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2558B -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12558B CN104712558B CN201310689654.5A CN201310689654A CN104712558B CN 104712558 B CN104712558 B CN 104712558B CN 201310689654 A CN201310689654 A CN 201310689654A CN 104712558 B CN104712558 B CN 1047125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ly pipe
- compression cylinder
- increasing enthalpy
- compressor assembly
-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其中,旋转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本体,压缩机本体包括:第一压缩气缸,包括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滑片以及转子;第二压缩气缸,包括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二吸气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锁止结构,具有锁止位置以及解锁位置,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吸气管,出口端与第一吸气口连接;增焓冷媒供应管,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吸气口和锁止结构相连通,增焓冷媒供应管具有通路状态以及断路状态,增焓冷媒供应管处于通路状态时,锁止结构处于解锁位置,增焓冷媒供应管处于断路状态时,锁止结构处于锁止位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结构更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双级变容量旋转压缩机主要包括第一压缩气缸和第二压缩气缸,第一压缩气缸的排气口与第二压缩气缸的吸气口连接以实现将气态冷媒压缩两次。具体地,目前主要是通过锁止结构来锁止第一压缩气缸中的滑片,以使第一压缩气缸保持空转状态与对应的转子保持分离),从第一压缩气缸流出的气态冷媒没有被压缩,该气态冷媒只经过第二压缩气缸的压缩,此为压缩机单级运行;通过锁止结构来解锁第一压缩气缸中的滑片,以使第一压缩气缸保持工作状态,从第一压缩气缸流出的气态冷媒被第一次压缩,该气态冷经媒第二压缩气缸被第二次压缩,此为压缩机双级运行。驱动锁止结构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转变的是压力差机构,通过在第一压缩气缸和第二压缩气缸上连接管路以通入不同的压力,而且对锁止结构形成不同的压力差。在压缩机双级运行时,为了提高第二次压缩的输气量并降低二次压缩的排气温度,需要增加增焓冷媒管道,实现向第一次压缩的气态冷媒喷射增焓冷媒。增焓冷媒的压强与一次压缩后的气态冷媒的压强相近,温度比一次压缩后的气态冷媒的温度低。上述结构使得与双级变容量旋转压缩机相连接管道比较多个,导致结构复杂,且制造成本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差。目前,待压缩的气态冷媒的压强用Ps表示,经过一次压缩的气态冷媒以及增焓冷媒的压强用Pm表示,经过二次压缩的气态冷媒的压强用Pd表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旋转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本体,压缩机本体包括:第一压缩气缸,包括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滑片以及转子;第二压缩气缸,包括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二吸气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锁止结构,具有使滑片与转子分离的锁止位置以及使该滑片与该转子相接触的解锁位置,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吸气管,出口端与第一吸气口连接;增焓冷媒供应管,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吸气口和锁止结构相连通,增焓冷媒供应管具有形成通路的通路状态以及形成断路的断路状态,增焓冷媒供应管处于通路状态时,锁止结构处于解锁位置,增焓冷媒供应管处于断路状态时,锁止结构处于锁止位置。
进一步地,压缩机本体还包括:第一法兰,固定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上,第一压缩气缸位于第一法兰与第二压缩气缸之间,其中,锁止结构设置在第一法兰上。
进一步地,滑片上设置有锁止槽,第一法兰上设置有与锁止槽对应的装配孔,锁止结构包括:锁止销,可移动地设置在装配孔内,锁止销具有头部和尾部,锁止销的头部具有伸入锁止槽以锁止滑片的伸入位置以及退出锁止槽以解锁滑片的退出位置,锁止销的头部与锁止槽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锁止销的尾部与装配孔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与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出口端相连通,第二容纳腔与吸气管的出口端相连通;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并抵顶在锁止销的尾部。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混合腔室,设置在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出口端与第一排气口之间,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出口端通过第一混合腔室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第一排气口通过第一混合腔室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挡板,固定设置在第一法兰上,第一法兰位于挡板和第一压缩气缸之间,第一法兰的朝向挡板的一端设置有混合槽,混合槽与挡板形成第一混合腔室。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连通吸气管和增焓冷媒供应管,第一连接管具有与第一容纳腔形成通路的通路状态以及与该第一容纳腔形成断路的断路状态。
