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8530A - 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38530A
CN104938530A CN201510293749.4A CN201510293749A CN104938530A CN 104938530 A CN104938530 A CN 104938530A CN 201510293749 A CN201510293749 A CN 201510293749A CN 104938530 A CN104938530 A CN 104938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nergist
mosquito repellent
electric mosquito
oil
repellent tab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937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辉
李慧
祁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JI Bi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刘辉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刘辉 filed Critical 刘辉
Priority to CN20151029374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3853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38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85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组成:冬青油15%~25%、蓝桉油10%~20%、丁香油5%~10%、薄荷油5%~10%、松节油2%~5%、溶剂30%~63%。电热蚊香片含有所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和除虫菊酯类农药,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在电热蚊香片中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3%~2.0%。本发明的增效剂采用天然植物成分,安全环保无残留,对除虫菊酯类农药增效显著。本发明的电热蚊香片农药成分低,杀虫效果好,适于卫生害虫的防治;工艺简单,市场前景广阔。

Description

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具体涉及一种以植物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电热蚊香片增效剂,以及含有该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的电热蚊香片。
背景技术
蚊子、蟑螂、苍蝇等卫生害虫不仅会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者。为了杀灭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卫生害虫,加热蒸发型杀虫剂,比如电热蚊香片及其相类似的驱蚊产品,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类杀虫剂。这类杀虫剂具有使用方便、杀虫迅速等优点,但仍存在毒性和残留量大、时效短、有异味、对环境有污染等诸多缺陷,难以满足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的需求。因此,含有植物源成分的高效、低毒、安全环保的新型卫生害虫杀虫剂的研制、生产,符合当前人们的需求意愿。
植物精油是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生的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资源丰富,来源广泛,对杀虫剂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增效方式或途径。比如,冬青油对天然除虫菊素具有增效活性,丁香油可以破坏昆虫的体壁结构,增强杀虫的穿透能力;黄樟油可影响药物在昆虫体内的代谢,从而提高杀虫效果。
在农药领域,增效剂是一种常用而重要的助剂,其本身对害虫并无直接的毒杀作用,但其与杀虫成分混配后,能增加或显著增加杀虫成分的杀虫效果。鉴于增效剂的此种功效,通过添加适量的增效剂来降低杀虫成分的用药量,不仅降低了某些杀虫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减少了杀虫成分,尤其是化学合成杀虫成分,在环境中的残留量。另外,使用增效剂也是延缓害虫抗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前,电热蚊香片中普遍使用的增效剂,主要包括增效胺(MGK-264)、增效醚(S1)、八氯二丙醚、胡椒基丁醚等。这些增效剂多为化学合成成分,制取工艺都环境影响大,并在残留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对人体健康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同时,上述增效剂的增效方式单一,害虫易产生抗性,降低其相应产品的整体效果。
植物精油作为一类丰富的天然成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拓展其在卫生害虫杀虫剂,尤其是电热蚊香片上的应用,研制出增效明显并对环境友好的电热蚊香片。
发明内容
为了拓展植物精油在卫生害虫防治领域中的应用,并为后期电热蚊香片产品的开发提供条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该增效剂属于多种植物精油的组合物,对多种除虫菊酯类农药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活性,安全环保无残留,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本发明选用植物源天然成分冬青油、蓝桉油、丁香油、薄荷油、松节油作为增效剂的主要成分,并与适宜的溶剂相配伍,制备成适用于电热蚊香片的植物源增效剂。具体而言,所述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组成:冬青油15%~25%、蓝桉油10%~20%、丁香油5%~10%、薄荷油5%~10%、松节油2%~5%、溶剂30%~63%。
所述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可以优选制备成常用的油基型制剂,易于在电热蚊香片应用,并能充分发挥其增效活性。
为了制备油基型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发明人通过大量试验筛选出β-苯乙醇或马来酸二乙酯,可以作为上述植物精油的稀释溶剂。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油基型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可以按重量百分比如下的冬青油15%、蓝桉油10%、丁香油5%、薄荷油5%、松节油2%和β-苯乙醇63%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油基型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可以按重量百分比如下的冬青油25%、蓝桉油20%、丁香油10%、薄荷油10%、松节油5%和马来酸二乙酯30%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油基型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可以按重量百分比如下的冬青油20%、蓝桉油18%、丁香油6%、薄荷油8%、松节油3%和β-苯乙醇45%组成。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热蚊香片。与现有的电热蚊香片相比,本发明所述电热蚊香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含有上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在电热蚊香片中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3%~2.0%。该电热蚊香片的杀虫成分是除虫菊酯类农药。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除虫菊酯类农药选自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中的任一种或两种。试验数据表明,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对上述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增效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除虫菊酯类农药包括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但并不限于这些农药成分和其两种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积极拓展植物源精油成分在卫生害虫防治领域中的应用,筛选出冬青油、蓝桉油、丁香油、薄荷油、松节油作为欲制备的增效剂主要成分。通过活性测定试验数据证实,由上述植物源精油制备的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对多种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增效作用,为新型电热蚊香片的研制创造了条件。
