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9945A -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9945A
CN104879945A CN201510362504.2A CN201510362504A CN104879945A CN 104879945 A CN104879945 A CN 104879945A CN 201510362504 A CN201510362504 A CN 201510362504A CN 104879945 A CN104879945 A CN 1048799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itioning system
heat exchange
air
heat exchange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625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红
张龙爱
王传华
李桂强
谷月明
曾凡卓
姚鸿海
宋鹏
刘金喜
郭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1036250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799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4879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99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7/00Detail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 F25B2347/02Details of defrosting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空调系统包括通过冷媒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包括多条换热流路,空调系统具有制热循环模式,在制热循环模式下,至少部分冷媒依次流经压缩机、第二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一换热器的至少部分换热流路后流回压缩机,且空调系统设置为: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与多条换热流路中的其余换热流路至少在制热循环模式下不同步换热以防止第一换热器的底部结冰。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可以降低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底部结冰的风险、提高空调系统的性能和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制热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空调系统中,如热泵机组的空调系统中,其室外换热器一般为翅片换热器。翅片换热器的翅片组件一般无防冰冻措施,由于翅片换热器存在分液不均等问题,容易导致低温环境下制热时存在化霜不彻底甚至底部结冰的问题。而且,由于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逆循环制冷方式化霜,对于翅片组件的高度较高的翅片换热器,在化霜过程中已融化的霜变成的融化水混合未及时融化的未融霜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翅片组件的翅片组下流,难以及时排出,造成融化水和未融霜在翅片组件的底部大量聚集。这些聚集的融化水和未融霜在下一个制热周期中会结冰,周而复始,将造成翅片组件表面附着大量冰层,这些冰层会严重影响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的性能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旨在降低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底部结冰的风险,提高空调系统的性能和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通过冷媒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多条换热流路,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制热循环模式,在所述制热循环模式下,至少部分冷媒依次流经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至少部分换热流路后流回所述压缩机,且所述空调系统设置为:所述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与所述多条换热流路中的其余换热流路至少在所述制热循环模式下不同步换热以降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底部结冰的风险。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换热流路在所述制热循环模式下不从环境中吸取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的流通状态的第一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包括分液头和与所述多个换热流路一一对应的多个分液管,各所述换热流路通过对应的分液管与所述分液头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连接所述底部换热流路与所述分液头的分液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阀为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入口端与所述底部换热流路连接,所述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液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阀竖直设置,且所述单向阀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单向阀的入口端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热气旁通支路,所述热气旁通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压缩机出口连接,所述热气旁通支路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底部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所述分液管上,所述热气旁通支路包括用于控制该热气旁通支路的流通状态的第二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为换热总管,且所述换热总管串接于连接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冷媒管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换热总管旁通支路,所述换热总管旁通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换热总管的两端连接,所述换热总管旁通支路包括用于控制该换热总管旁通支路的流通状态的第三控制阀,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换热总管的流通状态的第四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为过冷管,所述过冷管串接于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节流装置的所述冷媒管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包括翅片组,所述多个换热流路穿过所述翅片组。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热泵机组,包括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为本发明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基于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空调系统设置为: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与多条换热流路中的其余换热流路至少在制热循环模式下不同步换热以降低第一换热器的底部结冰的风险,从而降低了由于第一换热器底部结冰造成压缩机吸气压力过低、吸气带液、排气温度过高等风险,提高空调系统的性能和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1至图6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00、压缩机;
