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6142A - 一种作物保护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作物保护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6142A
CN105076142A CN201410192468.5A CN201410192468A CN105076142A CN 105076142 A CN105076142 A CN 105076142A CN 201410192468 A CN201410192468 A CN 201410192468A CN 105076142 A CN105076142 A CN 1050761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p protection
protection agents
orysastrobin
plant
s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924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6142B (zh
Inventor
罗昌炎
詹姆斯·T·布里斯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19246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761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76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6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6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61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物保护剂,还涉及一种防除作物病虫害的方法,一种作物保护剂,包括式I活性成分(式I)和式II活性成分,

Description

一种作物保护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物保护剂,还涉及一种防除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一直以来是水稻生育期内的重要病害,常年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水稻稻曲病在安徽、湖北、江苏等水稻种植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也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同时严重影响稻米品质。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是水稻生长期中危害比较严重的的几种害虫,其中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其突发性强,危害面积广,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常年造成水稻的减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及大螟的防治。
式I活性成分为肟醚菌胺(Orysastrobin),化学名称:(2E)-2-(甲氧亚氨基)-2-{2-[(3E,5E,6E)-S-(甲氧亚氨基)-4,6-二甲基-2,8-二氧杂-3,7-二氮杂壬-3,6-二烯-1-基]苯基}-N-甲基乙酰胺, 由WO-A 97/15552以杀真菌剂已知,其对稻瘟病原体特别有作用,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通过在植物播种之前或之后或植物出苗之前或之后通过处理种子,对植物或土壤喷雾或撒粉而施用肟醚菌胺来防治有害真菌。
(式I)
式II活性成分为氟虫吡喹(Pyrifluquinazon),化学名称为:(1-乙酰基-1,2,3,4-四氢-3-[(3-吡啶基甲基)氨基]-6-[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基]喹唑啉-2-酮;氟虫吡喹是已知的,并且描述于例如EP1097932.其分子结构式为:
式II
氟虫吡喹由日本农药公司开发,属于一种的新喹唑啉(间二氮杂苯)类杀虫剂。氟虫吡喹一般以水分散粒剂应用,其作用机理是使害虫停止取食进而饿死,从而防止植物组织遭受更多的损害,同时限制一些重要病害的传播。目前,主要用于防治蔬菜、果树和茶叶上的粉虱、蚜虫及介壳虫。
在真菌和/或害虫易混合发生或对当前已知产品已经产生抗性或有产生抗性的风险的情况下,需要寻求一种更加有效控制或预防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作物保护剂,该种作物保护剂包括了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具有同时防虫防病的作用;而且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该作用通过降低害虫的侵害并降低创伤,从而降低了病害的侵入机率,从而使作物保护剂的药效更持久。在农业中,这种协同防治病虫害的组合,会使植物的生长特性改善, 比如真菌侵染和/或害虫侵害的期望控制更高,更加有利于作物栽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作物保护剂,包含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作为活性成分。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可以同时,即一起或分开施用,或依次施用;在分开施用情况下的顺序通常对防治措施的结果没有任何影响。
活性化合物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的重量比为100:1-1:100,优选50:1-1:50, 更优选25:1-1:25 ,更优选10:1-1:10,再优选5:1-1:5。
一种作物保护剂,包含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的活性成分、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
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悬乳剂、微囊剂、种衣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悬浮剂、泡沫剂、膏剂、气雾剂、超低容量液剂。
一种防除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将所述作物保护剂施用于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或环境。
用本发明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处理需要保护的植物的繁殖材料。
用本发明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处理的植物繁殖材料。
所述作物保护剂用于防治真菌和害虫的用途。
所述作物保护剂用于防治谷类、豆类、水果、蔬菜、棉花、观赏植物上真菌和害虫的用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作物保护剂用于防治棉花、蔬菜品种(例如黄瓜、豆类、西红柿、土豆和葫芦科植物)、大麦、禾草、燕麦、香蕉、咖啡、玉米、水果品种、稻、黑麦、大豆、葡萄藤、小麦、观赏植物、花生、油菜、甘蔗的真菌和害虫的用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在防治稻瘟病、纹枯病、锈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应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在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甜菜夜蛾、蚜虫、黄条跳甲、介壳虫、烟粉虱害虫的应用。
