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96326A - 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96326A CN104996326A CN201510264842.2A CN201510264842A CN104996326A CN 104996326 A CN104996326 A CN 104996326A CN 201510264842 A CN201510264842 A CN 201510264842A CN 104996326 A CN104996326 A CN 1049963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it
- bait container
- lever
- supporting plate
- contai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包括礁体,还包括饵料容器和沉底块,饵料容器漂浮于海面上,沉底块位于饵料容器下方的海底上,饵料容器底部设有输送管,饵料容器与输送管之间设有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饵料容器内设有与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联动的自动补饵装置,输送管上设有若干输送支管,各输送支管均与输送管连通且分别通向各礁体,礁体上设有光纤及枝杈状的植藻架,光纤一端设有集光器,另一端设有放射器,集光器露出于海面上,放射器固定于植藻架上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洋水产养殖设施,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海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传统的出海捕鱼方式难以产生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渔获增长,因此渔业从业者不得不以竭泽而渔的手段过度挖掘中、近海渔业资源或冒更大风险深入远海,致使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渔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投放人工鱼礁,则可以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人工鱼礁可以改善海域生态,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聚生、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涵养渔场,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进行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现有的人工鱼礁主要通过自然形成的方式发展鱼礁区域生态系统,人工干预较少,因此鱼礁区域生态系统的发展较为缓慢,效益产生周期较长。例如,若仅靠自然生长,人工鱼礁区域内的藻类和浮游生物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长成,故而人工鱼礁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和维持力需要缓慢积累形成,因此,与草原上的定点放牧相类似,在自然发展的同时适当进行人工干预是大有裨益的,在鱼礁区域生态系统的发展期甚至是形成后,输入食物、能量作为补充,将可以大大加强生态系统的能力储备,提高生态系统的发展速度及抗波动、自修复潜能,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强化。所以,在投放人工鱼礁的海域,适当进行投饵也是有益且必要的,但在较大的投放人工鱼礁海域面积内人工投饵工作量较大,如能采用省时省力的投饵装置将大大方便渔场管理。公开号为CN203492589U的实用新型专利于2014年3月26日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凶猛性鱼类苗种培育的人工鱼礁,包括外层圆筒网、内层圆筒网、支架短管、饵料托盘;所述外层圆筒网套在内层圆筒网上,内层圆筒网外壁与外层圆筒网内壁之间有间隙,外层圆筒网与内层圆筒网通过支架短管进行固定,内层圆筒网内部固定有饵料托盘。该发明具有造价低、制作工艺简单、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它是通过将HDPE聚乙烯材质的镂空网和PVC塑管按照设计的结构进行组装,形成孔隙空间大、透水性能强、鱼苗诱集躲避效果好的人工鱼礁,在凶猛性鱼类苗种培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该发明未提及如何高效省力地实现投饵。
发明内容
