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2832A - 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2832A
CN104752832A CN201510092247.5A CN201510092247A CN104752832A CN 104752832 A CN104752832 A CN 104752832A CN 201510092247 A CN201510092247 A CN 201510092247A CN 104752832 A CN104752832 A CN 104752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receiving device
registr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channel
aerial ar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922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52832B (zh
Inventor
石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9224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528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52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2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52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28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发送端设备的自对准方法,发送端设备包括芯片、对准模组和天线阵列,该天线阵列为立体结构,在不同平面中设置至少两组天线阵列,通过该天线阵列建立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多个传输通道,对准模组通过该多个传输通道分别发送对准信号,由于部分天线阵列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为直线连接的传输通道,另一部分天线阵列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需要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折射,在依据该立体结构的天线阵列发送对准模组生成的对准信号时,由于通过该立体结构的天线的传输通道不局限于一个较小范围的角度,能够保证至少有一路传输通道能够实现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自对准。

Description

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逐渐向大数据传输方向发展,而大数据业务要求良好的通信环境,该大数据业务的传输可采用5Gth(5Generationwireless telephone technology,第五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802.11ad以及处于发展时期的LIFI(Light Fidelity,可见光无线通信技术)技术等。
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采用微波波段或者光通信的视线通信,为保证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数据传输的效率,需要将信号发送端和接收端近似直线设置,并且要求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无障碍。
但是,人工放置发送端和接收端,并不能保证二者的天线位置共同垂直一条直线,会导致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
所以,亟需一种能够自对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方法,以使得当该发送端的天线和接收端的天线即使不处于一条直线时,仍然能够实现对数据的高效率传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对准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送端的天线和接收端的天线不处于一条直线时,数据传输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对准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包括芯片、天线阵列和对准模组,所述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中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还包括:
接收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对准信号后生成;
依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是否正常,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正常,采用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以及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折射作用达到接收端设备的天线;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不正常,关闭第二天线阵列,采用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至接收端设备的天线。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反馈信息中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所述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之后,还包括:
依次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传输时间依据所述发送时间以及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对准信号的接收时间计算得到;
依据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以及预设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依据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和预设的波束赋形规则,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的天线的波束赋形角度范围;
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和所述波束赋形角度范围,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调整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
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反馈信息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所述依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是否正常,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包括:
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一预设阈值,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对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信号干扰,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不正常;
否则,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未对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信号干扰,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正常。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对准模组的设置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远离所述芯片的中心区域,则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对准模组发送对准信号至接收端设备;
分析接收端设备反馈的反馈信息得到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
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二预设阈值,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当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调整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调整所述传输通道,以调高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包括:
依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发送到接收端的对准信号的数据量是否大于第三预设阈值,并生成第二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数据量小于所述第预设三阈值时,基于所述反馈信息分析得到通过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区域中天线发送的对准信号未传输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中与所述芯片第一面的任一边缘相邻;
选择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边连接的第二面的第二天线阵列,建立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个传输通道;
通过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个传输通道的发送视线通信数据。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调整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包括:
分析所述反馈信息,得到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二区域中天线发送的对准信号未传输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中间区域;
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以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以使得所述第二区域中天线发送的视线通信数据发送至接收端设备。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承载天线阵列和对准模组的芯片;