进一步地,增焓冷媒供应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一连接管与增焓冷媒供应管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阀门和压缩机本体之间。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三通阀,设置在增焓冷媒供应管上,第一连接管与三通阀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压缩气缸上设置有第一排气通孔,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隔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和第二压缩气缸之间,隔板上设置有与第一排气通孔对应的第二排气通孔,其中,第二压缩气缸的朝向隔板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排气通孔对应的吸气凹槽,吸气凹槽形成第二吸气口,第一排气口与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出口端均依次通过第一混合腔室、第二排气通孔以及第一排气通孔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出口端连接在第一压缩气缸上,第一压缩气缸上设置有导气通道,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出口端通过该导气通道分别与第一排气口和锁止结构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压缩气缸上设置有辅助吸气口,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辅助供气管,连通吸气管和辅助吸气口;阀门结构,设置在辅助供气管上。
进一步地,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出口端与第二吸气口连接,第二吸气口与锁止结构相连通,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连通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吸气口。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二混合腔室,设置在增焓冷媒供应管上,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二混合腔室连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管,连接第二连接管和吸气管;第四阀门,设置在第三连接管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组件,压缩机组件为上述的旋转压缩机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第二吸气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也就是说,并且吸气管的出口端与第一吸气口连接,当本发明的压缩机组件双级运行时,第一压缩气缸对从吸气管的出口端流出的冷媒进行第一次压缩,然后经第一次压缩的冷媒进入第二压缩气缸内进行第二次压缩。具体地,当增焓冷媒供应管处于通路状态时,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增焓冷媒流入锁止结构以使该锁止结构处于解锁位置,此时,滑片与该转子相接触,第一压缩气缸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气缸对来自吸气管的冷媒进行第一次压缩,然后将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从第一排气口排出,由于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出口端与第二吸气口连通,因此,增焓冷媒供应管内的一部分增焓冷媒会与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一同流入第二吸气口以进行第二次压缩。当本发明的压缩机组件单级运行时,第一压缩气缸不对冷媒进行压缩,而是将冷媒直接排到第二压缩气缸进行压缩。具体地,当增焓冷媒供应管处于断路状态时,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增焓冷媒不会流入锁止结构以及第一排气口附近,此时,锁止结构处于锁止位置,滑片与该转子相分离,第一压缩气缸处于空转状态不对来自吸气管的冷媒进行压缩,而且是将该冷媒直接排到第二压缩气缸内进行压缩,与此同时,增焓冷媒供应管的增焓冷媒也不会与第一压缩气缸排出的冷媒混合,不会造成增焓冷媒的浪费。由上述分析可知,增焓冷媒供应管不仅为第二压缩气缸提供增焓冷媒以提高第二次压缩的输气量并降低二次压缩的排气温度,而且为锁止结构提供驱动力以实现双级运行和单级运行的转换。因此,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采用较少的管路,使得结构更简单,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的实施例一在双级运行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在单级运行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旋转压缩机组件中的压缩机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的实施例二在双级运行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在单级运行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的实施例三在双级运行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在单级运行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组件的实施例四在双级运行时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图9示出了图8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在单级运行时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第一压缩气缸;11、第一吸气口;12、第一排气口;13、滑片;14、转子;15、第一排气通孔;16、导气通道;17、锁止槽;20、第二压缩气缸;21、第二吸气口;22、辅助吸气口;30、第一法兰;31、装配孔;32、锁止销;33、第一混合腔室;34、挡板;35、混合槽;41、吸气管;42、增焓冷媒供应管;43、第一连接管;44、第一阀门;45、第二阀门;46、三通阀;47、气液分离器;48、辅助供气管;49、阀门结构;50、隔板;51、第二排气通孔;61、第二连接管;62、第二混合腔室;63、第三连接管;64、第四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和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本体、吸气管41和增焓冷媒供应管42。