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5618A -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5618A
CN104795618A CN201510204178.2A CN201510204178A CN104795618A CN 104795618 A CN104795618 A CN 104795618A CN 201510204178 A CN201510204178 A CN 201510204178A CN 104795618 A CN104795618 A CN 104795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frequency connector
radio frequency
barricade
install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041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95618B (zh
Inventor
尚爱民
古启军
王胜军
王如彬
贺利强
白龙刚
许慕军
魏腾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rough Rail Transit (zhe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Engineering Center for Microsatellites
CRSC Zhengzhou Railway Traffic Technology Co Ltd
CRSC Cab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rough Rail Transit (zhe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Engineering Center for Microsatellites
CRSC Cab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rough Rail Transit (zhe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Engineering Center for Microsatellites, CRSC Cab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rough Rail Transit (zhe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0417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956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95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5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5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56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包括腔体、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和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且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的轴线和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腔体内设有漏缆或波导管、射频连接器、屏蔽板、吸波材料以及吸收负载;所述屏蔽板固定在腔体左侧面和右侧面之间且均设有安装孔,所述漏缆或波导管的外导体上设置有开口方向相对的槽口,并经屏蔽板上的安装孔固定腔体内,漏缆或波导管的一端与安装在腔体侧面上的射频连接器相连,另一端经射频连接器与吸收负载相连,腔体内的剩余空间内填充吸波材料。本发明能够在保证卫星地与设备地间相互物理隔离的情况下,实现对有用信号的双向传输和对无用信号的有效屏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检测和电磁应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背景技术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于2000年建成了北斗导航试验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同时满足全球的应用需求,我国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地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定位、导航以及授时服务,在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的同时,已经初步具备了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且定位精度达到10米,测速精度达到0.2米/秒,授时精度达到10纳秒。
卫星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缺陷都将会影响卫星在太空中的正常工作,故而卫星在发射之前都需要在地面实验室进行全方位的性能测试。现有的卫星射频有线测试是直接将多台检测设备的信号端口与待测卫星的测试射频端口通过高频射频电缆相连以实现对卫星的检测,其中连接检测设备与卫星的高频射频电缆由内导体、绝缘体、外导体及外护套组成,卫星的测试射频端口的内芯与检测设备信号接口的内芯通过高频射频电缆的内导体连通,卫星测试射频端口的外表面(卫星地)与检测设备信号接口的外表面(设备地)通过高频射频电缆的外导体连通,从而实现了对卫星射频有线测试的目的。然而,由于地面检测设备的数量较多且种类复杂,任意一台检测设备发生故障所产生的故障信号都有可能通过高频射频电缆传送给卫星,从而导致卫星损坏,而实际制造一颗卫星所需的费用是非常昂贵,如此以来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此外,现有卫星射频无线测试时需占用屏蔽厂房,长期测试代价和费用也相当大。针对现有卫星射频有线测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设计出了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能够在保证卫星地与设备地间相互物理隔离的情况下,实现对工作频率范围内的有用射频信号双向传输和无用信号的有效屏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包括腔体及设置在腔体左侧面上的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和设置在腔体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且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的轴线和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腔体内设置有信号传输线、射频连接器、屏蔽板、吸波材料以及吸收负载,所述信号传输线采用漏缆或波导管;
所述屏蔽板包括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且两者依次设置在腔体左、右侧面之间,将腔体内的空腔分割成左空腔、中空腔和右空腔,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上均设有与信号传输线的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且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的中心连线与所述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和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的中心连线相互平行;
