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94595A - 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94595A
CN104994595A CN201510290797.8A CN201510290797A CN104994595A CN 104994595 A CN104994595 A CN 104994595A CN 201510290797 A CN201510290797 A CN 201510290797A CN 104994595 A CN104994595 A CN 104994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lligent hardware
information
phone terminal
mobile phone
ac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907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Qizhi Software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Qizhi Software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Qizhi Software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9079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945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94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945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15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providing single-sign-on or fed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调用扫描界面扫描获取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依据所述特征信息获取到与之对应的用于建立与所述智能硬件的通信的方案信息;依据所获得的所述方案信息,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用于与所述智能硬件交互的控制操作界面。本发明的实施,使手机终端可以以更有效、更简便、更安全的方式控制智能硬件接入特定目标网络。

Description

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设备联网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较为基础和经典的一个应用场景是,利用WiFiDirect技术用于从一台已经接入互联网或者局域网的智能设备例如手机,向另一台与本设备具有共通协议的智能设备传输当前自身已接入的目标网络的登录配置信息,然后,接收该配置信息的智能设备便根据该配置信息配置自身而登录目标网络,实现自身的联网接入。除了这里所介绍的WiFi接入方式之外,现有技术中还存在多种其他建立两个设备之间的信息互传通道的已知方式,诸如通过局域网以UDP数据包的进行广播或者以旁路侦听技术实现的方式、基于802.11协议所规范的点对点直连方式、将数据加载到声波中进行传输的方式、蓝牙方式、NFC方式等。通过任何一种已知方式,同样可以使手机终端与智能硬件建立通信,实现登录配置信息的传输。。
智能硬件尽管能通过共通协议来获取手机终端的配置信息,但是,智能硬件与手机终端是分散销售甚至分属不同厂家的,因而,手机终端首先需要正确识别各家的智能硬件,知晓各家硬件所具备的通信方式,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进一步还需知晓接入具体智能硬件的具体验证信息,才能确保两者通过共通协议更大程度的自动化建立通信连接,实现数据互连。对于通信方式的确定,决定了手机终端采用何一功能部件调用何种通信接口来进行通信;对于验证信息的选定,因应通信方式所需而一并提供。
目前,非自动的情况下,以WiFi Direct标准的规范为例,基于WiFiDirect标准实现的点对点直连技术,需要将智能硬件置于由该标准规范的服务节点模式(AP模式),等候手机终端以工作站(STA)模式登录智能硬件之后,才能由手机终端向其传输所述的配置信息,待到智能硬件获取所述的配置信息,将自身切换回到该标准所规范的工作站模式,配置自身并接入目标网络,由此完成从建立连接到传输配置信息到智能硬件接入目标网络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显示,首先需要在手机终端设置能够用于登录所述智能硬件的登录验证信息,包括选定智能硬件提供的服务集标识(SSID)、登录密码甚至IP地址配置信息等,以便手机终端能正确接入处于AP模式下的智能硬件,以实现后续的数据传输。
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利用手机终端来设置智能硬件接入目标网络的过程是繁琐的,需要人工干预,容易出现错误,进一步,对于智能硬件而言,如果将其登录验证信息明文显示其包装或本机中,还容易导致安全信息泄露,让不法用户有机可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旨在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提供一种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使手机终端能够更便捷地建立与智能硬件的连接。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调用扫描界面扫描获取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
依据所述特征信息获取到与之对应的用于建立与所述智能硬件的通信的方案信息;
依据所获得的所述方案信息,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用于与所述智能硬件交互的控制操作界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揭示,所述扫描界面用于识别图文信息,将图文信息进行光学字符识别后,获取所述特征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示,所述扫描界面用于识别二维码信息,将二维码信息进行解码后,获取所述特征信息。
较佳的,所述特征信息为智能硬件的通用唯一识别码。
进一步,所述特征信息与智能硬件的网卡MAC地址具有唯一对应关系。
具体的,所述方案信息包括为向所述智能硬件传输联网配置信息而指定的通信方式信息。
进一步,所述方案信息还包括与所述通信方式信息相对应的验证信息。
具体而言,按照所述通信方式信息所指定的方式建立与智能硬件的通信,并以所述验证信息进行验证,以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具体的,所述验证信息被验证通过后,向所述智能硬件传输通过用户界面获取的所述的联网配置信息,以使所述智能硬件以之配置自身而实现联网接入。
较佳的,所述方案信息从本机或通过远程接口获得,获取该方案信息后即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可选的,所述通信方式信息所表征的方式为如下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局域网广播方式、基于802.11协议所规范的点对点直连方式、将数据加载到声波中进行传输的方式、蓝牙方式、NFC方式。
较佳的,所述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的控制操作界面通过远程接口向服务器拉取获得。
较佳的,所述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的控制操作界面预设于本机中供直接调用。
进一步,该方法还包括提供用于下载并安装所述智能设备的驱动程序的控制操作界面的步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手机终端,用于实施对智能硬件的联网控制,其包括:
特征获取单元,用于调用扫描界面扫描获取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
方案获取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特征信息获取到与之对应的用于建立与所述智能硬件的通信的方案信息;
联网控制单元,用于依据所获得的所述方案信息,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交互控制单元,用于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用于与所述智能硬件交互的控制操作界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揭示,所述扫描界面用于识别图文信息,将图文信息进行光学字符识别后,获取所述特征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示,所述扫描界面用于识别二维码信息,将二维码信息进行解码后,获取所述特征信息。
较佳的,所述特征信息为智能硬件的通用唯一识别码。
进一步,所述特征信息与智能硬件的网卡MAC地址具有唯一对应关系。
具体的,所述方案信息包括为向所述智能硬件传输联网配置信息而指定的通信方式信息。
较佳的,所述方案信息还包括与所述通信方式信息相对应的验证信息。
进一步,所述联网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按照所述通信方式信息所指定的方式建立与智能硬件的通信,并以所述验证信息进行验证,以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进一步,所述联网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验证信息被验证通过后,向所述智能硬件传输通过用户界面获取的所述的联网配置信息,以使所述智能硬件以之配置自身而实现联网接入。
较佳的,所述方案获取单元被配置为从本机或通过远程接口获取所述方案信息。
具体的,所述通信方式信息所表征的方式为如下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局域网广播方式、基于802.11协议所规范的点对点直连方式、将数据加载到声波中进行传输的方式、蓝牙方式、NFC方式。
较佳的,所述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的控制操作界面被配置为通过远程接口向服务器拉取获得。
较佳的,所述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的控制操作界面被预设于本机中供直接调用。
