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3987B - 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 - Google Patents

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3987B
CN104953987B CN201510262236.7A CN201510262236A CN104953987B CN 104953987 B CN104953987 B CN 104953987B CN 201510262236 A CN201510262236 A CN 201510262236A CN 104953987 B CN104953987 B CN 1049539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outer barrel
pulse
electrical contact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22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3987A (zh
Inventor
张喜波
刘胜
潘亚峰
王俊杰
王刚
王利民
孙旭
李鹏辉
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102622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539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53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3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3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3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s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用于解决现有脉冲形成线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是包括重入形成线段、主开关段和负载段。所述的重入形成线段由四个直径逐渐减小且长度相等的金属圆筒、后端盖和绝缘填充介质组成。其中,四个金属圆筒包含形成线外筒、中筒、第四筒和内筒。四个金属圆筒为套在一起的一体化同轴结构。四个金属圆筒形成外线、中线和内线三个脉冲形成线。使得本发明的输出脉冲宽度达到背景技术同轴线的三倍,匹配输出阻抗为外线波阻抗的三倍。为实现相同的输出脉宽,本发明的脉冲形成线长度为背景技术同轴单线和双线的1/3。本发明的匹配输出阻抗为外线波阻抗的三倍,能够提高对高阻负载的能量传输效率,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冲形成线,特别是涉及一种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
背景技术
在脉冲功率技术领域,用于产生高电压脉冲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单同轴线(文献1:S.D.Korovin,V.V.Rostov,S.D.Polevin,Pulsed power-driven high-power microwavesources,Proceedings of the IEEE,Vol.92,No.7;July 2004)和双同轴线(也称为同轴Blumlein线)(文献2:J.C.Martin,Nanosecond pulse techniques,Proceedings of theIEEE,Vol.80,No.6;June 1992)是最常见的脉冲形成线。脉冲形成线内填充的电介质通常是高压气体或变压器油,脉冲形成宽度与形成线长度的比值分别是6.7ns/m和10ns/m。传统的同轴单线和双线结构简单,绝缘实现容易且可靠,输出脉冲功率高,但存在以下缺点:采用常用的高压气体或变压器油电介质输出百ns长脉冲时需要的同轴线长度很长。
希望获得较宽脉冲但又不希望脉冲形成装置很长的情况下,通常采用螺旋线(文献3:S.D.Korovin,V.P.Gubanov,A.V.Gunin,et al.Repetitive nanosecond high-voltage generator based on spiral forming line.[C]//Pulsed Power PlasmaScience.2011:1249-1251)、高介电常数介质(文献4:J.L.Liu,Y.Yin,B.Ge,et al.Anelectron-beam accelerator based on spiral water PFL,Laser and Particle Beams(2007),25,593–599)、固体绝缘带状线(文献5:M.T.Domonkos and J.P.O’Loughlin,Marxed transmission lines for compact pulsed power,IEEE Transactions on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Vol.20,No.6;December 2013)和脉冲形成网络(文献6:Jiancang Su,Xibo Zhang,Guozhi Liu,et al.A Long-pulse generator basedon Tesla transformer and pulse-forming network,IEEE Transaction on PlasmaScience,Vol.37,No.10;October 2009)等长脉冲产生技术,这些技术都实现了长脉冲产生装置的小型化,但存在以下缺点:系统结构复杂、绝缘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脉冲形成线结构复杂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该脉冲形成线包括重入形成线段、主开关段和负载段。