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4006A - 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4006A
CN104834006A CN201510208865.1A CN201510208865A CN104834006A CN 104834006 A CN104834006 A CN 104834006A CN 201510208865 A CN201510208865 A CN 201510208865A CN 104834006 A CN104834006 A CN 104834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position parameter
seismic properties
well point
point
described w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088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34006B (zh
Inventor
于兴河
李胜利
李顺利
谭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51020886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340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34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4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340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40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井点的沉积参数;获取井点的地震属性;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获取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拟合关系,以得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以及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通过本发明,能够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把已知井点与通过地震属性计算得到的井间沉积参数融合成一套数据体,进而能够达到提高油气田前景预测的准确率。

Description

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油气田勘探阶段需要评价目标区域,例如有利勘探区带或圈闭的含油气前景,在评价目标区域的含油气前景时,参考的地质控制因素较多,其中,结构成因沉积参数作为评价含油气前景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尚未提出合理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式,从而也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含油气前景预测结果。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式不合理,进而导致含油气前景预测不准确的问题。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井点的沉积参数;获取井点的地震属性;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获取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拟合关系,以得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以及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
进一步地,获取井点的地震属性包括:确定井点的方形邻域;获取方形邻域内多个点的地震属性;计算多个点中各点至井点的距离;根据方形邻域内多个点的地震属性和多个点中各点至井点的距离确定井点的地震属性。
进一步地,井点为Ai,采用以下公式确定Ai的地震属性:
Z i = Σ ( x jk , y jk ) ∈ U ( A , δ ) W jk ( i ) R jk
其中,Zi为Ai的地震属性,U(Ai,δ)为Ai的方形邻域,(xjk,yjk)∈U(Ai,δ), W jk ( i ) = 1 r jk 2 / Σ ( x j , y k ) ∈ U ( A i , δ ) 1 r jk 2 , r jk = ( a i - x jk ) 2 + ( b i - y jk ) 2 为(xjk,yjk)到Ai的距离,Rjk为(xjk,yjk)的地震属性。
进一步地,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包括: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与井点的单一地震属性的一元回归方程。
进一步地,在建立一元回归方程之后,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的步骤还包括:计算一元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判断相关系数是否小于预设相关系数;以及若相关系数小于预设相关系数,则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与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其中,若相关系数小于预设相关系数,则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拟合关系的步骤具体为: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多元回归方程;若相关系数不小于预设相关系数,则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拟合关系的步骤具体为: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一元回归方程。
进一步地,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包括: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与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
进一步地,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与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包括:对井点的全部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以得到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以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中各个地震属性与沉积参数的关系,得到多元回归方程,其中,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包括井点的弧长、平均能量、平均瞬时频率、平均反射强度、平均波、有效带宽、能量半衰时、平均幅度、均方根振幅,若沉积参数为含砂率时,则多元回归方程为:
y=-2.57908x1-0.00414x2+0.00000x3+0.92460x4+0.22082x5
+0.14541x6+0.24757x7+0.04663x8-0.82791x9
y为含砂率,x1、x2、x3、x4、x5、x6、x7、x8、x9依次为井点的弧长、平均能量、平均瞬时频率、平均反射强度、平均波、有效带宽、能量半衰时、平均幅度、均方根振幅。
进一步地,获取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包括:确定目标区域内的虚拟井距;按照虚拟井距,确定目标区域内的虚拟井点;获取虚拟井点的地震属性,作为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
