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32170A - 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32170A
CN105032170A CN201510482374.6A CN201510482374A CN105032170A CN 105032170 A CN105032170 A CN 105032170A CN 201510482374 A CN201510482374 A CN 201510482374A CN 105032170 A CN105032170 A CN 105032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algae
micro
microalgae
immobil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823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Qingy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Qingy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Qingy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Qingy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8237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32170A/zh
Publication of CN105032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321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包括废气预处理步骤、加压补气步骤和微藻固定步骤,对工业气体进行预处理和补气步骤,使含二氧化碳的废气能够采用微藻固定的方式进行处理,扩大生物固碳技术在工业废气治理领域的应用范围,同时在微藻固定装置中设有温度控制组件、参数测量组件和多个光源,可对固碳步骤进行精密测量和控制,并能够使微藻充分的暴露在光照之下,最大化藻类固定CO2气体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段时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CO2)水平的持续增加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根据体积测算,在工业革命开始时,每一百万份空气中有大约280份CO2,而今天,每百万份(ppm)中有360份,增加了30%。每年增加2ppm,并且仍在上升。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在21世纪后半叶,大气中CO2的浓度将加倍,达到大约700ppm。现在,许多科学家相信,在过去50年中观察到的全球变暖,大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的增加。而由CO2引起的温室效应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由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土地沙漠化等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产生温室效应的六种主要气体中(CO2、CH4、N2O、HFCS、PFCS、SF6),CO2对温室效应的作用最大,约占到55%左右。可以看出,控制CO2排放是控制温室效应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协议书》先后颁布,系统的讨论了低碳经济所涉及的内容。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因此,研究和掌握CO2去除和回收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控制大气中CO2含量主要有两种措施,一种措施是控制CO2的产生:调整能源布局,提高总体能源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所占总体能源消耗的比例,降低化石燃料消耗量。另一种措施是在能源布局和结构很难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对人类工业活动所排出的CO2进行分离回收,这种措施目前被大多数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采用。而在所有的行业中,工业排放CO2气体的总量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如何固定工业排放气中的CO2,使其中的CO2转化为其它物质以减少CO2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利用环境友好技术,转化CO2实现碳减排已成为当前工业追求的目标之一。
目前,主要的CO2进行回收固定技术主要有物理固定CO2技术、化学固定CO2技术和生物固定二氧化碳技术。其中由于生物固定CO2技术式地球上最主要的固碳方式,同时也符合自然界循环的规律。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摄入CO2。光合作用将可再生的太阳光能转化成活的生物可以利用的能量。在叶绿素的存在下,植物利用太阳光将CO2和水转化成碳水化合物,直接或间接地供给了几乎所有动物和人类对食物的需要;作为该过程的副产物,释放出氧气和一些水。因此生物固定CO2技术被定义为:生物体如植物、微藻等,以CO2为碳源经由光合作用方式,将CO2转变为生物质(如淀粉、纤维素等),其所需能源直接来自太阳光能,其原理为生物体体内的叶绿素在光源的作用下可以与气体中CO2发生光和作用,把CO2转化为糖类和氧气。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有利的温度、光强度水平和二氧化碳的利用度,大多数绿色植物非常利于响应远高于目前大气水平的CO2浓度。但生物转化固定由于土地等因素限制,通过大面积种植植物来固碳不现实。而微藻具有光合速率高、繁殖快、环境适应性强、处理效率较高的特点,同时固碳后产生大量的藻体生物质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因此具有高度的工业化潜力。
目前对于微藻减排二氧化碳的研究均处于理论分析及实验室阶段,对于含有二氧化碳的气源操作条件要求较高,但是实际应用时,由于工业排放气中成份复杂(如烟道气等):(1)CO2浓度高(CO2浓度可高达25%体积百份比左右);(2)还可能含有粒径大小不同的细小颗粒、固体物质、酸性气体以及其它少量有机、无机物或不明物质等等;(3)工业排放气的温度、压力不合适;上述多种原因使得微藻往往难以耐受,从而使得微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进而严重影响微藻对CO2的固定速率,因此如何克服生物固碳这个缺点,扩大生物固碳技术在工业废气治理领域的应用范围是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另外,使用微藻转化时,为达到对CO2高效的固定速率,合适的光反应器及微藻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常用进行微藻光合作用的光生物反应器或者结构复杂、操作难度高,或者气液混合效率低,同样也降低了微藻对CO2的固定速率。对于大量藻类的生产来说,关键的是光的存在不幸的是,光只能穿透到藻类的活培养物中几厘米的深度。当藻类生物体繁殖时,培养物的密度增加,光穿透的程度降低。某些研究利用光学纤维的用途,这在迄今为止都是昂贵得难以问津并且没有效益。因此,对于如何以低成本的方式将藻类暴露于足够量的光下,使用藻类固定CO2也是需要克服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使藻类处于光照条件,并提高扩大生物固碳技术在工业废气治理领域的应用范围。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包括废气预处理步骤、加压补气步骤和微藻固定步骤:
1)废气预处理:将含有CO2的废气先引入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之后再将气体通入吸收塔中与洗涤液进行逆流接触,以除去其中的细微颗粒以及一些酸性气体,使气体中的含尘量达到一定的要求;