所述的重入形成线段由四个直径逐渐减小且长度相等的金属圆筒、后端盖和绝缘填充介质组成。其中,四个金属圆筒包含形成线外筒、中筒、第四筒和内筒。四个金属圆筒为套在一起的一体化同轴结构。四个金属圆筒形成外线、中线和内线三个脉冲形成线。使得本发明的输出脉冲宽度达到背景技术同轴线的三倍,匹配输出阻抗为外线波阻抗的三倍。为实现相同的输出脉宽,本发明的脉冲形成线长度为背景技术同轴单线和双线的1/3。本发明的匹配输出阻抗为外线波阻抗的三倍,能够提高对高阻负载的能量传输效率,结构简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其特点是包括重入形成线段1、主开关段2和负载段3。所述的重入形成线段1由四个直径逐渐减小且长度相等的金属圆筒、后端盖4和绝缘填充介质组成。其中,四个金属圆筒包含形成线外筒5、中筒6、第四筒7和内筒8。四个金属圆筒为套在一起的一体化同轴结构:形成线外筒5的一端通过法兰与后端盖4电接触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与开关外筒10电接触连接;中筒6的一端与内筒8的一端电接触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筒7电接触连接;第四筒7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内筒8的另一端与阴极9电接触连接。四个金属圆筒的相邻圆筒之间以及端部为绝缘填充介质。
形成线外筒5、中筒6、第四筒7和内筒8形成外线、中线和内线三个脉冲形成线。形成线外筒5、中筒6与两者之间的填充绝缘介质构成外线。中筒6和第四筒7与两者之间的填充绝缘介质构成中线。第四筒7、内筒8与两者之间的填充绝缘介质构成内线。外线、中线和内线的电长度相等。
所述的主开关段2由阴极9、开关外筒10、阳极11与填充的开关气体介质组成。开关外筒10的一端通过法兰与形成线外筒5电接触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与负载外筒12电接触连接。阴极9和阳极11组成主开关的两个电极,其一端分别为自由端,阴极9的另一端与内筒8电接触连接,阳极11的另一端与负载电阻13电接触连接。
所述的负载段3由负载外筒12、负载电阻13与绝缘填充介质组成。负载外筒12的一端通过法兰与开关外筒10电接触连接,另一端通过外法兰与负载电阻13电接触在连接,负载电阻13的匹配阻抗为重入形成线段1的外线和内线阻抗之和。负载外筒12与负载电阻13之间为绝缘填充介质。
所述绝缘填充介质是高气压气体或变压器油的任一种。
所述外线、中线和内线的波阻抗比值为3: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脉冲形成线包括重入形成线段、主开关段和负载段。所述的重入形成线段由四个直径逐渐减小且长度相等的金属圆筒、后端盖和绝缘填充介质组成。其中,四个金属圆筒包含形成线外筒、中筒、第四筒和内筒。四个金属圆筒为套在一起的一体化同轴结构。四个金属圆筒形成外线、中线和内线三个脉冲形成线。使得本发明的输出脉冲宽度达到背景技术同轴线的三倍,匹配输出阻抗为外线波阻抗的三倍。为实现相同的输出脉宽,本发明的脉冲形成线长度为背景技术同轴单线和双线的1/3。本发明的匹配输出阻抗为外线波阻抗的三倍,能够提高对高阻负载的能量传输效率,结构简单。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重入形成线段,2-主开关段,3-负载段,4-后端盖,5-形成线外筒,6-中筒,7-第四筒,8-内筒,9-阴极,10-开关外筒,11-阳极,12-负载外筒,13-负载电阻,14-左界面,15-右界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参照图1。
本发明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包括重入形成线段1、主开关段2和负载段3。
所述的重入形成线段1,由4个直径逐渐减小且长度相等的金属圆筒、后端盖4和绝缘填充介质组成。其中,4个金属圆筒包含形成线外筒5、中筒6、第四筒7和内筒8。4个金属圆筒为套在一起的一体化同轴结构:形成线外筒5的一端通过法兰与后端盖4电接触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与开关外筒10电接触连接;中筒6的一端与内筒8电接触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筒7电接触连接;第四筒7的另一端开路(不连接);内筒8的另一端与阴极9电接触连接。绝缘填充介质可为高气压气体或变压器油,填充在4个金属圆筒的相邻圆筒之间以及端部。
所述的重入形成线段1,包含3个脉冲形成线(外线、中线和内线)。形成线外筒5、中筒6和前两者之间的填充绝缘介质构成外线。中筒6和第四筒7和前两者之间的填充绝缘介质构成中线。第四筒7、内筒8和前两者之间的填充绝缘介质构成内线。外线、中线和内线的电长度(即电磁波传输的时间)相等,外线、中线和内线的波阻抗比值为3:2:6。
所述的主开关段2,包括开关外筒10、阴极9、阳极11和填充的开关气体介质组成。开关外筒10的一端通过法兰与形成线外筒5电接触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与负载外筒12电接触连接。阴极9和阳极11组成主开关的两个电极,其间隙距离由主开关的具体工作条件(间隙电压、开关气体、场增强等)确定,阴极9的另一端与内筒8电接触连接,阳极11的另一端与负载电阻13电接触连接。
