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79135A -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79135A
CN104979135A CN201410132812.1A CN201410132812A CN104979135A CN 104979135 A CN104979135 A CN 104979135A CN 201410132812 A CN201410132812 A CN 201410132812A CN 104979135 A CN104979135 A CN 104979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auxiliary
main
main circuit
contro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328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79135B (zh
Inventor
商晓
陶祥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1328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791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79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79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79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791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属于电气元器件领域。包括外壳、散热器、主电路板、主接线端子和控制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外壳包括主电路外壳和一个固定在主电路外壳前端的辅助电路外壳;辅助电路外壳内固定有辅助电路板和辅助接线端子,主电路板上设有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和主电路模块,控制信号输入模块与主电路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辅助电路板上设有辅助触点模块,辅助触点模块的驱动信号取自主电路模块任意两主电子触点的输出端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辅助触点。该技术解决了使用无触点接触器的电气互锁场合必须有辅助触点配合的问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辅助触点由控制信号进行触发的设计中可能造成的辅助触点的误触发,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技术领域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属于电气元器件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工业现场作为电气开关使用的器件主要有以下三种:普通电磁式交流接触器、普通固态继电器以及普通无触点接触器,以上三种器件在具体使用时分别有以下不足之处:
(1)普通电磁式交流接触器:在使用时存在功率损耗,且线圈运行时,有噪音产生,并且衔铁有污物时噪音更大。在负载电流较大时容易将触点烧住以至于触点不能够及时释放。当主电子触点带载释放时,容易产生电弧打火,使触点烧蚀,造成接触不良,严重的可造成电源缺相,烧毁电机线圈。在频繁开关的应用场合,更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控制线圈耗能多,功率大时更明显。(2)普通固态继电器:普通固态继电器最大的缺点在于其内没有辅助触点,不能在需要电气互锁的场合应用。(3)普通无触点接触器:普通无触点接触器的电路的设计不够成熟,故障率高,接线端子的设计形式和位置与普通交流接触器的不相同,现场的安装与维护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结构上而言,目前市面上的普通无触点接触器多将主电路板和主接线端子固定在散热器的前端,然而受普通电磁式交流接触器尺寸标准的影响,散热器的前端非常窄,散热面积小,不利于散热,经过试验发现,长期工作后散热器无法对接触器的可控硅元件进行充分冷却,温度升高,使用寿命缩短,而且主电路板固定在散热器前端,造成主电路板的面积非常小,将各元件固定在一个主电路板上非常困难,给主电路板的加工造成很大的困难,因为可控硅元件固定在散热器一侧,所以只能将主电路板上的其他大部分元件固定在相对散热器的另一侧,造成主电路板无法借助散热器散热,降低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由于普通的电磁式交流接触器采用机械结构实现辅助触点的转换。而无触点接触器由于没有联动的机械结构,辅助触点的设置一直是个难题,而在一些需要电气互锁的应用场合,又必须有辅助触点的配合,因此大大的制约了普通固态继电器或普通无触点接触器的应用场合。目前市面上出现一种带有可插拔的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这类无触点接触器采用控制信号同时驱动接触器的主电子触点和辅助触点动作,辅助触点模块通过引脚与主线路板上的控制信号模块连接,即辅助触点与控制电路并联。这样的设计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如果主电源没有上电,只是有了控制信号输入,辅助触点也会立刻转换,在某些电气连锁的场合,会造成危险,这是不允许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无触点交流接触器在需要联动控制时要另外连接辅助电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置了辅助触点且辅助触点由主电子触点的输出信号进行触发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包括外壳、散热器、主电路板、主接线端子和控制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主电路外壳和一个固定在主电路外壳前端的辅助电路外壳;
