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95573A - 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95573A CN104895573A CN201510184046.8A CN201510184046A CN104895573A CN 104895573 A CN104895573 A CN 104895573A CN 201510184046 A CN201510184046 A CN 201510184046A CN 104895573 A CN104895573 A CN 1048955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nnel
- excavation
- hole
- receiver
- construction meth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采用环形异坑法开挖;施工过程中加强内洞排水,上中下各部位开挖时纵横向均预留排水坡,将水引至隧道轴向中部,使拱墙脚无力并及时将工作面的水抽至积水坑,保持洞内干燥以避免积水对仰拱及边墙基础土层的浸泡破坏,各部循环开挖时。本发明认真分析超支护中存在的不足,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其影响效果的参数及时进行研究调整,经过试验确定出最佳参数值,达到了支护的效果,免去了方案变更,节约了投资保证了施工进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松散块破碎带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 在隧道轴线K35+784.00m所有成120°-122°大角度斜交的逆断层,上盘向东斜冲,具有压扭性,其断裂状和层间错动的擦痕明显,断裂带真厚18.00-29.00m,由角砾状白云岩和砂岩等构成岩组成,裂隙影响带宽85.2m,主要由裂隙块状白云岩和砂岩组成。破碎带长度大,围岩破碎松散,易坍塌,开挖和支护的危险难度大,危及施工安全;地下水丰富,涌水量大,排水工作量和难度大;围岩变形大,必须加强支护,控制变形技术要求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隧道松散块破碎带建造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0-28个,间距0.5-2.0m,孔深0.5-2.0m,孔口距隧道底高1.00m-1.50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10-30m,接收器孔深1.8-3.0m,孔径32mm-45mm,每个炮孔状药10g-40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S2、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3-8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3.00-7.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6.00-12.00m;
S3、采用环形异坑法开挖,每循环进尺0.50m-1.00m;
S4、施工过程中加强内洞排水,上中下各部位开挖时纵横向均预留排水坡,将水引至隧道轴向中部,使拱墙脚无力并及时将工作面的水抽至积水坑,保持洞内干燥以避免积水对仰拱及边墙基础土层的浸泡破坏;
S6、开挖时预留横向5-15%;
S7、(两侧往隧道中心排水)纵向5%(由掌子面往洞口方向排水)的排水坡;
S8、各部循环开挖时,每循环间保留5-10m安全距离。
优选地,S1中,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2-26个,间距1.0-1.5m,孔深0.8-1.7m,孔口距隧道底高1.1m-1.4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12-28m,接收器孔深2.0-2.8m,孔径35mm-42mm,每个炮孔状药15g-35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优选地,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4个,间距1.30m,孔深1.3m,孔口距隧道底高1.2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20m,接收器孔深2.4m,孔径38mm,每个炮孔状药25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优选地,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4-7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4.00-6.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8.00-10.00m。
优选地,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6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5.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9.00m。
优选地,每循环进尺0.60m-0.90m。
优选地,每循环进尺0.80m。
优选地,S6中,开挖时预留横向6-14%。
优选地,S6中,开挖时预留横向1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认真分析超支护中存在的不足,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其影响效果的参数及时进行研究调整,经过试验确定出最佳参数值,达到了支护的效果,免去了方案变更,节约了投资保证了施工进度;(2)采用“环形导坑法”施工且全过程采用机械开挖,实现了对围岩的零扰动,对维护围岩的相对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初支紧跟,勤支护强支护,有效控制了变形,确保了围岩的稳定和施工安全;(4)施工面的地下水得到了严格的控制,随时保持施工面干燥无积水,避免了因地下水浸泡而产生的围岩及支护体失稳变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4个,间距1.30m,孔深1.3m,孔口距隧道底高1.2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20m,接收器孔深2.4m,孔径38mm,每个炮孔状药25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S2、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6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5.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9.00m;
S3、采用环形异坑法开挖,每循环进尺0.8;
S4、施工过程中加强内洞排水,上中下各部位开挖时纵横向均预留排水坡,将水引至隧道轴向中部,使拱墙脚无力并及时将工作面的水抽至积水坑,保持洞内干燥以避免积水对仰拱及边墙基础土层的浸泡破坏;
S6、开挖时预留横向10%;
S7、(两侧往隧道中心排水)纵向5%(由掌子面往洞口方向排水)的排水坡;
S8、各部循环开挖时,每循环间保留8m安全距离。
实施例2
