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1084B - 插座 - Google Patents
插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71084B CN105071084B CN201510494849.3A CN201510494849A CN105071084B CN 105071084 B CN105071084 B CN 105071084B CN 201510494849 A CN201510494849 A CN 201510494849A CN 105071084 B CN105071084 B CN 1050710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s
- sliding block
- insert
- conducting strip
- slo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插座,所述插座包括面板、底座和设置在底座内的插套;所述面板上设有与插头配合的多个插孔;还包括导电片,所述导电片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插套连接,所述导电片设置至少一对触点并被触点分隔成多段导电片,所述触点闭合后才能为插套供电;还包括保护门,所述保护门位于插套的上方,插头未插入时,保护门遮住插套起到保护作用;当外部电器的插头经由面板上的插孔插入时,保护门产生位移从插套上方移开,同时带动导电片的触点闭合接通电路使得插头与插套电连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性能高,结构合理紧凑的插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座大多是将插座内的插套与取电电路直接连接,在使用时通过电器插头的插片直接插入插座的插套内来达到连通电源的目的。由于插套离插座的插孔很近,因此带电的插套容易被人直接或间接地触碰到,从而造成触电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安全性能高,结构合理紧凑的插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座,所述插座包括面板1、底座3和设置在底座3内的插套4;所述面板1上设有与插头配合的多个插孔;还包括导电片5,所述导电片5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插套4连接,所述导电片5设置至少一对触点并被触点分隔成多段导电片,所述触点闭合后才能为插套4供电;还包括滑块6,所述滑块6位于插套4的上方,插头未插入时,滑块6遮住插套4起到保护作用;当外部电器的插头经由面板1上的插孔插入时,滑块6产生位移从插套4上方移开,同时带动导电片5的触点闭合接通电路使得插头与插套4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滑块6位于插套4上方两侧,滑块6可向两侧滑动打开,所述导电片5的触点至少为两对,分别分布于滑块6的两侧,外部电器的插头插入时,滑块6向两侧滑动带动导电片5的全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
进一步,还包括压板2,所述压板2固定于底座3内位于插套4的上方,所述导电片5固定设于压板2上,所述滑块6与压板2滑动连接,滑块6可沿压板2平行滑动。
进一步,所述插套4包括三插插套和二插插套,所述滑块6包括与二插对应的二插滑块和与三插对应的三插滑块,二插插头插入时,二插插头推动二插滑块位移,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三插插头插入时,三插插头推动三插滑块位移,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
进一步,所述二插滑块至少为两块,二插滑块分布于二插插头上方两侧,二插插头插入时,两侧的二插滑块向两侧位移;所述三插滑块至少为两块,三插滑块位于三插插头上方两侧,三插插头插入时,两侧的三插滑块向两侧位移。
进一步,所述滑块6包括与二插插套对应的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还包括与三插插套对应的三插L极滑块65、三插N极滑块66和三插E极滑块67;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三插E极滑块67位于插套4上方一侧,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第二二插N极滑块64、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位于插套4上方另一侧;所述三插E极滑块67设于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和第一二插N极滑块63之间;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和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相对设置,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相对设置,中间形成二插插头插入的空间;所述三插L极滑块65设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的一侧,所述三插N极滑块66设于第二二插N极滑块64的一侧;当二插插头插入时,推动第一二插L极滑块61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一二插N极滑块63与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发生位移,分别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后插入二插插套中;当三插插头插入时,带动E极滑块67、三插L极滑块65、三插N极滑块66发生位移,分别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后插入三插插套中。
进一步,所述三插插套包括三极L极插套,三极N极插套,三极E极插套,所述二插插套包括二极L极插套和二极N极插套;所述导电片5包括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E极导电片53,所述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E极导电片53的一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零线和接地线连接,L极导电片51的另一端与三极L极插套、二极L极插套连接,N极导电片52的另一端与三极N极插套、二极N极插套连接,E极导电片53的另一端与三极E极插套连接;所述L极导电片51被第二L极动触点511b和第一L极静触点511a、第三L极动触点511c和第二L极静触点512b分为第一L极导电片51a,第二L极导电片51b,第三L极导电片51c;所述N极导电片52被第二N极动触点521b和第一N极静触点521a、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分为第一N极导电片52a,第二N极导电片52b,第三N极导电片52c。
