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96464A -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96464A
CN104896464A CN201410078503.0A CN201410078503A CN104896464A CN 104896464 A CN104896464 A CN 104896464A CN 201410078503 A CN201410078503 A CN 201410078503A CN 104896464 A CN104896464 A CN 104896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bed
solid
inlet side
burner hear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785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车战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07850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96464A/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73623 priority patent/WO2015131820A1/zh
Publication of CN104896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64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ONLY SOLID FUEL
    • F23B50/00Combustion apparatus in which the fuel is fed into or through the combustion zone by gravity, e.g. from a fuel storage situated above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B50/02Combustion apparatus in which the fuel is fed into or through the combustion zone by gravity, e.g. from a fuel storage situated above the combustion zone the fuel forming a column, stack or thick layer with the combustion zone at its bottom
    • F23B50/04Combustion apparatus in which the fuel is fed into or through the combustion zone by gravity, e.g. from a fuel storage situated above the combustion zone the fuel forming a column, stack or thick layer with the combustion zone at its bottom the movement of combustion air and flue gases being substantially transverse to the movement of the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ONLY SOLID FUEL
    • F23B10/00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bustion chambers
    • F23B10/02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bustion chambers including separate secondary combustion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ONLY SOLID FUEL
    • F23B50/00Combustion apparatus in which the fuel is fed into or through the combustion zone by gravity, e.g. from a fuel storage situated above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B50/02Combustion apparatus in which the fuel is fed into or through the combustion zone by gravity, e.g. from a fuel storage situated above the combustion zone the fuel forming a column, stack or thick layer with the combustion zone at its bottom
    • F23B50/06Combustion apparatus in which the fuel is fed into or through the combustion zone by gravity, e.g. from a fuel storage situated above the combustion zone the fuel forming a column, stack or thick layer with the combustion zone at its bottom the flue gases being removed downwards through one or more openings in the fuel-supporting surf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ONLY SOLID FUEL
    • F23B80/00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creating a distinct flow path for flue gases or for non-combusted gases given off by the fuel