进一步地,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包括:结合沉积物源方向,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井点的沉积参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井点的地震属性;拟合模块,用于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计算模块,用于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拟合关系,以得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以及绘图模块,用于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
通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井点的沉积参数;获取井点的地震属性;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获取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拟合关系,以得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以及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能够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把已知井点与通过地震属性计算得到的井间沉积参数融合成一套数据体,进而能够达到提高油气田前景预测的准确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井点的方形邻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参见图1,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获取目标区域内井点的沉积参数。
其中,沉积参数包括地层厚度、砂岩厚、含砂率、砂地比、砂岩密度及净毛比等,其中,在评价目标区域含油气前景时,优选采用砂厚与含砂率,二者是依据不同层次储层研究所提出的反映沉积格局的定量指标。
严格意义上讲,在宏观层次上砂厚最大的地区只反映沉积中心、沉积物的主要走向或水流方向,而地层厚度则反映沉降中心或地形地貌的变化特征,两者在地质意义上通常含义是有差别的,也反映在砂岩结构成因方面的差异。
特别是应建立优势砂岩的概念,一套40m的地层中2层砂总砂厚10m,含砂率25,平均单砂层厚度5m;而另一套40m地层中有6层砂总砂厚也是10m,含砂率也是25%,但平均单砂层厚度5/3m。显而易见第一套地层2层累计10m砂厚更让地质人员感兴趣。再如,一套20m的地层中2层砂总砂厚8m,含砂率40%,平均单砂层厚度4m;而另一套60m地层中有6层砂总砂厚也是8m,含砂率13.3%,平均单砂层厚度4/3m。显然第一套地层中的砂岩更为发育且更为集中。这就是优势砂岩的概念,也是确定沉积相主要沉积微相或亚相的依据之一。在理解了优势砂岩的基础,应进一步明确总砂厚(砂岩与粉砂岩之和)、纯砂厚(不含粉砂)及骨架砂厚(不含不能反映学各格局的砂,即通常不含厚度小于0.5~1m以下的砂)的统计方法,进而明确砂地比、含砂率及有效含砂率的不同。
在上述各种沉积参数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对已有的实际钻井,以地质分层为单元,统计单点上的各项基本沉积参数,在进行编图,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沉积参数,例如获取目标区域内实际钻井井点的含砂率。
步骤S104:获取井点的地震属性。
通过已有的地震资料获取到井点的地震属性,其中,地震属性包括振幅、频率、相位、能量、波形、衰减、相关和比率等各类参数,在该步骤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获取一个参数作为单一地震属性,也可获取多个参数作为多个地震属性。
对于一个井点的地震属性,其不仅与它最邻近点的地震属性有关,而且与它周围的地震属性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井点的地震特点,优选地,在获取某一井点的地震属性时,根据其邻近点的地震属性来确定,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42:确定井点的方形邻域。
步骤S1044:获取方形邻域内多个点的地震属性。如图2所示,确定井点Ai的方形邻域,在该方形邻域内,获取9个点的地震属性。
步骤S1046:计算多个点中各点至井点的距离。具体,点(xjk,yjk)到井点Ai(ai,bi)的距离可采用如下的公式计算:
r jk = ( a i - x jk ) 2 + ( b i - y jk ) 2 .
步骤S1048:根据方形邻域内多个点的地震属性和多个点中各点至井点的距离确定井点的地震属性。由于一个井点邻域内的点对该井点地震属性的影响随它们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基于此,优选地,采用反距离加权平均方法确定井点的地震属性。具体可采用以下公式确定Ai的地震属性:
Z i = Σ ( x jk , y jk ) ∈ U ( A , δ ) W jk ( i ) R jk
其中,Zi为Ai的地震属性,U(Ai,δ)为Ai的方形邻域,(xjk,yjk)∈U(Ai,δ), W jk ( i ) = 1 r jk 2 / Σ ( x j , y k ) ∈ U ( A i , δ ) 1 r jk 2 , r jk = ( a i - x jk ) 2 + ( b i - y jk ) 2 为(xjk,yjk)到Ai的距离,Rjk为(xjk,yjk)的地震属性。
步骤S106: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
在获取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地震属性之后,在该步骤中,通过数学方法分析沉积参数和地震属性的关系,从而得到沉积参数和地震属性的拟合关系。
优选地,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与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得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通过多个地震属性拟合沉积参数,拟合度好,且更能响应储层信息。
进一步优选地,在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与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时,首先需要从井点的各类地震属性中选择多个地震属性,优选地,对井点的全部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以选择聚类效果好的多个地震属性,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中各个地震属性与沉积参数的关系,得到多元回归方程。
其中,聚类优选出的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包括井点的弧长、平均能量、平均瞬时频率、平均反射强度、平均波、有效带宽、能量半衰时、平均幅度、均方根振幅,若沉积参数为含砂率时,则可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
y=-2.57908x1-0.00414x2+0.00000x3+0.92460x4+0.22082x5
+0.14541x6+0.24757x7+0.04663x8-0.82791x9
其中,y为含砂率,x1、x2、x3、x4、x5、x6、x7、x8、x9依次为井点的弧长、平均能量、平均瞬时频率、平均反射强度、平均波、有效带宽、能量半衰时、平均幅度、均方根振幅。计算可得到相关系数R2=0.805,说明建立的多远回归方程拟合程度比较好。
通过上述的步骤S102至步骤S106可得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在下述的步骤S108至步骤S112中,获得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之后代入拟合关系,即可获得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沉积参数,最终,根据目标区域内井点以及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具体描述如下。
步骤S108:获取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