所述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第一信号传输线经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固定在腔体内,第二信号传输线经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与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固定在腔体内;中空腔内的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的外导体上均设有槽口,且设置在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外导体上的槽口开口方向相对,第一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安装在腔体左侧面的第一射频连接器相连,另一端经第三射频连接器与第一吸收负载相连;第二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安装在腔体右侧面的第二射频连接器相连,另一端经第四射频连接器与第二吸收负载相连,左空腔和右空腔的剩余空间内填充吸波材料。
优选地,所述的屏蔽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吸收负载与腔体右侧面之间的右屏蔽板和设置在第二吸收负载与腔体左侧面之间的左屏蔽板,且左屏蔽和右屏蔽板上均设有与信号传输线的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
优选地,设置在腔体内的左屏蔽板、第一屏蔽板、第二屏蔽板和右屏蔽板间均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均采用辐射型漏泄电缆或漏泄波导管,且辐射型漏泄电缆或漏泄波导管的相对介电常数相同。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外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小于20mm。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吸收负载、第二射频连接器、第二吸收负载和第四射频连接器的外表面均设有用于绝缘隔离的绝缘材料。
优选地,所述腔体左侧面的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和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均为同轴接口,且同轴接口的内芯与外表面相互物理隔离。
优选地,所述腔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均嵌有隔离块,且所述隔离块与腔体左侧面和右侧面间均采用环氧树脂灌封胶密封固定。
优选地,所述腔体左侧面的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和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具有法兰结构,且法兰结构经螺栓固定在隔离块上。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其一,本发明通过使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的内芯和第二射频器接口的内芯间相互隔离及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的外表面、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的外表面和矩型腔体外表面间的相互隔离,实现了在卫星射频有线测试的过程中,卫星地和设备地间的物理隔离,从而避免了因检测设备出现问题而影响待测卫星,保证了卫星有线测试的安全性。
其二,本发明通过设置在辐射型漏泄电缆或漏泄波导管外导体上垂直于轴向的槽口,使得辐射型漏泄电缆或漏泄波导管间泄漏射频信号的电磁耦合,实现了对工作频率范围内的有用射频信号双向传输。
其三,本发明还通过设置在矩型腔体内的吸波材料和屏蔽板,实现了对辐射型漏泄电缆或漏泄波导管外导体上槽口所辐射的泄漏射频信号的有效屏蔽,使矩型腔体外的无用射频信号无法与泄漏射频信号进行耦合,从而增强了漏感耦合器的电磁兼容性。
其四,本发明还通过改变设置在辐射型漏泄电缆或漏泄波导管外导体上的槽口类型及尺寸以实现对不同工作频率的有用射频信号进行双向传输,同时,通过槽口相关参数的设置,可以调整射频连接器接口间的插入损耗,并将插入损耗控制在5~80dB范围内,实现了射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平坦过渡。
其五,本发明还通过设置在辐射型漏泄电缆或漏泄波导管外导体上垂直于轴向的一系列槽口所形成的漏缆或波导天线阵,使得双向传输的有用射频信号相位稳定性高,信号传输的时延小于0.1ns,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使得本发明还可用于有源相控阵有效载荷的测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屏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腔体左侧面或右侧面射频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漏缆结构示意图;
图5为设置在外导体上的一组槽口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的槽口辐射电磁波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二元阵天线在空间某点产生场强的示意图;
图8为二元阵天线的方向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屏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屏蔽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采用铝合金材质的屏蔽材料所构成的矩型腔体5、设置在矩型腔体5左侧面上的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和设置在矩型腔体5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且所述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和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的轴线相互平行,还包括设置在矩型腔体内用于双向传输高频射频信号的信号传输线,用于实现泄漏射频信号在信号传输线间双向传递的射频连接器,用于增强漏感耦合器电磁兼容性的屏蔽板和吸波材料7及用于避免泄漏射频信号反射干扰的吸收负载;
所述屏蔽板包括第一屏蔽板6-1和第二屏蔽板6-2,且二者相互平行依次设置在矩型腔体5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之间,并将腔体内的空腔分割成左空腔、中空腔和右空腔,第一屏蔽板6-1和第二屏蔽板6-2上均设有与信号传输线的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且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1-1和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2-1的中心连线与所述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的轴线共线,所述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1-2和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2-2的中心连线与所述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的轴线共线;
