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2160B -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2160B
CN104782160B CN201380002248.5A CN201380002248A CN104782160B CN 104782160 B CN104782160 B CN 104782160B CN 201380002248 A CN201380002248 A CN 201380002248A CN 104782160 B CN104782160 B CN 1047821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link
support
benefited
jum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22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82160A (zh
Inventor
李汉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82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2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82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2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0Routing based on monitoring resul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包括: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然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选择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再然后,基于建立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并接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根据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此外,还提供另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应的装置和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多种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网络、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网络、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网络、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网络和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网络等。这些移动通信系统除了提供语音通信业务之外,通常还提供数据通信业务,因此,用户可以使用这些移动通信系统所提供的数据通信业务来上传和下载各种数据。
在多用户协同通信下,终端与终端之间可以通过设备与设备通信(D2D,Device toDevice)技术,比如基于无线保真(WIFI,Wireless Fidelity)的WIFI直连(WIFI Direct)技术进行相互支撑,例如,演进基站(eNB,evolved NodeB)发送给某个终端的数据可以先发送给该终端附近的其他终端,再通过终端之间的短距离通信技术转发给最终目的终端,这样就可以在某几个终端中选择信道条件最好的终端下发数据,从而通过多用户分集增益提升用户边缘速率,进而提升频谱利用效率。为了描述方便,可以将最终目的终端称为受益终端(B-UE,Beneficial User Equipment),而这该受益终端附近的其他终端,则称为支撑终端(S-UE,Supportive User Equipment)。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并不存在网络侧如何对协同通信链路进行控制的相关技术,从而造成当进行协同通信时,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并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可以通过网络侧对协同通信链路进行控制,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包括:
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
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所述初始测量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
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所述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所述链路测量信息由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所得;
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所述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之前,还包括:
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所述预支撑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或者,
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为预支撑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所述受益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包括: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所述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所述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
所述为预支撑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包括: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所述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所述预支撑终端的受益用户集中。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WIFI Direct)链路/接入点(AP,Access Point);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网际协议(IP,InternetProtocol)地址和WIFI IP地址;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包括: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Down Link)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Up Link)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一链路配置响应;
向支撑终端发送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
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二链路配置响应。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包括: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三链路配置响应;
向支撑终端发送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
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四链路配置响应。
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在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查询响应,所述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在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包括:
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上报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
所述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包括:根据所述链路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
所述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包括:根据所述链路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在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所述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包括:
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周期性上报的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
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
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所述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之前,还包括:
对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进行独立配置,或者,在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时,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配置,以便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根据所述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之后,还包括:
利用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或者,下行的数据包由基站在分流时,根据所述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
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包括:
若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时,释放退出支撑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
若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时,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包括:
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初始测量信息,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一个受益终端,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需要支撑的受益终端;
所述终端基于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所述终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
所述终端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所述基站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所述终端基于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若所述终端为受益终端,则所述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具体为: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一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三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若所述终端为支撑终端,则所述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具体为: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
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二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
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四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若所述终端为支撑终端,则所述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支撑终端向基站返回查询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在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所述终端为受益终端,则所述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在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至第九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包括:
终端向基站周期性上报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
终端向基站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
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至第九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包括:
接受基站对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所进行的独立配置,或者,接受基站在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时,对链路测量方式所进行的配置,根据所述链路测量方式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
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至第九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之后,还包括:
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对数据包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并利用所述支撑传送封装后的数据包;或者,
终端利用所述支撑链路接收基站下发的由基站根据所述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后的数据包。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确认单元、收发单元、选择单元、建立单元和控制单元;
确认单元,用于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
收发单元,用于在所述确认单元确认存在进行协同通信能力后,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所述初始测量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
选择单元,用于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建立单元,用于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收发单元,还用于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所述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所述链路测量信息由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所得;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其中:
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基站还包括用户集选择单元;
所述用户集选择单元,用于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所述预支撑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或者,
所述用户集选择单元,用于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为预支撑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所述受益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用户集选择单元,具体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所述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所述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或者,
所述用户集选择单元,具体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所述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所述预支撑终端的受益用户集中。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一至第四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一链路配置响应;向支撑终端发送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二链路配置响应。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建立单元,用于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三链路配置响应;向支撑终端发送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四链路配置响应。
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在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查询响应,所述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在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根据所述链路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根据所述链路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在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周期性上报的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
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
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站还包括配置单元;
所述配置单元,用于对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进行独立配置,或者,在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时,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配置,以便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根据所述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在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站还包括传输单元;
传输单元,用于利用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或者,下行的数据包由基站在分流时,根据所述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
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时,释放退出支撑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若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时,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接收单元、物理链路建立单元、物理链路测量单元、支撑链路建立单元、支撑链路测量单元和发送单元;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物理链路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物理链路测量单元,用于对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建立的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初始测量信息,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一个受益终端,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需要支撑的受益终端;
支撑链路建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测量单元,用于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其中: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为受益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IP地址。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一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根据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三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为支撑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的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二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四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在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为支撑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的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向基站返回查询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IP地址。
在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为支撑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在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第四方面的第一至第九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向基站周期性上报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向基站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
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第四方面的第一至第九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该终端还可以包括传输单元,其中:
所述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对数据包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并利用所述支撑传送封装后的数据包;或者,
所述传输单元,用于利用所述支撑链路接收基站下发的由基站根据所述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后的数据包。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基站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终端。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处理器、收发设备和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其中:
收发设备,用于在处理器的控制下,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以及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所述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所述链路测量信息由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所得;