    • F23B80/04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creating a distinct flow path for flue gases or for non-combusted gases given off by the fuel by means for guiding the flow of flue gases, e.g. baff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MCASINGS, LININGS, WALLS OR DO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USTION CHAMBERS, e.g. FIREBRIDGES; DEVICES FOR DEFLECTING AIR, FLAMES OR COMBUSTION PRODUCTS IN COMBUSTION CHAMBERS; SAFETY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USTION APPARATUS; DETAILS OF COMBUSTION CHAMB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3M9/00Baffles or deflectors for air or combustion products; Flame shields
    • F23M9/06Baffles or deflectors for air or combustion products; Flame shields in fire-box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该燃烧方法是在炉膛内形成堆料层,该炉箅上方的炉膛在堆料层的一侧形成为进风侧,与该进风侧相对的另一侧形成为燃烧侧;该堆料层将进风侧与燃烧侧隔离开,从进风侧进风,在燃烧时,燃料燃烧产生燃烧火焰,燃料被加热析出挥发份,风横向穿过燃料层,带着析出的挥发份和燃烧火焰从燃烧侧穿出朝向燃烧腔流动,挥发份被燃烧火焰产生的热点燃,进入燃烧腔燃烧。本发明不但使挥发份的充分燃烧,而且能够实现自动有序进料和燃烧速度的自然匹配,解决了熔灰问题,保证了稳定持续燃烧。

Description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燃料燃烧领域,具体地讲,有关于一种固体燃料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从燃料分类角度来看,固体燃料因资源丰富、使用安全,是现代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燃烧材料,特别是煤。另外,随着以煤为代表的矿物质固体燃料的需求量的增大、资源的减少,以及全球新能源运动的展开,可再生的生物质燃烧材料,如秸杆、稻草、木材、木屑、枯枝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使用生物质燃烧材料的主要方式直接点燃燃烧,这种方式燃烧效率非常低,并产生大量的黑烟,造成环境污染。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试图采用现有的燃煤炉具来燃烧生物质燃料。由于生物质燃烧材料与固定碳含量较高的矿物质燃烧材料的燃烧特性具有比较大的区别,现有的燃烧炉具并不能适应由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构成的固体燃料的燃烧,造成燃烧效率低,存在排放污染等问题,从而制约了生物质燃烧材料的应用。另外,现在大量使用的煤都是固定碳含量比较高的高级煤,例如无烟煤、烟煤等,一些低级煤,例如褐煤、泥煤等,利用现有的燃烧装置,也同样存在燃烧效率低,冒黑烟等问题,因此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本发明人在仔细研究后发现,生物质燃烧材料和低级煤(例如褐煤、泥煤等)与高级煤的相比,主要的区别是,高级煤的固定碳含量很高(一般在90%以上),因此在燃烧时主要是固定碳燃烧方式;而生物质燃烧材料和低级煤的固定碳含量比较低,而挥发份含量比较高(大概在50%-70%)。这种挥发份含量高的固体燃料,主要存在两个特点:1)挥发份析出温度低于挥发份燃点;2)挥发份的燃点高于灰熔点。 
目前的燃烧炉一般分为正向燃烧炉和反式燃烧炉两种,由于生物质燃料和 低级煤存在上述特点,采用这两种燃烧炉都无法实现持续高效燃烧。 
在采用现有的正向燃烧炉燃烧时,存在如下问题: 
1)燃烧效率低。在燃烧时,由于挥发份的析出温度低于挥发份的燃点,挥发份首先析出并以黑烟的方式排放到空气中,剩余的固定碳部分再进行燃烧,这样只利用了其中的固定碳燃烧产生的热量,不但燃烧效率比较低,而且存在排放污染。 
2)不能持续燃烧。现有的燃烧装置一般是通过炉篦进风,使得炉篦上的固体燃料进行高温燃烧,由于灰熔点低于挥发份和固定碳的燃点,在炉箅上固定碳燃烧的高温环境下,燃烧后的炉灰处于呈粘稠状的熔融状态,会糊在炉箅上,无法通过炉箅或者其它排灰机构(例如拨灰棒)正常排出,使得该粘稠状的炉灰混合在正在燃烧的燃料中,极大地影响了燃料的燃烧效率。并且,该粘稠状的炉灰粘在炉箅子上,堵塞了炉箅上的进风通道,一段时间后会将炉箅糊死,使得燃烧炉无法继续工作。 
反式燃烧炉的特点是,出火口低于炉箅,使燃烧产生的火焰反向通过炉箅后再到达出火口。这种燃烧方式与正向燃烧相比,析出的挥发份可以在通过炉箅时被火焰点燃,燃烧效率得到了提高。然而由于高温火焰位于炉箅位置,这也使得炉箅位置的温度非常高,在高温环境下,燃烧后的炉灰处于呈粘稠状的熔融状态,会糊在炉箅上,堵塞了炉箅的气流通道,很快就会将炉箅糊死,使得燃烧炉无法继续工作。 
专利号为01220213695.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各种固体可燃物充分燃烧的多点配风正反烧充分燃烧的热风炉900。如图2所示,该热风炉包括炉体,炉体内分别设有上燃烧室92和下燃烧室93,上燃烧室92和下燃烧室93的底部分别设有上炉箅94和下炉箅95,下炉箅95的下方为除灰室96,下燃烧室93的炉体上设有出烟口98。上燃烧室92内设有上部与炉体内壁为一体,下部缩径为圆筒的漏斗状燃烧仓910,漏斗状燃料仓910的下端口位于上炉箅94上,漏斗状燃料仓910的中心处纵向设有下端开口的圆筒状烟火通道911,漏斗状燃料仓910下部的外壁与炉体9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环形上风道912,漏斗状燃料仓910下部圆筒的外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进风孔913,炉体91 的外壁上开设有两个与环形风道相连通的进风口914,进风口914处连接有风筒915。 