压缩机本体包括第一压缩气缸10、第二压缩气缸20以及锁止结构。第一压缩气缸10包括第一吸气口11、第一排气口12、滑片13以及转子14,第二压缩气缸20包括第二吸气口21和第二排气口,第二吸气口21与第一排气口12相连通。锁止结构具有使滑片13与转子14分离的锁止位置以及使该滑片13与该转子14相接触的解锁位置。吸气管41的出口端与第一吸气口11连接。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吸气口21和锁止结构相连通,增焓冷媒供应管42具有形成通路的通路状态以及形成断路的断路状态,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通路状态时,锁止结构处于解锁位置,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断路状态时,锁止结构处于锁止位置。吸气管41的进口端用于与蒸发器连通以向第一压缩气缸10提供冷媒,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进口端用于与增焓冷媒提供装置连通以提供增焓冷媒。需要说明的,本申请中的连通指的是可以形成通路也可以形成断路或是一直形成通路。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优选为双级变容量旋转压缩机组件。
应用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由于第二吸气口21与第一排气口12相连通,也就是说,并且吸气管41的出口端与第一吸气口11连接,当实施例一的压缩机组件双级运行时,第一压缩气缸10对从吸气管41的出口端流出的冷媒进行第一次压缩,然后经第一次压缩的冷媒进入第二压缩气缸20内进行第二次压缩。具体地,当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通路状态时,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增焓冷媒流入锁止结构以使该锁止结构处于解锁位置,此时,滑片13与该转子14相接触,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气缸10对来自吸气管41的冷媒进行第一次压缩,然后将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由于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与第二吸气口21连通,因此,增焓冷媒供应管42内的一部分增焓冷媒会与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一同流入第二吸气口21以进行第二次压缩。当实施例一的压缩机组件单级运行时,第一压缩气缸10不对冷媒进行压缩,而是将冷媒直接排到第二压缩气缸20进行压缩。具体地,当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断路状态时,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增焓冷媒不会流入锁止结构以及第一排气口12附近,此时,锁止结构处于锁止位置,滑片13与该转子14相分离,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空转状态不对来自吸气管41的冷媒进行压缩,而且是将该冷媒直接排到第二压缩气缸20内进行压缩,与此同时,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增焓冷媒也不会与第一压缩气缸10排出的冷媒混合,不会造成增焓冷媒的浪费。由上述分析可知,增焓冷媒供应管42不仅为第二压缩气缸20提供增焓冷媒以提高第二次压缩的输气量并降低二次压缩的排气温度,而且为锁止结构提供驱动力以实现双级运行和单级运行的转换。因此,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采用较少的管路,使得结构更简单,可靠性更高。
如图1和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法兰30,第一法兰30固定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10上,第一压缩气缸10位于第一法兰30与第二压缩气缸20之间,第一法兰30起到固定第一压缩气缸10的目的。锁止结构设置在第一法兰30上。通过将锁止结构设置在第一法兰30上,能够简化锁止结构的制造工艺和安装过程。当然,锁止结构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10上。优选地,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二法兰,第二法兰固定设置在第二压缩气缸20上,第二法兰起到固定第二压缩气缸20的目的。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滑片13上设置有锁止槽17,第一法兰30上设置有与锁止槽17对应的装配孔31,锁止结构包括锁止销32和弹性复位元件。锁止销32可移动地设置在装配孔31内,锁止销32具有头部和尾部,锁止销32的头部具有伸入锁止槽17以锁止滑片13的伸入位置以及退出锁止槽17以解锁滑片13的退出位置,锁止销32的头部与锁止槽17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图中未示出),锁止销32的尾部与装配孔31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图中未示出),第一容纳腔与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相连通,第二容纳腔与吸气管41的出口端相连通。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并抵顶在锁止销32的尾部。这样,当锁止销32只受到弹性复位元件的作用力时,锁止销32的的头部伸入锁止槽17以锁止滑片13,此时,滑片13与转子14相分离,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空转状态,第一压缩气缸10不对冷媒进行压缩。弹性复位元件优选为压缩弹簧。
当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通路状态时,增焓冷媒供应管42内的增焓冷媒流入第一容纳腔内,与此同时,吸气管41内的待压缩的冷媒流入第二容纳腔内,由于增焓冷媒的压强大于待压缩的冷媒的压强,因此,第一容纳腔内的压强大于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强,第一容纳腔内的压力同时克服弹性复位元件的作用力并推动锁止销32移动以使该锁止销32退出锁止槽17以解锁滑片13,滑片13与转子14接触,此时,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气缸10会压缩来自吸气管41的冷媒。滑片13与转子14保持接触的实现方式是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大体是在滑片13与容纳该滑片13的滑槽之间设置压缩弹簧,在此不进行详细描述。上述锁止结构简单且性能稳定,可以参见申请号为201220281030.0的发明专利申请。当然,锁止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可以在滑片13与容纳其的滑槽之间形成容纳腔,该容纳腔内设置有拉簧,该容纳腔与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相连通,因此,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通路时,增焓冷媒供应管42内的增焓冷媒在容纳腔内产生的压力克服拉簧对滑片13的拉力以推动滑片13始终与转子14接触。
