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4093A - 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4093A
CN104904093A CN201380068721.XA CN201380068721A CN104904093A CN 104904093 A CN104904093 A CN 104904093A CN 201380068721 A CN201380068721 A CN 201380068721A CN 104904093 A CN104904093 A CN 1049040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conversion equipment
conversion
electric power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87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川武男
中井琢也
大桥诚
山田润一郎
冈田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040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0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02J3/383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产生的电力的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电力控制装置具有:第一转换装置,对来自利用自然能源进行发电的发电部的直流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输出,第二转换装置,对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对蓄积电力的蓄电部进行充电,另外,对蓄电部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放电,第三转换装置,对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以及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电力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进行DC/AC转换,再向电力系统以及交流负载供给交流电力,控制部,控制第一~第三转换装置的驱动。控制部使第二转换装置放电,以使得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变得大于交流负载的功耗。本技术能够适用于例如功率调节器。

Description

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使得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产生的电力的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不仅高效地使用来自供给商用电力的电力系统的电力,还可以高效地使用利用太阳能发电而产生的电力、蓄积于电池中的电力等从多个电力源供给的电力,而进行实现最佳的电力管理的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一种功率调节器的结构。该功率调节器在进行限制输出控制时,通过用产生的电力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使得产生的电力被有效地使用。
在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能源管理系统的一个结构例。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能源管理系统11构成为,电力控制装置12经由电流表13与电力系统14连接,电力控制装置12与PV(Photovoltaics,光伏)15以及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负载17连接。
电力控制装置12具有PV用DC/DC(Direct Current:直流)转换部21、DC/AC转换部22、电池用DC/DC转换部23以及控制部24。DC/AC转换部22的AC端的端子与电力系统14以及AC负载17连接。另一方面,DC/AC转换部22的DC端的端子经由PV用DC/DC转换部21与PV15连接,并且经由电池用DC/DC转换部23与电池16连接。此处,以下,将与DC/AC转换部22的DC端的端子连接,并在与PV用DC/DC转换部21以及电池用DC/DC转换部23之间进行直流电力的供给的布线称为DC总线25。
控制部24根据能源管理系统11的状况,对PV用DC/DC转换部21、DC/AC转换部22以及电池用DC/DC转换部23进行控制。
在能源管理系统11中,如用图1的箭头A所示出的,在能源管理系统11中,由PV15产生的电力通过PV用DC/DC转换部21进行DC/DC转换,再经由DC总线25供给至DC/AC转换部22,通过DC/AC转换部22进行DC/AC转换,再供给至AC负载17,并且剩余的电力供给(逆流)至电力系统14。
另外,在利用PV15产生的电力,经由PV用DC/DC转换部21、DC总线25、电池用DC/DC转换部23对电池16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如用图2的箭头B所示出的,对电池16进行充电的电力通过电池用DC/DC转换部23进行DC/DC转换,再经由DC总线25供给至DC/AC转换部22,通过DC/AC转换部22进行DC/AC转换,再供给至AC负载17,并且剩余的电力供给(逆流)至电力系统14。
如这样地,拥有电力控制装置12的用户能够通过使利用PV15产生的电力逆流至电力系统14,来进行电力销售,从而获得因电力销售而带来的利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2-1390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图1中,在PV15的发电功率小于AC负载17的功耗的情况下,其发电功率全部消耗在AC负载17上,无法进行电力销售。另外,当PV15的发电功率很小时,向交流电力的转换效率下降,转换损耗增大。
另外,例如,在图2中,为了避免限制输出而对电池16充电的电力若不在适当的时机放出,则会全部消耗在AC负载17上,无法进行电力销售。
如这样地,利用PV产生的电力根据负载的功耗、放电的时机不同,有时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