该热风炉试途通过正反烧结合来解决正向燃烧和反式燃烧存在的问题,然而该热风炉900在使用时,存在有如下缺陷而无法持续使用: 
1)由于上燃烧室92与下燃烧室93之间通过上炉箅94分隔,在燃烧过程中,上燃烧室92内不完全燃烧的燃料需要落入到下燃烧室93继续燃烧,如果落入下燃烧室93内不完全燃烧的燃料的燃烧速度不能匹配上通过上炉箅94向下燃烧室93落料的速度,下燃烧室93内堆的不完全燃烧的燃料越来越多,一段时间后,会将下燃烧室93内的出烟口98堵上,不但无法继续燃烧,而且燃烧室内的燃气会从进风口冒出,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然而由于不同燃料的燃烧速度存在差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难保证上下燃烧室的燃烧速度完全匹配,使该热风炉使用时存在不安全隐患。 
2)燃料在上燃烧室92中进行燃烧,火焰需要穿过上炉箅进入到下燃烧室,从而使得上炉箅位置的温度仍然很高,上炉箅上仍然存在熔灰问题,燃烧一段时间后,上炉箅熔融的炉灰将上炉箅上的燃料粘结在一起,无法通过上炉箅向下燃烧室落料,燃料只能在上燃烧室燃烧,上炉箅上灰烬最终完全将上炉箅糊住,从而造成热风炉无法持续工作。 
3)如图2所示,该热风炉为提高燃烧效率,从下燃烧室93底部的下炉箅95下风大量配风,造成下炉箅95位置的温度过高,而一些固体生物质燃料(如秸秆)的灰熔点比较低,从而使得该热风炉在燃烧固体生物质燃料时产生融灰现象,使得燃烧产生的灰份处于粘稠的熔融状态,而粘结下炉箅95上。这样在该热风炉工作一段时间后,下炉箅95的缝隙被融灰糊上,无法有效排灰,从而造成该热风炉无法持续工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适合挥发份含量高的固体燃料(例如生物质燃料)燃烧的固体燃料燃烧炉,来克服现有燃烧炉存在的上述缺陷,实现固体燃料的有序可控燃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体燃料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不但能够使固体燃料中的挥发份充分燃烧,而且解决了熔灰问题,并在燃烧过程中,实现燃烧速度的自然匹配,可随着燃烧的进行自动有序进料,保证了燃料的持续燃烧。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在炉膛顶部设有进料口,在炉膛内对应进料口设有承接从进料口进入的燃料的炉箅,从进料口进入的燃料在炉箅上形成堆料层,该炉膛在堆料层的一侧形成为进风侧,与该进风侧相对的另一侧形成为燃烧侧;该堆料层将进风侧与燃烧侧隔离开,由该堆料层构成隔离进风侧与燃烧侧的隔离体;在炉膛的燃烧侧设有连通于尾气出口的燃烧腔;其中,在燃烧时,点燃该堆料层,从堆料层的进风侧进风,风横向穿过堆料层,从堆料层的燃烧侧穿出,燃烧火焰朝向燃烧腔燃烧,燃料随着体积变小而逐渐下移,新燃料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补充到堆料层上,被加热后析出挥发份;风带着析出的挥发份从堆料层的燃烧侧穿出并朝向燃烧腔流动,挥发份被朝向燃烧腔燃烧的燃烧火焰点燃,进入燃烧腔燃烧,燃烧尾气从尾气出口排出;同时,析出挥发份后的固定碳燃料被点燃,进行固定碳燃烧,产生新的燃烧火焰,燃尽后产生的灰烬通过堆料层底部的炉箅排出,随着燃烧的进行,新燃料不断补充的堆料层上,形成燃烧循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包括炉膛,在炉膛上设有向炉膛内供风的进风口,在炉膛顶部具有固体燃料进料口,在炉膛内对应所述进料口设置有承接从进料口进入的固体燃料的炉箅,固体燃料在进料口与炉箅之间形成堆料层,该炉箅上方的炉膛在堆料层的其中一侧形成为进风侧,与该进风侧相对的另一侧形成为燃烧侧;由该堆料层构成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隔离体;在所述燃烧侧形成有导通于尾气出口的燃烧腔,从而进入炉膛的风所产生的主气流由进风侧大致横向穿过堆料层后进入燃烧腔,最后从尾气出口排出。 
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燃烧方法和燃烧装置,由于在燃烧过程中,在燃料析出挥发份和进行固定碳燃烧都在堆料层,随着燃烧的进行,燃料析出挥发份后体积变小,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向下移动,并逐渐被下层燃烧火焰点燃,新燃料自动从进料口补入到堆料层上,下层燃料的固定碳燃烧又为上层新燃料挥发份析 出提供所需的热量,新燃料的补充速度取决于下层燃料的燃烧速度,从而自然实现了上层挥发份析出与固定碳燃料燃烧速度的匹配,有效解决了现有热风炉因燃烧速度不匹配而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同时,在燃烧过程中,新补充到堆料层的燃料被下层固定碳燃料加热析出的挥发份随着气流朝向燃烧腔流动,而下层固定碳燃料燃烧产生火焰也在气流带动下朝向燃烧腔燃烧,在挥发份经过燃烧火焰时,被燃烧火焰产生的高温点燃,从而实现了挥发份的充分燃烧。并且,由于本发明的燃烧装置可以随着燃烧的进行利用重力自动有序进料,可以使燃烧炉处于无人值守的运行状态,不但节省了人力,而且由于堆料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得固定碳燃烧和挥发份析出一直处于连续稳定的燃烧状态下,有效保证了挥发份的充分燃烧,提高了燃烧效率,实现了燃烧炉的有序可控燃烧。 
另外,由于本发明从堆料层的一侧进风,在堆料层与进风侧相对的燃烧侧设置燃烧腔。这样,在气流的带动下,下层固定碳燃烧的高温火焰从堆料层的燃烧侧穿出,在燃烧侧形成高温火焰区,为挥发份提供点燃所需的高温环境,而堆料层在底部炉箅位置几乎没有气流通过,从而在底部炉箅位置不存在高温火床。并且,随着燃烧的进行,体积变小的固定碳燃料逐步下移,燃烧时间越长的固定碳燃料位于越向下的位置,使得下部的固定碳燃烧层越向下温度越低,燃烧所产生的炉灰也在固定碳燃料向下移动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底部炉箅被排入到下部的灰室中,有效解决了现有燃烧炉存在的熔灰问题,保证了燃烧炉的持续稳定燃烧。 
