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4768B - 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4768B
CN104754768B CN201310728083.1A CN201310728083A CN104754768B CN 104754768 B CN104754768 B CN 104754768B CN 201310728083 A CN201310728083 A CN 201310728083A CN 104754768 B CN104754768 B CN 1047547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dat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mmunica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280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54768A (zh
Inventor
刘俊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2808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547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54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47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547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47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公开了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和通信方法。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通信,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远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第一数据,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该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并且在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对第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接收第二数据。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及通信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能够由使用者佩戴的、包含两种不同类型的通信单元的通信设备以及包含该通信设备的信息处理系统和应用于该通信设备的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和便携。比如,过去只能用来看时间的手表,现今通过内置智能化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且能够实现诸如显示、交互等多种功能。
然而,现有的穿戴式电子设备本身不具有移动通信的功能。其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家庭网络与互联网相连,显示来电信息、Twitter和新闻feeds、天气信息等内容。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穿戴式电子设备只是简单地执行显示功能,并不真正地涉及移动通信功能。从而,如果没有智能手机或智能手机没电,则穿戴式电子设备不能执行移动通信的功能。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没能充分地利用穿戴式电子设备本身的数据处理能力。
发明内容
因此,存在由穿戴式电子设备自身实现移动通信功能的需求。然而,考虑到体积的限制,本发明提供一种由使用者佩戴的、与穿戴式电子设备分离的、能够执行移动通信的通信设备,以及包含该通信设备的信息处理系统和应用于该通信设备的通信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通信;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远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第一数据,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该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并且在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对第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接收第二数据。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中,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使用者头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进一步包括声音输入/输出装置,用于接收声音输入并提供基于第二数据的声音输出,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不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悬挂组件,具有第一预定形状的悬挂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通信设备固定在使用者耳廓外侧,且声音输出装置朝向外耳道,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凸起组件,具有第二预定形状的凸起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凸起结构插入使用者外耳道,其中将声音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中,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进一步包括:
插槽装置,用于插入一用户识别模块卡;以及
识别装置,用于读取关于所述插槽装置中插入的用户识别模块卡的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利用所述信息、经由移动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设备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第一设备,以及
第二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设备包括:
第一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一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第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二设备通信;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三设备通信,
所述第二设备包括:
第二固定装置,用于当所述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二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二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第二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三通信单元,用于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一设备通信,以从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数据或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数据;
本体装置,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第一、第三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远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
所述第一设备经由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三设备获得第一数据,并经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经由所述第三通信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数据,通过所述处理单元进行处理以生成第二数据,并经由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经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数据。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所述第一设备进一步包括:
插槽装置,用于插入一用户识别模块卡;以及
识别装置,用于读取关于所述插槽装置中插入的用户识别模块卡的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利用所述信息、经由移动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三设备通信。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所述第一设备进一步包括声音输入/输出装置,用于接收声音输入并提供基于第二数据的声音输出,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不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
