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24671A - 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24671A
CN104724671A CN201310718951.8A CN201310718951A CN104724671A CN 104724671 A CN104724671 A CN 104724671A CN 201310718951 A CN201310718951 A CN 201310718951A CN 104724671 A CN104724671 A CN 104724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n
hydrogen storage
heat exchange
storing unit
stora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189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24671B (zh
Inventor
姬江峰
刘晓鹏
李志念
蒋利军
王树茂
郭秀梅
袁宝龙
叶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IM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 Ferrous Met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 Ferrous Metal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 Ferrous Metals
Priority to CN2013107189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246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24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4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24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4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包括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固态储氢单元、换热单元和气体循环管路;其中,固态储氢单元设置在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内部,氢气可在二者之间自由流动;气体循环管路自氢气源依次通过换热单元、固态储氢单元、换热单元,最后连接至高压气态储氢单元的氢气入口。本发明的混合储氢系统采用系统内的氢气作为热媒,取代传统的以水作为热媒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换热水管在超高压储氢条件下一旦发生破裂即会对固态储氢床体造成不可逆破坏的情况,提高了系统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属于混合储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使得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议题。氢能源以其可再生性和良好的环保效应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载体。目前,许多国家已经着手研究以氢能源作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以氢作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推广,加氢站的建设也是势在必行。
目前,日臻成熟的储氢方式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而目前加氢站主要采用高压气态储存方式,该方式重量储氢密度相对较高、体积储氢密度较低;而固态储氢方式的重量储氢密度相对较低、体积储氢密度较高。结合高压储氢和固态储氢各自的优势,将储氢材料与高压容器耦合,形成固态/高压混合储氢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体积储氢密度和动态响应特性,同时减少高压压缩机的开启频率,降低能耗。
固态储氢材料在吸放氢过程中,需要通过与外界进行换热来完成的氢气的吸收和脱附,而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水作为热媒的方式,在高压条件下,极有可能造成换热水管的破裂,尤其是轻质高容量储氢材料对水更为敏感,因此一旦换热水管破裂将会对混合储氢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发明内容
为了有效解决采用水作为换热介质时可能碰到的系统安全性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在该系统中,氢气既作为一种存储介质,同时也作为一种热媒参与系统对外界环境的换热过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包括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固态储氢单元、换热单元和气体循环管路;其中,固态储氢单元设置在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内部,氢气可在二者之间自由流动;气体循环管路自氢气源依次通过换热单元、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内的固态储氢单元、换热单元,最后连接至高压气态储氢单元的氢气入口。
在该混合储氢系统中,所述换热单元在储氢过程中为冷却单元,在放氢过程中为加热单元。所述气体循环管路为储氢过程中用于输入气体的气体循环管路,以及放氢过程中用于输出气体的气体循环管路。
所述高压气态储氢单元采用内部为金属内胆外部缠绕纤维固化而成的储氢容器。
所述固态储氢单元由压制成型的储氢合金或其他储氢材料组成,可以保证系统具备良好的吸放氢性能和动力学性能。
所述气体循环管路可以选择不锈钢或硬质铝合金等强度高、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管。该气体循环管路流经换热单元和固态储氢单元的部分采用U型管、螺旋管或翅片式等结构,以提高系统的换热性能。
所述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介质为水或其他换热性能良好的介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混合储氢系统采用系统内的氢气作为热媒,取代传统的以水作为热媒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换热水管在超高压储氢条件下一旦发生破裂即会对固态储氢床体造成不可逆破坏的情况,提高了系统安全性。
(2)本发明的混合储氢系统中固态储氢单元采用压制成型的储氢合金或其他储氢材料,可以保证系统具备良好的吸放氢性能和动力学性能。