200、四通阀;
300、第一换热器;
310、集气管;
320、翅片组件;
330、分液头;
340、分液管;
400、节流装置;
500、第二换热器;
600、气液分离器;
710、第一过滤器;
720、第二过滤器;
810、单向阀;
820、热气旁通支路;
821、电磁阀;
910、换热总管;
920、换热总管旁通支路;
921、第三控制阀;
930、第四控制阀;
990、过冷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通过冷媒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300、节流装置400和第二换热器500。第一换热器300包括多条换热流路。空调系统具有制热循环模式。在制热循环模式下,至少部分冷媒依次流经压缩机100、第二换热器500、节流装置400和第一换热器300的至少部分换热流路后流回压缩机100,且空调系统设置为: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与多条换热流路中的其余换热流路至少在制热循环模式下不同步换热以降低第一换热器300的底部结冰的风险。
该设置降低了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结冰的风险,从而降低了由于翅片组件底部结冰造成压缩机吸气压力过低、吸气带液、排气温度过高等风险,提高空调系统的性能和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优选地,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在所述制热循环模式下不从环境中吸取热量。该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在制热过程中提高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的温度,从而有效降低聚积在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的水和未融霜结冰的风险。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6对本发明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的原理示意图。该空调系统为热泵机组的空调系统。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四通阀200、第一换热器300、节流装置400、第二换热器500、气液分离器600、第一过滤器710、第二过滤器720和第一控制阀。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为单向阀810。节流装置400优选地为电子膨胀阀。
如图1所示,该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00、四通阀200的第一通口A、四通阀200的第二通口B、第一换热器300、第一过滤器710、节流装置400、第二过滤器720、第二换热器500、四通阀200的第三通口C、四通阀200的第四通口D和气液分离器600通过冷媒管路顺次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00为翅片换热器。第一换热器300包括集气管310、翅片组件320、分液头330和多根分液管340。翅片组件320的换热管从上到下分为多个换热管组,每个换热管组的各换热管依次串联,形成一个换热流路。翅片组件320还包括翅片组,多条换热流路均穿过翅片组。每条换热流路的第一端与集气管310连接,第二端通过一根分液管340与分液头330连接。集气管310与四通阀200的第二通口B连接。分液头330与第一过滤器710连接。
其中,单向阀810设置于翅片组件320的连接位于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与分液头330的分液管340上。单向阀810的进口端与底部换热流路的第二端连接,单向阀810的出口端与分液头330连接。用单向阀810作为第一控制阀,可以利用单向阀810的自有控制功能对底部换热流路进行流向控制,而无需专门控制。
优选地,单向阀810竖直安装于所在的分液管340上,且单向阀810的出口端位于单向阀810的入口端上方。该设置可以采用依靠阀瓣的自身重力封闭的重力式单向阀来控制流向。
该空调系统具有制冷循环模式和制热循环模式两种工作模式。
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四通阀200切换至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连通、第三通口C和第四通口D连通。来自气液分离器600的冷媒蒸汽进入压缩机100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后送入第一换热器300的各换热流路,在第一换热器300中冷媒蒸汽冷凝成压力较高的冷媒液体,冷媒液体经节流装置400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液体送入第二换热器600,在第二换热器600中冷媒液体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蒸汽,冷媒蒸汽流回到气液分离器600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冷媒蒸汽再送入压缩机100完成制冷循环。
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四通阀200切换至第一通口A和第三通口C连通、第二通口B和第四通口D连通。来自气液分离器600的冷媒蒸汽进入压缩机100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后送入第二换热器500,在第二换热器500中冷媒蒸汽放热冷凝形成压力较高的冷媒液体,冷媒液体经节流装置400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液体送入第一换热器300中除底部换热流路的其余换热流路,而由于单向阀810的控制,底部换热流路中无冷媒通过,在第一换热器300的其余换热流路中冷媒液体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蒸汽,冷媒蒸汽流回到气液分离器600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冷媒蒸汽再送入压缩机100完成制热循环。
在第一换热器300处于低温环境下长期进行制热循环时,第一换热器300容易结霜,因此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制冷循环,使第一换热器300放热而实现化霜。
可见,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翅片组件320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与分液头330连接的分液管340上增加一个竖直安装的单向阀810,在进行制冷循环时单向阀810不影响空调系统的任何性能,因此通过制冷循环模式进行融霜时,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会流经底部换热流路,从而利用制冷循环对第一换热器300进行化霜时不会妨碍对翅片组件320底部的冰层进行热辐射达到融冰效果,降低由于底部冰层堆积导致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的换热管冻裂的危险。而在进行制热循环时,由于单向阀810的控制,冷媒不流经底部换热流路,可以使翅片组件320的底部换热流路无冷媒通过,不从环境吸收热量,减少因制热循环对翅片组件320的底部的温度的影响,可以减低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结霜的可能。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也可以为控制翅片组件的底部换热流路的流通状态的其它阀门,例如第一控制阀也可以为电磁阀。作为第一控制阀的电磁阀可以设置为在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循环时打开,在空调系统进行制热循环时关闭。
