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39846B - 钒微合金化tam钢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钒微合金化tam钢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39846B CN105039846B CN201510504317.3A CN201510504317A CN105039846B CN 105039846 B CN105039846 B CN 105039846B CN 201510504317 A CN201510504317 A CN 201510504317A CN 105039846 B CN105039846 B CN 1050398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 vanadium
- temperature
- alloying
- t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Sheet Stee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钒微合金化TAM钢及其制造工艺,属于金属成分设计与热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一种钒微合金化TAM钢,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 0.18~0.21%、Si 1.48~1.55%、Mn1.90~2.20%、P≤0.020%、S≤0.015%、V 0.09~0.11%、Al≤0.04%,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本发明采用钒微合金化方式加入适量的钒,通过钒的碳化物等的析出改善了TAM钢的强韧性,从而提高了含钒TAM钢的综合力学性能,使钢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尤其具有优异的抗氢致延迟断裂性能。本发明含钒TAM钢的生产采用新工艺—Q&P工艺使钢材组织性能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钒微合金化TAM钢及其制造工艺,属于金属成分设计与热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TAM钢,又称TRIP型退火马氏体钢(TRIP-aided Annealed Martensite Matrix),是Q&P钢的一种。汽车用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作为第三代AHSS(AdvancedHigh Strength Steels)钢,具有天然优势,达到了强度与塑性的良好匹配,实验室数据显示,汽车用Q&P钢的强度在1000MPa以上,并且延伸率达到18%以上,完全能胜任保险杠(防撞横梁)、侧防撞梁(W型)等部件的要求。TAM钢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TRIP钢的多边形铁素体基体或者贝氏体基体组织,使用了板条马氏体在两相区重新加热时形成的退火板条马氏体组织,配合以板条间片状残余奥氏体,获得了优异的力学性能。这类钢一般还可通过加入Nb、V和Ti,利用析出物进行强化。而钒是一种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由于具有良好的析出强化作用且回火过程中能够二次析出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超高强度钢的开发以及氢致延迟断裂问题的日益突出,钒具有更强的氢陷阱作用,在改善超高强度钢的耐氢致延迟断裂方面的作用也得到大量的研究。
其中,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钢)之所以比其他高强度钢性能优异的原因是根据钢的合金化合相变原理,采用特定的化学成分和独特的热处理工艺,充分运用钢中“相变诱发马氏体效应”的结果。当钢中含有一定量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再经过两相区(α+γ)温度内临界退火和在随后的中温贝氏体等温淬火,从而得到较大量的残余奥氏体,当钢受到载荷作用发生变形时,就会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进行诱发马氏体相变,导致钢的强度,塑性显著提高,即为“TRIP效应”。
而对于钢热处理的新工艺——Q&P工艺,与传统的淬火-回火工艺不同,其是为了得到更稳定的残余奥氏体,应用钢中含Si,Al(甚至P)元素,以阻碍Fe3C的析出,使碳自马氏体分配到奥氏体,奥氏体应富碳,在再次冷却时不会转变为马氏体,为高强度钢兼具韧性提供新的有效工艺。同时,稳定的奥氏体薄膜在马氏体束周围形成后,减少氢致裂纹扩展速率,从而提高了钢抗氢致延迟断裂性能。
现有技术中对TRIP钢的研究大多采用不添加钒的普通钢,而且工艺仅仅使用传统工艺,其制备的TRIP钢的综合力学性能,例如强度和塑性,尤其是其抗氢致延迟断裂性能,均还不能满足第三代汽车用钢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更好的强度和塑性,尤其是具有优良的抗氢致延迟断裂性能的钒微合金化TAM钢。
钒微合金化TAM钢,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 0.18~0.21%、Si 1.48~1.55%、Mn 1.90~2.20%、P≤0.020%、S≤0.015%、V 0.09~0.11%、Al≤0.04%,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 0.1963%、Si 1.53%、Mn 2.13%、P 0.0067%、S 0.0056%、V 0.10%、Al0.0088%,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其屈服强度Rp0.2>500MPa,抗拉强度Rm>1050MPa,断后伸长率A>25%,强塑积Rm×A>25GPa·%。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钢的屈服强度Rp0.2=730MPa,抗拉强度Rm=1180MPa,断后伸长率A=27%,强塑积Rm×A=31.9GPa·%。
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其金相组织为马氏体基体+残余奥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混合组织。