进一步,所述第一二插N极滑块63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闭合的第一二插N极触动杆631;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的第一二插L极触动杆611;所述三插L极滑块65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的三插L极触动杆651;所述三插N极滑块66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的三插N极触动杆661;所述E极滑块67的一端分别设有使得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和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的第二三插E极触动杆672和第一三插E极触动杆671;当二插插头插入时,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动作带动第一二插L极触动杆611推动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动作带动第一二插N极触动杆631推动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闭合;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带动三插L极滑块65动作带动三插L极触动杆651推动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带动三插N极滑块66动作带动三插N极触动杆661推动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当三插插头插入时,E极滑块67动作带动第二三插E极触动杆672和第一三插E极触动杆671分别推动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和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三插L极滑块65动作带动三插L极触动杆651推动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三插N极滑块66动作带动三插N极触动杆661推动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
进一步,所述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设有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41,所述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分别置于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41内;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与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41之间形成三插插头插入的空间,所述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分别向两侧延伸设有第一卡扣臂652和第二卡扣臂662,分别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形成卡扣连接,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动作时可分别带动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动作,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动作时,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不动。
进一步,还包括压板2,所述压板2设于底座3内位于插套4上方,所述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滑块6固定于压板2上,滑块6与压板2滑动连接,所述E极导电片53固定于底座3内;所述E极导电片53与三极E极插套连接,一端与电源的接地线连接;所述第一L极导电片51a和第一N极导电片52a固定于压板2的一侧,第一L极导电片51a和第一N极导电片52a的一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和零线连接,其上分别设有第一L极静触点511a和第一N极静触点521a;所述第二L极导电片51b和第二N极导电片52b分别固定于压板2的中部,第二L极导电片51b和第二N极导电片52b围成方框状;所述第二L极导电片51b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L极动触点511b和第二L极静触点512b,所述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相对设置;所述第二N极导电片52b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N极动触点521b,第二N极静触点522b,所述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相对设置;所述第三L极导电片51c和第三N极导电片52c也围成方框状,第三L极导电片51c的一端设有第三L极动触点511c,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相对设置,第三L极导电片51c的另一端与三极L极插套和二极L极插套连接;所述第三N极导电片52c的一端设有第三N极动触点521c,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相对设置,第三N极导电片52c的另一端与三极N极插套和二极N极插套连接;所述滑块6位于第二L极导电片51b、第二N极导电片52b、第三L极导电片51c和第三N极导电片52c围成的方框结构内部。
本发明插座设置保护门和导电片为插座提供双重保护,安全性能高;导电片通过设置多对触点对导电片进行分隔,只有在多对触点完全闭合后,电路才能接通,安全性能高;保护门具有防尘防水功能,同时保护门还可在插头插入时产生位移带动导电片的多对触点闭合接通电路,设计合理。保护门由与二插插套对应第一二插L极滑块、第二二插L极滑块、第一二插N极滑块、第二二插N极滑块和与三插插套对应的三插L极滑块、三插N极滑块、三插E极滑块共同组成,各滑块之间布置合理,结构紧凑。导电片包括L极导电片、N极导电片和E极导电片;L极导电片被第二L极动触点与第一L极静触点、第三L极动触点与第二L极静触点两对触点分隔,N极导电片被第二N极动触点与第一N极静触点、第三N极动触点与第二N极静触点两对触点分隔,四对触点完全闭合电路才能导通,安全性能高。四对触点分别由第一二插L极滑块的第一二插L极触动杆、第一二插N极滑块的第一二插N极触动杆、三插L极滑块的三插L极触动杆、三插N极滑块的三插N极触动杆相对应,任一滑块单独动作都不能接通电路,即用细长铁丝或者单个插片插入后,只能使最多两个滑块动作带动两对触点闭合,电路不能被接通,从而避免因误操作等而造成的触电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插座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插座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保护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三插插头插入时插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二插插头插入时插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6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插座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插座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6所示,本发明插座,所述插座包括面板1、底座3和设置在底座3内的插套4;所述面板1上设有与插头配合的多个插孔;还包括导电片5,所述导电片5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插套4连接,所述导电片5设置至少一对触点并被触点分隔成多段导电片,所述触点闭合后才能为插套4供电;还包括滑块6,所述滑块6位于插套4的上方,插头未插入时,滑块6遮住插套4起到保护作用;当外部电器的插头经由面板1上的插孔插入时,滑块6产生位移从插套4上方移开,同时带动导电片5的触点闭合接通电路使得插头与插套4电连接。本发明插座设置保护门和导电片为插座提供双重保护,安全性能高;导电片通过设置多对触点对导电片进行分隔,只有在多对触点完全闭合后,电路才能接通,安全性能高;保护门具有防尘防水功能,同时保护门还可在插头插入时产生位移带动导电片的多对触点闭合接通电路,设计合理。