进一步,所述交互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提供用于下载并安装所述智能设备的驱动程序的控制操作界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扫描与智能硬件相对应的唯一性的特征信息,通过远程接口向云端服务器获取用于启动连接智能硬件所需的方案信息,包括具体指定的通信方式信息,甚至相应的验证信息,进一步使手机终端启动接入所述智能硬件的过程,建立从手机终端到智能硬件的通信,后续并控制智能硬件进行联网。整个过程均自动化执行,只需一键扫描即可,大大简化了技术处理流程,提高了智能硬件的联网控制效率。当与通信方式相匹配的智能硬件的验证信息也被隐藏到云端服务器的情况下,验证信息由于不必随设备提供,这一设计逻辑一方面使得智能硬件的验证信息不易被不法用户盗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现永久储存,不会因用户遗弃验证信息而无法登录。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的典型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手机终端的典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智能硬件”、“手机终端”既包括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设备,其仅具备无发射能力的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设备,又包括接收和发射硬件的设备,其具有能够在双向通信链路上,执行双向通信的接收和发射硬件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包括:蜂窝或其他通信设备,其具有单线路显示器或多线路显示器或没有多线路显示器的蜂窝或其他通信设备;PCS(PersonalCommunications Service,个人通信系统),其可以组合语音、数据处理、传真和/或数据通信能力;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其可以包括射频接收器、寻呼机、互联网/内联网访问、网络浏览器、记事本、日历和/或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计算机或其他设备,其具有和/或包括射频接收器的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这里所使用的各种“终端”可以是便携式、可运输、安装在交通工具(航空、海运和/或陆地)中的,或者适合于和/或配置为在本地运行,和/或以分布形式,运行在地球和/或空间的任何其他位置运行。这里所使用的各种“终端”还可以是通信终端、上网终端、音乐/视频播放终端,例如可以是PDA、MID(Mobile Internet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和/或具有音乐/视频播放功能的移动电话,也可以是智能电视、机顶盒、智能摄像头、智能遥控器、智能插座等设备。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所使用的远端网络设备,其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网络主机、单个网络服务器、多个网络服务器集或多个服务器构成的云。在此,云由基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大量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构成,其中,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由一群松散耦合的计算机集组成的一个超级虚拟计算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远端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与WNS服务器之间可通过任何通信方式实现通信,包括但不限于,基于3GPP、LTE、WIMAX的移动通信、基于TCP/IP、UD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通信以及基于蓝牙、红外传输标准的近距无线传输方式。
本发明是为了因应物联网的发展而提出的网络接入技术解决方案,理论上与操作系统无必然关联。本发明期望利用其技术方案实现手机终端控制智能硬件的联网,使得起中央控制作用的类似手机之类的移动智能终端能够用于自动化配置类似网络摄像头、智能手表、NAS存储服务器之类的智能硬件的联网接入,以便进一步可以远程实现对此类智能硬件的数据访问。
如下详细揭示本发明的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该方法实现于手机终端。对手机终端这一概念的理解,应扩展到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之类的用于通过配置相应的用于执行该方法的应用程序而实现的手持控制设备。通过该设备,提供人机交互用户界面,来实现用户指令的执行,从而获得用户期望的结果。
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调用扫描界面扫描获取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
所述的扫描界面,由应用程序提供,例如,在Android系统中,通过激活一个用于调用操作系统接口驱动手机终端的摄像设备实现扫描的活动组件,来实现所述扫描界面的可视化显示。扫描界面相关活动组件的执行,通常会显式地示出其扫描被摄像设备预览的对象,因而,可视化显示动作虽非必须,但其存在显然更有助于人机交互。
所述智能硬件是具备CPU、WiFi模组等具有网络接入功能的部件及至少执行某种特定实用功能如摄像功能的部件的设备,其中CPU在软件系统的作用下起整机智能管理控制作用,而WiFi模组则按照802.11协议所规范的标准实现,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更优的点对点连接效果,该WiFi模组还支持WiFi Direct规范。WiFi模组自然也具有网卡的功能,因此,也具有MAC地址(又称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即其硬件地址。MAC地址来表示互联网上每一个站点的标识符,采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共六个字节(48位)。其中,前三个字节是由IEEE的注册管理机构RA负责给不同厂家分配的代码(高位24位),也称为“编制上唯一的标识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后三个字节(低位24位)由各厂家自行指派给生产的适配器接口,称为扩展标识符(唯一性)。一个地址块可以生成224个不同的地址。MAC地址实际上就是适配器地址或适配器标识符EUI-48。可以看出,MAC地址本身具有唯一性,因此,属于该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的特征信息,借助MAC地址的利用可以体现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
作为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的另一示例,是通过UUID来表达的。UUID含义是通用唯一识别码(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是一个软件建构的标准,也是被开源软件基金会(Open Software Foundation,OSF)的组织应用在分布式计算环境(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DCE)领域的一部分。UUID的目的,是让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辨识资讯,而不需要透过中央控制端来做辨识资讯的指定。如此一来,每个人都可以建立不与其它人冲突的UUID。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需考虑数据库建立时的名称重复问题。目前最广泛应用的UUID,即是微软的Microsoft's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s(GUIDs),而其他重要的应用,则有Linux ext2/ext3档案系统、LUKS加密分割区、GNOME、KDE、Mac OSX等等。
UUID在表达形式上是指在一台机器(智能硬件)上生成的数字,它保证对在同一时空中的所有机器都是唯一的。通常平台会提供生成的API供程序调用。按照开放软件基金会(OSF)制定的标准计算,其组成用到了以太网卡地址、纳秒级时间、芯片ID码和许多可能的数字。具体而言,UUID可以为以下几部分的组合:
(1)当前日期和时间,UUID的第一个部分与时间有关,如果在生成一个UUID之后,过几秒又生成一个UUID,则第一个部分不同,其余部分相同。
(2)时钟序列。
(3)全局唯一的IEEE机器识别号,如果有网卡,从网卡MAC地址获得,没有网卡以其他方式获得。
关于UUID这个标准使用最普遍的是微软的GUID(Globals UniqueIdentifiers)。在ColdFusion的语言CFML中可以用CreateUUID()函数很简单地生成UUID,其格式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8-4-4-16),
其中每个x是0-9或a-f范围内的一个十六进制的数字。而标准的UUID格式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8-4-4-4-12),可以从cflib下载CreateGUID()UDF进行转换。
因此,可以看出,由于与本发明的应用场景相关的智能硬件均具有WiFi模组,具有MAC地址,因而,不管是引用了MAC地址的UUID还是MAC地址本身,均属于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当然也可以利用智能硬件的设备信息本身来生成其唯一性特征。例如智能硬件可以由其所属品牌名称字符串、型号字符串以及序列号字符串等可以灵活选用组合的特征项构造而成,从而构造出本发明所需的特征信息。
本发明执行扫描的功能,便是为了获取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这些特征信息可以附着或制备在某种载体上。典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是印制或粘贴在所述智能硬件的壳体、显示器或者其包装盒、说明书上。通过调用所述的扫描界面,即可对这些载体上的信息实施扫描,以期获取所述的特征信息。
所述特征信息在载体上的表达形式是非常灵活的,更便利的几种实施方式中,结合光学识别技术的发展,适宜采用图文信息或者二维码来表达。
所述的图文信息,是指直接用文字表达,可以由手机终端在扫描时或扫描后调用其所配备的识别功能模块对文字表达区域实施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从而提取出其中的字符并转换为计算机可读文本的一种信息。
所述的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现有技术中存在多种码制,可以用于表达本发明的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常见的码制有PDF417、QR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等,均可择一使用,对所述特征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显然,智能硬件的编码功能的执行,可能在出厂前时已经完成,而其解码功能的执行,则由本发明在实施扫描时执行。
以下简述一个利用QR Code码制实现的的二维码的编码过程:
1.数据分析:确定编码的字符类型,按相应的字符集转换成符号字符;选择纠错等级,在规格一定的条件下,纠错等级越高其真实数据的容量越小。
2.数据编码:将数据字符转换为位流,每8位一个码字,整体构成一个数据的码字序列。知道这个数据码字序列就可以知道二维码的数据内容。数据可以按照一种模式进行编码,以便进行更高效的解码,例如:对数据:01234567编码(版本1-H),
1)分组:012 345 67
2)转成二进制:012→0000001100
345→0101011001
67→1000011
3)转成序列:0000001100 0101011001 1000011
4)字符数转成二进制:8→0000001000
5)加入模式指示符(上图数字)0001:0001 0000001000 00000011000101011001 1000011
对于字母、中文、日文等只是分组的方式、模式等内容有所区别。基本方法是一致的。
3.纠错编码:按需要将上面的码字序列分块,并根据纠错等级和分块的码字,产生纠错码字,并把纠错码字加入到数据码字序列后面,成为一个新的序列。
在二维码规格和纠错等级确定的情况下,其实它所能容纳的码字总数和纠错码字数也就确定了,比如:版本10,纠错等级时H时,总共能容纳346个码字,其中224个纠错码字。
就是说二维码区域中大约1/3的码字时冗余的。对于这224个纠错码字,它能够纠正112个替代错误(如黑白颠倒)或者224个据读错误(无法读到或者无法译码),这样纠错容量为:112/346=32.4%。
4.构造最终数据信息:在规格确定的条件下,将上面产生的序列按次序放如分块中按规定把数据分块,然后对每一块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纠错码字区块,把纠错码字区块按顺序构成一个序列,添加到原先的数据码字序列后面。
5.构造矩阵:将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校正图形和码字模块放入矩阵中。
6.掩摸:将掩摸图形用于符号的编码区域,使得二维码图形中的深色和浅色(黑色和白色)区域能够比率最优的分布。
7.格式和版本信息:生成格式和版本信息放入相应区域内。
版本7-40都包含了版本信息,没有版本信息的全为0。二维码上两个位置包含了版本信息,它们是冗余的。版本信息共18位,6X3的矩阵,其中6位时数据为,如版本号8,数据位的信息时001000,后面的12位是纠错位。
