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8142A -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8142A
CN104668142A CN201310606192.6A CN201310606192A CN104668142A CN 104668142 A CN104668142 A CN 104668142A CN 201310606192 A CN201310606192 A CN 201310606192A CN 104668142 A CN104668142 A CN 1046681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low
gap
chamber
sure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061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68142B (zh
Inventor
陈田来
安学君
张立祯
解治国
陈文清
冶永军
陈永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ng 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6061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681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68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8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68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81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7/00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 B05B17/04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 B05B17/06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using ultrasonic or other kinds of vibr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7/00Special 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liquid-spraying apparatus for purpos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A01M7/0025Mechanical spr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2/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deliver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spray area
    • B05B12/08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deliver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spray area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be discharged, of ambient medium or of target ;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spray devices or of supply means, e.g. pipes, pumps or their drive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可应用于农业领域、空气加湿领域、卫生消毒领域和空气污染治理及其他任何需要控制液位或需要减少剩余残液量的领域,在使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施药或加湿装置中,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残余药液量或残余水量达25~70﹪以上,同时可以使超声波振荡装置始终保持以最佳的工作效率雾化药液,还可以在极限液位时有效地保护超声波振荡装置不受损坏,节能与增效同时完成,其结构设计简单、经济、实用,是一种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控液稳效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超声波振荡装置实现雾化过程的设备,如加湿器,施药装置等,尤其涉及一种将超声波振荡装置用于农业领域的施药装置及施药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超声波振荡装置在加湿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最近由申请人又创造性的提出将超声波振荡装置应用于施药装置中尤其是农业领域的施药装置其技术效果则更为显著。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药残留问题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产生这一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领域传统农药的施药方法及施药装置方法落后、施药液滴大、范围小、农作物吸收效率低是造成农药过量使用及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而本申请人所提出的将所需要施的药物以可雾化的药液形式存在、通过超声波振荡原理使所述药液雾化,并向所述雾化的药液提供动力气流,通过该动力气流将所述雾化了的药液带走并施加于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的施药方法及施药装置相对现有现有技术具有巨大的进步。
但无论是加湿器,还是施药装置,还是其他采用超声波振荡装置实现雾化过程的其他设备,对现有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就是现有超声波设置方式都是将超声波振荡装置设置在容纳待雾化液体的容器中,该种实施方式不必对药液容器开孔,不涉及与药液容器的密封难度问题,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但这种方式,由于整个超声振荡装置设置于待雾化液体中,势必要求较高的液位才能保证超声振荡装置的正常工作,尤其是装置工作结束后容易残留液体,这种问题的出现尤其对施药装置是非常不利的,不但造成农药的浪费需要经常的清洗,操作很不方便。除此之外,由于超声波振荡装置通常具有多个超声波振荡单元,该些振荡单元所产生地振荡能量由于缺少隔断措施会存在一定的抵消,从而造成能量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带有超声波振荡器的装置工作结束后的剩余液体量,能够实现真正节能减排目的并使施药装置具有容易操作的简单结构的控液稳效装置及其与相应超声波振荡器构成的组合体以及加湿器、施药装置等具有超声波振荡装置雾化作用的所有设备。
本发明的发明内容如下:
1、一种用于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罩体,该罩体由顶壁和外周壁围成一向下开放的腔体,用于罩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方;所述罩体的顶壁形成有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及位置对应的开孔,每一开孔的下方由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两端开口的直通式筒体,该筒体用于罩在与其对应的振荡元件的外周,由其两端开放的内腔构成其相应振荡元件的稳效腔;所述筒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罩体外周壁的内壁面之间的腔体构成控液腔,所述控液腔为上端封闭的腔体,其顶面由所述罩体顶壁的非开孔区域构成;所述罩体外周壁的下端面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振荡元件的外延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所述稳效腔供液缝隙的最高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控液腔控液缝隙开口的最高位置。