现有的人工鱼礁主要通过自然形成的方式发展鱼礁区域生态系统,人工干预较少,因此鱼礁区域生态系统的发展较为缓慢,效益产生周期较长,为克服这一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将自然光导入深水,加速鱼礁附近水生生物生长,促进鱼礁区域生态系统发展形成,且可定期自动定点对人工鱼礁区域进行投饵,有助于人工鱼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强化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包括礁体,还包括饵料容器和沉底块,饵料容器漂浮于海面上,沉底块位于饵料容器下方的海底上,饵料容器底部设有输送管,饵料容器与输送管之间设有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饵料容器内设有与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联动的自动补饵装置,输送管上设有若干输送支管,各输送支管均与输送管连通且分别通向各礁体,礁体上设有光纤及枝杈状的植藻架,光纤一端设有集光器,另一端设有放射器,集光器露出于海面上,放射器固定于植藻架上方。植藻架上放置利于藻类生长发育的培养载体,集光器从海面采集自然光,经光纤的强化和传输,通过放射器在较深海水中发散光线,照射在植藻架上,提供较深水区难以具备的良好光照条件,植藻架上的藻类及微生物可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从而大大加快增殖速度,为鱼类等海洋动物提供丰富食物,这样,鱼礁区域不仅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还能为海洋生物的觅食索饵提供方便,从而大大提高鱼礁区域对海洋生物的吸引力,促成渔场的生成。同时本发明具有借助潮汐进行自动投饵的功能,使用时预先在自动补饵装置中加入足量饵料,自动补饵装置可以一定频率和供给量对外发放饵料,饵料落入饵料容器底部,进而在重力作用下通过输送管进入各输送支管,经由输送支管分配到各礁体位置,相对于鱼类养殖行业中水面撒放饵料的做法而言,使用本发明可以避免饵料在水中不受限制地长距离下落后偏离鱼礁,从而将饵料较准确地输送到鱼礁位置,使鱼能在鱼礁区域轻易得到食物,这就大大增强了人工鱼礁对鱼群的吸引力。由于实现了自动投饵,人工鱼礁区域生态系统的发展、稳定、强化得到有力推动,渔场管理难度也大大降低。
作为优选,所述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包括饵料翻转托板、托板驱动杠杆、卷索轴、卷簧片和杠杆拨片,饵料容器漂浮于海面上,饵料容器底部设有输送管,沉底块上设有拉索,饵料翻转托板铰接在饵料容器内壁上,托板驱动杠杆输出端位于饵料翻转托板下方,托板驱动杠杆输入端与饵料容器间连有压簧,卷索轴转动连接在饵料容器内壁上,卷簧片内端头固定在卷索轴上,卷簧片外端头与拉索顶端连接,卷索轴周面上设有一可容杠杆拨片整体隐入的拨片隐藏槽,杠杆拨片铰接在拨片隐藏槽槽底的偏外缘处,杠杆拨片翻出拨片隐藏槽时,杠杆拨片位于托板驱动杠杆输入端下方,饵料容器内还设有自动补饵装置。落潮时,饵料容器随海面水位下降,卷簧片收卷,将杠杆拨片包裹在卷索轴上,托板驱动杠杆输入端仅受压簧的顶压,使得托板驱动杠杆输出端上抬,顶住饵料翻转托板,饵料翻转托板因而可以托住自动补饵装置供给的饵料;涨潮时,饵料容器随海面水位上升,上升过程中拉索向下拉拽卷簧片,使卷簧片逐渐展开,卷簧片拉到尽头时,杠杆拨片被解除约束并从拨片隐藏槽中伸出,饵料容器继续在海面上上升时,杠杆拨片顶压托板驱动杠杆输入端,克服压簧的压力,这样托板驱动杠杆输出端下降,解除对饵料翻转托板的阻挡,饵料翻转托板因此可以向下翻转,饵料翻转托板上的饵料落入饵料容器底部,进而通过输送管输送到水下的鱼礁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自动补饵装置包括储料盒和送料螺杆,送料螺杆转动连接在储料盒中,储料盒一端底部设有下料口,送料螺杆一端露出于储料盒外,送料螺杆的露出端设有齿轮,卷索轴的轴杆上设有可与齿轮啮合的扇形齿轮。饵料预存在送料螺杆的螺旋面之间的空隙中,在饵料容器随海面升降的过程中,卷索轴都会转动,收放拉索以适应饵料容器位置变化,卷索轴转动时,通过扇形齿轮与齿轮的配合又带动送料螺杆转动,送料螺杆的转动又转化为对储料盒中饵料的轴向推动,推送到位的饵料从下料口处落下,通过合理的配合关系设置,可以实现在杠杆拨片顶压托板驱动杠杆输入端,饵料翻转托板翻转打开时,扇形齿轮与齿轮形成空啮合,送料螺杆停止送料,而送料螺杆送料只在饵料翻转托板闭合时进行。
作为优选,托板驱动杠杆的输入端力臂大于托板驱动杠杆的输出端力臂。根据杠杆原理,托板驱动杠杆的输入端力臂大于输出端力臂,则在托板驱动杠杆的输入端只需施加较小作用力就可以在输出端得到更大的输出作用力。
作为另选,所述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包括锥形触压块、活动挡板和挡板驱动杠杆,饵料容器漂浮于海面上,饵料容器底部设有输送管,沉底块上固设有刚性的导杆,饵料容器滑动套接在导杆上,锥形触压块固设于导杆上,挡板驱动杠杆铰接于饵料容器内部,活动挡板与挡板驱动杠杆输出端固连,挡板驱动杠杆输入端与饵料容器间连有拉簧,挡板驱动杠杆输入端至导杆的距离小于锥形触压块的直径,在挡板驱动杠杆输入端仅受到拉簧作用时,活动挡板与饵料容器内壁抵接,饵料容器内还设有自动补饵装置。本发明具有借助潮汐进行自动投饵的功能,使用时预先在自动补饵装置中加入足量饵料,自动补饵装置可以一定频率和供给量对外发放饵料,锥形触压块设置在饵料容器能达到的最高位置,该最高位置需要根据长期涨潮水位记录确定。落潮时,饵料容器随海面水位下降,此间挡板驱动杠杆输入端仅受拉簧的牵拉,使得挡板驱动杠杆输出端带着活动挡板顶住饵料容器内壁,活动挡板因而可以托住自动补饵装置供给的饵料;涨潮时,饵料容器随海面水位上升,上升到最大高度时,锥形触压块的锥面顶压挡板驱动杠杆输入端,克服拉簧的压力,这样挡板驱动杠杆输出端带着活动挡板离开饵料容器内壁,即成为“打开状态”,活动挡板上的饵料落入饵料容器底部,进而通过输送管输送到水下的鱼礁区域。