本发明插座的滑块6可以为一个,触点设置于滑块6打开方向的一侧,此时,触点可以为一对或者多对,插头插入时,滑块6向一侧移动推动位于滑块6一侧的触点全部闭合接通电路。本发明插座的滑块6也可以设置为两个,分别位于插套4上方两侧,两个滑块6可向两侧滑动打开,所述触点至少为两对,分别分布于滑块6的两侧,外部电器的插头插入时,滑块6向两侧滑动带动全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此种实施例当细长物体插入时,最多只能带动一侧滑块6推动位于滑块6一侧的触点闭合,不能接通电路,降低了触电的风险。除上述两种情况,保护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更多个。
本发明插座的插套可以全部设置为二插插套,也可以全部设置为三插插套,所述触点可以设置为一对也可以设置为多对,设置一对触点包括两种情况,可以将一对触点设置于L极导电片51上,或者N极导电片52上。除上述情况,插套也可以设置为三插插套与二插插套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三组五孔插套。
所述插套4包括三插插套和二插插套,所述滑块6包括与二插对应的二插滑块和与三插对应的三插滑块,二插插头插入时,二插插头推动二插滑块位移,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后插入二插插套中;三插插头插入时,三插插头推动三插滑块位移,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后插入三插插套中。所述三插插头和二插插头可以对应相同的斜面,最少可以只设置一块滑块,三插插头和二插插头分别插入时推动同一块滑块位移插入对应的插套中。
所述二插滑块至少为两块,二插滑块分布于二插插头上方两侧,二插插头插入时,两侧的二插滑块向两侧位移;所述三插滑块至少为两块,三插滑块位于三插插头上方两侧,三插插头插入时,两侧的三插滑块向两侧位移。
图中所示实施例,三插插套包括三极L极插套,三极N极插套,三极E极插套,二插插套包括二极L极插套和二极N极插套;二插插套位于三极E极插套和三极L极插套与三极N极插套之间;所述二极插套也可以设置为位于三极插套上方,三插插头和二插插头可同时插入三插插套和二插插套中,此时需要分别设置与二插对应的二插滑块和与三插对应的三插滑块,滑块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下面给出的实施例为三插插套与二插插套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三组五孔组合的插座,触点总共有四对,两对触点设置于L极导电片51上,两对触点设置于N极导电片52上。
如图3-5所示,所述插套4包括三插插套和二插插套;二插插套分布于三插滑块6结构如下:所述滑块6包括与二插插套对应的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还包括与三插插套对应的三插L极滑块65、三插N极滑块66和三插E极滑块67;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三插E极滑块67位于插套4上方一侧,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第二二插N极滑块64、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位于插套4上方另一侧;所述三插E极滑块67设于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和第一二插N极滑块63之间;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和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相对设置,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相对设置,中间形成二插插入的空间;所述三插L极滑块65设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的一侧,所述三插N极滑块66设于第二二插N极滑块64的一侧;保护门由与二插插套对应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第一二插N极滑块63、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和与三插插套对应的三插L极滑块65、三插N极滑块66、三插E极滑块67共同组成,结构合理紧凑。插套组的个数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更多个。
如图3所示,所述三插插套包括三极L极插套,三极N极插套,三极E极插套,所述二插插套包括二极L极插套和二极N极插套;所述二插插套位于三极E极插套和三极L极插套与三极N极插套之间;所述导电片5包括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E极导电片53,所述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E极导电片53的一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零线和接地线连接,L极导电片51的另一端与三极L极插套、二极L极插套连接,N极导电片52的另一端与三极N极插套、二极N极插套连接,E极导电片53的另一端与三极E极插套连接;所述L极导电片51被第二L极动触点511b和第一L极静触点511a、第三L极动触点511c和第二L极静触点512b分为第一L极导电片51a,第二L极导电片51b,第三L极导电片51c;所述N极导电片52被第二N极动触点521b和第一N极静触点521a、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分为第一N极导电片52a,第二N极导电片52b,第三N极导电片52c。导电片包括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E极导电片53;L极导电片51被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两对触点分隔,N极导电片52被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两对触点分隔,四对触点完全闭合电路才能导通,安全性能高。触点的对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所述三极E极插套也可以位于二极L极插套和二极N极插套之间。