处理器,用于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控制收发设备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并根据所述收发设备接收到的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收发设备和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其中:
收发设备,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以及在处理器的控制下,将初始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及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一个受益终端,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需要支撑的受益终端;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收发设备接收到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并控制收发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初始测量信息,基于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控制收发设备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然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当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再然后,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并接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中的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协同通信协议栈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的又一流程图;
图3c是下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
图3d是上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的又一流程图;
图4b是下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信的另一场景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的又一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的又一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将从基站的角度进行描述,该基站具体可以为演进基站(eNB,EvolvedNode B)或其他发射台等设备。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包括: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所述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其中,该链路测量信息由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所得;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如图1a所示,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101、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
其中,协同通信能力是指受益终端与预支撑终端是否可以进行协同通信。即预支撑终端可以辅助受益终端进行通信。
其中,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可以根据邻近关系信息确定是否具有协同通信的能力。该邻近关系信息可以包括一个受益终端对应多个预支撑终端,或者多个受益终端对应一个预支撑终端。
102、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MUCC PairingSecond Hop Setup Request),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其中,在协同通信中,除了原本建立的基站和终端之间建立的蜂窝链路之外,还需要建立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比如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或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等等,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发明实施例中,将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称为第一跳,因此,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指的是用于指示“建立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直连链路可以是WIFI直连链路,也可以是其他的无线直连链路,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WIFI直连链路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参见图1b,其中,基站和支撑终端1、支撑终端2和受益终端之间的链路称为蜂窝通信链路,支撑终端1和受益终端之间链路、以及支撑终端2和受益终端之间的链路则称为WIFI直连链路;而基站通过支撑终端1或支撑终端2到达受益终端的链路则称为支撑链路,即支撑链路可以包括蜂窝通信链路和WIFI直连链路。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具体可以为多种消息形式,根据目标终端的不同,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可以携带不同的指示消息,例如,如果需要将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话,则可以在发送给受益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在发送给预支撑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则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反之,如果需要将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话,则可以在发送给预支撑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在发送给受益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则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等等。即步骤“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即步骤102)”具体可以如下:
(1)在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MUCC Pairing Second Hop SetupResponse),其中,该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可以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比如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其中,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等信息。
(2)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该场景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未打开,另一种是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已打开,具体可以如下:
A、预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未打开的情况: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可以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其中,该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可以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比如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可以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其中,该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B、预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已打开的情况: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查询响应,其中,该查询响应中可以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比如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等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可以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其中,该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其中,预支撑终端指的是可能成为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的终端,即,支撑终端的备选终端,因此,当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在步骤“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之前,还可以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以便在后续可以进一步从该预支撑用户集中选择合适的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即在步骤“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之前,该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
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其中,该预支撑用户集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这些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
类似的,当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也可以为预支撑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其中,该受益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所述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所述预支撑终端的受益用户集中。
其中,“预置条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103、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其中,该初始测量信息是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
例如,具体可以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上报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
104、当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从预支撑终端中选择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该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该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选择该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根据步骤103中接收到的链路信息从预支撑终端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根据该链路信息选择该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比如,如果在步骤102中已经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则此时,可以根据链路信息在预支撑用户集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等等。
又比如,如果在步骤102中已经为受益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则此时,可以根据链路信息在受益用户集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该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其中,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可以包括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等信息。
105、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例如,具体可以对该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传输配置可以包括对隧道和路由等所进行的配置,其中,隧道配置为可选项,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是否进行隧道配置,比如,如果主要是由网络侧,比如由基站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不进行隧道配置,而如果是由受益终端/支撑终端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进行隧道配置,具体可以如下:
(1)第一种场景:进行隧道和路由配置。
在这种场景下,可以分为对受益终端的配置和对支撑终端的配置两个方面,具体可以如下:
A、对受益终端的配置;
向受益终端发送链路配置请求,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将该发送给受益终端的链路配置请求称为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Down Link)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Up Link)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接收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链路配置响应,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将该受益终端返回的链路配置响应称为第一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比如,携带多个支撑终端的WIFI IP地址等信息。
B、对支撑终端的配置;
向支撑终端发送链路配置请求,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将该发送给支撑终端的链路配置请求称为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等。
接收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链路配置响应,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将该支撑终端返回的链路配置响应称为第二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d、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2)第二种场景:只进行路由配置,不进行隧道配置。
在这种场景下,可以分为对受益终端的配置和对支撑终端的配置两个方面,具体可以如下:
A、对受益终端的配置;
向受益终端发送链路配置请求,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将该发送给受益终端的链路配置请求称为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接收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该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链路配置响应,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将该受益终端返回的链路配置响应称为第三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
B、对支撑终端的配置;
向支撑终端发送链路配置请求,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将该发送给支撑终端的链路配置请求称为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
接收支撑终端根据该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该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链路配置响应,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将该支撑终端返回的链路配置响应称为第四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此外,在步骤“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即步骤103)”之后,还可以利用配置后的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包括上行的数据包和下行的数据包)可以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或者,下行的数据包也可以由基站在分流时,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在此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I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隧道技术,并不只限于IP隧道,其实现方法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106、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
其中,该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以下简称链路测量信息)由该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分别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所得;其中,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可以是周期性上报,也可以是事件性上报,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周期性上报的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
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
其中,链路测量方式可以在初始测量中进行配置,也可以在初始测量之后进行独立配置,即,在步骤“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之前,该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
对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进行独立配置;或者,在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时,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配置,以便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根据该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107、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1)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用户集,则释放退出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的关闭等。
(2)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则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关闭等。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采用在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然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当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再然后,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并接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中的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此外,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由于一个支撑终端同时可以支撑多个受益终端,因此,还可以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容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将从终端的角度进行描述,该终端可以作为支撑终端,也可以作为受益终端,该终端具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或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等设备,作为支撑终端时,还可以是现有的E5(Equipment5,设备)类设备,比如接收WIFI的无线接入设备(CPE,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E5、便携式宽带无线接入设备(MIFI,mobile Wi-Fi hotspot)或者更加强大的超级E5(Super E5)等设备。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包括: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终端基于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终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终端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如图2所示,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201、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其中,在协同通信中,除了原本建立的基站和终端之间建立的蜂窝链路之外,还需要建立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比如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或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等等,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称为第一跳,因此,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指的是用于指示“建立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的链路建立请求。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具体可以为多种消息形式,比如可以是查询消息等,根据终端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可以携带不同的指示消息,例如,在将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如果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如果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反之,在将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如果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如果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等等。即,根据具体场景的不同,步骤“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即步骤201)”具体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执行方式:
(1)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A、若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步骤“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可以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等信息。