所述天线阵列,所述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
所述对准模组,用于发送对准信号;
所述芯片,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中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
上述的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对准模组的设置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远离所述芯片的中心区域。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芯片、天线阵列和对准模组,所述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中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对准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设备,发送端设备包括芯片、天线阵列和对准模组,所述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该发送端的天线设置为立体结构,在不同平面中设置至少两组天线阵列,并且通过该天线阵列建立与接收端之间的多个传输通道,对准模组通过该多个传输通道分别发送对准信号,由于该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是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直线连接的传输通道,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需要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连接,通过将发送端的天线设置为立体结构,并依据该立体结构的天线阵列发送对准信号,由于通过该立体结构的天线的传输通道不局限于一个较小范围的角度,则能够保证至少有一路传输通道能够实现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实现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自对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中涉及的天线阵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1中天线阵列发送对准信号的信号传输通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2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3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4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5中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5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5中传输场景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6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7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发送端设备包括芯片、天线阵列和对准模组。
如图1所示的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天线阵列示意图,天线阵列101包括第一天线阵列102和第二天线阵列103,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104,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105,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该发送端设备中的天线阵列组成的立体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天线阵列组成的为长方体,但是不限定于此,该第一天线阵列所处的第一面与该第二天线阵列所处的第二面不处于同一面或者不平行即可,可以为多面体,如45°的天线阵列。该天线阵列为横纵成行列排布,具体实施中也不限制于此,也可为其他排列方式。
进一步的,在图1所示的该第二天线阵列所处的第二面为与该第一面相连的4个面,但不限定于此,具体实施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其中的一个、两个或者三个面中,设置方式不做限制。
图2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设备,该发送端设备具体可为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表、穿戴式设备等电子设备。
其中,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S201:获取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进行视线通信数据传输,二者之间无需使用真实的线路,只要二者之间有能够进行光传输即可,则可采用二者之间的光路进行后续的对准信号的传输,则该光路即为该传输通道。
具体实施中,由于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在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可能具有能够进行折射光线的物体,该物体具体可以为地面、天花板等,则只要能够保证发送端设备的信号/数据通过该光路传输到该接收端设备中,则该光路即可作为传输通道。
所以,该光路具体可以包括:折线路径和直线路径,则该传输通道包括折线传输的传输通道和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
其中,由于该发送端设备中的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则该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与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不同。
为保证每个天线阵列发送的信号/数据能够通过该光路传输到该接收端设备中,则每个天线阵列至少对应一个传输通道,即该至少两个传输通道中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第二天线阵列对应。
如图3所示的为本实施例中的天线阵列发送对准信号的信号传输通道示意图,该信号传输通道包括第一区域通道301和第二区域通道302,该第一区域通道301为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该第二区域通道302为折线传输的传输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该图3示出的为截面图,该第一区域通道所属的区域为一个圆台形状,该圆台上底面为该第一天线阵列,该接收端设备处于该圆台的下底面区域中。
步骤S202: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
其中,该发送端设备设置有对准模组,该对准模组用于生成对准信号,该对准信号通过天线对应的传输通道发送至接收端设备后,该接收端设备能够根据该对准信号确定其与发送端设备对准。
具体实施中,在确定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完成对准后,该发送端设备即可开始向接收端设备发送视线通信数据,实现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的数据视线通信。
具体的,在确定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之后,基于该多个传输通道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以实现对准。
需要说明的是,该发送端设备中的天线阵列为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组成的立体结构,由于该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是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直线连接的直线路径传输通道,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需要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的折线实现连接,即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为折线路径传输通道,所以,依据该立体结构的天线阵列发送对准信号,由于通过该立体结构的天线的传输通道不局限于一个较小范围的角度,则能够保证至少有一路传输通道能够实现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实现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自对准。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中,发送端设备的天线设置为立体结构,在不同平面中设置至少两组天线阵列,并且通过该天线阵列建立与接收端之间的多个传输通道,对准模组通过该多个传输通道分别发送对准信号,由于该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是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直线连接的传输通道,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需要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连接,通过将发送端的天线设置为立体结构,并依据该立体结构的天线阵列发送对准信号,由于通过该立体结构的天线的传输通道不局限于一个较小范围的角度,则能够保证至少有一路传输通道能够实现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实现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自对准。
图4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2的流程图,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S401:确定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步骤S402: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
其中,步骤S401-402与实施例1中的步骤S201-202一致,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步骤S403:接收反馈信息;
其中,该反馈信息为接收端设备接收到该对准信号后生成,该反馈信息可以为该接收端对接收到该对准信号的情况进行的简单记录,也可为该接收端对接收到的对准信号进行分析后得到的分析结果。
具体的,该反馈信息中携带的信息可以包括:接收到该对准信号时刻值、接收到该对准信号的长度(如字节值)、接收到的对准信号的质量等,该反馈信息中携带信息的类型、种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不限制该信息的类型、种类。