所述信号传输线采用漏缆8或波导管,可以但不限于采用辐射型漏泄电缆来实现高频射频信号的双向传递,包括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和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和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外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小于20mm,且它们的相对介电常数等参数相同;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经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1-1和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2-1固定在矩型腔体5内,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经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1-2和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2-2固定在矩型腔体5内,且位于中空腔内的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和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的外导体上均设有用于实现泄漏射频信号间电磁耦合的槽口4,且槽口4的开口方向相对,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所采用的辐射型漏泄电缆的类型以及其外导体上槽口4开设的形状与尺寸均有所不同;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的左端与安装在矩型腔体5左侧面上的第一射频连接器rf1相连,右端经位于右空腔内的第三射频连接器rf3与第一吸收负载rp1相连;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的右端与安装在矩型腔体5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rf2相连,左端经位于左空腔内的第四射频连接器rf4与第二吸收负载rp2相连,左空腔和右空腔的剩余空间内设有吸波材料7,其中,吸波材料7可以采用泡沫吸波材料,也可以采用其他屏蔽性能优良的吸波材料,吸收负载可采用回波损耗大于25dB、额定功率不小于5W的同轴匹配吸收负载。
此外,为了增强漏感耦合器的物理绝缘隔离,本发明在第一吸收负载rp1、第三射频连接器rf3、第二吸收负载rp2和第四射频连接器rf4的外表面设有用于绝缘隔离的绝缘材料,以避免漏感耦合器的腔体内表面与射频连接器外表面间短路。
为了更好地拓宽实用范围,本发明可以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来改变设置在矩型腔体5左侧面的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和设置在矩型腔体5右侧面的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的类型,诸如可以采用N型或SMA型,且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和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的内芯13与外表面12之间通过阻值大于105兆欧的绝缘电阻相互物理隔离,从而保证了彼此间具有较高的绝缘性能;此外,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和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均具有正方体的法兰结构10,且第一射频连接器rf1和第二射频连接器rf2均各自镶嵌在矩型腔体5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隔离块中,隔离块可以采用聚四氟正方体方块9,第一射频连接器rf1和第二射频连接器rf2通过法兰结构10上的四个螺栓11与聚四氟正方体方块9固定,而聚四氟正方体方块9则分别相应地镶嵌在矩型腔体5的左、右侧面的适当位置处,并通过环氧树脂灌封胶与矩型腔体5左侧面和右侧面间密封固定,实现了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的外表面12和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的外表面12与矩型腔体5外表面间的相互物理隔离,进而实现了在射频有线测试过程中,卫星地和设备地间的物理隔离,从而避免了由于设备故障问题而影响卫星的检测。
在卫星有线测试的过程中,本发明的一端通过一条具有内导体14-4、绝缘体14-3、外导体14-2和外护套14-1的漏缆8与待测卫星相连,另一端通过另一条具有内导体14-4、绝缘体14-3、外导体14-2和外护套14-1的漏缆8与检测设备相连,由于本发明能够实现高频射频信号的双向传递,所以它的两个端口可以调换使用。当有用射频信号通过漏缆8传送到漏感耦合器的一端后,设置在辐射型漏泄电缆外导体上的槽口4将会向外辐射电磁波,并根据电磁波的对偶效应将泄漏射频信号耦合到漏感耦合器的另一端,从而实现了在卫星地与设备地间相互物理隔离的情况下,有用射频信号的双向传输,加之漏感耦合器内的屏蔽板、吸波材料和吸收负载的共同作用,实现了对无用信号的有效屏蔽,保证了漏感耦合器的电磁兼容性。
为了更好地阐述本发明的工作频段与设置在辐射型漏泄电缆外导体上槽口4间的关系,下面以S波段为例,对辐射型漏泄电缆外导体上槽口4的分布规律进行说明:(其他波段诸如L、C和Ka波段均可通过改变槽口4的相关参数加以实现有用射频信号的双向传输,进而覆盖导航卫星全部无线频率范围:1.0GHz~26.5GHz,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槽口4的形状不限于采用矩形,它沿外导体的圆周方向垂直于轴向设置,并且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呈一定的规律分布。
工作频率f和节距p可以通过公式(1)确定:
其中:c为光速3×108米/秒
εr为辐射型漏泄电缆绝缘相对介电常数
p为一组槽口4的长度——节距
槽口4的长度L可以通过公式(2)确定:
其中:D为辐射型漏泄电缆的外径
n为辐射型漏泄电缆外导体一组槽口4的个数
相邻槽口4的间距d可以通过公式(3)确定:
其中:d为相邻槽口4的间距
P为一组槽口4的长度——节距
D为辐射型漏泄电缆的外径
槽口4的宽度W可以通过公式(4)确定:0.125D<W<0.25D (4)
其中:W为槽口4的宽度
D为辐射型漏泄电缆的外径
如图6所示,辐射型漏泄电缆外导体内表面高频电流i被沿垂直于轴向所设置的槽口4截断后,高频电流i会在槽口4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辐射能量,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知,电场E的方向和磁场H的方向相互垂直,且在电磁波是平面波的情况下,电场E的方向、磁场H的方向和电磁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
为了进一步了解辐射型漏泄电缆外导体上槽口4的辐射原理,可以将槽口4当作裂缝天线来分析,由于设置在辐射型漏泄电缆外导体上的一系列槽口4的开口方向相对,且按一定的规律排列,且形式和空间取向一致,从而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方向性的多元天线阵,根据电磁场理论中的对偶性原理可知,在这种情况下,任意两相对槽口4周围的电磁场便具有对偶性,即对一个槽口4是电场,对另一个槽口4便是磁场,反之亦然。