B、若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步骤“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可以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
(2)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A、若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步骤“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可以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或者,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等信息。
B、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步骤“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可以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等信息。
202、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1)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A、若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
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B、若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
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2)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A、若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
如果支撑终端接收到的是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则:
支撑终端向基站返回查询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其中,该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或者,
如果支撑终端接收到的是携带指示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等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则:
支撑终端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B、若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
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其中,该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203、终端基于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例如,终端具体可以接受基站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传输配置可以包括对隧道和路由等所进行的配置,其中,隧道配置为可选项,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是否进行隧道配置,比如,如果主要是由网络侧,比如由基站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不进行隧道配置,而如果是由受益终端/支撑终端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进行隧道配置,具体可以如下:
(1)第一种场景:进行隧道和路由配置。
在这种场景下,根据终端作为的角色的不同,传输配置也会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如下:
A、对受益终端的配置;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
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一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比如,携带多个支撑终端的WIFI IP地址等信息。
B、对支撑终端的配置;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
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二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d、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2)第二种场景:只进行路由配置,不进行隧道配置。
A、对受益终端的配置;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
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三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
B、对支撑终端的配置;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
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四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在上述的传输配置中,除了在传输配置时采用NAT方式的方案之外,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的传输配置的执行可以不分先后;在NAT方式下,需要先对受益终端进行传输配置后,才对支撑终端进行传输配置。
此外,在步骤“终端接受基站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之后,还可以利用配置后的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对数据包进行IP隧道封装,并利用该支撑传送封装后的数据包;或者,
终端利用该支撑链路接收基站下发的由基站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后的数据包。
需说明的是,在此之前,各个终端(包括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需要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得到初始测量信息,然后将初始测量信息上报给基站,这样,基站就可以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即在步骤203之前,还包括:
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得到初始测量信息,将初始测量信息上报给基站。其中,该始测量信息用于当该终端包括一个受益终端,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时,由基站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从这些预支撑终端中选择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该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一个预支撑终端时,由基站将该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选择该支撑终端需要支撑的受益终端。
其中,支撑终端的选择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一种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I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隧道技术,并不只限于IP隧道,其实现方法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204、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
其中,链路测量方式可以在初始测量中进行配置,也可以在初始测量之后进行独立配置,即步骤204具体可以如下:
接受基站对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所进行的独立配置,或者,接受基站在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时,对链路测量方式所进行的配置,根据该链路测量方式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
205、终端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其中,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可以是周期性上报,也可以是事件性上报,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终端向基站周期性上报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等信息;和/或,
终端向基站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等信息。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采用由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并基于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然后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将该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进而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此外,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支撑终端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技术(如定向天线技术等)来提升支撑链路的信道质量,因此网络算法也会考虑为一个支撑终端选择其可以支撑的多个受益终端,从而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容量。
根据实施例一和二所描述的方法,以下将在实施例三、四、五和六中举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将以该基站具体为演进基站,终端A为受益终端,终端B和终端C为支撑终端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演进基站的协议栈包括LTE协议栈(Protocol Stack),而终端(包括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则包括LTE协议栈和WIFI协议栈。在控制面,具体可以在蜂窝网络的协议栈上层建立一个终端无线通信模式控制层(RAMC,Radio Access Mode Control),并分别部署在演进基站和终端上,例如,该RAMC具体可以部署在终端的操作系统(OS,OperatingSystem)层、通信协议栈或者高层应用软件中,以及部署在演进基站的主控模块、独立的应用控制单元、或者应用服务器中等。或者,该RAMC也可以部署在移动蜂窝和无线宽带技术融合后的协议栈中,如蜂窝网络中的RRC层等;
其中,RAMC的信息传输可以承载在蜂窝网络上,具体可以通过用户的默认承载进行传输,或者,也可以建立专用的数据无线传输(DRB,Data Radio Bearer)进行传输,或者,也可以作为一种应用业务被无线接入网(RAN,Radio Access Network)承载,或者,还可以在移动蜂窝和无线宽带技术的融合技术中增加新的信令无线承载(SRB,Signaling RadioBearer)来进行承载传输,等等。
其中,RAMC的主要功能可以如下:
(1)通过LTE的链路实现对支撑链路的控制管理,包括基于WIFI进行第一跳通信的支撑链路建立和释放。
(2)基于WIFI进行第一跳通信的测量配置管理和测量上报。
(3)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的支撑链路的路由转发配置管理。
相应的,演进基站和终端的主要功能也可以如下:
1、演进基站;
(1)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2)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其中,该初始测量信息是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
(3)当该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该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4)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5)接收到终端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后,根据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6)完成协同通信后,发起支撑链路的释放流程。
2、终端;
(1)接收到演进基站发送的第一跳链路配置请求时,基于配置信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或接入指定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回复第一跳链路配置响应给演进基站,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2)基于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3)按照配置的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链路测量,并向基站上报链路测量信息,比如第一跳链路质量等信息,以便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控制;其中,受益终端除了可以上报自身的链路测量信息之外,还可以上报所有支撑终端的链路测量信息。
(4)在演进基站发起支撑链路的释放流程时,释放相应的支撑链路。
基于上述协议栈的结构,以上将对其控制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b所示,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301、演进基站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其中,该预支撑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这些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
302、演进基站在确认预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
此外,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指示链路测量方式的信息,以便后续受益终端可以根据所述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303、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其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中可以包括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
304、演进基站向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并指示预支撑终端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此外,该第一跳链路配置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指示链路测量方式的信息,以便后续支撑终端可以根据该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305、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此后,预支撑终端还可以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此时,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完成。
306、演进基站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
例如,具体可以由预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分别获取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比如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等信息,然后根据将该链路信息分别上报给演进基站,由演进基站根据这些链路信息从预支撑用户集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
307、演进基站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链路配置请求(MUCC Link Setup Request)。
其中,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
308、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比如隧道和路由等配置,并返回第一链路配置响应(MUCC Link Setup Response)给演进基站。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比如,携带多个支撑终端的WIFI IP地址等信息。
309、演进基站向支撑终端发送第二链路配置请求。
其中,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等信息。
310、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并返回的第二链路配置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d、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至此,支撑链路建立完毕。
此后,可以利用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包括上行的数据包和下行的数据包)可以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例如,如图3c和图3d所示,其中,图3c为下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图3d为上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其中,IP3和IP4的封装即为IP隧道封装。
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I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隧道技术,并不只限于IP隧道,其实现方法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311、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分别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并将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
例如,如果在步骤302~305中已经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了配置,则此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可以分别根据配置的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并将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比如,发送链路测量信息报告(MUCC LinkMeasurement Report)给演进基站,其中,该链路测量信息报告中可以支撑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WIFI信号质量信息等。
其中,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可以是周期性上报,也可以是事件性上报,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向基站周期性上报支撑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
向基站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比如,若本WIFI低于门限值则上报,或临近WIFI高于门限值则上报,等等。
312、演进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1)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用户集,则释放退出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的关闭等。
例如,演进基站具体可以发送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MUCC Pairing Second HopRelease Request)给该支撑终端,以便该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删除相应的路由、隧道、以及关闭WIFI;此后,演进基站可以接收该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链路释放响应(MUCC Pairing Second Hop Release Response)。
(2)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则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关闭等。
例如,演进基站具体可以发送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给该受益终端,以便该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删除相应的路由、隧道、以及关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此后,演进基站可以接收该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链路释放响应。
需说明的是,若演进基站在进行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的第一跳链路建立过程中有先后制约关系,则在链路释放时也要遵循这种规则,比如,演进基站将建立链路时首先打开受益终端,那么释放时演进基站也要在将支撑终端退出后才通知受益终端关闭S-UE退出时才能通知B-UE关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采用在确认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然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再然后,对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隧道和路由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并接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中的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相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同样以图3a所示的协议栈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三中,演进基站在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时,需要对隧道和路由等进行配置,而在本实施例中,只需对路由等进行配置,而无需对隧道进行配置。以下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a所示,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401、演进基站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其中,该预支撑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这些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
402、演进基站在确认预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
此外,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指示链路测量方式的信息,以便后续受益终端可以根据所述链路测量方式对配置后的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403、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其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中可以包括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
404、演进基站向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并指示预支撑终端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此外,该第一跳链路配置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指示链路测量方式的信息,以便后续支撑终端可以根据该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405、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此后,预支撑终端还可以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此时,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完成。
406、演进基站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