主电路外壳与散热器固定连接并罩设在主电路板和主接线端子的外侧,主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与散热器连接固定;辅助电路外壳内固定有一个辅助电路板以及与辅助电路板连接的辅助接线端子;
外壳和/或散热器后端设有用于与电气安装导轨安装的固定件;
所述主电路板上设有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和主电路模块,控制信号输入模块与主电路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辅助电路板上设有辅助触点模块,所述辅助触点模块通过线路并联在主电路模块任意两主电子触点的输出端上。辅助触点模块与主电路模块任意两主电子触点驱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辅助电路外壳中部向前突出,主电路外壳前部与辅助电路外壳之间形成一容纳主接线端子、辅助接线端子、辅助电路板及控制信号端子的空腔;辅助电路外壳通过壳体后端四周的卡扣与主电路外壳前端扣合卡装。辅助电路外壳中部向前突出构成台阶,便于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外围接线,层次分明,连接方便。
优选的,所述的辅助接线端子固定在辅助电路外壳的前端内部上下两侧,控制信号端子并排固定在辅助接线端子一侧,控制信号端子通过控制信号线与主电路板上的控制信号输入模块连接。安装时,控制信号端子和辅助接线端子集成安装在一个绝缘块上,节省安装空间;同时,控制信号端子通过线路与主电路板上的控制信号输入模块连接,克服了现有部分无触点接触器的控制信号拔插设计带来的容易松动、接触不良问题,减少故障隐患,具有连接可靠的优点。
优选的,所述辅助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块、辅助电路接电片和辅助电路接电螺栓,辅助电路接电片为L形,其水平部固定在绝缘块上侧,竖直部穿过绝缘块与辅助电路板上的引脚连接;辅助电路接电螺栓螺纹连接辅助电路接电片的水平部。辅助电路接电片直接与辅助电路板的引脚连接,节省空间,不需要导线连接,连接牢固可靠。
优选的,所述主电路外壳的纵截面为L形,散热器固定在主电路外壳的拐角内侧,散热器与主电路外壳构成一个矩形体,主电路板置于主电路外壳的竖直部内,所述主接线端子固定在主电路外壳水平部前端上下两侧。
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主电路外壳纵截面为T形,散热器为两个,对称固定在主电路外壳竖直部两侧,散热器与主电路外壳构成一个矩形体,主电路板置于主电路外壳的竖直部内,主接线端子固定在主电路外壳的水平部前端上下两侧。
再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主电路外壳的纵截面为矩形,散热器固定在主电路外壳的后方,散热器左右宽度和上下高度与主电路外壳尺寸相适应。主电路板与主电路外壳后端面平行,竖直放置在主电路外壳内,所述主接线端子固定在主电路外壳水平部前端上下两侧。
优选的,所述的散热器上带有多个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平行排列,垂直或倾斜的固定在散热器本体上。散热翅片上可以带有用于增大散热表面积的波纹,或直接采用波纹状散热翅片。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外壳后侧与散热器后侧共面,固定板通过螺栓与散热器后侧固定连接,外壳后侧设有定位凸起,固定板上对应设有定位孔,固定板后侧设有与电气安装导轨连接的卡扣。固定装置可为金属也可以为塑料材质。外壳后侧设有定位凸起,固定板上对应设有定位孔,安装方便,而且通过螺丝与散热器连接就能够防止固定板摆动。
具体的,所述的主电路模块的主电子触点输入端与三相交流电相连,主电子触点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并为其供电。主电路模块包括同时被控制信号输入模块驱动的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以及C相主触点模块,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的输入端与三相交流电相连,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
优选的,所述的A相主触点模块包括光耦U1以及双向晶闸管T1,光耦U1的1脚通过电阻R4与整流桥电路的正输出端相连;6脚串联电阻R5之后与双向晶闸管T1的输出端A2相连,6脚同时并联双向晶闸管T1的控制端;4脚串联电阻R6之后连接双向晶闸管T1的输入端A1;
所述的B相主触点模块包括光耦U2以及双向晶闸管T2,光耦U2的1脚与光耦U1的2脚相连;6脚串联电阻R8之后与双向晶闸管T2的输出端B2相连,6脚同时并联双向晶闸管T2的控制端;4脚串联电阻R9之后连接双向晶闸管T2的输入端B1;