本发明出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0个,间距2.0m,孔深0.5m,孔口距隧道底高1.50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10m,接收器孔深3.0m,孔径32mm,每个炮孔状药40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S2、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3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7.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6.00m;
S3、采用环形异坑法开挖,每循环进尺1.00m;
S4、施工过程中加强内洞排水,上中下各部位开挖时纵横向均预留排水坡,将水引至隧道轴向中部,使拱墙脚无力并及时将工作面的水抽至积水坑,保持洞内干燥以避免积水对仰拱及边墙基础土层的浸泡破坏;
S6、开挖时预留横向5%;
S7、(两侧往隧道中心排水)纵向5%(由掌子面往洞口方向排水)的排水坡;
S8、各部循环开挖时,每循环间保留10m安全距离。
实施例3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8个,间距0.5m,孔深2.0m,孔口距隧道底高1.00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30m,接收器孔深1.8m,孔径45mm,每个炮孔状药10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S2、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8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3.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12.00m;
S3、采用环形异坑法开挖,每循环进尺0.50m;
S4、施工过程中加强内洞排水,上中下各部位开挖时纵横向均预留排水坡,将水引至隧道轴向中部,使拱墙脚无力并及时将工作面的水抽至积水坑,保持洞内干燥以避免积水对仰拱及边墙基础土层的浸泡破坏;
S6、开挖时预留横向15%;
S7、(两侧往隧道中心排水)纵向5%(由掌子面往洞口方向排水)的排水坡;
S8、各部循环开挖时,每循环间保留5m安全距离。
实施例4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2个,间距1.5m,孔深0.8m,孔口距隧道底高1.4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12m,接收器孔深2.8m,孔径35mm,每个炮孔状药35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S2、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4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6.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8.00m;
S3、采用环形异坑法开挖,每循环进尺0.90m;
S4、施工过程中加强内洞排水,上中下各部位开挖时纵横向均预留排水坡,将水引至隧道轴向中部,使拱墙脚无力并及时将工作面的水抽至积水坑,保持洞内干燥以避免积水对仰拱及边墙基础土层的浸泡破坏;
S6、开挖时预留横向6%;
S7、(两侧往隧道中心排水)纵向5%(由掌子面往洞口方向排水)的排水坡;
S8、各部循环开挖时,每循环间保留10m安全距离。
实施例5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6个,间距1.0m,孔深1.7m,孔口距隧道底高1.1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28m,接收器孔深2.0m,孔径42mm,每个炮孔状药15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S2、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7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4.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10.00m;
S3、采用环形异坑法开挖,每循环进尺0.60m;
S4、施工过程中加强内洞排水,上中下各部位开挖时纵横向均预留排水坡,将水引至隧道轴向中部,使拱墙脚无力并及时将工作面的水抽至积水坑,保持洞内干燥以避免积水对仰拱及边墙基础土层的浸泡破坏;
S6、开挖时预留横向14%;
S7、(两侧往隧道中心排水)纵向5%(由掌子面往洞口方向排水)的排水坡;
S8、各部循环开挖时,每循环间保留5m安全距离。
隧道松散块破碎带建造与未进行隧道松散块破碎带建造所带来效果的数据表如下表1:
项目 | 围岩岩性 | 围岩类别 | 地下水涌水量 |
使用隧道松散块破碎带建造 | 白云岩 | K35+612-K35+714段设计为破碎带,探测结果K35+612-K35+719均为破碎带 | 涌水量最小31m3/h,最大89m3/h |
未使用隧道松散块破碎带建造 | 白云岩 | 开挖揭露后除K35+612-K35+621接近下沉围岩外,其余均为破碎带 | 涌水量量小26m3/h,最大117m3/h |
探测结果与开挖独照 | 相符 | 相符 | 由于大气降雨补给有偏差,基本相符 |
表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0-28个,间距0.5-2.0m,孔深0.5-2.0m,孔口距隧道底高1.00m-1.50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10-30m,接收器孔深1.8-3.0m,孔径32mm-45mm,每个炮孔状药10g-40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S2、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3-8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3.00-7.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6.00-12.00m;
S3、采用环形异坑法开挖,每循环进尺0.50m-1.00m;
S4、施工过程中加强内洞排水,上中下各部位开挖时纵横向均预留排水坡,将水引至隧道轴向中部,使拱墙脚无力并及时将工作面的水抽至积水坑,保持洞内干燥以避免积水对仰拱及边墙基础土层的浸泡破坏;
S6、开挖时预留横向5-15%;
S7、(两侧往隧道中心排水)纵向5%(由掌子面往洞口方向排水)的排水坡;