而所述第二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以及用于接收输入指令的输入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不包括最大通信距离远大于所述第三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的第四通信单元。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一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一设备和使用者头部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而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一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一设备和使用者手腕部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至少包括一固定状态,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能作为一环状空间或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悬挂组件,具有第一预定形状的悬挂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第一设备固定在使用者耳廓外侧,且声音输出装置朝向外耳道,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凸起组件,具有第二预定形状的凸起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凸起结构插入使用者外耳道,其中将声音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中,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一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通信,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远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第一数据;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该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以及
在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对第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接收第二数据。
通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以及通信方法,使得诸如智能手表之类的穿戴式电子设备依靠与其分离的仅包含通信单元的通信设备与远端的另一电子设备通信,从而能够在不增大穿戴式电子设备的体积的情况下实现远程通信功能。另外,由于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仅包含通信单元,因此功耗低、体积小且便于携带。与智能手表依靠手机等远程通信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保证远程通信功能不会因为手机的断电或忘带而无法执行。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穿戴式电子设备本身现有的数据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图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由通信设备和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图3A-3E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4A到4D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中所采用的近眼光学显示系统的原理图以及;
图5A到5C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中的显示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7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8A和8B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9A-9C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10A和图10B分别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可视部分的第一配置示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1A和图11B分别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可视部分的第二配置示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2A和图12B分别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可视部分的第三配置示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3A到图13D分别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可视部分的相互移动状态的第一到第三示例的示意图;
图1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以及
图15A-15C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固定装置的外观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提供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以帮助对由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的理解。其包括帮助理解的各种具体细节,但它们只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对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而且,为了使说明书更加清楚简洁,将省略对本领域熟知功能和构造的详细描述。
首先,将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如图1所示,通信设备100包括固定装置102、第一通信单元104和第二通信单元106。
固定装置102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一通信单元104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通信。第二通信单元106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300通信。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远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即,第一通信单元为近距通信单元,而第二通信单元为远距通信单元。例如,这里的第一通信方式可以为经由蓝牙的通信方式,第二通信方式可以为经由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通信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插槽装置,用于插入一用户识别模块卡,即SIM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用户识别模块卡可以内置且固定的。可替代地,这里的用户识别模块卡也可以是可更换可插拔的。另外,第二通信单元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识别装置,用于读取关于所述插槽装置中插入的用户识别模块卡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利用所述信息、经由移动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设备通信。
当然,以上两种通信方式仅为示例。任何其他的近距、远距通信方式也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举例来说,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可以为上文中所述的诸如智能手表之类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可替代地,其也可以是诸如手持游戏机之类的不包括远程通信模块的智能设备。第二信息处理设备可以为基站或热点,通过其进一步建立例如与位于远端的手机设备的通信。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100仅包含通信单元和用于方便使用者佩戴的固定装置。本质上,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100为第一信息处理设备与远端设备的通信接口。在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分别同时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和第二信息处理设备建立连接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如下处理。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104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第一数据,所述第一通信单元106将该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并且在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对第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105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接收第二数据。
仍然以上文中的示例进行说明。第一数据可以是从远端的手机设备发送的射频信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通信设备100仅具有收发数据的通信功能,而不具备任何数据处理能力。因此,通信设备100经由第二通信单元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发送到智能手表。如前文中所述,智能手表作为处理能力较强的主机,处理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射频信号。例如,智能手表通过解调、解码等处理将射频信号转换为语音信号,即第二数据。然后,智能手表将第二数据发送回通信设备100。