作为另选,所述自动补饵装置包括拉线、储料盒、送料螺杆、绕线轮轴和收卷器,拉线一端固连在导杆上,另一端固连在收卷器上,储料盒和收卷器固定在饵料容器内部,绕线轮轴通过一轴杆转动连接在饵料容器内部,拉线卷绕在绕线轮轴上,送料螺杆转动连接在储料盒中,储料盒一端底部设有下料口,送料螺杆一端露出于储料盒外,送料螺杆的露出端设有齿轮,绕线轮轴的轴杆上设有可与齿轮啮合的扇形齿轮。收卷器使拉线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饵料预存在送料螺杆的螺旋面之间的空隙中,在饵料容器随海面升降的过程中,绕线轮轴都会转动,改变绕线轮轴到导杆上拉线固定点间的拉线长度以适应饵料容器位置变化,绕线轮轴转动时,通过扇形齿轮与齿轮的配合又带动送料螺杆转动,送料螺杆的转动又转化为对储料盒中饵料的轴向推动,推送到位的饵料从下料口处落下,通过合理的配合关系设置,可以实现在锥形触压块顶压挡板驱动杠杆输入端使活动挡板打开时,扇形齿轮与齿轮形成空啮合,送料螺杆停止送料,而送料螺杆送料只在活动挡板闭合时进行。
作为另选,饵料容器中心设有导杆套管,导杆贯穿导杆套管,导杆套管上设有杠杆支座,挡板驱动杠杆铰接在杠杆支座上。设置导杆套管可以使饵料容器底部开口与饵料容器内部隔离,防止海水直接从饵料容器底部进入饵料容器内。
作为优选,饵料容器底部呈漏斗状。漏斗状的饵料容器底部具有聚集作用,饵料翻转托板释放落下的饵料可以自然集中,便于饵料的高效外输。
作为优选,输送管底端与礁体拴连。输送管底端与礁体拴连,防止输送管底端漂移不定,确保输送管能将饵料输送到鱼礁区域。
作为优选,饵料容器上设有可拆卸的护盖。护盖有助于形成密闭空间,对饵料容器内部形成屏蔽,防止海面风浪较大时海水侵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促进人工鱼礁区域生态系统发展、稳定和强化。本发明可加强人工鱼礁区域的食物供给,给予人工鱼礁区域生态系统提供更多休养生息的机会,为人工鱼礁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提供有益保护,提高人工鱼礁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和维持力。
方便渔场管理。本发明借助潮汐动力有规律地进行自动投饵,管理时可以一次性储备足量饵料,然后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不必进入渔场,而由鱼礁自身有规律地定期执行相关运作,省时省力,大大方便管理。
节能环保。本发明运行完全以潮汐变化作为动力,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无能耗,无污染,节能环保,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卷簧片收卷时卷索轴上拨片隐藏槽处的截面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卷簧片展开到极限时卷索轴上拨片隐藏槽处的截面状态示意图;
图4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礁体,2-饵料容器,3-输送管,4-拉索,5-饵料翻转托板,6-托板驱动杠杆,7-卷索轴,8-卷簧片,9-杠杆拨片,10-压簧,11-储料盒,12-送料螺杆,13-下料口,14-齿轮,15-扇形齿轮,16-拨片隐藏槽,17-隔板,18-海面,19-导杆,20-锥形触压块,21-收卷器,22-活动挡板,23-挡板驱动杠杆,24-拉簧,25-拉线,26-绕线轮轴,27-导杆套管,28-轴杆支撑梁,29-转向辊,30-沉底块,31-输送支管,32-拴链,33-光纤,34-植藻架,35-放射器,36-放射器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包括三个沉于海底的礁体1,还包括长方体状的饵料容器2和沉底块30,饵料容器2漂浮于海面上,沉底块30位于饵料容器2下方的海底上,饵料容器2底部设有输送管3,饵料容器2与输送管3之间设有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沉底块30上设有拉索4,拉索4穿过饵料容器2底部进入饵料容器2内。输送管3底端口连有三根用软管制成的输送支管31,各输送支管31均与输送管3连通且分别倾斜向下地通向各礁体1,三个礁体1、一个饵料容器2、一根输送管3及三根输送支管31构成一个人工鱼礁单元,每个人工鱼礁单元中的三个礁体1排列成正三角形,饵料容器2位于该正三角形中心的正上方。饵料容器2与三个礁体1间分别通过一拴链32相连,各输送支管22底端也用拴链32固定在对应的礁体1上。一片海域视需要设置人工鱼礁单元的数量。所述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包括饵料翻转托板5、托板驱动杠杆6、卷索轴7、卷簧片8和杠杆拨片9,饵料翻转托板5铰接在饵料容器2一侧内壁上。饵料容器2内壁设有杠杆支座,托板驱动杠杆6铰接在杠杆支座上。饵料容器2底部呈漏斗状,输送管3接在漏斗最低点。托板驱动杠杆6输出端位于饵料翻转托板5下方,托板驱动杠杆6输入端与饵料容器2间连有压簧10,托板驱动杠杆6的输入端力臂大于托板驱动杠杆6的输出端力臂。