2、如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超声振荡装置上设置有液位控制件时,控液稳效装置还对应的形成一液位腔,正常工作时其上部与外界空气相通,其底部与稳效腔、控液腔周围的药液连通。
3、如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液位控制件在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中间位置时,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在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罩体顶壁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类似稳效腔结构的直通式筒体,利用其内腔形成液位控制件的全筒式液位腔,而构成液位腔的直通式筒体与液位控制件的外沿面之间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进液缝隙;
当所述液位控制件在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周围位置时,优选的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使罩体的外周壁在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向控液腔凹进的半筒状凹部,利用该凹部的侧壁面与供液底盒的内壁面形成一可供超声振荡装置液位控制件检测的半筒式液位腔,该液位腔又可根据其腔体的顶部是否被罩体的顶壁封闭分为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和半筒顶部封闭式液位腔。
4、如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的构成方式为在沿向下开放的罩体外周壁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控液缝隙,在稳效腔的直通筒体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稳效腔缝隙;或使控液腔的底端面、稳效腔的底端面、液位腔的底端面与超声振荡装置外周面、振荡元件外延面、液位控制件的外延面之间被留有一定的安装间隙作为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液位腔的进液缝隙。
5、如上述技术方案1-4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外周下端设有与超声波振荡装置连接固定的卡爪结构,相应的超声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卡爪配合,使所述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
6、如上述技术方案1-4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通过容纳超声波振荡装置的雾化容器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
7、如上述技术方案5或6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吊挂高度或在超声振荡装置上的支撑高度为可调整的。
8、如技术方案1-7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配合使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
9、一种超声波雾化装配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及可拆卸的安装在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上的采用技术方案1-8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两者形成配合体;优选的,所述控液稳效装置或支撑在超声振荡装置上或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与其形成配合体。
10、如上述技术方案9所述的超声波雾化装配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外周下端设有与超声波振荡装置连接固定的卡爪结构,相应的超声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卡爪配合,使所述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或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通过容纳超声波振荡装置的雾化容器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
11、一种利用超声波振荡装置实现雾化过程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与超声波振荡装置配合。
12、一种利用超声波振荡装置实现雾化过程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9-10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雾化装配体。
13、一种加湿器,其设有一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实施雾化作用,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与其超声波振荡装置配合。
14、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9-10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雾化装配体。
15、一种施药装置,其设有一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实施雾化作用,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
16、一种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9-10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雾化装配体。
17、如上述技术方案15或16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包括一个或多个超声波振荡单元,该些振荡单元被设置在一密封壳体内,每一超声波振荡单元设有一个或多个振荡元件,该些振荡元件露出密封壳体与待雾化的药液接触以实施超声波振荡作用,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还设有液位控制件。
18、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1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被可拆卸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内部的底部,所述供液底盒中沿液位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导杆,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密封壳体可滑动地安装在该导杆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密封壳体设置有增大或减小浮力措施。
19、一种施药装置,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结构:
雾化发生装置,其包括一可容纳药液并为其提供雾化发生空间及所生成气态流输送通道的雾化室以及设置在雾化室内部对所述药液实施雾化作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该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被布置为与所述药液流体接触,以对所述药液实施振荡作用使其雾化;