例如,具体可以由预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分别获取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比如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等信息,然后将这些链路信息上报给演进基站,由演进基站根据这些链路信息从预支撑用户集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
407、演进基站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三链路配置请求。
其中,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
408、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比如路由配置,并返回第三链路配置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三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
409、演进基站向支撑终端发送第四链路配置请求。
其中,该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
410、支撑终端根据该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并返回的第四链路配置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至此,支撑链路建立完毕。
此后,可以利用该支撑链路来传送数据包。其中,下行链路的隧道的封装可以在演进基站侧进行,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演进基站的RAMC获取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在分流时,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对下行数据包进行IP隧道封装,例如,如图4b所示,该图为下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其中,IP3和IP4的封装即为IP隧道封装,可见,IP隧道封装是在演进基站中进行的。
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I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隧道技术,并不只限于IP隧道,其实现方法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411、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分别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并将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
例如,如果在步骤402~405中已经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了配置,则此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可以分别根据配置的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并将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比如,发送链路测量信息报告给演进基站,其中,该链路测量信息报告中可以支撑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WIFI信号质量信息等。
其中,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可以是周期性上报,也可以是事件性上报,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向基站周期性上报支撑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
向基站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比如,若本WIFI低于门限值则上报,或临近WIFI高于门限值则上报,等等。
412、演进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1)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用户集,则释放退出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的关闭等。
例如,演进基站具体可以发送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给该支撑终端,以便该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删除相应的路由、隧道、以及关闭WIFI;此后,演进基站可以接收该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链路释放响应。
(2)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则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关闭等。
例如,演进基站具体可以发送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给该受益终端,以便该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删除相应的路由、隧道、以及关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此后,演进基站可以接收该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链路释放响应。
需说明的是,若演进基站在进行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的第一跳链路建立过程中有先后制约关系,则在链路释放时也要遵循这种规则,比如,演进基站将建立链路时首先打开受益终端,那么释放时演进基站也要在将支撑终端退出后才通知受益终端关闭S-UE退出时才能通知B-UE关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采用在确认预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然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再然后,对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路由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并接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中的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三和四相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同样以图3a所示的协议栈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与实施例三和四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三和四中,主要以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为例进行说明,而在本实施例中,将以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受益终端可以包括多个。而该支撑终端具体可以为E5类的设备,需说明的是,由于E5类的设备是一种无线数据卡或者路由器,因此可以支持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的转换功能,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终端具体可以为传输配置方式采用NAT机制的接入点设备。比如,参见图5a,在该图中,支撑终端作为专门的支撑设备,可以是现有的CPE、E5、MIFI或者更加强大的超级E5(Super E5)等设备;在该场景下,一个支撑终端可以支撑多个受益终端,比如多个手持设备,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
如图5b所示,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501、演进基站为预支撑用户集选取受益用户集,此时,由于预支撑终端只有一个,因此直接将该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其中,该受益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这些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支撑终端的受益用户集中。
502、演进基站在确认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向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
此外,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指示链路测量方式的信息,以便后续支撑终端可以根据所述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503、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和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此外,也可以包括WIFI IP地址等信息;其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中可以包括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
504、演进基站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并指示受益终端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此外,该第一跳链路配置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指示链路测量方式的信息,以便后续受益终端可以根据该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505、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此后,受益终端还可以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此时,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完成。
506、演进基站分别接收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为该支撑终端选择支撑的受益终端。
例如,具体可以由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分别获取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比如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等信息,并分别将这些链路信息上报给演进基站,然后由演进基站根据这些链路信息从受益用户集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该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507、演进基站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链路配置请求(MUCC Link Setup Request)。
其中,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
508、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比如隧道和路由等配置,并返回第一链路配置响应(MUCC Link Setup Response)给演进基站。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包括根据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以及根据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受益终端,则除了对这些受益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受益终端进行配置。
509、受益终端发送应用业务的支撑链路请求给支撑终端,以触发支撑终端建立NAT转换表,简称NAT表。
此时支撑终端可以将NAT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比如通过独立的消息将该NAT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或者,支撑终端也可以在后续返回第二链路配置响应时,将该NAT信息携带给演进基站,其中,NAT信息包括NAT转换表等信息。
这样,后续演进基站在下发数据包时,就可以会根据NAT转换表将受益终端的数据目的IP和端口(port)替换为“NAT转换表中受益终端通过支撑终端的NAT转换而成的IP”,从而实现将数据包通过支撑终端发送给受益终端的目的,即,数据包到达支撑终端后,将数据包进行NAT转换,然后将转换后的数据包发送给受益终端。
需说明的是,步骤509的执行可以在步骤507和步骤510之间的任意时段,在本实施例中,仅仅以在步骤508之后执行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不限与此。
510、演进基站向支撑终端发送第二链路配置请求。
其中,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等信息。
511、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并返回的第二链路配置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如果在此之前,支撑终端没有将NAT信息上报给基站的话,则此时,支撑终端可以在该第二链路配置响应中携带NAT信息,比如NAT转换表等信息。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受益终端,则此时第二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配置信息。
至此,支撑链路建立完毕。
此后,可以利用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包括上行的数据包和下行的数据包)可以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例如,如图3c和图3d所示,其中,图3c为下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图3d为上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其中,IP3和IP4的封装即为IP隧道封装。
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I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隧道技术,并不只限于IP隧道,其实现方法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说明的是,除了本实施例所列举的由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数据包进行隧道封装之外,该数据包也可以由演进基站在分流时,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如果是由演进基站对数据包进行隧道封装的话,则无需对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进行隧道配置,而只需进行路由等配置,其中,进行路由配置的方式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512、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分别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并将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
例如,如果在步骤502~505中已经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了配置,则此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可以分别根据配置的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并将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比如,发送链路测量信息报告给演进基站,其中,该链路测量信息报告中可以支撑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WIFI信号质量信息等。
其中,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可以是周期性上报,也可以是事件性上报,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向基站周期性上报支撑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
向基站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比如,若本WIFI低于门限值则上报,或临近WIFI高于门限值则上报,等等。
513、演进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1)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用户集,则释放退出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的关闭等。
例如,演进基站具体可以发送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给该支撑终端,以便该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删除相应的路由、隧道、以及关闭WIFI;此后,演进基站可以接收该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链路释放响应。
(2)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则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关闭等。
例如,演进基站具体可以发送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给该受益终端,以便该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删除相应的路由、隧道、以及关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此后,演进基站可以接收该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链路释放响应。
需说明的是,若演进基站在进行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的第一跳链路建立过程中有先后制约关系,则在链路释放时也要遵循这种规则,比如,演进基站将建立链路时首先打开受益终端,那么释放时演进基站也要在将支撑终端退出后才通知受益终端关闭S-UE退出时才能通知B-UE关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采用在确认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然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返回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为该支撑终端选择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再然后,对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隧道和路由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并接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中的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此外,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支撑终端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技术(如定向天线技术等)来提升支撑链路的信道质量,因此网络算法也会考虑为一个支撑终端选择其可以支撑的多个受益终端,从而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容量。
实施例六、
与实施五相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同样以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为例进行说明,与实施例五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五中,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尚未打开,而在本实施例中,将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已经打开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基站和支撑终端、受益终端1和受益终端2之间的链路称为蜂窝通信链路,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1之间链路、以及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2之间的链路则称为WIFI直连链路;而基站通过支撑终端到达受益终端1,以及基站通过支撑终端到达受益终端2的链路则称为支撑链路,即支撑链路可以包括蜂窝通信链路和WIFI直连链路,以下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601、演进基站为预支撑用户集,选取受益用户集,此时,由于预支撑终端只有一个,因此直接将该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其中,该受益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这些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支撑终端的受益用户集中。
602、演进基站在确认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向支撑终端发送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此外,该查询消息中还可以携带指示链路测量方式的信息,以便后续预支撑终端可以根据所述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603、预支撑终端根据该查询消息返回查询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该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其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中可以包括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
604、演进基站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并指示受益终端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此外,该第一跳链路配置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指示链路测量方式的信息,以便后续受益终端可以根据该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605、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此后,受益终端还可以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此时,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完成。
606、演进基站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返回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为该预支撑终端选择受益终端。
例如,具体可以由预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分别获取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比如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等信息,并由预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将这些链路信息上报给演进基站,然后由演进基站根据这些链路信息从受益用户集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该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607、演进基站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链路配置请求(MUCC Link Setup Request)。
其中,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
608、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比如隧道和路由等配置,并返回第一链路配置响应(MUCC Link Setup Response)给演进基站。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包括根据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以及根据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受益终端,则除了对这些受益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受益终端进行配置。
609、受益终端发送应用业务的支撑链路请求给支撑终端,以触发支撑终端建立NAT转换表,简称NAT表。
此时支撑终端可以将NAT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比如通过独立的消息将该NAT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或者,支撑终端也可以在后续返回第二链路配置响应时,将该NAT信息携带给演进基站,其中,NAT信息包括NAT转换表等信息。