或者,第一数据可以是从远端服务器发送的内容数据,如图片、音乐、视频、网页数据等。如上文中所述,通信设备100仅具有收发数据的通信功能,而不具备任何数据处理能力。因此,通信设备100经由第二通信单元将接收到的内容数据发送到智能手表。如前文中所述,智能手表作为处理能力较强的主机,处理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内容数据。例如,智能手表可以在其自身的显示器(下文中描述)上显示视频数据的画面,而将视频数据中的音频数据作为第二数据发送回通信设备100。
当然,第二数据并不仅限于音频数据。例如,第二数据也可以是控制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工作/不工作的指令信息。
事实上,本发明的基本目标是出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尺寸及功耗的考虑,为第一信息处理设备配置与其分离但能协同操作的、包含近距和远距通信单元且能被使用者佩戴的通信设备,从而与现有技术手表+手机的系统相比,能够使得诸如智能手表之类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从附件设备提升为具有独立通信功能的设备,从而在不适合携带手机的场合下(比如运动时)或者手机没电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移动通信。
作为本发明的更优选实施例,通信设备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声音输出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于提供基于第二数据的声音输出。此外,通信设备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声音输入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于接收声音输入,例如使用者的语音输入或环境声音输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设备100可以包括声音输出装置和声音输入装置之一,也可以包括二者。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信设备100不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另外,设备可以有指示灯,当然也可以没有。例如,所述指示灯可以指示第一通信单元和/或第二通信单元是否正在工作或者充电状态等。
接下来,将描述固定装置102的具体配置。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装置102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使用者头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在这种情况下,通信设备100为头戴式装置。
在通信设备100为头戴式装置的情况下,总的来说,固定装置102可以采用单耳固定或双耳固定两种方式。此外,对于具体的固定方式,固定装置102存在两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为悬挂式。具体来说,固定装置102包括悬挂组件,具有第一预定形状的悬挂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通信设备100固定在使用者耳廓外侧,且声音输出装置109朝向外耳道,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图15A和图15B示出了两种可能的悬挂式固定装置的外观视图。具体来说,图15A示出了一种头戴式固定装置,其中由一弯曲为适合使用者头部形状的条带连接放置有声音输出装置的两个部分,通过使用者头顶的支撑将通信设备佩戴于头部,此时放置有声音输出装置的两个部分分别朝向使用者的两个外耳道。图15A示出了双耳固定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单耳固定。而图15B示出了一种挂耳式固定装置,通过图15B所示的特定形状的挂钩,使用者将通信设备挂在耳朵上。图15B示出了单耳固定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双耳固定。
第二种实施方式为插入式。具体来说,固定装置102包括凸起组件,具有第二预定形状的凸起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凸起结构插入使用者外耳道,其中将声音输出单元109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中,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图15C示出了一种可能的插入式固定装置的外观视图。通过这种形式的固定装置,使用者能够将通信设备插入耳朵。图15C示出了单耳固定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双耳固定。
通常,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如,腕带设备)不方便进行音频输出和/或输入或者需要切换,并且,如果通过扬声器来进行音频输出,则可能干扰其他人且泄露隐私,或者在嘈杂的室外环境中可能即便将音量调到最大也不能听清音频内容。通过在通信设备100中提供音频相关器件并将其固定在使用者耳朵,能够有效地解决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以上问题。
以上描述了第一信息处理设备为腕带设备而通信设备为头戴式设备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可替代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和通信设备二者均可以是腕带式设备。例如,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可以佩戴于左手腕,同时通过其中的扬声器输出声音,而通信设备可以佩戴于右手腕,同时通过其中的声音输入装置(如,麦克风)采集使用者的语音或环境声音。
另外,通信设备100进一步包括电池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向第一通信单元104和第二通信单元106供电。
在上文中,已经参照图1详细描述了作为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如,智能手表)和第二信息处理设备(如,远端手机)之间的通信接口的通信设备100的具体配置。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描述由通信设备100和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
在该信息处理系统中,如上文中所述,通信设备100包括固定装置102,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一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第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通信单元104,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通信;以及第二通信单元106,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300通信。由于上文中已经对这些组成部件进行了详细描述,因此为了简明起见,这里不再赘述。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该信息处理系统中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的具体配置。
如图2所示,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包括:固定装置202、第三通信单元204和本体装置206。
固定装置202用于当所述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二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二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第二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固定装置102与固定装置202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固定装置102与固定装置202的固定位置是不同的,即固定装置102与固定装置202分别将通信设备100和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固定在同一个使用者的身体的不同位置。例如,如上文中所述,固定装置102可以将通信设备100固定于使用者的头部,而固定装置202可以将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固定于使用者的手腕。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固定装置的结构类型也不同。当然,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如上文中所述,固定装置102也可以将通信设备100固定于使用者的一个手腕,而固定装置202也可以将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固定于使用者的另一个手腕。以上列举仅为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任何其他可能的固定方式均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固定方式为腕带式的情况下,固定装置至少包括一固定状态,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能作为一环状空间或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第三通信单元204用于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方式与所述通信设备100通信,以从所述通信设备100接收数据或向所述通信设备100发送数据。
本体装置206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与上文中类似地,所述第一、第三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远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第一、第三通信单元均为近距通信单元,如蓝牙单元。而第二通信单元为远距通信单元,如移动通信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文中所述,通信单元100进一步包括:插槽装置,用于插入一用户识别模块卡,即SIM卡;以及识别装置,用于读取关于所述插槽装置中插入的用户识别模块卡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利用所述信息、经由移动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设备300通信。
