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76953A -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76953A CN104676953A CN201310630008.1A CN201310630008A CN104676953A CN 104676953 A CN104676953 A CN 104676953A CN 201310630008 A CN201310630008 A CN 201310630008A CN 104676953 A CN104676953 A CN 1046769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control device
- expansion valve
- heating
- suction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构造成用于压缩和排出制冷剂,压缩机具有吸气通路、排气通路和压缩机构;室内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吸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一者联接;室外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吸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另一者联接;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构造成用于采集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电子膨胀阀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与室内热交换器之间,用于对进入室外热交换器或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量进行控制;其中第一控制装置构造成能够与第二控制装置进行无线通信以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内容仅提供了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可能并不构成现有技术。
压缩机可用在多种工业和住宅应用中,以便在制冷装置、热泵、供暖通风和空调或冷却机系统(统称为“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内循环制冷剂,从而提供所期望的加热或冷却效应。
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完全气化前,其温度几乎保持不变,这一温度被称为蒸发温度。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完全气化后,其温度会逐渐升高。制冷剂到达蒸发器出口时达到的温度与蒸发温度的差值被称作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制冷剂到达压缩机吸气端时达到的温度与蒸发温度的差值被称为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由于蒸发器出口至压缩机吸气端存在一定的距离,完全气化的制冷剂在压缩机吸气端处的温度会进一步上升,因而同一时刻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高于蒸发器出口过热度。过低的过热度水平会导致液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造成压缩机损坏,而过高的过热度水平会使系统的能效降低。
通过说明书附图的图5可以看出,如果采用相同的过热度设置值,则控制压缩机吸气端的过热度比控制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会有更高的系统效率。即在保证制冷剂充分气化(有一定的过热度)的前提下,采用控制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的方式,可使蒸发器出口的温度进一步降低,甚至可使蒸发器出口过热度为零。这样可以使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同时还能降低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从而使系统效率得到提升。
如果采用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控制的方式,则室内电子膨胀阀控制装置需要通过数据通信获取压缩机吸气端的工作参数数据。通常,使用有线通信的方式获取压缩机吸气端的工作参数数据,而有线通信需要铺设通信电缆,因此实现该方案的成本高,设备安装实施困难,通信线路存在被损坏的风险。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构造成用于压缩和排出制冷剂,压缩机具有吸气通路、排气通路和压缩机构;室内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吸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一者联接;室外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吸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另一者联接;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构造成用于采集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电子膨胀阀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与室内热交换器之间,用于对进入室外热交换器或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量进行控制;其中第一控制装置构造成能够与第二控制装置进行无线通信以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前述方面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制冷和/或制热系统进行制冷或制热时,第一控制装置与第二控制装置进行无线通信,从而控制进入室外热交换器或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量。
通过本文提供的说明,其他的应用领域将变得明显。应该理解,本部分中描述的特定示例和实施方式仅出于说明目的而不是试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这里所描述的附图仅是出于说明目的而并非意图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采用蒸发器过热度与采用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得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效率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的描述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而并非意图限制本发明、应用及用途。应当理解,在所有这些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似的或相同的零件及特征。
下面将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的基本构成。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基本上包括压缩机10、室内热交换器20、室外热交换器21、第一电子膨胀阀30、第一控制装置40以及第二控制装置41,压缩机10构造成用于压缩和排出制冷剂,并且具有吸气通路、排气通路和压缩机构(图中未示出)。室内热交换器20例如经由四通换向阀50而与压缩机10的吸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一者联接,室内热交换器20在此仅示出一个,但其也可以为多个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1例如经由四通换向阀50而与压缩机10的吸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另一者联接。其中,在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时,室外热交换器21(此时为冷凝器)与压缩机10的排气通路联接,而室内热交换器20(此时为蒸发器)与压缩机10的吸气通路联接,在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热时,室外热交换器21(此时为蒸发器)与压缩机10的吸气通路联接,而室内热交换器20(此时为冷凝器)与压缩机10的排气通路联接。第一控制装置40在此为室内控制装置,但其也可以为室外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41构造成用于采集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第二控制装置41在此为室外控制装置,但其也可以为室内控制装置。第一电子膨胀阀30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1与室内热交换器20之间,用于对进入室外热交换器21或室内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量进行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30在此为室内电子膨胀阀,但其也可以为室外电子膨胀阀。第一控制装置40构造成能够与第二控制装置41进行无线通信以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此外,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压缩机10的吸气端处的气液分离器60,用于将待进入到压缩机10的吸气通路中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
此外,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还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20和室外热交换器21处的室内风机70和室外风机71,用于在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或制热时与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
此外,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还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热内热交换器20和室外热交换器21处的分液器,用于在热内热交换器20和室外热交换器21用作蒸发器时分配制冷剂。
优选地,室内控制装置40构造成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来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沿如图1所示的制冷操作流向进行制冷时,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室内控制装置40进一步构造成用于采集室内热交换器20的温度T1,并且室内控制装置40构造成基于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与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T1之间的差值T3-T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
室内热交换器20的温度T1优选为室内热交换器20的蒸发温度。
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沿如图1所示的制热操作流向进行制热时,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室外控制装置41进一步构造成用于采集室外热交换器21的温度T2,并且室内控制装置40基于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T3与室外热交换器21的温度T2之间的差值T3-T2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
室外热交换器21的温度T2优选为室外热交换器21的蒸发温度。
此外,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也可以包括置于室外热交换器21与室内电子膨胀阀30之间的室外电子膨胀阀(在图1中未示出),在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热时,室内电子膨胀阀30例如通过室内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全开,室外控制装置41基于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T3与室外热交换器21的温度T2之间的差值T3-T2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