利用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能阻止或破坏出现在植物或不同的有益植物上的植物器官(果实、花、叶、茎、块茎、根)上的真菌和害虫,由此之后继续生长的植物器官仍不受这些真菌和害虫的侵染。还可收获后施用或拌种使用,或用于处理植物繁殖材料,特别是种子。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具有非常好的杀真菌性能,并可被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真菌,所述真菌尤其选自子囊菌纲(Ascomycetes)、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藻菌纲(Phycomycetes) 和半知菌纲 (Deuteromycetes)真菌。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适于防治如下植物病害:
-蔬菜、油籽油菜、糖用甜菜和水果和稻上的链格孢(AIternaria)属,
-糖用甜菜和蔬菜上的丝囊霉(Aphanomyces)属,
-玉米、禾谷类、稻和草坪中的平脐蠕孢(Bipolaris) 属和内脐蠕孢(Drechslera)属,
-禾谷类上的禾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白粉病),
-草莓、蔬菜、花卉和葡萄藤上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灰霉病),
-莴苣上的莴苣盘梗霉(Bremia lactucae) ,
玉米、大豆、稻和糖用甜菜上的尾孢(Cercospora)属,
-玉米、禾谷类、稻上的旋孢腔菌(Cochliobolus)属(例如禾谷类上的禾旋孢
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 ,稻上的宫部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miyabeanus)) ,
-大豆和棉花上的刺盘孢(Colletotricum)属,
-禾谷类和玉米上的内脐蠕孢(Drechslera)属,
-玉米上的突脐蠕孢(Exserohilum)属,
-黄瓜上的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和单丝壳白粉菌
(Sphaerotheca fuliginea),
-各种植物上的镰孢霉(Fusarium)属和轮枝孢(Verticillium)属,
-禾谷类上的禾顶囊壳(Gaeumanomyces graminis)属,
-禾谷类和稻上的赤霉(Gibberella) 属(例如稻上的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 ,
-稻上的革兰氏染色配合物(Grain staining complex) ,
-玉米和稻上的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属,
-禾谷类上的Michrodochium nivale,
-禾谷类、香蕉和花生上的球腔菌(Mycosphaerella)属,
-大豆上的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 和山马磺层锈菌
(Phakopsara meibomiae) ,
-大豆和向日葵上的拟茎点霉(Phomopsis)属,
-土豆和西红柿上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
-葡萄藤上的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
-苹果上的苹果白粉病菌(Podosphaera leucotricha) ,
-禾谷类上的小麦基腐病菌(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 ,
-啤酒花和葫芦上的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属,
-禾谷类和玉米上的柄锈菌(Puccinia)属,
-禾谷类上的核腔菌(Pyrenophora)属,
-稻上的稻瘟病菌(Pyricularia 0ηzae) 、笹木伏革菌(Corticium sasakii) 、帚梗柱孢属(Sarocladium oryzae) 、稻叶鞘腐败病(S.attenuatum) 、稻叶黑粉菌(Entyloma oryzae),
-草坪和禾谷类上的稻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 ,
-草坪、稻、玉米、棉花、油籽油菜、向日葵、糖用甜菜、蔬菜和其他植
物上的腐霉(Pythium)属,
-棉花、稻、土豆、草坪、玉米、油籽油菜、土豆、糖用甜菜、蔬菜和其
他植物上的丝核菌(Rhizoctonia)属,
-油籽油菜和向日葵上的核盘菌(Sclerotinia)属,
-小麦上的小麦壳针孢(Septoria tritici) 和颖枯壳多孢(Stagonospora
nodorum) ,
-葡萄藤上的葡萄钩丝壳(Erysiphe) ,
-玉米和草坪上的Setospaeria 属,
-玉米上的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nia) ,
-大豆和棉花上的根串珠霉(Thievaliopsis)属,
-禾谷类上的腥黑粉菌(Tilletia)属,
-禾谷类、玉米和糖用甜菜上的黑粉菌(Ustilago)属,
-苹果和梨上的黑星菌(Venturia)属(黑星病)。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特别适于防治下列植物病原性真菌:禾谷类中的禾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白粉病) ,葫芦科植物中的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和单丝壳(Sphaerotheca fuliginea) ,苹果中的苹果白粉病菌(Podosphaera leucotricha) ,葡萄藤中的葡萄钩丝壳霉病(Uncinula necator),禾谷类中的柄锈菌(Puccinia)属,棉花、稻和草坪中的丝核菌(Rhizoctonia)属,禾谷类和甘蔗中的黑粉菌(Ustilago) 属,苹果中的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黑星病),禾谷类中的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属,小麦中的小麦颖枯病菌(Septoria nodorum) ,草莓、蔬菜、观赏植物和葡萄藤中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灰霉病) ,花生中的落花生尾孢(Cercospora arachidicola) ,小麦和大麦中的眼斑病菌(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稻中的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土豆和西红柿中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葡萄藤中的葡萄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啤酒花和黄瓜中的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属,蔬菜和水果中的链格孢(Alternaria)属、香蕉中的球腔菌(Mycosphaerella)属以及链孢霉(Fusarium)和轮枝孢(Verticillium)属。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尤其适合于防治稻瘟病、纹枯病、锈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等。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适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缨翅目等害虫。