在信息处理系统中,与上文中类似地,在通信设备100的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分别同时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和第二信息处理设备300建立连接的情况下,所述通信设备100经由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二信息设备300获得第一数据,并经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经由所述第三通信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数据,通过所述处理单元进行处理以生成第二数据,并经由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到所述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经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数据。
如上文中所述,通信设备100进一步包括声音输入/输出装置,用于接收声音输入并提供基于第二数据的声音输出。并且,通信设备100不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不具有图像显示的功能。相比之下,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进一步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以及用于接收输入指令的输入装置(如,触摸屏和/或按键)。并且,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不包括最大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第三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的第四通信单元,即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不包括长距通信单元。
接下来,将参照图3A到3E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如图3A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包括本体装置206和固定装置202。固定装置202与所述本体装置206连接。所述固定装置202至少包括一固定状态,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202能作为一环状空间或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具体地,图3B和3C分别图示所述固定装置202与所述本体装置206连接的两种固定状态。在如图3B所示的第一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202与所述本体装置206形成闭环的环状空间,其中所述固定装置202与所述本体装置206分别构成环状空间的一部分。在如图3C所示的第二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202与所述本体装置206形成具有小开口的近似环状空间,其中所述固定装置202与所述本体装置206分别构成环状空间的一部分。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装置206为智能手表的表盘部分,而所述固定装置202为智能手表的表带部分。由所述本体装置206和所述固定装置202形成的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作为所述柱状体的智能手表的用户的手腕周围,并且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直径大于用户手腕的直径而小于用户拳头的直径。
此外,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当然也可以由所述固定装置202单独形成。如图3D和3E所示,所述本体装置206可以布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即,所述本体装置206以面接触的方式附接到所述固定装置202),以便仅有所述固定装置202自身形成用于外绕所述柱状体的所述环状空间(图3D)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图3E)。所述固定装置202布置有诸如搭扣、摁扣、拉链等的固定机构(未示出)。
进一步地,如图3A到3E所示,所述本体装置206上布置有处理单元208和第一显示单元210。所述处理单元208用于生成第一图像以及执行显示控制。在图3A到3E示出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布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上。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也可以布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以下将参照图4A到4D以及图5A到5C具体描述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的原理和实施方式。
图4A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所采用的近眼光学显示系统的原理图。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采用近眼光学显示系统作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如图4所示,近眼光学显示系统中的微显示器单元401发出的与其所显示的图像对应的光线经由诸如透镜组的光学组件402接收并且进行相应的光路转换。结果,光路转换之后的光线进入观看者的瞳孔403,形成放大的虚像。
图4B到4D进一步示出基于如图4A所示的原理图的三种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地,图4B图示的技术方案采用了折衍混合曲面设计,其中透镜组404对应于图4A中所示的光学组件402,从而减小了所需的镜片体积。图4C图示的技术方案采用了自由曲面设计,其中包括曲面1、曲面2和曲面3的自由曲面透镜组405对应于图4A中所示的光学组件402,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所需的镜片体积。图4D图示的技术方案则采用了平行平板设计,其中除了对应于图4A中所示的光学组件402的透镜组406外,还包括光波导片407。通过利用光波导片407,在减小所需的镜片厚度的情况下,对于形成放大的虚像的光线的出射方向(即,放大的虚像的显示方向)进行诸如平移的控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所采用的近眼光学显示系统不限于以上图4B到4D所示,而是还可以采用诸如投影式目镜设计的其他实施方式。
图5A到5C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中的显示单元的示意图。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中的第一显示单元210采用以上参照图4描述的近眼光学显示系统。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包括第一显示组件501和第一光学组件502(图5A到5C中的第一光学组件502A到502C),所述第一显示组件501用于显示第一图像;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显示组件501发出的与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光线,并对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放大虚像。
具体地,在图5A中,所述第一显示组件501可以为微显示器,而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A由透镜组形成。该透镜组形成与所述第一显示组件501显示的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放大虚像。
在图5B中,所述第一显示组件501也可以为微显示器,而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B由在设备内进行多次反射的光学器件形成。在此情况下,与图5A所示的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A相比,可以节约第一显示单元210所需的空间大小,从而便于更加小型化的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在图5C中,所述第一显示组件501也同样可以为微显示器,而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C由在设备内在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下进行伸缩变焦的变焦透镜组形成。在此情况下,与图5A所示的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A相比,可以通过变焦动态地调整由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显示的放大虚像的大小,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
在以上参照图3A到图5C描述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中,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的至少一部分为在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向外的方向上,透光率满足预定条件的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的至少一部分为执行显示时对应于显示图像的区域。更一般地,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在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的至少一部分对应的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向外的方向上,透光率满足所述预定条件。具体地,如图4D所示,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在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02的至少一部分为放大的虚像的显示方向上对应于光波导片407的部分。由用户眼睛直接观看的光波导片407的部分的透光率满足所述预定条件,而不由用户眼睛直接观看诸如对应于微显示器单元401和透镜组406的部分则不必为透光率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所述预定条件可以是透光率大于等于预定值(诸如70%)。如此,用户可以透过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观察到自身的皮肤。