所述的负载段3,包括负载外筒12、负载电阻13和填充的绝缘介质组成。负载外筒12的一端通过法兰与开关外筒10电接触连接,另一端通过外法兰与负载电阻13电接触在连接。负载电阻13的另一端与阳极11电接触连接。负载的匹配阻抗(即负载输出功率最大时)为重入形成线段1的外线和内线阻抗之和。绝缘填充介质可为高气压气体或变压器油,填充在外筒12和负载电阻13之间。
形成线外筒1接地,在慢充电过程中筒6、第四筒7和内筒8这三个金属圆筒充上幅值相等的高电压,通过主开关闭合对负载放电。匹配负载的输出电压幅值为形成线充电电压的一半,输出脉宽为形成线电长度的6倍,而传统的单同轴形成线输出脉宽为形成线电长度的2倍,即此结构使输出脉冲宽度增大为原来的3倍。
本发明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脉冲形成过程进一步描述如下:
重入形成线段1的绝缘介质以变压器油为例,电磁波在变压器油介质的传输线上的传输速度为0.2m/ns,即一般同轴线的输出脉宽为10ns/m。本发明的输出脉冲宽度达到一般同轴线的三倍,即重入形成线段1的输出脉宽为30ns/m。
实际负载以相对论返波管为例,其前端无箔二极管的阻抗通常在80~100欧姆。高功率脉冲产生装置的小型化往往要求脉冲形成线的储能最大化。本发明的形成线段1仅有外线用于储能,中线和内线仅参与脉冲放电,而不参与储能。对于变压器油介质储能来说,同轴线的波阻抗为20欧姆时,储能密度达到最大。故本发明输出负载的匹配阻抗为60欧姆,对返波管负载的能量传输效率为94~98%。
假设中筒6的充电电压U0,形成线电长度为τ(其中τ=lεr 1/2/c,l为形成线的轴向长度,c为真空中的光速,εr为绝缘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开关闭合后电磁波在传输线上传输时,遇到阻抗不连续的界面时将发生波的反射和透射行为。假定中筒6与内筒8连接端所在的横截面为左界面14。假定第四筒7的开路端所在的横截面为右界面15。波在不连续界面的几个具体的波传输行为包括:
1)开关闭合行为。t=0时刻开关闭合,产生的幅值为U0/2的透射电压波传输到匹配负载上;产生的开关反射波(左界面14位置)一部分向外线传输,一部分向内线传输,幅值分别为(1/3)(-U0/2)和(2/3)(-U0/2)。
2)外线电压波的开路反射。某时刻离开左界面14向外线传输的电压波,将在之后的2τ时刻再次抵达该界面,电压幅值不变,且极性相同。
3)外线电压波在左界面14的传输行为。某时刻外线的电压波(假设电压波幅值Ux)向左界面14传输时,发生波的透反射:一部分电压幅值为Ux的透射波向负载传输(此时的开关处于导通状态);一部分电压幅值为(-2/3)Ux的透射波向内线传输;一部分电压幅值为(2/3)Ux的反射波返回外线。
4)内线电压波在右界面15的传输行为。某时刻内线的电压波(假设电压波幅值Uy)向右界面15传输时,发生波的透反射:电压幅值为(-1/2)Uy的透射波向中线传输;电压幅值为(-1/2)Uy的反射波返回内线。
5)内线电压波在左界面14的传输行为。某时刻内线的电压波(假设电压波幅值Uz)向左界面14传输时,发生波的透反射:一部分电压幅值为Uz的透射波向负载传输(此时的开关处于导通状态);一部分电压幅值为(-1/3)Uz的透射波向外线传输;电压幅值为(1/3)Uz的反射波返回内线。
6)中线电压波的短路反射。某时刻离开右界面15向中线传输的电压波,将在之后的2τ时刻再次抵达该界面,电压幅值不变,且极性相反。
7)中线电压波在右界面15的传输行为。某时刻中线的电压波(假设电压波幅值UW)向右界面15传输时,发生波的透反射:电压幅值为(-3/2)UW的透射波向内线传输;电压幅值为(1/2)UW的反射波返回中线。
根据以上各个界面的波传输分析,脉冲形成的总的波过程可描述为:
1)t<0时刻,外线初始电压幅值U0,中线、内线和负载初始电压为0。
2)t=0时刻,匹配负载出现阶跃电压波,幅值U0/2;外线出现从左界面14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外线电压变为(5/3)(U0/2);中线电压保持0不变;内线出现从左界面14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2/3)(-U0/2),使得内线电压变为(-2/3)(U0/2)。
3)t=τ时刻,外线出现向左界面14传输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外线电压变为(4/3)(U0/2);中线出现从右界面15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中线电压变为(1/3)(U0/2);内线出现从右界面15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内线电压变为(-1/3)(U0/2)。
4)t=2τ时刻,外线出现从左界面14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外线电压变为(U0/2);中线电压保持(1/3)(U0/2)不变;内线出现从左界面14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内线电压变为0;内外线向负载透射波的叠加为0。
5)t=3τ时刻,外线出现向左界面14传输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外线电压变为(2/3)(U0/2);中线出现从右界面15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中线电压变为0;内线出现从右界面15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内线电压变为(1/3)(U0/2)。