下面对最基本的二元天线阵进行具体分析,以便理解多元天线阵的工作原理。
如图7所示,第一电线1和第二电线2相距s,到O点的距离分别是r1和r2,O点的场强是两个天线在该点场强的矢量叠加。若s远远小于r1和r2,则在计算O点合场强的幅度时,可认为r1和r2相等,但在计算O点合场强的相位时,则不能忽略路程差所带来的相位差Ψ:
可以通过公式(4)得出
其中:λ为不同工作频率下电磁波的波长
β为第一电线1的电流和第二电线2的电流所对应的相位差
φ为第一电线1和O点的连线与第一电线1和第二电线2的连线所成的夹角
设s远远小于r1和r2,则两天线在该点产生的场强幅度相等,记作E0,则O点的合场强E为: E = E 0 ( 1 + e j&Psi; ) - - - ( 5 )
将(4)式代入(5)式,并对(5)式取绝对值后,可得二元天线阵在周围空间某点产生的场强幅度关系式(6)为:
| E | = 2 | E 0 | cos ( &pi; s cos &phi; &lambda; - &beta; 2 ) - - - ( 6 )
将E0=1、β=90°和d=λ/4代入公式(6)中得:
E = 2 cos ( &pi; 4 cos &phi; - &pi; 4 ) - - - ( 7 )
如图8所示的心形方向图为φ取不同的值所形成的二元天线阵方向图,从图形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它把辐射能量较好地集中在需要覆盖的区域,从而具有较好的单方向性。从波形图可以看出,在由第一电线1到第二电线2的方向上,第二电线2上电流的相位落后第一电线1上电流的相位90°,但两者在行程上却相差λ/4,从而使得第二电线2的场强与第一电线1的场强同相叠加,此时电磁辐射能量最大。反之,在由第二电线2到第一电线1的方向上,第二电线2上电流和行程的相位均比第一电线1的落后90°,也就是共落后180°,故二者场强反相叠加,完全抵消,如此以来,就形成了单方向性。这样的设计使得相邻槽口4间的间距约λ/4,便于在有限的范围内设置较多槽口4,以控制漏泄射频信号的能量,同时,相邻槽口4间的间离为λ/4,正好满足二元天线阵对相位差的需要,使得射频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相位较稳定。此外,对于不同波段的高频信号,合理采用不同频率下的相邻槽口4间距λ/4,从而实现对导航卫星全部频率范围的覆盖。
综上所述:根据公式(1)可以确定,在当前工作频率下,对应的一组槽口4的节距p,再根据公式(3)可以得出相邻槽口4的间距d,进而得出一组槽口4中槽口4的个数n,再根据公式(2)得出槽口4应该设置的长度L;槽口4的宽度W则可以根据辐射型漏泄电缆的外径D,再结合公式(4)得出,通过改变一组槽口4中槽口4的个数n、槽口4长度L和槽口4宽度W等参数,可以调整射频连接器接口间的插入损耗,并将插入损耗控制在5~80dB范围内。此外,通过槽口4参数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幅度具有良好的平坦度,还可以使在工作频率范围内,传输射频信号的相位也相当稳定,且信号传输的时延小于0.1ns,它的这一特性还可以用于有源相控阵有效载荷的测试。
实施例二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了更好地实现耦合器内部泄漏射频信号与外界电磁信号间的隔离,从而避免外部电磁信号的干扰,保证漏感耦合器的电磁兼容性,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
所述的屏蔽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吸收负载rp1与矩型腔体5右侧面之间的右屏蔽板6-4和设置在第二吸收负载rp2与矩型腔体5左侧面之间的左屏蔽板6-3,左屏蔽板6-3和右屏蔽板6-4与第一屏蔽板6-1和第二屏蔽板6-2相互平行,并将矩型腔体5的空腔分成左一空腔、左二空腔、中空腔、右一空腔和右二空腔,左屏蔽板6-3和右屏蔽板6-4上均设有与辐射型漏泄电缆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左屏蔽板安装孔6-3-1、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1-1和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2-1的中心连线与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的轴线共线,所述右屏蔽板安装孔6-4-1、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1-2和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2-2的中心连线与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的轴线共线;
所述的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和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外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小于20mm,且相对介电常数等参数相同,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经左屏蔽板安装孔6-3-1、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1-1和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2-1固定在所述矩型腔体5内,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经右屏蔽板安装孔6-4-1、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1-2和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2-2固定在矩型腔体5内,且位于中空腔内的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和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的外导体上,均设有用于实现漏泄射频信号间电磁耦合的槽口4,且槽口4的开口方向相对,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所采用的辐射型漏泄电缆的结构以及其外导体上槽口4开设的形状与尺寸均有所不同;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的左端与安装在矩型腔体5左侧面上的第一射频连接器rf1相连,右端经位于右二空腔内的第三射频连接器rf3与第一吸收负载rp1相连;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的右端与安装在腔体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rf2相连,左端经位于左二空腔内的第四射频连接器rf4与第二吸收负载rp2相连,左一空腔、左二空腔、右一空腔和右二空腔的剩余空间内均填充吸波材料7。
实施例三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为了实现射频信号的单输入多输出双向传输、多输入单输出双向传输或多输入多输出双向传输,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以实现单输入双输出或双输入单输出双向传输,其他情况均可按照此种方式进行实施,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矩型腔体5的左侧面设置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矩型腔体5的右侧面设置分别设置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和第三射频连接器rf3接口c,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和第三射频连接器rf3接口c的轴线相互平行,且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的轴线位于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和第三射频连接器rf3接口c的轴线之间;