为了充分利用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改善TAM钢的强韧性,提高含钒TAM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和优异的抗氢致延迟断裂性能,本发明采用新型钒微合金化成分设计,板坯中含钒的碳化物等的析出改善了TAM钢的强韧性。通过系统、科学地掌握钢材中各种组织缺陷和析出物的氢陷阱潜力,建立起储氢钢铁材料和超高强度钢的抗氢致延迟断裂的解决方案,对于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未来氢能源的利用提供战略性材料储备技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材料保障。同时可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在国际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设计和控制技术。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
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机械轧制工艺冶炼、热轧、冷轧和新工艺Q&P工艺,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机械轧制工艺:将钢坯冶炼浇铸成板坯,在1150~1250℃下加热70~90min后,再热轧轧制成3~5mm厚热轧钢板,再经过冷轧轧制到1~1.5mm,冷轧压下率为65~75%,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其中,热轧终轧温度750~850℃,卷取温度650~700℃;
b、Q&P工艺:将a步骤得到的冷轧板,先以10℃/s升温至奥氏体化温度900~92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室温;然后以10℃/s重新升温至退火温度760~85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配分温度150~450℃,保温50~200s,最后以50℃/s降温至室温,即得。
进一步的,作为更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
a步骤中板坯优选在1200℃下加热80min后,再热轧轧制成4mm厚热轧钢板,再经过冷轧轧制得到1.2mm后冷轧钢板,冷轧压下率为70%;其中,热轧终轧温度优选为800℃,卷取温度优选为670℃;
b步骤中将a步骤得到的冷轧板,先以10℃/s升温至奥氏体化温度92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室温;然后以10℃/s重新升温至退火温度80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配分温度400℃,保温100s,最后以50℃/s降温至室温,即得本发明金相组织为马氏体基体+残余奥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混合组织TAM钢。
上述所述优选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制备的TAM钢,其屈服强度Rp0.2=853MPa,抗拉强度Rm=1254MPa,断后伸长率A=25.7%,强塑积Rm×A=32.2GPa·%。
其中,a步骤中热轧工艺可以采用2050热轧带钢轧机,在冷轧机上冷轧前需要将热轧钢板酸洗,以除去表面氧化皮及油污。
本发明采用钒微合金化方式加入适量的钒,通过钒的碳化物等的析出改善了TAM钢的强韧性,从而提高了含钒TAM钢的综合力学性能,使钢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尤其是采用钢热处理的新工艺——Q&P工艺,与传统的淬火-回火工艺不同,得到了更稳定残余奥氏体,而稳定的奥氏体薄膜在马氏体束周围形成后,减少氢致裂纹扩展速率,从而提高了钢抗氢致延迟断裂性能。本发明含钒TAM钢的生产工艺方法,与常见生产方法相比增加了一次中间退火过程,使钢材组织性能更加稳定,且加入的钒更少,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钒微合金化TAM钢,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 0.18~0.21%、Si 1.48~1.55%、Mn 1.90~2.20%、P≤0.020%、S≤0.015%、V 0.09~0.11%、Al≤0.04%,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 0.1963%、Si 1.53%、Mn 2.13%、P 0.0067%、S 0.0056%、V 0.10%、Al0.0088%,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其屈服强度Rp0.2>500MPa,抗拉强度Rm>1050MPa,断后伸长率A>25%,强塑积Rm×A>25GPa·%。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钢的屈服强度Rp0.2=730MPa,抗拉强度Rm=1180MPa,断后伸长率A=27%,强塑积Rm×A=31.9GPa·%。
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其金相组织为马氏体基体+残余奥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混合组织。
为了充分利用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改善TAM钢的强韧性,提高含钒TAM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和优异的抗氢致延迟断裂性能,本发明采用新型钒微合金化成分设计,板坯中含钒的碳化物等的析出改善了TAM钢的强韧性。通过系统、科学地掌握钢材中各种组织缺陷和析出物的氢陷阱潜力,建立起储氢钢铁材料和超高强度钢的抗氢致延迟断裂的解决方案,对于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未来氢能源的利用提供战略性材料储备技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材料保障。同时可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在国际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设计和控制技术。
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机械轧制工艺冶炼、热轧、冷轧和新工艺Q&P工艺,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机械轧制工艺:将钢坯冶炼浇铸成板坯,在1150~1250℃下加热70~90min后,再热轧轧制成3~5mm厚热轧钢板,再经过冷轧轧制到1~1.5mm,冷轧压下率为65~75%,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其中,热轧终轧温度750~850℃,卷取温度650~700℃;