第一实施例中,在制热循环模式下,第一换热器300的底部换热流路不参与循环过程,因此,与第一换热器300的其余换热流路不同步换热。并且,在制热循环模式下,由于底部换热流路无冷媒流过,也不从环境吸收热量。
第二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该空调系统为热泵机组的空调系统。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四通阀200、第一换热器300、节流装置400、第二换热器500、气液分离器600、第一过滤器710、第二过滤器720、第一控制阀和热气旁通支路820。
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为单向阀810。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热气旁通支路820。热气旁通支路820的第一端与压缩机100的压缩机出口连接,热气旁通支路820的第二端连接于底部换热流路和第一控制阀之间,本实施例中,热气旁通支路820的第二端连接于底部换热流路与单向阀810之间的分液管340上。热气旁通支路820包括用于控制热气旁通支路820的流通状态的第二控制阀。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阀为电磁阀821。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除增加了热气旁通支路820及其上的电磁阀821外,其它组成部分的连接关系和工作模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重复说明。以下仅对与热气旁通支路820相关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例中,在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循环时,通过关闭电磁阀821来切断热气旁通支路820,使经过压缩机出口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在第一换热器300的底部换热流路中正常通流,不影响空调系统的性能。因此,通过制冷循环模式进行融霜时,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会流经底部换热流路,从而利用制冷循环对第一换热器300进行化霜时,不妨碍对翅片组件320底部的冰层进行热辐射达到融冰效果,降低由于底部冰层堆积导致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的换热管冻裂的危险。
在该空调系统进行制热循环时,开启电磁阀821,经过节流装置400节流的低压冷媒蒸汽由于单向阀810的作用不能正常在翅片组件320的底部换热流路中流通,但压缩机100的压缩机出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可以通过热气旁通支路820直接流至翅片组件320的底部换热流路进行冷凝,向环境放热,由于此时底部换热流路内的冷媒蒸汽温度较高,可以减少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结冰,降低底部冰层堆积导致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的换热管冻裂的危险。而且,即使化霜过程中产生有较多的融化水及未融霜,也可以在制热循环时因底部换热流路内的冷媒温度较高而对底部冰层形成热辐射达到融冰效果,也可降低底部冰层堆积导致铜管冻裂的危险。
第二实施例中,在制热循环模式下,第一换热器300的底部换热流路通入从压缩机出口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不但不从环境吸收热量,而且对环境放热,从而与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均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的第一换热器300的其余换热流路不同步换热。
第二实施例中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内容。
第三实施例
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该空调系统为热泵机组的空调系统。
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四通阀200、第一换热器300、节流装置400、第二换热器500、气液分离器600、第一过滤器710、第二过滤器720。
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00的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为换热总管910,换热总管91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300的翅片组件320的底部,且换热总管910串接于节流装置400和第二换热器500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第一换热器300的多条换热流路中除底部换热流路之外的其余换热流路分别通过一条分液管340与分液头330连接。
如图4所示,换热总管910同其它换热流路一样穿过翅片组件320的翅片组。该设置利于对翅片组件320底部进行融霜。
如图4所示,压缩机100、四通阀200的第一通口A、四通阀200的第二通口B、第一换热器300(除换热总管910外的其它换热流路)、第一过滤器710、节流装置400、第二过滤器720、换热总管910、第二换热器500、四通阀200的第三通口C、四通阀200的第四通口D和气液分离器600通过冷媒管路顺次连接。
该空调系统具有制冷循环模式和制热循环模式两种工作模式。
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四通阀200切换至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连通、第三通口C和第四通口D连通。来自气液分离器600的冷媒蒸汽进入压缩机100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后送入第一换热器300的除换热总管910外的其它换热流路,在第一换热器300的除换热总管910外的其它换热流路中冷媒蒸汽冷凝成压力较高的冷媒液体,冷媒液体经节流装置400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液体,该冷媒液体经换热总管910送入第二换热器500,在第二换热器500中冷媒液体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蒸汽,冷媒蒸汽流回到气液分离器600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冷媒蒸汽再送入压缩机100完成制冷循环。
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四通阀200切换至第一通口A和第三通口C连通、第二通口B和第四通口D连通。来自气液分离器600的冷媒蒸汽进入压缩机100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后送入第二换热器500,在第二换热器500中冷媒蒸汽放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冷媒液体,冷媒液体经换热总管910过冷并向环境放热后送入节流装置400节流,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液体送入第一换热器300的除换热总管910外的其它换热流路,在第一换热器300的其它换热流路中冷媒液体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蒸汽,冷媒蒸汽流回到气液分离器600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冷媒蒸汽再送入压缩机100完成制热循环。