所述的C相主触点模块包括光耦U3以及双向晶闸管T3,光耦U3的1脚与光耦U2的2脚相连,光耦U3的2脚接地;6脚串联电阻R14之后与双向晶闸管T3的输出端C2相连,6脚同时并联双向晶闸管T3的控制端;4脚串联电阻R12之后连接双向晶闸管T3的输入端C1。
优选的,在所述的双向晶闸管T1的输入端A1和输出端A2之间并联有串联连接的电容C4和电阻R7;
在所述的双向晶闸管T2的输入端B1和输出端B2之间并联有串联连接的电容C5和电阻R10;
在所述的双向晶闸管T3的输入端C1和输出端C2之间并联有串联连接的电容C6和电阻R13。
优选的,所述的辅助触点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变压模块、第二整流模块、第二滤波模块、稳压模块和继电器模块,第二滤波模块两端并联有第二指示模块。
其中,所述的第二变压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两组阻容降压回路。
具体的,所述的辅助触点模块中,用于引入驱动信号的接线端子J2串联电阻R14和由电阻R15~R16、电容C7~C8组成的两路阻容降压回路后与由二极管D5~D8组成的整流桥电路的一个输入端相连,整流桥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接线端子J2的2脚相连;
整流桥电路的两个输出端之间同时并联电容C9~C10,由电容R17和发光二极管LD2串联组成的回路、稳压管Z1以及继电器U4。
优选的,所述的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包括控制信号依次经过的第一整流模块、第一滤波模块以及与第一滤波模块并联的第一指示模块,在所述的第一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变压模块。
其中,所述的第一变压模块包括一组或串联连接的一组以上的阻容降压回路。
所述外壳采用与现有的交流接触器相同尺寸,结构紧凑,能够直接替换现有的交流接触器,使用、更换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该无触点接触器通过设置辅助触点,解决了使用无触点接触器的电气互锁场合必须有辅助触点配合的问题,辅助触点由接触器的主电子触点的输出信号进行触发,避免了辅助触点的误触发,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辅助电路板与主电路板固定在一个外壳内,结构紧凑,辅助电路外壳中部向前突出构成台阶,便于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外围接线,层次分明,连接方便。
2、主电路板固定在散热器的侧面,散热面积大,能够有效增加主电路的面积,并对主电路上的发热元件进行充分的散热,提高接触器的使用寿命;将主电路板固定在散热器上后,直接将L形的主电路外壳扣在主电路板外侧,散热器与主电路外壳构成一个矩形体,在保证与现有无触点交流接触器尺寸结构相同,便于替换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散热翅片的宽度,保证散热效果;主接线端子与控制信号端子固定在散热器的前端,便于接线,布局合理,能够直接替换现有的交流接触器。
3、控制信号端子与辅助接线端子集成在一个一体的绝缘块上,控制信号线通过控制信号接线孔穿入后与控制信号端子连接,通过内置的压线装置将控制信号线压紧。这种结构克服了以往将控制信号端子插拔式设置容易造成松动的问题,减少故障隐患,具有连接可靠的优点。
4、控制信号输入模块设置有变压模块、整流模块以及滤波模块,可以接收交流或直流的控制信号,且保证了控制信号的稳定,纯净,避免了主电路模块主电子触点的误触发。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内的变压模块由一组或一组以上的阻容降压回路实现,电路简单可靠,在实际电路中占用的体积较小,同时可适用于不同电压信号的输入,应用范围更广。
5、主电路模块内的主触点模块有光耦和双向晶闸管实现,通过在光耦的输出端设置限流电阻在保证了触发精度的前提下避免了三个双向晶闸管不会误触发。在主电路模块内的主电子触点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并联连接有保护回路,使负载在断电时发出的反向电流的曲线趋于平滑,减少对双向晶闸管的冲击,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辅助接线端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主电路板与散热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主电路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原理方框图。
图8为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原理方框图。
图9为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主电路模块原理方框图。
图10为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辅助触点模块原理方框图。