b、Q&P工艺:将a步骤得到的冷轧板,先以10℃/s升温至奥氏体化温度900~92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室温;然后以10℃/s重新升温至退火温度760~85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配分温度150~450℃,保温50~200s,最后以50℃/s降温至室温,即得。
进一步的,作为更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
a步骤中板坯优选在1200℃下加热80min后,再热轧轧制成4mm厚热轧钢板,再经过冷轧轧制得到1.2mm后冷轧钢板,冷轧压下率为70%;其中,热轧终轧温度优选为800℃,卷取温度优选为670℃;
b步骤中将a步骤得到的冷轧板,先以10℃/s升温至奥氏体化温度92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室温;然后以10℃/s重新升温至退火温度80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配分温度400℃,保温100s,最后以50℃/s降温至室温,即得本发明金相组织为马氏体基体+残余奥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混合组织TAM钢。
上述所述优选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制备的TAM钢,其屈服强度Rp0.2=853MPa,抗拉强度Rm=1254MPa,断后伸长率A=25.7%,强塑积Rm×A=32.2GPa·%。
其中,a步骤中热轧工艺可以采用2050热轧带钢轧机,在冷轧机上冷轧前需要将热轧钢板酸洗,以除去表面氧化皮及油污。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本发明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各成分组成百分比参照表1所示:
表1钒微合金化TAM钢的组成百分比
按照表1中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各成分组成百分比进行传统机械轧制工艺冶炼、热轧、冷轧和新工艺Q&P工艺,其传统机械轧制工艺具体工艺参数见表2:
表2机械轧制工艺具体工艺参数
新工艺Q&P工艺具体工艺参数见表3:
表3Q&P工艺具体工艺参数
按照表1中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各成分组成百分比和表2机械轧制工艺、表3Q&P工艺,制得的TAM钢的力学性能见表4:
表4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力学性能
编号 | 屈服强度/MPa | 抗拉强度/MPa | 断后伸长率 | 强塑积/GMa·% |
1 | 730 | 1180 | 27% | 31.9 |
2 | 768 | 1243 | 26.1% | 32.4 |
3 | 787 | 1098 | 25.3% | 27.8 |
4 | 769 | 1026 | 25.9% | 26.6 |
5 | 754 | 1203 | 26.7% | 30.5 |
Claims (3)
1.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机械轧制工艺:将钢材冶炼浇铸成板坯,在1150~1250℃下加热70~90min后,热轧得到3~5mm厚热轧钢板,再经过冷轧得到1~1.5mm厚冷轧钢板;其中,热轧终轧温度750~850℃,卷取温度650~700℃,冷轧压下率为65~75%;
b、Q&P工艺:将a步骤得到的冷轧板,先以10℃/s升温至奥氏体化温度900~92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室温;然后以10℃/s重新升温至退火温度760~850℃,保温600s,再以50℃/s降温至配分温度150~450℃,保温50~200s,最后以50℃/s降温至室温,即得钒微合金化TAM钢;
其中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 0.18~0.21%、Si 1.48~1.55%、Mn1.90~2.20%、P≤0.020%、S≤0.015%、V 0.09~0.11%、Al≤0.04%,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步骤中板坯在1200℃下加热80min后,再热轧轧制成4mm厚热轧钢板,再经过冷轧轧制得到1.2mm厚冷轧钢板;其中,热轧终轧温度为800℃,卷取温度为670℃,冷轧压下率为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钒微合金化TAM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b步骤中奥氏体化温度为920℃;退火温度为800℃;配分温度为400℃,配分温度下保温100s。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04317.3A CN105039846B (zh) | 2015-08-17 | 2015-08-17 | 钒微合金化tam钢及其制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04317.3A CN105039846B (zh) | 2015-08-17 | 2015-08-17 | 钒微合金化tam钢及其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39846A CN105039846A (zh) | 2015-11-11 |
CN105039846B true CN105039846B (zh) | 2016-09-14 |
Family
ID=54446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04317.3A Active CN105039846B (zh) | 2015-08-17 | 2015-08-17 | 钒微合金化tam钢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39846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57583A (ja) * | 2010-01-29 | 2011-08-18 | Kobe Steel Ltd | 加工性に優れた高強度冷延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312157A (zh) * | 2011-09-21 | 2012-01-11 | 首钢总公司 | 一种1000MPa级以上冷轧TRIP钢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952996A (zh) * | 2013-01-04 | 2013-03-06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延伸率冷轧trip钢板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069040A (zh) * | 2010-08-12 | 2013-04-24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加工性和耐冲击性优良的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805838A (zh) * | 2012-11-15 | 2014-05-21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成形性超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2015