需要说明的是,该反馈信息为针对每个传输通道反馈的,具体的,该接收端设备通过某一信息传输通道接收到对准信号后,生成相应的反馈信息,并继续通过该信息传输通道将该反馈信息发送给该发送端设备。
具体实施中,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具有多个信息传输通道,则该发送端设备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个数与该传输通道个数对应。
步骤S404:依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是否正常,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其中,该反馈信息表征了该发送端设备通过传输通道发送对准信息的相关情况,则可根据该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该对准信号通过其对应的传输通道传输到接收端设备的发生过程是否正常,并生成第一判断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步骤中,依次对各个传输通道反馈的反馈信息进行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视线通信领域中,以光路作为传输通道,由于折射作用,导致光路的整体路线相比于直线传输长,导致折线传输的速度较低,且折射作用会导致一部分信息损失,导致对准信息传输的准确率降低,所以,在判断对准信号发送是否正常时,首先判断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发送对准信号是否正常,然后判断折线传输的传输通道发送对准信号是否正常。
具体的,当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以及折线传输的传输通道发送对准信号都正常时,则该发送端设备发送正常。
具体的,当该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该对准信号传输正常,则执行步骤S405;否则,该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该对准信号传输不正常,则执行步骤S406。
步骤S405:采用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以及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折射作用达到接收端设备的天线;
其中,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正常时,则各个传输通道传输对准信号正常,则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自对准效果最优。
具体的,由于每个传输通道传输对准信号正常,则表明每个传输通道均实现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对准,则采用该天线阵列中所有的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继续发送视线通信数据。
其中,由于该传输通道为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以及经过折射作用折线传输的传输通道,则该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以及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折射作用达到接收端设备的天线。
需要说明的是,该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对应的第一天线阵列又可定义为正面天线,该经过折射作用的传输通道对应的第二天线阵列又可称为侧面天线,当该侧面天线打开,侧面天线和正面天线同时发送数据,对准信号传输正常时,则表明所有天线对应的传输通道(信道)间相互干扰小,能够保证传输的质量,则此时可采用该所有天线的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各个传输通道传输一部分视线通信数据,加快传输速度,保证了数据传输的速度。
步骤S406:关闭第二天线阵列,采用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至接收端设备的天线。
其中,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不正常,则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自对准效果未达到最优,各个天线的传输通道之间具有一定的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视线通信领域中,以光路作为传输通道,由于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相比于折线传输的传输通道具有准确率高速度快的优点,关闭具有较强干扰的侧面天线,使得其对应的折线传输通路关闭,只保留正面天线,采用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传输该视线通信数据,降低对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的干扰,保证了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中,基于该接收端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判断对准信号的发送是否正常,并根据该判断的结果调整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具体为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正常,采用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以及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折射作用达到接收端设备的天线;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不正常,关闭第二天线阵列,采用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至接收端设备的天线。采用该方法,在保证信息传输质量的同时,使用尽可能多的传输通道,加快传输速度,保证了数据传输的速度。
其中,该反馈信息中携带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
图5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3的流程图,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S501:确定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步骤S502: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
其中,步骤S501-502与实施例1中的步骤S201-202一致,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步骤S503:依次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的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反馈信息中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所述传输时间依据所述发送时间以及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对准信号的接收时间计算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该反馈信息为针对每个传输通道反馈的,即,该反馈信息的个数与该传输通道的个数相同。由于该传输通道的路径不同,对准信息通过该传输通道传输到接收端设备的时间也不相同,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的路径较短,则其对应的反馈信息中携带的传输时间数值较小,而折线传输的传输通道的路径较长,则其对应的反馈信息中携带的传输时间数值较大。
具体实施中,为降低接收端设备的信息处理量,该接收端设备可直接将接收到该对准信号的接收时间添加到反馈信息中进行反馈,该由该发送端设备根据发送时间和该接收时间计算该对准信息的传输时间。
步骤S504:依据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以及预设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需要说明的是,当传输时间的数值最小时,则表明该传输时间对应的传输通道为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距离最小的传输通道,该传输通道为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所以,从多个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中选择数值最小的传输时间作为标准传输时间。
具体实施中,该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公式s=v×t;
其中,s表示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v表示对准信号传输的速度,t表示对准信号的标准传输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该对准信号传输的速度为一预设值,具体可以采用空气中的光速(constant)2.99×108m/s。
步骤S505:依据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和预设的波束赋形规则,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的天线的波束赋形角度范围;
其中,该发送端设备中预设有波束赋形规则,该波束赋形规则表示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与波束赋形角度之间的关系。
具体的,根据该距离值以及该波束赋形规则,确定得到该发送端的天线检测的波束赋形角度范围。例如,确定该波束赋形角度的范围为-30°~30°。
具体实施中,当该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有多个实现折射的物体时,计算该波束赋形角度范围时,还需考虑到该情况,则此时,还可对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的传输通道的传输时间进行比对,得到两个路径之间的延迟时间。
具体的,该对准信号的文件头或文件尾部分添加发送时间,则发送端设备在同一时刻发送一固定信号,接收端设备在t1时刻通过第一天线阵列的传输通道(又可称为主路径)接收,在t2时刻通过第二天线阵列的传输通道(又可称为从路径)接收,二者之间的差值即为两个路径之间的延迟。
步骤S506: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和所述波束赋形角度范围,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调整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
其中,该发送端设备中设置有调整天线阵列发送实现通信数据的角度,该角度与传输通道的路径相关。