图11为实施例1控制信号为200V~400VAC的控制信号输入模块以及主电路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12为实施例1控制信号为90V~280VAC的控制信号输入模块以及主电路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13为实施例1控制信号为20V~40VAC/DC的控制信号输入模块以及主电路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14为辅助触点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15为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2主电路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17为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3主电路模块电路原理图。
其中,1、散热器  101、散热翅片  2、主电路板  201、可控硅元件  3、辅助电路板  4、主接线端子  5、控制信号端子  6、辅助接线端子  601、绝缘块  602、辅助电路接电片  603、辅助电路接电螺栓  604、压片  7、主电路外壳  701定位凸起  8、辅助电路外壳  801、指示灯  9、固定板  901、定位孔  902、活动卡扣  903、固定卡脚。
具体实施方式
图1~14是本发明无触点交流接触器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18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2,该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包括散热器1、主电路板2、辅助电路板3、主接线端子4、辅助接线端子6、主电路外壳7、辅助电路外壳8和固定板9,L形的主电路外壳7竖直部内侧以及水平部前侧均开口,主电路板2置于主电路外壳7的竖直部内,主接线端子4固定在散热器1的前端,并置于主电路外壳7的水平部内与主电路板2通过导线连接,主电路板2的可控硅元件201(图4中可见)固定在散热器1的侧面,散热器1另一侧设有多个竖向的散热翅片101,散热器1固定在主电路外壳7的拐角内侧,布局合理,并且散热器的外置侧面均与主电路外壳7上的相应侧面同平面设置,构成一个矩形体,在保证与现有无触点交流接触器尺寸结构相同,便于替换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散热翅片101的宽度,保证散热效果。
参照图2,辅助电路外壳8固定在主电路外壳7的水平部前侧开口,辅助电路外壳8中部向前凸起构成台阶,辅助电路板3以及与辅助电路板3连接的辅助接线端子6水平固定在所述台阶内侧,辅助电路板3位于辅助接线端子6后侧,并通过螺栓与辅助电路外壳8固定连接,辅助电路外壳8的台阶竖直部设有与辅助接线端子6对应的辅助电路接线孔,同时辅助电路外壳8后侧还开设有主接线端子4对应的主电路接线孔。
固定板9固定在主电路外壳7与散热器1的后侧,固定板9后侧通过卡扣与电气安装导轨连接。辅助电路外壳8上开设有接线孔,辅助电路外壳8上还开设有用于显示指示灯801的孔。与主电路板2连接的控制信号端子5固定在辅助接线端子6上,控制信号线穿过外壳上的接线孔与控制信号端子5连接,将控制信号线直接连接控制信号端子5,克服了以往将控制信号端子插拔式设置容易造成松动的问题,具有连接可靠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将主电路板2固定在散热器1的侧面,主接线端子4固定在散热器1的前端,使主电路板2与主接线端子4分开固定,能够对主电路板2进行充分散热,同时增加了主电路板的基板面积,能够有充足的空间来连接各个元件,同时将辅助电路板3与主电路板2固定在一个外壳内,结构紧凑。
参照图3,辅助接线端子6包括绝缘块601、辅助电路接电片602、辅助电路接电螺栓603和压片604,绝缘块601与辅助电路外壳8内侧固定连接;辅助电路接电片602为L形,水平部固定在绝缘块601上侧,竖直部穿过绝缘块601与辅助电路板3上的引脚焊接,辅助电路接电片602与辅助电路板3直接焊接,连接牢固可靠,减少线路连接可能造成的故障点,同时使辅助电路接电片602和辅助电路接电螺栓603固定在辅助电路板3的上侧面,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辅助电路接电螺栓603上套设有一个向下开口的V形的压片604,辅助电路接电螺栓603螺纹连接辅助电路接电片602的水平部,利用V形的压片604能够防止辅助电路接电螺栓603发生松动,进一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参照图2、5,主电路外壳7后侧设有定位凸起701,固定板9上对应设有定位孔901,通过定位凸起701与定位孔901配合,安装方便、快捷,同时可以通过一个连接螺栓就可以将固定板9与散热器1固定连接,有效防止固定板9发生转动。主电路外壳7采用与现有的交流接触器相同尺寸,能够实现对现有交流接触器的直接替换,使用方便,辅助电路外壳8与主电路外壳7前端尺寸相适应。
参照图6,固定板9后侧设有卡扣,卡扣包括活动卡扣902和固定卡脚903,固定卡脚903卡设在电气安装导轨的下侧,活动卡扣902上下活动,卡设在电气安装导轨的上侧,将该无触点交流接触器固定在电气安装导轨上。
参照附图7,主电路板2上设有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和主电路模块,辅助电路板3上设有辅助触点模块,控制信号输入模块与主电路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三相交流电与主电路模块主电子触点的输入端相连,主电路模块主电子触点的输出端连接负载,主电路模块主电子触点输出端中的任意两相之间并联接有辅助触点模块。当控制信号输入模块无控制信号输出时,主电路模块内的主电子触点断开,主电子触点的输出端无电压信号,未对负载进行供电,同时辅助触点模块未触发;当主电路模块接收到控制信号输出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之后,其内的主电子触点接通,交流电源通过主电路模块为负载供电,同时主电路模块输出端中任意两相的输出电压作为辅助触点模块的触发信号驱动辅助触点模块触发,辅助触点模块内的触点得电动作。