鳞翅目害虫包括例如: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菜心螟(hellullaundalis)、桃蛀螟(conogethespunctiferlis)、柑桔凤蝶(papilioxuthus)、白粉蝶(pierisrapaecrucivora)、直纹稻弄蝶(parnaraguttata)、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舞毒蛾(lymantriadispar)、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东方毒蛾(euproctissubflava)、黑纹刺蛾(scopelodescontracus)、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红铃麦蛾、粉纹夜蛾(trichoplusiani)、甘蓝夜蛾(mamestrabrassicae)、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oranafasciata)、卷叶蛾(adoxophyeshonmai)、杏黄卷蛾(archipsfuscocureanus)、茶长卷蛾(homonamagnanima)、小菜蛾(plutellaxylotella)、棉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金蚊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
鞘翅目害虫包括例如:米象(sitophilusoryzaelinne)、玉米象(S.zeamails)、谷象(S.granarius)、大猿叶虫(Cabbageleafbeetle)、小猿叶虫(Daikon leaf beele),跳甲(fleabeetle)、葡萄跳甲(Alticachalybea)、曲条跳甲(phyllotretastriolata)、黄瓜跳甲(Epitrixcucumeris)、烟草跳甲(Ehirtipennis)、茄跳甲(E.fuscula)、黄守瓜(Aulacophoraindica(Gemlin)、黄条跳甲(Phyllotreta spp)。
双翅目害虫包括例如:稻潜蝇(agromyzaoryzae)、大麦水蝇(hydrelliagriseola)、非洲菊斑潜蝇(liriomyzatrifolii)、豌豆叶潜蝇(chromatomyiahorticola)、番茄斑潜蝇(liriomyzabryoniae)、灰地种蝇(deliaplatura)、葱地种蝇(deliaantiqua)地中海实蝇(ceratitiscapiatawiedgman)、苹果实蝇(Rhagoletispomonella)、樱桃实蝇(R.cingulata)。
半翅目害虫包括例如:臭蝽(megacoptapunctatissimum)、菜蝽(eurydemarugosum)、大刺白星蝽(eysarcorislewisi)、白星蝽(eysarcorisparvus)、稻绿蝽(nezaraviridula)、斯氏珀蝽(plautiastali)、臭梧桐蝽(halymorphamista)、稻棘缘蝽(cletuspunctiger)、中华稻缘蝽(leptocorisachinensis)、杜鹃网蝽(stephantispyrioides)、赤须盲蝽(trigonotyluscoelestialium)。
同翅目害虫包括例如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梨木虱(psyllapyrisuga)、柑橘木虱(diaphorinatabaci)、烟粉虱(bemisiatabaci)、蚜虫(homoptera)、苹果棉蚜(eriosomalanigerum)。
膜翅目(hymenoptera)中有,黄翅菜叶蜂(athaliarosaeruficornis)、蔷薇叶蜂(argepagana)、黑山蚁(formicajaponica)、栗瘿蜂(dryocsmuskuriphilus)等。
缨翅目害虫,例如蓟马(HaplothripsChinensisPriesner).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特别适于防治下列所述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稻苞虫(Rice shell pest)、烟粉虱(bemisiatabaci)、蚜虫(Homoptera)、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蚜虫(Homoptera)、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ubner)、金蚊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 Priesner)、黄条跳甲(Phyllotreta spp)、豌豆叶潜蝇(chromatomyiahorticola)、黄翅菜叶蜂(athaliarosaeruficornis)等。
可以任何常用的形式使用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预混组合物的叶面剂型实例是:
GR: 颗粒剂
WP: 可湿性粉剂
WG: 水可分散粒剂
SG: 可溶粒剂
SL: 可溶液剂
EC: 乳油
EW: 乳剂、水乳剂
ME: 微乳剂
SC: 悬浮剂
CS: 微囊悬浮剂
OD: 油基悬浮剂
SE: 悬乳剂
同时,预混组合物的种子处理剂剂型实例是:
WS: 种子处理稀浆可湿性粉剂
LS: 种子处理溶液
ES: 种子处理乳剂
FS: 种子处理悬浮剂
WG: 水分散粒剂
CS: 微囊悬浮剂。
适合桶混组合物的剂型实例是溶液、稀释乳剂、悬浮剂或其混合和粉剂。
本发明所述的作物保护剂中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活性成分与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混合。
根据本发明,术语“填充剂”指可与活性化合物相组合或联合以使其更易于施用给对象(例如植物、作物或草类)的天然或合成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因此,所述填充剂优选为惰性的,至少应为农业可接受的。所述填充剂可以为固体或液体。
液体填充剂通常为:水,酒精类(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乙二醇等)、 酮类 (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二异丁基甲酮、环己酮等)、醚类(例如乙醚、二恶烷、甲基纤维素、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类(例如煤油、矿物油等)、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类(例如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油、烷基萘、氯代芳烃、氯代脂肪烃、氯苯,等)、卤化碳氢化合物类、酰胺类、砜类、二甲基亚砜、矿物和植物油、动物油等。
固体填充剂通常为:植物质粉末类(例如大豆粉、淀粉、谷物粉、木粉、树皮粉、锯末、核桃壳粉、麸皮、纤维素粉末、椰壳、玉米穗轴和烟草茎的颗粒,提取植物精华后的残渣等)、纸张、锯末,粉碎合成树脂等的合成聚合体、黏土类(例如高岭土、皂土、酸性瓷土等)、滑石粉类。硅石类(例如硅藻土、硅砂、云母、含水硅酸,硅酸钙)、活性炭、天然矿物质类(浮石、绿坡缕石及沸石等)、烧制硅藻土、砂、塑料媒介等(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氯化钾、碳酸钙、磷酸钙等的无机矿物性粉末、硫酸铵、磷酸铵、尿素、氯化铵等的化学肥料、土肥,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者2种以上混用。