气流输送组件,其包括气流输入组件和气流输出组件,其中气流输入组件在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不断的将所述药液雾化的同时,向所述雾化室不断的供应动力气流,所述气流输出组件,将所述动力气流与所述雾化药液形成的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带走并施加于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
所述雾化发生装置还包括一控液稳效装置,其包括一罩体,该罩体由顶壁和外周壁围成一向下开放的腔体,用于罩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方;所述罩体的顶壁形成有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及位置对应的开孔,每一开孔的下方由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两端开口的直通式筒体,该筒体用于罩在与其对应的振荡元件的外周,由其两端开放的内腔构成其相应振荡元件的稳效腔;所述筒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罩体外周壁的内壁面之间的腔体构成控液腔,所述控液腔为上端封闭的腔体,其顶面由所述罩体顶壁的非开孔区域构成;所述罩体外周壁的下端面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振荡元件的外延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所述稳效腔供液缝隙的最高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控液腔控液缝隙开口的最高位置。
20、如上述技术方案19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超声振荡装置上设置有液位控制件时,控液稳效装置还对应的形成一液位腔,正常工作时其上部与外界空气相通,其底部与稳效腔、控液腔周围的药液连通。
21、如上述技术方案20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液位控制件在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中间位置时,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在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罩体顶壁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类似稳效腔结构的直通式筒体,利用其内腔形成液位控制件的全筒式液位腔,而构成液位腔的直通式筒体与液位控制件的外沿面之间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进液缝隙;
当所述液位控制件在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周围位置时,优选的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使罩体的外周壁在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向控液腔凹进的半筒状凹部,利用该凹部的侧壁面与供液底盒的内壁面形成一可供超声振荡装置液位控制件检测的半筒式液位腔,该液位腔又可根据其腔体的顶部是否被罩体的顶壁封闭分为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和半筒顶部封闭式液位腔。
22、如上述技术方案19-21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的构成方式为在沿向下开放的罩体外周壁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控液缝隙,在稳效腔的直通筒体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稳效腔缝隙;或使控液腔的底端面、稳效腔的底端面、液位腔的底端面与超声振荡装置外周面、振荡元件外延面、液位控制件的外延面之间被留有一定的安装间隙作为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液位腔的进液缝隙。
23、如上述技术方案19-22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外周下端设有与超声波振荡装置连接固定的卡爪结构,相应的超声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卡爪配合,使所述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
24、如上述技术方案19-23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通过容纳超声波振荡装置的雾化容器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
25、如上述技术方案23或24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吊挂高度或在超声振荡装置上的支撑高度为可调整的。
26、如技术方案19-25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配合使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
27、如上述技术方案19-26任一项所述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发生装置的雾化室被设置在施药装置的大致中间位置,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设置在雾化室的底部;在所述雾化室与风箱相对的另一侧,所述雾化发生装置还设置一贮液箱,该贮液箱通过设置在与其邻接的雾化室右壁上的待雾化药液的供入口对所述雾化室供液;所述动力气流输入组件包括一设置在雾化室左侧的风箱,风箱上设有动力气流的进风格栅,风箱内设有送风机,风箱所提供的动力气流通过与其邻接的雾化室左壁上的动力气流输入口输入雾化室内,在位于雾化室顶部的气态流输出口处设置一气流输出组件,将雾化室生成的含有药物颗粒的气态流送出施药装置外;在所述风箱的底部设有一支撑在施药装置下部的底座,其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动力气流的入口,其内部形成有底部风道,且在该风道中设置有工作时有废热产生且需要散热的电器部件,该风道被可控的与所述风箱流体连通;优选的,该电器部件包括有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稳压器;进一步优选的,电器部件还包括贮液箱所设搅拌装置的驱动电机及施药装置控制系统所需的电控元件及电路板。
28、如上述技术方案19-27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气流输入口略高于雾化药液的供入口,所述气态流输出口大致形成在导流罩顶部的中间位置,且气态流的输出口的轴线与动力气流输入口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在90度~130度之间;所述气流输出组件为一异形喷头,大致分为三部分: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 ,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态流变向段(D2)的前部分与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的后部分呈后仰状,气态流变向段(D2)的后部分与气态流输出段(D3)的前部分呈前倾状,且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的内壁面之间的过渡面为平滑曲面;优选的,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至气态流变向段(D2)其形成后仰状,其气态流第一损耗变向角δ1≦90°,优选在5度角~30度角之间;所述气态流变向段(D2)至气态流输出段(D3)形成前倾状,其气态流第二有效变向角δ2≦90°,优选在5度角~30度角之间,气态流流液角δ3≦90°,优选在5度角~30度角之间;进一步优选的,逃逸变距Δd≧0;优选的,从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到气态流变向段(D2)再到气态流输出段(D3),整个平滑内曲面的截面积其大小基本保持相同或一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异形喷头的气态流输出段(D3)的气态流输出口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输入口的截面积;进一步优选的,在逃逸中距(d2)或流液中距(d1)部分或全部的长度范围内的异形喷头气态流输出段(D3)的内壁面采用麻面内壁;进一步优选的,自所述喷头气态流输出段(D3)气态流流液点(B)开始的下内壁面以一定的角度逐渐向所述异型喷头内壁内的凸曲面凸顶点(N)处延伸。