如图8所示,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包括第一变压模块、第一整流模块第一滤波模块以及第一指示模块。第一变压模块、第一整流模块以及第一滤波模块依次串联连接,第一指示模块与第一滤波模块并联。控制信号依次经第一变压模块变压进行变压之后进入第一整流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由第一整流模块整流、第一滤波模块进行滤波后送至主电路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在第一滤波模块滤波时,第一指示模块同时动作,对控制信号输入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指示。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可根据实际控制信号的电压值选择省略第一电压模块。
如图9所示,主电路模块包括同时被控制信号输入模块驱动的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组成主电路模块的主电子触点。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的输入端(图中未画出)与三相交流电相连,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的输出端(图中未画出)与负载相连并为其供电,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中的任意两输出端(如图9所示的B相和C相)之间并联连接有辅助触点模块。在主电路模块中,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均由光耦配合晶闸管实现。
如图10所示,辅助触点模块包括第二变压模块、第二整流模块、第二滤波模块、稳压模块、继电器模块以及第二指示模块,其中第二变压模块、第二整流模块、第二滤波模块、稳压模块以及继电器模块依次相连,第二指示模块与第二滤波模块并联。主电路模块的输出端输出地信号依次经过第二变压模块、第二整流模块、第二滤波模块,经过变压、整流以及滤波后加载到稳压模块上,经过稳压模块稳压之后加载到继电器模块两端驱动继电器动作,与第二滤波模块并联的第二指示模块同时工作,对辅助触点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指示。
参照图11,第一变压模块设置有相互串联的两路阻容降压回路,其中第一路由电阻R0和电容C0并联组成,第二路有电阻R2和电容C1并联组成,图11中所示的第一降压模块可适用于200~400VAC的控制信号输入;参照图12,第一变压模块由电阻R0和电容C0并联组成,图12中所示的第一降压模块可适用于90~280VAC的控制信号输入;参照图13,未设置第一变压模块,适用于20~40VAC/DC的控制信号输入。
整流桥电路的输出端同时并联电容C2~C3,电容C2~C3并联组成上述的第一滤波模块。由电阻R3和发光二极管LD1串联组成的第一指示模块同时并联在整流桥电路的输出端。整流桥电路的正输出端串联电阻R4之后同时并联上述的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
控制信号输入模块通过第一变压模块、第一整流模块以及第一滤波模块,可以接收交流或直流的控制信号,且保证了控制信号的稳定,纯净,避免了主电路模块主电子触点的误触发。同时第一变压模块由一组或一组以上的阻容降压回路实现,电路简单可靠,在实际电路中占用的体积较小,同时可适用于不同电压信号的输入,应用范围更广。
如图11~13所示,A相主触点模块包括光耦U1以及双向晶闸管T1,光耦U1的1脚通过电阻R4与整流桥电路的正输出端相连;6脚串联电阻R5之后与双向晶闸管T1的输出端A2相连,6脚同时并联双向晶闸管T1的控制端;4脚串联电阻R6之后连接双向晶闸管T1的输入端A1,双向晶闸管T1的输入端A1和输出端A2之间同时并联有由电容C4和电阻R7串联组成的回路。
B相主触点模块包括光耦U2以及双向晶闸管T2,光耦U2的1脚与光耦U1的2脚相连;6脚串联电阻R8之后与双向晶闸管T2的输出端B2相连,6脚同时并联双向晶闸管T2的控制端;4脚串联电阻R9之后连接双向晶闸管T2的输入端B1,双向晶闸管T2的输入端B1和输出端B2之间同时并联有由电容C5和电阻R10串联组成的回路。
C相主触点模块包括光耦U3以及双向晶闸管T3,光耦U3的1脚与光耦U2的2脚相连,光耦U3的2脚接地;6脚串联电阻R14之后与双向晶闸管T3的输出端C2相连,6脚同时并联双向晶闸管T3的控制端;4脚串联电阻R12之后连接双向晶闸管T3的输入端C1,双向晶闸管T3的输入端C1和输出端C2之间同时并联有由电容C6和电阻R13串联组成的回路。
上述的输入端A1~C1为上述的主电路模块中与交流电相连的电源输入端,输出端A2~C2为主电路模块中与负载相连的电源输出端。电阻R5、R8以及R11分别为光耦U1~U3的输出端的限流电阻,通过设置限流电阻可以在保证触发灵敏度的前提下同时保证三个双向晶闸管T1~T3不会误触发。当连接在主电路模块输出端的负载断电时,会产生较大的反向电流,电容C4与电阻R7串联之后并联在输入端A1和输出端A2之间,可以通过电容C4和电阻R7在最大程度上吸收反向电流,使反向电流的波形趋于平滑,减少了对双向晶闸管T1的冲击,延长了双向晶闸管T1的寿命。电容C5和电阻R10串联之后并联在输入端B1与输出端B2之间、电容C6电阻R13串联之后并联在输入端C1与输出端C2之间分别对双向晶闸管T2和双向晶闸管T3起到相同的保护作用。