本发明鉴于如这样的状况,其目的在于,使得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产生的电力。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控制装置具有:第一转换装置,对来自利用自然能源进行发电的发电部的直流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输出,第二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对蓄积电力的蓄电部进行充电,另外,对所述蓄电部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放电,第三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以及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电力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进行DC/AC转换,再向电力系统以及交流负载供给交流电力,控制部,控制驱动所述第一~第三转换装置,所述控制部,以使得所述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大于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放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控制方法或者程序是一种电力控制装置的电力控制方法或者使控制该电力控制装置的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所述电力控制装置具有:第一转换装置,对来自利用自然能源进行发电的发电部的直流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输出,第二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对蓄积电力的蓄电部进行充电,另外,对所述蓄电部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放电,第三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以及所述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电力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进行DC/AC转换,再向电力系统以及交流负载供给交流电力;包括以下步骤: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进行放电,以使得来自所述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变得大于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能源管理系统具有:发电部,利用自然能源进行发电,蓄电部,蓄积电力,直流总线,作为供给直流电力的路径,第一转换装置,对来自所述发电部的直流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输出,第二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对所述蓄电部进行充电,另外,对所述蓄电部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进行放电,第三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以及所述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电力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进行DC/AC转换,再向电力系统以及交流负载供给交流电力,驱动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第三转换装置;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进行放电,以使得所述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变得大于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从第二转换装置放电,以使得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变得大于交流负载的功耗。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产生的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能源管理系统中的电力的流动的图。
图2是示出能源管理系统中的电力的流动的图。
图3是示出适用本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能源管理系统的简略的结构例的图。
图5是针对充放电控制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充电时的电力的流动的图。
图7是示出放电时的电力的流动的图。
图8是针对充电以及放电的时机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针对充放电控制处理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0是针对充电以及放电的时机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示出能源管理系统的另一个结构例的图。
图12是说明学习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说明充放电控制处理的再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能源管理系统的再一个结构例的图。
图15是示出能源管理系统的再一个结构例的图。
图16是说明通用的个人电脑的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适用本技术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进行说明。
[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例]
图3示出适用本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例的框图。
在图3中,就能源管理系统31而言,构成为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力控制装置32经由电流表33与电力系统34连接,PV35、电池36、EV(ElectricVehicle:电动车)37、AC负载38以及DC负载39-1以及39-2与电力控制装置32相连接。
就电力控制装置32而言,构成为所谓的功率调节器,并控制将从与电力控制装置32连接的多个电力源(PV35、电池36或者EV37)供给的电力,供给至与电力控制装置32连接的多个负载(AC负载38还有DC负载39-1以及39-2)。
电流表33测量从电力控制装置32供给(逆流)至电力系统34的电力。能源管理系统31向电力系统34供给交流电力。
例如,PV35是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连接并构成为面板状的,根据接收的太阳光的光量来发电,将该产生的电力供给至电力控制装置32。电池36有时蓄积从电力控制装置32供给的电力,有时将蓄积的电力供给至电力控制装置32。EV37内置有蓄积从电力控制装置32供给的电力的电池,该电池根据用户使用EV37来与电力控制装置32适当连接,。