如图3所示,所述压板2设于底座3内位于插套4上方,所述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滑块6固定于压板2上,滑块6与压板2滑动连接,所述E极导电片53固定于底座3内;所述E极导电片53与三极E极插套连接,一端与电源的接地线连接;所述第一L极导电片51a和第一N极导电片52a固定于压板2的一侧,第一L极导电片51a和第一N极导电片52a的一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和零线连接,其上分别设有第一L极静触点511a和第一N极静触点521a;所述第二L极导电片51b和第二N极导电片52b分别固定于压板2的中部,第二L极导电片51b和第二N极导电片52b围成方框状;所述第二L极导电片51b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L极动触点511b和第二L极静触点512b,所述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相对设置;所述第二N极导电片52b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N极动触点521b,第二N极静触点522b,所述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相对设置;所述第三L极导电片51c和第三N极导电片52c也围成方框状,第三L极导电片51c的一端设有第三L极动触点511c,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相对设置,第三L极导电片51c的另一端与三极L极插套和二极L极插套连接;所述第三N极导电片52c的一端设有第三N极动触点521c,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相对设置,第三N极导电片52c的另一端与三极N极插套和二极N极插套连接;所述滑块6位于第二L极导电片51b、第二N极导电片52b、第三L极导电片51c和第三N极导电片52c围成的方框结构内部。通过设置压板2,述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滑块6固定于压板2上,结构稳固可靠。所述滑块6和导电片6也可以与底座3直接固定,通过在底座3上设置相应的固定结构即可。
所述滑块6沿压板2平行滑动,压板2上设置与滑块6相应的滑槽,使得滑块6沿滑槽平行滑动,而不会发生旋转,滑槽也可以设置在底座3内。由于采用了导电片触点和滑块的防触电结构,使的滑块无需通过设置偏转结构来防止单个细小导电材料插入,结构更加简单,滑块整体可在滑槽内滑动更加平滑,滑槽的设置使得插头插入时,不会发生卡顿,手感更加顺畅,插座的性能更加稳定。
如图3-6所示,当二插插头插入时,推动第一二插L极滑块61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一二插N极滑块63与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发生位移,分别带动所有触点闭合接通电路后插入二插插套中;当三插插头插入时,带动E极滑块67、三插L极滑块65、三插N极滑块66发生位移,分别带动所有触点闭合接通电路后插入三插插套中。
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二插N极滑块63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闭合的第一二插N极触动杆631;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的第一二插L极触动杆611;所述三插L极滑块65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的三插L极触动杆651;所述三插N极滑块66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的三插N极触动杆661;所述E极滑块67的一端分别设有使得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和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的第二三插E极触动杆672和第一三插E极触动杆671;当二插插头插入时,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动作带动第一二插L极触动杆611推动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动作带动第一二插N极触动杆631推动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闭合;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带动三插L极滑块65动作带动三插L极触动杆651推动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带动三插N极滑块66动作带动三插N极触动杆661推动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当三插插头插入时,E极滑块67动作带动第二三插E极触动杆672和第一三插E极触动杆671分别推动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和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三插L极滑块65动作带动三插L极触动杆651推动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三插N极滑块66动作带动三插N极触动杆661推动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四对触点分别由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的第一二插L极触动杆611、第一二插N极滑块63的第一二插N极触动杆631、三插L极滑块65的三插L极触动杆651、三插N极滑块66的三插N极触动杆661相对应,任一滑块61单独动作都不能接通电路,即用细长铁丝或者单个插片插入后,只能使最多两个滑块动作带动两对触点闭合,电路不能被接通,从而避免因误操作等而造成的触电事故。
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设有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41,所述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分别置于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41内;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与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41之间形成三插插头插入的空间,所述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分别向两侧延伸设有第一卡扣臂652和第二卡扣臂662,分别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形成卡扣连接,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动作时可分别带动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动作,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动作时,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不动。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分别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形成卡扣连接,二插插头插入时,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带动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动作推动相应一侧的触点闭合,无需在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的一端设置相应的触动杆结构,结构紧凑。