并且,由于本发明的堆料层构成进风侧与燃烧侧的隔离体,使得进风侧的风只能穿过堆料层才能进入燃烧侧,从而实现了进风侧的风对燃料燃烧和挥发份燃烧的有效供给。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堆料层在进风侧和燃烧侧之间的两相对侧面与炉膛内壁相接,从而将进风侧与燃烧侧隔离。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炉箅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的侧壁面,与堆料层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两侧面可形成的自然堆放坡度一致或位于该自然堆放坡度内侧,从而使得堆料层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 的两侧壁面与炉膛内壁相接。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炉箅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为竖直侧壁。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炉箅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为倾斜侧壁。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堆料层位于燃烧侧的侧面外侧可形成为不对堆料层侧面形状进行限制的开放式结构。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堆料层位于燃烧侧的侧面外侧可形成有具有开口或孔隙结构的侧壁。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进料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可小于炉箅堆料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进料口的位置设置成,堆料层在进风侧形成有自然堆放坡度。在该例子的一个具体例子中,所述进风口高于自然堆放坡度的上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炉箅的边缘均可与炉膛内壁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炉箅在燃烧腔的一侧边缘与炉膛内壁具有间隔。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的燃烧腔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的燃烧腔可连接于换热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的燃烧腔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向换热装置供热的出口。 
实验证明,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燃烧炉,挥发份几乎可以被完全燃烧,燃烧炉的燃烧效率达到95%以上,并且没有黑烟排放,实现了挥发份含量高的固体燃料燃烧的洁净排放。本发明的燃烧炉充分利用了重力和热量传递的特性,不但能够符合燃料原理的要求,实现了燃料的自动有序燃烧,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从而为挥发份高的固体燃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正反烧热风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燃烧装置的燃烧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燃烧装置的进风侧与燃烧侧炉膛侧壁为竖直侧壁的侧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燃烧装置的进风侧与燃烧侧炉膛侧壁为倾斜侧壁的侧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燃烧装置的进风侧与燃烧侧炉膛侧壁为弧形侧壁的侧;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燃烧装置炉箅的一侧边缘与炉膛内壁具有间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的另一种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燃烧装置的燃烧侧具有孔隙结构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燃烧装置的燃烧侧具有带开口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燃烧装置的炉箅边缘均与炉膛内壁相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燃烧装置具有倾斜炉箅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燃烧装置具有两个燃烧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燃烧装置100;换热装置200;尾气排出口201; 
炉膛10;进风侧101;燃烧侧102;侧壁面103、104; 
堆料层1;两相对侧面161、162;自然堆放坡度16;进料口11;进风口12;侧壁13;孔隙结构131;开口132;炉箅14;进料斗15; 
燃烧腔3;燃烧腔出口31; 
灰室4; 