为使有效成分化合物乳化、分散、可溶化、以及/或者润湿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聚氧乙烯高级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醇或酚的磷酸酯、多元醇的脂肪酸酯、烷基芳基磺酸、萘磺酸聚合物、木质素磺酸盐、高分子梳形的支状共聚物、丁基萘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磺基琥珀酸钠、油脂、脂肪醇与环氧乙烷缩合物、烷基牛磺酸盐等聚丙烯酸盐、蛋白质水解物。合适的低聚糖物或聚合物,例如基于单独的乙烯单体、丙烯酸、聚氧乙烯和/或聚氧丙烯或者其与例如(多元)醇或(多元)胺的结合。
制剂中可使用增粘剂例如羧甲基纤维素,及粉末、颗粒或胶乳形式的天然及合成聚合物,例如阿拉伯树胶、聚乙烯醇及聚乙酸乙烯酯或天然磷脂,例如脑磷脂及卵磷脂,及合成磷脂。其它添加剂为矿物油及植物油。
可能使用的着色剂如无机颜料,例如,氧化铁,氧化钛和普鲁士兰,和有机染料,如茜素染料,偶氮染料或金属酞箐染料,和痕量营养素,如铁,锰,硼,酮,钴,钼和锌盐。
可能使用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柠檬酸、丁二酸、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能使用的稳定剂选自:柠檬酸钠、间苯二酚中的一种。
可能使用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 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 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任选地,还可包含其它附加组分,例如保护胶体、粘合剂、增稠剂、触变剂、渗透剂、稳定剂、掩蔽剂。
一般,叶面或土壤施用的桶混剂包含0.1%-20%,特别是0.1%-15%的活性成分,和99.9%-80%,特别是99.9%-85%的固态或液态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其中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以桶混剂为基础,含量0-20%,特别是0.1%-15%的表面活性剂。
通常叶面施用的预混剂包含0.1%-99.9%,特别是1%-95%的活性成分,和99.9%-0.1%,特别是99%-5%的固态或液态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其中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以预混剂为基础,含量0-50%,特别是0.5%-40%的表面活性剂。
一般种子处理施用的桶混剂包含0.25%-80%,特别是1%-75%的活性成分,和99.75%-20%,特别是99%-25%的固态或液态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其中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以桶混剂为基础,含量0-40%, 特别是0.5%-30%的表面活性剂。
通常,种子处理施用的预混剂包含0.5%-99.9%,特别是1%-95%的活性成分,和99.5%-0.1%,特别是99%-5%的固态或液态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其中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以预混剂为基础,含量为0-50%,特别是0.5%-40%的表面活性剂。
通常,本发明的经配制的作物保护剂包含0.5%-99.9%,特别是1%-95%, 有利地是1%-50%的活性成分,和99.5%-0.1%,特别是99%-5%质量的固体或液体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其中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可以是基于预混剂质量的0-50%,特别是0.5%-40%的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的所述制剂可通过已知方式将所述活性成分与常规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混合而制备。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不仅包括可借助合适的设备如喷雾或撒粉设备立即施用于待处理的对象的作物保护剂,而且还包括在施用于对象之前需进行稀释的浓缩的市售组合物。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还可以与其它活性成分联合施用,例如用于扩大活性谱或防止形成抗性。所述其它活性成分例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引诱剂、杀昆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安全剂、肥料或化学信息素等。
一种防除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将所述作物保护剂通过常规处理方法施用于植物、植物繁殖材料、植物生长的环境、生境或贮存区域。所述常规处理方法如浇灌、滴灌、喷雾、蒸发、雾化、撒播、撒粉、发泡、撒布、涂布、注射、包衣等。
术语“植物繁殖材料”应理解为指所有有繁殖能力的植物部分,例如种子及发芽植物,其能用于繁殖植物,以及植物性材料例如扦插条或块茎(例如马铃薯)。因此,本文中所使用的植物部分包括植物繁殖材料。可以提及的是例如种子(狭义上),根,果实,块茎,鳞茎,根茎和植物部分。待从土壤中发芽后或出苗后抑制的发芽植株和有效植株也是可以提及的。幼小植株可以在移植前通过浸渍进行全部或局部处理来进行保护。
植物部分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是由植物繁殖材料例如种子产生的植物的任何部分。植物部分、植物器官和植物也可以受益于通过将作物保护剂施用于植物繁殖材料保护植物免于植物病害。某些植物部分和某些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也可以看成植物繁殖材料,其自身可以用作物保护剂施用(或处理);从而由经处理的植物部分和经处理的植物器官产生的植物、其它的植物部分和其它的植物器官也可以受益于通过将作物保护剂施用于某些植物部分和某些植物器官保护植物免于植物病害。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适合于保护植物的繁殖材料例如种子、果实、块茎或核仁或者植物插条不受病虫害侵害。可在施用前用作物保护剂处理该繁殖材料,例如在播种前拌种。也可通过在液体作物保护剂中浸泡核仁或用固体作物保护剂包被核仁,将活性成分施加到种仁上(包被)。当在播种过程中将繁殖材料施加到例如种子播沟内时,也可将该作物保护剂施加到应用地点。这些对植物繁殖材料的处理方法和如此处理的植物繁殖材料都是本发明进一步的主题。
为了处理植物繁殖材料特别是种子,还可通过用各活性成分的液体制剂接连浸渍块茎或谷粒,或通过用已组合的湿或干制剂涂覆。
本发明的种子处理施用通过在播种前和/或催芽之后通过对种子喷雾或撒粉而进行。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以其本身或合适的剂型施用于种子。优选,种子在稳定状态下被处理,从而使得处理不造成任何损害。对种子的处理通常可在采收和播种之间的任何时间进行。
优选在种子播种之前进行处理,从而能用作物保护剂对撒播的种子进行预处理。具体地说,在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处理中优选将种子包衣或将种子丸粒化。处理的结果是,该作物保护剂中的活性成分附着于种子之上,从而可用于病害和/或虫害控制。
通过处理植物种子来防治病虫害是不断改进的主题。然而,处理种子也带来了一系列不是总能找到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的方法,其可免除在种植后或植物出芽后再额外施用作物保护产品。另外,还需要优化所用活性化合物的量,从而可向种子和发芽植物提供最佳保护,以防止病虫虫侵袭,而所用的活性化合物不会损害植物本身。特别地,处理种子的方法也可考虑转基因植物的固有杀虫性质以使用最少作物保护产品达到对种子和发芽植物的最佳保护。
