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50179B - 退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退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50179B CN104850179B CN201410669562.5A CN201410669562A CN104850179B CN 104850179 B CN104850179 B CN 104850179B CN 201410669562 A CN201410669562 A CN 201410669562A CN 104850179 B CN104850179 B CN 1048501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ding section
- housing
- operating parts
- moving part
- elastic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9975 flex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退卡装置,应用于第一壳体退出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卡合部,第二壳体具有容置空间。退卡装置包含固定件、操作件、连动件及限位件。固定件具有第二卡合部。操作件可移动地位于闭合位置或开启位置。连动件具有第三卡合部及压合部,压合部用以压合固定件。限位件具有第四卡合部,当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且操作件由闭合位置移动至开启位置时,操作件带动连动件移动,使第三卡合部抵触限位件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以及连动件之压合部压合固定件,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当使用者欲使第一壳体退出第二壳体时,使用者不需要持续按压,即可将退卡装置的操作件维持于开启位置,以方便将第一壳体取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退卡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便利的退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人广泛地使用各式电子产品,诸如数字相机、智能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等。这些电子产品提供了人们生活上与工作上的便利。
在这些电子产品中,使用者或产品维修人员可通过退卡装置来进行组装或拆卸,例如平板电脑与平板电脑键盘的结合与分离。退卡装置可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并非只限制在电子产品中,但目前市面上的退卡装置并不便利,使用者利用退卡装置将元件分离时,往往需要将操作开关手动地维持在开启状态,并同时取出欲分离的元件。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退卡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退卡装置,应用于第一壳体退出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卡合部,第二壳体具有容置空间。退卡装置包含固定件、操作件、连动件及限位件。固定件设置于第二壳体,固定件具有对应第一卡合部的第二卡合部。操作件设置于第二壳体,操作件可移动地位于闭合位置或开启位置,当第一壳体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且操作件位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连动件连接操作件,连动件具有第三卡合部及压合部,压合部用以压合固定件。限位件设置于第二壳体,限位件具有对应第三卡合部的第四卡合部,当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且操作件由闭合位置移动至开启位置时,操作件带动连动件移动,使第三卡合部抵触限位件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以及连动件的压合部压合固定件,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限位件还包含凸部及第一弹性件。当第一壳体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且操作件位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壳体抵顶凸部,第一弹性件弹性压缩,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后且第一壳体离开容置空间时,限位件的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第三卡合部与第四卡合部分离,压合部离开固定件,操作件由开启位置移动至闭合位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固定件还包含转轴、第二弹性件及斜面。固定件通过转轴枢接至第二壳体。第二弹性件套设于转轴。当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且操作件由闭合位置移动至开启位置时,操作件带动连动件移动,使第三卡合部抵触限位件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以及连动件的压合部压合固定件的斜面,第二弹性件弹性压缩,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连动件还包含第三弹性件。当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且操作件由闭合位置移动至开启位置时,操作件带动连动件移动,第三弹性件弹性压缩,使第三卡合部抵触限位件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以及连动件的压合部压合固定件的斜面,第二弹性件弹性压缩,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后且第一壳体离开容置空间时,限位件的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第三卡合部与第四卡合部分离,连动件的第三弹性件弹性回复并带动操作件由开启位置移动至闭合位置,连动件的压合部离开固定件的斜面,使固定件的第二弹性件弹性回复。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连动件还包含第三弹性件。当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且操作件由闭合位置移动至开启位置时,操作件带动连动件移动,第三弹性件弹性压缩,使第三卡合部抵触限位件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以及连动件的压合部压合固定件,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后且第一壳体离开容置空间时,限位件的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第三卡合部与第四卡合部分离,连动件的第三弹性件弹性回复并带动操作件由开启位置移动至闭合位置,连动件的压合部离开固定件。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连动件还包含第三弹性件。当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且操作件由闭合位置移动至开启位置时,操作件带动连动件移动,第三弹性件弹性压缩,使第三卡合部抵触限位件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以及连动件的压合部压合固定件,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固定件还包含转轴、第二弹性件及斜面。固定件通过转轴枢接至第二壳体。第二弹性件套设于转轴。当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且操作件由闭合位置移动至开启位置时,操作件带动连动件移动,第三弹性件弹性压缩,使第三卡合部抵触限位件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以及连动件的压合部压合固定件的斜面,第二弹性件弹性压缩,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固定件还包含转轴、第二弹性件及斜面。固定件通过转轴枢接至第二壳体。第二弹性件套设于转轴。当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且操作件由闭合位置移动至开启位置时,操作件带动连动件移动,使第三卡合部抵触限位件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以及连动件的压合部压合固定件的斜面,第二弹性件弹性压缩,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离。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连动件的第三卡合部由可挠性材料所构成。