如图1和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混合腔室33,第一混合腔室33设置在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与第一排气口12之间,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通过第一混合腔室33与第一排气口12相连通,第一排气口12通过第一混合腔室33与第二吸气口21相连通。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经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与增焓冷媒供应管42内排出的增焓冷媒在第一混合腔室33内进行混合,该混合后的冷媒压力、温度等比较均匀,然后,该混合后的冷媒流入第二吸气口21并进行第二次压缩。混合后的冷媒在流入第二吸气口21时的气流脉动较小,压力波动较小,使得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更好。
如图1和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挡板34,固定设置在第一法兰30上,第一法兰30位于挡板34和第一压缩气缸10之间,第一法兰30的朝向挡板34的一端设置有混合槽35,混合槽35与挡板34形成第一混合腔室33。上述第一混合腔室33的制造工艺更简单,而且结构稳定,降低管路的使用量。
如图1和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43,第一连接管43连通吸气管41和增焓冷媒供应管42,第一连接管43具有与第一容纳腔形成通路的通路状态以及与该第一容纳腔形成断路的断路状态。具体地,当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断路状态时,不会有增焓冷媒流入锁止结构以及第一排气口12附近,此时,第一连接管43与与第一容纳腔形成通路,与此同时,吸气管41与第一容纳腔形成通路,吸气管41内的一部分待压缩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连接管43和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一部分并最终流入第一容纳腔,此外,由于第二容纳腔与吸气管41的出口端相连通,因此,吸气管41内的一部分待压缩的冷媒流入第二容纳腔,此时,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强相等,锁止销32在弹性复位元件的作用下处于伸入位置,这样,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空转状态。之所以设置第一连接管43,是为了防止第一容纳腔内仍然保持高压。需要说明的是,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断路状态并不是所有位置都被堵死,只是某一或某几处位置被堵死,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断路状态并不影响吸气管41通过第一连接管43和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一部分与第一容纳腔形成通路。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增焓冷媒供应管42上设置有第一阀门44,第一连接管43上设置有第二阀门45,第一连接管43与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阀门44和压缩机本体之间。第二阀门45的启闭能够实现吸气管41具有与第一容纳腔形成通路或断路。第一阀门44的启闭能够实现增焓冷媒供应管42成通路或断路。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压缩气缸10上设置有第一排气通孔15。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隔板50,隔板50固定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10和第二压缩气缸20之间,隔板50用于与第一压缩气缸10、第二压缩气缸20、第一法兰30以及第二法兰形成两个压缩腔。隔板50上设置有与第一排气通孔15对应的第二排气通孔51,其中,第二压缩气缸20的朝向隔板50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排气通孔51对应的吸气凹槽,吸气凹槽形成第二吸气口21,第一排气口12与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均依次通过第一混合腔室33、第二排气通孔51以及第一排气通孔15与第二吸气口21相连通。上述连通第二吸气口21和第一排气口12的通路的制造工艺更简单,而且结构稳定,降低管路的使用量。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装配孔31也可以设置在隔板50上。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连接在第一压缩气缸10上,第一压缩气缸10上设置有导气通道16,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通过该导气通道16分别与第一排气口12和锁止结构相连通。将导气通道16设置在第一压缩气缸10上,能够使导气通道16更方便地分别与第一排气口12和锁止结构相连通,方便增焓冷媒供应管42向第一排气口12和锁止结构提供增焓冷媒,同理,也方便吸气管41向第一排气口12和锁止结构提供待压缩的冷媒。
如图1所示,开启第一阀门44并关闭第二阀门45,此时,压强为Pm的增焓冷媒依次流经增焓冷媒供应管42和导气通道16并最终流入第一容纳腔和第一混合腔室33,与此同时,压强为Ps的待压缩的冷媒流入第一压缩气缸10进行第一次压缩,经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经第一排气口12流入第一混合腔室33内并与增焓冷媒混合流入第二吸气口21进行第二次压缩。如图2所示,关闭第一阀门44并开启第二阀门45,压强为Pm的增焓冷媒被阻断,并无法流入第一容纳腔和第一混合腔室33内。与此同时,压强为Ps的待压缩的冷媒分别流入第一吸气口11、第一容纳腔和第一混合腔室33,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空转状态,第一压缩气缸10不压缩冷媒,经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待压缩的冷媒流入第一混合腔室33并最终流入第二压缩气缸20进行压缩。此外,优选地,吸气管41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器47。