第三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第二换热器500冷凝后直接进入第一换热器300的翅片组件320底部的换热总管910,第二换热器500冷凝后冷媒的压力较高,冷凝温度也较高,因此,冷媒在换热总管910中将进一步冷却而对环境放热,放热后的冷媒液体进入节流装置400节流再进入第一换热器300的各其余换热流路蒸发。由于冷媒在位于翅片组件320底部的换热总管910中进一步冷却的过程中向外辐射热量,可以在制热循环模式下防止翅片组件320底部结冰,还可以融化翅片组件320底部积聚的未融霜,达到防冻效果,降低底部冰层堆积导致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的换热管冻裂的危险。
第三实施例中,在制热循环模式下,温度较高的冷媒先流经换热总管910,经节流装置400节流降压后再流经第一换热器300的其余换热流路,且第一换热器300的底部换热流路不但不从环境吸收热量,而且对环境放热,从而与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均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的第一换热器300的其余换热流路不同步换热。
第三实施例中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可参考第一至第二实施例的相关内容。
第四实施例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该空调系统为热泵机组的空调系统。
如图5所示,第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四通阀200、第一换热器300、节流装置400、第二换热器500、气液分离器600、第一过滤器710、第二过滤器720和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
如图5所示,第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00的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换热流路为换热总管910。且换热总管91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节流装置400和第二换热器500之间的冷媒管路上。
如图5所示,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的是,第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的两端分别与换热总管910的两端连接,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包括用于控制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的流通状态的第三控制阀921。另外,制冷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换热总管910的流通状态的第四控制阀930,第四控制阀930设置于换热总管910与第二换热器500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第三控制阀921和第四控制阀930优选地均为电磁阀。
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和第四控制阀930的设置可以控制在空调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切除或投入换热总管910。在第三控制阀921关闭、第四控制阀930打开时,第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循环时冷媒流动路径和制热循环时冷媒流动路径与第三实施例相同,此时换热总管910起到过冷作用。而在第三控制阀921打开、第四控制阀930关闭时,空调系统在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时,冷媒均不通过换热总管910,换热总管910从空调系统中切除。
第四实施例除在低温制热时具有第三实施例的优点外,还使空调系统可以根据室外温度控制换热总管910是否参与冷媒循环,增加了空调系统控制的灵活性。例如,如果在化霜过程中从空调系统中切除换热总管910,可以减低换热总管910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化霜时对化霜效果的不利影响,从而可以实现比第三实施例更好的技术效果。
第四实施例中,在制热循环模式下,温度较高的冷媒先流经换热总管910,经节流装置400节流降压后再流经第一换热器300的其余换热流路,且第一换热器300的底部换热流路不但不从环境吸收热量,而且对环境放热,从而与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均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的第一换热器300的其余换热流路不同步换热。
第四实施例中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可参考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相关内容。
第五实施例
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该空调系统为热泵机组的空调系统。
如图6所示,第五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四通阀200、第一换热器300、节流装置400、第二换热器500、气液分离器600、第一过滤器710、第二过滤器720。
如图6所示,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00的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为过冷管990,过冷管99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300的翅片组件320的底部,且过冷管990串接于第一换热器300和节流装置400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第一换热器300的多条换热流路中除底部换热流路之外的其余换热流路分别通过一条分液管340与分液头330连接。
如图6所示,过冷管990同其它换热流路一样穿过翅片组件320的翅片组。该设置利于对翅片组件320底部进行融霜。
如图6所示,压缩机100、四通阀200的第一通口A、四通阀200的第二通口B、第一换热器300(除过冷管990外的其它换热流路)、过冷管990、第一过滤器710、节流装置400、第二过滤器720、第二换热器500、四通阀200的第三通口C、四通阀200的第四通口D和气液分离器600通过冷媒管路顺次连接。
该空调系统具有制冷循环模式和制热循环模式两种工作模式。
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四通阀200切换至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连通、第三通口C和第四通口D连通。来自气液分离器600的冷媒蒸汽进入压缩机100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后送入第一换热器300的除过冷管990外的其它换热流路,在第一换热器300的除过冷管990外的其它换热流路中冷凝,之后经过冷管990进一步冷却后经节流装置400节流,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液体送入第二换热器500,在第二换热器500中冷媒液体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蒸汽,冷媒蒸汽流回到气液分离器600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冷媒蒸汽再送入压缩机100完成制冷循环。
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四通阀200切换至第一通口A和第三通口C连通、第二通口B和第四通口D连通。来自气液分离器600的冷媒蒸汽进入压缩机100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后送入第二换热器500,在第二换热器500中冷媒蒸汽放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冷媒液体,冷媒液体送入节流装置400节流,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液体流经过冷管990后再经过第一换热器300的除过冷管990外的其它换热流路,在第一换热器300的其它换热流路中冷媒液体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蒸汽,冷媒蒸汽流回到气液分离器600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冷媒蒸汽再送入压缩机100完成制热循环。