图6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与以上参照图3A到3C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相比,图6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进一步包括第二显示单元212。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为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不同类型的显示单元。例如,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包括但不限于为液晶显示单元、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单元、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E Ink型显示单元等。
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和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上,并且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当然,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可以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上206,并且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类似,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的显示方向为在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向外的方向上。一般来说,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用于显示诸如时间指示等无需进行放大显示的内容。
此外,不限于图6所示的情况,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和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也可以同时布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或所述固定装置202上。例如,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和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并排布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上。可替代地,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和所述第二显示单元212布置在贯穿所述固定装置202的径向方向的两个相对位置。
图7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与以上参照图3A到3C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相比,图7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0进一步包括传感器单元214。如图7所示,所述传感器单元214布置在所述本体装置上206上。然而,所述传感器单元214同样布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
所述传感器单元214用于在感测到满足第一预定条件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所述处理单元208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的开关。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单元214为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为向重力方向的加速度分量值大于等于预定值(即,用户从观看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的使用状态放下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并且所述处理单元208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关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传感器单元214不限于为加速度传感器,而是包括其他可以产生控制信号的传感器单元。
图8A和8B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与以上参照图3A到3C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相比,图8A和8B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进一步包括图像捕获单元216。所述图像捕获单元216可以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或所述固定装置202上。具体地,图8A示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而所述图像捕获单元216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的情况。图8B示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和所述图像捕获单元216都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的情况。不管是图8A还是图8B的情况,所述图像捕获单元216的图像捕获方向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9的图像输出方向在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径向上相反。如此,当所述图像捕获单元216捕获的实景图像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上进行显示时,由于所述图像捕获单元216的捕获方向与用户眼睛观看的方向一致,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观看到如透视通过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的图像。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图像捕获单元216用于捕获用户的交互动作以生成第一图像捕获信号,所述处理单元208将所述第一图像捕获信号转换为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显示第二图像。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图像捕获单元216用于捕获所述图像捕获方向上的第一子图像,所述处理单元208生成第二子图像。所述第二子图像可以是分析所述第一子图像所获取的关于第一子图像的标识图像,并且所述第二子图像也可以是基于诸如GPS传感器所获取的标识图像。此外,所述第二子图像还可能是基于从所述第一子图像所获取的特征信息,经由网络从服务器进行基于所述特征信息的搜索所获取的标识图像。叠加所述第一子图像和所述第二子图像生成所述第一图像用于由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显示。
图9A-9C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结构框图。与以上参照图3A到3C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相比,图9A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进一步包括第三显示单元218。在图9A所示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中,所述第三显示单元218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共同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上。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所述第三显示单元218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也可以共同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
所述第三显示单元218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同种类型的显示单元。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显示单元包括第二显示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未具体示出),所述第二显示组件用于显示所述第三图像;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二显示组件发出的与所述第三图像对应的光线,并对所述第三图像对应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所述第三图像对应的放大虚像。所述第三图像与所述第一图像相关联,当观看者的双眼分别对应观看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和所述第三显示单元218时,能使所述观看者感知与第一图像和第三图像对应的立体图像。
另外,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的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显示单元218的第三可视部分设置2181在所述本体装置206上(附图9A所示),或者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附图9B所示),或者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上,且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第三可视部分2181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附图9C所示)。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第三可视部分2181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和第三显示单元218中由使用者观看从而感知显示内容的部分。也就是说,如下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和第三显示单元218取决于其原理,包含多个部件,而其中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第三可视部分2181是由用户实际观察到图像内容显示的区域。