下面将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基本构成。
在图2中,与图1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将着重描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不同之处。
如图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中,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还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31,第二电子膨胀阀31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1与第一电子膨胀阀30之间,第二控制装置41进一步构造成用于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其中,第二电子膨胀阀31在此为室外电子膨胀阀,但其也可以为室内电子膨胀阀,第一电子膨胀阀30在此为室内电子膨胀阀,但其也可以为室外电子膨胀阀,第二控制装置41在此为室外控制装置,但其也可以为室内控制装置。
优选地,室外控制装置41构造成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来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
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沿如图2所示的制冷操作流向进行制冷时,室外电子膨胀阀31例如通过室外控制装置41的控制而全开,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室内控制装置40基于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
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沿如图2所示的制热操作流向进行制热时,室内电子膨胀阀30例如通过室内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全开,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室外控制装置41基于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从而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室外电子膨胀阀31,在这种情况下,室内控制装置40在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基于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
优选地,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在压缩机10的吸气通路与气液分离器60之间测得,例如通过温度传感器测得。
优选地,压缩机10的吸气端压力P1在靠近气液分离器60的上游侧测得,例如通过压力传感器测得。
下面将参照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基本构成。
在图3中,与图1或图2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将着重描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不同之处。
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沿如图3所示的制冷操作流向进行制冷时,室外电子膨胀阀31例如通过室外控制装置41的控制而全开,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吸气端压力P1、环境温度T4和压缩机转速S1,室内控制装置40基于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并且进一步基于环境温度T4和压缩机转速S1来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例如,在压缩机10的压缩机转速S1较大时,或者在压缩机10所处的环境温度T4较高时,可以在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器SSH来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30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或者,在压缩机10的压缩机转速S1较小时,或者在压缩机10所处的环境温度T4较低时,可以在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器SSH来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30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沿如图3所示的制热操作流向进行制热时,室内电子膨胀阀30例如通过室内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全开,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吸气端压力P1、环境温度T4和压缩机转速S1,室外控制装置41基于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并且进一步基于环境温度T4和压缩机转速S1来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例如,在压缩机10的压缩机转速S1较大时,或者在压缩机10所处的环境温度T4较低时,可以在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器SSH来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31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或者,在压缩机10的压缩机转速S1较小时,或者在压缩机10所处的环境温度T4较高时,可以在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器SSH来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31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室外电子膨胀阀31,在这种情况下,室内控制装置40在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基于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并且进一步基于环境温度T4和压缩机转速S1来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
下面将参照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基本构成。
在图4中,与图1-3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将着重描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与第一、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不同之处。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多联式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室内热交换器20为n个,其中n为至少两个,并且每个室内热交换器20分别配置有一个室内电子膨胀阀30以及一个室内控制装置40,每个室内电子膨胀阀30与室外电子膨胀阀31并联联接。
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时,室外电子膨胀阀31例如通过室外控制器41而全开,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压力P1,每个室内控制装置40进一步构造成用于采集每个室内热交换器20的出口处的温度TO1、TO2、TO3…TOn,每个室内控制装置40分别基于每个室内热交换器20的出口处的温度TO1、TO2、TO3…Ton和吸气端压力P1得到每个室内热交换器过热度ESH1、ESH2、ESH3…ESHn,从而控制每个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进而达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过热度的控制目标。
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热时,每个室内电子膨胀阀30例如分别通过各自的室内控制装置40均全开,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室外控制装置41基于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
将参照图1-4描述控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室外控制装置31与室内控制装置30进行无线通信,从而控制进入室外热交换器21或室内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量。
上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室外控制装置41与室内控制装置40进一步基于压缩机10的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来控制进入室外热交换器21或室内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量。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中,一方面,在室外控制装置与室内控制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这使得室内外控制装置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控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效能,这也简化了安装流程及难度,降低了产品的实施及维护成本,也使得通信线路被损坏的风险最小化。
尽管上文描述了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式和多个方面,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一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变型和/或改型。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室内控制装置构造成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来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这减少了传感器数量、降低了产品成本,并且减少了多余的反馈信号,使得控制方式更加简单。