的输出能源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各用户群20均能够获得足够的输出能源,并且,中央控制单元1可集成有大型显示器,以便工作人员对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运作进行实时监控;供能管网2连接所有用户群20及所有能源站10,可为覆盖整个供能区域的循环管路,也可为多条分别覆盖不同区域的小范围管网。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群20与能源站10可为一一对应关系,该情况下的同一能源站10主要用于向某一对应的用户群20供能,该用户群覆盖的区域大小由能源站10能够提供的输出能源量以及其提供能源时单位距离的能耗所决定;同样,用户群20与能源10也可不存在对应关系,即同一能源站10可随时向任意的用户群20供能。可以理解的是,图7示出的分布式供能系统以4个用户群20及4个能源站10为例,但该图仅为各设施之间的连接关系的一种示例,并不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具体限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分布式供能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能源站与用户群对应设置,能源站与对应的用户群通信连接。通过该设置,使得在中央控制单元因故障等意外情况而无法正常工作时,用户群可直接向对应的能源站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得对应的能源站向该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从而使得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稳定性得以提高。该对应关系的建立可根据能源站的产出的输出能源的多少和其输送能力的强弱来判定,本领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用户群和能源站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产品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应用于分布式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供能系统包括多个用户群、分散在供能区域中的多个能源站、中央控制单元以及供能管网,所述分布式供能方法包括:
所述能源站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发送能源站运行信息,所述用户群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
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能源站运行信息及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各所述能源站通过所述供能管网向各所述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能源站与各所述用户群对应设置,所述分布式供能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停止工作时,各所述用户群直接向对应的所述能源站发送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
各所述能源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向对应的所述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能源站运行信息及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各所述能源站通过所述供能管网向各所述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能源站运行信息及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分别计算各所述能源站能够提供的输出能源,及各所述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
根据计算得到的各所述能源站能够提供的输出能源,及各所述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按照污染程度和/或输出能耗最低的原则,使各所述能源站通过所述供能管网向各所述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站提供的输出能源包括零级能源至K级能源中的至少一种,对于零级能源至K级能源中的k级能源,k值越大,所述k级能源的污染程度越高,其中,K为正整数,k为整数且0≤k≤K。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供能系统包括M个能源站,N个用户群,且M及N均为正整数,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能源站运行信息及所述用户需求能源信息,使各所述能源站通过所述供能管网向各所述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的步骤包括:
使所述M个能源站通过所述供能管网,向所述N个用户群提供零级能源;
当所述M个能源站提供的零级能源的总量小于所述N个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的总量时,计算所述M个能源站中的第m个能源站向所述N个用户群中的第n个用户群提供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中的k级能源时的供能不利因子,所述供能不利因子表示所述第m个能源站向所述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的能耗大小和/或污染程度大小;
根据所述第n个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及所述M个能源站分别能够提供的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按照所述供能不利因子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使所述M个能源站向所述第n个用户群提供一级能源至K级能源,直至M个所述能源站向所述第n个用户群提供的输出能源的总量与所述第n个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相等为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m个能源站向所述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所述供能不利因子的计算公式为:
yk=abkμksk
其中,yk表示所述第m个能源站向所述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的供能不利因子,μk表示所述第m个能源站向所述第n个用户群提供k级能源时的单位距离能耗系数,s表示所述第m个能源站距所述第n个用户群的距离;
a表示所述第m个能源站是否正在运行,当所述第m个能源站正在运行时,所述a=1,当所述第m个能源站停止运行时,所述a=0;
bk表示所述第m个能源站是否能够输出k级能源,当所述第m个能源站能够输出k级能源时,所述ak=1,当所述第m个能源站无法输出所述k级能源时,所述ak=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能源站运行信息及所述用户需求能源信息,使各所述能源站通过所述供能管网向各所述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的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M个能源站提供的所述零级能源的总量大于所述N个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的总量时,对所述供能管网中剩余的零级能源进行储存。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供能方法还包括:
当各所述能源站能够提供的输出能源的总量小于各所述用户群需求的消耗能源时,从各所述能源站获得的输出能源的总量小于自身需求的消耗能源的供能不足用户群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发送协商信息;
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协商信息,以及从各所述用户群接收的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各所述能源站中,至少一个能源站向除所述供能不足用户群之外的其余用户群提供的输出能源减少,并向所述供能不足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布式供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级能源包括太阳能,所述一级能源包括工业余热,所述二级能源包括地热能,所述三级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所述四级能源包括天然气。
10.一种分布式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供能方法,所述分布式供能系统包括多个用户群、分散在供能区域中的多个能源站、中央控制单元以及供能管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与每个能源站及每个用户群分别通信连接,每个所述能源站及每个所述用户群均与所述供能管网连接;其中,
所述能源站用于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发送能源站运行信息,所述用户群用于向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发送用户能源需求信息;
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能源站运行信息及所述用户能源需求信息,使各所述能源站通过所述供能管网向各所述用户群提供输出能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站与所述用户群对应设置,所述能源站与对应的所述用户群通信连接。
CN201510481408.XA 2015-08-07 2015-08-07 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51179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81408.XA CN105117976B (zh) 2015-08-07 2015-08-07 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81408.XA CN105117976B (zh) 2015-08-07 2015-08-07 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17976A true CN105117976A (zh) 2015-12-02
CN105117976B CN105117976B (zh) 2019-03-19