29、如上述技术方案19-28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室为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分体结构,其中下部分为上开口的供液底盒,上部分为上下均开口的导流罩,两者可拆卸的上下结合在一起;但供液底盒不但形成在导流罩的下部,还延伸在所述贮液箱的底部;进一步优选的,导流罩为左右分体结构,由左、右壳体构成;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流罩的下端形成收紧口插进供液底盒内部使其外壁与供液底盒内壁紧贴在一起。
30、如上述技术方案19-27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底盒为一梯形结构,与导流罩配合的部分位于梯形结构的下部,下部的内壁面形成一凹腔,用来作为设置超声波振荡装置及容纳雾化所需药液的室,而其上部由下部向上延伸到较高位置与贮液箱的底部配合,一方面用于支撑贮液箱及提供贮液箱部件所需的安装空间,一方面利用其内壁面形成与下部凹腔连通的供液流道以将贮液箱中提供的药液供给雾化室;优选的,所述供液流道为内壁光滑的流道。
31、如上述技术方案19-30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底盒为单独部件或由所述底座上底面形成;优选的,所述供液底盒为一单独构件,支撑在其下面的所述底座上顶面形成与供液底盒下底面对应的结构形状,两者结构吻合的贴合在一起。
32、如上述技术方案19-31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为双层结构,其由左右两半壳体可拆卸的装配在一起,且其内壳体的前后壁设计为弧形内壁并使得导流罩的内壁向位于顶部的气态流输出口收敛;优选的,导流罩的内壳体上还形成有与雾化室内部连通的导流孔。
33、如上述技术方案19-32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从下向上分为三段:封药液段、雾道段、出雾段,雾化室的药液供液口设置在封液段,动力气流的进气口设置在封液段与雾道段之间,气态流输出口设置在出雾段的端口。
34、如上述技术方案19-33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导流罩内壁的雾道段形成有消沫肋,优选的,消沫肋沿所述导流罩内壁纵向设置,进一步优选的,消沫肋的肋顶为尖顶;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消沫肋形成在所述导流罩的左和/或右内壁上。
35、如上述技术方案19-34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雾化室左壁的动力气流输入口的气流流出方向,设置有导流梳,优选的,导流梳的末端还形成一连接在各个导流梳末端的阻液堤;进一步优选的,导流梳的末端或阻液堤的末端形成有多个向下的突尖部。
36、如上述技术方案19-35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梳由水平导流部分和竖向导流部分构成,其中水平导流梳部分从导流罩的动力气流输入口的上方向雾化室内水平伸展一定长度,优选20~35mm处,再向供液底盒下方弯折延伸形成竖向导流梳部分,宽度优选20~35mm。
37、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19-36任一项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室的内壁前设置有可拆卸的阻沫网,优选的,其上形成有1~3×1~3mm2规格的小网格;优选的,所述阻沫网形成在雾化室的前和/或后内壁上。
38、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19-37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包括一个或多个超声波振荡单元,该些振荡单元被设置在一密封壳体内,每一超声波振荡单元设有一个或多个振荡元件,该些振荡元件露出密封壳体与待雾化的药液接触以实施超声波振荡作用,优选的,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的总量控制为3-10个;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还设有液位控制件和稳压装置,其中所述液位控制件设置在密封壳体上,稳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部风道中。
39、如上述技术方案19-38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被可拆卸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外部的底部,其振荡元件通过供液底盒底壁上的开孔与所述供液底盒中的药液处于流体接触关系施加超声波振荡作用;优选的,供液底盒的底壁上还形成一定高度的隔断,隔断上开有液流孔;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背部位于底座内的底部风道中或能够与底部风道流体接触。
40、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19-39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被可拆卸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内部的底部,所述供液底盒中沿液位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导杆,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密封壳体可滑动地安装在该导杆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密封壳体设置有增大或减小浮力措施。
41、如上述技术方案19-40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液稳效装置或支撑在超声振荡装置上或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与其形成配合体。
42、如上述技术方案41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控液稳效装置与超声振荡装置通过位于控液稳效装置上的连接机构实现二者的相互配合连接成为一个装配体;优选的,连接机构为一卡爪结构,超声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卡爪配合,使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或将控液稳效装置可拆卸的固定在导流罩上,通过导流罩与控液稳效装置的设置位置配合使控液稳效装置以所需的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吊装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或控液稳效装置与导流罩及阻沫网复合组成装配体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配套使用。
43、如上述技术方案42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的优选构成方式为在沿向下开放的罩体外周壁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控液缝隙,在稳效腔的直通筒体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稳效腔缝隙;或使控液腔的底端面、稳效腔的底端面、液位腔的底端面与超声振荡装置外周面、振荡元件外延面、液位控制件的外延面之间被留有一定的安装间隙作为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液位腔的进液缝隙。