如图14所示,辅助触点模块的驱动信号由接线端子J2引入,上述的第二整流模块为由二极管D5~D8组成的整流桥电路,依次串联了电阻R14和上述的第二变压模块的接线端子J2的1脚与接线端子J1的2脚同时与整流桥电路的输入端相连。第二变压模块同样采用阻容降压回路实现。第二变压模块设置有相互串联的两路阻容降压回路,其中第一路由电阻R15和电容C7并联组成,第二路有电阻R16和电容C8并联组成。
整流桥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同时并联电容C9~C10,由电容R17和发光二极管LD2串联组成的回路、稳压管Z1以及继电器U4,其中电容C9~C10并联组成上述的第二滤波模块;电阻R17和发光二极管LD2串联组成上述的第二指示模块;稳压管Z1为上述的稳压模块;继电器U4为上述的继电器模块。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在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工作时,当控制信号输入模块无控制信号输出时,主电路模块内的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未接通,主电路模块输出端无交流电输出,负载不工作,同时辅助触点模块无法触发。
当控制线号输入模块有控制信号输出时,控制信号首先经第一变压模块进行变压,然后经过由二极管D1~D4组成的第一整流模块和由电容C2~C3并联组成的第一滤波模块进行整流、滤波并驱动第一指示模块工作之后,控制信号加载到光耦U1~U3的1脚,光耦U1~U3的1脚接收到控制信号之后分别将控制信号加载到双向晶闸管T1~T3的控制端,双向晶闸管T1~T3导通,主电路模块内的主电子触点接通,加载到其输入端的交流信号通过主电路模块加载到负载上,为负载进行供电,同时从主电路模块输出端发出的交流信号作为驱动信号加载到辅助触点模块内。
作为辅助触点模块的触发信号的交流信号进入辅助触点模块内后首先经过由电阻R15和电容C7以及电阻R16和电容C8组成的第二变压模块进行变压,然后经过由二极管D5~D8组成的第二整流模块进行整流,整流之后经过电容C9和~C10并联组成的滤波电路进行滤波,并驱动第二指示模块进行工作,对辅助触点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指示,最后加载到稳压管Z1两端,经稳压管Z1稳压之后加载到继电器U4的电压输入端,触发继电器U4动作,使继电器U4内的触点完成辅助触点的功能。
第一、二变压模块同时可通过变压器实现;稳压模块处可通过稳压管实现外,还可通过稳压芯片或稳压模块实现;A、B、C相主触点模块内的双向晶闸管T1~T3可采用常规晶闸管替代。
实施例2
参照图1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主电路外壳7为T形,主电路板2置于主电路外壳7的竖直部内,主电路外壳7竖直部的两侧分别设有散热器1,能够对主电路板2的两侧同时进行冷却,主电路板2上的元件能够设置在基板的两侧,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能够适应频繁切换。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参照图1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三相无触点接触器模块中,双向晶闸管T1通过晶闸管T4和T7并联实现,双向晶闸管T2通过晶闸管T5和T8并联实现,双向晶闸管T3通过晶闸管T6和T9并联实现。其他电路结构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参照图17,主电路板2(此图中不可见)固定在散热器1的前侧,散热器1上设有向后方延伸的散热翅片101,主电路外壳7为矩形固定在散热器1前方并罩设在主电路板2外侧,较佳的还可以在主电路板2的前端固定一个辅助电路板3,辅助电路外壳8固定在主电路外壳7前侧并罩设在辅助电路板3的外侧。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参照图1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省略了分别并联在双向晶闸管T1~T3两端的由电阻R7和电容C4、电阻R8和电容C5、电阻R9和电容C6分别串联组成的保护回路。其他电路结构同实施例1。
本发明中固定板9还可以采用与电气安装导轨连接的其他结构,可以与散热器1连接,还可以连接主电路外壳7,固定板9可以是塑料材质,也可以是金属材质的。辅助电路板3还可以固定在主电路外壳7内,与主电路板2平行设置,辅助接线端子6通过导线与辅助电路板3连接。
本发明中第一、二变压模块可同时通过变压器实现。
本发明中无触点接触器模块也可设计为与双向交流电连接的双向无触点接触器模块。
本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的设计同时可应用于固态继电器产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组合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包括外壳、散热器(1)、主电路板(2)、主接线端子(4)和控制信号端子(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主电路外壳(7)和一个固定在主电路外壳(7)前端的辅助电路外壳(8);
主电路外壳(7)与散热器(1)固定连接并罩设在主电路板(2)和主接线端子(4)的外侧,主电路板(2)上的发热元件与散热器(1)连接固定;辅助电路外壳(8)内固定有一个辅助电路板(3)以及与辅助电路板(3)连接的辅助接线端子(6);
外壳和/或散热器(1)后端设有用于与电气安装导轨安装的固定件;