AC负载38是消耗交流电力来驱动的设备,DC负载39-1以及39-2是消耗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设备。此外,虽然在图2的结构例中,两台DC负载39-1以及39-2与电力控制装置32连接,但是也可以增减其台数。
电力控制装置32具有:PV用DC/DC转换部41、DC/AC转换部42、电池用DC/DC转换部43、EV用DC/DC转换部44、负载用DC/DC转换部45-1以及45-2、配电盘46以及系统控制部47。另外,在配电盘46上收纳有断路器51-1~51-6、电流表52-1~52-4以及DC总线53。
在电力控制装置32中,在连接电力系统34与AC负载38的电力线40上连接有DC/AC转换部42的AC端的端子,DC/AC转换部42的DC端的端子经由断路器51-1与作为供给直流电力的路径的DC总线53连接。另外,连接有PV35的PV用DC/DC转换部41经由断路器51-2与DC总线53连接。同样地,连接有电池36的电池用DC/DC转换部43经由断路器51-3与DC总线53连接,连接有EV37的EV用DC/DC转换部44经由断路器51-4以及电流表52-1与DC总线53连接。
另外,连接有DC负载39-1的负载用DC/DC转换部45-1经由断路器51-5以及电流表52-与DC总线53连接,连接有DC负载39-2的负载用DC/DC转换部45-2经由断路器51-6以及电流表52-3与DC总线53连接。AC负载38经由断路器51-7以及电流表52-4与DC/AC转换部42。
PV用DC/DC转换部41以将PV35所产生的电力设置为规定的电压的方式进行DC/DC转换(升降压),并输出至DC总线53。PV用DC/DC转换部41能够进行MPPT控制,该MPPT控制是以从PV35取出最大的电力的方式来跟踪最大输出点。
DC/AC转换部42经由DC总线53对供给的直流电力进行DC/AC转换,再将得到的交流电力经由电力线40供给至AC负载38,或者逆流回电力系统34。此外,DC/AC转换部42对从电力系统34供给的交流电力进行AC/DC转换,但是不将得到的直流电力输出至DC总线53。
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对电池36所蓄积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升降压)再输出(放电)至DC总线53,或者对经由DC总线53供给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对电池36进行充电。
就EV用DC/DC转换部44而言,当EV37与电力控制装置32连接时,对蓄积于EV37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输出(放电)至DC总线53,或者经由DC总线53对供给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对EV37进行充电。
就负载用DC/DC转换部45-1以及45-2而言,将经由DC总线53供给的电力DC/DC转换为驱动分别连接的DC负载39-1以及39-2所需要的电压,再分别供给至DC负载39-1以及39-2。
系统控制部47基于利用电流表33以及电流表52-1~52-4测量出的电流或者PV35的发电状态、电池36的充电状态等,通过控制构成电力控制装置32的各模块,来整体控制能源管理系统31。
另外,例如,系统控制部47以根据AC负载38的状态来对电池36进行充电或者放电的方式,来控制电池用DC/DC转换部43。
此外,在图3中省略连接系统控制部47与各模块的布线的图示。
在下文中,为了简化说明,使用如图4所示的能源管理系统31的结构例来进行说明。在图4的能源管理系统31中,在与图3的能源管理系统31中的结构相对应的部分上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处理]
以下,参照图5的流程图,针对能源管理系统31中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处理进行说明。该充放电控制处理是当通过PV用DC/DC转换部41对利用PV35产生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输出至DC总线53时执行。
在步骤S11中,系统控制部47判断PV35的输出电力(从PV用DC/DC转换部41输出至DC总线53的电力)是否超过AC负载38的功耗。
在步骤S11中,在判断为PV35的输出电力没有超过AC负载38的功耗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2,系统控制部47使DC/AC转换部42停止。
而且,在步骤S13中,系统控制部47通过将电池用DC/DC转换部43驱动到充电模式,对从PV用DC/DC转换部41输出至DC总线53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对电池36进行充电。
即,在PV用DC/DC转换部41的输出电力小于AC负载38的功耗的情况下,在能源管理系统31中,如用图6的箭头C所示出的,利用PV35产生的电力通过PV用DC/DC转换部41进行DC/DC转换再经由DC总线53供给至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再通过电池用DC/DC转换部43进行DC/DC转换再对电池36进行充电。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中,在判断为PV35的输出电力超过AC负载38的功耗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4,系统控制部47驱动DC/AC转换部42。
而且,在步骤S15中,系统控制部47通过将电池用DC/DC转换部43驱动到放电模式,对电池36所蓄积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向DC总线53放电。
即,在PV用DC/DC转换部41的输出电力大于AC负载38的功耗的情况下,在能源管理系统31中,如用图7的箭头D所示,通过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对从电池36放出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经由DC总线53供给至DC/AC转换部42,再通过DC/AC转换部42进行DC/AC转换。另外,如用图7的箭头E所示,通过PV用DC/DC转换部41对利用PV35产生的电力也进行DC/DC转换,再经由DC总线53供给至DC/AC转换部42,再通过DC/AC转换部42进行DC/AC转换。
此时,系统控制部47控制由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对电池36进行的放电,以使得DC/AC转换部42的输出电力变得大于AC负载38的功耗。
若采用以上的处理,则由于电池36所蓄积的电力以DC/AC转换部42的输出电力大于AC负载38的功耗的方式放出,所以其放出电力并未全部消耗在AC负载38上,剩余的电力作为剩余电力供给至电力系统34。通过这样,用户能够用利用PV35产生并蓄积于电池36中的电力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电力销售,能够有效地使用利用PV产生的电力,从而能够获得因电力销售而带来的利益。