44、如上述技术方案4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为可控或可调的:在允许范围内,通过调整控液稳效装置的吊挂高度或在超声振荡装置上的支撑高度可调节的。
45、如上述技术方案8-44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所述封闭环境为相对封闭的环境;所述封闭环境为农作物生长用大棚、温室、拱棚、农产品储藏用冷库、保鲜库、气调库、兽舍、饲舍、公共办公或私人居住场所、交通工具等相对封闭环境;所述封闭环境内的施药目标为确定施药目标和/或不确定施药目标,优选的,所述不确定施药目标为封闭环境内的无固定形态的空气,所述确定施药目标为封闭环境内有固定形态的无生命体和/或有生命体,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农用封闭环境内的确定施药目标为农作物或农产品或农业设施,如蔬菜、瓜果、花卉、蘑菇、药材、烟草、茶叶、禽畜养殖等农作物或农产品或其农业设施,进一步优选的,对所述农作物或农产品的施药目的为除虫和/或除病和/或除残留农药和/或农产品的后熟处理和/或农作物的春化处理和/或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调节等目的,对所述农业设施的施药目的是消毒和/或除病和/或除虫和/或免疫和/或生产无抗生素产品等目的, 进一步优选的,对所述公共办公和/或私人居住场所和/或交通工具环境内的确定施药目标为空气进行消毒和/或除菌和/或除虫和/或除臭和/或除甲醛等空气净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带有本发明的一种施药装置结构组件示意图;
图2:带底座及驱动装置的普通喷头解剖示意图;
图3:带底座及驱动装置的S型喷头解剖示意图;
图4:导流罩与控液稳效装置组合装置示意图;
图5:导流罩与控液稳效装置正视图;
图6:导流罩与控液稳效装置后视图;
图7:导流罩左壳体示意图;
图8:导流罩右壳体示意图;
图9:导流梳与导流罩左壳体同面一体式示意图
图10:阻沫网示意图;
图11:带阻沫网及控液稳效装置的导流罩截面示意图;
图12:配合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的控液稳效装置(全筒式液位腔);
图13:配合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的控液稳效装置前视图(全筒式液位腔);
图14:配合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的控液稳效装置后视图(半筒开放式液位腔);
图15:配合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的控液稳效装置后视图(半筒封闭式液位腔);
图16:由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
图17:超声波振荡装置通过壁孔安装在供液底盒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由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及控液稳效装置组合体效果图;
图19:由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及控液稳效装置组合体爆炸图;
图20:手动帽套式供液装置顶杆升降装置示意图(供液装置打开);
图21:手动帽套式供液装置顶杆升降装置示意图(供液装置关闭);
图22:供液底盒示意图;
图23:贮液箱、大盖、搅拌桨、扩繁桶组合示意图;
图24:S型喷头剖面正视图;
图25:顶杆式定位供液组件及控液稳效装置工作示意图;
图26:射流装置示意图;
图27:为另一带有本发明的实施例施药机示意图;
图28:为另一带有本发明和多功能水箱的实施例施药机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导流罩:410,导流罩左壳体:411,导流罩右壳体:412,弧形内导风面:421,消沫槽:441,气态流输出口:420,风道挡风梳:442,水平导流梳:4421,竖向导流梳:4422,导流孔:4211,阻液堤:443,螺丝链接位置:450,超声振荡装置与导流罩嵌接槽:460,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液位控制件:361,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稳压器:362,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上端面:363,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外延面:364,单个超声波振荡器单元:366,控液稳效装置:430,控液稳效装置罩体顶壁:431,稳效腔:432,稳效腔壁:4321,稳效腔高:4322,稳效腔进液缝隙:4323,控液腔:4330,控液稳效装置罩体外周壁:4331,控液缝隙:434,控液稳效装置下端面:435,控液稳效装置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连接件:436,液位腔:437,负离子发生器:600,出风口导流梳:511,喷头喷头座:525,齿轮与电机连接轴承:523,齿轮罩:524,齿轮连接轴:523,小齿轮:522,大齿轮:521,普通喷头:500,喷头旋转电机:530,异形喷头:599,喷头气态流输入口:420,喷头气态流输出口:555,D1:气态流输入段,D2:气态流变向段,D3:气态流输出段,δ1:气态流第一损耗变向角,δ2:气态流第二有效变向角,δ3:气态流流液角,A:气态流逃逸点,B:气态流流液点,d2:气态流逃逸中距,d1:气态流流液中距,Δd:气态流逃逸变距,E:气态流输入段气态流输入口内壁与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上内壁气态流逃逸点A间的气态流远距点,F:气态流输入段气态流输入口内壁与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间的气态流远距点,N:异型喷头内壁内凸曲面凸顶点; L1:气态流输入方向切面线,L4: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下内壁沿气态流流液点B点与气态流输入方向切面线L1的垂直切面线,L7: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上内壁沿气态流逃逸点A点与气态流输入方向切面线L1的垂直切面线, L2: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上内壁沿气态流逃逸点A点与L4的垂直切面线,L3::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下内壁沿气态流流液点B点与L4的垂直切面线; L5: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上内壁沿气态流逃逸点A点、异型喷头内壁内凸曲面凸顶点N点、气态流输入段气态流输入口内壁与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上内壁气态流逃逸点A间的气态流远距点E点之间的切面线,L6:气态流输入段气态流输入口内壁与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间的气态流远距点F点、异型喷头内壁内凸曲面凸顶点N点之间的切面线,L8: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点沿下内壁向内的切面线,供液底盒:390,药液雾化室:391,药液流道:392,供液口:3922,动力气流输出口:153,动力气流输入口:154,供液顶杆:339,中空圆壁形结构:397,凸台:3971,槽道:3972,第一开口:335第二开口:337,大盖:340,大盖内凸台:342,搅拌桨:350,搅拌桨与搅拌桨电机连接下联轴器:357,搅拌桨电机:359扩繁桶:370,生物载体:379,顶杆式定位供液组件:330,皮帽塞:331,供液组件内导柱:332,供液组件内弹簧:333,供液组件内导片:334,液位定位豁口:336,,限位导圈:338,顶杆:339,顶杆调节组件339X,顶杆帽套:3397,帽套内顶杆:3398,底座:100,控制面板:110,功能开关:111,定时器:112,进风栅栏:123,底盖:120,支脚:121,底盖螺丝柱:125,底盖定位件:126,底盖稳压电源防移位置:127,溢流孔:128,紧固螺丝柱:129,底盖扣手:122,风箱上外壳:130,贮液箱:300,多功能水箱:302,药箱或贮液箱扣手:310,电源插孔:141,电源线:142,控制线路板:700,离心风机装置:200,左风轮:210,右风轮:220,风机与电机连接体:230,风机蜗壳:240,风机电机:250,风机电容:260,底座风道:270,出风口:555,射流室装置:450,射流组件及固定件:451,射流口:452,高速气流或液流入口:453。