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和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的相对的一端分别设有便于二插插头一侧插片插入的二插L极斜面61a,所述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的相对的一端分别设有便于二插插头的另一侧插片插入的二插N极斜面63a;所述三插L极滑块65、三插N极滑块66和三插E极滑块67的一端分别设有与三插插头插片对应的三插L极斜面65a、三插N极斜面66a和三插E极斜面67a。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一二插N极滑块63、第二二插N极滑块64的相对一端分别设有二插L极斜面61a和二插N极斜面63a;所述三插L极滑块65、三插N极滑块66和三插E极滑块67的一端分别设有与三插插头插片对应的三插L极斜面65a、三插N极斜面66a和三插E极斜面67a;斜面设置便于保护门的打开,提高使用性能。
如图4所示,所述二插L极斜面61a包括分别与圆插和扁插相应的第一L极斜面和第二L极斜面;所述二插N极斜面63a分别包括与圆插和扁插相应的第一N极斜面和第二N极斜面。二插L极斜面61a和二插N极斜面63a分别设置便于圆插和扁插相应的斜面,二插插头插入时,手感更加顺畅,性能更加稳定。
如图4-6所示,所述三极L极插套、二极L极插套与第三L极导电片51c为一整条铜片冲压折弯成型;所述三极N极插套、二极N极插套与第三N极导电片52c为一整条铜片冲压折弯成型;所述述E极导电片53与三极E极插套为一整条铜片冲压折弯成型。插套与相应极的导电片采用一整条铜片冲压折弯成型,免焊接,杜绝了虚焊和假焊,提高稳定性,安装拆卸方便。所有触点均为银触点。多对触点的材料,优选为银,但并不限于银,也可以为金、铂、铜、铁等中的任一一种,触点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焊接。
下面说明本发明插座的具体的动作原理。
当二插插头插入时,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动作带动第一二插L极触动杆611推动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动作带动第一二插N极触动杆631推动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闭合;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带动三插L极滑块65动作带动三插L极触动杆651推动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带动三插N极滑块66动作带动三插N极触动杆661推动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四对触点全部闭合后,电路才能接通。
当三插插头插入时,E极滑块67动作带动第二三插E极触动杆672和第一三插E极触动杆671分别推动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和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三插L极滑块65动作带动三插L极触动杆651推动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三插N极滑块66动作带动三插N极触动杆661推动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四对触点全部闭合后,电路才能接通。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包括面板(1)、底座(3)和设置在底座(3)内的插套(4);
所述面板(1)上设有与插头配合的多个插孔;
还包括导电片(5),所述导电片(5)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插套(4)连接,所述导电片(5)设置至少一对触点并被触点分隔成多段导电片,所述触点闭合后才能为插套(4)供电;
还包括滑块(6),所述滑块(6)位于插套(4)的上方,插头未插入时,滑块(6)遮住插套(4)起到保护作用;当外部电器的插头经由面板(1)上的插孔插入时,滑块(6)产生位移从插套(4)上方移开,同时带动导电片(5)的触点闭合接通电路使得插头与插套(4)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6)位于插套(4)上方两侧,滑块(6)可向两侧滑动打开,所述导电片(5)的触点至少为两对,分别分布于滑块(6)的两侧,外部电器的插头插入时,滑块(6)向两侧滑动带动导电片(5)的全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板(2),所述压板(2)固定于底座(3)内位于插套(4)的上方,所述导电片(5)固定设于压板(2)上,所述滑块(6)与压板(2)滑动连接,滑块(6)可沿压板(2)平行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4)包括三插插套和二插插套,所述滑块(6)包括与二插对应的二插滑块和与三插对应的三插滑块,二插插头插入时,二插插头推动二插滑块位移,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三插插头插入时,三插插头推动三插滑块位移,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插滑块至少为两块,二插滑块分布于二插插头上方两侧,二插插头插入时,两侧的二插滑块向两侧位移;所述三插滑块至少为两块,三插滑块位于三插插头上方两侧,三插插头插入时,两侧的三插滑块向两侧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6)包括与二插插套对应的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还包括与三插插套对应的三插L极滑块(65)、三插N极滑块(66)和三插E极滑块(67);
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三插E极滑块(67)位于插套(4)上方一侧,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第二二插N极滑块(64)、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位于插套(4)上方另一侧;所述三插E极滑块(67)设于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和第一二插N极滑块(63)之间;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和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相对设置,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相对设置,中间形成二插插头插入的空间;所述三插L极滑块(65)设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的一侧,所述三插N极滑块(66)设于第二二插N极滑块(64)的一侧;
当二插插头插入时,推动第一二插L极滑块(61)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一二插N极滑块(63)与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发生位移,分别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后插入二插插套中;