卷索轴7通过一轴杆转动连接在饵料容器2内壁上,卷簧片8内端头固定在卷索轴7上,卷簧片8外端头与拉索4顶端连接,卷索轴7周面上切削出一可容杠杆拨片9整体隐入的拨片隐藏槽16,拨片隐藏槽16的宽度小于卷簧片8的宽度,杠杆拨片9铰接在拨片隐藏槽16槽底的偏外缘处,杠杆拨片9可以外翻,杠杆拨片9的外翻方向与卷索轴7放长拉索4时的转向一致,均为顺时针方向,杠杆拨片9铰接点与卷簧片8在卷索轴7上固定点相位差为120°圆心角,杠杆拨片9长度略小于拨片隐藏槽16的长度,因此杠杆拨片9收到拨片隐藏槽16中时不会在卷索轴7周面上形成突出点,不会影响卷簧片8在卷索轴7上的卷绕。杠杆拨片9翻出拨片隐藏槽16时,杠杆拨片9位于托板驱动杠杆6输入端下方。饵料容器2内还设有与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联动的自动补饵装置,所述自动补饵装置包括储料盒11和送料螺杆12,储料盒11通过饵料容器2内壁上的支架悬空固定在饵料容器2内部,送料螺杆12转动连接在储料盒11中,储料盒11前端底部设有下料口13,送料螺杆12后端露出于储料盒11外,送料螺杆12的露出端设有齿轮14,卷索轴7的轴杆上设有可与齿轮14啮合的扇形齿轮15。饵料容器2内上半部设有一道隔板17,将饵料容器2内部空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饵料暂存区,另一部分为机构安装区,饵料翻转托板5整个处于饵料暂存区中,饵料翻转托板5未翻转时恰好与隔板和饵料容器2内壁围合成一顶部开放的腔体,此时饵料翻转托板5成为该腔体的底部,储料盒11前端穿过隔板17使得下料口13位于该腔体的顶部。隔板17上固定有一突出的固定块,压簧10固定在该固定块上。饵料容器2上设有可拆卸的护盖。礁体1呈金字塔形,且礁体1上设有二百个供鱼栖身的洞穴,礁体1上设有一条光纤33及二十个枝杈状的植藻架34,植藻架34上篾条固定有用木屑粉压制而成的培养载体,培养载体上撒布海藻孢子,光纤33一端设有集光器,另一端设有放射器35,放射器35包括二十个放射头,二十个放射头从光纤33上分出,每个植藻架34上用螺栓固定一个放射器固定支架36,二十个放射头一一分配到各放射器固定支架36上,并用抱箍固定,使得放射头居于植藻架34上方,并且放射头放出的自然光照射范围能覆盖对应的植藻架34。集光器设于饵料容器2上,始终处于海面以上,使得集光器始终露出于海面上采集自然光,光纤33每隔一米就用扎带与拴链32固定。集光器从海面采集自然光,经光纤33的强化和传输,通过放射器35在较深海水中发散光线,照射在植藻架上,提供较深水区难以具备的良好光照条件,植藻架34上的藻类及微生物可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从而大大加快增殖速度,这样,植藻架34上就可养育出较多藻类,周围亦可滋生较多浮游生物,吸引以藻类或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等海洋动物驻留,这些海洋动物既能在鱼礁洞穴中栖身,又无需远距离迁徙即可方便地就近得到食物,促进这些海洋动物的快速生长及增殖,每个人工鱼礁都能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一片海域内投放大量人工鱼礁时,便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渔场。
饵料预存在送料螺杆12的螺旋面之间的空隙中,在饵料容器2随海面18升降的过程中,卷索轴7都会在卷簧片8的驱动下转动,收放拉索4以适应饵料容器2位置变化,卷索轴7转动时,通过扇形齿轮15与齿轮14的配合又带动送料螺杆12转动,送料螺杆12的转动又转化为对储料盒11中饵料的轴向推动,推送到位的饵料从下料口处落下,落在收起的料翻转托板5上,在杠杆拨片9顶压托板驱动杠杆6的输入端,使饵料翻转托板5翻转打开时,扇形齿轮15与齿轮14形成空啮合,送料螺杆12停止送料,而送料螺杆12送料只在饵料翻转托板5闭合时进行。由于每天海水的涨潮落潮都有一定规律,自动补饵装置可以一定频率和供给量对外发放饵料,涨潮时,饵料容器2随海面水位上升,上升过程中拉索4向下拉拽卷簧片,使卷簧片8逐渐展开,卷簧片8拉到尽头时,卷簧片8与卷索轴7的连接点处于卷索轴7的最低点,而拨片隐藏槽此时已先于卷簧片8与卷索轴7的连接点经过了卷索轴7圆周的最低点,拨片隐藏槽经过最低点时,杠杆拨片9由于被解除约束,杠杆拨片9在自重作用下从拨片隐藏槽中翻出,饵料容器2继续在海面上上升,卷索轴7继续顺时针转动时,杠杆拨片9位置开始升高,翻出的杠杆拨片9虽外端悬空,但内端则紧贴拨片隐藏槽,受到拨片隐藏槽的支持,因而可具备一定的挤压承受力,杠杆拨片9顶压托板驱动杠杆6输入端,克服压簧的压力,这样托板驱动杠杆6输出端下降,解除对饵料翻转托板5的阻挡,饵料翻转托板5因此可以向下翻转,饵料翻转托板5自由端与饵料容器2内壁间产生一定间隙,饵料翻转托板5上的饵料沿倾斜面落入饵料容器2底部,进而通过输送管3输送到水下的鱼礁区域;落潮时,饵料容器2随海面水位下降,卷簧片8收卷,将杠杆拨片9压回拨片隐藏槽并层层包裹在卷索轴7上,托板驱动杠杆输入端仅受压簧10的牵拉,使得托板驱动杠杆6输出端上抬,顶住饵料翻转托板5,饵料翻转托板5因而可以托住自动补饵装置供给的饵料。使用本发明,可对渔场进行半自然放养半人工饲养的养殖,在饵料容器2中人工添加饵料,饵料进入输送管3后,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各输送支管31,经由输送支管31分配到各礁体1位置,为人工鱼礁提供丰富食物,为人工鱼礁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提供有益保护,提高人工鱼礁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和维持力。