至此,二维码的编码流程基本完成了,利用依照上述原理实现的程序对所述的特征信息进行编码,便可最终形成用于表达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的二维码图案,供本发明进行扫描。
本发明在扫描所述的特征信息时,要对应其不同的表达形式做不同的识别处理,具体而言:
对于上述的图文信息的,运用OCR识别技术进行识别。通过调用手机终端配备的相应功能模块按照如下步骤处理:
1、影像前处理:影像前处理是OCR系统中,须解决问题最多的一个模块,从得到一个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值化影像,或灰阶、彩色的影像,到独立出一个个的文字影像的过程,都属于影像前处理。包含了影像正规化、去除噪声、影像矫正等的影像处理,及图文分析、文字行与字分离的文件前处理。影像须先将图片、表格及文字区域分离出来,甚至可将文章的编排方向、文章的提纲及内容主体区分开,而文字的大小及文字的字体亦可如原始文件一样的判断出来。本发明中,扫描时对准特征信息所在区域,经过影像前处理,便可将处理的对象定位到特征信息所在的特定区域。
2、文字特征抽取:特征是识别的筹码,简易的区分可分为两类:一为统计的特征,如文字区域内的黑/白点数比,当文字区分成好几个区域时,这一个个区域黑/白点数比之联合,就成了空间的一个数值向量,在比对时,基本的数学理论就足以应付了。而另一类特征为结构的特征,如文字影像细线化后,取得字的笔划端点、交叉点之数量及位置,或以笔划段为特征,配合特殊的比对方法,进行比对,市面上的线上手写输入软件的识别方法多以此种结构的方法为主。本发明通过文字特征抽取后,可以获得所述特定区域所在的文字的特征。
3、对比数据库:当输入文字算完特征后,不管是用统计或结构的特征,都须有一比对数据库或特征数据库来进行比对,数据库的内容应包含所有欲识别的字集文字,根据与输入文字一样的特征抽取方法所得的特征群组。
4、对比识别:这是可充分发挥数学运算理论的一个模块,根据不同的特征特性,选用不同的数学距离函数,较有名的比对方法有,欧式空间的比对方法、松弛比对法(Relaxation)、动态程序比对法(DynamicProgramming,DP),以及类神经网络的数据库建立及比对、HMM(HiddenMarkov Model)…等著名的方法,为了使识别的结果更稳定,也有所谓的专家系统(Experts System)被提出,利用各种特征比对方法的相异互补性,使识别出的结果,其信心度特别的高。
5、字词后处理:虽然OCR的识别率理论上并无法达到百分之百,但通常用户可以通过多次扫描来提高其准确率。在技术处理上,为了加强比对的正确性及信心值,一些除错或甚至帮忙更正的功能,也成为OCR系统中必要的一个模块。字词后处理就是一例,利用比对后的识别文字与其可能的相似候选字群中,根据前后的识别文字找出最合乎逻辑的词,做更正的功能。运用这一步骤,有助于识别图文信息中的一些说明内容,从而有助于更精确地确定特征信息所在。
6、字词数据库:前一步骤用到的为字词后处理所建立的词库。
可以理解,通过调用本发明的扫描界面在扫描图文信息时执行上述的步骤,便可从图文信息中最终获得所述的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
对于二维码识别而言,依码制的不同,可以适用不同的解码算法。以下同以QR码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1、将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1、0代表黑、白。
2、寻找定位符、校正符,然后将原图像中符号码部分取出。
3、对符号码矩阵按照编码规范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的特征信息。
同样可以理解,通过调用本发明的扫描界面在扫描二维码时执行上述的步骤,便可从二维码中解码出所述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
通过对本步骤的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足以知晓,可以通过调用扫描界面来实现对所述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的获取,从而确定一个类似UUID或者MAC地址之类的关键字符串。
步骤S12:依据所述特征信息获取到与之对应的用于建立与所述智能硬件的通信的方案信息。
如前所述,智能硬件在出厂时,便形成了所述的唯一性特征信息。同理,在出厂时,也便确定了该智能硬件所具备的通信功能模块。这些通信功能模块例如WiFi模组、声波处理电路、蓝牙通信组件、NFC通信组件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多种通信方式。具体而言,其中的WiFi模组可以基于WiFi Direct协议的规范,而将智能硬件置于接入模式之下,以便智能硬件可供其他终端设备接入,与其建立通信。所述的声波处理电路,至少包括声波接收电路和相应的解码电路(芯片),可以使智能硬件通过声波接收电路接收加载有数据的声波信号。所述蓝牙通信组件、NFC通信组件同理可以依照相关协议接收加载有数据的无线信号。
上述的多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同理可以适配多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不同的验证信息进行表达。例如,对于WiFi模组而言,智能硬件可以向企图与其建立通信连接的终端设备要求提供验证信息,如接入智能硬件的登录密码,来由智能硬件判定是否允许该终端设备接入。所述的声波处理电路可以通过接收声波信号后,识别声波信号中是否包含约定的密钥或者令牌之类的验证信息,来决定智能硬件是否允许外部设备接入。此外,如蓝牙、NFC等技术,同理也可要求外部终端设备提供对码之类的验证信息进行验证。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特别是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场景中,也可不考虑提供所述的验证信息。
由于利用基于802.11协议所实现的WiFi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一般的智能终端设备均配备了WiFi模组,因而,如下以WiFi技术通信为例,说明手机终端与智能硬件建立通信的过程示例。
每个智能硬件的WiFi模组,由于支持WiFi Direct标准,故而可以在接入点模式(AP)与工作站模式(STA)之间实现按需切换。为了便于接入,智能硬件初始启用或者重置时,通常默认处于接入点模式,等候外部设备通过802.11协议所规范的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络帧来与之建立点对点的连接,从而便于进一步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数据。而外部设备(手机终端)欲接入智能硬件,需要获知该智能硬件的服务集标识(SSID),当然该服务集标识也可以由手机终端基于协议约定,通过扫描智能硬件的Beacon控制帧,或者通过发送Probe Request帧并接收Probe Response帧等方式,自行扫描并由用户选定而获得。当然,非自动化获得SSID会增加人为干预环节,手机终端能通过其唯一性特征信息来直接获知该SSID这一手段虽非必须,但在某些情况下能够简化用户操作流程。因此,是否将SSID作为WiFi通信方式的验证信息的一个元素,可以根据产品的设计需要灵活确定。
某些情况下,智能硬件为了更加安全起见,可以将其SSID设置为隐藏,在这种情况下,在验证信息中提供SSID便显得更为必要。如果智能硬件还设置了用于接入自身的登录密码,则适宜将这一登录密码一并包含在验证信息中。如果希望手机终端以静态地址的方式而非默认DHCP的方式来接入,还可以在前述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为验证信息提供自身的本机IP地址和子网掩码,以便获取这些信息的手机终端能够利用本机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二进制运算,确定相应智能硬件自身所在网段,并在网段中随机选定一个IP地址设置自身最终以静态IP地址的方式接入。当然,如果为了简化手机终端的计算步骤,还可以直接将一个与智能硬件的本机IP地址处于相同网段的IP地址作为另一信息一并提供。所有这些信息,根据程序设计需要而选用,均与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当然,作为一种特例,同一厂家出厂的同一型号的产品,虽然各个产品的特征信息不同,但理论上也可以均允许使用同一所述的验证信息验证自身之后接入本产品。
根据上述的揭示可知,智能硬件可以提供不只一种通信方式,不同的通信方式便具有不同的验证信息,企图接入智能硬件的外部终端设备,如手机终端,可以依据自身所具备的与智能硬件相适配的通信功能组件,来确定选用相应的一种或多种通信方式,逐一尝试与智能硬件建立通信,直至建立成功达成接入的目的为止。
由此可知,使外部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选定某种有效的通信方式与智能硬件之间建立通信而提供的相关信息,便构成了管理智能硬件的接入的方案信息。方案信息中,至少包括用于指定与智能硬件进行通信的通信方式信息,必要时,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提供给智能硬件进行鉴权的验证信息,使得企图以该通信方式建立与智能硬件的通信的请求能被智能硬件所允许。所述验证信息,包含一个或多个与相应通信方式相适配的要素,例如SSID、登录密码、访问令牌、以非对称加密技术所形成的公钥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发明在形式上将方案信息划分为通信方式信息和验证信息两类,但是,表面在数据存储上,这两类细分信息是各个构成项可以是平行组织的,典型的,将智能硬件的UUID、WiFi通信方式标识符、SSID、登录密码等项作为同一条记录进行存储,其中,UUID便是特征信息,而WiFi通信方式标识符则是方案信息中的通信方式信息,后者SSID及登录密码则是方案信息中的验证信息的两个构成项,这若干个项均可以并列地出现在同一条数据库记录中。
为了对所述的方案信息实施有效管理,一个或多个生产厂商可以通过云服务器来存储广义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建立起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与方案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记录各厂商所生产的某台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及与其存在所述映射关系的通信方式信息,甚至也记录与该通信方式信息相对应的验证信息。由此,云服务器从一个远程请求中获得一个特征信息以之为关键词,便可检索到与之存在映射关系的方案信息,然后将该方案信息作为响应,反馈给远程请求方。
本发明的手机终端,接入了互联网,因此,可以基于TCP/IP协议与云服务器建立基于TCP/IP机制的通信。手机终端在获取了所述的特征信息之后,例如获得一个UUID或者MAC地址,将其封装成TCP/IP协议的数据包,作为一个远程请求通过相应的远程接口发送给所述的云服务器。云服务器接收该请求后,响应于该请求而提取出其中的UUID或者MAC地址之类的特征信息,利用该特征信息作为关键词,在所述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最终确定与该特征信息相关联的方案信息。然后将所述方案信息封装在TCP/IP数据包中,返回给发起该请求的本发明的手机终端,本发明的手机终端便可获得与其扫描得到的特征信息相对应的方案信息。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案信息,特别是一些普遍适应于同类型智能硬件的方案,可以被预存于手机终端本机中。这种情况下,手机终端需要直接从本机中获取相应的方案信息即可,当且仅当未能从本机中获得适于与目标智能硬件建立有效通信的方案信息时,才按照前一实施例所述,通过远程接口从云端服务器获取合适的方案信息。该实施例中,所述方案信息在本机中的存储,可以是随附于安装包而提供的,也可以是将前述的实施例中从云端服务器获得的方案信息缓存到本地而获得。为了便于管理,同理可以参照云端服务器的实现,在本地将方案信息与相应的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之间进行关联性存储,确保它们彼此之间的映射关系,以便有利于后续的快速查找。