实施例二的旋转压缩机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二旋转压缩机组件采用三通阀46代替第一阀门44和第二阀门45。具体地,实施例二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三通阀46,三通阀46设置在增焓冷媒供应管42上,第一连接管43与三通阀46连接。通过控制三通阀46的各端口的启闭能够实现第一阀门44与第二阀门45配合时的同样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的旋转压缩机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三中,不设置第一连接管43以及第二阀门45,也就是说,吸气管41与增焓冷媒供应管42彼此独立。如图6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三中,第二压缩气缸20上设置有辅助吸气口22,实施例三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辅助供气管48和阀门结构49,辅助供气管48连通吸气管41和辅助吸气口22,优选地,辅助供气管48连接气液分离器47的出口端和辅助吸气口22。阀门结构49设置在辅助供气管48上以实现辅助供气管48的通断。具体地,当开启第一阀门44并关闭阀门结构49时,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工作状态并压缩来自吸气管41的冷媒。当关闭第一阀门44并开启阀门结构49时,此时,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空转状态,辅助供气管48内的待压缩冷媒流入辅助吸气口22并在第二压缩气缸20内进行压缩,由于辅助吸气口22的压强小于第一吸气口11处的压强,因此,吸气管41内的冷媒基本上不会流入第一压缩气缸10内,也就基本不会有待压缩的冷媒经第一排气口12、第一混合腔室33、第一排气通孔15、第二排气通孔51流入第二吸气口21。这样,在单级运行时,避免了由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连通第二吸气口21与第一排气口12的通道较长,并且上述通道在压缩机本体的内部高温排气及高温油池内而导致的吸气过热,引起压缩机冷量的不足,能效较差等问题。
实施例四的旋转压缩机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四中,压缩机本体与实施例一中的压缩机本体基本相同,但仍有如下不同,隔板50不设置第二排气通孔51,也就是说,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经第一次压缩的冷媒不会流经第二排气通孔51,也就是说,在单级运行时,避免了由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连通第二吸气口21与第一排气口12的通道较长,并且上述通道在压缩机本体的内部高温排气及高温油池内而导致的吸气过热,引起压缩机冷量的不足,能效较差等问题。此外,实施例四中的第二吸气口21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吸气口21的设置位置不同,在实施例四中,第二吸气口21位于第二压缩气缸20的外周面,也就是实施例三中的辅助吸气口22的位置。此外,在实施例四中,不设置第一连接管43和第二阀门45。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实施例四中,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与第二吸气口21连接以实现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与第二吸气口21相连通,第二吸气口21与锁止结构相连通以实现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与锁止结构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二吸气口21与第一容纳腔连通。实施例四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61,第二连接管61连通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吸气口21。这样,当增焓冷媒供应管42形成通路时,锁止结构处于解锁位置,第一压缩气缸10正常工作,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从第一排气口12经第二连接管61流向第二吸气口21以进行第二次压缩。当增焓冷媒供应管42形成断路时,锁止结构处于锁止位置,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空转状态,未被压缩的冷媒从第一排气口12经第二连接管61流向第二吸气口21以进行第一次压缩。
如图8和图9所示,实施例四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二混合腔室62,第二混合腔室62设置在增焓冷媒供应管42上,第二连接管61的一端与第二混合腔室62连接以实现第二连接管61与第二吸气口21相连通。当双级运行时,增焓冷媒供应管42内的增焓冷媒与经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在第二混合腔室62内进行混合,混合之后的冷媒经第二吸气口21流入第二压缩气缸20进行第二次压缩。此外,第二连接管61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压缩气缸10上,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第一压缩气缸10上同样设置有导气通道16,第一法兰30的朝向挡板34的一端设置有混合槽35,混合槽35与挡板34形成第一混合腔室33,在实施例四中,第一混合腔室33相当于缓冲腔,并不起混合增焓冷媒与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的作用。