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所述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包括锥形触压块20、活动挡板22和挡板驱动杠杆23,沉底块30上固设有刚性的导杆19,饵料容器2滑动套接在导杆19上,锥形触压块20固定于导杆19上,锥形触压块20设置在饵料容器2能达到的最高位置,该最高位置需要根据长期涨潮水位记录确定。饵料容器2底部设有漏斗状出料结构,输送管3在该漏斗状出料结构的最低点与饵料容器2连接,饵料容器2底部以上则为长方体。饵料容器2中心设有导杆套管27,导杆套管27始自饵料容器2底部,导杆套管27顶部则位于饵料容器2内部的中上部,导杆套管27在饵料容器2底部对海水形成隔绝,因此海水不能从饵料容器2底部灌入饵料容器2内部。导杆19贯穿导杆套管27,导杆套管27上设有杠杆支座,挡板驱动杠杆23呈L形,挡板驱动杠杆23的折拐部铰接在杠杆支座上,活动挡板22与挡板驱动杠杆23输出端固连,挡板驱动杠杆23输入端与饵料容器2间连有拉簧24,拉簧24一端连在挡板驱动杠杆23上,另一端也设置于导杆套管27上,挡板驱动杠杆23输入端至导杆19的距离小于锥形触压块20的锥部直径,在挡板驱动杠杆23输入端仅受到拉簧24作用时,挡板驱动杠杆23顶部输入端靠在导杆套管27上,挡板驱动杠杆23底部远离导杆19而靠近饵料容器2内壁,活动挡板5处于未翻转的“原点”状态,且处于倾斜姿态,活动挡板22前端与饵料容器2内壁抵接,恰好与饵料容器2内壁围合成一顶部开放的楔形腔体,此时活动挡板22成为该腔体的底部。而活动挡板22两侧始终分别与饵料容器2的另两面相对的内壁形成间隙配合,因此,活动挡板22的转动不会受到饵料容器2内壁阻挡,而被活动挡板22托住的饵料又尺寸又大于活动挡板22两侧与饵料容器2内壁的间隙,因此不会从活动挡板22两侧落下。饵料容器2内还设有自动补饵装置,该自动补饵装置包括拉线25、储料盒11、送料螺杆12、绕线轮轴26和收卷器21,拉线25一端固连在导杆19的锥形触压块20上,另一端固连在收卷器21上,储料盒11和收卷器21固定在饵料容器2内壁上,绕线轮轴26通过一轴杆转动连接在饵料容器2内部,该轴杆一端转动连接在饵料容器2一侧内壁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一悬空的轴杆支撑梁28上,轴杆支撑梁28两端固定在饵料容器2内壁上,绕线轮轴26上方设有一转向辊29,转向辊29转动连接在饵料容器2内壁上,拉线25跨绕转向辊29后形成基本竖直的走向卷绕在绕线轮轴26上,送料螺杆12转动连接在储料盒11中,储料盒11一端底部设有下料口13,送料螺杆12一端露出于储料盒11外,送料螺杆12的露出端设有齿轮14,绕线轮轴26的轴杆上设有可与齿轮14啮合的扇形齿轮15。储料盒11前端下料口13位于该腔体的顶部。饵料容器2上设有可拆卸的护盖,护盖顶部留有留可容导杆19和锥形触压块20穿过的通孔。本自动投饵人工鱼礁用于水深10-20米深的较浅海域。其余同实施例1。
收卷器21使拉线25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饵料预存在送料螺杆12的螺旋面之间的空隙中,在饵料容器2随海面18升降的过程中,绕线轮轴26都会转动,改变绕线轮轴26到导杆19上拉线固定点间的拉线25长度以适应饵料容器2位置变化,绕线轮轴26转动时,通过扇形齿轮15与齿轮14的配合又带动送料螺杆12转动,送料螺杆12的转动又转化为对储料盒11中饵料的轴向推动,推送到位的饵料从下料口13处落下,由于每天海水的涨潮落潮都有一定规律,自动补饵装置可以一定频率和供给量对外发放饵料,使用时预先在自动补饵装置中加入足量饵料,自动补饵装置可以一定频率和供给量对外发放饵料。落潮时,饵料容器2随海面18水位下降,此间挡板驱动杠杆23输入端仅受拉簧24的牵拉,使得挡板驱动杠杆23输出端带着活动挡板顶住饵料容器2内壁,活动挡板22因而可以托住自动补饵装置供给的饵料;涨潮时,饵料容器2随海面水位上升,上升到最大高度时,锥形触压块20的锥面顶压挡板驱动杠杆23输入端,克服拉簧24的压力,这样挡板驱动杠杆23输出端带着活动挡板22离开饵料容器2内壁,即成为“打开状态”,活动挡板22上的饵料落入饵料容器底部,进而通过输送管3输送到水下的鱼礁区域。锥形触压块20顶压挡板驱动杠杆23输入端使活动挡板22打开时,扇形齿轮15与齿轮14形成空啮合,送料螺杆12停止送料,而送料螺杆12送料只在活动挡板闭合时进行。
实施例3:
每个人工鱼礁单元包括五个礁体1、一个饵料容器2、一根输送管3及五根输送支管31,每个人工鱼礁单元中的五个礁体1排列成正五边形,饵料容器2位于该正五边形中心的正上方。其余同实施例1。