与化学合成的增效剂相比,本发明探讨的植物源增效剂的成分来自于自然界,与环境的相容性好,待电热蚊香片燃烧后,在环境中残留少,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植物源增效剂成分的提取和纯化工艺,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本发明涉及的由电热蚊香片选用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取代了化学合成的增效剂,但其蚊虫的毒杀效果依然优良,植物源增效剂与多种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较好的配伍性。本发明所述的由电热蚊香片增效靶标多、增效方式多样、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气味好,克服了现有同类产品中存在的残留期长、毒性大、气味难闻、增效效果不理想的技术缺陷,符合当前人们环保健康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配方A:
以冬青油15%、蓝桉油10%、丁香油5%、薄荷油5%、松节油2%和β-苯乙醇63%作为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的组份。将上述各组份按比例称量并置入搅拌容器中,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取样检测各组份含量达到设定要求后,分装即成待用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
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配方B:
以冬青油25%、蓝桉油20%、丁香油10%、薄荷油10%、松节油5%和马来酸二乙酯30%作为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的组份。将上述各组份按比例称量并置入搅拌容器中,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取样检测各组份含量达到设定要求后,分装即成待用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
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配方C:
以冬青油20%、蓝桉油18%、丁香油6%、薄荷油8%、松节油3%和β-苯乙醇45%作为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的组份。将上述各组份按比例称量并置入搅拌容器中,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取样检测各组份含量达到设定要求后,分装即成待用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对上述三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的增效活性进行评价。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上述三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作用,本实施例通过密闭圆筒法、玻璃方箱法和模拟现场法分别进行相互验证试验。需要说明的是,限于本发明的篇幅,本实施例仅选取了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中的任一种或两种组合作为供试的农药杀虫成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结合本发明所示实施例,还可以验证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对其它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作用。因此,本发明的除虫菊酯类农药包括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但并不限于这些农药成分和其两种组合。
通过常规电热蚊香片制备工艺,制取含有上述农药杀虫成分的电热蚊香片。密闭圆筒法、玻璃方箱法和模拟现场法的供试电热蚊香片中含有所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其以不含所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的电热蚊香片作为对照。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在电热蚊香片中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3%~2.0%。
1、供试蚊种
淡色库蚊(Aedes albopictus),羽化3~5天未吸血的雌成蚊,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养虫室提供。
2、试验条件
温度,26±1℃;相对湿度,60±10%。
3、试验方法
3.1密闭圆筒法(参照GB13917.5-2009)
将电热片蚊香样品在通电预热的5个时间段后进行测试(遵循:“留首定尾中插三”的原则确定五个时段,即通电1h为第一个测定时点,企业推荐的最长有效时点为最后测定时点,在这两个时点之间再等差确定另外三个时点)。用吸蚊器从饲养笼内捕供试雌蚊约30只,放入密闭圆筒装置,使其适应5min。待其恢复正常活动后,将连续通电加热至相应时段点的载有待测电蚊片蚊香的加热器,放置在圆板的中央孔下方,并紧扣中央圆孔。熏1min后,立即移去加热器,塞上胶塞,并计时,每隔一定时间记录试蚊被击倒的试虫数。观察时限为20min。试验应设3次以上重复。每次试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试验装置。
3.2、玻璃方箱法(参照GB13917.5-2009)
将电热片蚊香样品在通电预热的5个时间段后进行测试(遵循:“留首定尾中插三”的原则确定五个时段,即通电1h为第一个测定时点,企业推荐的最长有效时点为最后测定时点,在这两个时点之间再等差确定另外三个时点)。用吸蚊器从饲养笼内捕供试雌蚊约50只,自方箱放虫口放入,使其适应5min。待其恢复正常活动后,从玻璃方箱一侧面的一下角的小门将连续通电加热至相应时段点的载有待测电蚊片蚊香的加热器放入玻璃箱中央,并在其上方放置铁丝网,以防被击倒的试虫掉落在加热器上,并立即封闭整个方箱装置,用胶条封严开始熏杀,并计时,每隔一定时间记录试蚊被击倒的试虫数。观察时限为20min。试验应设3次以上重复。每次试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试验装置。
3.3、模拟现场法(参照GB13917.10-2009)
测用吸蚊器从饲养笼内捕供试雌蚊约100只,自方箱放虫口放入,使其适应5min。待其恢复正常活动后,将供试药剂放置于地面中央,接通电源(测试电热蚊香片所定5个时段中倒数第二个时段),试验人员立即离开现场,关闭门窗,并计时。1h将被击倒试虫收集至清洁的养虫笼中恢复标准饲养。未被击倒试虫不收回,计入活虫数。24h检查死试虫数。
4、计算
重复测试的数据按线性加权回归法计算KT50、毒力回归曲线,计算24h死亡率,结果保留2位小数。
在此基础上,用等效剂量的比较法求出活性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判定是否增效的标准:活性系数=1,表示无增效;活性系数﹥1,表示具有增效作用;活性系数﹤1,表示拮抗作用。
关于采用密闭圆筒法评价上述三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配方A、配方B和配方C)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
表1,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A对右旋烯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A对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3,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A对氯氟醚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4,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A对13mg/片氯氟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5,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A对10mg/片四氟甲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表5是采用密闭圆筒法评价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A(配方A)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结果。从表1~表5可以看出,在电热蚊香片中添加增效剂A的KT50均明显小于不含增效剂A的电热蚊香片KT50,相应的活性系数均超过1.20,大于1,说明在电热蚊香片中加入其重量的0.5%~2.0%增效剂A,均提高了其杀虫农药成分的灭蚊活性,增效剂A对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及其复配组合具有增效作用。
表6,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B对右旋烯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7,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B对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8,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B对氯氟醚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9,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B对13mg/片氯氟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0,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B对10mg/片四氟甲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6~表10是采用密闭圆筒法评价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B(配方B)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结果。从表6~表10可以看出,在电热蚊香片中添加增效剂B的KT50均明显小于不含增效剂B的电热蚊香片KT50,相应的活性系数均超过1.16,大于1,说明在电热蚊香片中加入其重量的0.3%~2.0%增效剂B,均提高了其杀虫农药成分的灭蚊活性,增效剂B对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及其复配组合具有增效作用。