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进行制冷时,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室内控制装置进一步构造成用于采集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并且室内控制装置构造成基于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与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之间的差值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从而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优选为室内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进行制热时,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室外控制装置进一步构造成用于采集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并且室内控制装置基于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与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之间的差值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从而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优选为室外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进行制冷或进行制热时,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和吸气端压力,室内控制装置基于吸气端温度和吸气端压力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从而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优选地,室内控制装置进一步基于压缩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转速来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制冷和/或制热系统还包括室外电子膨胀阀,室外电子膨胀阀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与室内电子膨胀阀之间,室外控制装置进一步构造成用于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室外控制装置构造成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来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进行制冷时,室外电子膨胀阀全开,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和吸气端压力,室内控制装置基于吸气端温度和吸气端压力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从而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优选地,室内控制装置进一步基于压缩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转速来控制室内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进行制热时,室内电子膨胀阀全开,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和吸气端压力,室外控制装置基于吸气端温度和吸气端压力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从而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优选地,室外控制装置进一步基于压缩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转速来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室内热交换器为至少两个室内热交换器,并且每个室内热交换器分别配置有一个室内电子膨胀阀以及一个室内控制装置,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进行制冷时,室外电子膨胀阀全开,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压力,每个室内控制装置进一步构造成用于采集每个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温度,室内控制装置基于每个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温度和吸气端压力得到每个室内热交换器过热度,从而控制每个室内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室内热交换器为至少两个室内热交换器,并且每个室内热交换器分别配置有一个室内电子膨胀阀以及一个室内控制装置,当制冷和/或制热系统进行制热时,每个室内电子膨胀阀均全开,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压缩机的吸气端温度和吸气端压力,室外控制装置基于吸气端温度和吸气端压力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从而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例如,在一些方面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控制装置与第二控制装置进一步基于压缩机的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来控制进入室外热交换器或至少一个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的计算方式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在各实施方式间相互替换,并且也可以在各实施方式中相互结合。
尽管在此已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里详细描述和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现其它的变型和改型。所有这些变型和改型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制冷和/或制热系统,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包括:
压缩机(10),所述压缩机(10)构造成用于压缩和排出制冷剂,所述压缩机(10)具有吸气通路、排气通路和压缩机构;
室内热交换器(20),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与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一者联接;
室外热交换器(21),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与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另一者联接;
第一控制装置(40);
第二控制装置(41),所述第二控制装置(41)构造成用于采集所述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以及
第一电子膨胀阀(30),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30)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之间,用于对进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或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量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装置(40)构造成能够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41)进行无线通信以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装置(40)为室内控制装置(40),所述第二控制装置(41)为室外控制装置(41),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30)为室内电子膨胀阀(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构造成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来控制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当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时,所述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进一步构造成用于采集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的温度(T1),并且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构造成基于所述压缩机(10)的所述吸气端温度(T3)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的所述温度(T1)之间的差值(T3-T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的所述温度(T1)为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的蒸发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当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热时,所述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所述室外控制装置(41)进一步构造成用于采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的温度(T2),并且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基于所述压缩机(10)的所述吸气端温度(T3)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的所述温度(T2)之间的差值(T3-T2)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的所述温度(T2)为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的蒸发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当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或进行制热时,所述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基于所述吸气端温度(T3)和所述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进一步基于所述压缩机(10)所处的环境温度(T4)和压缩机转速(S1)来控制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还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31),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31)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30)之间,所述第二控制装置(41)进一步构造成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装置(40)为室内控制装置(40),所述第二控制装置(41)为室外控制装置(41),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30)为室内电子膨胀阀(30),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31)为室外电子膨胀阀(3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室外控制装置(41)构造成基于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来控制所述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当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时,所述室外电子膨胀阀(31)全开,所述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基于所述吸气端温度(T3)和所述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进一步基于所述压缩机(10)所处的环境温度(T4)和压缩机转速(S1)来控制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当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热时,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全开,所述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所述室外控制装置(41)基于所述吸气端温度(T3)和所述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所述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室外控制装置(41)进一步基于所述压缩机(10)所处的环境温度(T4)和压缩机转速(S1)来控制所述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