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包括若干没于海水中的礁体(1),其特征是还包括饵料容器(2)和沉底块(30),饵料容器(2)漂浮于海面上,沉底块(30)位于饵料容器(2)下方的海底上,饵料容器(2)底部设有输送管(3),饵料容器(2)与输送管(3)之间设有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饵料容器(2)内设有与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联动的自动补饵装置,输送管(3)上设有若干输送支管,各输送支管均与输送管(3)连通且分别通向各礁体(1),礁体(1)上设有光纤(33)及枝杈状的植藻架(34),光纤(33)一端设有集光器,另一端设有放射器(35),集光器露出于海面上,放射器(35)固定于植藻架(34)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其特征是所述的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包括饵料翻转托板(5)、托板驱动杠杆(6)、卷索轴(7)、卷簧片(8)和杠杆拨片(9),沉底块(30)上设有拉索(4),饵料翻转托板(5)铰接在饵料容器(2)内壁上,托板驱动杠杆(6)输出端位于饵料翻转托板(5)下方,托板驱动杠杆(6)输入端与饵料容器(2)间连有压簧(10),卷索轴(7)转动连接在饵料容器(2)内壁上,卷簧片(8)内端头固定在卷索轴(7)上,卷簧片(8)外端头与拉索(4)顶端连接,卷索轴(7)周面上设有一可容杠杆拨片(9)整体隐入的拨片隐藏槽,杠杆拨片(9)铰接在拨片隐藏槽槽底的偏外缘处,杠杆拨片(9)翻出拨片隐藏槽时,杠杆拨片(9)位于托板驱动杠杆(6)输入端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其特征是所述自动补饵装置包括储料盒(11)和送料螺杆(12),送料螺杆(12)转动连接在储料盒(11)中,储料盒(11)一端底部设有下料口(13),送料螺杆(12)一端露出于储料盒(11)外,送料螺杆(12)的露出端设有齿轮(14),卷索轴(7)的轴杆上设有可与齿轮(14)啮合的扇形齿轮(1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其特征是托板驱动杠杆(6)的输入端力臂大于托板驱动杠杆(6)的输出端力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其特征是所述的潮汐动力自动投饵装置包括锥形触压块(20)、活动挡板(22)和挡板驱动杠杆(23),沉底块(30)上固设有刚性的导杆(19),饵料容器(2)滑动套接在导杆(19)上,锥形触压块(20)固设于导杆(19)上,挡板驱动杠杆(23)铰接于饵料容器(2)内部,活动挡板(22)与挡板驱动杠杆(23)输出端固连,挡板驱动杠杆(23)输入端与饵料容器(2)间连有拉簧(24),挡板驱动杠杆(23)输入端至导杆(19)的距离小于锥形触压块(20)的锥部直径,在挡板驱动杠杆(23)输入端仅受到拉簧(24)作用时,活动挡板(22)与饵料容器(2)内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其特征是所述自动补饵装置包括拉线(25)、储料盒(11)、送料螺杆(12)、绕线轮轴(26)和收卷器(21),拉线(25)一端固连在导杆(19)上,另一端固连在收卷器(21)上,储料盒(11)和收卷器(21)固定在饵料容器(2)内部,绕线轮轴(26)通过一轴杆转动连接在饵料容器(2)内部,拉线(25)卷绕在绕线轮轴(26)上,送料螺杆(12)转动连接在储料盒(11)中,储料盒(11)一端底部设有下料口(13),送料螺杆(12)一端露出于储料盒(11)外,送料螺杆(12)的露出端设有齿轮(14),绕线轮轴(26)的轴杆上设有可与齿轮(14)啮合的扇形齿轮(1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其特征是饵料容器(2)中心设有导杆套管,导杆(19)贯穿导杆套管,导杆套管上设有杠杆支座,挡板驱动杠杆(23)铰接在杠杆支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其特征是输送支管底端与礁体(1)拴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其特征是饵料容器(2)底部呈漏斗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复合功能人工鱼礁,其特征是饵料容器(2)上设有可拆卸的护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64842.2A CN104996326B (zh) | 2015-05-22 | 2015-05-22 | 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64842.2A CN104996326B (zh) | 2015-05-22 | 2015-05-22 | 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96326A true CN104996326A (zh) | 2015-10-28 |
CN104996326B CN104996326B (zh) | 2020-12-29 |
Family
ID=54369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64842.2A Active CN104996326B (zh) | 2015-05-22 | 2015-05-22 | 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96326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84975A (zh) * | 2016-04-18 | 2016-06-22 | 上海海洋大学 |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礁 |