所述左屏蔽板6-3、右屏蔽板6-4、第一屏蔽板6-1和第二屏蔽板6-2相互平行并将矩型腔体5的空腔分成左一空腔、左二空腔、中空腔、右一空腔和右二空腔,左屏蔽板6-3、右屏蔽板6-4、第一屏蔽板6-1和第二屏蔽板6-2上均设有与辐射型漏泄电缆的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左屏蔽板安装孔6-3-1、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1-2和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2-2的中心连线与所述第一射频连接器rf1接口a的轴线共线,右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4-1、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1-1和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2-1的中心连线与第二射频连接器rf2接口b的轴线共线,右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4-2、第一屏蔽板第三安装孔6-1-3和第二屏蔽板第三安装孔6-2-3的中心连线与第三射频连接器rf3接口c的轴线共线;
所述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和第三辐射型漏泄电缆8-3外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小于20mm,且相对介电常数等参数相同,所述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经左屏蔽板安装孔6-3-1、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1-2和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2-2固定在所述矩型腔体5内,所述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经右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4-1、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1-1和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6-2-1固定在所述矩型腔体5内,所述第三辐射型漏泄电缆8-3经右屏蔽板第二安装孔6-4-2、第一屏蔽板第三安装孔6-1-3和第二屏蔽板第三安装孔6-2-3固定在所述矩型腔体5内,且位于中空腔内的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和第三辐射型漏泄电缆8-3的外导体上均设有用于实现漏泄射频信号间电磁耦合的槽口4,且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外导体上槽口4的开口方向与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和第三辐射型漏泄电缆8-3的外导体上槽口4的开口方向均相对,根据工作频率不同,所采用的辐射型漏泄电缆的结构以及其外导体上槽口4设置的形状与尺寸均有所不同;第一辐射型漏泄电缆8-1的左端与安装在矩型腔体5左侧面上的第一射频连接器rf1相连,右端经位于所述右二空腔内的第四射频连接器rf4与第一吸收负载rp1相连;第二辐射型漏泄电缆8-2的右端与安装在腔体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rf2相连,左端经位于所述左二空腔内的第五射频连接器rf5与第二吸收负载rp2相连,第三辐射型漏泄电缆8-3的右端与安装在腔体右侧面上的第三射频连接器rf3相连,左端经位于左二空腔内的第六射频连接器rf6与第三吸收负载rp3相连,左一空腔、左二空腔、右一空腔和右二空腔的剩余空间内均填充吸波材料7。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上三种情况,且实现高频射频信号双向传递的信号传输线也不限于辐射型漏泄电缆,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的对上述实施方式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更,都不会超出本发明的构思和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及设置在腔体左侧面上的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和设置在腔体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且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的轴线和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腔体内设置有信号传输线、射频连接器、屏蔽板、吸波材料以及吸收负载,所述信号传输线采用漏缆或波导管;
所述屏蔽板包括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且两者依次设置在腔体左、右侧面之间,将腔体内的空腔分割成左空腔、中空腔和右空腔,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上均设有与信号传输线的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且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的中心连线与所述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和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的中心连线相互平行;
所述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第一信号传输线经第一屏蔽板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屏蔽板第一安装孔固定在腔体内,第二信号传输线经第一屏蔽板第二安装孔与第二屏蔽板第二安装孔固定在腔体内;中空腔内的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的外导体上均设有槽口,且设置在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外导体上的槽口开口方向相对,第一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安装在腔体左侧面的第一射频连接器相连,另一端经第三射频连接器与第一吸收负载相连;第二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安装在腔体右侧面的第二射频连接器相连,另一端经第四射频连接器与第二吸收负载相连,左空腔和右空腔的剩余空间内填充吸波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屏蔽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吸收负载与腔体右侧面之间的右屏蔽板和设置在第二吸收负载与腔体左侧面之间的左屏蔽板,且左屏蔽和右屏蔽板上均设有与信号传输线的