承上所述,当使用者欲使第一壳体退出第二壳体时,使用者不需要持续按压,即可将退卡装置的操作件维持于开启位置,以方便将第一壳体取出。而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使用者由第二壳体的容置空间中取出第一壳体时,退卡装置的操作件会自动回复至闭合位置。故,通过此种配置将可以实现提供一种便利的退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前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且操作件位于闭合位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且操作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前的侧视图;
图5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中的侧视图;
图5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的侧视图;
图6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且操作件位于闭合位置的侧视图;
图6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且操作件位于开启位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退卡装置,其中相同的构件、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表示以及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前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且操作件位于闭合位置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且操作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退卡装置可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诸如数字相机、智能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等,本发明的退卡装置亦可应用于非电子装置,例如桌子、椅子等生活用品。如图1与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退卡装置1。退卡装置1应用于第一壳体2退出第二壳体3,第一壳体2具有第一卡合部20,第二壳体3具有容置空间30。举例而言,第一壳体2可以是平板电脑支撑架,第二壳体3可以是平板电脑键盘。当使用者欲将平板电脑与平板电脑键盘连接时,可通过本发明的退卡装置1将平板电脑支撑架卡合于平板电脑键盘,再进一步连接平板电脑,虽然本发明以平板电脑支撑架与平板电脑键盘为例,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其他可拆式的壳体进行组装或拆卸时亦适用于本发明。
如图3与图4所示,退卡装置1包含固定件4、操作件5、连动件6及限位件7。固定件4设置于第二壳体3,固定件4具有对应第一卡合部20的第二卡合部40。操作件5设置于第二壳体3,操作件5可移动地位于闭合位置C或开启位置O,当第一壳体2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30且操作件5位于闭合位置C时,第一卡合部20卡合于第二卡合部40。连动件6连接操作件5,连动件6具有第三卡合部60及压合部62,压合部62用以压合固定件4。限位件7设置于第二壳体3,限位件7具有对应第三卡合部60的第四卡合部70。当第一卡合部20卡合于第二卡合部40且操作件5由闭合位置C移动至开启位置O时,操作件5带动连动件6移动,使第三卡合部60抵触限位件7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70,以及连动件6的压合部62压合固定件4,使第一卡合部20与第二卡合部40分离。其中,第一卡合部20与第二卡合部40可分别为彼此对应的卡槽与卡勾,第三卡合部60与第四卡合部70可分别为彼此对应的卡勾与卡槽,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图5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前的侧视图。图5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中的侧视图。图5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的侧视图。请一并参考图2至图5C。在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结合前,第二壳体3的操作件5位于闭合位置C,当使用者欲将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结合时,使用者将第一壳体2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30,如图5A所示。接着,第一壳体2抵触固定件4的第二卡合部40,进而使第一卡合部20卡合于第二卡合部40,如图5B与图5C所示。
图6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且操作件位于闭合位置的侧视图。图6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结合后且操作件位于开启位置的侧视图。请一并参考图6A与图6B。当第一壳体2的第一卡合部20卡合于与第二壳体3的第二卡合部40后,操作件5位于闭合位置C,如图6A所示。当使用者欲将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分离时,使用者将操作件5由闭合位置C移动至开启位置O,此时,操作件5带动连动件6移动,第三卡合部60先抵触限位件7进而卡合于第四卡合部70。同时地,连动件6的压合部62压合固定件4,使第一卡合部20与第二卡合部40分离,如图4与图6B所示。由于第三卡合部60卡合于第四卡合部70,因此操作件5会维持在开启位置O,第一卡合部20与第二卡合部40亦会维持分离状态,让使用者方便地取出第一壳体2。
如图2至图3所示,限位件7还包含凸部72及第一弹性件74。当第一壳体2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30且操作件5位于闭合位置C时,第一壳体2抵顶凸部72,第一弹性件74弹性压缩,第一卡合部20卡合于第二卡合部40。亦即,在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结合前,第二壳体3的操作件5位于闭合位置C,当使用者欲将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结合时,使用者将第一壳体2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30,第一壳体2抵顶限位件7的凸部72,并使限位件7的第一弹性件74弹性压缩,并且第一卡合部20卡合于第二卡合部40。第一弹性件74可为弹簧,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如图4、图3与图2所示,当第一卡合部20与第二卡合部40分离后且第一壳体2离开容置空间30时,限位件7的第一弹性件74弹性回复,第三卡合部60与第四卡合部70分离,压合部62离开固定件4,操作件5由开启位置O移动至闭合位置C。也就是说,当操作件5位于开启位置O且使用者将第一壳体2由容置空间30取出时,由于第一壳体2取出后并未抵顶限位件7的凸部72,使得限位件7的第一弹性件74弹性回复,限位件7移动且第三卡合部60与第四卡合部70分离,进而使操作件5由开启位置O移动至闭合位置C。由于当第一壳体2由容置空间30取出时,第三卡合部60与第四卡合部70分离,使操作件5能够由开启位置O移动至闭合位置C,让退卡装置1达成自动复位的功能。