CN107912347A (zh) * | 2017-11-28 | 2018-04-17 | 浙江海洋大学 | 一种平稳式人工鱼礁 |
CN111513010A (zh) * | 2020-04-29 | 2020-08-11 | 王波 | 多生态大型人工鱼礁 |
CN112931324A (zh) * | 2021-03-05 | 2021-06-11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适宜牡蛎海底养殖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048554A1 (en) * | 1980-08-27 | 1982-03-31 | Kr Associates, Inc.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unconfined fish farming and the like |
KR100852935B1 (ko) * | 2007-11-16 | 2008-08-19 | 우창종합건설 주식회사 | 인공 어초 |
US20090320766A1 (en) * | 2008-04-30 | 2009-12-31 | Calinski Michael D | Marine Habitat Systems |
CN202296431U (zh) * | 2011-10-28 | 2012-07-04 | 无锡市远方机械有限公司 | 投料机杠杆式料层调节装置 |
CN203181795U (zh) * | 2013-02-03 | 2013-09-11 | 吴三社 | 观赏鱼自动投食装置 |
CN203226158U (zh) * | 2013-02-05 | 2013-10-09 | 张昱 | 自动投食调温增氧鱼缸 |
CN103609839A (zh) * | 2013-11-26 | 2014-03-05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一种针对海上围网养殖的饲料生产与投喂系统及方法 |
CN203467429U (zh) * | 2013-09-18 | 2014-03-12 | 杭州市上城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 一种自动喂鱼装置 |
CN203492589U (zh) * | 2013-09-25 | 2014-03-26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一种应用于凶猛性鱼类苗种培育的人工鱼礁 |
CN203709034U (zh) * | 2013-10-30 | 2014-07-16 | 浙江海洋学院 | Led诱鱼鱼礁 |
CN204014762U (zh) * | 2014-07-08 | 2014-12-17 | 天津中农宸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鱼池自动投喂机 |
CN204070164U (zh) * | 2014-09-18 | 2015-01-07 | 陈超 | 高精度投料机 |
CN104304102A (zh) * | 2014-09-16 | 2015-01-28 |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礁 |
CN104304097A (zh) * | 2014-08-26 | 2015-01-28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利用潮汐能自动喂食的新型渔箱 |
KR20150042364A (ko) * | 2013-10-10 | 2015-04-21 | 주식회사 글로비트 | 먹이 급이 장치가 구비된 해상 가두리 관리 시스템 |
-
2015
- 2015-05-22 CN CN201510264842.2A patent/CN1049963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048554A1 (en) * | 1980-08-27 | 1982-03-31 | Kr Associates, Inc.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unconfined fish farming and the like |
KR100852935B1 (ko) * | 2007-11-16 | 2008-08-19 | 우창종합건설 주식회사 | 인공 어초 |
US20090320766A1 (en) * | 2008-04-30 | 2009-12-31 | Calinski Michael D | Marine Habitat Systems |
CN202296431U (zh) * | 2011-10-28 | 2012-07-04 | 无锡市远方机械有限公司 | 投料机杠杆式料层调节装置 |
CN203181795U (zh) * | 2013-02-03 | 2013-09-11 | 吴三社 | 观赏鱼自动投食装置 |
CN203226158U (zh) * | 2013-02-05 | 2013-10-09 | 张昱 | 自动投食调温增氧鱼缸 |
CN203467429U (zh) * | 2013-09-18 | 2014-03-12 | 杭州市上城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 一种自动喂鱼装置 |