在井距较大且井间距无规律的情况下,为了更加有效的预测井间的储层展布规律,通过以上建立地震属性与沉积参数之间建立的拟合关系,可以拟合出新的储层参数点,即已知一个点的地震属性,便可通过上述的拟合关系获知该点的沉积参数。然而,地震数据较大,已知地震属性的点往往会超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个点,因此,抽稀属性点(即虚拟井点)较为关键。
因此,优选地,该步骤S108具体可包括如下的步骤:
步骤S1082:确定目标区域内的虚拟井距。例如,设定虚拟井距为800m左右,该虚拟井距的数值可根据实际地形和需要设定。
步骤S1084:按照虚拟井距,确定目标区域内的虚拟井点。通过虚拟井距抽稀已知地震属性的点,抽稀后剩余的点即为虚拟井点。
步骤S1086:获取虚拟井点的地震属性,作为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
步骤S110: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拟合关系,以得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
步骤S112: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
在该实施例中,依托基础地质资料,在考虑沉积参数的结构成因特点的前提下,获取井点的沉积参数,选用多种地震属性,形成沉积参数的拟合公式,对井间沉积参数进行计算与预测,最终通过井点和井间的沉积参数来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由于工区控制井点比较少,只有井点的沉积参数做出的等值线比较稀疏,无井地区无井控制,仅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绘制沉积参数图,很难准确的预测油气田前景,而采用该实施例,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把已知井点与通过地震属性计算得到的井间沉积参数融合成一套数据体,进而能够达到提高油气田前景预测的准确率。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参见图3,该方法的流程阐述如下。
首先,一方面根据目标区域内井点的岩心资料、测井资料以及区域地质资料等资料获取单井岩性解释和地质分层,进一步可得到单井适用的沉积参数,也即目标区域内井点的沉积参数。另一方面,根据目标区域的地震资料进行地震属性提取,获得到井点的地震属性。结合这两方面,进行单一地震属性与沉积参数的相关性拟合,例如建立井点沉积参数(如含砂率)与单一地震属性一元回归方程。但通常用单一地震属性来拟合含砂率的话,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因而,进一步优选地,在建立一元回归方程之后,计算一元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若单一地震参数与沉积参数能达到一定的拟合度(如相关系数达到80%以上的相关度),也即效果较好的话,直接可以用单一地震属性通过一元回归方程计算井间任意一点的沉积参数。否则,若相关系数小于预设相关系数,也即效果较差时,则对多个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采用聚类分析得到优选地多个地震属性,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与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采用多个地震属性通过多元回归方程计算井间任意一点的沉积参数,最终结合沉积物源方向,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
其中,由于一个目标区域内沉积物源方向不唯一,根据区域地质、岩矿、地震等方面的资料,在目标区域内确定沉积物源的方向及其影响范围。这样,在建立沉积参数图时,就可遵循不同物源方向的影响。在多物源方向与多种沉积体系并存的情况下,需要考虑不同方向沉积体的展布,这样需要采用套合编图的理念,也即把编图单元按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类型进行分区分块约束,然后再合并到一起统一进行编图。
以上是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进行的描述。下面将对本发明提供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装置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该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任意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
实施例3
与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装置,参见图4,该装置可以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0、第二获取模块20、拟合模块30、第三获取模块40、计算模块50和绘图模块60。
其中,第一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井点的沉积参数,该模块具体执行上述实施例1中步骤S102。第二获取模块20用于获取井点的地震属性,该模块具体执行上述实施例1中步骤S104。拟合模块30用于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该模块具体执行上述实施例1中步骤S106。第三获取模块40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该模块具体执行上述实施例1中步骤S108。计算模块50用于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拟合关系,以得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该模块具体执行上述实施例1中步骤S110。绘图模块60用于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该模块具体执行上述实施例1中步骤S112。
其中,优选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邻域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井点的方形邻域;属性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方形邻域内多个点的地震属性;距离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多个点中各点至井点的距离;属性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方形邻域内多个点的地震属性和多个点中各点至井点的距离确定井点的地震属性。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2所示,井点为Ai,属性确定子模块采用以下公式确定Ai的地震属性:
Z i = Σ ( x jk , y jk ) ∈ U ( A , δ ) W jk ( i ) R jk
其中,Zi为Ai的地震属性,U(Ai,δ)为Ai的方形邻域,(xjk,yjk)∈U(Ai,δ), W jk ( i ) = 1 r jk 2 / Σ ( x j , y k ) ∈ U ( A i , δ ) 1 r jk 2 , r jk = ( a i - x jk ) 2 + ( b i - y jk ) 2 为(xjk,yjk)到Ai的距离,Rjk为(xjk,yjk)的地震属性。
优选地,拟合模块30包括单一地震属性拟合子模块和/或多个地震属性拟合子模块。其中,单一地震属性拟合子模块用于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与井点的单一地震属性的一元回归方程;多个地震属性拟合子模块用于建立井点的沉积参数与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
进一步优选地,拟合模块30还包括相关系数计算子模块和判断子模块,其中,首先单一地震属性拟合子模块建立一元回归方程,然后相关系数计算子模块计算一元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判断子模块判断相关系数是否小于预设相关系数,在相关系数小于预设相关系数时,再由多个地震属性拟合子模块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其中,若相关系数小于预设相关系数,则计算模块50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多元回归方程;若相关系数不小于预设相关系数,则计算模块50将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一元回归方程。