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和所述第三显示单元218优选地为遵循不同显示原理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为采用的近眼光学显示系统。所述第三显示单元218包括但不限于为液晶显示单元、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单元、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E Ink型显示单元等。
返回参照图5A-5C,由用户实际观察到第一显示单元210的图像内容显示的区域为以上所述的第一可视部分2101。
以下,将参照图10A到图12B描述所述第一可视部分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的不同配置示例。
图10A和图10B分别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可视部分的第一配置示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如图10A所示,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具有重叠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的第一配置示例。本发明不限于此,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也可以重叠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上。
图10B进一步示出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具有重叠设置的第一配置示例的侧视图。如图10B所示,配置有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的第一显示单元210和配置有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的第三显示单元218如图10B所示配置,使得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中2181至少处于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外侧的可视部分,在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向外的方向上透光率满足预定条件。所述预定条件可以是透光率大于等于预定值(诸如70%)。在图10A和图10B所示的示例中,使得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处于所述外侧。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得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处于所述外侧。通过使得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的透光率大于等于预定值,使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不影响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的显示功能,从而实现更为紧凑的配置。
图11A和图11B分别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可视部分的第二配置示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如图11A所示,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具有相邻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或所述固定装置202上的第二配置示例。在图11A和图11B中,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相邻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中。本发明不限于此,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可以分别在所述本体装置206和所述固定装置202,并且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之间的间距小于阈值(诸如1厘米)。
图11B进一步示出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具有重叠设置的第二配置示例的侧视图。如图11B所示,配置有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的第一显示单元210和配置有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的第三显示单元218如图11B所示的相邻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的显示方向同为在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向外的方向上。
图12A和图12B分别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可视部分的第三配置示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如图12A所示,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具有相邻设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或所述固定装置202上的第三配置示例。与图11A和图11B示出的第二配置示例不同,如图12B所示,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的中的一个的显示方向为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向外的方向上,且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中的另一个的显示方向为与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向外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进一步地,将参照图13A到图13C描述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的在重叠状态和非重叠状态之间的相互切换。
图13A到图13D分别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的可视部分的相互移动状态的第一到第四示例的示意图。为了描述简便,以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都配置在所述本体装置206的情况作为示例。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当然不限于此,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也可都配置在所述固定装置202中。所述本体装置206进一步包括第一子单元801和第二子单元802,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单元801上,且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单元802上,所述第一子单元801和第二子单元802经由连接单元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在所述第一状态和非重叠设置的第三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如图13A所示,所述第一子单元801和第二子单元802经由作为连接单元的滑道部件(未示出)连接。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单元801中,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单元802中。当所述第一子单元801和第二子单元802相对滑开时,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可以同时显示也可以分别独立显示。此外,可以设置所述第一子单元801相对于所述第二子单元802的滑动产生控制第三可视部分2181的显示或关闭的控制信号。此外,当所述第一子单元801相对于第二子单元802滑开到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在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向外的方向上透光率满足预定条件。如此,用户可以透过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观察到自身的皮肤,如同没有设置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
如图13B到13D所示,所述第一子单元801和第二子单元802经由作为连接单元的转轴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单元801中,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单元802中。当所述第一子单元801和第二子单元802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可以同时显示也可以分别独立显示。当所述第一子单元801和第二子单元802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和所述第三可视部分2181可以同时显示也可以分别独立显示。此外,可以设置所述第一子单元801相对于所述第二子单元802的转动产生控制第三可视部分2181的显示或关闭的控制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如图13A和13B所示,当所述第一子单元801发生滑动或转动以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的显示方向不用发生变化,用户可以在原显示方向继续观看到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的显示。