固体燃料5;挥发份51;析出挥发份后的固定碳燃料52;炉灰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如图2至图5所示,在炉膛10顶部设有进料口11,在炉膛10内对应进料口11设有承接从进料口11进入的固体燃料的炉箅14,从进料口11进入的燃料在炉箅14上形成堆料层1,该炉箅14上方的炉膛10在堆料层1的一侧形成为进风侧101,与该进风侧101相对的另一侧形成为燃烧侧102,该堆料层1将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隔离开,由该堆料层1构成炉箅14上方的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的隔离体;燃烧侧102设有连通于尾气出口201的燃烧腔3。燃烧时,点燃该堆料层1,从堆料层1的进风侧101进风,风横向穿过堆料层1,从堆料层1的燃烧侧102穿出,风带着燃烧火焰朝向燃烧腔3燃烧,燃料随着体积变小而逐渐下移,新燃料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补充到堆料层1上,被加热析出挥发份51,风带着析出的挥发份51从堆料层1的燃烧侧102穿出并朝向燃烧腔3流动,挥发份51被朝向燃烧腔3燃烧的燃烧火焰点燃,进入燃烧腔3燃烧,燃烧尾气从尾气出口201排出;同时,析出挥发份51后的固定碳燃料52被点燃,进行碳燃烧,产生新的燃烧火焰,燃尽后产生的灰烬53通过堆料层1底部的炉箅14排出,随着燃烧的进行,新燃料不断补充的堆料层1上,形成燃烧循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燃烧方法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100。如图2至图14所示,该燃烧装置100包括炉膛10,该炉膛10设有向炉膛内供风的进风口12,在炉膛10顶部具有固体燃料进料口11,在炉膛10内对应所述进料口11设置有承接从进料口11进入的固体燃料5的炉箅14,固体燃料5在进料口11与炉箅14之间形成堆料层1,该炉箅14上方的炉膛10在堆料层1的其中一 侧形成为进风侧101,与该进风侧101相对的另一侧形成为燃烧侧102,该堆料层1将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隔离开,由该堆料层1构成隔离进风侧101和燃烧侧102的隔离体。在燃烧侧102形成有导通于尾气出口201的燃烧腔3,从而进入炉膛10的风所产生的主气流由进风侧101大致横向穿过堆料层1后进入燃烧腔3,最后从尾气出口201排出。 
本发明进入炉膛10的风产生的主气流是指风产生的主要的气流,该气流从堆料区1的进风侧101大致横向穿过堆料区1从燃烧侧102穿出;在燃烧过程中进入炉膛10的风主要产生横向穿过堆料区1的气流,堆料区1底部炉箅14位置几乎没有气流穿过或者会有微弱的气流从底部炉箅14穿过,只要该微弱的气流不影响主要气流方向,就不会对本发明燃烧装置的效果产生影响,即本发明燃烧装置只要能够保证燃烧过程中主要气流方向是从堆料层1进风侧101进入并从燃烧侧102穿出大致横向穿过堆料层1形成侧向燃烧方式即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中的堆料层1是指固体燃料在进料口11与炉箅14之间形成的料堆。该堆料层1在燃烧过程中,上层新进入的燃料先被加热到挥发份析出温度而析出挥发份,随后被点燃进行固定碳燃烧,随着燃烧的进行燃料体积变小而逐渐下移,燃尽后产生的灰烬53通过炉箅14排出;同时,新燃料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补充到堆料层1上,如此循环,进料口11与炉箅14之间的堆料层1在燃烧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保持稳定的堆料形状。 
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燃烧方法和燃烧装置100,由于在燃烧过程中,燃料析出挥发份51和进行固定碳燃烧都在炉箅14上方的炉膛内,随着燃烧的进行,燃料析出挥发份51后体积变小,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向下移动,并逐渐被下层燃烧火焰点燃,新燃料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从进料口11补入到堆料层1上,下层燃料的固定碳燃烧又为上层燃料挥发份析出提供所需的热量,新燃料的补充速度取决于下层燃料的燃烧速度,从而自然实现了上层挥发份析出与固定碳燃料52燃烧速度的自然匹配,有效解决了现有热风炉因燃烧速度不匹配而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同时,如图2所示,在燃烧过程中,燃料被下层固定碳燃料52加热析出的 挥发份51随着气流朝向燃烧腔3流动,而下层固定碳燃料52燃烧产生火焰也在气流带动下朝向燃烧腔3燃烧,在挥发份51经过燃烧火焰时,被燃烧火焰产生的高温点燃,从而实现了挥发份的充分燃烧。并且,由于本发明可以随着燃烧的进行利用重力自动有序进料,可以使燃烧装置处于无人值守的运行状态,不但节省了人力,而且由于堆料层1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堆料层1在燃烧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堆料形状,使得炉膛1内的固定碳燃烧和挥发份析出一直处于连续稳定的燃烧状态下,有效保证了挥发份的充分燃烧,提高了燃烧效率,实现了燃烧装置的有序可控燃烧。 
另外,由于本发明从堆料层1的一侧进风并与进风侧101相对的燃烧侧102设置燃烧腔3,从而使得主气流大致横向穿过堆料层1从燃烧侧102穿出,在堆料层1的燃烧侧102形成高温火焰区,为挥发份提供点燃所需的高温环境,从而形成侧向燃烧方式。这种燃烧方式,由于燃烧火焰主要集中在堆料层1的侧面,在炉箅14位置不存在高温火床;并且随着燃烧的进行,体积变小的固定碳燃料逐步下移,燃烧时间越长的固定碳燃料位于越向下的位置,使得堆料层1下部的固定碳燃烧层越向下温度越低,燃烧所产生的炉灰53也在固定碳燃料52向下移动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底部炉箅14被排入到下部的灰室4中,从而有效避免了在炉箅位置熔灰而造成的糊炉箅等问题,保证了燃烧装置的持续稳定燃烧。 
如图2所示,在进料口11上可设置有进料斗15,以利于向堆料区1进料。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堆料层1位于燃烧侧102的侧面外侧可形成为不对堆料层1侧面形状进行限制的开放式结构。这样,燃烧时,在气流带动下,从燃烧侧102的堆料层1侧面穿出的燃烧火焰和挥发份直接进入燃烧腔3燃烧,结构更为简单。 
如图10、图11所示,在本发明另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堆料层1位于燃烧侧102的侧面外侧可形成有具有开口132或孔隙结构131的侧壁13,从而从燃烧侧102的堆料层1侧面穿出的燃烧火焰和挥发份通过该开口132或孔隙结构131进入燃烧腔3燃烧。侧壁13的孔隙结构131可为炉箅结构,或栅栏结构,或栅格结构,或孔板结构等,只要具有孔隙能够使火焰和挥发份通过即可,其 具体结构可不做限制。该开口132可高于燃烧侧形成的自然堆放坡度设置,以避免固体燃料直接从开口132处掉落。 