请再参考图4、图6A与图6B,固定件4还包含转轴42、第二弹性件44及斜面46,而连动件6还包含第三弹性件64。当第一卡合部20卡合于第二卡合部40且操作件5由闭合位置C移动至开启位置O时,操作件5带动连动件6移动,第三弹性件64弹性压缩,使第三卡合部60抵触限位件7且卡合于第四卡合部70,以及连动件6的压合部62压合固定件4的斜面46,第二弹性件44弹性压缩,使第一卡合部20与第二卡合部40分离。
详细而言,当使用者欲将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分离时,使用者将操作件5由闭合位置C移动至开启位置O,此时,操作件5带动连动件6移动,使第三弹性件64弹性压缩,第三卡合部60先抵触限位件7进而卡合于第四卡合部70。同时地,连动件6的压合部62压合固定件4的斜面46,第二弹性件44弹性压缩,固定件4通过转轴42相对第二壳体3朝第一方向D1旋转,使第一卡合部20与第二卡合部40分离,相当于由图6A转变为图6B的情形。由于第三卡合部60卡合于第四卡合部70,操作件5会维持在开启位置,第一卡合部20与第二卡合部40亦会维持分离状态,让使用者方便地取出第一壳体2。第二弹性件44可为扭簧,第三弹性件64可为弹簧,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如图2所示,当第一卡合部20与第二卡合部40分离后且第一壳体2离开容置空间30时,限位件7的第一弹性件74弹性回复,第三卡合部60与第四卡合部70分离,连动件6的第三弹性件64弹性回复并带动操作件5由开启位置O移动至闭合位置C,连动件6的压合部62离开固定件4的斜面46,使固定件4的第二弹性件44弹性回复。
当操作件5位于开启位置O且使用者将第一壳体2由容置空间30取出时,由于第一壳体2取出后并未抵顶限位件7的凸部72,使得限位件7的第一弹性件74弹性回复,限位件7移动且第三卡合部60与第四卡合部70分离。由于第三卡合部60与第四卡合部70分离,连动件6的第三弹性件64弹性回复,且连动件6带动操作件5由开启位置O移动至闭合位置C。同时地,连动件6的压合部62离开固定件4的斜面46,使固定件4的第二弹性件44弹性回复,固定件4通过转轴42相对第二壳体3朝第二方向D2旋转,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为相反方向,相当于由图6B转换成图5A的情形。由于当第一壳体2由容置空间30取出时,第三卡合部60与第四卡合部70分离,使操作件5能够由开启位置O移动至闭合位置C,让退卡装置1达成自动复位的功能。
另外,连动件6的第三卡合部60可由可挠性材料所构成。当第三卡合部60抵触限位件7时,由于第三卡合部60可由可挠性材料所构成,第三卡合部60可稍微弯曲,直到第三卡合部60卡合于第四卡合部70。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退卡装置1,当使用者欲退出第一壳体2于第二壳体3时,利用第三卡合部60卡合于第四卡合部70,使用者不需要持续按压操作件5,即可将退卡装置1的操作件5维持于开启位置O,以方便将第一壳体取出。当使用者由第二壳体3的容置空间30中取出第一壳体2时,由于限位件7的第一弹性件74弹性回复,使第三卡合部60与第四卡合部70分离,退卡装置1的操作件5会自动回复至闭合位置C。故,通过此种配置将可以实现提供一种便利的退卡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而对其进行之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7)
1.一种退卡装置,应用于第一壳体退出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容置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卡装置包含:
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固定件具有对应所述第一卡合部的第二卡合部;
操作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操作件可移动地位于闭合位置或开启位置,当所述第一壳体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且所述操作件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部;
连动件,连接所述操作件,所述连动件具有第三卡合部及压合部,所述压合部用以压合所述固定件;以及
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限位件具有包含凸部、第一弹性件及对应所述第三卡合部的第四卡合部,当所述第一壳体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且所述操作件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一壳体抵顶所述凸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压缩,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部,当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部且所述操作件由所述闭合位置移动至所述开启位置时,所述操作件带动所述连动件移动,使所述第三卡合部抵触所述限位件且卡合于所述第四卡合部,以及所述连动件的所述压合部压合所述固定件,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分离后且所述第一壳体离开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限位件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所述第三卡合部与所述第四卡合部分离,所述压合部离开所述固定件,所述操作件由所述开启位置移动至所述闭合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件还包含第三弹性件,当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部且所述操作件由所述闭合位置移动至所述开启位置时,所述操作件带动所述连动件移动,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压缩,使所述第三卡合部抵触所述限位件且卡合于所述第四卡合部,以及所述连动件的所述压合部压合所述固定件,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退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分离后且所述第一壳体离开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第三卡合部与所述第四卡合部分离,所述连动件的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回复并带动所述操作件由所述开启位置移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连动件的所述压合部离开所述固定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退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还包含:
转轴,枢接于所述第二壳体;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以及