具体的,当确定该波束赋形角度的范围后,基于该角度范围以及预设的调整规则,调整该天线阵列发送该视线通信数据的发送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接收到该反馈信息后,根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对准信号的发送情况,当该对准信号发送正常时,则采用该全部的天线阵列(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发送该视线通信数据,当该对准信号发送不正常,则只采用第一天线阵列发送该视线通信数据。该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为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
具体实施中,还可在确定了该波束赋形角度范围后,继续依据预设单位角度(如5°、10°等为单位角度),依次对该天线阵列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进行调整,从中确定最优的角度,并控制该天线阵列依据该最优的角度发送该视线通信数据,提高了传输质量。
步骤S507: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
其中,该天线阵列的传输通道经过调整后,其传输角度以及采用的传输通道,适合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的放置状态。
具体的,采用该调整后的天线对应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该视线通信数据,在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视线通信数据传输的基础上,保证了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中,该反馈信息中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所述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之后,还包括:基于该反馈信息中得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并根据该传输时间计算得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并进一步根据距离值和预设的波束赋形规则,计算得到发送端的天线的波束赋形角度范围,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和该波束赋形角度范围,调整所述天线阵列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调整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并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采该方法,结合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调整发送端中天线阵列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在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视线通信数据传输的基础上,保证了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
其中,该反馈信息中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
图6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4的流程图,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S601:确定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步骤S602: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
步骤S603:接收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
其中,步骤S601-603与实施例2中的步骤S401-403一致,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步骤S604: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一预设阈值,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主要依据通信速率判断该对准信号的发送情况进行说明。
具体的,该通信速率与传输所述对准信号的信噪比反向关联,即该信噪比越大,则通信速率越小,传输质量越差;该信噪比越小,该通信速率越大,传输质量越高。
具体实施中,接收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对准信号的内容分析,得到该对准信号的信噪比,并基于该信噪比与通信速率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该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并以反馈信息的形式将该通信速率传输给发送端设备。
其中,该发送端设备中预设有第一预设阈值,该第一预设阈值用于区分该通信速率是否正常,当通信速率小于该第一预设阈值时,该传输的信噪比较大。
步骤S605: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对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信号干扰,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不正常,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不正常;
其中,该直线传输的传输通道对应的第一天线阵列又可定义为正面天线,该经过折射作用的传输通道对应的第二天线阵列又可称为侧面天线,当该侧面天线打开,侧面天线和正面天线同时发送数据,该侧面天线的传输通道对正面天线的传输通道具有一定的干扰,当干扰较大时,则该通信速率较小,小于该第一预设阈值,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不正常,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不正常,此时,则执行步骤S608。
步骤S606:否则,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未对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信号干扰,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正常,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正常;
其中,当该侧面天线打开,侧面天线和正面天线同时发送数据,该侧面天线的传输通道对正面天线的传输通道具有一定的干扰,当干扰较小时,则该通信速率较大,大于该第一预设阈值,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正常,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正常,此时,则执行步骤S607。
步骤S607: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正常,采用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以及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折射作用达到接收端设备的天线;
步骤S608: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不正常,关闭第二天线阵列,采用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至接收端设备的天线。
其中,步骤S607-608与实施例2中的步骤S405-406一致,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中,该反馈信息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则依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是否正常,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包括: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一预设阈值,得到第一比较结果;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对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信号干扰,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不正常;否则,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未对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信号干扰,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正常。依据该反馈信息中的通信速率以及第一预设阈值,判断该对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各个传输通道之间是否出现干扰,基于该干扰判断该对准信号的发送是否正常,并根据该发对准信号的发送情况确定采用不同的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在保证信息传输质量的同时,使用尽可能多的传输通道,加快传输速度,保证了数据传输的速度。
其中,该对准模组的设置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远离所述芯片的中心区域。
图7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对准方法实施例5中芯片的示意图,该芯片701中设置有天线阵列702和对准模组703,该天线阵列702包括:第一天线阵列704和第二天线阵列705,该第一天线阵列704所在平面与芯片的第一面平行,该第二天线阵列705所在平面与该芯片的第一平面相交,该对准模组设置于该第一天线阵列704的外侧,该外侧为相对于该芯片的中心区域靠近其边缘的位置。
具体实施中,该天线阵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该芯片的任意位置,不限制于图7中的中央位置。
图8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5的流程图,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S801:确定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步骤S802: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
步骤S803:依次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的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反馈信息中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和通信速率,所述传输时间依据所述发送时间以及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对准信号的接收时间计算得到。