6)t=4τ时刻,外线出现从左界面14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外线电压变为(1/3)(U0/2);中线电压保持0不变;内线出现从左界面14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内线电压变为(2/3)(U0/2);内外线向负载透射波的叠加为0。
7)t=5τ时刻,外线出现向左界面14传输的阶跃电压波,幅值(1/3)(-U0/2),使得外线电压变为0;右界面15中线的反射波,与内线向中线的透射波的叠加为0,中线保持电压0不变;内线出现从右界面15来的阶跃电压波,幅值(2/3)(-U0/2),使得内线电压变为0。
8)t=6τ时刻,左界面14外线的反射波,与内线向外线的透射波的叠加为0,外线保持电压0不变;中线电压保持0不变;左界面14内线的反射波,与外线向内线的透射波的叠加为0,内线保持电压0不变;内外线向负载透射波的叠加为(-U0/2),负载电压变为0。
根据脉冲形成波过程的分析,匹配负载输出电压幅值为形成线充电电压的一半,脉宽为6τ,即单根形成线输出脉宽的3倍;放电过程中线承受的电压U0/6,时间2τ;内线承受的最大电压U0/3,时间τ。

Claims (3)

1.一种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重入形成线段(1)、主开关段(2)和负载段(3);所述的重入形成线段(1)由四个直径逐渐减小且长度相等的金属圆筒、后端盖(4)和绝缘填充介质组成;其中,四个金属圆筒包含形成线外筒(5)、中筒(6)、第四筒(7)和内筒(8);四个金属圆筒为套在一起的一体化同轴结构:形成线外筒(5)的一端通过法兰与后端盖(4)电接触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与开关外筒(10)电接触连接;中筒(6)的一端与内筒(8)的一端电接触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筒(7)电接触连接;第四筒(7)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内筒(8)的另一端与阴极(9)电接触连接;四个金属圆筒的相邻圆筒之间以及端部为绝缘填充介质;
形成线外筒(5)、中筒(6)、第四筒(7)和内筒(8)形成外线、中线和内线三个脉冲形成线;形成线外筒(5)、中筒(6)与两者之间的填充绝缘介质构成外线;中筒(6)和第四筒(7)与两者之间的填充绝缘介质构成中线;第四筒(7)、内筒(8)与两者之间的填充绝缘介质构成内线;外线、中线和内线的电长度相等;
所述的主开关段(2)由阴极(9)、开关外筒(10)、阳极(11)与填充的开关气体介质组成;开关外筒(10)的一端通过法兰与形成线外筒(5)电接触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与负载外筒(12)电接触连接;阴极(9)和阳极(11)组成主开关的两个电极,其一端分别为自由端,阴极(9)的另一端与内筒(8)电接触连接,阳极(11)的另一端与负载电阻(13)电接触连接;
所述的负载段(3)由负载外筒(12)、负载电阻(13)与绝缘填充介质组成;负载外筒(12)的一端通过法兰与开关外筒(10)电接触连接,另一端通过外法兰与负载电阻(13)电接触连接,负载电阻(13)的匹配阻抗为重入形成线段(1)的外线和内线阻抗之和;负载外筒(12)与负载电阻(13)之间为绝缘填充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填充介质是高气压气体或变压器油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线、中线和内线的波阻抗比值为3:2:6。
CN201510262236.7A 2015-05-21 2015-05-21 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 Active CN1049539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2236.7A CN104953987B (zh) 2015-05-21 2015-05-21 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2236.7A CN104953987B (zh) 2015-05-21 2015-05-21 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3987A CN104953987A (zh) 2015-09-30
CN104953987B true CN104953987B (zh) 2017-07-28

Family

ID=54168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2236.7A Active CN104953987B (zh) 2015-05-21 2015-05-21 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539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8343A (zh) * 2016-12-14 2017-05-3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高储能密度液体介质的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
CN108494281B (zh) * 2018-03-30 2019-11-0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单开关型双脉冲输出高功率脉冲调制器