在本发明的燃烧装置100的可选例子中,堆料层1在进风侧101和燃烧侧102之间的两相对侧面161、162与炉膛内壁相接,以将炉箅14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101的空间与燃烧侧102由堆料层1隔离开。这样,进入进风侧101的风产生的气流只能穿过堆料层1才能到达燃烧侧102,避免了风从堆料层1外面通过而做无用功,保证了穿过堆料层1的风的有效供给。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炉箅14上方的炉膛10在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的侧壁面103、104,与堆料层1在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之间的两侧面161、162可形成的自然堆放坡度16一致或位于该自然堆放坡度16内侧,从而使得堆料层1在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之间的两侧壁面103、104与炉膛内壁相接,如图3至图5所示。 
该炉箅14上方的炉膛10在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之间的两相对侧内壁的侧壁面103、104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设置,只要不超出自然堆放坡度16外侧,能够使得堆料层1的两侧壁面103、104与炉膛侧壁面103、104相接即可,其具体形状可不做限制。如图3示出了炉箅14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的两侧壁面103、104为竖直侧壁的例子,图4示出了炉箅14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的两侧壁面103、104为倾斜侧壁的例子,图5示出了炉箅14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的两侧壁面103、104为弧形侧壁的例子。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炉箅14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101与燃烧侧102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的两侧壁面103、104的形状并不限于图中示出的形状,还可以设置成其它多种形状,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本发明堆料层1的一个可选例子中,进料口1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可小于底部炉箅14堆料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在固体燃料5进入到堆料层1后,如图2所示,可以在堆料区1内形成上小下大的堆料层。这种堆料方式,可以使得上部燃料层的气流穿过厚度小于下层堆料层的厚度,在燃烧过程中,下层固定碳燃料有较大的面积,有利于固定碳燃料的充分燃烧,而上层燃料层 的厚度较小,有利于气流的快速穿过将挥发份51带到堆料层1燃烧侧102的燃烧腔3进行燃烧。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进料口11的位置可设置成,堆料层1在炉膛10进风侧101形成有自然堆放坡度。在该例子的一个具体例子中,进风口12可高于自然堆放坡度的上表面,从而在燃烧时向进风侧101供风。 
在本发明中,进风口12可如图2所示设置于炉膛10的侧壁上,也可如图10所示,设置于炉膛10的顶部。当然,并不限于图中所所示的方式,只要能够向堆料区1的一侧供风并形成大致横向穿过堆料层的主气流即可,其具体设置位置可以不做限制。 
如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例子中,炉箅14的边缘均可与炉膛14内壁相连接,从而覆盖炉膛内的整个区域。如图2、图6、图7所示,炉箅14在燃烧腔3的一侧边缘与炉膛10内壁具有间隔。如图6所示,该炉箅14可水平设置在炉膛10内;也可如图13所示,炉箅14倾斜设置在炉膛10内。该炉箅14的结构形式并不限于以上几种,炉箅14的设置只要能够承接固体燃料,在进料口11与炉箅14之间形成堆料层1,避免堆料层1的固体燃料直接掉落即可,其具体形式可不做限制。 
在本发明中,燃烧腔3连接有换热装置200,以利用燃烧腔3燃烧产生的热。该换热装置200可以是供暖的换热器、炕、炊具、水套等。如图2示出了在燃烧腔3设置换热器的例子;图6示出了燃烧腔3具有向换热装置供热的出口31的例子,该出口31上可放置锅或其它换热装置。该出口31可设置多个,可都用于炊事,也可以部分用于供暖,部分用于炊事。如图10所示,燃烧腔3可具有向火炕供热的出口32,热气流进入火炕换热后最后经由尾气出口201排出。 
在本发明中,如图14所示,根据需要,燃烧腔3可以设置有2个或两个以上,以适用于各种实际换热需求。 
实验证明,采用本发明的上述侧向燃烧方式的燃烧方法和燃烧装置,挥发份几乎可以完全燃烧,燃烧效率高达到95%以上,并且没有黑烟排放,实现了挥发份含量高的固体燃料燃烧的洁净排放。本发明充分利用了重力和热量传递 的特性,实现了燃料的自动有序燃烧,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为挥发份高的固体燃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发明的上述描述仅为示例性的属性,因此没有偏离本发明要旨的各种变形理应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这些变形不应被视为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炉膛顶部设有进料口,在炉膛内对应进料口设有承接从进料口进入的燃料的炉箅,从进料口进入的燃料在炉箅上形成堆料层,该炉箅上方的炉膛在堆料层的一侧形成为进风侧,与该进风侧相对的另一侧形成为燃烧侧;该堆料层将进风侧与燃烧侧隔离开,由该堆料层构成隔离进风侧与燃烧侧的隔离体;在炉膛的燃烧侧设有连通于尾气出口的燃烧腔,其中,