通常在种子处理期间必须注意,施用于种子的本发明作物保护剂的量和/或其它添加剂的量选择为不会影响种子的发芽或不会损害植物。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对于处理植物繁殖材料,特别是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大麦、大豆、玉米、花生的种子是特别有利的。
一种保护种子的方法,其包括使种子在播种前和/或催芽之后与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接触。
因此,本发明还尤其涉及一种使用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处理种子从而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免受害虫和/或植物致病真菌侵扰扰的方法。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用于处理种子以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免受害虫和/或植物致病真菌侵扰的用途。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经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处理以进行保护免受害虫和/或植物致病真菌侵扰的种子。
可将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用于植物生长的环境、生境或贮存区域。
植物生长的环境、生境是指能够使农作物生根、生长的支撑体,例如:土壤,水等,具体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砂子、浮石、蛭石、硅藻土、琼胶、凝胶状物、高分子物质、石棉、木屑、树皮等。优选土壤。
向土壤中施用药剂的方法,例如将液体药剂稀释于水中或不稀释直接施用于植物体的根部或育秧用的秧田中等方法,将颗粒剂散播到植物体的根部或者育秧的秧田中的方法有在播种前将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喷洒于土壤中并与土壤整体混合的方法,播种前或栽种植物前将粉剂、水分散粒剂稀释后喷洒于种植孔、播种沟中,再进行播种的方法等。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可用于在处理后的某段时间内保护植物抵抗所述病虫害的侵袭。所获得的保护作用的时间通常为自植物被作物保护剂处理起延续1 至10 天,优选1 至7 天。或在处理种子后的最长达200天。
当使用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时,施用率可根据施用的种类在较宽范围内变化。
处理植物部位时,活性成分的施用率通常为0.1 至10 000g/ha,优选为10 至1000g/ha。
处理种子时,活性成分的施用率通常为0.001 至50g/kg 种子,优选为0.01 至10g/kg 种子。
处理土壤时,活性成分的施用率通常为0.1 至10000g/ha,优选为1 至5000g/ha。
上述剂量仅是一般性的示例性剂量,实际施用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尤其是根据待处理的植物或作物的性质以及病菌的严重性调整施用率。
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还可用于保护储藏产品免于病菌和/或虫害侵害领域。所述产品的适合实例包括茎、叶、种子、果实或谷物,其可在新鲜收割状态下或加工时进行保护,如预干燥、增湿、粉碎、磨碎、挤出或烘烤。
从下面的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作物保护剂显示很好的杀菌活性和杀虫活性,而单个活性成分的杀真菌或杀虫活性较弱,本发明的组合的活性超过各单个化合物活性的简单加和。
当活性成分组合的杀真菌杀虫活性超过各活性成分单独使用时的活性之和时,则总是存在协同作用。
本发明的优点:
1、 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对象不同,其组合对病、虫害作用位点多,杀菌杀虫效果好。
2、 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的组合在真菌和/或害虫易混合发生或对当前已知产品已经产生抗性或有产生抗性的风险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控制或预防的方法。
3、 本发明复配的杀虫杀菌剂的活性和杀虫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显著的杀虫杀菌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减缓抗性的产生。
4、本发明作物保护剂可降低各活性物质的施用剂量,降低用药成本,制剂残留量少,对作物无污染,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保护了农田良好的生态环境。
5、本发明扩大了杀虫杀菌谱,防治范围更为广泛,对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胡麻叶斑病以及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蚜虫、大螟、稻瘿蚊、稻象甲、稻水象甲、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制剂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2%肟醚菌胺+10%氟虫吡喹 可湿性粉剂
肟醚菌胺 2%
氟虫吡喹 10%
Dispersongen ®1494(From Clariant) 1%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成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2%肟醚菌胺+10%氟虫吡喹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 1%肟醚菌胺+50%氟虫吡喹 可湿性粉剂
肟醚菌胺 1%
氟虫吡喹 50%
Dispersongen ®1494(From Clariant) 1%
木质素磺酸钠 2%
滑石粉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成分混合,经超细粉碎后,即得到1%肟醚菌胺+50%氟虫吡喹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 1%肟醚菌胺+4%氟虫吡喹 乳油
肟醚菌胺 1%
氟虫吡喹 4%
Emulsogen®V2436(from Clariant) 5%
Dispersongen ®1494(from Clariant) 3%
N-甲基吡咯烷酮 补足至100%
将上述成分按照比例配制,搅拌均匀得到均一的相。
实施例4 5%肟醚菌胺+50%氟虫吡喹 可湿性粉剂
肟醚菌胺 5%
氟虫吡喹 50%
Phenylsulfonat CA(from Clariant) 5%
Dispersogen®Sl (from Clariant) 5%
白炭黑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 2%肟醚菌胺+ 50%氟虫吡喹 水分散粒剂
肟醚菌胺 2%
氟虫吡喹 50%
Phenylsulfonat CA(from Clariant) 5%
Dispersogen®Sl (from Clariant) 5%
尿素 5%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肟醚菌胺、氟虫吡喹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过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2%肟醚菌胺+50%氟虫吡喹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 0.5%肟醚菌胺+ 50%氟虫吡喹 悬乳剂