更进一步地,多个地震属性拟合子模块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时,执行以下步骤:对井点的全部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以得到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以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中各个地震属性与沉积参数的关系,得到多元回归方程,其中,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包括井点的弧长、平均能量、平均瞬时频率、平均反射强度、平均波、有效带宽、能量半衰时、平均幅度、均方根振幅,若沉积参数为含砂率时,则多元回归方程为:
y=-2.57908x1-0.00414x2+0.00000x3+0.92460x4+0.22082x5
+0.14541x6+0.24757x7+0.04663x8-0.82791x9
y为含砂率,x1、x2、x3、x4、x5、x6、x7、x8、x9依次为井点的弧长、平均能量、平均瞬时频率、平均反射强度、平均波、有效带宽、能量半衰时、平均幅度、均方根振幅。
第三获取模块40包括虚拟井距确定子模块、虚拟井点确定子模块和井间点的地震属性获取模块,其中,虚拟井距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目标区域内的虚拟井距;虚拟井点确定子模块用于按照虚拟井距,确定目标区域内的虚拟井点;井间点的地震属性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虚拟井点的地震属性,作为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
优选地,绘图模块60结合沉积物源方向,根据井点的沉积参数和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
从以上各实施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把已知井点与通过地震属性计算得到的井间沉积参数融合成一套数据体进行绘图,建立的沉积参数图能够达到提高油气田前景预测的准确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或系统实施例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单元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内井点的沉积参数;
获取所述井点的地震属性;
建立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所述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
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
将所述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所述拟合关系,以得到所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以及
根据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所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井点的地震属性包括:
确定所述井点的方形邻域;
获取所述方形邻域内多个点的地震属性;
计算所述多个点中各点至所述井点的距离;
根据所述方形邻域内多个点的地震属性和所述多个点中各点至所述井点的距离确定所述井点的地震属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点为Ai,采用以下公式确定Ai的地震属性:
Z i = Σ ( x jk ' y jk ) ∈ U ( A , δ ) W jk ( i ) R jk
其中,Zi为Ai的地震属性,U(Ai,δ)为Ai的方形邻域,(xjk,yjk)∈U(Ai,δ), W jk ( i ) = 1 r jk 2 / Σ ( x j , y k ) ∈ U ( A i , δ ) 1 r jk 2 , r jk = ( a i - x jk ) 2 + ( b i - y jk ) 2 为(xjk,yjk)到Ai的距离,Rjk为(xjk,yjk)的地震属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所述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包括:
建立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与所述井点的单一地震属性的一元回归方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建立所述一元回归方程之后,建立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所述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的步骤还包括:
计算所述一元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
判断所述相关系数是否小于预设相关系数;以及
若所述相关系数小于所述预设相关系数,则建立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与所述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
其中,若所述相关系数小于所述预设相关系数,则将所述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所述拟合关系的步骤具体为:将所述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所述多元回归方程;若所述相关系数不小于所述预设相关系数,则将所述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所述拟合关系的步骤具体为:将所述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所述一元回归方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所述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包括:
建立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与所述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建立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与所述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的多元回归方程包括:对所述井点的全部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以得到所述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以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所述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中各个地震属性与所述沉积参数的关系,得到所述多元回归方程,
其中,所述井点的多个地震属性包括所述井点的弧长、平均能量、平均瞬时频率、平均反射强度、平均波、有效带宽、能量半衰时、平均幅度、均方根振幅,若所述沉积参数为含砂率时,则所述多元回归方程为:
y=-2.57908x1-0.00414x2+0.00000x3+0.92460x4+0.22082x5+0.14541x6+0.24757x7+0.04663x8-0.82791x9
y为所述含砂率,x1、x2、x3、x4、x5、x6、x7、x8、x9依次为所述井点的弧长、平均能量、平均瞬时频率、平均反射强度、平均波、有效带宽、能量半衰时、平均幅度、均方根振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的虚拟井距;