步骤S13:依据所获得的所述方案信息,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手机终端从远程端口获得所述的方案信息后,便依照预设的程序流程,确定其中的通信方式信息以及相应的验证信息通过调用相应的驱动接口而启用相应的通信方式,必要时提供所述的验证信息,对自身进行配置,然后接入所述智能硬件,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例如,如果方案信息中的通信方式信息指定为WiFi传输方式,并且提供了相应的登录密码作为验证信息,则手机终端便可以依据802.11相关协议,通过扫描发现处于接入点发送的Beacon帧,或者通过发送ProbeRequest帧来获取接入点的响应帧Probe Response等方式,从附近的接入点发送的这些网络帧中获得SSID列表,弹出一用户界面供用户选定属于智能硬件的SSID,在用户选定其中一个SSID之后,手机终端断开与其他网络的连接,用登录密码和SSID配置自身的网络设置,接入所述的智能硬件。
又如,通信方式信息前台,而验证信息中给出了智能硬件预设的SSID,则默认智能硬件为开放式网络并且提供了DHCP服务,因此直接配置自身待接入网络的SSID为该智能硬件的SSID,不必自行扫描发现,也不必要求提供密码,且以DHCP获取IP地址的方式接入所述智能硬件。如果智能硬件将自身的SSID设置为隐藏,则在验证信息中提供所述的SSID是必要的。
又如,通信方式信息同前,如果验证信息中包含了SSID及其登录密码,并无其他信息,则手机终端可以通过该SSID自行匹配智能硬件的加密方式,并且配置所述的登录密码,然后默认以DHCP获取IP地址的方式完成配置,接入所述的智能硬件。
再如,通信方式信息同前,如果验证信息包含了SSID、登录密码、智能硬件IP地址以及其对应的子网掩码,则手机终端除按前例配置SSID和登录密码外,还将所述智能硬件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二进制运算。具体而言,将获取的智能硬件IP地址与其子网掩码以二进制进行按位与得到智能硬件所在网段的起始IP地址,将智能硬件的子网掩码以二进制按位取反后与其IP地址进行按位或得到该网段的终止IP地址,通过起始IP地址与终止IP地址确定了智能硬件所在的网段。手机终端继而随机产生选定一个属于该网段的IP地址作为自身的IP地址进行配置,同时采用该子网掩码配置自身,而将智能硬件的IP地址配置为自身的网关地址,配置完成后,接入所述的智能硬件。当然,如果所述验证信息中包含智能硬件所允许的供接入用的IP地址,则手机终端可以直接使用该IP地址作为自身IP地址,省去前述的二进制运算过程。
以上通过多个示例说明了手机终端利用其所获取的方案信息激活自身的WiFi通信功能模块完成自身配置后接入智能硬件的过程。实际上,基于WiFi Direct标准的规范而实现的接入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手机终端接入智能硬件的过程,依照WiFi Direct标准的规范,利用控制帧、管理帧以及数据帧等网络帧来实现。利用控制帧完成握手阶段的准备,利用管理帧完成两者的关联接入,利用数据帧来实现彼此的数据传输。当手机终端成功接入所述智能硬件后,即完成了手机终端与智能硬件之间的基于WiFi技术的点对点的直接连接,手机终端与智能硬件之间即可互传数据。
同理,如果方案信息包含的通信方式信息指定为代表声波传输的标识符,并且所提供的验证信息是一个访问令牌(或密钥),而智能硬件出厂时便被配置为可以通过判定一个令牌(密钥)来识别发起通信方是否符合授权条件,这种情况下,手机终端可以依据该通信方式信息激活其声波编码电路,将待传输数据,即提供给所述智能硬件配置自身以接入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编码到声波信号中,然后通过手机终端的播放接口进行扬声播放,以便被近距离的所述智能硬件所接收并依据所述访问令牌(或密钥)做出判定。其中,验证信息包含的密钥可以是对称密钥,也可以是由智能硬件公开的基于非对称加密而实现的公钥,当为公钥加密时,智能硬件可以利用其预设的私钥进行解密。
类似的实施例,可以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扩展应用到包括蓝牙通信、NFC通信等常用方式中,为简化篇幅,恕不赘述。
需要强调的是,手机终端可以在其成功接入智能硬件后,即将相应的方案信息进行本机缓存,以便后续先直接在本地检索该方案信息,进行二次利用。
以上详细揭示了手机终端作为主控端,如何基于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使自身接入智能硬件以建立点对点直接连接的原理。当两者完成连接之后,便可开始传输数据,该数据即是提供给智能硬件配置自身的网络设置以便接入目标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至此,手机终端即启动了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需要指出的是,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工作,部分按照自身固有的程序流程执行。具体而言,手机终端依照方案信息的指向与智能硬件建立通信之后,开始向智能硬件传输目标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例如,欲令智能硬件接入附近区域的一个局域网络提供的接入点(AP)实现联网,需要将该接入点的SSID及登录密码作为联网配置信息发送给智能硬件。而这一联网配置信息可以由手机终端先通过扫描发现、获取用户选定特定SSID、获取与该SSID相应的用户输入的登录密码来确定,然后,再由手机终端将基封装成能被智能硬件识别的联网配置信息。由于智能硬件可以利用其WiFi模组接入网络,手机终端便可以将这一已知目标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以802.11协议所规范的数据帧进行封装之后传输给该智能硬件,而该智能硬件的预设程序则可在获得数据帧之后,解析出其中的联网配置信息,将自身从接入点模式切换为工作站模式,断开与手机终端的连接,然后,利用该联网配置信息配置自身,确定目标SSID、匹配相应的登录密码,最终以该联网配置信息接入所述的目标局域网络,实现在手机终端的控制下,通过扫描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即可使智能硬件接入手机终端先前所在或给出的所述目标网络。
可以看出,本步骤中,手机终端只是启动了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运作,并不实际实施对智能硬件的网络设置的配置,而是通过智能硬件自身,利用手机终端传输来的联网配置信息去实现,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加以知照。
改进的实施例中,手机终端向所述智能硬件传输所述配置信息之后,可以进一步等候并接收一个来自智能硬件的确认信息,依据该确认信息来向用户输出声音信息或者图文用户界面,以便完善人机交互,使用户确知智能硬件已经正确接入所述的目标网络。由于这种情况下已经实现了智能硬件对所述目标网络的成功接入,因而,智能硬件可以基于UDP协议发送数据包进行广播,由于基于UDP广播的可靠性存在弱点,智能硬件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所述的UDP数据包,手机终端接收该UDP数据包便可获得所述的确认信息,据此做出示警。
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执行,需要依赖于用户指令的驱动。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一个硬件按键或者由用户界面提供的虚拟按键,以此来分别接收一个用户指令,或者通过识别一个手势或者屏幕滑动操作来接收一个用户指令,以此产生相应的预定事件被系统识别,从而触发该事件的执行。该事件一旦被触发,便完整地执行前述典型实施例的各个步骤以及前述的变例中有关向智能硬件发送配置信息的步骤,从而,使得该事件的产生导致与本无线缆连接的一个智能硬件接入本手机终端先前所在的目标网络。当然,也可通过一个指令处理多个智能硬件的接入控制,或者手机终端自身并未接入该目标网络,而是仅仅通过用户界面另行向用户采集了某个目标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而传输给所述智能硬件。
根据以上的揭示,所述手机终端需要能接入与所述云服务器通信的网络中,如果云服务器接入了互联网,则手机终端也应能接入互联网,由此手机终端方可通过互联网向所述云服务器发起请求并获取所述的方案信息。手机终端一般通过移动网络或者WiFi AP接入互联网,因此,需要注意,当手机终端在以该方案信息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之前,是通过WiFi AP接入互联网与云服务器进行通信获取所述的方案信息的,这种情况下,当其获取了验证信息之后,需要先行断开自身与当前已接入的目标网络(WiFi AP)之间的WiFi连接,从而方可利用所述的方案信息配置自身,进一步完成接入所述的智能硬件的操作。
步骤S14: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用于与所述智能硬件交互的控制操作界面。
如前所述,当手机终端依照方案信息的指向接入所述智能硬件之后,智能硬件将完成自身的网络接入配置,并且,必要时,智能硬件可以将成功联网的信息反馈给移动终端。实际上,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其它方式让手机终端知晓智能硬件已经成功联网,例如,智能硬件可能在成功接入互联网之后,即向云端服务器申请激活,进一步还可以向云端服务器上传数据,而被云端服务器记录,该记录即可以被手机终端上相应的应用程序所识别,手机终端据此即可知晓智能硬件已经完成接入。相应的,手机终端通过与智能终端接入同一局域网络而发送UDP数据包广播,也可以以云端服务器为中间媒介,通过诸如HTTPS的数据报文,向云端服务器提交作用于智能硬件的请求,与智能硬件实现数据和指令的交互。无论何种方式,当手机终端可以与智能硬件实现通信,即可提供用于与所述智能硬件进行交互的控制操作界面给用户进行控制操作。
手机终端提供的控制操作界面,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方式是基于HTML5之类的网页页面开发的,由手机终端知悉智能硬件已经接入互联网之后,向云端服务器拉取相应的页面,展示给用户执行相关操作。第二种方式是基于本地程序实现的,例如在Android的应用程序中构造一个Activity,通过该Activity获取并展示云端服务器有关智能硬件的相关数据、或者直接从局域网上与智能硬件进行交互,而展示该控制操作界面。
用户通过手机终端的相应的应用程序提供的界面,便可以发起对智能硬件的操作,包括控制智能硬件的功能变换、展示智能硬件提供的数据等。由此满足用户对智能硬件的集中、便利管理。
以下基于模块化思维,进一步揭示依照本发明的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所实现的手机终端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中,该手机终端包括特征获取单元、方案获取单元、联网控制单元以及交互控制单元。以下详细揭示各单元所实现的具体功能:
所述的特征获取单元11,用于调用扫描界面扫描获取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
所述的扫描界面,由应用程序提供,例如,在Android系统中,通过激活一个用于调用操作系统接口驱动手机终端的摄像设备实现扫描的活动组件,来实现所述扫描界面的可视化显示。扫描界面相关活动组件的执行,通常会显式地示出其扫描被摄像设备预览的对象,因而,可视化显示动作虽非必须,但其存在显然更有助于人机交互。
所述智能硬件是具备CPU、WiFi模组等具有网络接入功能的部件及至少执行某种特定实用功能如摄像功能的部件的设备,其中CPU在软件系统的作用下起整机智能管理控制作用,而WiFi模组则按照802.11协议所规范的标准实现,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更优的点对点连接效果,该WiFi模组还支持WiFi Direct规范。WiFi模组自然也具有网卡的功能,因此,也具有MAC地址(又称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即其硬件地址。MAC地址来表示互联网上每一个站点的标识符,采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共六个字节(48位)。其中,前三个字节是由IEEE的注册管理机构RA负责给不同厂家分配的代码(高位24位),也称为“编制上唯一的标识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后三个字节(低位24位)由各厂家自行指派给生产的适配器接口,称为扩展标识符(唯一性)。一个地址块可以生成224个不同的地址。MAC地址实际上就是适配器地址或适配器标识符EUI-48。可以看出,MAC地址本身具有唯一性,因此,属于该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的特征信息,借助MAC地址的利用可以体现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