油相:
肟醚菌胺 0.5%
油酸甲酯 10%
乙氧基化蓖麻油 5%
水相:
氟虫吡喹 5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1%
水 补足至100%
将肟醚菌胺溶解在油酸甲酯中,加入乙氧基化蓖麻油得到油相;按照配方将氟虫吡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水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氟虫吡喹的水悬浮剂;在搅拌下将油相加入水相得到悬乳剂。
实施例7 10%肟醚菌胺+10%氟虫吡喹 可湿性粉剂
肟醚菌胺 10%
氟虫吡喹 10%
木质素磺酸钠 1%
月桂基硫酸钠 2%
高度分散的硅酸 1%
轻质碳酸钙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8 40%肟醚菌胺+50%氟虫吡喹 包衣颗粒剂
肟醚菌胺 40%
氟虫吡喹 50%
聚乙二醇 3%
高度分散的硅酸 1%
轻质碳酸钙 补足至100%
在混合器中,将磨细的活性成分均匀涂布到被聚乙二醇润湿的载体上。以此方式可获得无尘包衣颗粒剂。
实施例9 50%肟醚菌胺+ 10%氟虫吡喹 可湿性粉剂
肟醚菌胺 50%
氟虫吡喹 10%
十二烷基硫酸钠 1%
木质素磺酸钠 1%
白炭黑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0 20%肟醚菌胺+60%氟虫吡喹 挤出颗粒剂
肟醚菌胺 20%
氟虫吡喹 60%
木质素磺酸钠 4%
羧甲基纤维素 2%
硫酸铵 2%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活性组分与助剂混合并研磨,用水润湿,挤出,然后在空气流中干燥。
实施例11 50%肟醚菌胺+2%氟虫吡喹 悬浮种衣剂
肟醚菌胺 50%
氟虫吡喹 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10%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5%
黄原胶 1%
羟乙基纤维素 1%
丙三醇 5%
PVP-K30 1%
水 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种衣剂。
实施例12 50%肟醚菌胺+ 5%氟虫吡喹 微囊悬浮-悬浮剂
ATLOXTM4913 4%
柠檬酸 0.05%
催化剂 0.1%
水 10%
氟虫吡喹 5%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1.35%
SOLVESSOTM200 5%
ATLOXTM4913 16%
分散剂 LFH 0.3%
有机硅 0.16%
尿素 4.4%
肟醚菌胺 50%
水 补足至100%
将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PAPI)、肟醚菌胺 、SOLVESSOTM200 形成的油相加入含ATLOX TM 4913的水溶液中,形成乳状液。然后加热并保温在50oC 下加入催化剂反应2小时。冷却后得到肟醚菌胺的微囊剂。
ATLOX TM 4913, 分散剂LFH, 消泡剂,尿素,氟虫吡喹和水按比例混合,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均匀,得到悬浮剂。
将得到的肟醚菌胺微囊剂加入氟虫吡喹的悬浮剂中,搅拌均匀得到50%肟醚菌胺+5%氟虫吡喹 微囊悬浮-悬浮剂。
实施例13 50%肟醚菌胺+1%氟虫吡喹 悬浮剂
肟醚菌胺 50%
氟虫吡喹 1%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 5%
Arkopal® N 130 (from Clariant) 5%
黄原胶 0.3%
丙三醇 5%
消泡剂 0.6%
水 补足至100%
将活性组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照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控制粒径在5μm以下,得到50%肟醚菌胺+1%氟虫吡喹悬浮剂。
实施例14 50%肟醚菌胺+0.5%氟虫吡喹 乳油
肟醚菌胺 50%
氟虫吡喹 0.5%
乙氧基化蓖麻油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3%
SOLVESSOTM100 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至得到透明均一相。
实施例15 20%肟醚菌胺+30%氟虫吡喹 水分散粒剂
肟醚菌胺 20%
氟虫吡喹 30%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5%
十二烷基硫酸钠 5%
硫酸铵 2%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肟醚菌胺、氟虫吡喹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过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20%肟醚菌胺+30%氟虫吡喹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6 5%肟醚菌胺+30%氟虫吡喹可湿性粉剂
肟醚菌胺 5%
氟虫吡喹 30%
十二烷基硫酸钠 1%
木质素磺酸钠 1%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7 1%肟醚菌胺+10%氟虫吡喹 水乳剂
油相:
肟醚菌胺 1%
氟虫吡喹 10%
N-甲基吡咯烷酮 10%
聚苯乙烯 3.7%
水相:
黄原胶 0.07%
磺化的萘磺酸-甲醛缩合产物的钠盐 1%
杀菌剂 0.2%
水 补足至100%
将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加入聚苯乙烯得到油相;按照配方中的组分混合均匀得到水相;在搅拌下将油相加入水相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18 5% 肟醚菌胺+5%氟虫吡喹 微乳剂
肟醚菌胺 5%
氟虫吡喹 5%
乙氧基化蓖麻油 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10%
SOLVESSOTM100 50%
水 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至得到透明均一相。
实施例19 60%肟醚菌胺+40%氟虫吡喹
肟醚菌胺 60%
氟虫吡喹 40%
将肟醚菌胺、氟虫吡喹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生物测试例:
当活性化合物组合的作用超过当各活性化合物单独施用时的作用的总和时,存在协同增效作用。两种活性化合物的特定组合的预期作用可使用所谓的"Colby 公式" (参见S.R. Colby, "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 “,Weeds 1967,15, 20-22) 如下计算:如果
X 是当使用用量为mg/ha 或浓度为mppm的活性化合物A时的活性;
Y 是当使用用量为ng/ha或浓度为nppm 的活性化合物B时的活性,表示为占未处理对照的百分率;
E 是当使用用量为m 和n g/ha 或浓度为m 和n ppm 的活性化合物A和B时的活性,
那么
如果实际观察的活性(O)大于预期活性(E),那么该组合超加和,即具有增效作用。
以下生物测试例用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试验1 稻瘟病试验(水稻)
溶剂: 7份重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