现有技术,在家庭等中,如图8上半部分所示,在直到时刻t11为止的时间段内,在PV的发电电力小于AC负载的功耗的情况下,PV的发电电力全部消耗在AC负载上;在从时刻t11到时刻t12为止的时间段内,PV的发电电力大于AC负载的功耗的情况下,PV的发电电力的一部分消耗在AC负载上,将剩余的电力作为剩余电力Ps供给至电力系统。
另一方面,若采用上述的处理,则如图8下半部分所示,在直到时刻t11为止的时间段内,在PV的发电电力小于AC负载的功耗的情况下,用PV的发电电力作为充电电力Pc对电池进行充电;在从时刻t11到时刻t12为止的时间段内,在PV的发电电力大于AC负载的功耗的情况下,PV的发电电力的一部分消耗在AC负载上,不仅剩余的电力作为剩余电力Ps供给至电力系统,而且充电电力Pc作为放电电力Pd也供给至电力系统。通过这样,不仅利用PV35产生的电力的一部分,而且电池36所蓄积的电力也能够确实地进行电力销售,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利用PV产生的电力,从而用户能够获得因电力销售而带来的更多利益。
[充放电控制处理的他的例]
以下,参照图9的流程图,针对能源管理系统31中的充放电控制处理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此外,由于图9的流程图的步骤S21~S23、S25、S26的处理分别与图5的步骤S11~S15的处理基本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即,在步骤S21中,在判断为PV35的输出电力超过AC负载38的功耗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4,系统控制部47判断PV35的输出电力(PV用DC/DC转换部41的输出电力)与能够从电池用DC/DC转换部43的电池36放出的电力之和,是否大于规定的输出P1。
此处,如图10的左侧所示,规定的输出P1是指,DC/AC转换部42要获得在一定程度上较高的转换效率所必需的电力,即,是DC/AC转换部42的输出电力大致达到额定值的电力。在DC/AC转换部42对小于该电力的电力进行DC/AC转换的情况下,DC/AC转换的转换损耗变大,其转换效率变得极低。因此,在步骤S24中,也可以判断通过DC/AC转换部42进行DC/AC转换的转换损耗,是否小于通过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对电池36进行充电的损耗。
在步骤S21中,在判断为PV35的输出电力与能够从电池36放出的电力之和不大于规定的输出P1的情况下,或者,在判断为通过DC/AC转换部42进行DC/AC转换的转换损耗不小于(大于)通过电池用DC/DC转换部43进行充电的损耗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2,然后,对电池36进行充电。
另一方面,在步骤S21中,在判断为PV35的输出与能够从电池36放出的电力之和大于规定的输出P1的情况下,或者,在判断为通过DC/AC转换部42进行DC/AC转换的转换损耗小于通过电池用DC/DC转换部43进行充电的损耗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5,然后,从电池36放电。
此外,在步骤S26中,系统控制部47控制通过电池用DC/DC转换部43进行的电池36的放电,以使得PV53的输出电力与能够从电池36放出的电力之和达到规定的输出P1。
一般地,如图10的右侧上半部分所示,PV的发电电力随着时间变大的情况下,DC/AC转换部的AC输出也随着PV的发电电力而变大,特别是当PV的发电电力很小时,向AC电力的转换效率下降,转换损耗增大。
另一方面,如图10的右侧下半部分所示,若采用上述的处理,在直到时刻t21为止的时间段内,当PV的发电电力很小时,PV的发电电力作为充电电力Pc对电池进行充电;在时刻t21,当PV的发电电力与充电电力Pc之和变为DC/AC转换部的输出电力大致达到额定值的电力时,充电电力Pc作为放电电力Pd进行放电。通过这样,DC/AC转换部能够输出大致额定值的电力,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利用PV产生的电力。
在上文中,根据AC负载38的状态,针对控制电池36的充放电的处理进行说明,AC负载38的功耗在一天中的固定的时间段内经常变大或者变小。
因此,当电池36进行放电时,若知道AC负载38的功耗变小的时间段,则能够更确实地用从电池36放出的电力进行电力销售。
因此,在下文中,针对学习AC负载38的功耗变小的时间段,并在该时间段内电池36进行放电的例子进行说明。
[能源管理系统的他的结构例]
图11是示出能源管理系统的另一个结构例的框图。
此外,在图11的能源管理系统31中,在与图4的能源管理系统31的结构相对应的部分标记上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即,图11的能源管理系统31与图4的能源管理系统31的不同点在于,设有系统控制部101取代系统控制部47。
系统控制部101不仅具有与图4的能源管理系统31中的系统控制部47同样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学习部101a。
学习部101a在系统控制部101内的存储器等中记录以下时刻: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对从PV用DC/DC转换部41输出至DC总线53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对电池36进行充电的时刻;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对电池36所蓄积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再向DC53放电的时刻。
[学习处理]
以下,参照图12的流程图,针对图11的能源管理系统31的学习处理进行说明。
此外,由于图9的流程图的步骤S31~S33、S35、S36的处理分别与图5的步骤S11~S15的处理基本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即,在步骤S33之后,在步骤S34中,学习部101a将当时的时刻记录为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对电池36进行充电的时刻。在PV35的输出电力(PV用DC/DC转换部41的输出电力)没有超过AC负载38的功耗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处理。因此,学习部101a通过记录进行充电的时刻,来学习AC负载38的功耗变得大于PV35的输出电力的时间段。
另外,在步骤S36之后,在步骤S37中,学习部101a将当时的时刻记录为电池用DC/DC转换部43放出电池36所蓄积的电力的时刻。在PV35的输出电力(PV用DC/DC转换部41的输出电力)超过AC负载38的功耗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处理。因此,学习部101a通过记录进行放电的时刻,来学习AC负载38的功耗变得小于PV35的输出电力的时间段。
若采用以上的处理,则能够学习AC负载38的功耗变小的时间段或者变大的时间段。
[充放电控制处理的例]
以下,参照图13的流程图,针对使用来自学习处理的学习结果的充放电控制处理进行说明。