作为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的另一示例,是通过UUID来表达的。UUID含义是通用唯一识别码(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是一个软件建构的标准,也是被开源软件基金会(Open Software Foundation,OSF)的组织应用在分布式计算环境(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DCE)领域的一部分。UUID的目的,是让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辨识资讯,而不需要透过中央控制端来做辨识资讯的指定。如此一来,每个人都可以建立不与其它人冲突的UUID。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需考虑数据库建立时的名称重复问题。目前最广泛应用的UUID,即是微软的Microsoft's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s(GUIDs),而其他重要的应用,则有Linux ext2/ext3档案系统、LUKS加密分割区、GNOME、KDE、Mac OSX等等。
UUID在表达形式上是指在一台机器(智能硬件)上生成的数字,它保证对在同一时空中的所有机器都是唯一的。通常平台会提供生成的API供程序调用。按照开放软件基金会(OSF)制定的标准计算,其组成用到了以太网卡地址、纳秒级时间、芯片ID码和许多可能的数字。具体而言,UUID可以为以下几部分的组合:
(1)当前日期和时间,UUID的第一个部分与时间有关,如果在生成一个UUID之后,过几秒又生成一个UUID,则第一个部分不同,其余部分相同。
(2)时钟序列。
(3)全局唯一的IEEE机器识别号,如果有网卡,从网卡MAC地址获得,没有网卡以其他方式获得。
关于UUID这个标准使用最普遍的是微软的GUID(Globals UniqueIdentifiers)。在ColdFusion的语言CFML中可以用CreateUUID()函数很简单地生成UUID,其格式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8-4-4-16),
其中每个x是0-9或a-f范围内的一个十六进制的数字。而标准的UUID格式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8-4-4-4-12),可以从cflib下载CreateGUID()UDF进行转换。
因此,可以看出,由于与本发明的应用场景相关的智能硬件均具有WiFi模组,具有MAC地址,因而,不管是引用了MAC地址的UUID还是MAC地址本身,均属于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当然也可以利用智能硬件的设备信息本身来生成其唯一性特征。例如智能硬件可以由其所属品牌名称字符串、型号字符串以及序列号字符串等可以灵活选用组合的特征项构造而成,从而构造出本发明所需的特征信息。
本发明执行扫描的功能,便是为了获取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这些特征信息可以附着或制备在某种载体上。典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是印制或粘贴在所述智能硬件的壳体、显示器或者其包装盒、说明书上。通过调用所述的扫描界面,即可对这些载体上的信息实施扫描,以期获取所述的特征信息。
所述特征信息在载体上的表达形式是非常灵活的,更便利的几种实施方式中,结合光学识别技术的发展,适宜采用图文信息或者二维码来表达。
所述的图文信息,是指直接用文字表达,可以由手机终端在扫描时或扫描后调用其所配备的识别功能模块对文字表达区域实施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从而提取出其中的字符并转换为计算机可读文本的一种信息。
所述的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现有技术中存在多种码制,可以用于表达本发明的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常见的码制有PDF417、QR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等,均可择一使用,对所述特征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显然,智能硬件的编码功能的执行,可能在出厂前时已经完成,而其解码功能的执行,则由本发明在实施扫描时执行。
以下简述一个利用QR Code码制实现的的二维码的编码过程:
1.数据分析:确定编码的字符类型,按相应的字符集转换成符号字符;选择纠错等级,在规格一定的条件下,纠错等级越高其真实数据的容量越小。
2.数据编码:将数据字符转换为位流,每8位一个码字,整体构成一个数据的码字序列。知道这个数据码字序列就可以知道二维码的数据内容。数据可以按照一种模式进行编码,以便进行更高效的解码,例如:对数据:01234567编码(版本1-H),
1)分组:01234567
2)转成二进制:012→0000001100
345→0101011001
67→1000011
3)转成序列:0000001100 0101011001 1000011
4)字符数转成二进制:8→0000001000
5)加入模式指示符(上图数字)0001:0001 0000001000 00000011000101011001 1000011
对于字母、中文、日文等只是分组的方式、模式等内容有所区别。基本方法是一致的。
3.纠错编码:按需要将上面的码字序列分块,并根据纠错等级和分块的码字,产生纠错码字,并把纠错码字加入到数据码字序列后面,成为一个新的序列。
在二维码规格和纠错等级确定的情况下,其实它所能容纳的码字总数和纠错码字数也就确定了,比如:版本10,纠错等级时H时,总共能容纳346个码字,其中224个纠错码字。
就是说二维码区域中大约1/3的码字时冗余的。对于这224个纠错码字,它能够纠正112个替代错误(如黑白颠倒)或者224个据读错误(无法读到或者无法译码),这样纠错容量为:112/346=32.4%。
4.构造最终数据信息:在规格确定的条件下,将上面产生的序列按次序放如分块中按规定把数据分块,然后对每一块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纠错码字区块,把纠错码字区块按顺序构成一个序列,添加到原先的数据码字序列后面。
5.构造矩阵:将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校正图形和码字模块放入矩阵中。
6.掩摸:将掩摸图形用于符号的编码区域,使得二维码图形中的深色和浅色(黑色和白色)区域能够比率最优的分布。
7.格式和版本信息:生成格式和版本信息放入相应区域内。
版本7-40都包含了版本信息,没有版本信息的全为0。二维码上两个位置包含了版本信息,它们是冗余的。版本信息共18位,6X3的矩阵,其中6位时数据为,如版本号8,数据位的信息时001000,后面的12位是纠错位。
至此,二维码的编码流程基本完成了,利用依照上述原理实现的程序对所述的特征信息进行编码,便可最终形成用于表达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的二维码图案,供本发明进行扫描。
本发明的特征获取单元11在扫描所述的特征信息时,要对应其不同的表达形式做不同的识别处理,具体而言:
对于上述的图文信息的,运用OCR识别技术进行识别。通过调用手机终端配备的相应功能模块按照如下步骤处理:
1、影像前处理:影像前处理是OCR系统中,须解决问题最多的一个模块,从得到一个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值化影像,或灰阶、彩色的影像,到独立出一个个的文字影像的过程,都属于影像前处理。包含了影像正规化、去除噪声、影像矫正等的影像处理,及图文分析、文字行与字分离的文件前处理。影像须先将图片、表格及文字区域分离出来,甚至可将文章的编排方向、文章的提纲及内容主体区分开,而文字的大小及文字的字体亦可如原始文件一样的判断出来。本发明中,扫描时对准特征信息所在区域,经过影像前处理,便可将处理的对象定位到特征信息所在的特定区域。
2、文字特征抽取:特征是识别的筹码,简易的区分可分为两类:一为统计的特征,如文字区域内的黑/白点数比,当文字区分成好几个区域时,这一个个区域黑/白点数比之联合,就成了空间的一个数值向量,在比对时,基本的数学理论就足以应付了。而另一类特征为结构的特征,如文字影像细线化后,取得字的笔划端点、交叉点之数量及位置,或以笔划段为特征,配合特殊的比对方法,进行比对,市面上的线上手写输入软件的识别方法多以此种结构的方法为主。本发明通过文字特征抽取后,可以获得所述特定区域所在的文字的特征。
3、对比数据库:当输入文字算完特征后,不管是用统计或结构的特征,都须有一比对数据库或特征数据库来进行比对,数据库的内容应包含所有欲识别的字集文字,根据与输入文字一样的特征抽取方法所得的特征群组。
4、对比识别:这是可充分发挥数学运算理论的一个模块,根据不同的特征特性,选用不同的数学距离函数,较有名的比对方法有,欧式空间的比对方法、松弛比对法(Relaxation)、动态程序比对法(DynamicProgramming,DP),以及类神经网络的数据库建立及比对、HMM(HiddenMarkov Model)…等著名的方法,为了使识别的结果更稳定,也有所谓的专家系统(Experts System)被提出,利用各种特征比对方法的相异互补性,使识别出的结果,其信心度特别的高。
5、字词后处理:虽然OCR的识别率理论上并无法达到百分之百,但通常用户可以通过多次扫描来提高其准确率。在技术处理上,为了加强比对的正确性及信心值,一些除错或甚至帮忙更正的功能,也成为OCR系统中必要的一个模块。字词后处理就是一例,利用比对后的识别文字与其可能的相似候选字群中,根据前后的识别文字找出最合乎逻辑的词,做更正的功能。运用这一步骤,有助于识别图文信息中的一些说明内容,从而有助于更精确地确定特征信息所在。
6、字词数据库:前一步骤用到的为字词后处理所建立的词库。
可以理解,通过本发明的特征获取单元11调用扫描界面在扫描图文信息时执行上述的步骤,便可从图文信息中最终获得所述的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
对于二维码识别而言,依码制的不同,可以适用不同的解码算法。以下同以QR码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1、将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1、0代表黑、白。
2、寻找定位符、校正符,然后将原图像中符号码部分取出。
3、对符号码矩阵按照编码规范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的特征信息。
同样可以理解,通过本发明的特征获取单元11调用扫描界面在扫描二维码时执行上述的步骤,便可从二维码中解码出所述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
通过对对特征获取单元11的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足以知晓,可以通过调用扫描界面来实现对所述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的获取,从而确定一个类似UUID或者MAC地址之类的关键字符串。
所述的方案获取单元12,用于依据所述特征信息获取到与之对应的用于建立与所述智能硬件的通信的方案信息。
如前所述,智能硬件在出厂时,便形成了所述的唯一性特征信息。同理,在出厂时,也便确定了该智能硬件所具备的通信功能模块。这些通信功能模块例如WiFi模组、声波处理电路、蓝牙通信组件、NFC通信组件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多种通信方式。具体而言,其中的WiFi模组可以基于WiFi Direct协议的规范,而将智能硬件置于接入模式之下,以便智能硬件可供其他终端设备接入,与其建立通信。所述的声波处理电路,至少包括声波接收电路和相应的解码电路(芯片),可以使智能硬件通过声波接收电路接收加载有数据的声波信号。所述蓝牙通信组件、NFC通信组件同理可以依照相关协议接收加载有数据的无线信号。
上述的多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同理可以适配多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不同的验证信息进行表达。例如,对于WiFi模组而言,智能硬件可以向企图与其建立通信连接的终端设备要求提供验证信息,如接入智能硬件的登录密码,来由智能硬件判定是否允许该终端设备接入。所述的声波处理电路可以通过接收声波信号后,识别声波信号中是否包含约定的密钥或者令牌之类的验证信息,来决定智能硬件是否允许外部设备接入。此外,如蓝牙、NFC等技术,同理也可要求外部终端设备提供对码之类的验证信息进行验证。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特别是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场景中,也可不考虑提供所述的验证信息。