点燃该堆料层,从堆料层的进风侧进风,风横向穿过堆料层,从堆料层的燃烧侧穿出,堆料层的燃烧火焰朝向燃烧腔燃烧,燃料随着体积变小而逐渐下移,新燃料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补充到堆料层上,被加热后析出挥发份;风带着析出的挥发份从堆料层的燃烧侧穿出并朝向燃烧腔流动,挥发份被朝向燃烧腔燃烧的燃烧火焰点燃,进入燃烧腔燃烧,燃烧尾气从尾气出口排出;同时,析出挥发份后的固定碳燃料被点燃,进行碳燃烧,产生新的燃烧火焰,燃尽后产生的灰烬通过堆料层底部的炉箅排出,随着燃烧的进行,新燃料不断补充的堆料层上,形成燃烧循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堆料层在进风侧和燃烧侧之间的两相对侧面与炉膛内壁相接,从而将进风侧与燃烧侧隔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炉膛的进料口与炉箅之间的位于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的侧壁面,与堆料层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两侧面可形成的自然堆放坡度一致或位于该自然堆放坡度内侧,从而使得堆料层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两侧面与炉膛内壁相接。
4.一种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包括炉膛,在炉膛上设有进风口和固体燃料进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设在炉膛顶部,在炉膛内对应所述进料口设置有承接从进料口进入的固体燃料的炉箅,固体燃料在进料口与炉箅之间形成堆料层,该炉箅上方的炉膛在堆料层的其中一侧形成为进风侧,与该进风侧相对的另一侧形成为燃烧侧;由该堆料层构成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隔离体;在所述燃烧侧形成有导通于尾气出口的燃烧腔,从而进入炉膛的风所产生的主气流由进风侧大致横向穿过堆料层后进入燃烧腔,最后从尾气出口排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堆料层在进风侧和燃烧侧之间的两相对侧面与炉膛内壁相接,从而将进风侧与燃烧侧隔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箅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的侧壁面,与堆料层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两侧面可形成的自然堆放坡度一致或位于该自然堆放坡度内侧,从而使得堆料层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两侧壁面与炉膛内壁相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箅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为竖直侧壁。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箅上方的炉膛在进风侧与燃烧侧之间的该两相对侧内壁为倾斜侧壁。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堆料层位于燃烧侧的侧面外侧形成为不对堆料层侧面形状进行限制的开放式结构。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堆料层位于燃烧侧的侧面外侧形成有具有开口或孔隙结构的侧壁。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炉箅堆料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的位置设置成,堆料层在进风侧形成有自然堆放坡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高于自然堆放坡度的上表面。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箅的边缘均与炉膛内壁相连接。
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箅在燃烧腔的一侧边缘与炉膛内壁具有间隔。
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烧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1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烧腔连接于换热装置。
1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烧腔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向换热装置供热的出口。
CN201410078503.0A 2014-03-05 2014-03-05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Pending CN1048964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78503.0A CN104896464A (zh) 2014-03-05 2014-03-05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PCT/CN2015/073623 WO2015131820A1 (zh) 2014-03-05 2015-03-04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78503.0A CN104896464A (zh) 2014-03-05 2014-03-05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96464A true CN104896464A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29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78503.0A Pending CN104896464A (zh) 2014-03-05 2014-03-05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96464A (zh)