这样,后续演进基站在下发数据包时,就可以会根据NAT转换表将受益终端的数据目的IP和端口替换为“NAT转换表中受益终端通过支撑终端的NAT转换而成的IP”,从而实现将数据包通过支撑终端发送给受益终端的目的,即,数据包到达支撑终端后,将数据包进行NAT转换,然后将转换后的数据包发送给受益终端。
需说明的是,步骤609的执行可以在步骤607和步骤610之间的任意时段,在本实施例中,仅仅以在步骤608之后执行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不限与此。
610、演进基站向支撑终端发送第二链路配置请求。
其中,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等信息。
611、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并返回的第二链路配置响应给演进基站。
其中,如果在此之前,支撑终端没有将NAT信息上报给基站的话,则此时,支撑终端可以在该第二链路配置响应中携带NAT信息,比如NAT转换表等信息。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受益终端,则此时第二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配置信息。
至此,支撑链路建立完毕。
此后,可以利用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包括上行的数据包和下行的数据包)可以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例如,如图3c和图3d所示,其中,图3c为下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图3d为上行链路中数据包的传输示意图,其中,IP3和IP4的封装即为IP隧道封装。
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I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隧道技术,并不只限于IP隧道,其实现方法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说明的是,除了本实施例所列举的由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数据包进行隧道封装之外,该数据包也可以由演进基站在分流时,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如果是由演进基站对数据包进行隧道封装的话,则无需对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进行隧道配置,而只需进行路由等配置,其中,进行路由配置的方式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612、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分别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并将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
例如,如果在步骤602~605中已经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了配置,则此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可以分别根据配置的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并将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演进基站,比如,发送链路测量信息报告给演进基站,其中,该链路测量信息报告中可以支撑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WIFI信号质量信息等。
其中,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可以是周期性上报,也可以是事件性上报,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向基站周期性上报支撑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
向基站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比如,若本WIFI低于门限值则上报,或临近WIFI高于门限值则上报,等等。
613、演进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1)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用户集,则释放退出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的关闭等。
例如,演进基站具体可以发送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给该支撑终端,以便该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删除相应的路由、隧道、以及关闭WIFI;此后,演进基站可以接收该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链路释放响应。
(2)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则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关闭等。
例如,演进基站具体可以发送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给该受益终端,以便该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跳链路释放请求删除相应的路由、隧道、以及关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此后,演进基站可以接收该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链路释放响应。
需说明的是,若演进基站在进行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的第一跳链路建立过程中有先后制约关系,则在链路释放时也要遵循这种规则,比如,演进基站将建立链路时首先打开受益终端,那么释放时演进基站也要在将支撑终端退出后才通知受益终端关闭S-UE退出时才能通知B-UE关闭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采用确认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然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为该预支撑终端选择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再然后,对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隧道和路由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并接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中的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此外,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支撑终端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技术(如定向天线技术等)来提升支撑链路的信道质量,因此网络算法也会考虑为一个支撑终端选择其可以支撑的多个受益终端,从而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容量。
实施例七、
在实施三、四、五和六中,主要是在初始测量时对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进行配置,即在第一跳链路配置请求中携带指示链路测量方式的信息,从而使得后续支撑终端和受益终端可以根据该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除此之外,也可以单独对该链路测量方式进行配置,即在步骤310、410、510或610之前,还可以包括:
演进基站对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进行的独立配置。
此外,在上报测量链路测量信息时,除了可以由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分别上报之外,还可以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对其他终端进行测量并上报给基站,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其他步骤的实施与实施例三、四、五和六相同,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三、四、五和六,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可以实现与实施例三、四、五和六同样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八、
为了更好地实施上述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如图7所示,该基站包括确认单元701、收发单元702、选择单元703、建立单元704和控制单元705;
确认单元701,用于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
其中,协同通信能力是指受益终端与预支撑终端是否可以进行协同通信。即预支撑终端可以辅助受益终端进行通信。
其中,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可以根据邻近关系信息确定是否具有协同通信的能力。该邻近关系信息可以包括一个受益终端对应多个预支撑终端,或者多个受益终端对应一个预支撑终端。
收发单元702,用于在获取受益终端或预支撑终端的临近关系信息时,或者,在感知受益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以及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其中,该初始测量信息是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
选择单元703,用于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收发单元702接收的初始测量信息从预支撑终端中选择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例如,选择单元703,具体可以用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上报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所述链路信息可以包括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等信息;根据该链路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根据该链路信息选择该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建立单元704,用于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收发单元702,还用于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建立单元704建立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其中,该链路测量信息由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所得;
控制单元705,用于根据收发单元702接收的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其中,在协同通信中,除了原本建立的基站和终端之间建立的蜂窝链路之外,还需要建立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比如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或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等等,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称为第一跳,因此,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指的是用于指示“建立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的链路建立请求。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具体可以为多种消息形式,根据目标终端的不同,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可以携带不同的指示消息,例如,如果需要将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话,则可以在发送给受益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在发送给预支撑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则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反之,如果需要将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话,则可以在发送给预支撑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在发送给受益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则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等等。即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收发单元702具体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方式。
(1)在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收发单元702,具体可以用于: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2)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该场景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未打开,另一种是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已打开,具体可以如下:
A、预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未打开的情况:
收发单元702具体可以用于: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B、预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已打开的情况: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查询响应,所述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其中,预支撑终端指的是可能成为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的终端,即,支撑终端的备选终端,因此,在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之前,若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则还可以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以便在后续可以进一步从该预支撑用户集中选择合适的终端作为支撑终端,或者,若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则可以为预支撑终端(因为此时预支撑终端只有一个,因此,该预支撑终端也是支撑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即该基站还可以包括用户集选择单元。
用户集选择单元,可以用于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其中,该预支撑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
例如,用户集选择单元,具体可以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该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
或者,用户集选择单元,用于当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为预支撑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其中,该受益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
例如,用户集选择单元,具体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预支撑终端的受益用户集中。
其中,“预置条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建立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对该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传输配置可以包括对隧道和路由等所进行的配置,其中,隧道配置为可选项,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是否进行隧道配置,比如,如果主要是由网络侧,比如由基站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不进行隧道配置,而如果是由受益终端/支撑终端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进行隧道配置,具体可以如下:
(1)第一种场景:进行隧道和路由配置。
建立单元704,具体可以用于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一链路配置响应;向支撑终端发送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二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比如,携带多个支撑终端的WIFI IP地址等信息。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d、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2)第二种场景:只进行路由配置,不进行隧道配置。
建立单元704,具体可以用于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三链路配置响应;向支撑终端发送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四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
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在上述的传输配置中,除了在传输配置时采用NAT方式的方案之外,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的传输配置的执行可以不分先后。
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I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隧道技术,并不只限于IP隧道,其实现方法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建立单元704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之后,还可以利用配置后的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包括上行的数据包和下行的数据包)可以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或者,下行的数据包也可以由基站在分流时,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即,该基站还可以包括传输单元;
传输单元,用于利用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或者,下行的数据包由基站在分流时,根据所述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
可选的,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可以是周期性上报,也可以是事件性上报,即:
收发单元702,具体可以用于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周期性上报的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
收发单元702,具体可以用于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
其中,链路测量方式可以在初始测量中进行配置,也可以在初始测量之后进行独立配置,即该基站还可以包括配置单元;
配置单元,用于对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进行独立配置,或者,在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时,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配置,以便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根据所述链路测量方式对支撑链路进行测量。
其中,控制单元705对支撑链路的控制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1)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用户集,则释放退出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的关闭等。
(2)若该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则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其中,释放包括路由的删除、隧道的删除和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关闭等。
即,控制单元705,具体可以用于在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时,释放退出支撑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在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时,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
该基站具体可以为演进基站或其他发射台等设备。
具体实施时,以上各个单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作为同一或若干个实体来实现,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基站的确认单元701在确认受益终端或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可以由收发单元702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并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然后由选择单元703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为支撑终端选择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再然后,由建立单元704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并由收发单元702接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然后由控制单元705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中的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此外,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支撑终端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技术(如定向天线技术等)来提升支撑链路的信道质量,因此网络算法也会考虑为一个支撑终端选择其可以支撑的多个受益终端,从而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容量。
实施例九、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如图8所示,该终端包括接收单元801、物理链路建立单元802、物理链路测量单元803、支撑链路建立单元804、支撑链路测量单元805和发送单元806;
接收单元801,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物理链路建立单元8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物理链路测量单元803,用于对物理链路建立单元802建立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并向基站发送该初始测量信息。
这样,基站在接收到这些初始测量信息后,就可以根据这些初始测量信息在预支撑终端中为受益终端选择支撑终端,或为支撑终端选择所支撑的受益终端,例如,该初始测量信息可以用于存在一个受益终端,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时,由基站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从预支撑终端中选择该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该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存在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一个预支撑终端时,由基站将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支撑终端需要支撑的受益终端,具体可参见前面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支撑链路建立单元804,用于基于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支撑链路测量单元805,用于对该支撑链路建立单元804建立的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