2)加压补气:向步骤1)中处理后的气体中补充空气,使其中CO2气体的体积浓度达到10-15%,同时加压,将气体压强增加至0.3-1.0MPa,得到待处理的气体;
3)微藻固定:将步骤2)中得到的待处理气体引入微藻固定反应器中,将气体中的CO2气体进行固定;
其中,所述微藻固定反应器包括藻类培养箱,净化反应器,温度控制组件,参数测量组件;藻类培养箱与净化反应器连接,净化反应器底部设置有进气管、进水管、排泥管,顶部设有出气管、出水管,中部设置有多个中空纤维膜组件、布水器、多个光源和导流板;温度控制组件包括热交换器,介质为恒温水,用以控制反应器内的温度;参数测量组件包括设置在净化反应器多个不同位置的探头,测量其中液体的温度、含氧量、pH值和微藻浓度。
优选的中空纤维膜的膜表面孔径为0.15μm-0.20μm。
优选的光源的光谱范围为450nm-650nm。
优选的光源微藻为蓝藻或绿藻或小球藻。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对工业气体进行预处理和补气步骤,使含二氧化碳的废气能够采用微藻固定的方式进行处理,扩大生物固碳技术在工业废气治理领域的应用范围;
(2)在微藻固定装置中设有多个光源,能够是微藻充分的暴露在光照之下,可最大化藻类固定CO2气体的效率,同时设置有温度控制组件和参数测量组件,可对固碳步骤进行精密测量和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包括废气预处理步骤、加压补气步骤和微藻固定步骤:
1)废气预处理:将含有CO2的工业废气(含CO2气体体积分数约为28%)先引入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之后再将气体通入吸收塔中与水进行逆流接触,以除去其中的细微颗粒以及一些酸性气体,使气体中的含尘量达低于3.0mg/Nm3
2)加压补气:向步骤1)中处理后的气体中补充空气,使其中CO2气体的体积浓度达到10%左右,同时加压,将气体压强增加至0.5MPa,得到待处理的气体;
3)微藻固定:将步骤2)中得到的待处理气体引入微藻固定反应器中,将气体中的CO2气体进行固定;
其中,所述微藻固定反应器包括藻类培养箱,净化反应器,温度控制组件,参数测量组件;藻类培养箱与净化反应器连接,净化反应器底部设置有进气管、进水管、排泥管,顶部设有出气管、出水管,中部设置有多个中空纤维膜组件、布水器、多个光源和导流板;温度控制组件包括热交换器,介质为恒温水,用以控制反应器内的温度;参数测量包括设置在净化反应器多个不同位置的探头,测量其中液体的温度、含氧量、pH值和微藻浓度。
其中中空纤维膜的膜表面孔径为0.15μm,光源的光谱范围为450nm-650nm,微藻为蓝藻。
实施例2
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包括废气预处理步骤、加压补气步骤和微藻固定步骤:
1)废气预处理:将含有CO2的工业废气(含CO2气体体积分数约为28%)先引入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之后再将气体通入吸收塔中与水进行逆流接触,以除去其中的细微颗粒以及一些酸性气体,使气体中的含尘量达低于3.0mg/Nm3
2)加压补气:向步骤1)中处理后的气体中补充空气,使其中CO2气体的体积浓度达到15%左右,同时加压,将气体压强增加至0.8MPa,得到待处理的气体;
3)微藻固定:将步骤2)中得到的待处理气体引入微藻固定反应器中,将气体中的CO2气体进行固定;
其中,所述微藻固定反应器包括藻类培养箱,净化反应器,温度控制组件,参数测量组件;藻类培养箱与净化反应器连接,净化反应器底部设置有进气管、进水管、排泥管,顶部设有出气管、出水管,中部设置有多个中空纤维膜组件、布水器、多个光源和导流板;温度控制组件包括热交换器,介质为恒温水,用以控制反应器内的温度;参数测量包括设置在净化反应器多个不同位置的探头,测量其中液体的温度、含氧量、pH值和微藻浓度。
其中中空纤维膜的膜表面孔径为0.25μm,光源的光谱范围为450nm-650nm,微藻为小球藻。
本发明已经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未超出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任何形式和细节的变化,均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废气预处理步骤、加压补气步骤和微藻固定步骤:
1)废气预处理:将含有CO2的废气先引入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之后再将气体通入吸收塔中与洗涤液进行逆流接触,以除去其中的细微颗粒以及一些酸性气体,使气体中的含尘量达到一定的要求;
2)加压补气:向步骤1)中处理后的气体中补充空气,使其中CO2气体的体积浓度达到10-15%,同时加压,将气体压强增加至0.3-1.0MPa,得到待处理的气体;
3)微藻固定:将步骤2)中得到的待处理气体引入微藻固定反应器中,将气体中的CO2气体进行固定;
其中,所述微藻固定反应器包括藻类培养箱,净化反应器,温度控制组件,参数测量组件;藻类培养箱与净化反应器连接,净化反应器底部设置有进气管、进水管、排泥管,顶部设有出气管、出水管,中部设置有多个中空纤维膜组件、布水器、多个光源和导流板;温度控制组件包括热交换器,介质为恒温水,用以控制反应器内的温度;参数测量包括设置在净化反应器多个不同位置的探头,测量其中液体的温度、含氧量、pH值和微藻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空纤维膜的膜表面孔径为0.15μm-0.2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的光谱范围为450nm-65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为蓝藻或绿藻或小球藻。
CN201510482374.6A 2015-08-07 2015-08-07 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Pending CN1050321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82374.6A CN105032170A (zh) 2015-08-07 2015-08-07 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82374.6A CN105032170A (zh) 2015-08-07 2015-08-07 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32170A true CN105032170A (zh) 2015-11-11

Family

ID=54439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82374.6A Pending CN105032170A (zh) 2015-08-07 2015-08-07 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3217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5311A (zh) * 2017-05-12 2017-07-25 苏州工业园区绿尚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烟气除霾减碳微藻养殖系统及烟气处理方法
WO2021196882A1 (zh) * 2020-04-03 2021-10-0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自然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控的微藻固碳系统及方法
RU2797838C1 (ru) * 2022-07-12 2023-06-08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автоном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ФГАОУ ВО "СПбПУ") Способ утилизации углекислого газа с применением микроводоросли рода Chlorella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1325A (zh) * 2010-10-11 2012-05-09 曹曦跃 一种利用微藻减少co2排放生产微藻油脂的方法