WO (1) WO2015131820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76A (zh) * 1995-03-07 1995-10-25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一种抑制氮氧化物的无烟燃煤方法及燃煤炉与应用
CN1185826A (zh) * 1995-03-28 1998-06-24 戴维·布鲁克斯 用于生物质废物及相关的易挥发固体的气化器
CN2685717Y (zh) * 2003-08-11 2005-03-16 王立洲 干馏仓燃煤炉
CN201129721Y (zh) * 2007-11-23 2008-10-08 车战斌 固体燃料燃烧炉
JP2011242109A (ja) * 2010-05-21 2011-12-01 Toshio Yoshida 燃焼装置及び燃焼方法
CN203703948U (zh) * 2014-03-05 2014-07-09 车战斌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95010A (en) * 1950-02-02 1954-11-23 Directie Staatsmijnen Nl Furnace for burning solid fuels
JPS5833004A (ja) * 1981-08-21 1983-02-26 Kobe Steel Ltd 固形燃料用燃焼装置
CN203731384U (zh) * 2014-03-05 2014-07-23 车战斌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203731383U (zh) * 2014-03-05 2014-07-23 车战斌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203731385U (zh) * 2014-03-05 2014-07-23 车战斌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203744228U (zh) * 2014-03-25 2014-07-30 车战斌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76A (zh) * 1995-03-07 1995-10-25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一种抑制氮氧化物的无烟燃煤方法及燃煤炉与应用
CN1185826A (zh) * 1995-03-28 1998-06-24 戴维·布鲁克斯 用于生物质废物及相关的易挥发固体的气化器
CN2685717Y (zh) * 2003-08-11 2005-03-16 王立洲 干馏仓燃煤炉
CN201129721Y (zh) * 2007-11-23 2008-10-08 车战斌 固体燃料燃烧炉
JP2011242109A (ja) * 2010-05-21 2011-12-01 Toshio Yoshida 燃焼装置及び燃焼方法
CN203703948U (zh) * 2014-03-05 2014-07-09 车战斌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31820A1 (zh) 2015-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31384U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203731385U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203731383U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203703948U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203744228U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104976613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105090935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CN201688552U (zh) 一种燃生物质组装水管锅炉
CN104896466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CN206626606U (zh) 一种生物质打捆燃料链条锅炉炉拱结构
CN104896467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104819456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CN104949109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及其进料口组件
CN2903707Y (zh) 一种移动火床层燃炉
CN104896464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CN102985755B (zh) 固体燃料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CN206648019U (zh) 一种生物质打捆燃料链条锅炉
CN104896465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CN104819455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CN201429095Y (zh) 利用颗粒状生物质燃料的民用炊事炉
CN104949108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106524132A (zh) 固体燃料燃烧炉具
CN105090936A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燃烧装置及其点火方法
CN205746800U (zh) 燃煤锅炉
CN106838879A (zh) 一种生物质打捆燃料链条锅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