而如图13C和13D所示,当所述第一子单元801发生转动以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三状态时,则需要对于所述第一子单元801进行进一步配置使得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下,使用者能以同一观看方向观看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的显示,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为此,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单元801可以配置为其本身可以进行翻转,在所述第一子单元801相对第二子单元802转动的同时,其本身翻转180度,从而使得转向后方的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又转回原显示方向,即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的显示方向在转动过后保持不变。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可以通过光路选择单元或光学切换单元配置为可双向执行显示。具体地,在如图5A到图5C图示的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的光路中,设置分束器件,从而将用于形成放大虚像的光束分别导向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中相对设置的两个显示方向。此外,还可以在如图5A到图5C图示的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的光路中,设置诸如反光镜的光路切换器件,从而通过根据需要转动该光路切换器件,将用于形成放大虚像的光束分别导向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中相对设置的两个显示方向。也就是说,在所述第一子单元801相对第二子单元802转动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210的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的显示方向响应于该转动,通过上述分束器件或光路切换器件而进行双向切换,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可视部分2101的显示方向在转动过后对于用户来说保持不变。
以上,参照图1到图13C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100以及由通信设备100和第一信息处理设备200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
接下来,将参照图1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所述通信方法应用于上文中所述的通信设备100。如前所述,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通信,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远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所述通信方法包括: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第一数据(步骤S1401);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该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步骤S1402);以及在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对第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接收第二数据(步骤S1403)。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以及通信方法。通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以及通信方法,使得诸如智能手表之类的穿戴式电子设备依靠与其分离的仅包含通信单元的通信设备与远端的另一电子设备通信,从而能够在不增大穿戴式电子设备的体积的情况下实现远程通信功能。另外,由于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仅包含通信单元,因此功耗低、体积小且便于携带。与智能手表依靠手机等远程通信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保证远程通信功能不会因为手机的断电或忘带而无法执行。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穿戴式电子设备本身现有的数据处理能力。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在配备有音频相关单元时,还能够解决手表通话的问题,使得通话更加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一系列处理不仅包括以这里所述的顺序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而且包括并行或分别地、而不是按时间顺序执行的处理。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全部通过软件来实施。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背景技术做出贡献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通信;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通信;
声音输入/输出装置,用于接收声音输入并提供基于第二数据的声音输出,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不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第一数据,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该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并且在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对第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经过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使用者头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悬挂组件,具有第一预定形状的悬挂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通信设备固定在使用者耳廓外侧,且声音输出装置朝向外耳道,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凸起组件,具有第二预定形状的凸起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凸起结构插入使用者外耳道,其中将声音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中,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进一步包括:
插槽装置,用于插入一用户识别模块卡;以及
识别装置,用于读取关于所述插槽装置中插入的用户识别模块卡的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利用所述信息、经由移动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设备通信。
6.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第一设备,以及
第二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设备包括:
第一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一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第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二设备通信;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三设备通信,
所述第二设备包括:
第二固定装置,用于当所述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二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二设备和所述使用者身体至少第二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三通信单元,用于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一设备通信,以从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数据或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数据;
本体装置,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第一、第三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
所述第一设备经由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三设备获得第一数据,并经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经由所述第三通信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数据,通过所述处理单元进行处理以生成第二数据,并经由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经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设备进一步包括:
插槽装置,用于插入一用户识别模块卡;以及
识别装置,用于读取关于所述插槽装置中插入的用户识别模块卡的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利用所述信息、经由移动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三设备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设备进一步包括声音输入/输出装置,用于接收声音输入并提供基于第二数据的声音输出,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不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