如图8和图9所示,实施例四的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管63和第四阀门64,第三连接管63连接第二连接管61和吸气管41,第四阀门64设置在第三连接管63上。下面详细介绍实施例四的工作过程,如图8所示,开启第一阀门44并关闭第四阀门64,此时,第一压缩气缸10正常工作,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从第一排气口12流出,并依次经第二连接管61、第二混合腔室62以及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一部分流入第二压缩气缸20进行第二次压缩。如图9所示,关闭第一阀门44并开启第四阀门64,此时,第一压缩气缸10处于空转状态,吸气管41内的一部分冷媒从出口端流入第一压缩气缸10内,并经第一排气口12流入第一混合腔室33内。此外,吸气管41内的另一部分冷媒经第二连接管61流入第二吸气口21内并进行第一次压缩,吸气管41内还有一部分冷媒经第三连接管63、第二连接管61的一部分、导气通道16流入第一混合腔室33内,由上述内容可知,第一混合腔室33、吸气管41和第二连接管61内的压强均相等,能够防止第二容纳腔内保持高压使得锁止销32无法移动到解锁位置。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未图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组件,该压缩机组件为上述实施例一的旋转压缩机组件。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更简单。当然,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旋转压缩机组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旋转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本体,所述压缩机本体包括:
第一压缩气缸(10),包括第一吸气口(11)、第一排气口(12)、滑片(13)以及转子(14);
第二压缩气缸(20),包括第二吸气口(21)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吸气口(21)与所述第一排气口(12)相连通;
锁止结构,具有使所述滑片(13)与所述转子(14)分离的锁止位置以及使该滑片(13)与该转子(14)相接触的解锁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
吸气管(41),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11)连接;
增焓冷媒供应管(42),出口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吸气口(21)和所述锁止结构相连通,所述增焓冷媒供应管(42)具有形成通路的通路状态以及形成断路的断路状态,所述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通路状态时,所述锁止结构处于解锁位置,所述增焓冷媒供应管(42)处于断路状态时,所述锁止结构处于锁止位置;
所述第二压缩气缸(20)上设置有辅助吸气口(22),所述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
辅助供气管(48),连通所述吸气管(41)和所述辅助吸气口(22),以避免待压缩的冷媒经所述第一排气口(12)流入所述第二吸气口(21);
阀门结构(49),设置在所述辅助供气管(4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本体还包括:
第一法兰(30),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气缸(10)上,所述第一压缩气缸(10)位于所述第一法兰(30)与所述第二压缩气缸(20)之间,其中,所述锁止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法兰(3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片(13)上设置有锁止槽(17),所述第一法兰(30)上设置有与所述锁止槽(17)对应的装配孔(31),所述锁止结构包括:
锁止销(32),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装配孔(31)内,所述锁止销(32)具有头部和尾部,所述锁止销(32)的头部具有伸入所述锁止槽(17)以锁止所述滑片(13)的伸入位置以及退出所述锁止槽(17)以解锁所述滑片(13)的退出位置,所述锁止销(32)的头部与所述锁止槽(17)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锁止销(32)的尾部与所述装配孔(31)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吸气管(41)的出口端相连通;
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抵顶在所述锁止销(32)的尾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混合腔室(33),设置在所述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12)之间,所述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第一混合腔室(33)与所述第一排气口(12)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口(12)通过所述第一混合腔室(33)与所述第二吸气口(21)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34),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法兰(30)上,所述第一法兰(30)位于所述挡板(34)和所述第一压缩气缸(10)之间,所述第一法兰(30)的朝向所述挡板(34)的一端设置有混合槽(35),所述混合槽(35)与所述挡板(34)形成所述第一混合腔室(3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气缸(10)上设置有第一排气通孔(15),所述旋转压缩机组件还包括:
隔板(50),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气缸(10)和所述第二压缩气缸(20)之间,所述隔板(5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排气通孔(15)对应的第二排气通孔(51),其中,所述第二压缩气缸(20)的朝向所述隔板(50)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排气通孔(51)对应的吸气凹槽,所述吸气凹槽形成所述第二吸气口(21),所述第一排气口(12)与所述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均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混合腔室(33)、所述第二排气通孔(51)以及所述第一排气通孔(15)与所述第二吸气口(21)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压缩气缸(10)上,所述第一压缩气缸(10)上设置有导气通道(16),所述增焓冷媒供应管(42)的出口端通过该导气通道(16)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口(12)和所述锁止结构相连通。