此外,由于图13的流程图的步骤S51~S53、S55、S56的处理分别与图5的步骤S11~S15的处理基本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即,在步骤S51中,在判断为PV35的输出电力超过AC负载38的功耗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54,系统控制部47判断当前的时间段是否是利用学习部101a记录了放电的时刻的时间段,即,判断是否是AC负载38的功耗变小的时间段。
在步骤S54中,在判断为不是记录有放电的时刻的时间段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52,然后,对电池36进行充电。
另一方面,在步骤S54中,在判断为是记录有放电的时刻的时间段的情况下,处理进如到步骤S55,然后,从电池36进行放电。
若采用以上的处理,则由于在AC负载38的功耗变小的时间段内,从电池36进行放电,所以能够更确实地用从电池36放出的电力进行电力销售。
另外,由于也能够利用学习部101a记录对电池36充电的时刻,所以能够证明对电池36进行充电的电力不是从电力系统34供给的夜间的廉价的电力。
进一步地,在上述说明的能源管理系统31中,在电力销售的电量变得大于来自PV15的发电电量的情况下,将电力销售的超过来自PV15的发电电量电力当作是从电力系统34供给的(购入的)电力。即,错误地将从电力系统34供给的电力当作是电力销售的。
因此,就系统控制部47而言,当从DC/AC转换部42供给至电力系统34的输出电量变得大于DC/DC转换部41的输出电量时,使得停止利用DC/AC转换部42向电力系统34供给交流电力。通过这样,使得不会将从电力系统34供给的电力当作是电力销售的。
另外,系统控制部47也可以累计因限制输出而无法进行电力销售的电量,并调整利用从电池36放电而销售的电量以使得不超过该累计量。通过这样,能够在不会错误地当作是电力销售的限度内,用从电池36放出的电力进行电力销售。
[能源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地他的结构例]
在上文中,利用PV35产生的电力经由PV用DC/DC转换部41、DC总线53、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对电池36进行充电。但是,如图14所示,PV35与电池用DC/DC转换部43也可以通过布线111连接,从而将由PV35产生的电力,经由布线111以及电池用DC/DC转换部43对电池36进行充电。
若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则能够确实地证明,对电池36进行充电的电力不是从电力系统34供给的电力。
另外,在上文中,根据接收的太阳光的光量来发电的PV35与电力控制装置32连接。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取代PV35,而是利用风力进行发电的风力发电部131与电力控制装置32连接。在这种情况下,DC/DC转换部141以将风力发电部131所产生的电力变为规定的电压的方式进行DC/DC转换,并输出至DC总线53。
此外,不仅限于风力发电部131,也可以是利用生物或者其他的自然能源进行发电的发电部或者燃料电池等与电力控制装置32连接。
然而,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能够利用硬件执行,也能够利用软件执行。在利用软件执行该一系列的处理的情况下,从记录媒介将构成其软件的程序安装于:组装入专用的硬件中的计算机,或者,通过安装各种程序而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的,例如通用的个人电脑等。
[通用的个人电脑的结构例]
图16示出通用的个人电脑的结构例。该个人电脑内置有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01。在CPU1001上经由总线1004连接有输入输出接口1005。在总线1004上连接有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02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1003。
在输入输出接口1005上连接有:由用户输入操作命令的键盘、鼠标等的输入设备组成的输入部1006,在显示设备上输出处理操作画面、处理结果的画像的输出部1007,由收纳程序、各种数据的硬盘驱动等组成的存储部1008,由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适配器等组成并执行经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的通信处理的通信部1009。另外,磁盘(包含软盘)、光盘(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压缩光盘-只读存储器)、DVD(包含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功能光盘))、光磁盘(包含MD(Mini Disc,迷你光盘))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可移动存储介质1011与读写数据的驱动器1010连接。
CPU1001按照以下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存储于ROM1002的程序,或者,从磁盘、光盘、光磁盘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可移动存储介质1011读出并安装于存储部1008,再从存储部1008加载到RAM1003的程序。在RAM1003中适当地存储有CPU1001执行各种处理所需要的数据等。
在如以上所述的计算机中,例如,CPU1001通过将存储于存储部1008的程序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005以及总线1004,加载于RAM1003并执行,从而进行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
例如,计算机(CPU1001)执行的程序能够记录于作为媒体包等的可移动存储介质1011来提供。另外,程序能够经由局域网络、互联网、数字卫星放送等有线或者无线的传输介质来提供。
在计算机中,程序能够通过将可移动存储介质1011安装于驱动器1010,从而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005,来安装于存储部1008。另外,程序能够经由有线或者无线的传输介质,由通信部1009接收,再安装于存储部1008。其他,程序能够预先安装于ROM1002、存储部1008。
此外,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可以是按照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顺序,进行时序地处理的程序,与此同时,或者也可以是在进行呼叫时等必要的时机进行处理的程序。另外,程序可以利用一个CPU处理,也可以利用多个CPU分散处理。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系统表示的是由多个装置构成的装置整体。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重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31 能源管理系统,32 电力控制装置,33 电流表,34 电力系統,35PV,36 电池,37 EV,38 AC负载,39 DC负载,40 电力线,41 PV用DC/DC转换部,42 DC/AC转换部,43 电池用DC/DC转换部,44 EV用DC/DC转换部,45 负载用DC/DC转换部,46 配电盘,47 系统控制部,51 断路器,52 电流表,53 DC总线,101 系统控制部,101a 学习部。