发送单元806,用于将该支撑链路测量单元805测量的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具体可以为多种消息形式,比如可以是查询消息等,根据终端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可以携带不同的指示消息,例如,在将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如果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如果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反之,在将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如果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如果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等等。即,根据具体场景的不同,接收单元801的实现具体可以如下:
(1)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A、若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
接收单元801,具体可以用于在该终端为受益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等信息。
则此时,物理链路建立单元80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其中,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B、若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
接收单元801,具体可以用于在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
则此时,物理链路建立单元80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2)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A、若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
接收单元801,具体可以在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时,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则此时,物理链路建立单元802,具体用于向基站返回查询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其中,该查询响应中可以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B、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
接收单元801,具体可以用于在终端作为受益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等信息。
则此时,物理链路建立单元80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其中,支撑链路建立单元804,具体可以用于接受基站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传输配置可以包括对隧道和路由等所进行的配置,其中,隧道配置为可选项,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是否进行隧道配置,比如,如果主要是由网络侧,比如由基站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不进行隧道配置,而如果是由受益终端/支撑终端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进行隧道配置,具体可以如下:
(1)第一种场景:进行隧道和路由配置。
在这种场景下,根据终端作为的角色的不同,传输配置也会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如下:
A、对受益终端的配置;
支撑链路建立单元804,具体可以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一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式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比如,携带多个支撑终端的WIFI IP地址等信息。
B、对支撑终端的配置;
支撑链路建立单元804,具体可以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等信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二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式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d、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2)第二种场景:只进行路由配置,不进行隧道配置。
A、对受益终端的配置;
支撑链路建立单元804,具体可以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根据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三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受益终端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式具体可以如下:
根据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的配置信息。
B、对支撑终端的配置;
支撑链路建立单元804,具体可以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根据该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四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传输配置的方式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进行配置。
还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I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隧道技术,并不只限于IP隧道,其实现方法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接受基站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之后,还可以利用配置后的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即该终端还可以包括传输单元,如下:
传输单元,可以用于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对数据包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并利用该支撑传送封装后的数据包;或者,
传输单元,可以用于利用该支撑链路接收基站下发的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由基站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
其中,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可以是周期性上报,也可以是事件性上报,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发送单元806,具体可以用于向基站周期性上报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向基站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
可选的,链路测量方式可以在初始测量中进行配置,也可以在初始测量之后进行独立配置,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支撑链路测量单元805,具体可以用于接受基站对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所进行的独立配置,或者,接受基站在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时,对链路测量方式所进行的配置,根据该链路测量方式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
该终端可以作为支撑终端,也可以作为受益终端,该终端具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或个人计算机等设备。作为支撑终端时,还可以是现有的E5类设备,比如CPE、E5、MIFI或者更加强大的超级E5(Super E5)等设备。
具体实施时,以上各个单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作为同一或若干个实体来实现,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采用由终端的接收单元801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由物理链路建立单元802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并由支撑链路建立单元804基于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然后由测量单元805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并有发送单元806将该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进而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此外,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支撑终端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技术(如定向天线技术等)来提升支撑链路的信道质量,因此网络算法也会考虑为一个支撑终端选择其可以支撑的多个受益终端,从而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容量。
实施例十、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基站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终端,其中,该终端可以包括受益终端和至少一个支撑终端,例如,如图9所述,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基站901、支撑终端902和受益终端903,具体可以如下:
基站901,用于确认受益终端903或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分别向受益终端903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903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903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当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该受益终端903的支撑终端902,或者,当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902,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为支撑终端902选择所支撑的受益终端903;基于受益终端903和支撑终端902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903和/或支撑终端902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
支撑终端902,用于接收基站901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得到初始测量信息,并将初始测量信息上报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该受益终端903的支撑终端902,或者,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为该支撑终端902选择所支撑的受益终端903;基于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将该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901。
受益终端903,用于接收基站901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得到初始测量信息,并将初始测量信息上报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该受益终端903的支撑终端902,或者,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为该支撑终端902选择所支撑的受益终端903;基于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将该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901。
例如,基站901,具体可以用于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903和/或支撑终端902周期性上报的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903和/或支撑终端902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
其中,链路测量方式可以在初始测量中进行配置,也可以在初始测量之后进行独立配置,具体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
其中,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具体可以为多种消息形式,比如,根据目标终端的不同,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可以携带不同的指示消息,例如,如果需要将受益终端903作为接入点的话,则可以在发送给受益终端903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903“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在发送给预支撑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则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反之,如果需要将支撑终端902作为接入点的话,则可以在发送给预支撑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在发送给受益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则携带指示受益终端903“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等等。具体可以如下:
(1)在受益终端903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基站901,具体用于在获取受益终端903或预支撑终端的临近关系信息时,或者,在感知受益终端903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向受益终端903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903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接收受益终端903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其中,该受益终端903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可以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比如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受益终端903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向预支撑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从而完成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建立;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903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903的支撑终端902;基于受益终端903和支撑终端902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903和/或支撑终端902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
受益终端903,具体用于接收基站901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903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等信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901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903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支撑终端902,具体用于接收基站901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903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基站901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2)支撑终端902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
该场景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未打开,另一种是预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已打开,具体可以如下:
A、预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未打开的情况:
基站901,具体用于向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可以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其中,该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可以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比如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向受益终端903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903可以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接收受益终端903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其中,该受益终端903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支撑终端902,具体用于接收基站901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等信息;向基站901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受益终端903,具体用于接收基站901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等信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901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B、预支撑终端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已打开的情况:
基站901,具体用于向预支撑终端发送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查询响应,其中,该查询响应中可以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比如该打开的WIFI的标识、认证密钥等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向受益终端903发送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等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该受益终端903可以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接收该受益终端903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其中,该受益终端903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可以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支撑终端902,具体用于接收基站901发送的关于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向基站901返回查询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其中,该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IP地址和WIFI IP地址等信息。
受益终端903,具体用于接收基站901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等信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该基站901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其中,该受益终端903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中携带所接入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
其中,基站901,具体可以对受益终端903和支撑终端902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传输配置可以包括对隧道和路由等所进行的配置,其中,隧道配置为可选项,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是否进行隧道配置,比如,如果主要是由网络侧,比如由基站901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不进行隧道配置,而如果是由受益终端903/支撑终端902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进行隧道配置,具体可以如下:
(1)第一种场景:进行隧道和路由配置。
在这种场景下,可以分为对受益终端903的配置和对支撑终端902的配置两个方面,具体可以如下:
A、对受益终端903的配置;
基站901,具体用于向受益终端903发送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903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受益终端903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903的路由规则;接收受益终端903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受益终端903和支撑终端902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一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受益终端903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路由传输配置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受益终端903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受益终端903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受益终端903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902,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902的配置信息,比如,携带多个支撑终端902的WIFI IP地址等信息。
B、对支撑终端902的配置;
基站901,具体用于向支撑终端902发送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902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902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支撑终端902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902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等;接收支撑终端902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二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支撑终端902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路由传输配置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902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902的下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下行链路的IP隧道封装方式进行配置。
c、根据支撑终端902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d、根据支撑终端902的上行链路的IP隧道信息对上行链路的IP隧道解析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902,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902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902进行配置。