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的是,本文中描述了关于本发明的各种方面、概念和特征的各种优选实施方式,但是这些描述不是本发明所有实施方式的完全或详尽的清单,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该些描述并不表明这些特征是必需的,排他性的。本申请示例性优选方法或优选结构的描述不应被解读为仅限于该种实施方式,除非本申请说明书明确陈述为该种情况。而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不同实施例以及各个实施例的不同优化手段、即便没有在同一实施例中阐述,也应该被理解成能够被应用于在这里描述的任何其它方面、实施例或者例子,除非与之不相容或在本文中被明确地排除在外,否则本申请所有没有穷尽的实施方式之间的组合或子组合都是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以下结合说明书及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主旨及其优选实施方式。
加湿器也好,施药装置也好,还是其他采用超声波振荡装置实现雾化过程的其他装置,就超声波振荡装置本身的工作原理而言,无论针对什么样的雾化对象,其雾化原理都是相同的,其是通过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如陶瓷换能片)对所需雾化液体施加超声波振荡作用的,具体工作原理是利用超声振荡元件向液体中发射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振荡作用使液体被破碎产生直径为μm级的超微雾状液体微粒(通常3-10μm),由于生成的液体颗粒为超微颗粒,粒径非常小,非常有利于雾流在施药目标所在环境内的扩散以及施药目标的吸收,这一点尤其是对农作物等植物生命体的吸收是非常有利的,这意味着我们不必大量的施加药物给农作物,大大降低了施药频率及施药量。同时我们将其应用于施药装置中,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点,我们还看到了其振荡元件电子部分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对雾化的液体微粒有加温作用,加之药液在超声波的振荡作用下本身也会产生热量,从而特别有利于超微药物颗粒的形成及施药目标的吸收,这些效果使得超声振荡装置在施药器械领域的应用具有有别于其他领域应用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对于超声波振荡装置的设置方式,通常有两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方式,如图17所示,将超声波振荡装置装置设置在雾化室的外壁上,仅其振荡元件透过雾化室的壁的开孔与药液接触施加振荡作用。该种方式,由于超声波振荡装置是设置在容器的外部,不需要占用很大的容器内部空间,节省药液,且超声波振荡装置使用后,残余药液少,但这种实施方式由于要在容器的壁上形成与振荡元件数量对应的多个开孔,对容器的密封要求较高。
第二种方式,如图16所示,是将超声波振荡装置以一集成件形式设置于雾化室的内部,但是将其所有超声波振荡装置部件集成在一密封壳体中形成一集成件放置于药液中,而仅有振荡元件露出密封壳体与雾化室中的药液接触实施振荡作用。该种实施方式不必对容器开孔不涉及与容器的密封难问题,且由于采用密封壳体集成设计,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及拆卸的方便性。
对于这两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大多数的实施方式,因为其没有第一种方式那么高的密封要求,不易造成容器的药物泄露,工作安全性较高,因此被普遍采用。但这种方式由于需要将整个超声波振荡器设置在容器的液体中,需要液体的量很大,且在装置结束后残留的液体也比较大,同于由于每个超声波振荡单元之间缺少隔断会导致超声振荡能量在药液中无序传递形成一定的能量损耗。为此,本申请针对第二种方式设置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加湿器、施药装置及其它所有需要超声波振荡装置提供雾化作用的装置提出了一种不但能大大提高上述第二种设置方式的超声振荡装置的雾化效率,还能有效降低装置工作结束后的残余液体量,从而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并使装置具有容易操作的简单结构。
加湿器也好,施药装置也好,还是其他采用超声波振荡装置实现雾化过程的其他装置,由于超声波振荡装置本身的雾化原理及控液稳效装置的作用机理都是相同的,而本申请控液稳效装置的作用主要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工作效果及节能减排作用,因此下面就不一一以这些装置为例,而仅以超声波振荡装置在施药装置中的应用为例,描述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的附图:图1~图28,详细说明本申请的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
一、       控液稳效装置整体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技术效果如下:
1、控液稳效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2~图15所示:
——其包括一罩体,该罩体由顶壁431和外周壁4331围成一向下开放的腔体,用于罩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方,如图12所示;
——所述罩体的顶壁形成有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及位置对应的开孔,如图19所示,每一开孔的下方由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两端开口的直通式筒体,如图13~图15所示,该筒体用于罩在与其对应的振荡元件的外周,由其两端开放的内腔构成其相应振荡元件的稳效腔432;
——所述筒体的外壁面4321与所述罩体外周壁的内壁面4331之间的腔体构成控液腔4330,所述控液腔为上端封闭的腔体,其顶面由所述罩体顶壁的非开孔区域构成;
——所述罩体外周壁4331的下端面435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控液腔4330的控液缝隙434;
——如图13所示,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振荡元件的外延面364之间也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稳效腔4320的供液缝隙4323;
——所述稳效腔供液缝隙的最高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控液腔控液缝隙开口的最高位置。
上述的控液稳效装置430是根据连通器原理和虹吸现象而设计的,具体的的工作原理是:
如图25所示,当贮液箱300被打开向雾化室的供液底盒390提供药液时,药液首先流入控液稳效装置430及超声振荡装置360与供液底盒390之间的空隙内,当药液先行充满控液稳效装置430及超声振荡装置360的四周且药液液位达到略高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控液缝隙434时,药液同时也通过控液稳效装置430上的控液缝隙进入控液腔及稳效腔中:
由于控液腔4330是控液稳效装置顶壁431的非开孔区域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周壁(也即控液腔壁)4331以及直通筒外壁(也即稳效腔壁)4321之间形成的腔体,因此其腔内的上端面为密闭的,而下端面则通过控液缝隙434与空气相通,因此当供液底盒内的药液通过控液缝隙434进入该控液腔时,控液腔的上方将形成一密闭的空气腔,当控液腔的液位升高时,在液柱的压缩作用下密闭空气腔内的空气压力也将会升高,该压力会使药液不能完全充满其整个腔体。
而稳效腔432则不同,由于其腔体由直通的筒体构成(上下端面均与空气相通),且其下端与振荡元件的外延面364之间形成供液缝隙,因此进入控液腔中的药液又将有一部分流入稳效腔中,而稳效腔由于其上端是与外界空气连通的,其中的药液不会由于药液升高而使其上方的空气压力发生变化,也即当药液从稳效腔缝隙进入稳效腔时可以沿其腔体内壁自由上升而不会受阻于空气压力。