(3)本发明的混合储氢系统具有固态储氢的体积储氢密度高的优点,使混合系统的体积储氢密度比单纯的高压气态储氢提高了5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单换热单元、单换热回路的混合储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双换热单元、双换热回路的混合储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双换热单元、单换热回路的混合储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混合储氢系统以氢气作为热媒,包括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固态储氢单元、换热单元和气体循环管路;其中,固态储氢单元设置在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内部,氢气可在二者之间自由流动;气体循环管路自氢气源依次通过换热单元、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内的固态储氢单元、换热单元,最后连接至高压气态储氢单元的氢气入口。其中,高压气态储氢单元采用内部为金属内胆外部缠绕纤维固化而成的储氢容器。固态储氢单元由压制成型的储氢合金或其他储氢材料组成。气体循环管路可以选择不锈钢或硬质铝合金等强度高、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管。该气体循环管路流经换热单元和固态储氢单元的部分采用U型管、螺旋管或翅片式等结构,以提高系统的换热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该混合储氢系统包括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固态储氢单元2、换热单元3和气体循环管路4;其中,固态储氢单元2设置在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部,例如可以通过支撑架5固定在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氢气可在二者之间自由流动;气体循环管路4的一端连接氢气源6,另一端连接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的氢气入口7,并且,气体循环管路4自氢气源5依次通过换热单元3、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的固态储氢单元2、换热单元3,最后连接至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的氢气入口7。在该混合储氢系统中,通过控制换热单元3中的热交换介质,可以实现气体循环管路中氢气的冷却和加热。氢气源6在固态储氢单元的储氢过程中作为氢气的输入端,在固态储氢单元的放氢过程中作为氢气的输出端,同时,图中箭头方向仅示意性的表示某一过程中的气体流向,并不用来限定气体的唯一流向(以下同)。
基于图1中示出的混合储氢系统的结构,其在固态储氢单元储氢和放氢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方式为:
(1)在系统储氢过程中,预先打开换热单元3的进、出水阀门8、9,接通低于5℃的冷却水,使之在换热单元内循环,然后打开阀门10、11,将氢气由氢气源6通过气体循环管路4充入至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固态储氢单元2中的储氢合金吸收氢气,在合金吸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传递给设置在其外侧的气体循环管路,此时该部分气体循环管路中流通的是经冷却后氢气(经充分冷却后约5℃左右),在此作为热媒参与系统对外界环境的换热过程。氢气吸收固态储氢合金床体释放的热量之后沿气体循环气路重新回到换热单元3进行冷却,然后经阀门11进入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2)在系统放氢过程中,由换热单元3的进、出水阀门8、9向换热单元接通80℃的水,使之在换热单元内循环,然后打开阀门11、10,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的氢气经气体循环管路流出(按照图中箭头的反方向),系统压力随之降低,固态储氢单元2内的金属氢化物开始释放氢气,同时合金床体吸收热量,释放的氢气经过换热单元3进行加热后(经充分加热后约70℃),再沿气体循环管路循环至固态储氢单元,并向其补偿热量,加快氢的脱附,最后经阀门10流出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该混合储氢系统采用双换热单元和双换热回路的结构,即包括两个换热单元,分别为冷却水箱3和加热水箱3’;以及两套气体循环管路。其中实线部分表示储氢过程中用于输入气体的气体循环管路4,虚线部分表示放氢过程中用于输出气体的气体循环管路4’。基于该结构的混合储氢系统,在固态储氢单元储氢和放氢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方式为:
(1)在系统储氢过程中,预先打开冷却水箱3的进、出水阀门8、9,接通低于5℃的冷却水,使之在冷却水箱内循环,然后打开阀门10、11、13、14,由氢气源6将氢气通过气体循环管路4充入至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固态储氢单元2中的储氢合金吸收氢气,在合金吸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传递给设置在其外侧的气体循环管路,此时该部分气体循环管路中流通的是经冷却后氢气(经充分冷却后约5℃左右),在此作为热媒参与系统对外界环境的换热过程。氢气吸收固态储氢合金床体释放的热量之后再经过冷却水箱3冷却后沿循环气路经阀门11进入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2)在系统放氢过程中,关闭阀门10、11、13、14,然后打开加热水箱3’的进、出水阀门17、18,接通80℃的水,打开阀门12、15、16,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的氢气经气体循环管路4’流出(图中虚线表示),系统压力随之降低,固态储氢单元2内的金属氢化物开始释放氢气,同时合金床体吸收热量,释放的氢气经过加热水箱3’进行加热(经充分加热后约70℃),再沿气体循环管路4’循环至固态储氢单元2,并向其补偿热量,加快氢的脱附,最后经阀门16流出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该混合储氢系统采用双换热单元和单换热回路的结构,即包括两个换热单元,分别为冷却水箱3和加热水箱3’;以及一套气体循环管路4。基于该结构的混合储氢系统,在固态储氢单元储氢和放氢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方式为:
(1)在系统储氢过程中,预先打开冷却水箱3的进、出水阀门8、9,接通低于5℃的冷却水,使之在冷却水箱内循环,关闭加热水箱3’的进、出水阀门17、18,打开阀门10、11,由氢气源6将氢气通过气体循环管路4充入至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固态储氢单元2中的储氢合金吸收氢气,在合金吸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传递给设置在其外侧的气体循环管路,此时该部分气体循环管路中流通的是经冷却后氢气(经充分冷却后约5℃左右),在此作为热媒参与系统对外界环境的换热过程。氢气吸收固态储氢合金床体释放的热量之后沿循环气路经阀门11进入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内;(2)在系统放氢过程中,关闭阀门8、9,打开阀门17、18,向加热水箱3’接通80℃的水,使之在加热水箱内循环,打开阀门11,高压气态储氢单元1内的氢气经气体循环管路4流出,系统压力随之降低,固态储氢单元内的金属氢化物开始释放氢气,同时合金床体吸收热量,释放的氢气经过加热水箱3’进行加热后(经充分加热后约70℃),再沿气体循环管路4循环至固态储氢单元2,并向其补偿热量,加快氢的脱附,最后经阀门10流出系统。