Claims (13)

1.一种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转换装置,对来自发电部的直流电力进行DC/DC转换后输出,所述发电部用于利用自然能源进行发电,
第二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进行DC/DC转换,来对用于蓄积电力的蓄电部进行充电,另外,对所述蓄电部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来进行放电,
第三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以及所述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电力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进行DC/AC转换,来向电力系统以及交流负载供给交流电力,
控制部,控制驱动所述第一~第三转换装置,
所述控制部,以使得所述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大于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放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转换装置,不对来自所述电力系统的交流电力进行AC/DC转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进行如下处理:
在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小于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充电,
在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大于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放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使得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与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电力之和达到所述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的大致额定值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放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与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可能电力之和小于所述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的大致额定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进行充电。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第三转换装置进行DC/AC转换的转换损耗,大于通过所述第二转换装置进行充电的损耗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充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学习部,
所述学习部学习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小于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的时间段,
在利用所述学习部学习到的所述时间段内,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放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学习部,通过记录所述第二转换装置进行放电的时刻,来学习所述时间段。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学习部还记录所述第二转换装置进行充电的时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三转换装置向所述电力系统供给的输出电量大于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停止由所述第三转换装置向所述电力系统供给交流电力。
11.一种电力控制装置的电力控制方法,
所述电力控制装置具有:
第一转换装置,对来自发电部的直流电力进行DC/DC转换后将其输出,所述发电部用于利用自然能源进行发电,
第二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进行DC/DC转换,来对用于蓄积电力的蓄电部进行充电,另外,对所述蓄电部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来进行放电,
第三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以及所述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电力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进行DC/AC转换,来向电力系统以及交流负载供给交流电力;
所述电力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以使得来自所述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大于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进行放电。
12.一种计算机执行的程序,用于控制电力控制装置,
第一转换装置,对来自发电部的直流电力进行DC/DC转换后将其输出,所述发电部用于利用自然能源进行发电,
第二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进行DC/DC转换,来对用于蓄积电力的蓄电部进行充电,另外,对所述蓄电部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来进行放电,
第三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以及所述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电力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进行DC/AC转换,来向电力系统以及交流负载供给交流电力;
所述程序的特征在于,使计算机执行包括以下步骤的处理:
以使得来自所述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大于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进行放电。
13.一种能源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电部,利用自然能源进行发电,
蓄电部,蓄积电力,
直流总线,作为供给直流电力的路径,
第一转换装置,对来自所述发电部的直流电力进行DC/DC转换后将其输出,
第二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进行DC/DC转换,来对所述蓄电部进行充电,另外,对所述蓄电部的电力进行DC/DC转换,来进行放电,
第三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以及所述第二转换装置的放电电力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进行DC/AC转换,来向电力系统以及交流负载供给交流电力,
驱动控制部,控制驱动所述第一~第三转换装置;
所述控制部,以使得来自所述第三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力大于所述交流负载的功耗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转换装置进行放电。
CN201380068721.XA 2012-12-28 2013-03-08 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 Pending CN1049040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8919 2012-12-28
JP2012288919A JP6061135B2 (ja) 2012-12-28 2012-12-28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エネルギーマネジメントシステム
PCT/JP2013/056411 WO2014103352A1 (ja) 2012-12-28 2013-03-08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エネルギーマネジメント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4093A true CN104904093A (zh) 2015-09-09

Family

ID=51020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8721.XA Pending CN104904093A (zh) 2012-12-28 2013-03-08 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66028B2 (zh)
JP (1) JP6061135B2 (zh)
CN (1) CN104904093A (zh)
DE (1) DE112013006249B4 (zh)
WO (1) WO201410335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6788A (zh) * 2018-02-19 2019-08-27 三垦电气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以及蓄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28656B2 (en) * 2014-06-17 2018-11-13 Samsung Sdi Co., Ltd. Power assist unit and power assist system
EP3226373A4 (en) 2014-11-27 2018-07-25 Kyocera Corporation Power control device,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supply system
JP2016103915A (ja) * 2014-11-28 2016-06-02 株式会社Co2O 蓄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蓄電方法
JP6664096B2 (ja) * 2016-03-29 2020-03-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N105762934B (zh) * 2016-03-30 2017-09-26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能源互联电力系统的分布式协调混杂控制方法
CN106026152B (zh) * 2016-05-19 2017-06-06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接入微电网的充放电调度方法
CN106208375A (zh) * 2016-08-11 2016-12-07 广州弘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室外智能电源管理系统
CN106410856B (zh) * 2016-11-30 2018-11-20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
US11469612B2 (en) * 2020-12-21 2022-10-11 Baidu Usa Llc Modular control and dispatch for powering data center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6458A (ja) * 1997-07-08 1999-02-16 Seinan Sogo Kaihatsu Kk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JP2011091985A (ja) * 2009-10-26 2011-05-0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直流電力供給装置、および直流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12222908A (ja) * 2011-04-06 2012-11-12 Kyocera Corp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力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1104A (en) * 1998-11-20 2000-06-27 Applied Pow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energy to a lighting system
JP2003189477A (ja) * 2001-12-14 2003-07-04 Daikin Ind Ltd 電力制御装置