第五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化霜时,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先送入第一换热器300的除过冷管990外的其它换热流路,再流经过冷管990进一步冷却,由于进入过冷管990的冷媒温度较高,而且,全部的冷媒均通过冷管990,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最底部换热流路而言,过冷管990的冷媒流通量提高多倍,因此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从而可以更好地将化霜过程中流至底部的未融霜融解为水后及时排出,以免在第一换热器300底部积聚,有效减低了制热循环模式下第一换热器底部结冰的风险。另外,过冷管990的设置还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第五实施例中,在制热循环模式下,经节流装置400节流降压后的冷媒先流经过冷管990,再流经第一换热器300的其余换热流路,从而在制热循环模式下与第一换热器300的其余换热流路不同步换热。
第五实施例中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可参考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相关内容。
根据以上描述可知,本发明以上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降低第一换热器底部的结冰风险,从而降低由于第一换热器底部结冰造成压缩机吸气压力过低、吸气带液、排气温度过高等风险,保证机组性能,提高机组可靠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2)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通过冷媒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300)、节流装置(400)和第二换热器(500),所述第一换热器(300)包括多条换热流路,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制热循环模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热循环模式下,至少部分冷媒依次流经所述压缩机(100)、所述第二换热器(500)、所述节流装置(400)和所述第一换热器(300)的至少部分换热流路后流回所述压缩机(100),且所述空调系统设置为:所述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与所述多条换热流路中的其余换热流路至少在所述制热循环模式下不同步换热以降低所述第一换热器(300)的底部结冰的风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换热流路在所述制热循环模式下不从环境中吸取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的流通状态的第一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00)还包括分液头(330)和与所述多个换热流路一一对应的多个分液管(340),各所述换热流路通过对应的分液管(340)与所述分液头(330)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连接所述底部换热流路与所述分液头(330)的分液管(34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为单向阀(810),所述单向阀(810)的入口端与所述底部换热流路连接,所述单向阀(810)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液头(33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810)竖直设置,且所述单向阀(810)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单向阀(810)的入口端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热气旁通支路(820),所述热气旁通支路(820)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0)的压缩机出口连接,所述热气旁通支路(820)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底部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所述分液管(340)上,所述热气旁通支路(820)包括用于控制该热气旁通支路(820)的流通状态的第二控制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为换热总管(910),且所述换热总管(910)串接于连接所述节流装置(40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500)的所述冷媒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所述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换热总管(910)的两端连接,所述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包括用于控制该换热总管旁通支路(920)的流通状态的第三控制阀(921),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换热总管(910)的流通状态的第四控制阀(93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换热流路中位于最底部的底部换热流路为过冷管(990),所述过冷管(990)串接于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300)和所述节流装置(400)的所述冷媒管路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00)还包括翅片组,所述多个换热流路穿过所述翅片组。
12.一种热泵机组,包括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CN201510362504.2A 2015-06-26 2015-06-26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Pending CN1048799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62504.2A CN104879945A (zh) 2015-06-26 2015-06-26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62504.2A CN104879945A (zh) 2015-06-26 2015-06-26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9945A true CN104879945A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47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62504.2A Pending CN104879945A (zh) 2015-06-26 2015-06-26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79945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7291A (zh) * 2015-09-22 2015-12-16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化霜方法、室外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06016499A (zh) * 2016-05-13 2016-10-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外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6152622A (zh) * 2016-08-23 2016-11-23 广州市设计院 一体式多蒸发温度的直接膨胀式蒸发器