上述稳效腔、控液腔的设计使得稳效腔与控液稳效装置周围的药液形成了“连通器效果”,因此一旦当超声振荡装置与控液稳效装置周围的药液液位高于控液腔的最高液位,稳效腔内的液位将与控液稳效装置周围的药液液位(即供液底盒凹腔内的液位)保持动态相同,且控液腔内的液位由于其上部形成有密闭的空气腔,在密封空气的压强作用下,控液腔内的液位势必会低于稳效腔内及控液稳效装置周围的液位。而供液底盒与超声波振荡器及稳效控液装置之间的空隙很小,所设间隙主要是为了保证超声振荡装置散热的需要,填充在控液稳效装置及超声振荡装置周围及与供液底盒内壁之间的药液量很少。因此,采用了稳效控液装置的超声振荡装置就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必须供给大量的药液才能保证设置在容器内部的超声振荡装置的安全有效的雾化作用,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施药装置工作结束后的剩余药液残余量并保证了超声振荡装置的高效安全工作,而由于本申请将稳效腔供液缝隙的最高位置设计为低于或等于所述控液腔控液缝隙开口的最高位置。因此哪怕贮液箱停止了供液,甚至流道中已经没有了药液,只要供液底盒中的药液液位还高于控液缝隙的最高位置,由于连通器原理及虹吸作用药液仍能够进入稳效腔中保持与供液底盒中的药液液位相同从而维持其最佳工作液位,使所述超声振荡装置360从始至终都可以以最佳的状态雾化药液。而即便是液位到了停机液位不能使药液进入稳效腔,此时由于稳效腔内仍会保持一定的液位也不会导致“干振”。但此时的工作状态若持续下去无疑对超声振荡装置是不利的,因此本申请将控液缝隙的最高位置设定为停机液位线,当超声振荡装置上的检测元件361检测到供液底盒中的药液达到或低于控液缝隙的最低位置时即停止超声振荡装置的工作。
对于上述的最佳液位,靠施药前人为进行选择或设置,其通常通过贮液箱药液流出的位置决定的。由上面的分析可见,本申请的进液缝隙时刻起进液作用,而控液缝隙在液位高或最佳时无作用,只在施药的结束阶段液位接近停机液位时才起作用,主要为了控制药液在最后停机后的药液残留量。最低或停机液位靠液位控制件361检测并实施停机保护;供液底盒的供液口3922的最低位置与供液底盒的391位置最好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供液口的最高位置低于控液缝隙的最低位置处,以保证进液缝隙在整个施药过程中随时有药液供应。
本申请控液稳效装置的上述技术效果,不但使其可以应用于采用超声波振荡器的施药装置,也可以用于其他任何采用超声波振荡器将其所在容器内液体雾化的场合,还可以用于其他任何采用上述原理需要对液位进行控制的场所。
基于上述的工作原理,本申请若能进一步采取如下优化措施,还会取得更佳的技术效果。
2、控液稳效装置的优化措施
(1)液位控制件的液位腔的设计
为能够使超声振荡装置在停机液位线时停止超声振荡装置的工作,如图16所示,本申请还优选的在超声振荡装置上设置有液位控制件361,为保证该液位控制件的有效工作,控液稳效装置430还形成一液位腔以使液位控制件能够准确进行检测工作,该液位腔的工作原理也是利用连通器原理使其内的液位高度与稳效腔、控液稳效装置周围的药液液位(即容纳有超声振荡装置及控液稳效装置的供液底盒的液位)相同,如图12~图15所示。基于该原理,液位腔的形成方式可有以下几种:
之一:如图12所示,在其罩体顶壁与液位控制件36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类似稳效腔结构的直通式筒体,利用其内腔形成液位控制件的液位腔437(下称“全筒式液位腔”);此种情况下,构成液位腔的直通式筒体与液位控制件的外沿面之间形成有类似供液缝隙的一个或多个进液缝隙(如图13所示);
之二:使罩体的外周壁在与液位控制件36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向控液腔凹进的半筒状凹部437,如图14、图15所示,利用该凹部的侧壁面与供液底盒的内壁面形成一可供超声振荡装置液位控制件检测的液位腔(下称半筒式液位腔),该种液位腔又可根据其腔体的顶部是否被罩体的顶壁封闭分为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如图14所示)和半筒顶部封闭式液位腔(如图15所示)。
对于上述的液位腔形成方式,控液稳效装置采用何种液位腔,优选与超声振荡装置的液位控制件361的设置方式匹配,当液位控制件设置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的中间位置时,控液稳效装置就适合采用全筒式液位腔,若液位控制件设置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两侧时,就适合采用半筒式液位腔,而液位控制件的设置位置通常跟超声波振荡元件设置个数有关,下面列出几个优选的实施方式:
a、           具有全筒液位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无论是配合由三个、四个、五个、六个,还是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波装置360,由于液位控制件设置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的中间位置,控液稳效装置就采用全筒式液位腔,与位于所述集成式超声波装置360表面的液位控制件361相对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液位腔437呈筒状,且是上下两端面都与空气相通的直通式,如图12所示。
b、           具有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无论是配合由三个、四个、五个、六个,还是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波装置360的控液稳效装置430适合采用该方式,由于液位控制件设置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两侧,就采用半筒式液位腔,但其顶部是开放式的,与位于所述集成式超声波装置360表面的液位控制件361相对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液位腔437呈半筒状,由于其上端面未被控液稳效装置430的顶壁封闭,因此其下端面及上端面仍然与空气相通,如图14所示。
c、具有半筒顶部封闭式液位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
如图16所示,无论是配合由三个、四个、五个、六个,还是十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波装置360的控液稳效装置430也适合采用该方式,由于液位控制件设置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两侧,就采用半筒式液位腔,但其顶部是封闭式的,与位于所述集成式超声波装置360表面的液位控制件361相对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液位腔437呈半筒状。由于其上端面由控液稳效装置430的顶壁形成,因此所述液位腔的半筒与上、下端面仍与空气相通,如图15所示。
由上述的几种液位腔构成方式可见,无论是哪一种,其上部都与外界空气相通,其底部都与稳效腔、控液腔周围的药液连通,因此液位控制件可利用连通器原理通过对液位腔的液位检测判断供液底盒中的药液及稳效腔中的药液液位是否处于停机液位线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控液稳效装置的装配方式:
控液稳效装置与超声振荡装置的配合可通过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直接组成装配体实现也可通过控液稳效装置430与气流输送装置如导流罩410(如图4~图6所示)相连接或固定和/或与导流罩410的阻沫网等部件协同相连接或固定(如图11所示);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其具体实施方式:
a、控液稳效装置430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组成装配体,再与导流罩配套使用的形式:
如图18、图19所示,控液稳效装置430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通过位于控液稳效装置430上的连接机构436实现二者的相互配合连接成为一个装配体。
优选的,连接机构436为一卡爪结构,超声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卡爪配合,使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该种连接机构可使控液稳效装置430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的连接易安装、安装牢固、易拆卸、可重复的。