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腔体内的左屏蔽板、第一屏蔽板、第二屏蔽板和右屏蔽板间均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均采用辐射型漏泄电缆或漏泄波导管,且辐射型漏泄电缆或漏泄波导管的相对介电常数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外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小于2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吸收负载、第二射频连接器、第二吸收负载和第四射频连接器的外表面均设有用于绝缘隔离的绝缘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左侧面的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和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均为同轴接口,且同轴接口的内芯与外表面相互物理隔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均嵌有隔离块,且所述隔离块与腔体左侧面和右侧面间均采用环氧树脂灌封胶密封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左侧面的第一射频连接器接口和右侧面上的第二射频连接器接口具有法兰结构,且法兰结构经螺栓固定在隔离块上。
CN201510204178.2A 2015-04-27 2015-04-27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Active CN1047956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04178.2A CN104795618B (zh) 2015-04-27 2015-04-27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04178.2A CN104795618B (zh) 2015-04-27 2015-04-27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5618A true CN104795618A (zh) 2015-07-22
CN104795618B CN104795618B (zh) 2017-09-22

Family

ID=53560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04178.2A Active CN104795618B (zh) 2015-04-27 2015-04-27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9561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75482A1 (en) * 2003-10-22 2005-12-15 Broomall James R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calibr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differential devices
CN201655946U (zh) * 2010-03-29 2010-11-24 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腔体耦合器
WO2014035274A1 (en) * 2012-08-27 2014-03-06 Siemens, Research Center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dd harmonic radial rf filter
CN204130677U (zh) * 2014-09-28 2015-01-28 鲁杨 一种腔体耦合器
CN204577558U (zh) * 2015-04-27 2015-08-19 通号(郑州)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75482A1 (en) * 2003-10-22 2005-12-15 Broomall James R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calibr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differential devices
CN201655946U (zh) * 2010-03-29 2010-11-24 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腔体耦合器
WO2014035274A1 (en) * 2012-08-27 2014-03-06 Siemens, Research Center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dd harmonic radial rf filter
CN204130677U (zh) * 2014-09-28 2015-01-28 鲁杨 一种腔体耦合器
CN204577558U (zh) * 2015-04-27 2015-08-19 通号(郑州)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5618B (zh) 2017-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90814B (zh) 具有内校准网络的有源相控阵天线
CN204243214U (zh) 一种智能天线装置
US8269583B2 (en) Using surface wave propagation to communicate an information-bearing signal through a barrier
US8344829B2 (en) Technique for conveying a wireless-standard signal through a barrier
US8253516B2 (en) Using an electric power cable as the vehicle for communicating an information-bearing signal through a barrier
US20110133867A1 (en) Surface wave coupler
CN105119045B (zh) L波段弹载共形阵列天线
WO2016065830A1 (zh) 一种天线阵耦合校准网络装置及校准方法、存储介质
CN105467371A (zh) 半封闭回路耦合的相控阵通道幅相校准装置
CN104303362A (zh) 多天线系统
CN105896084B (zh) 一种全频段车载天线
CN114094294B (zh) 漏缆
CN214124128U (zh) 8字形漏泄同轴电缆组件
CN103245958B (zh) 适合卫星导航数字多波束阵列的标校分配网络装置
CN204272392U (zh) 多系统接入平台
CN110085966B (zh) 一种地面遥测和遥控一体天线及平台
CN204577558U (zh)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CN104795618A (zh) 一种具有电磁兼容性的漏感耦合器
CN102315507B (zh) 高功率波导定向耦合器
CN1832281B (zh) 一种电气配电盘以及包括此种配电盘的中压分站
CN204905435U (zh) 一种l波段弹载共形阵列天线
CN104539378B (zh) 具有自检功能的天线系统
CN103344806B (zh) 一种双定向电桥
CN110719133A (zh) 一种相控阵天线校准网络
CN114639964A (zh) 一种一体化单脉冲测控雷达天线的可折叠馈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