WO2009155445A2 (en) * 2008-06-18 2009-12-23 Premium Power Corporation Integrated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and storage system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5652196B2 (ja) * 2010-12-27 2015-01-14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WO2013121618A1 (ja) * 2012-02-13 2013-08-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2213907A1 (de) * 2012-08-06 2014-02-06 Robert Bosch Gmbh Photovoltaikspeicher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6458A (ja) * 1997-07-08 1999-02-16 Seinan Sogo Kaihatsu Kk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JP2011091985A (ja) * 2009-10-26 2011-05-0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直流電力供給装置、および直流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12222908A (ja) * 2011-04-06 2012-11-12 Kyocera Corp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力制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6788A (zh) * 2018-02-19 2019-08-27 三垦电气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以及蓄电装置
CN110176788B (zh) * 2018-02-19 2023-07-1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基建设备系统 蓄电系统以及蓄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3006249T5 (de) 2015-10-08
WO2014103352A1 (ja) 2014-07-03
JP6061135B2 (ja) 2017-01-18
JP2014131448A (ja) 2014-07-10
US20150333524A1 (en) 2015-11-19
US9866028B2 (en) 2018-01-09
DE112013006249B4 (de) 2019-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4093A (zh) 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
CN104919675A (zh) 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方法、程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
Qiu et al. A field validated model of a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for microgrids
US8232676B2 (en) Uninterruptible fuel cell system
JP3352662B2 (ja) 二次電池システムを用いた電力系統安定化装置および電力系統安定化方法
US9496725B2 (en) Power control apparatus, method, program, and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torage battery unit
US20190067989A1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method
Bao et al. Battery charge and discharge control for energy management in EV and utility integration
Chen et al. Design optimization for the hybrid power system of a green building
Gao et al. Annual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photovoltaic-energy storage microgrid based on retired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ies
KR102013413B1 (ko) Ess의 hils 개발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ess의 운전 방법
Dakkak et al. Operation strategy of residential centralized photovoltaic system in remote areas
JP2015065740A (ja) スマートハウスの最適制御法
Chauhan et al. Manage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and battery bank for power losses optimization
US11868149B2 (en) Power control system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CN102097820A (zh) 太阳能峰谷电力调节系统
US20220006294A1 (en) Power control system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CN116632803A (zh) 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的架构
WO2017163747A1 (ja) 蓄電システム、充放電制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193317A (ja) 蓄電システム、充放電制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164303A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KR20210081092A (ko) 이종 분산 자원과 연계된 에너지 저장 장치의 지능형 운전 방법 및 장치
CN114221365B (zh) 基于v2g微网系统的电能控制方法和v2g微网系统
KR102046821B1 (ko) 솔라셀을 이용한 발전 시스템의 발전 전압에 따른 전력 분배 및 송전 제어 장치
CN111245022B (zh) 用于海岛风光柴储微电网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