表11,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C对右旋烯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2,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C对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3,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C对氯氟醚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4,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C对13mg/片氯氟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5,密闭圆筒法测定增效剂C对10mg/片四氟甲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1~表15是采用密闭圆筒法评价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C(配方C)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结果。从表11~表15可以看出,在电热蚊香片中添加增效剂C的KT50均明显小于不含增效剂C的电热蚊香片KT50,相应的活性系数均超过1.25,大于1,说明在电热蚊香片中加入其重量的0.3%~2.0%增效剂C,均提高了其杀虫农药成分的灭蚊活性,增效剂C对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及其复配组合具有增效作用。
关于采用玻璃方箱法评价上述三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配方A、配方B和配方C)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
表16,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A对右旋烯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7,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A对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8,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A对氯氟醚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9,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A对13mg/片氯氟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0,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A对10mg/片四氟甲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16~表20是采用玻璃方箱法评价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A(配方A)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结果。从表16~表20可以看出,在电热蚊香片中添加增效剂A的KT50均明显小于不含增效剂A的电热蚊香片KT50,相应的活性系数均超过1.16,大于1,说明在电热蚊香片中加入其重量的0.5%~2.0%增效剂A,均提高了其杀虫农药成分的灭蚊活性,增效剂A对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及其复配组合具有增效作用。
表21,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B对右旋烯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2,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B对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3,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B对氯氟醚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4,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B对13mg/片氯氟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5,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B对10mg/片四氟甲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1~表25是采用玻璃方箱法评价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B(配方B)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结果。从表21~表25可以看出,在电热蚊香片中添加增效剂B的KT50均明显小于不含增效剂B的电热蚊香片KT50,相应的活性系数均超过1.13,大于1,说明在电热蚊香片中加入其重量的0.3%~2.0%增效剂B,均提高了其杀虫农药成分的灭蚊活性,增效剂B对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及其复配组合具有增效作用。
表26,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C对右旋烯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7,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C对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8,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C对氯氟醚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9,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C对13mg/片氯氟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30,玻璃方箱法测定增效剂C对10mg/片四氟甲醚菊酯+炔丙菊酯的增效活性
表26~表30是采用玻璃方箱法评价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C(配方C)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结果。从表26~表30可以看出,在电热蚊香片中添加增效剂C的KT50均明显小于不含增效剂C的电热蚊香片KT50,相应的活性系数均超过1.20,大于1,说明在电热蚊香片中加入其重量的0.3%~2.0%增效剂C,均提高了其杀虫农药成分的灭蚊活性,增效剂C对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及其复配组合具有增效作用。
关于采用模拟现场法评价上述三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配方A、配方B和配方C)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
表31,模拟现场法测定增效剂A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
表31是采用模拟现场法评价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A(配方A)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结果。从表31可以看出,在电热蚊香片中添加增效剂A的KT50均明显小于不含增效剂A的电热蚊香片KT50,相应的活性系数均超过1.20,大于1,说明在电热蚊香片中加入其重量的0.3%~2.0%增效剂A,均提高了其杀虫农药成分对试虫24h的死亡率,增效剂A对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及其复配组合具有增效作用。
表32,模拟现场法测定增效剂B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
表32是采用模拟现场法评价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B(配方B)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结果。从表32可以看出,在电热蚊香片中添加增效剂B的KT50均明显小于不含增效剂B的电热蚊香片KT50,相应的活性系数均超过1.15,大于1,说明在电热蚊香片中加入其重量的0.3%~2.0%增效剂B,均提高了其杀虫农药成分对试虫24h的死亡率,增效剂B对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及其复配组合具有增效作用。
表33,模拟现场法测定增效剂C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
表33是采用模拟现场法评价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C(配方C)对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活性结果。从表33可以看出,在电热蚊香片中添加增效剂C的KT50均明显小于不含增效剂C的电热蚊香片KT50,相应的活性系数均超过1.22,大于1,说明在电热蚊香片中加入其重量的0.3%~2.0%增效剂C,均提高了其杀虫农药成分对试虫24h的死亡率,增效剂C对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及其复配组合具有增效作用。
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的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8)