乳化剂: 2份重量的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了制得合适的活性化合物,将一份按重量计的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化合物的组合与上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并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为了测定保护活性,将稻秧用所述使用剂量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喷雾。待喷液层变干后,将稻秧用真菌稻梨孢的孢子水悬浮液喷雾,然后试验植物置于温度约20OC 、空气湿度约80%的温室中以促进病菌的生长。接种7天后进行效果评价,将目测确定的发病叶片区域百分率转化成相对于未处理对照的效力。0% 是指效力与对照的相当,100% 是指没有观察到侵染。活性化合物、使用剂量和试验结果列于下表中:
试验结果显示,观察效力超过用"Colby”公式计算的效力。
试验2 对大豆锈病的活性/种子处理
活性化合物以干种子拌种剂施用。该制剂可通过将单独的活性化合物或组合的活性化合物与磨细的矿物质混合来制备,得到能在种子表面均匀分布的细粉状作物保护剂。
种子拌种时,将种子和种子拌种剂在封闭的玻璃烧瓶内摇动3分钟。 大豆种子播种于1厘米深的标准土壤中,在温度约18OC,空气湿度约100% 的温室内培养,种子栽培箱每日需15小时光照。播种3周后,用大豆锈菌对植物接种,并且在100%相对湿度下接种24小时,然后又在温室中培养。在接种时,已长出第一对叶片和另一叶片。在接种11天后评价叶片的侵染。将目测确定的发病叶片区域百分率转化成相对于未处理对照的效力。0%是指效力与对照的相当,100%是指没有观察到侵染。活性化合物、使用剂量和试验结果列于下表中:
试验结果显示,观察效力超过用"Colby”公式计算的效力。
试验3:镰刀菌试验/土壤处理
在塑料盆中混合被镰刀菌污染的土壤和规定量的药剂后,播种水稻的种子。播种开始40天后,进行效果评价。将目测确定的发病叶片区域百分率转化成相对于未处理对照的效力。0% 是指效力与对照的相当,100% 是指没有观察到侵染。活性化合物、使用剂量和试验结果列于下表中:
试验结果显示,观察效力超过用"Colby”公式计算的效力。
试验4 蚜虫的试验
溶剂 7重量份二甲基甲酰胺
乳化剂 2重量份烷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造活性化合物的合适制剂,将1重量份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用水将浓缩物稀释至所需浓度。
将被蚜虫严重侵染的稻叶浸渍到希望浓度的活性化合物制剂中对其进行处理。
经过希望的时间后,测定防治效果%。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处理区药前活虫数-处理区药后活虫数)/处理区药前活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试验结果显示,观察到的防治效果超过用"Colby”公式计算的防治效果。
试验5 烟粉虱的试验
溶剂 7重量份二甲基甲酰胺
乳化剂 2重量份烷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造活性化合物的合适制剂,将1重量份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用水将浓缩物稀释至所需浓度。
将被烟粉虱严重感染的稻叶浸渍到希望浓度的活性化合物制剂中对其进行处理。
经过希望的时间后,测定防治效果%。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处理区药前活虫数-处理区药后活虫数)/处理区药前活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试验结果显示,观察到的防治效果超过用"Colby”公式计算的防治效果。
试验6 土壤处理对黄条跳甲的防效
混合土壤2:砂1:腐食土 1制备实验土壤,每个300ml塑料制容器中装入200g土壤,将制剂实施例1-19的药剂和单剂以规定的药剂浓度喷药处理。每个容器中放10个黄条跳甲的幼虫,黑暗下在25OC 恒温静置后,在所需的时间后,分散开土壤,计数生存的幼虫数后求死亡率。
死亡率(%)={1-(生存头数/放虫头数)}X100
通过“colby公式”计算死亡率的理论值(%)。试验结果表明,实际死亡率(%)比理论值(%)高,说明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复配,用于土壤处理对于防治黄条跳甲具有增效作用。
试验六: 种子处理对甜菜夜蛾的防效
液体拌种的一般方法F1:
将所需量的液体制剂加入锥形瓶中。摇动烧瓶使液体分布到容器的整个底部。之后立即向瓶中加入所需量的种子。用手剧烈摇动烧瓶约1分钟以便所有种子都被液体覆盖。将烧瓶的内容物倒在干燥架上并在烘箱内干燥。
干拌种的一般方法F2:
向每个给广口瓶中装入同样数目的种仁,并且在每只瓶中装入一定量的固体制剂,以获得所需量的0.3mg有效成分/种仁。将烧瓶放在辊上以80转/分钟的速度旋转3分钟。用手摇动烧瓶,使粘在烧瓶壁上的种仁掉下来,然后将烧瓶反方向旋转3分钟。
按照程序F1和F2对制剂实施例1-19的药剂和单剂按照规定的浓度进行种子处理。接着将处理过的玉米种子播种。播种后26天,取植株最顶端叶片的5-8cm长的部分放在玻璃烧杯中并用10只刚孵化的甜菜夜蛾一龄幼虫侵染。用盖子盖住烧杯并保持在25OC 及60% 相对大气湿度下,每天光照16小时。侵染3-5天后进行评估。记录长成的植株上存活的幼虫数目后求死亡率。
死亡率(%)={1-(生存头数/放虫头数)}X100
通过“colby公式”计算死亡率的理论值(%)。试验结果表明,实际死亡率(%)比理论值(%)高,说明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复配,用于种子处理,对防治甜菜夜蛾有增效作用。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案和及药效实验对本发明作了详细的描述,但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和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这些修改和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作物保护剂,其特征在于:包含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活性化合物, 所述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的重量比为1:100-10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肟醚菌胺与氟虫吡喹的重量比为1:50-5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肟醚菌胺与氟虫吡喹的重量比为1:25-2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肟醚菌胺与氟虫吡喹的重量比为1:10-1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 中所述的活性化合物、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保护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悬乳剂、微囊剂、种衣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悬浮剂、泡沫剂、膏剂、气雾剂、超低容量液剂。
7.权利要求1 所述的作物保护剂用于防治真菌和害虫的用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保护剂用于防治谷类、豆类、水果、蔬菜、棉花、观赏植物上真菌和害虫的用途。
9.一种防除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的作物保护剂作用于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或环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权利要求1所述作物保护剂处理需要保护的植物的繁殖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材料是种子。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的肟醚菌胺和氟虫吡喹化合物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