S8、各部循环开挖时,每循环间保留5-10m安全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2-26个,间距1.0-1.5m,孔深0.8-1.7m,孔口距隧道底高1.1m-1.4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12-28m,接收器孔深2.0-2.8m,孔径35mm-42mm,每个炮孔状药15g-35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在隧道两侧边墙布置爆破钻孔24个,间距1.30m,孔深1.3m,孔口距隧道底高1.2m,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相同,接收器与第一个炮眼间距20m,接收器孔深2.4m,孔径38mm,每个炮孔状药25g,布置完成后依次进行微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4-7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4.00-6.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8.00-10.00m。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超前水平钻机在掌子面钻孔,共布置6个钻孔,除中部钻孔沿隧道轴线施钻外,其余各孔均向外施钻,孔底超出开挖轮廓线外5.00m,两次超前钻孔搭接长度为9.00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循环进尺0.60m-0.90m。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循环进尺0.80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6中,开挖时预留横向6-14%。
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6中,开挖时预留横向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84046.8A CN104895573A (zh) | 2015-04-20 | 2015-04-20 | 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84046.8A CN104895573A (zh) | 2015-04-20 | 2015-04-20 | 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95573A true CN104895573A (zh) | 2015-09-09 |
Family
ID=54028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84046.8A Pending CN104895573A (zh) | 2015-04-20 | 2015-04-20 | 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95573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40203C2 (de) * | 1981-10-09 | 1983-11-10 | Mannesmann AG, 4000 Düsseldorf | "Rotierender Schneidkopf einer Strecken- oder Tunnelvortriebsmaschine" |
DE3231168C2 (de) * | 1982-08-21 | 1985-05-09 | Mannesmann AG, 4000 Düsseldorf | Verspannvorrichtung für eine Vollschnitt-Vortriebsmaschine |
CN101476472A (zh) * | 2009-01-16 | 2009-07-08 | 北京工业大学 | 弱胶结易风化松散岩层隧道围岩控制方法 |
CN102230357A (zh) * | 2011-05-31 | 2011-11-02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在松散堆积体及破碎岩土层中的超深锚索成孔方法 |
-
2015
- 2015-04-20 CN CN201510184046.8A patent/CN10489557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40203C2 (de) * | 1981-10-09 | 1983-11-10 | Mannesmann AG, 4000 Düsseldorf | "Rotierender Schneidkopf einer Strecken- oder Tunnelvortriebsmaschine" |
DE3231168C2 (de) * | 1982-08-21 | 1985-05-09 | Mannesmann AG, 4000 Düsseldorf | Verspannvorrichtung für eine Vollschnitt-Vortriebsmaschine |
CN101476472A (zh) * | 2009-01-16 | 2009-07-08 | 北京工业大学 | 弱胶结易风化松散岩层隧道围岩控制方法 |
CN102230357A (zh) * | 2011-05-31 | 2011-11-02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在松散堆积体及破碎岩土层中的超深锚索成孔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钟德军: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60944C (zh) | 采煤工作面顶板离层水体防治方法 | |
CN110566118B (zh) | 煤矿井下深埋含水层底板组合定向孔超前注浆改造方法 | |
CN107355226B (zh) | Tbm施工隧洞断层破碎带洞段处理结构 | |
CN102116169A (zh) | 被保护层卸压瓦斯底板岩巷抽采方法 | |
CN103775127A (zh) | 一种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保护层瓦斯综合治理方法 | |
CN105804754B (zh) | 一种煤层为主含水层矿井井筒揭煤方法 | |
CN106593300A (zh) | 一种薄层灰岩地面定向钻进水平多级分支注浆钻孔 | |
CN103742188B (zh) | 煤矿抽排瓦斯井以及钻井方法 | |
CN104329113A (zh) | 一种地面钻孔松动爆破煤层底板卸压抽采瓦斯的方法 | |
CN104963721A (zh) | 一种采用顺层孔与穿层孔结合的井下立体快速疏放水方法 | |
CN103147734A (zh) | 煤矿井下顺煤层多段水力压裂方法 | |
US11976557B2 (en) | Coal bump control method for sectional hydraulic fracturing regions of near vertical ultra thick coal seam | |
CN102383830A (zh) | 突出煤层区域综合防突方法 | |
CN108412453A (zh) | 一种煤炭开采水与瓦斯共治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102587960A (zh) | 一种高瓦斯煤层回采工作面巷道的布置方法 | |
CN106761750B (zh) | 急倾斜煤层纵向长壁刨铣建槽式开采方法 | |
CN106194186A (zh) | 长壁工作面回采巷道超前支护段变形的钻采卸压控制方法 | |
CN109098711A (zh) | 一种利用卸压槽阻断矿体上部高应力的方法 | |
CN108343400B (zh) | 一种利用定向钻孔顺层抽采煤层群瓦斯的方法 | |
CN110566155B (zh) | 一种采动区抗变形瓦斯抽采钻孔循环注浆封孔方法 | |
CN104895573A (zh) | 一种隧道松散块状破碎带建造方法 | |
CN109594985A (zh) | 一种采动覆岩水力割缝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分布控制方法 | |
CN111894672B (zh) | 一种采用地面泄水钻孔超前治理采场顶板离层水害的方法 | |
CN114810197A (zh) | 一种煤巷掘进面动静组合作用的瓦斯增透方法 | |
JP6339845B2 (ja) | トンネル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