Family

ID=54665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81408.XA Active CN105117976B (zh) 2015-08-07 2015-08-07 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1797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96354A (zh) * 2017-05-08 2018-09-28 新奥泛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施规模与供能范围的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2215725A (zh) * 2020-10-29 2021-01-12 怀化智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源网络数据集成方法及能源网络数据集成系统
CN112628900A (zh) * 2021-01-21 2021-04-09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3098A1 (en) * 2010-04-30 2013-03-21 Enn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controller, energy efficiency gain device and smart energy service system used for energy utilization
US20130238158A1 (en) * 2010-04-30 2013-09-12 Enn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Smart energy network for achieving optimum utilization of energy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energy trading and service
CN204287912U (zh) * 2014-09-04 2015-04-22 临沂大学 多能源介质耦合控制系统
CN104571068A (zh) * 2015-01-30 2015-04-29 中国华电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优化控制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3098A1 (en) * 2010-04-30 2013-03-21 Enn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controller, energy efficiency gain device and smart energy service system used for energy utilization
US20130238158A1 (en) * 2010-04-30 2013-09-12 Enn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Smart energy network for achieving optimum utilization of energy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energy trading and service
CN204287912U (zh) * 2014-09-04 2015-04-22 临沂大学 多能源介质耦合控制系统
CN104571068A (zh) * 2015-01-30 2015-04-29 中国华电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优化控制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黄聪健: ""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视角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I辑》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96354A (zh) * 2017-05-08 2018-09-28 新奥泛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施规模与供能范围的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2215725A (zh) * 2020-10-29 2021-01-12 怀化智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源网络数据集成方法及能源网络数据集成系统
CN112215725B (zh) * 2020-10-29 2024-03-19 怀化智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源网络数据集成方法及能源网络数据集成系统
CN112628900A (zh) * 2021-01-21 2021-04-09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系统
CN112628900B (zh) * 2021-01-21 2022-02-22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17976B (zh) 2019-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 et a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for higher wind penetration in China: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impacts
CN108123492B (zh) 一种考虑火电电蓄热联合调峰的日前发电计划优化方法
Li 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curtailment and avoidance: a specific example in China
US20210325069A1 (en) Integrated community energy and harvesting system
CN107918811A (zh) 一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法
Qiu et al. Tri-level mixed-integer optimization for two-stage microgrid dispatch with multi-uncertainties
CN109858759A (zh) 一种工业园区综合能源平衡调度方法
Bechrakis et al. Simulation and operational assessment for a small autonomous wind–hydrogen energy system
Operator South Australian electricity report
AU2013273381B2 (en) Method of regulating a plant comprising cogenerating installations and thermodynamic systems intended for air conditioning and/or heating
Yang et al. Research on heat and electricity coordinated dispatch model for better integration of wind power based on electric boiler with thermal storage
Chen et al. Day-ahead scheduling of distribution level integrated electricity and natural gas system based on fast-ADMM with restart algorithm
CN109919480B (zh) 一种三层目标的能源互联网规划方法及设备
Wang et al. Optimizing for clean-heating improvements in a district energy system with high penetration of wind power
CN104573875A (zh) 一种低碳化的电源电网优化规划的方法
CN109268134B (zh) 分布式能源站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43600A (zh) 一种电网发电调节方法
CN113131483A (zh) 用于园区的综合能源系统及其调控方法
CN105117976A (zh) 一种分布式供能方法及系统
Wei et al. Energy-efficient distribution in smart grid
CN111008760A (zh) 一种冷热电联供微电网系统的双层优化方法
CN113078684B (zh) 一种基于双层优化的区域能源社区规划方法
Wang et al. Generator maintenance schedule 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type renewable energy
CN110429662A (zh) 一种热电联产机组启停机计划制定方法及系统
Albuflasa Smart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for households in Bahra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11

Address after: 224002 No.49, Qingnian East Road, Tinghu District,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ancheng Xinao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The 065001 Heb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of Langfang Huaxiang new Austr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the Southern District B building room 522

Patentee before: ENN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