13.一种保护种子免受害虫和/或植物致病真菌侵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处理种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保护剂处理的种子。
CN201410192468.5A 2014-05-08 2014-05-08 一种作物保护剂 Active CN1050761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92468.5A CN105076142B (zh) 2014-05-08 2014-05-08 一种作物保护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92468.5A CN105076142B (zh) 2014-05-08 2014-05-08 一种作物保护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6142A true CN105076142A (zh) 2015-11-25
CN105076142B CN105076142B (zh) 2017-09-01

Family

ID=54558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92468.5A Active CN105076142B (zh) 2014-05-08 2014-05-08 一种作物保护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7614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9825A (zh) * 2019-02-26 2019-05-21 山东福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杀霉素复合杀虫组合物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39324A1 (de) * 1995-10-23 1997-04-24 Basf Ag Phenylessigsäurederivate, Verfahren und Zwischenprodukte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sie enthaltende Mittel
EP1097932A1 (en) * 1999-11-02 2001-05-09 Nihon Nohyaku Co., Ltd. Substituted aminoquinazolinone (thione) derivatives or salts thereof, intermediates thereof, and pest controllers and a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39324A1 (de) * 1995-10-23 1997-04-24 Basf Ag Phenylessigsäurederivate, Verfahren und Zwischenprodukte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sie enthaltende Mittel
EP1097932A1 (en) * 1999-11-02 2001-05-09 Nihon Nohyaku Co., Ltd. Substituted aminoquinazolinone (thione) derivatives or salts thereof, intermediates thereof, and pest controllers and a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CN1302801A (zh) * 1999-11-02 2001-07-11 日本农药株式会社 取代的氨基喹唑啉酮(硫酮)衍生物或其盐,其中间体和害虫控制剂及其使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吕海良: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产品——杀菌剂市场的新翘楚"", 《农药市场信息》 *
无: ""日本开发出新间二氮杂苯类杀虫剂"", 《农药研究与应用》 *
李权等: ""邻二氮杂苯-水复合物的氢键结构与性质"", 《物理化学学报》 *
李绍顺: ""苯骈二氮杂(艹卓)类药物的进展"", 《沈阳药学院学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9825A (zh) * 2019-02-26 2019-05-21 山东福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杀霉素复合杀虫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6142B (zh) 2017-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8845B (zh) 一种杀菌混合物
CN105475357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309465A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4904733A (zh) 一种保护植物免于植物病害的方法
CN105076155B (zh) 一种植物病害防除组合物
CN105076192B (zh) 一种杀菌混合物
CN103719125A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5076148A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3999870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988843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348991A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和代森锰锌的杀真菌组合物
CN105076142B (zh) 一种作物保护剂
CN103348990B (zh) 一种含有双炔酰菌胺和克菌丹的杀菌组合物
CN105076147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5076178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988846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076153B (zh) 一种植物病害防除组合物
CN105265468A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3988844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265469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5076154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076161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922730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982842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982851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