- 2015-08-17 CN CN201510504317.3A patent/CN10503984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57583A (ja) * | 2010-01-29 | 2011-08-18 | Kobe Steel Ltd | 加工性に優れた高強度冷延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3069040A (zh) * | 2010-08-12 | 2013-04-24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加工性和耐冲击性优良的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312157A (zh) * | 2011-09-21 | 2012-01-11 | 首钢总公司 | 一种1000MPa级以上冷轧TRIP钢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805838A (zh) * | 2012-11-15 | 2014-05-21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成形性超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952996A (zh) * | 2013-01-04 | 2013-03-06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延伸率冷轧trip钢板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39846A (zh) | 2015-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96237B (zh) | 一种高塑性冷轧板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8018484B (zh) | 抗拉强度1500MPa以上成形性优良的冷轧高强钢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063510B (zh) | 一种高塑性700MPa级冷轧耐候双相钢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130192726A1 (en) | Method of hot forming a steel blank and the hot formed part | |
CN103627951B (zh) | 高韧性含硼碳素结构钢板卷及其生产方法 | |
WO2018099819A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ot-formed article, and obtained article | |
CN107709598A (zh) | 高强度冷轧钢板、高强度热浸镀锌钢板、以及高强度合金化热浸镀锌钢板 | |
CN104593675A (zh) | 一种同时具有twip与trip效应金属材料制备方法 | |
CN107012398B (zh) | 一种铌微合金化trip钢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160319389A1 (en) | Hot-formed mem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ame | |
CN109371317A (zh) | 一种1000MPa级超快冷冷轧双相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WO2017109539A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high strength steel sheet having improved strength and formability, and obtained high strength steel sheet | |
CN104498821B (zh) | 汽车用中锰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 | |
CA2954141A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high strength steel sheet having improved strength, ductility and formability | |
CN106811698A (zh) | 一种基于组织精细控制的高强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295283A (zh) | 一种快速退火制备1000MPa级高延性钢的方法 | |
CN101717886A (zh) | 抗拉强度650MPa级热轧双相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761006A (zh) | 低碳热镀锌超高强双相钢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431280A (zh) | 高屈服比型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363099A (zh) | 一种抗拉强度1000MPa级冷轧双相钢板及制备方法 | |
CN113502382B (zh) | 一种980MPa级超高延展性冷轧高强钢的制备方法 | |
CN109182923A (zh) | 一种低碳微合金化高强塑积冷轧trip980钢的热处理方法 | |
CN109898017A (zh) | 1000MPa级冷弯性能优良的冷轧双相钢及生产方法 | |
CN104451400A (zh) | 一种热浸镀锌用的TRIP-added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3667884B (zh) | 1400MPa级低屈强比高延伸率冷轧超高强汽车用钢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