斜面,当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部且所述操作件由所述闭合位置移动至所述开启位置时,所述操作件带动所述连动件移动,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压缩,使所述第三卡合部抵触所述限位件且卡合于所述第四卡合部,以及所述连动件的所述压合部压合所述固定件的所述斜面,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压缩,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退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分离后且所述第一壳体离开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第三卡合部与所述第四卡合部分离,所述连动件的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回复并带动所述操作件由所述开启位置移动至所述闭合位置,以及所述连动件的所述压合部离开所述固定件的所述斜面,使所述固定件的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回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件的所述第三卡合部为可挠性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05361 | 2014-02-18 | ||
TW103105361A TWI521144B (zh) | 2014-02-18 | 2014-02-18 | 退卡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50179A CN104850179A (zh) | 2015-08-19 |
CN104850179B true CN104850179B (zh) | 2017-12-26 |
Family
ID=53849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69562.5A Active CN104850179B (zh) | 2014-02-18 | 2014-11-19 | 退卡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50179B (zh) |
TW (1) | TWI52114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74470B (zh) * | 2016-08-12 | 2017-03-11 |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托盤退出機構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419964U (en) * | 2011-09-08 | 2012-01-01 | Sinher Technology Inc | Inserting/pulling type joining structure |
CN102778956A (zh) * | 2011-05-13 | 2012-11-14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扩充键盘装置 |
CN103313565A (zh) * | 2012-03-06 | 2013-09-18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卡合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118073B (fi) * | 2000-08-03 | 2007-06-15 | Nokia Corp | Kannettava, ainakin kaksi käyttöasentoa käsittävä taitettava elektroninen laite, sekä saranamekanismi sitä varten |
-
2014
- 2014-02-18 TW TW103105361A patent/TWI521144B/zh active
- 2014-11-19 CN CN201410669562.5A patent/CN10485017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78956A (zh) * | 2011-05-13 | 2012-11-14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扩充键盘装置 |
TWM419964U (en) * | 2011-09-08 | 2012-01-01 | Sinher Technology Inc | Inserting/pulling type joining structure |
CN103313565A (zh) * | 2012-03-06 | 2013-09-18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卡合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50179A (zh) | 2015-08-19 |
TW201533328A (zh) | 2015-09-01 |
TWI521144B (zh) | 2016-0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07388B1 (en) |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hinge and flexible cover | |
US10013020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flexible display | |
US9841789B2 (en) | Hinge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 | |
TWI500376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可動鍵盤格架 | |
US8654518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TWI553449B (zh) | 開合裝置 | |
TWI749408B (zh) | 雙軸式樞軸機構與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 |
US8920180B2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necting port thereof | |
TWI663076B (zh) | 伸縮筆 | |
CN202443359U (zh) | 滑动式连接器机构及其相关薄型可携式电子装置 | |
CN104850179B (zh) | 退卡装置 | |
US20150153771A1 (en) | Tablet pc external equipment | |
US9822561B2 (en) | Fix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US9541954B1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7368148B (zh) | 支撑机构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 |
US8749200B2 (en) | Charging device | |
US9426572B2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EP3161578B1 (en) | Computing device with a rotatable display member | |
CN105788930B (zh) | 一种旋转按键遥控器 | |
EP2395825A2 (en) | Cover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20170295656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201725283U (zh) | 新型折合键盘结构 | |
US9377819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TWI515535B (zh) | 可支撐顯示裝置的結合裝置以及具有結合裝置的電子裝置 | |
TWI555049B (zh) | 電子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