步骤S804:依据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以及预设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步骤S805:依据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和预设的波束赋形规则,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的天线的波束赋形角度范围;
步骤S806: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和所述波束赋形角度范围,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调整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
步骤S807: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
其中,步骤S801-807与实施例3中的步骤S501-507一致,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步骤S808:控制所述对准模组发送对准信号至接收端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中,为保证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需要在传输该视线通信数据的同时,继续对该发送端设备所能够使用的传输通道进行检测。
由于该调整后用于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范围小于该对准模组对应的传输通道,则,通过该设置于芯片的边缘区域的对准模组继续发送对准信号,该对准模组由于设置该芯片的边缘区域,则其对应的传输通道位于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外侧。该传输对准信号的传输通道组成的圆台侧面,位于该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组成的圆台侧面的外侧。
如图9所示的本实施例中传输场景示意图,该场景中包括发送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和信号传输区域。其中,发送端设备1包括芯片901和对准组件IR902,该芯片901部分对应发送视线通信数据,对准组件IR902部分对应发送对准信号TX。该接收到设备包括:芯片903和对准组件IRRX904,该芯片903部分对应接收视线通信数据,该对准组件IRRX904部分对应接收对准信号TX。该信号传输区域分为两个部分:红外区域905和射频区域906,图中用虚线将这两个区域分开,该红外区域905用于传输对准信号,该射频区域906用于传输视线通信数据,本场景中采用红外线作为对准信号进行对准。其中,该射频区域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频率为60GHz。
需要说明的是,当有移动物体(包括运动的人)进入该对准信号的传输区域时,若该移动物体继续移动,则其能够进入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区域,影响该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为此,需要对该对准信号的传输情况进行判断,以实现对移动物体的情况进行判断进而确定是否对视线通信数据传输采用的天线以及其波束赋形角度范围进行调整。
步骤S809:分析接收端设备反馈的反馈信息得到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
其中,该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对准信号后,对该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进行分析,并将分析得到的通信速率作为反馈信息传输至发送端设备。
具体的,由于通信速率与传输所述对准信号的信噪比正向关联,该信噪比越大,其中的信号越多,干扰越小,根据该通信速率即可确定该对准信号的传输是否正常。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时,接收端设备可根据接收到的对准信号的内容分析,得到该对准信号的信噪比,并基于该信噪比与通信速率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该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并以反馈信息的形式将该通信速率传输给发送端设备。
步骤S810: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二预设阈值,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其中,该第二预设阈值用于区分是否有移动物体进入该传输对准信号的传输通道区域中,当该通信速率小于该第二预设阈值时,有物体进入该区域中,导致部分传输通道可能有一段时间断开,使得该通信速率较低。
步骤S811:当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调整所述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当有移动物体进入该传输对准信号的传输通道区域中时,如果该物体继续移动的话,则会进入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所在的区域中,导致该视线通信数据传输受到影响。
因此,在当确定该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小于该第二预设阈值时,为保证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则相应的调整该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
后续实施例中会对一种调整的过程做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不做详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中,所述对准模组的设置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远离所述芯片的中心区域,则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之后,还包括:控制所述对准模组发送对准信号至接收端设备;分析接收端设备反馈的反馈信息得到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二预设阈值,得到第二比较结果;当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调整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采用该方法,在通过天线阵列以及其对应的传输通道传输视线通信数据时,该设置于芯片边缘位置的对准模组继续发送对准信号,并在该传输对准信号的传输通道区域中有移动物体进入时,调整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以实现该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不受到该移动物体的影响,保证信息传输质量。
图10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6的流程图,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S1001:确定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步骤S1002: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
步骤S1003:依次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的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反馈信息中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和通信速率,所述传输时间依据所述发送时间以及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对准信号的接收时间计算得到。
步骤S1004:依据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以及预设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步骤S1005:依据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和预设的波束赋形规则,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的天线的波束赋形角度范围;
步骤S1006: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和所述波束赋形角度范围,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调整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
步骤S1007: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
步骤S1008:控制所述对准模组发送对准信号至接收端设备;
步骤S1009:分析接收端反馈的反馈信息得到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
步骤S1010: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二预设阈值,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其中,步骤S1001-1010与实施例5中的步骤S801-810一致,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步骤S1011:当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依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发送到接收端的对准信号的数据量是否大于第三预设阈值,并生成第二判断结果;
其中,当该第二比较结果表明该通信速率小于该第二预设阈值时,则,有移动物体进入该传输对准信号的传输通道区域中。
具体的,依据从各个传输通道中接收到的反馈信息,继续判断该接收端接收到的对准信号的数据量,该数据量为该接收端接收到的所有的对准信号之和。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对准信号通过各个传输通道传输至接收端设备,该传输通道个数或者分布范围已知,接收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时,只需将其接收到的对准信号的数据量(或者整体数据量)反馈即可。
具体的,该第三预设阈值用于区分是否有大量的传输通道被阻挡导致大量的对准信号未能传输到接收端设备。
步骤S1012: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数据量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基于所述反馈信息分析得到通过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区域中天线发送的对准信号未传输到接收端设备;
其中,该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中与所述芯片第一面的任一边缘相邻;
其中,当该数据量小于该第三预设阈值时,表明有大量的用于传输对准信号的传输通道被阻挡,该第三预设阈值的取值可以为总数据量的百分率,如总数据量的60%,当然,该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不对该取值数值做限制。