由于利用基于802.11协议所实现的WiFi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一般的智能终端设备均配备了WiFi模组,因而,如下以WiFi技术通信为例,说明手机终端与智能硬件建立通信的过程示例。
每个智能硬件的WiFi模组,由于支持WiFi Direct标准,故而可以在接入点模式(AP)与工作站模式(STA)之间实现按需切换。为了便于接入,智能硬件初始启用或者重置时,通常默认处于接入点模式,等候外部设备通过802.11协议所规范的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络帧来与之建立点对点的连接,从而便于进一步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数据。而外部设备(手机终端)欲接入智能硬件,需要获知该智能硬件的服务集标识(SSID),当然该服务集标识也可以由手机终端基于协议约定,通过扫描智能硬件的Beacon控制帧,或者通过发送Probe Request帧并接收Probe Response帧等方式,自行扫描并由用户选定而获得。当然,非自动化获得SSID会增加人为干预环节,手机终端能通过其唯一性特征信息来直接获知该SSID这一手段虽非必须,但在某些情况下能够简化用户操作流程。因此,是否将SSID作为WiFi通信方式的验证信息的一个元素,可以根据产品的设计需要灵活确定。
某些情况下,智能硬件为了更加安全起见,可以将其SSID设置为隐藏,在这种情况下,在验证信息中提供SSID便显得更为必要。如果智能硬件还设置了用于接入自身的登录密码,则适宜将这一登录密码一并包含在验证信息中。如果希望手机终端以静态地址的方式而非默认DHCP的方式来接入,还可以在前述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为验证信息提供自身的本机IP地址和子网掩码,以便获取这些信息的手机终端能够利用本机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二进制运算,确定相应智能硬件自身所在网段,并在网段中随机选定一个IP地址设置自身最终以静态IP地址的方式接入。当然,如果为了简化手机终端的计算步骤,还可以直接将一个与智能硬件的本机IP地址处于相同网段的IP地址作为另一信息一并提供。所有这些信息,根据程序设计需要而选用,均与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当然,作为一种特例,同一厂家出厂的同一型号的产品,虽然各个产品的特征信息不同,但理论上也可以均允许使用同一所述的验证信息验证自身之后接入本产品。
根据上述的揭示可知,智能硬件可以提供不只一种通信方式,不同的通信方式便具有不同的验证信息,企图接入智能硬件的外部终端设备,如手机终端,可以依据自身所具备的与智能硬件相适配的通信功能组件,来确定选用相应的一种或多种通信方式,逐一尝试与智能硬件建立通信,直至建立成功达成接入的目的为止。
由此可知,使外部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选定某种有效的通信方式与智能硬件之间建立通信而提供的相关信息,便构成了管理智能硬件的接入的方案信息。方案信息中,至少包括用于指定与智能硬件进行通信的通信方式信息,必要时,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提供给智能硬件进行鉴权的验证信息,使得企图以该通信方式建立与智能硬件的通信的请求能被智能硬件所允许。所述验证信息,包含一个或多个与相应通信方式相适配的要素,例如SSID、登录密码、访问令牌、以非对称加密技术所形成的公钥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发明在形式上将方案信息划分为通信方式信息和验证信息两类,但是,表面在数据存储上,这两类细分信息是各个构成项可以是平行组织的,典型的,将智能硬件的UUID、WiFi通信方式标识符、SSID、登录密码等项作为同一条记录进行存储,其中,UUID便是特征信息,而WiFi通信方式标识符则是方案信息中的通信方式信息,后者SSID及登录密码则是方案信息中的验证信息的两个构成项,这若干个项均可以并列地出现在同一条数据库记录中。
为了对所述的方案信息实施有效管理,一个或多个生产厂商可以通过云服务器来存储广义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建立起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与方案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记录各厂商所生产的某台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及与其存在所述映射关系的通信方式信息,甚至也记录与该通信方式信息相对应的验证信息。由此,云服务器从一个远程请求中获得一个特征信息以之为关键词,便可检索到与之存在映射关系的方案信息,然后将该方案信息作为响应,反馈给远程请求方。
本发明的手机终端,接入了互联网,因此,可以基于TCP/IP协议与云服务器建立基于TCP/IP机制的通信。手机终端在获取了所述的特征信息之后,例如获得一个UUID或者MAC地址,方案获取单元12将其封装成TCP/IP协议的数据包,作为一个远程请求通过相应的远程接口发送给所述的云服务器。云服务器接收该请求后,响应于该请求而提取出其中的UUID或者MAC地址之类的特征信息,利用该特征信息作为关键词,在所述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最终确定与该特征信息相关联的方案信息。然后将所述方案信息封装在TCP/IP数据包中,返回给发起该请求的本发明的手机终端,本发明的方案获取单元12获得该数据包后便可获得与其扫描得到的特征信息相对应的方案信息。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案信息,特别是一些普遍适应于同类型智能硬件的方案,可以被预存于手机终端本机中。这种情况下,手机终端需要直接从本机中获取相应的方案信息即可,当且仅当未能从本机中获得适于与目标智能硬件建立有效通信的方案信息时,才按照前一实施例所述,通过远程接口从云端服务器获取合适的方案信息。该实施例中,所述方案信息在本机中的存储,可以是随附于安装包而提供的,也可以是将前述的实施例中从云端服务器获得的方案信息缓存到本地而获得。为了便于管理,同理可以参照云端服务器的实现,在本地将方案信息与相应的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之间进行关联性存储,确保它们彼此之间的映射关系,以便有利于后续的快速查找。
所述的联网控制单元13,用于依据所获得的所述方案信息,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手机终端从远程端口获得所述的方案信息后,便依照预设的程序流程,由联网控制单元13确定其中的通信方式信息以及相应的验证信息通过调用相应的驱动接口而启用相应的通信方式,必要时提供所述的验证信息,对自身进行配置,然后接入所述智能硬件,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例如,如果方案信息中的通信方式信息指定为WiFi传输方式,并且提供了相应的登录密码作为验证信息,则联网控制单元13便可以依据802.11相关协议,通过扫描发现处于接入点发送的Beacon帧,或者通过发送Probe Request帧来获取接入点的响应帧Probe Response等方式,从附近的接入点发送的这些网络帧中获得SSID列表,弹出一用户界面供用户选定属于智能硬件的SSID,在用户选定其中一个SSID之后,手机终端断开与其他网络的连接,用登录密码和SSID配置自身的网络设置,接入所述的智能硬件。
又如,通信方式信息前台,而验证信息中给出了智能硬件预设的SSID,则默认智能硬件为开放式网络并且提供了DHCP服务,因此联网控制单元13直接配置自身待接入网络的SSID为该智能硬件的SSID,不必自行扫描发现,也不必要求提供密码,且以DHCP获取IP地址的方式接入所述智能硬件。如果智能硬件将自身的SSID设置为隐藏,则在验证信息中提供所述的SSID是必要的。
又如,通信方式信息同前,如果验证信息中包含了SSID及其登录密码,并无其他信息,则联网控制单元13可以通过该SSID自行匹配智能硬件的加密方式,并且配置所述的登录密码,然后默认以DHCP获取IP地址的方式完成配置,接入所述的智能硬件。
再如,通信方式信息同前,如果验证信息包含了SSID、登录密码、智能硬件IP地址以及其对应的子网掩码,则联网控制单元13除按前例配置SSID和登录密码外,还将所述智能硬件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二进制运算。具体而言,将获取的智能硬件IP地址与其子网掩码以二进制进行按位与得到智能硬件所在网段的起始IP地址,将智能硬件的子网掩码以二进制按位取反后与其IP地址进行按位或得到该网段的终止IP地址,通过起始IP地址与终止IP地址确定了智能硬件所在的网段。手机终端继而随机产生选定一个属于该网段的IP地址作为自身的IP地址进行配置,同时采用该子网掩码配置自身,而将智能硬件的IP地址配置为自身的网关地址,配置完成后,接入所述的智能硬件。当然,如果所述验证信息中包含智能硬件所允许的供接入用的IP地址,则手机终端可以直接使用该IP地址作为自身IP地址,省去前述的二进制运算过程。
以上通过多个示例说明了手机终端利用其所获取的方案信息激活自身的WiFi通信功能模块完成自身配置后接入智能硬件的过程。实际上,基于WiFi Direct标准的规范而实现的接入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手机终端接入智能硬件的过程,依照WiFi Direct标准的规范,利用控制帧、管理帧以及数据帧等网络帧来实现。利用控制帧完成握手阶段的准备,利用管理帧完成两者的关联接入,利用数据帧来实现彼此的数据传输。当手机终端成功接入所述智能硬件后,即完成了手机终端与智能硬件之间的基于WiFi技术的点对点的直接连接,手机终端与智能硬件之间即可互传数据。
同理,如果方案信息包含的通信方式信息指定为代表声波传输的标识符,并且所提供的验证信息是一个访问令牌(或密钥),而智能硬件出厂时便被配置为可以通过判定一个令牌(密钥)来识别发起通信方是否符合授权条件,这种情况下,手机终端的联网控制单元13可以依据该通信方式信息激活其声波编码电路,将待传输数据,即提供给所述智能硬件配置自身以接入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编码到声波信号中,然后通过手机终端的播放接口进行扬声播放,以便被近距离的所述智能硬件所接收并依据所述访问令牌(或密钥)做出判定。其中,验证信息包含的密钥可以是对称密钥,也可以是由智能硬件公开的基于非对称加密而实现的公钥,当为公钥加密时,智能硬件可以利用其预设的私钥进行解密。
类似的实施例,可以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扩展应用到包括蓝牙通信、NFC通信等常用方式中,为简化篇幅,恕不赘述。
需要强调的是,手机终端可以在其成功接入智能硬件后,即将相应的方案信息进行本机缓存,以便后续先直接在本地检索该方案信息,进行二次利用。
以上详细揭示了手机终端作为主控端,如何基于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使自身接入智能硬件以建立点对点直接连接的原理。当两者完成连接之后,联网控制单元13便可开始传输数据,该数据即是提供给智能硬件配置自身的网络设置以便接入目标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至此,手机终端的联网控制单元13即启动了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需要指出的是,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工作,部分按照自身固有的程序流程执行。具体而言,手机终端的联网控制单元13依照方案信息的指向与智能硬件建立通信之后,开始向智能硬件传输目标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例如,欲令智能硬件接入附近区域的一个局域网络提供的接入点(AP)实现联网,需要将该接入点的SSID及登录密码作为联网配置信息发送给智能硬件。而这一联网配置信息可以由手机终端先通过扫描发现、获取用户选定特定SSID、获取与该SSID相应的用户输入的登录密码来确定,然后,再由手机终端将基封装成能被智能硬件识别的联网配置信息。由于智能硬件可以利用其WiFi模组接入网络,手机终端的联网控制单元13便可以将这一已知目标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以802.11协议所规范的数据帧进行封装之后传输给该智能硬件,而该智能硬件的预设程序则可在获得数据帧之后,解析出其中的联网配置信息,将自身从接入点模式切换为工作站模式,断开与手机终端的连接,然后,利用该联网配置信息配置自身,确定目标SSID、匹配相应的登录密码,最终以该联网配置信息接入所述的目标局域网络,实现在手机终端的控制下,通过扫描智能硬件的唯一性特征信息即可使智能硬件接入手机终端先前所在或给出的所述目标网络。