而所述第二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以及用于接收输入指令的输入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不包括最大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第三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的第四通信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一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一设备和使用者头部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而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第一设备时,维持所述第一设备和使用者手腕部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至少包括一固定状态,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能作为一环状空间或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悬挂组件,具有第一预定形状的悬挂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第一设备固定在使用者耳廓外侧,且声音输出装置朝向外耳道,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凸起组件,具有第二预定形状的凸起结构,从而能够将所述凸起结构插入使用者外耳道,其中将声音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中,使得使用者能够感知声音输出装置输出的声音。
13.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一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固定装置,用于当使用者佩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通信设备和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方式与第一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第二通信方式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通信;声音输入/输出装置,用于接收声音输入并提供基于第二数据的声音输出,其中所述通信设备不包括用于显示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从第二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第一数据;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该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以及
在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对第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经过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
CN201310728083.1A 2013-12-25 2013-12-25 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047547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28083.1A CN104754768B (zh) 2013-12-25 2013-12-25 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及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28083.1A CN104754768B (zh) 2013-12-25 2013-12-25 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及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4768A CN104754768A (zh) 2015-07-01
CN104754768B true CN104754768B (zh) 2019-01-15

Family

ID=53593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28083.1A Active CN104754768B (zh) 2013-12-25 2013-12-25 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5476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0483A (zh) * 2000-06-30 2002-01-0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向可佩戴电器传送数据的系统和方法以及程序存储设备
CN101141716A (zh) * 2006-09-06 2008-03-12 梅保全 主功能体与辅助功能体分体式手机
CN101291155A (zh) * 2008-05-08 2008-10-22 郑达铿 一种分体式手机
CN101632033A (zh) * 2007-01-12 2010-01-20 寇平公司 头戴式单眼显示装置
CN202019391U (zh) * 2011-03-08 2011-10-26 阎瑞军 手机操作部件及分体式手机
CN103491217A (zh) * 2013-10-09 2014-01-01 吴东辉 一种分体手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59619A1 (en) * 2009-04-10 2010-10-14 Nicholson Timothy J Hmd with elevated camera
US8706170B2 (en) * 2010-09-20 2014-04-22 Kopin Corporation Miniature communications gateway for head mounted display
US20130329183A1 (en) * 2012-06-11 2013-12-12 Pixeloptics, Inc. Adapter For Eyewea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0483A (zh) * 2000-06-30 2002-01-0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向可佩戴电器传送数据的系统和方法以及程序存储设备
CN101141716A (zh) * 2006-09-06 2008-03-12 梅保全 主功能体与辅助功能体分体式手机
CN101632033A (zh) * 2007-01-12 2010-01-20 寇平公司 头戴式单眼显示装置
CN101291155A (zh) * 2008-05-08 2008-10-22 郑达铿 一种分体式手机
CN202019391U (zh) * 2011-03-08 2011-10-26 阎瑞军 手机操作部件及分体式手机
CN103491217A (zh) * 2013-10-09 2014-01-01 吴东辉 一种分体手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4768A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58317B2 (ja) 眼鏡用アダプタ
WO2017204081A1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KR20170017112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110059349A (ko)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 동작 제어방법
KR20150054419A (ko) 글래스 타입 단말기
CN105807424B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KR20170136759A (ko) 홈 오토메이션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9743465A (zh) 一种音频数据输出方法及终端
KR101659030B1 (ko) 와치 타입 단말기 및 이동 단말기 어셈블리
KR20160105114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의 기능 케이스를 이용한 기능 확장방법
KR20160023212A (ko) 글래스 타입의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4754768B (zh) 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03634428B (zh) 电子装置
CN110086808A (zh) 一种账户登录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160066269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3334138B1 (en) Intelligent agent system including termina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6529105B1 (ja) 頸掛式ウェアラブルコンピュータ
KR20140106849A (ko) 다목적 입는 컴퓨터와 구조 및 사용방법
KR20170011618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60043426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0083332A (zh) 音频切换方法、可穿戴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160004018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4730715B (zh) 电子设备和显示方法
KR101600944B1 (ko) 시계형 모바일 디바이스를 위한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 제공 방법
US11930420B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contextual input-output capabilit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