CN108631640B (zh) * 2018-05-11 2019-12-27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输出脉宽可变的脉冲驱动源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1330A (ja) * 1993-12-06 1995-06-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銃用パルス伝送装置
CN102769406A (zh) * 2012-07-16 2012-11-07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环形串联加载线的连接结构
CN102809677A (zh) * 2012-07-17 2012-12-05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标定薄膜电容分压器的方法
CN104639117A (zh) * 2014-12-12 2015-05-20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空气绝缘开关及快前沿高压方波发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1330A (ja) * 1993-12-06 1995-06-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銃用パルス伝送装置
CN102769406A (zh) * 2012-07-16 2012-11-07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环形串联加载线的连接结构
CN102809677A (zh) * 2012-07-17 2012-12-05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标定薄膜电容分压器的方法
CN104639117A (zh) * 2014-12-12 2015-05-20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空气绝缘开关及快前沿高压方波发生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细线径螺旋脉冲形成线的长脉冲产生技术";潘亚峰等;《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1031;第22卷(第10期);第2488-249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3987A (zh)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3987B (zh) 同轴两级重入脉冲形成线
Stygar et al. Architecture of petawatt-class z-pinch accelerators
CN104158430B (zh) 超紧凑型高压纳秒脉冲源
CN104467795A (zh) 多级串联的ltd驱动源及其同步触发方法
CN105071787B (zh) 一种带有重入结构的脉冲形成线
CN104639117A (zh) 一种空气绝缘开关及快前沿高压方波发生器
Smith Linear induction accelerators made from pulse‐line cavities with external pulse injection
US5656873A (en) Transmission line charging
CN105306016B (zh) 同轴螺旋重入脉冲形成线
Leopold et al. Revisiting power flow and pulse shortening in a relativistic magnetron
CN102013635B (zh) 同轴屏蔽气体火花开关
Sun et al. Fast kicker systems for ALS-U
CN104836010B (zh) 一种形成线对非匹配传输线充电型高功率宽谱振荡器
CN110336185B (zh) 一种多通道气体开关
Rossi et al. Design of a 150 kV 300 A 100 Hz Blumlein coaxial pulser for long-pulse operation
CN204696226U (zh) 一种形成线对非匹配传输线充电型高功率宽谱振荡器
CN102769406B (zh) 一种环形串联加载线的连接结构
CN109714027B (zh) 一种纳秒宽谱脉冲产生装置以及产生方法
Qiu et 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n Double-Matched Marx Generators
Chen et al. Strip-line kickers and fast pulsers R&D at HEPS
Qiu et 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self-triggering linear transformer driver based on capacitive coupling
Efanov Gigawatt all-solid-state nano-and picosecond pulse generators for radar applications
CN117060893A (zh) 一种同轴匹配型PFL-Max发生器及快前沿准方波脉冲产生方法
Liu et al. Research on protection block strategy of grounding faults in HVDC converter station
CN112751429B (zh) 存储器、用于管道输电的电磁波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