可以看出,手机终端的联网控制单元13只是启动了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运作,并不实际实施对智能硬件的网络设置的配置,而是通过智能硬件自身,利用手机终端传输来的联网配置信息去实现,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加以知照。
改进的实施例中,手机终端的联网控制单元13向所述智能硬件传输所述配置信息之后,可以进一步等候并接收一个来自智能硬件的确认信息,依据该确认信息来向用户输出声音信息或者图文用户界面,以便完善人机交互,使用户确知智能硬件已经正确接入所述的目标网络。由于这种情况下已经实现了智能硬件对所述目标网络的成功接入,因而,智能硬件可以基于UDP协议发送数据包进行广播,由于基于UDP广播的可靠性存在弱点,智能硬件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所述的UDP数据包,手机终端接收该UDP数据包便可获得所述的确认信息,据此做出示警。
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执行,需要依赖于用户指令的驱动。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一个硬件按键或者由用户界面提供的虚拟按键,以此来分别接收一个用户指令,或者通过识别一个手势或者屏幕滑动操作来接收一个用户指令,以此产生相应的预定事件被系统识别,从而触发该事件的执行。该事件一旦被触发,便完整地执行前述典型实施例的各个单元以及前述的变例中有关向智能硬件发送配置信息的单元,从而,使得该事件的产生导致与本无线缆连接的一个智能硬件接入本手机终端先前所在的目标网络。当然,也可通过一个指令处理多个智能硬件的接入控制,或者手机终端自身并未接入该目标网络,而是仅仅通过用户界面另行向用户采集了某个目标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而传输给所述智能硬件。
根据以上的揭示,所述手机终端需要能接入与所述云服务器通信的网络中,如果云服务器接入了互联网,则手机终端也应能接入互联网,由此手机终端方可通过互联网向所述云服务器发起请求并获取所述的方案信息。手机终端一般通过移动网络或者WiFi AP接入互联网,因此,需要注意,当手机终端在以该方案信息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之前,是通过WiFi AP接入互联网与云服务器进行通信获取所述的方案信息的,这种情况下,当其获取了验证信息之后,需要先行断开自身与当前已接入的目标网络(WiFi AP)之间的WiFi连接,从而方可利用所述的方案信息配置自身,进一步完成接入所述的智能硬件的操作。
所述的交互控制单元14,用于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用于与所述智能硬件交互的控制操作界面。
如前所述,当手机终端的联网控制单元13依照方案信息的指向接入所述智能硬件之后,智能硬件将完成自身的网络接入配置,并且,必要时,智能硬件可以将成功联网的信息反馈给移动终端。实际上,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其它方式让手机终端知晓智能硬件已经成功联网,例如,智能硬件可能在成功接入互联网之后,即向云端服务器申请激活,进一步还可以向云端服务器上传数据,而被云端服务器记录,该记录即可以被手机终端上相应的应用程序所识别,手机终端据此即可知晓智能硬件已经完成接入。相应的,手机终端通过与智能终端接入同一局域网络而发送UDP数据包广播,也可以以云端服务器为中间媒介,通过诸如HTTPS的数据报文,向云端服务器提交作用于智能硬件的请求,与智能硬件实现数据和指令的交互。无论何种方式,当手机终端可以与智能硬件实现通信,即可通过其交互控制单元14提供用于与所述智能硬件进行交互的控制操作界面给用户进行控制操作。
手机终端的交互控制单元14提供的控制操作界面,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方式是基于HTML5之类的网页页面开发的,由手机终端知悉智能硬件已经接入互联网之后,向云端服务器拉取相应的页面,展示给用户执行相关操作。第二种方式是基于本地程序实现的,例如在Android的应用程序中构造一个Activity,通过该Activity获取并展示云端服务器有关智能硬件的相关数据、或者直接从局域网上与智能硬件进行交互,而展示该控制操作界面。
用户通过手机终端的交互控制单元14提供的界面,便可以发起对智能硬件的操作,包括控制智能硬件的功能变换、展示智能硬件提供的数据等。由此满足用户对智能硬件的集中、便利管理。
为了便于更直观地理解本发明,如下提供一个应用场景供参照。
本发明的一个应用场景中,用户欲将购置回来的智能摄像头接入家庭的WiFi网络中,以便接入互联网使用,使得后续可以利用智能摄像头自身提供的云存储功能,在手机上观看该智能摄像头的实时或回放录像,以便实现对家庭的室内的安防监控。为此,用户需要下载一个实现了本发明的方法或装置的应用程序并安装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之类的手机终端上,然后在手机终端上执行设置操作。
所述的智能摄像头,作为符合本发明的规范的智能设备,在出厂时便已将其唯一性特征信息(如UUID)形成并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编码,直接将二维码图案制备在其壳体上或说明书中。并且,生产厂商还依照某种约定协议,将与该智能摄像头相对应的方案信息与该唯一性特征信息关联性地存储到某个云服务器中。
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运行所述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可以一打开即进入扫描界面,或者通过一个虚拟按键被操作而进入该扫描界面,用户将手机终端的摄像头对准所述智能摄像头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应用程序便可迅速解析所述的二维码,获得所述的唯一性特征信息。继而,通过一系列的无需用户干预或者只需用户适当干预的操作,手机终端利用该特征信息完成了向云端服务器的远程查询,获得适配于该智能摄像头的方案信息,从方案信息中确定采用WiFi传输的技术及相匹配的验证信息。必要时手机终端先行断开已存在的WiFi网络连接,并且利用该验证信息配置自身的网络配置,建立与所述智能硬件之间的点对点连接,向该智能硬件传输之前已经获取的家庭网络的联网配置信息。智能硬件同理以无需用户干预的方式,接受所述智能硬件的连接,接收所述的联网配置信息,断开与手机终端的连接,配置自身网络设置,接入家庭的所述目标网络,最终实现智能硬件接入互联网。在智能硬件成功接入目标网络之后,向手机终端发送一确认信息,手机终端依据这一确认信息向用户发声或者显示信息而让用户知晓接入结果,并且向服务器拉取一个可用于控制和操作所述智能硬件的页面,生成控制操作界面,用户通过该页面可以读取智能硬件的数据,以及对智能硬件做出指令控制等,以此完善人机交互。
可以看出,在这一场景中,除了进行二维码扫描、断开手机终端与目标网络之间的WiFi连接、建立与断开智能硬件与手机终端之间的WiFi连接之外,其余中间过程对用户几乎透明,显然,手机终端实现了一键式控制所述智能硬件接入目标网络的功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使手机终端可以以更有效、更简便、更安全的方式控制智能硬件接入特定目标网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调用扫描界面扫描获取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
依据所述特征信息获取到与之对应的用于建立与所述智能硬件的通信的方案信息;
依据所获得的所述方案信息,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用于与所述智能硬件交互的控制操作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界面用于识别图文信息,将图文信息进行光学字符识别后,获取所述特征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界面用于识别二维码信息,将二维码信息进行解码后,获取所述特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案信息包括为向所述智能硬件传输联网配置信息而指定的通信方式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案信息还包括与所述通信方式信息相对应的验证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所述通信方式信息所指定的方式建立与智能硬件的通信,并以所述验证信息进行验证,以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验证信息被验证通过后,向所述智能硬件传输通过用户界面获取的联网配置信息,以使所述智能硬件以之配置自身而实现联网接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方式信息所表征的方式为如下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局域网广播方式、基于802.11协议所规范的点对点直连方式、将数据加载到声波中进行传输的方式、蓝牙方式、NFC方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提供用于下载并安装所述智能设备的驱动程序的控制操作界面的步骤。
10.一种手机终端,用于实施对智能硬件的联网控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特征获取单元,用于调用扫描界面扫描获取体现智能硬件唯一性特征的特征信息;
方案获取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特征信息获取到与之对应的用于建立与所述智能硬件的通信的方案信息;
联网控制单元,用于依据所获得的所述方案信息,启动对智能硬件的联网配置;
交互控制单元,用于为联网后的智能硬件提供用于与所述智能硬件交互的控制操作界面。
CN201510290797.8A 2015-05-29 2015-05-29 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49945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90797.8A CN104994595A (zh) 2015-05-29 2015-05-29 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90797.8A CN104994595A (zh) 2015-05-29 2015-05-29 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94595A true CN104994595A (zh) 2015-10-21

Family

ID=54306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90797.8A Pending CN104994595A (zh) 2015-05-29 2015-05-29 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94595A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2071A (zh) * 2015-12-23 2016-06-15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局域网信息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915420A (zh) * 2016-06-17 2016-08-3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设备的添加方法及装置
CN106888108A (zh) * 2016-10-26 2017-06-2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的连网方法、智能设备及移动客户端
CN106901775A (zh) * 2015-12-16 2017-06-30 三星麦迪森株式会社 无线超声探头及其充电方法以及超声系统