(2)第二种场景:只进行路由配置,不进行隧道配置。
在这种场景下,可以分为对受益终端903的配置和对支撑终端902的配置两个方面,具体可以如下:
A、对受益终端903的配置;
基站901,具体用于向受益终端903发送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受益终端903的路由规则;接收受益终端903根据该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该受益终端903和支撑终端902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三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受益终端903根据该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路由传输配置具体可以如下:
根据受益终端903的路由规则对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向上层应用的路由递交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902,则此时第一链路配置请求中可以同时携带多套支撑终端902的配置信息。
B、对支撑终端902的配置;
基站901,具体用于向支撑终端902发送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其中,该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可以包括支撑终端902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902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等信息;接收支撑终端902根据该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该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四链路配置响应。
其中,支撑终端902根据该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支撑链路进行路由传输配置具体可以如下:
a、根据支撑终端902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下行链路的路由转发方式进行配置。
b、根据支撑终端902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对上行链路的路由转发的方式进行配置。
需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支撑终端902,则除了对这些支撑终端逐个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并行为这些支撑终端902进行配置。
还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I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隧道技术,并不只限于IP隧道,其实现方法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分别向受益终端903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之前,基站901还可以为受益终端903选取预支撑用户集,其中,该预支撑用户集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基站901,还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这些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
或者,基站901还可以为支撑终端902选择受益用户集,其中,该受益用户集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基站901,还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这些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预支撑终端(此时也是支撑终端902)的受益用户集中。
其中,“预置条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可选的,在建立支撑链路之后,还可以利用配置后的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包括上行的数据包和下行的数据包)可以由受益终端903或支撑终端902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或者,下行的数据包也可以由基站901分流时,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各个设备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基站901在确认受益终端903或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可以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903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然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903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903的支撑终端902,或者,根据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支撑终端902所支撑的受益终端903,再然后,基于受益终端903和支撑终端902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并接收受益终端903和支撑终端902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中的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此外,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支撑终端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技术(如定向天线技术等)来提升支撑链路的信道质量,因此网络算法也会考虑为一个支撑终端选择其可以支撑的多个受益终端,从而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容量。
实施例十一、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处理器1001、收发设备1002和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1003,其中:
收发设备1002,用于在处理器1001的控制下,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以及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所述链路测量信息由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所得;
处理器1001,用于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控制收发设备1002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当该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该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该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该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并根据所述收发设备1002接收到的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其中,收发设备1002,具体可以用于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周期性上报的协同链路的测量速率信息和/或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和/或,分别接收该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事件性上报的WIFI信号质量信息。
其中,链路测量方式可以在初始测量中进行配置,也可以在初始测量之后进行独立配置,具体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
其中,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具体可以为多种消息形式,比如,根据目标终端的不同,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可以携带不同的指示消息,例如,如果需要将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话,则可以在发送给受益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在发送给预支撑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则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反之,如果需要将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话,则可以在发送给预支撑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在发送给受益终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则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等等,具体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处理器1001,具体可以对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传输配置可以包括对隧道和路由等所进行的配置,其中,隧道配置为可选项,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是否进行隧道配置,比如,如果主要是由网络侧,比如由基站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不进行隧道配置,而如果是由受益终端/支撑终端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进行隧道配置,等等,具体可参见前面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收发设备1002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之前,处理器1001还可以为受益终端903选取预支撑用户集,其中,该预支撑用户集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处理器1001,还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这些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
或者,处理器1001还可以为支撑终端选择受益用户集,其中,该受益用户集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基站901,还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该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并将这些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该预支撑终端(此时也是支撑终端902)的受益用户集中。
其中,“预置条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建立支撑链路之后,处理器1001还可以利用配置后的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包括上行的数据包和下行的数据包)可以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902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或者,下行的数据包也可以由基站901分流时,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在此不再赘述。
该基站具体可以为演进基站或其他发射台等设备。
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基站采用在确认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时,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然后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上报的初始测量信息,并根据初始测量信息从该预支撑终端中选择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根据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再然后,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并接收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后所上报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中的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此外,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支撑终端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技术(如定向天线技术等)来提升支撑链路的信道质量,因此网络算法也会考虑为一个支撑终端选择其可以支撑的多个受益终端,从而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容量。
实施例十二、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1101、收发设备1102和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1103,其中:
收发设备1102,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以及在处理器1101的控制下,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
处理器1101,用于根据所述收发设备1102接收到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基于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控制收发设备1102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其中,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具体可以为多种消息形式,比如可以是查询消息等,根据终端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可以携带不同的指示消息,例如,在将受益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如果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如果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反之,在将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如果该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预支撑终端“打开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而如果该终端作为受益终端,则可以在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指示受益终端“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WIFI直连链路/接入点”的信息,等等,具体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1101,具体可以用于接受基站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其中,传输配置可以包括对隧道和路由等所进行的配置,其中,隧道配置为可选项,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是否进行隧道配置,比如,如果主要是由网络侧,比如由基站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不进行隧道配置,而如果是由受益终端/支撑终端来对数据包进行第一跳的网际协议隧道封装的话,则可以进行隧道配置,具体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终端接受基站对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之后,还可以利用配置后的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即:
处理器1101,还用于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对数据包进行IP隧道封装,并利用该支撑传送封装后的数据包;或者,利用该支撑链路接收基站下发的由基站根据该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IP信息进行IP隧道封装后的数据包。
另外,处理器1101,还用于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得到初始测量信息,控制收发设备1102将初始测量信息上报给基站。
其中,该终端可以作为支撑终端,也可以作为受益终端,该终端具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或个人计算机(等设备,作为支撑终端时,还可以是现有的E5类设备,比如CPE、E5、MIFI或者更加强大的超级E5等设备。
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终端采用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根据该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并基于该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然后对该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将该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该链路测量信息对支撑链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协同通信链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进而提高协同通信的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
此外,在支撑终端作为接入点的场景下,支撑终端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技术(如定向天线技术等)来提升支撑链路的信道质量,因此网络算法也会考虑为一个支撑终端选择其可以支撑的多个受益终端,从而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容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45)

1.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
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所述初始测量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
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需要支撑的受益终端;
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对所述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进行独立配置;或者,在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时,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配置;
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所述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所述链路测量信息由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根据所述链路测量方式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所得;
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若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用户集,则释放退出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或者,若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则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根据所述传输配置建立支撑链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之前,还包括:
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所述预支撑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或者,
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为预支撑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所述受益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包括: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所述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所述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
所述为预支撑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包括: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所述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所述预支撑终端的受益用户集中。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包括: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一链路配置响应;
向支撑终端发送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
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二链路配置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包括: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三链路配置响应;
向支撑终端发送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
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四链路配置响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关于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查询响应,所述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包括:
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上报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
所述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包括:根据所述链路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
所述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包括:根据所述链路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之后,还包括:
利用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或者,下行的数据包由基站在分流时,根据所述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
12.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初始测量信息,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一个受益终端,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需要支撑的受益终端;
所述终端基于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基站配置的链路测量方式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
所述终端将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所述基站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所述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为周期性上报或事件性上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基于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终端为受益终端,则所述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具体为: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一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三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终端为支撑终端,则所述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具体为: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