8.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压缩机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89654.5A CN104712558B (zh) | 2013-12-12 | 2013-12-12 |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89654.5A CN104712558B (zh) | 2013-12-12 | 2013-12-12 |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12558A CN104712558A (zh) | 2015-06-17 |
CN104712558B true CN104712558B (zh) | 2017-11-21 |
Family
ID=53412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89654.5A Active CN104712558B (zh) | 2013-12-12 | 2013-12-12 |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71255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2041B (zh) * | 2015-06-19 | 2019-08-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106567831B (zh) * | 2015-10-15 | 2019-01-29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双级变容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85807B1 (ko) * | 2004-12-21 | 2006-06-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용량 가변형 복식 로터리 압축기 및 그 운전 방법 |
JP2007146663A (ja) * | 2005-11-24 | 2007-06-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KR20080016349A (ko) * | 2006-08-18 | 2008-02-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용량가변 회전압축기 |
EP2295720B1 (en) * | 2008-05-19 | 2016-01-27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Two-stage rotary expander, expander-integrated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CN202648236U (zh) * | 2012-04-13 | 2013-01-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变容量增焓空调系统 |
CN202707495U (zh) * | 2012-06-14 | 2013-01-30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双级变容量压缩机及空调器 |
CN203335401U (zh) * | 2013-03-26 | 2013-12-11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双级增焓转子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热水器 |
CN203604204U (zh) * | 2013-12-12 | 2014-05-21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2013
- 2013-12-12 CN CN201310689654.5A patent/CN104712558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12558A (zh) | 2015-06-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22807A (zh) | 喷射器热泵 | |
CN203604204U (zh) |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7576087A (zh) | 空调系统 | |
CN104712558B (zh) |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2644592A (zh) |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系统 | |
CN108412764A (zh) | 压缩机及制冷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 |
CN104314824B (zh) |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 |
CN104454544B (zh) | 双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 |
CN108533490A (zh) |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 |
CN107176009A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402124B (zh) | 一种多级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 |
CN109269136A (zh) | 空调系统 | |
CN107740765A (zh) | 空调系统 | |
CN205843117U (zh) | 制冷系统 | |
CN103968477B (zh) | 空调器 | |
CN105864041B (zh)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6196675B (zh) | 空调器 | |
CN105221425B (zh) |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 |
CN207113279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7044415A (zh) | 泵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 |
CN205779699U (zh)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8800393A (zh) | 空调系统 | |
CN209414173U (zh) | 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 | |
CN208779748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8348065U (zh) |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