当三插插头插入时,带动E极滑块(67)、三插L极滑块(65)、三插N极滑块(66)发生位移,分别带动触点闭合接通电路后插入三插插套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插插套包括三极L极插套,三极N极插套,三极E极插套,所述二插插套包括二极L极插套和二极N极插套;所述导电片(5)包括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E极导电片(53),所述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E极导电片(53)的一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零线和接地线连接,L极导电片(51)的另一端与三极L极插套、二极L极插套连接,N极导电片(52)的另一端与三极N极插套、二极N极插套连接,E极导电片(53)的另一端与三极E极插套连接;
所述L极导电片(51)被第二L极动触点(511b)和第一L极静触点(511a)、第三L极动触点(511c)和第二L极静触点(512b)分为第一L极导电片(51a),第二L极导电片(51b),第三L极导电片(51c);
所述N极导电片(52)被第二N极动触点(521b)和第一N极静触点(521a)、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分为第一N极导电片(52a),第二N极导电片(52b),第三N极导电片(52c)。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插N极滑块(63)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闭合的第一二插N极触动杆(631);
所述第一二插L极滑块(61)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的第一二插L极触动杆(611);
所述三插L极滑块(65)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的三插L极触动杆(651);
所述三插N极滑块(66)的一端设有使得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的三插N极触动杆(661);
所述E极滑块(67)的一端分别设有使得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和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的第二三插E极触动杆(672)和第一三插E极触动杆(671);
当二插插头插入时,第一二插L极滑块(61)动作带动第一二插L极触动杆(611)推动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第一二插N极滑块(63)动作带动第一二插N极触动杆(631)推动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闭合;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带动三插L极滑块(65)动作带动三插L极触动杆(651)推动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带动三插N极滑块(66)动作带动三插N极触动杆(661)推动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
当三插插头插入时,E极滑块(67)动作带动第二三插E极触动杆(672)和第一三插E极触动杆(671)分别推动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和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闭合;三插L极滑块(65)动作带动三插L极触动杆(651)推动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闭合;三插N极滑块(66)动作带动三插N极触动杆(661)推动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闭合。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设有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41),所述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分别置于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41)内;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与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41)之间形成三插插头插入的空间,所述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分别向两侧延伸设有第一卡扣臂(652)和第二卡扣臂(662),分别与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形成卡扣连接,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动作时可分别带动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动作,三插L极滑块(65)和三插N极滑块(66)动作时,第二二插L极滑块(62)和第二二插N极滑块(64)不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板(2),所述压板(2)设于底座(3)内位于插套(4)上方,所述L极导电片(51)、N极导电片(52)和滑块(6)固定于压板(2)上,滑块(6)与压板(2)滑动连接,所述E极导电片(53)固定于底座(3)内;
所述E极导电片(53)与三极E极插套连接,一端与电源的接地线连接;
所述第一L极导电片(51a)和第一N极导电片(52a)固定于压板(2)的一侧,第一L极导电片(51a)和第一N极导电片(52a)的一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和零线连接,其上分别设有第一L极静触点(511a)和第一N极静触点(521a);
所述第二L极导电片(51b)和第二N极导电片(52b)分别固定于压板(2)的中部,第二L极导电片(51b)和第二N极导电片(52b)围成方框状;所述第二L极导电片(51b)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L极动触点(511b)和第二L极静触点(512b),所述第二L极动触点(511b)与第一L极静触点(511a)相对设置;所述第二N极导电片(52b)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N极动触点(521b),第二N极静触点(522b),所述第二N极动触点(521b)与第一N极静触点(521a)相对设置;
所述第三L极导电片(51c)和第三N极导电片(52c)也围成方框状,第三L极导电片(51c)的一端设有第三L极动触点(511c),第三L极动触点(511c)与第二L极静触点(512b)相对设置,第三L极导电片(51c)的另一端与三极L极插套和二极L极插套连接;所述第三N极导电片(52c)的一端设有第三N极动触点(521c),第三N极动触点(521c)与第二N极静触点(522b)相对设置,第三N极导电片(52c)的另一端与三极N极插套和二极N极插套连接;