所述主电路板(2)上设有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和主电路模块,控制信号输入模块与主电路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辅助电路板(3)上设有辅助触点模块,所述辅助触点模块通过线路并联在主电路模块任意两主电子触点的输出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路外壳(8)中部向前突出,主电路外壳(7)前部与辅助电路外壳(8)之间形成一容纳主接线端子(4)、辅助接线端子(6)、辅助电路板(3)及控制信号端子(5)的空腔;辅助电路外壳(8)通过后端的卡扣与主电路外壳(7)前端扣合卡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接线端子(6)固定在辅助电路外壳(8)的前端内部上下两侧,控制信号端子(5)并排固定在辅助接线端子(6)一侧,控制信号端子(5)通过控制信号线与主电路板(2)上的控制信号输入模块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接线端子(6)包括绝缘块(601)、辅助电路接电片(602)和辅助电路接电螺栓(603),辅助电路接电片(602)为L形,其水平部固定在绝缘块(601)上侧,竖直部穿过绝缘块(601)与辅助电路板(3)上的引脚连接;辅助电路接电螺栓(603)螺纹连接辅助电路接电片(602)的水平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路外壳(7)纵截面为L形,散热器(1)固定在主电路外壳(7)的拐角内侧,主电路板(2)置于主电路外壳(7)的竖直部内,所述主接线端子(4)固定在主电路外壳(7)的前端上下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电路模块包括同时被控制信号输入模块驱动的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的输入端与三相交流电相连,A相主触点模块、B相主触点模块和C相主触点模块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相主触点模块包括光耦U1以及双向晶闸管T1,光耦U1的1脚通过电阻R4与整流桥电路的正输出端相连;6脚串联电阻R5之后与双向晶闸管T1的输出端A2相连,6脚同时并联双向晶闸管T1的控制端;4脚串联电阻R6之后连接双向晶闸管T1的输入端A1;
所述的B相主触点模块包括光耦U2以及双向晶闸管T2,光耦U2的1脚与光耦U1的2脚相连;6脚串联电阻R8之后与双向晶闸管T2的输出端B2相连,6脚同时并联双向晶闸管T2的控制端;4脚串联电阻R9之后连接双向晶闸管T2的输入端B1;
所述的C相主触点模块包括光耦U3以及双向晶闸管T3,光耦U3的1脚与光耦U2的2脚相连,光耦U3的2脚接地;6脚串联电阻R14之后与双向晶闸管T3的输出端C2相连,6脚同时并联双向晶闸管T3的控制端;4脚串联电阻R12之后连接双向晶闸管T3的输入端C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双向晶闸管T1的输入端A1和输出端A2之间还并联有串联连接的电容C4和电阻R7;
在所述的双向晶闸管T2的输入端B1和输出端B2之间还并联有串联连接的电容C5和电阻R10;
在所述的双向晶闸管T3的输入端C1和输出端C2之间还并联有串联连接的电容C6和电阻R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触点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变压模块、第二整流模块、第二滤波模块、稳压模块和继电器模块,第二滤波模块两端并联有第二指示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变压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两组阻容降压回路。
CN201410132812.1A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Active CN1049791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32812.1A CN104979135B (zh)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32812.1A CN104979135B (zh)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79135A true CN104979135A (zh) 2015-10-14
CN104979135B CN104979135B (zh) 2017-06-06

Family

ID=54275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32812.1A Active CN104979135B (zh)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7913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0711A (zh) * 2016-07-25 2016-11-23 江苏星辉半导体有限公司 带故障显示及保护的无触点接触器
CN111397773A (zh) * 2019-12-17 2020-07-1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柔性指尖接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5612A (zh) * 2011-03-09 2011-11-23 无锡市固特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全电子固态继电器