CN102533560A (zh) * 2012-01-13 2012-07-04 北京林业大学 含co2废气在微藻养殖中的应用方法
CN103103128A (zh) * 2011-11-10 2013-05-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藻高效富集培养的方法
CN104524964A (zh) * 2014-12-18 2015-04-2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微藻清洁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1325A (zh) * 2010-10-11 2012-05-09 曹曦跃 一种利用微藻减少co2排放生产微藻油脂的方法
CN103103128A (zh) * 2011-11-10 2013-05-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藻高效富集培养的方法
CN102533560A (zh) * 2012-01-13 2012-07-04 北京林业大学 含co2废气在微藻养殖中的应用方法
CN104524964A (zh) * 2014-12-18 2015-04-2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微藻清洁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5311A (zh) * 2017-05-12 2017-07-25 苏州工业园区绿尚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烟气除霾减碳微藻养殖系统及烟气处理方法
CN106975311B (zh) * 2017-05-12 2022-11-08 苏州工业园区绿尚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烟气除霾减碳微藻养殖系统及烟气处理方法
WO2021196882A1 (zh) * 2020-04-03 2021-10-0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自然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控的微藻固碳系统及方法
RU2797838C1 (ru) * 2022-07-12 2023-06-08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автоном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ФГАОУ ВО "СПбПУ") Способ утилизации углекислого газа с применением микроводоросли рода Chlorella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eng et 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conversion in carbon fixation by microalgae
US8969074B2 (en) Electromagnetic bioaccelerator
US20100099151A1 (en) Vertical submersible photobioreactor for obtaining biofuels
Matito-Martos et al. Potential of CO2 capture from flue gases by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A comparative study
Znad et al. CO2 biomitigation and biofuel production using microalgae: photobioreactors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lami et al. Cultivation of Nannochloropsis algae for simultaneous biomass applications and carbon dioxide capture
Nayak et al. Improvement of carbon dioxide biofixation in a photobioreactor using Anabaena sp. PCC 7120
EP2036977A1 (en) Energy photoconverter for obtaining biofuels
Oncel et a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microalgae photobioreactors building integrated
CN105032170A (zh) 一种利用微藻固定工业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Rinanti Biotechnology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y microalgae to enhance CO2 removal efficiency in closed-system photobioreactor
Guduru et al. Biological processes for CO2 capture
In-na et al.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living biocomposites for carbon capture from breweries
CN102676371B (zh) 一种固碳除氧光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
CN203425717U (zh) 一种改善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的装置
CN203183916U (zh) 海水体系钝顶螺旋藻生物矿化固定二氧化碳的装置
Bayless et al. Photosynthetic CO~ 2 Mitigation Using a Novel Membrane-based Photobioreactor
Farronan et al. Microalgae scenedesmus sp as a clean technology i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carbon dioxide
Putri et al. Smart microalgae photobioreactor helped by solar energy as eco-green technology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in Jakarta, Indonesia
Kulabukhov et al. Prospects for the Use of Microalgae to Absorb CO2 from the Flue Gase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CN109663489A (zh) 一种烟气处理和资源回收的系统
Koók et al. Process simulation of integrated biohydrogen production: hydrogen recovery by membrane separation
Selvan et al. Microalgal adsorption of carbon dioxide: a green approach
Dianati Tilaki et 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 and Biomass Production from Methane Combustion in the Photobioreactor using Microalgae Spirulina
Mann et al. Experimental system for the prevention of O 2-and air contamination during biogas upgrading with phototrophic microalga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