为至少两个室内热交换器(20),并且每个室内热交换器(20)分别配置有一个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以及一个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当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时,所述室外电子膨胀阀(31)全开,所述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压力(P1),每个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进一步构造成用于采集每个室内热交换器(20)的出口处的温度(TO1、TO2、TO3…TOn),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基于每个室内热交换器(20)的所述出口处的温度(TO1、TO2、TO3…TOn)和所述吸气端压力(P1)得到每个室内热交换器过热度(ESH1、ESH2、ESH3…ESHn),从而控制每个室内电子膨胀阀(30)的开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其中,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为至少两个室内热交换器(20),并且每个室内热交换器(20)分别配置有一个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30)以及一个所述室内控制装置(40),当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热时,每个室内电子膨胀阀(30)均全开,所述压缩机(10)的至少一个工作参数为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温度(T3)和吸气端压力(P1),所述室外控制装置(41)基于所述吸气端温度(T3)和所述吸气端压力(P1)得到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从而控制所述室外电子膨胀阀(31)的开度。
19.一种控制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制冷和/或制热系统(1)进行制冷或制热时,所述第一控制装置(40)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41)进行无线通信,从而控制进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或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第一控制装置(40)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41)进一步基于所述压缩机(10)的压缩机吸气端过热度(SSH)来控制进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1)或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30008.1A CN104676953A (zh) | 2013-11-28 | 2013-11-28 |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30008.1A CN104676953A (zh) | 2013-11-28 | 2013-11-28 |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76953A true CN104676953A (zh) | 2015-06-03 |
Family
ID=53312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30008.1A Pending CN104676953A (zh) | 2013-11-28 | 2013-11-28 |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676953A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66538A (zh) * | 2015-07-15 | 2015-11-1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补气增焓方法、系统及空调 |
CN107543290A (zh) * | 2017-09-04 | 2018-01-05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装置以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
CN109253495A (zh) * | 2018-09-12 | 2019-01-22 | 宁波市海智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元式分户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
CN111207501A (zh) * | 2020-01-16 | 2020-05-29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
CN111595047A (zh) * | 2020-06-19 | 2020-08-28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藏车的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4812026A (zh) * | 2021-01-28 | 2022-07-29 |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 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597215A (zh) * | 2022-09-22 | 2023-01-13 | 宏源地能热泵科技(中山)有限公司(Cn) |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79966A (ja) * | 1989-04-21 | 1990-11-15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201181420Y (zh) * | 2008-04-18 | 2009-01-14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02147141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203642552U (zh) * | 2013-11-28 | 2014-06-11 |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 |
-
2013
- 2013-11-28 CN CN201310630008.1A patent/CN10467695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79966A (ja) * | 1989-04-21 | 1990-11-15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201181420Y (zh) * | 2008-04-18 | 2009-01-14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02147141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203642552U (zh) * | 2013-11-28 | 2014-06-11 |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66538A (zh) * | 2015-07-15 | 2015-11-1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补气增焓方法、系统及空调 |
CN105066538B (zh) * | 2015-07-15 | 2018-10-19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补气增焓方法、系统及空调 |
CN107543290A (zh) * | 2017-09-04 | 2018-01-05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装置以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
CN109253495A (zh) * | 2018-09-12 | 2019-01-22 | 宁波市海智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元式分户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
CN111207501A (zh) * | 2020-01-16 | 2020-05-29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
CN111207501B (zh) * | 2020-01-16 | 2022-07-29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
CN111595047A (zh) * | 2020-06-19 | 2020-08-28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藏车的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4812026A (zh) * | 2021-01-28 | 2022-07-29 |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 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597215A (zh) * | 2022-09-22 | 2023-01-13 | 宏源地能热泵科技(中山)有限公司(Cn) |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67413B2 (en) | HVAC unit with hot gas reheat | |
CN104676953A (zh) |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759455B (zh) | 热回收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216908B (zh) | 变频多联式空调机组制冷时室外风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1539322B (zh) | 制热待机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 | |
EP2551614B1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04896785A (zh) | 一种喷气增焓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EP1662212A3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CN105650735A (zh) | 室内机、室外机、控制方法、控制器和空调系统 | |
US20200309394A1 (en) | Hvac unit utilizing selectively modulated flow rates with hot gas reheat circuit | |
CN103808091A (zh) | 油分离器以及使用该油分离器的空调 | |
CN101581485A (zh) | 全工况调温除湿机 | |
CN102869241A (zh) | 一种双驱动热管散热机柜 | |
CN101384860B (zh) | 空调机 | |
US20190277548A1 (en) | Refrigerant charg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 |
CN203642552U (zh) | 制冷和/或制热系统 | |
CN102401438A (zh) | 一种双冷源一体化空调系统 | |
CN102997360B (zh) | 一种双分区低温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203883668U (zh) | 一种自冷却变频控制柜 | |
KR101509574B1 (ko)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204084662U (zh) | 空调 | |
CN103958979A (zh) | 空气调节器及其运行方法 | |
CN102878643A (zh) | 多联机空调的保护方法 | |
CN204115317U (zh) | 制冷剂分流单元以及使用该制冷剂分流单元的空调机 | |
CN203837347U (zh) | 等温除湿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