据此可确定,该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受到较大威胁,该视线通信数据的可靠传输受到威胁,需要判断该发生阻挡的传输通道所在的区域,进而调整该区域的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
具体实施中,根据该反馈信息分析确定该天线阵列中被遮挡的第一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当该传输通道被遮挡,会导致其对应的对准信号或者反馈信息不能被发送,则该发送端设备则不能接收到该反馈信息,据此,基于该反馈信息分析得到通过该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区域中天线发送的对准信号未传输到接收端设备,该第一区域为该天线阵列中边缘区域。
步骤S1013:选择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边连接的第二面的第二天线阵列,建立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个传输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与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一个传输通道的发送视线通信数据。
其中,由于该第一天线中的第一区域部分对应的传输通道被遮挡,导致其无法继续进行对准信号传输,与其相邻的用于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也受到威胁,为保证该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则选择与该第一天线阵列传输路径完全不同的第二天线阵,并建立该第二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多个传输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第二天线阵列与该第一天线阵列处于两个相邻的不同平面,该第一天线阵列通过直线传输该视线通信数据,而该第二天线阵列通过折线传输该视线通信数据,该折线传输路径的方向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直线具有较大的夹角,该移动物体处于该夹角中时,该传输通道的路径会绕过该移动的物体,避免该移动物体遮挡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通过调整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保证了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当步骤S1006-1007确定的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为第一天线阵列,则本步骤中启动该第二天线阵列,辅助该第一天线阵列发送视线通信数据;当该步骤S1006-1007确定的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为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则调整重要部分的视线通信数据通过该第二天线阵列进行传输,以保证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
具体实施中,在选择该第二天线阵列时,还可根据预设的波束赋形规则确定该第二天线阵列中天线的发射角度,以实现最佳的发射角度,提高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反馈信息为该接收端设备每接收到依次对准信息,则反馈一次反馈信息,则根据多次的反馈信息判断该移动物体的速度,进而结合该速度调整该天线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数据量,如移动速度较高时,则加快远离该遮挡部分的天线的数据发送量。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中,通过对对准信号的数据量,判断移动物体对传输该对准信号的传输通道的遮挡情况,并根据该对于第一天线阵列中的传输通道的遮挡情况启动与该遮挡区域对应的第二天线阵列,该启动的第二天线阵列建立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多个传输通道,并通过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多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由于该第二天线阵列与该第一天线阵列处于两个相邻的不同平面,该第二天线阵列通过折线传输该视线通信数据,该折线传输路径的方向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直线具有较大的夹角,该移动物体处于该夹角中时,该传输通道的路径会绕过该移动的物体,避免该移动物体遮挡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通过调整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保证了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
图11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实施例7的流程图,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S1111:确定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步骤S1102: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
步骤S1103:依次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的反馈信息;
步骤S1104:依据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以及预设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步骤S1105:依据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和预设的波束赋形规则,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的天线的波束赋形角度范围;
步骤S1106: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和所述波束赋形角度范围,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调整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
步骤S1107: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
步骤S1108:控制所述对准模组发送对准信号至接收端设备;
步骤S1109:分析接收端反馈的反馈信息得到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
步骤S1110: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二预设阈值,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其中,步骤S1111-1110与实施例5中的步骤S801-810一致,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步骤S1111:当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分析所述反馈信息,得到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二区域中天线发送的对准信号未传输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中间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主要针对移动物体已进入该第一天线阵列中间位置对应的传输通道所在区域的情况。
其中,当该第二比较结果表明该通信速率小于该第二预设阈值时,则,有移动物体进入该传输对准信号的传输通道区域中。
具体的,根据该反馈信息以及该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确定未完成传输该对准信息的被截断传输通道,依据该被截断传输通道即可确定其对应的天线阵列中的天线,该天线属于第二区域。
其中,该第二区域为该第一天线阵列的中间位置,则此时,由于该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传输至接收到设备,则已有一部分的视线通信数据被影响传输。
步骤S1112: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以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以使得所述第二区域中天线发送的视线通信数据发送至接收端设备。
其中,由于该第二区域处于该第一天线阵列的中央区域,为保证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则需要对该第一天线阵列的发送角度进行调整,进而调整该第一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使得该第一天线阵列发送的数据能够较高质量的传输至接收端设备。
具体的,依据预设单位角度(如2°、15°等为单位角度),依次对该天线阵列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进行调整,以最终确定该天线对应的传输通道尽可能少的被遮挡,实现从中确定最优的角度,并控制该天线阵列依据该最优的角度发送该视线通信数据,提高了传输质量。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对准方法中,该调整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包括:分析所述反馈信息,得到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二区域中天线发送的对准信号未传输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中间区域;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以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以使得所述第二区域中天线发送的视线通信数据发送至接收端设备。采样该方法,依据接收端设备的反馈信息,确定移动物体对传输该对准信号的传输通道的遮挡对应该第一天线阵的中间区域,并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对该第一天线阵列发送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进行调整,以使得以最终确定该天线对应的传输通道尽可能少的被遮挡,实现从中确定最优的角度,并控制该天线阵列依据该最优的角度发送该视线通信数据,通过调整传输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保证了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质量。
上述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详细描述了一种自对准方法,对于本发明的自对准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电子设备实现,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该自对准方法的电子设备,下面给出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2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作为视线通信技术中的发送端设备,该发送端设备具体可为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表、穿戴式设备等电子设备。