1.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组成:冬青油15%~25%、蓝桉油10%~20%、丁香油5%~10%、薄荷油5%~10%、松节油2%~5%、溶剂30%~6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效剂为油基型制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选自β-苯乙醇或马来酸二乙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由冬青油15%、蓝桉油10%、丁香油5%、薄荷油5%、松节油2%和β-苯乙醇63%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由冬青油25%、蓝桉油20%、丁香油10%、薄荷油10%、松节油5%和马来酸二乙酯30%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由冬青油20%、蓝桉油18%、丁香油6%、薄荷油8%、松节油3%和β-苯乙醇45%组成。
7.一种电热蚊香片,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和除虫菊酯类农药,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在电热蚊香片中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3%~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热蚊香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虫菊酯类农药选自右旋烯丙菊酯、炔丙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中的任一种或两种。
CN201510293749.4A 2015-06-01 2015-06-01 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Pending CN1049385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93749.4A CN104938530A (zh) 2015-06-01 2015-06-01 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93749.4A CN104938530A (zh) 2015-06-01 2015-06-01 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8530A true CN104938530A (zh) 2015-09-30

Family

ID=54154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93749.4A Pending CN104938530A (zh) 2015-06-01 2015-06-01 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3853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8723A (zh) * 2020-07-20 2020-10-13 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CN115152753A (zh) * 2022-06-22 2022-10-11 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长效型电热蚊香片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晓伟: "植物源蚊香增效剂的研究与开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马卫宾: "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生物活性及天然蚊虫防控剂研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8723A (zh) * 2020-07-20 2020-10-13 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CN115152753A (zh) * 2022-06-22 2022-10-11 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长效型电热蚊香片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9201B (zh) 一种复配植物源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45658A (zh) 蚊香
CN104054758A (zh) 无害植物灭虫剂
CN104938528B (zh) 一种白蚁诱杀药剂及制备方法
JP2018530602A (ja) ピレトリン高含有殺虫剤
CN106508996A (zh) 一种温室杀虫烟剂及其制备方法
KR101288334B1 (ko) 애엽 및 모과 혼합물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해충 기피용 조성물
CN104938530A (zh) 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增效剂及其电热蚊香片
CN106922751A (zh) 天然植物灭虫剂
CN104542729B (zh) 一种含印楝素的植物源杀虫气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00846A (zh) 一种可以诱杀螨虫的制作方法
CN104757025B (zh) 一种广谱驱杀虫植物及农药制品
KR101400713B1 (ko) 살충성 정유 및(또는) 식물첨가물을 함유한 살충성 조성물
KR101692667B1 (ko) 모기 기피 효과를 갖는 조성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통해 제조된 조성물, 그리고 그것을 이용한 수성 도료의 제조방법 및 이 제조방법으로 제조된 수성 도료
CN103918705B (zh) 含有螺虫乙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821413A (zh) 一种蟑螂饵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70360A (zh) 灭菌驱蚊香
CN106332919A (zh) 一种防治荔枝拟木蠹蛾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53153B (zh) 一种中草复合杀虫剂的配方与工艺
CN109793014A (zh) 一种高效低毒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65900A (zh) 防治森林害虫松墨天牛的生物农药乳油制剂
CN104397004B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3918706B (zh) 含有噻嗪酮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Ogunleye Toxicity bioassays of four different botanicals against the house hold pest: Periplaneta americana (Linnaeus)
Nagendra et al. Effect of natural mosquito repellent activity of Sticks of Tragia involucrata leav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03

Address after: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Baoan 518000 District thirteen Po building room 1303-1306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FUJI Biotech Co., Ltd.

Address before: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Baoan 518133 District thirteen Po building room 1303-1306

Applicant before: Liu Hui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