所述滑块(6)位于第二L极导电片(51b)、第二N极导电片(52b)、第三L极导电片(51c)和第三N极导电片(52c)围成的方框结构内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94849.3A CN105071084B (zh) | 2015-08-13 | 2015-08-13 | 插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94849.3A CN105071084B (zh) | 2015-08-13 | 2015-08-13 | 插座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71084A CN105071084A (zh) | 2015-11-18 |
CN105071084B true CN105071084B (zh) | 2017-05-31 |
Family
ID=54500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94849.3A Active CN105071084B (zh) | 2015-08-13 | 2015-08-13 | 插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7108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29102A (zh) * | 2018-08-14 | 2020-02-21 | 马鞍山虹迈专业化设计有限公司 | 模块盒和模块插座 |
CN109167456A (zh) * | 2018-10-15 | 2019-01-08 | 苏州德锐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发电设备的电器面板结构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42493A (en) * | 1978-12-18 | 1982-08-03 | Allen-Stevens Corp. | Weather-resistant arrangement for outdoor electrical devices |
CN201278398Y (zh) * | 2008-09-12 | 2009-07-22 |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 带保护门两极、三极插座 |
WO2010103272A1 (en) * | 2009-03-10 | 2010-09-16 | Roger Leslie Brown | Modular mains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
CN103166036A (zh) * | 2011-12-16 | 2013-06-19 | 上海通领电气有限公司 | 插座 |
CN204230482U (zh) * | 2013-08-30 | 2015-03-25 | 惠州电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安全防触电插座 |
CN204257897U (zh) * | 2014-12-01 | 2015-04-08 |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 免螺钉封装的电源插座 |
CN204905503U (zh) * | 2015-08-13 | 2015-12-23 |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 插座 |
-
2015
- 2015-08-13 CN CN201510494849.3A patent/CN1050710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42493A (en) * | 1978-12-18 | 1982-08-03 | Allen-Stevens Corp. | Weather-resistant arrangement for outdoor electrical devices |
CN201278398Y (zh) * | 2008-09-12 | 2009-07-22 |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 带保护门两极、三极插座 |
WO2010103272A1 (en) * | 2009-03-10 | 2010-09-16 | Roger Leslie Brown | Modular mains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
CN103166036A (zh) * | 2011-12-16 | 2013-06-19 | 上海通领电气有限公司 | 插座 |
CN204230482U (zh) * | 2013-08-30 | 2015-03-25 | 惠州电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安全防触电插座 |
CN204257897U (zh) * | 2014-12-01 | 2015-04-08 |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 免螺钉封装的电源插座 |
CN204905503U (zh) * | 2015-08-13 | 2015-12-23 |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 插座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71084A (zh) | 2015-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850504U (zh) | 带保护门的五孔电源插座 | |
CN105071084B (zh) | 插座 | |
CN107895663A (zh) | 一种便于拆卸的智能开关 | |
CN105576418A (zh) | 一种不触电安全插座 | |
CN2711925Y (zh) | 防触电插座 | |
CN204905503U (zh) | 插座 | |
CN209571656U (zh) | 一种自断电安全插座 | |
CN106505415A (zh) | 一种电源列柜 | |
CN205104375U (zh) | 一种预制静触头宽度的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 | |
CN205104371U (zh) | 一种带自锁功能的面接触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 | |
CN204303576U (zh) | 一种多功能线路切换开关 | |
CN105304423B (zh) | 断路器 | |
CN204407197U (zh) | 一种切换开关用动触头组 | |
CN2893896Y (zh) | 一种手柄开关 | |
CN202749738U (zh) | 配下置手车的中置柜 | |
CN205724238U (zh) | 一种便于制造的三面插头 | |
CN110994219B (zh) | 一种高压试验型连接器 | |
CN206806669U (zh) | 一种可伸缩插电板 | |
CN205104370U (zh) | 一种静触头压紧结构的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 | |
CN210897895U (zh) | 一种针对日本标准延长线插座插头检测用快速连接装置 | |
CN205724209U (zh) | 不触电安全插座结构 | |
CN219458091U (zh) | 一种车用电连接器 | |
CN222168751U (zh) | 扩展插座 | |
CN209133424U (zh) | 可自锁压线保护接触器 | |
CN205050753U (zh) | 一种隔离型动触头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