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二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
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四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终端为支撑终端,则所述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包括:
支撑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关于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支撑终端向基站返回查询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为受益终端,则所述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包括:
受益终端接收基站发送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包括: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22.根据权利要求12至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之后,还包括:
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对数据包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并利用所述支撑传送封装后的数据包;或者,
终端利用所述支撑链路接收基站下发的由基站根据所述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后的数据包。
2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认单元,用于确认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存在进行协同通信的能力;
收发单元,用于在所述确认单元确认存在进行协同通信能力后,分别向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和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分别接收预支撑终端和/或受益终端发送的初始测量信息,所述初始测量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后发送的;
选择单元,用于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根据所述收发单元接收的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收发单元接收的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需要支撑的受益终端;
建立单元,用于基于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配置单元,用于对所述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方式进行独立配置;或者,在对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时,对链路测量方式进行配置;
收发单元,还用于分别接收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上报的所述建立单元建立的支撑链路的链路测量信息,所述链路测量信息由所述受益终端和/或支撑终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所得;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收发单元接收的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若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支撑终端退出用户集,则释放退出用户集的支撑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或者,若所述链路测量信息指示协同通信完成,且所有支撑终端已释放对应的支撑链路,则释放受益终端对应的支撑链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用户集选择单元;
所述用户集选择单元,用于当所述受益终端为一个,预支撑终端为至少一个时,为受益终端选取预支撑用户集,所述预支撑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或者,
所述用户集选择单元,用于当所述受益终端为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为一个时,为预支撑终端选取受益用户集,所述受益用户集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集选择单元,具体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所述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所述受益终端的预支撑用户集中;或者,
所述用户集选择单元,具体用于获取各个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根据所述移动蜂窝网络的空口信息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添加到所述预支撑终端的受益用户集中。
27.根据权利要求24至2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后,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携带所述收发单元接收的所述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所述发送单元发送链路建立请求后,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一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一链路配置响应;
向支撑终端发送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
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二链路配置响应。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
向受益终端发送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
接收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三链路配置响应;
向支撑终端发送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
接收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受益终端和支撑终端之间的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的第四链路配置响应。
30.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预支撑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预支撑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31.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
向预支撑终端发送关于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接收预支撑终端返回的查询响应,所述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向受益终端发送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使得受益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
接收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32.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单元,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链路信息,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传输速率和/或信道质量;根据所述链路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符合预置条件的终端作为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根据所述链路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所支撑的受益终端。
33.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传输单元;
传输单元,用于利用支撑链路传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由受益终端或支撑终端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或者,下行的数据包由基站在分流时,根据所述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
3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物理链路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
物理链路测量单元,用于对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建立的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初始测量,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初始测量信息,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一个受益终端,至少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从所述预支撑终端中选择所述受益终端的支撑终端;或者,所述初始测量信息用于当所述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受益终端,一个预支撑终端时,所述基站将所述预支撑终端作为支撑终端,并根据所述初始测量信息选择所述支撑终端需要支撑的受益终端;
支撑链路建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物理链路建立支撑链路;
支撑链路测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基站配置的链路测量方式对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建立的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测量,得到链路测量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支撑链路测量单元测量的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所述链路测量信息对所述支撑链路进行控制;
所述链路测量信息的上报方式为周期性上报或事件性上报。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受基站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的传输配置,以建立支撑链路。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为受益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打开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受益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下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受益终端的上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和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一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三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包括受益终端的路由规则;根据所述第三链路配置请求对所述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三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为支撑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的携带BP20140066P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受益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二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网际协议隧道信息;根据所述第二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二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四链路配置请求,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包括支撑终端的下行链路的路由规则和支撑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路由规则;根据所述第四链路配置请求对所第一跳的物理链路进行传输配置后,返回第四链路配置响应给基站,以建立支撑链路。
42.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为支撑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的关于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查询消息;
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向基站返回查询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查询响应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预支撑终端的蜂窝网际协议地址和无线保真网际协议地址。
43.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为受益终端时,接收基站发送携带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信息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
所述物理链路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跳的链路建立请求接入预支撑终端打开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并向基站返回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以建立第一跳的物理链路;所述受益终端返回的第一跳的链路建立响应携带所接入的无线保真直连链路/接入点的速率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44.根据权利要求34至43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输单元;
所述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对数据包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并利用所述支撑传送封装后的数据包;或者,
所述传输单元,用于利用所述支撑链路接收基站下发的由基站根据所述支撑链路的第一跳的网际协议信息进行网际协议隧道封装后的数据包。
45.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3至33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和权利要求34至44任一项所述的终端。
CN201380002248.5A 2013-11-06 2013-11-06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1047821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3/086593 WO2015066851A1 (zh) 2013-11-06 2013-11-06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2160A CN104782160A (zh) 2015-07-15
CN104782160B true CN104782160B (zh) 2019-03-05

Family

ID=53040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2248.5A Active CN104782160B (zh) 2013-11-06 2013-11-06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92186B2 (zh)
EP (1) EP3059993B1 (zh)
JP (1) JP6246384B2 (zh)
KR (1) KR20160083093A (zh)
CN (1) CN104782160B (zh)
WO (1) WO20150668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94276A1 (ja) * 2014-06-20 2015-12-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及び方法
US10517021B2 (en) 2016-06-30 2019-12-24 Evolve Cellular Inc. Long term evolution-primary WiFi (LTE-PW)
US10374685B2 (en) * 2017-02-14 2019-08-06 Arris Enterprises Llc Dynamic Selection of a receive antenna pattern
US10678745B2 (en) * 2017-05-08 2020-06-09 Keysight Technologies Singapore (Sales) Pte. Ltd. Providing computing devic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via a light transmission
WO2020131750A1 (en) * 2018-12-18 2020-06-25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configured for increased data rate
US10756795B2 (en) 2018-12-18 2020-08-25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with cellular link and peer-to-peer link
US11063645B2 (en) 2018-12-18 2021-07-13 XCOM Labs, Inc. Methods of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with a group of devices
US11330649B2 (en) 2019-01-25 2022-05-10 XCOM Lab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multi-link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5675A (zh) * 2008-08-15 2009-01-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协同通信中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CN101394665A (zh) * 2008-11-10 2009-03-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蜂窝系统协同通信中高速移动用户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58345B1 (en) * 2005-11-29 2018-05-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network
WO2011040763A2 (ko) 2009-09-29 2011-04-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링크 셋업 방법 및 장치
US8761064B2 (en) * 2010-04-14 2014-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savings through cooperative operation of multiradio devices
US20130064213A1 (en) * 2010-05-27 2013-03-14 Kyujin Par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or supporting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rmi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879593B1 (ko) * 2010-12-27 2018-07-1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단말간 직접 통신 및 단말 릴레잉 방법
CN103188706A (zh) * 2011-12-29 2013-07-0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终端之间进行协作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5675A (zh) * 2008-08-15 2009-01-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协同通信中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CN101394665A (zh) * 2008-11-10 2009-03-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蜂窝系统协同通信中高速移动用户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59993A1 (en) 2016-08-24
EP3059993A4 (en) 2016-10-19
CN104782160A (zh) 2015-07-15
WO2015066851A1 (zh) 2015-05-14
EP3059993B1 (en) 2020-03-11
US10292186B2 (en) 2019-05-14
JP2016541216A (ja) 2016-12-28
JP6246384B2 (ja) 2017-12-13
KR20160083093A (ko) 2016-07-11
US20160255664A1 (en) 2016-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2160B (zh) 一种协同通信中链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219658B (zh) 家用基站连接的网络的泛在接入方法和装置
CN103916163B (zh) 用于无线短程通信的方法、装置
CN104025475B (zh) 装置到装置(d2d)通信机制
CN103491569B (zh) 用于无线短距离通信断开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3037450B (zh) 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9891832A (zh) 网络切片发现和选择
CN104955103B (zh) 更新网络侦测及选择数据与网络流量导向数据的方法
CN103891344B (zh) 一种多用户协作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101438A (zh) 多数据通道的数据分配方法及装置
KR20200139729A (ko) 액세스 트래픽 스티어링, 스위칭 및/또는 스플리팅 작동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6454996A (zh) 用于低功耗数据传送的方法、装备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5101316A (zh) 多数据通道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925614A (zh) 制定和传播软件可编程无线网络中本地策略决策的系统和方法
CN109275177A (zh) 一种iab基站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982303A (zh) 用于实现WLAN接近服务(WLAN ProSe)的方法
CN103298140B (zh) 多模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服务器和终端
CN107911844A (zh) 控制分流的方法、ue、网络设备及服务器
CN109246834A (zh) 一种EN双连接的建立方法、eNB及gNB
CN106888437A (zh) 一种群组多播和群组创建的方法以及移动网络平台
CN102201846A (zh) 基于soft AP技术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CN103875287B (zh) 无线局域网接入方法、基站控制器和用户设备
CN105992395A (zh) 超瘦接入点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4641679B (zh) 一种无线网络的分流方法及设备、系统
CN102573104B (zh) 一种无线数据接入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