其中,该电子设备具体由以下结构实现:壳体1201、天线阵列1202、对准模组1203和芯片1204;
其中,该天线阵列1202包括第一天线阵列1205和第二天线阵列1206,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
其中,该对准模组1203,用于发送对准信号;
其中,该芯片1204承载所述天线阵列和所述对准模组,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中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该天线阵列的具体细节结构图请见图1,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1中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芯片701中设置有天线阵列702和对准模组703,该天线阵列702包括:第一天线阵列704和第二天线阵列705,该第一天线阵列704所在平面与芯片的第一面平行,该第二天线阵列705所在平面与该芯片的第一平面相交,该对准模组设置于该第一天线阵列704的外侧,该外侧为相对于该芯片的中心区域靠近其边缘的位置。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天线设置为立体结构,在不同平面中设置至少两组天线阵列,并且通过该天线阵列建立与接收端之间的多个传输通道,对准模组通过该多个传输通道分别发送对准信号,并基于接收端设备接收到该对准信号后发送的反馈信息,由于该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是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直线连接的传输通道,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需要经过所述电子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连接,通过将发送端设备的天线设置为立体结构,并依据该立体结构的天线阵列发送对准信号,由于通过该立体结构的天线的传输通道不局限于一个较小范围的角度,则能够保证至少有一路传输通道能够实现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实现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自对准。
图13所示的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作为视线通信技术中的发送端设备,该电子设备具体可为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表、穿戴式设备等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中包括芯片、天线阵列和对准模组,所述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
该电子设备还包括:获取模块1301、控制模块1302;
其中,该获取模块1301,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其中,该控制模块1302,用于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中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获取模块获取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多个传输通道后,该控制模块控制该对准模组基于该多个传输通道传输对准信号。本实施例中的天线设置为立体结构,在不同平面中设置至少两组天线阵列,并且通过该天线阵列建立与接收端之间的多个传输通道,对准模组通过该多个传输通道分别发送对准信号,并基于接收端设备接收到该对准信号后发送的反馈信息,由于该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是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直线连接的传输通道,该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需要经过所述电子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与该接收端设备之间连接,通过将发送端设备的天线设置为立体结构,并依据该立体结构的天线阵列发送对准信号,由于通过该立体结构的天线的传输通道不局限于一个较小范围的角度,则能够保证至少有一路传输通道能够实现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实现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自对准。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提供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提供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对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包括芯片、天线阵列和对准模组,所述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中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对准信号后生成;
依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是否正常,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正常,采用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以及经过所述发送端设备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折射作用达到接收端设备的天线;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对准信号传输不正常,关闭第二天线阵列,采用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发送视线通信数据,以使得所述视线通信数据通过直线传输至接收端设备的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中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所述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之后,还包括:
依次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传输时间依据所述发送时间以及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对准信号的接收时间计算得到;
依据所述对准信号的传输时间以及预设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依据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和预设的波束赋形规则,计算得到所述发送端的天线的波束赋形角度范围;
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和所述波束赋形角度范围,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调整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
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携带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所述依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是否正常,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包括:
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一预设阈值,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对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信号干扰,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不正常;
否则,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未对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传输通道信号干扰,判定所述对准信号的发送正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准模组的设置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远离所述芯片的中心区域,则依据调整后的传输通道路径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对准模组发送对准信号至接收端设备;
分析接收端设备反馈的反馈信息得到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
比较所述通信速率和第二预设阈值,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当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通信速率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调整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所述传输通道,以调高所述对准信号的通信速率包括:
依据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发送到接收端的对准信号的数据量是否大于第三预设阈值,并生成第二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数据量小于所述第预设三阈值时,基于所述反馈信息分析得到通过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区域中天线发送的对准信号未传输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中与所述芯片第一面的任一边缘相邻;
选择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边连接的第二面的第二天线阵列,建立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个传输通道;
通过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个传输通道的发送视线通信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传输通道,包括:
分析所述反馈信息,得到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二区域中天线发送的对准信号未传输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中间区域;