CN106642405A (zh) * 2016-11-02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及空调室外机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6813414A (zh) * 2015-11-27 2017-06-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
CN109654597A (zh) * 2019-02-19 2019-04-19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调节换热量的空调系统
CN114198857A (zh) * 2021-11-17 2022-03-1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15600Y (zh) * 2003-01-17 2004-05-12 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过冷抑冰的风侧换热装置
US20050284174A1 (en) * 2004-06-24 2005-12-29 Hidemichi Nakajima Cooling cycl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200952917Y (zh) * 2006-08-31 2007-09-26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
CN202328555U (zh) * 2011-12-07 2012-07-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外换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02853601A (zh) * 2011-06-28 2013-01-02 李思模 热泵的除霜装置
CN203837325U (zh) * 2014-05-21 2014-09-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4757436U (zh) * 2015-06-26 2015-1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15600Y (zh) * 2003-01-17 2004-05-12 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过冷抑冰的风侧换热装置
US20050284174A1 (en) * 2004-06-24 2005-12-29 Hidemichi Nakajima Cooling cycl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200952917Y (zh) * 2006-08-31 2007-09-26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
CN102853601A (zh) * 2011-06-28 2013-01-02 李思模 热泵的除霜装置
CN202328555U (zh) * 2011-12-07 2012-07-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外换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03837325U (zh) * 2014-05-21 2014-09-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4757436U (zh) * 2015-06-26 2015-1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7291A (zh) * 2015-09-22 2015-12-16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化霜方法、室外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06813414A (zh) * 2015-11-27 2017-06-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
CN106016499A (zh) * 2016-05-13 2016-10-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外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6152622A (zh) * 2016-08-23 2016-11-23 广州市设计院 一体式多蒸发温度的直接膨胀式蒸发器
CN106642405A (zh) * 2016-11-02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及空调室外机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9654597A (zh) * 2019-02-19 2019-04-19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调节换热量的空调系统
CN114198857A (zh) * 2021-11-17 2022-03-1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CN114198857B (zh) * 2021-11-17 2023-02-2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9945A (zh)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CN103062851B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CN103673138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US9377225B2 (en) Outdoo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3889751B (zh) 热交换器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泵系统
CN104154673B (zh)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制冷方法及系统
CN104995463B (zh) 空调装置
JPWO2011052031A1 (ja) ヒートポンプ
CN104197581A (zh)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同时制冷制热的方法及系统
CN102645060A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4006584B (zh) 三管制空调及其冷媒流向切换装置
CN104792076A (zh) 一种三管制多联机空调系统回油或化霜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104236155B (zh) 具有冷媒过冷、除霜制热功能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33152A (zh) 一种防液击空调除霜系统
CN105135730A (zh)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
CN104515319A (zh) 空调系统
CN104515318A (zh) 空调系统
WO2019091240A1 (zh) 空调制热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205137703U (zh) 空调器
CN202813592U (zh) 空调装置
CN104197570A (zh)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制热方法及系统
CN204063308U (zh) 空调系统
CN109442788A (zh) 空调的化霜方法和空调
CN105066278A (zh) 热泵机组
CN204757436U (zh) 空调系统和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