Claims (8)

1.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固态储氢单元、换热单元和气体循环管路;其中,固态储氢单元设置在高压气态储氢单元内部,氢气可在二者之间自由流动;气体循环管路自氢气源依次通过换热单元、固态储氢单元、换热单元,最后连接至高压气态储氢单元的氢气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储氢系统中的换热单元在储氢过程中为冷却单元,在放氢过程中为加热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储氢系统中的气体循环管路为储氢过程中用于输入气体的气体循环管路,以及放氢过程中用于输出气体的气体循环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态储氢单元采用内部为金属内胆外部缠绕纤维固化而成的储氢容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储氢单元由压制成型的储氢合金或其他储氢材料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循环管路的材质为不锈钢或硬质铝合金。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循环管路流经换热单元和固态储氢单元的部分采用U型管、螺旋管或翅片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介质为水或其他换热性能良好的介质。
CN201310718951.8A 2013-12-23 2013-12-23 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 Active CN1047246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18951.8A CN104724671B (zh) 2013-12-23 2013-12-23 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18951.8A CN104724671B (zh) 2013-12-23 2013-12-23 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24671A true CN104724671A (zh) 2015-06-24
CN104724671B CN104724671B (zh) 2017-03-15

Family

ID=53449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18951.8A Active CN104724671B (zh) 2013-12-23 2013-12-23 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2467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25416A (zh) * 2019-08-15 2019-11-08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小规模低能耗阶梯储氢系统及方法
CN110498389A (zh) * 2018-05-17 2019-11-26 上海镁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镁基储氢材料的储放氢系统及储放氢方法
CN116558864A (zh) * 2023-07-05 2023-08-08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储氢试验系统及其试验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45650A (ja) * 2006-08-14 2008-02-28 Toyota Motor Corp 水素貯蔵装置
CN101818853A (zh) * 2010-05-20 2010-09-01 西安交通大学 带冷量利用的循环吸附储氢装置
CN103185196A (zh) * 2011-12-31 2013-07-03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45650A (ja) * 2006-08-14 2008-02-28 Toyota Motor Corp 水素貯蔵装置
CN101818853A (zh) * 2010-05-20 2010-09-01 西安交通大学 带冷量利用的循环吸附储氢装置
CN103185196A (zh) * 2011-12-31 2013-07-03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8389A (zh) * 2018-05-17 2019-11-26 上海镁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镁基储氢材料的储放氢系统及储放氢方法
CN110425416A (zh) * 2019-08-15 2019-11-08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小规模低能耗阶梯储氢系统及方法
CN110425416B (zh) * 2019-08-15 2023-08-15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小规模低能耗阶梯储氢系统及方法
CN116558864A (zh) * 2023-07-05 2023-08-08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储氢试验系统及其试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24671B (zh)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91855U (zh) 车载燃料电池系统及氢动力车辆
CN103594136B (zh) 一种高温气冷堆冷却剂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102243897B (zh) 基于纳米流体特性的沸水堆事故下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
CN102132107A (zh) 燃料电池废热发电系统
CN104724671A (zh) 一种以氢气作为热媒的混合储氢系统
CN109958882A (zh) 一种电解水制氢与合金储氢集成控制系统
CN102446564A (zh) 一种非能动自然循环铅铋换热装置及导出堆芯热量的方法
WO2022166031A1 (zh) 基于填充床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方法
CN202691587U (zh)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
CN111754848A (zh) 一种研究超高温稀有气体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1335360B (zh) 连续输氢设备
CN110137534A (zh) 燃料电池系统及氢动力车辆
CN102942159B (zh) 一种复合储氢系统
CN202420268U (zh) 安全壳非能动热量导出系统换热器的换热管
CN106895253A (zh) 一种带有超导散热装置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压气瓶
CN203021290U (zh) 一种复合储氢系统
CN101251228A (zh) 一种固体储氢输送装置
CN202352354U (zh) 非能动自然循环铅铋换热装置
CN207688296U (zh) 冷却系统
CN203375786U (zh) 低温液体冷量回收系统
CN214948171U (zh) 一种带有相变换热器的镁基固态储氢系统
CN207599338U (zh) 氢气释放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和加氢站
CN201615571U (zh) 一种相变蓄热式冷凝热回收系统
CN203478688U (zh) 一种低品位热能再循环利用装置
CN209104975U (zh) 一种发电机定子冷却水系统防虹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26

Address after: 101407 No. 11 Xingke East Street, Yanq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2, Xinjie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ferrous Metal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