按照所述虚拟井距,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的虚拟井点;
获取所述虚拟井点的地震属性,作为所述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所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包括:结合沉积物源方向,根据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所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
10.一种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井点的沉积参数;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井点的地震属性;
拟合模块,用于建立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所述井点的地震属性之间的拟合关系;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井间点的地震属性;
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井间点的地震属性代入所述拟合关系,以得到所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以及
绘图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井点的沉积参数和所述井间点的沉积参数建立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
CN201510208865.1A 2015-04-28 2015-04-28 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340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08865.1A CN104834006B (zh) 2015-04-28 2015-04-28 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08865.1A CN104834006B (zh) 2015-04-28 2015-04-28 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4006A true CN104834006A (zh) 2015-08-12
CN104834006B CN104834006B (zh) 2017-10-24

Family

ID=53812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0886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34006B (zh) 2015-04-28 2015-04-28 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34006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94615A (zh) * 2017-11-13 2018-04-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定量化评价三维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参数有效性的方法
CN107966736A (zh) * 2016-10-18 2018-04-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判断古物源方向的方法
CN108663714A (zh) * 2017-03-30 2018-10-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沉积微相刻画方法
CN110473205A (zh) * 2019-07-10 2019-11-19 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矢栅模型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和系统
CN110542922A (zh) * 2019-03-05 2019-12-0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以重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
CN111208558A (zh) * 2018-11-22 2020-05-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超深低幅度三维地质构造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6082A (en) * 1995-03-02 1996-12-17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Method for identifying subsurface fluid migration and drainage pathways in and among oil and gas reservoirs using 3-D and 4-D seismic imaging
CN103592698A (zh) * 2013-10-31 2014-02-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地震属性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04502969A (zh) * 2014-12-30 2015-04-0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河道砂岩性油藏的识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6082A (en) * 1995-03-02 1996-12-17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Method for identifying subsurface fluid migration and drainage pathways in and among oil and gas reservoirs using 3-D and 4-D seismic imaging
CN103592698A (zh) * 2013-10-31 2014-02-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地震属性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04502969A (zh) * 2014-12-30 2015-04-0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河道砂岩性油藏的识别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建阳 等: "多地震属性同位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方法", 《新疆石油地质》 *
陈建阳 等: "融合多种地震属性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建模",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6736A (zh) * 2016-10-18 2018-04-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判断古物源方向的方法
CN108663714A (zh) * 2017-03-30 2018-10-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沉积微相刻画方法
CN107894615A (zh) * 2017-11-13 2018-04-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定量化评价三维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参数有效性的方法