依据预设的调整规则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发送所述视线通信数据的角度,以调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路径,以使得所述第二区域中天线发送的视线通信数据发送至接收端设备。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承载天线阵列和对准模组的芯片;
所述天线阵列,所述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
所述对准模组,用于发送对准信号;
所述芯片,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中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准模组的设置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远离所述芯片的中心区域。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天线阵列和对准模组,所述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设置于第一面,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连且不属于同一平面,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至少两个传输通道;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对准模组通过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分别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对准信号,所述至少两个传输通道中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对应、至少一个传输通道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对应。
CN201510092247.5A 2015-03-02 2015-03-02 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7528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2247.5A CN104752832B (zh) 2015-03-02 2015-03-02 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2247.5A CN104752832B (zh) 2015-03-02 2015-03-02 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2832A true CN104752832A (zh) 2015-07-01
CN104752832B CN104752832B (zh) 2018-08-10

Family

ID=53592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2247.5A Active CN104752832B (zh) 2015-03-02 2015-03-02 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5283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3341A1 (zh) * 2017-01-20 2018-07-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发射上行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WO2020034221A1 (zh) * 2018-08-17 2020-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天线免调优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6233A1 (en) * 2005-09-22 2007-03-22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Antenna aim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US7880675B1 (en) * 2008-12-16 2011-02-01 Ball Aerospace & Technologies Corp. Multipath mitigation
CN103765674A (zh) * 2011-08-31 2014-04-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3-d天线系统的无线设备
CN104348533A (zh) * 2013-07-29 2015-02-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6233A1 (en) * 2005-09-22 2007-03-22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Antenna aim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US7880675B1 (en) * 2008-12-16 2011-02-01 Ball Aerospace & Technologies Corp. Multipath mitigation
CN103765674A (zh) * 2011-08-31 2014-04-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3-d天线系统的无线设备
CN104348533A (zh) * 2013-07-29 2015-02-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3341A1 (zh) * 2017-01-20 2018-07-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发射上行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CN108337025A (zh) * 2017-01-20 2018-07-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发射上行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RU2690687C1 (ru) * 2017-01-20 2019-06-05 Бейджин Сяоми Мобайл Софтвэре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а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CN108337025B (zh) * 2017-01-20 2019-12-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发射上行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WO2020034221A1 (zh) * 2018-08-17 2020-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天线免调优方法及装置
CN112544013A (zh) * 2018-08-17 2021-03-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天线免调优方法及装置
US11456543B2 (en) 2018-08-17 2022-09-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ntenna assembly and antenna tuning-free method and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2832B (zh) 2018-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73867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mproving reliabil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0378122B1 (ko) 무선 네트웍내의 이동국의 위치를 추정하기 위한 시스템및 방법
TW376671B (en) Multiple antenna detecting and selecting
US2003011419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an adaptive antenna array in a vehicular environment
US20120269509A1 (en) Remote Electronic Component, Such As Remote Radio Head,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emote Electronic Component Array And External Distributor Unit
TW201511588A (zh) 聚焦資料通訊方法及裝置
EP3723396A1 (en) Remote modems
CN109087494A (zh) 设备端的控制方法、控制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752832A (zh) 一种自对准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1224701B (zh) 波束成形装置、控制波束成形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4660320B (zh) 一种信号传输装置、系统及方法
WO2016180116A1 (zh) 一种波束使用方法及装置
CN102122975B (zh) 一种信号处理装置和信号处理方法
EP396543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device and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CN109698715A (zh) 一种基于动态波束赋形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及方法
CN109104241B (zh) 一种激光通信中可飞行器挂载的全光双向中继装置及方法
KR102519357B1 (ko) O-RAN 프론트홀의 5G mmWave 광대역 빔포밍 MIMO 서비스 방법과 그 장치
CN108259066A (zh) 一种兼顾多型号任务的同频遥测信号双方向转发系统
CN112490690B (zh) 天线结构及其运作方法
CN105634566A (zh) 一种可扩展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处理方法
KR101716357B1 (ko) RoIP 게이트웨이 장치
Chukhno et al. Modeling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aided 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s for multicast services
CN104348526A (zh) 一种遥控器及蓝牙通信装置、方法
TWI711218B (zh) 天線結構及其運作方法
KR101559519B1 (ko) 급전선 공유기 및 공유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