CN107103253A (zh) * 2017-04-28 2017-08-29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于mpi的ac串匹配并行算法的磁盘敏感信息扫描系统
CN107294815A (zh) * 2016-04-01 2017-10-24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户设备进入智能中控设备的工作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01066A (zh) * 2017-10-12 2018-03-13 沈辉 一种数字电视机顶盒
CN108596002A (zh) * 2018-03-26 2018-09-28 深圳市九洲电器有限公司 带摄像头设备的生产方法及系统
CN109041259A (zh) * 2018-07-26 2018-12-18 苏州随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971574A (zh) * 2018-09-29 2020-04-07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登录车载系统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1010323A (zh) * 2019-12-24 2020-04-14 杭州涂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
CN113766671A (zh) * 2020-06-01 2021-12-07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二维码的WiFi连接控制方法、系统及显示终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7514A1 (en) * 2003-11-28 2005-06-02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medium selection method used for the system and terminal, and program for the method
CN103368617A (zh) * 2013-06-28 2013-10-23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交互系统和智能设备交互方法
CN104282067A (zh) * 2014-10-17 2015-01-14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通信连接装置、家用电器和电热水壶
CN104302014A (zh) * 2014-09-11 2015-01-21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连接Wi-Fi热点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7514A1 (en) * 2003-11-28 2005-06-02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medium selection method used for the system and terminal, and program for the method
CN103368617A (zh) * 2013-06-28 2013-10-23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交互系统和智能设备交互方法
CN104302014A (zh) * 2014-09-11 2015-01-21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连接Wi-Fi热点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82067A (zh) * 2014-10-17 2015-01-14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通信连接装置、家用电器和电热水壶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01775A (zh) * 2015-12-16 2017-06-30 三星麦迪森株式会社 无线超声探头及其充电方法以及超声系统
CN105682071A (zh) * 2015-12-23 2016-06-15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局域网信息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7294815A (zh) * 2016-04-01 2017-10-24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户设备进入智能中控设备的工作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5915420B (zh) * 2016-06-17 2019-09-17 青岛海信智慧家居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设备的添加方法及装置
CN105915420A (zh) * 2016-06-17 2016-08-3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设备的添加方法及装置
CN106888108A (zh) * 2016-10-26 2017-06-2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的连网方法、智能设备及移动客户端
TWI753012B (zh) * 2016-10-26 2022-01-21 開曼群島商創新先進技術有限公司 智慧裝置的連網方法、智慧裝置及移動客戶端
WO2018077084A1 (zh) * 2016-10-26 2018-05-0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的连网方法、智能设备及移动客户端
CN107103253B (zh) * 2017-04-28 2020-03-31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于mpi的ac串匹配并行算法的磁盘敏感信息扫描系统
CN107103253A (zh) * 2017-04-28 2017-08-29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于mpi的ac串匹配并行算法的磁盘敏感信息扫描系统
CN107801066A (zh) * 2017-10-12 2018-03-13 沈辉 一种数字电视机顶盒
CN108596002A (zh) * 2018-03-26 2018-09-28 深圳市九洲电器有限公司 带摄像头设备的生产方法及系统
WO2019184531A1 (zh) * 2018-03-26 2019-10-03 深圳市九洲电器有限公司 带摄像头设备的生产方法及带摄像头设备的生产系统
CN109041259A (zh) * 2018-07-26 2018-12-18 苏州随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971574A (zh) * 2018-09-29 2020-04-07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登录车载系统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1010323A (zh) * 2019-12-24 2020-04-14 杭州涂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
CN113766671A (zh) * 2020-06-01 2021-12-07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二维码的WiFi连接控制方法、系统及显示终端
WO2021244017A1 (zh) * 2020-06-01 2021-12-09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二维码的WiFi连接控制方法、系统及显示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94595A (zh) 手机终端及其智能硬件联网控制方法
WO2018127200A1 (zh) 智能设备入网方法、移动终端、云服务器、设备及系统
EP348419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gistering wireless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471686B (zh)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129912B2 (en) Sensor based configuration and control of network devices
US10154526B2 (en) Network setup for limited user interface devices
US9794783B2 (en) Machine-to-machine visual code generation and recogni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vice communications
CN104378344B (zh) 登录信息传输方法、扫码方法及装置、后台服务器
JP6254747B2 (ja) 情報提供方法、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08781473B (zh) 一种在不同终端间共享文件的方法及设备
EP2477430A2 (en) Mobile terminal, server,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ntent information using MAC address
CN109996260B (zh) 配置系统、客户端设备、嵌入式设备配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0572305A (zh) 智能家居设备绑定方法、系统及智能家居设备、移动终端
CN104620616A (zh) 供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新登记者设备的配置
CN113271578B (zh) 配网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60057791A1 (en) Method of facilitating set up of network connection,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US9967798B2 (en) NFC routing method
CN105306414A (zh) 端口漏洞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636159A (zh) 电器连接无线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移动通讯终端
US2013003126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n ad-hoc bi-directional network with an optical identifier
CN111901151A (zh) 网关设备管理iot设备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6792678B (zh) 一种无线节点自动配对搜索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80504B (zh) 数据共享方法、移动终端及服务器
KR101388148B1 (ko) Nfc 태그를 이용한 페어링 시스템 및 방법
EP3189649B1 (en) Method for assigning a tag with an action within a network, respective network and contro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