CN107894615B (zh) * 2017-11-13 2019-06-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定量化评价三维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参数有效性的方法
CN111208558A (zh) * 2018-11-22 2020-05-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超深低幅度三维地质构造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10542922A (zh) * 2019-03-05 2019-12-0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以重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
CN110473205A (zh) * 2019-07-10 2019-11-19 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矢栅模型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4006B (zh) 2017-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54323B (zh) 基于地震拓频处理的相控随机反演薄储层预测方法
CN104834006A (zh) 结构成因沉积参数图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Naseer Seismic attributes and reservoir simulation’application to image the shallow-marine reservoirs of Middle-Eocene carbonates, SW Pakistan
CN104063626A (zh) 一种它源圈闭充满度的预测方法
CN109507733A (zh) 一种预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1276001A (zh) 地下非均匀介质地震探测复杂性定量评估方法
Li 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arbonat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based on production dynamic data: A case study from Cretaceous Mishrif formation in Halfaya oilfield, Iraq
Leisi et al.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estimation of a reservoir using integration of wells and seismic data: a sandstone case study
Qian et al. Prediction and modeling of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of deep-buried, low permeability glutenite reservoirs in Yubei area, Turpan-Hami Basin, China
Mostafaei et al. Compiling and verifying 3D models of 2D induced polarization and resistivity data by geostatistical methods
CN112505754B (zh) 基于高精度层序格架模型的井震协同划分沉积微相的方法
Liu et al. Lithology prediction method of coal-bearing reservoir based on stochastic seismic inversion and Bayesian classification: a case study on Ordos Basin
Orellana et al. Influence of variograms in 3D reservoir-modeling outcomes: An example
Yu Hydraulic unit classification of un-cored intervals/well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Shehata et 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the Bahariya Formation in the South Umbaraka oilfields (Western Desert, Egypt): insights into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rchitecture, and evaluation
Tebo et al. Use of volume-based 3-D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to characterize physical-property distribution: a case study to delineate sedimentologic heterogeneity at the Appleton field, southwestern Alabama, USA
Barman et al. Fracture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using streamline-based inverse model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s
Obiekezi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Odo field in the Niger Delta basin Nigeria,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reflection survey
Anna et al. Integrated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rvoirs based on seismic, logging, and geological data: Taking Dongying Formation Member 1 oil reservoir of No. 1 structure, Nanpu Sag as an example
Hussain et al. Evaluation of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erves using petrophysical analysis to characterize the Yageliemu Formation in the Yakela gas condensate field, Tarim Basin, China
Khisamov et al. Probabilistic-statistical estimation of reserves an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SPE-PRMS
CN110568149B (zh) 沉积盆地烃源岩生排烃史精细快速定量模拟方法
Zhu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LTAF lithologic traps in western uplift belt of JB block in South Sumatra Basin
Faraji et al. Estimation and mapping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from seismic data in South Pars gas field, Persian Gulf
Makarian et al. A novel directional-oriented method for predicting shear wave velocity through empirical rock physics relationship using geostatistics analys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4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