CN202796740U (zh) * 2012-09-27 2013-03-13 西安亚欧电器自动化有限公司 无触点接触器
CN202905610U (zh) * 2012-09-29 2013-04-24 温州市阳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辅助触点的无触点交流接触器
CN202998039U (zh) * 2012-12-02 2013-06-12 江苏固特电气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常开常闭固态继电器
CN203339066U (zh) * 2013-07-19 2013-12-11 桥弘数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继电器
CN203826291U (zh) * 2014-04-03 2014-09-10 商晓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5612A (zh) * 2011-03-09 2011-11-23 无锡市固特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全电子固态继电器
CN202796740U (zh) * 2012-09-27 2013-03-13 西安亚欧电器自动化有限公司 无触点接触器
CN202905610U (zh) * 2012-09-29 2013-04-24 温州市阳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辅助触点的无触点交流接触器
CN202998039U (zh) * 2012-12-02 2013-06-12 江苏固特电气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常开常闭固态继电器
CN203339066U (zh) * 2013-07-19 2013-12-11 桥弘数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继电器
CN203826291U (zh) * 2014-04-03 2014-09-10 商晓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0711A (zh) * 2016-07-25 2016-11-23 江苏星辉半导体有限公司 带故障显示及保护的无触点接触器
CN106160711B (zh) * 2016-07-25 2023-04-07 江苏星辉半导体有限公司 带故障显示及保护的无触点接触器
CN111397773A (zh) * 2019-12-17 2020-07-1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柔性指尖接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97773B (zh) * 2019-12-17 2021-07-3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柔性指尖接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79135B (zh) 2017-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26291U (zh)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CN104979135A (zh)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CN203826290U (zh)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触点接触器
CN201804797U (zh) 具有电子式短路自锁功能的交流接触器
CN114096091B (zh) 一种具备断路保护结构的电永磁吸盘控制器
CN210517061U (zh) 嵌入式电源系统
CN209545139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高效永磁电机的过电压保护装置
CN204651254U (zh) 一种过载保护节能交流接触器
CN212181003U (zh) 一种拆回单相电能表安全通电读数装置
CN207543023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
CN203537005U (zh) 一种智能锂电池备用电源柜
CN212112195U (zh) 一种无触点接触器
CN111413659A (zh) 拆回单相电能表安全通电读数装置
CN205846691U (zh) 单电路板的多相自恢复式过压欠压保护器
CN221149920U (zh) 一种万能断路器的接线防脱结构
CN216054506U (zh) 继电器端子台
CN210202261U (zh) 一种电源管理器
CN202696162U (zh) 一种电容补偿调节开关
CN216670583U (zh) 一种电控系统总成测试装置
CN204668257U (zh) 一种直流塑壳断路器
CN217720721U (zh) 一种高效保护消弧消谐柜
JP2014160758A (ja) 半導体開閉器およびその端子構造
CN211377489U (zh) 一种t型走线盒
CN216054492U (zh) 继电器模块
CN202564714U (zh) 一种带有电流保护的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