CN203492589U (zh) * | 2013-09-25 | 2014-03-26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一种应用于凶猛性鱼类苗种培育的人工鱼礁 |
KR20150042364A (ko) * | 2013-10-10 | 2015-04-21 | 주식회사 글로비트 | 먹이 급이 장치가 구비된 해상 가두리 관리 시스템 |
CN203709034U (zh) * | 2013-10-30 | 2014-07-16 | 浙江海洋学院 | Led诱鱼鱼礁 |
CN103609839A (zh) * | 2013-11-26 | 2014-03-05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一种针对海上围网养殖的饲料生产与投喂系统及方法 |
CN204014762U (zh) * | 2014-07-08 | 2014-12-17 | 天津中农宸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鱼池自动投喂机 |
CN104304097A (zh) * | 2014-08-26 | 2015-01-28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利用潮汐能自动喂食的新型渔箱 |
CN104304102A (zh) * | 2014-09-16 | 2015-01-28 |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礁 |
CN204070164U (zh) * | 2014-09-18 | 2015-01-07 | 陈超 | 高精度投料机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84975A (zh) * | 2016-04-18 | 2016-06-22 | 上海海洋大学 |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礁 |
CN107912347A (zh) * | 2017-11-28 | 2018-04-17 | 浙江海洋大学 | 一种平稳式人工鱼礁 |
CN107912347B (zh) * | 2017-11-28 | 2020-03-03 | 浙江海洋大学 | 一种平稳式人工鱼礁 |
CN111513010A (zh) * | 2020-04-29 | 2020-08-11 | 王波 | 多生态大型人工鱼礁 |
CN112931324A (zh) * | 2021-03-05 | 2021-06-11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适宜牡蛎海底养殖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96326B (zh) | 2020-1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07558B (zh) | 海洋滩涂原生态牧养方法 | |
CN103704113B (zh) | 用于水产养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生态坝装置 | |
CN104823883A (zh) | 一种罗氏沼虾虾苗的繁育方法 | |
CN105028258A (zh) | 可自动投饵的人工鱼礁 | |
KR20210063492A (ko) | 피양식 생물의 양식 방법 및 그 양식 시설 | |
CN101703024A (zh) | 一种三疣梭子蟹沿海滩涂池塘的网箱繁殖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4996326A (zh) | 一种复合功能人工鱼礁 | |
KR101002567B1 (ko) | 해삼 양식용 인공 어초 | |
KR101395758B1 (ko) | 해삼용 인공어초 | |
CN204560632U (zh) | 一种阶梯式大水体鱼种培育装置 | |
CN203313824U (zh) | 鱼池水培蔬菜浮床 | |
CN110859146A (zh) | 一种小龙虾的育苗方法 | |
CN102640718A (zh) | 池塘小网箱养殖匙吻鲟苗种方法及网箱 | |
CN105075921A (zh) | 一种可提高生态承载力的人工鱼礁 | |
CN203058077U (zh) | 一种刺参生态苗种室外培育网箱 | |
CN101151961B (zh) | 海芦笋的栽培方法及装置 | |
CN104521654A (zh) | 一种通过种植水稻治理池塘富营养化的方法 | |
KR101286078B1 (ko) | 침하식 해삼 가두리 양식 장치 | |
CN105010176A (zh) | 一种自动投饵式人工鱼礁 | |
CN105010177A (zh) | 一种自动定点分配饵料的人工鱼礁 | |
CN105028251A (zh) | 潮汐动力自动投饵人工鱼礁 | |
CN203708986U (zh) | 池塘多功能浮萍培育网箱 | |
CN2865277Y (zh) | 用于水产生态养殖及捕捞的装置 | |
CN105075919A (zh) | 潮汐动力自动定点分配饵料的人工鱼礁 | |
CN204634738U (zh) | 一种自动投饵人工鱼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