b、控液稳效装置430与导流罩410组成装配体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配套使用的吊装形式:
如图4、图5、图6、图11所示,将控液稳效装置可拆卸的固定在导流罩上,通过导流罩410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设置位置配合使控液稳效装置以所需的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吊装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
c、控液稳效装置430与导流罩410组成装配体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配套使用的固定装配形式: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导流罩410上预设出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安装槽460,控液稳效装置430罩体的顶壁面的四周向外形成有外延面,该外延面刚好可以插入导流罩410上的安装槽460中,如图4、图6、图11所示,再将控液稳效装置与导流罩通过粘接或通过螺丝固定的方式组成装配体(插槽还要粘结或螺钉固定)。
d、控液稳效装置430与导流罩410及阻沫网449复合组成装配体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配套使用的形式:
如图10、图11所示,第一步,先在控液稳效装置430与阻沫网449上设置相应的优化安装螺丝孔,通过螺丝使控液稳效装置430与阻沫网449先行固定;第二步,如图7和图8所示,在导流罩410上预设出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安装槽460,将控液稳效装置430罩体的顶壁面板的四周向外的外延面插入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安装槽460中,第三步,将上述组件通过粘接或通过螺丝固定的方式组成装配体,再通过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进行位置的优化实现配套使用的目的。
控液稳效装置无论与谁组成组合体,但最终都还是要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配套使用,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是由两个以上的超声波振荡元件所组成的集成体,也可以是所述集成体或不同的集成体之间组成的集成体,控液稳效装置可以根据所述不同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的使用方式进行相互配套。
(3)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的形成方式
根据上述的装配形势,控液稳效装置的控液缝隙及供液缝隙的构成方式可相应的优选以下实施方式:
a、对于控液稳效装置430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直接组成装配体或需要两者事先固定时:
控液缝隙优选的形成方式是:如图13所示,在沿向下开放的罩体外周壁(即控液腔壁)4331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都具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以使得在控液稳效装置的外周壁的下端面与超声振荡装置的端面贴合时,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控液缝隙434,而除形成控液缝隙434以外的其它部分侧壁的下端面刚好能罩住并贴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周向外沿上。
供液缝隙、进液缝隙的形成方式:由于与振荡元件366位置相对应的每一个稳效腔筒体(即稳效腔)可以罩在相应的振荡元件陶瓷换能片的外周(稳效腔筒体下端面内径均大于所对应的的振荡元件如陶瓷换能片的外径),与液位控制件361位置相对应的筒体437(即液位腔)的下端面可以罩在相应的液位控制件的外周(其内径大于所对应的的液位控制件的外径),为形成供液缝隙、进液缝隙,在构成稳效腔432及液位腔437的筒体的底端面上形成有多个优选2~6个豁口型的供液缝隙4323,使罩体罩在超声振荡装置上时,构成稳效腔、进液腔的筒体与相应的振荡元件、液位控制件之间形成供液缝隙。
b、当控液稳效装置采用吊装的方式设置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方时:
控液缝隙、供液缝隙除可以采用上述的形成方式外,还可以直接由控液稳效装置与超声振荡装置之间的安装缝隙形成,即两者上下的端面不接触,使控液腔的底端面(也即外周壁的底端面)、稳效腔的底端面(也即筒体的底端面)、液位腔的底端面与超声振荡装置外周面、振荡元件或液位控制件的外延面之间被留有一定的安装间隙作为控液缝隙、稳效腔、液位腔的供液缝隙,从而不必在壁上专门加工进液豁口型的供液缝隙4323。
对于上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的形成方式,同时还需满足他们的位置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通过调整相应的腔体高度及配合的端面位置即可实现。
(4)其他优化措施
a、控液稳效装置的稳效腔根据需要,每个单独的腔可以是单层或单壁,也可以是复层或多壁的,从而可以使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优;
控液稳效装置的稳效腔,无论是单层的或单壁的,也无论是复层的或多壁的,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腔径和腔高,其单层的或单壁的所述腔和/或复层的或多壁的所述腔的最外侧最大腔的上端面腔径以10~25mm为宜,下端面腔径以15~35mm为宜,或者以稳效腔筒体下端面内径大于所对应的的振荡元件如陶瓷换能片的外径1~10mm为宜,腔高以11~55mm不高于药液深度为宜;
b、控液稳效装置430上的控液缝隙434:其缝隙高度小于腔高,出于一般情况下的控液目的,以1~10mm之间为宜,本实施例优选为2mm;进一步优选的,控液缝隙434还可设置成可控或可调的:在允许范围内,通过调整控液稳效装置的吊挂高度或在超声振荡装置上的支撑高度可实现对控液缝隙434的宽度或大小的调节和设置,以提高其使用方便程度和普适性。
3、上述控液稳效装置430可带来如下技术效果:
(1)、利用控液稳效装置430上的稳效腔432相对固定了超声振荡能量的作用药液范围,可有效阻止超声振荡能量在药液中的无序传递所造成的能量损耗,可有效提高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的超声振荡能力10﹪~30﹪,使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对药液药液雾化能力和雾化量得以稳定,从而达到稳效的目的。
(2)、控液稳效装置430在工作时,控液腔4330中自控液缝隙434以上部分被空气填充,药液仅存在于控液缝隙434和稳效腔432中。控液腔4330的使用,在工作结束时可使剩余的药液残余量降低至最低程度,剩余的药液残余量可控制在300ml以下。
(3)、供液底盒390中药液及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所处的391的位置处,即使达到了停机时的最低液位值极限,控液缝隙434以下所填充的药液量不足300ml,但足可以达到降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在工作时的温度和保护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相关组件不致损坏;
(4)、由于控液缝隙434、进液缝隙4323的设置,放置于供液底盒390中的控液稳效装置430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组成的装配体,当贮液箱药液通过供液底盒390的药液流道399流入供液底盒391位置时,药液就可通过控液缝隙434和供液缝隙4323进入稳效腔432(或4320)中,当最佳雾化药液位设定为高于控液腔控液缝隙最高位置的某一位置时,稳效腔中的液位高度就与设定的最佳雾化药液位始终保持一个动态的(工作时)或静态的(未工作时)平衡或相同的关系,从而使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能够始终保持在最佳的雾化工作状态当中,直至达到了停机时的最低液位极限而停止工作。
本施药装置由于采用上述控液稳效装置与超声振荡装置的匹配结构,不但大大降低了超声振荡能量在药液中的无序传递所造成的能量损耗,使雾化效率大为提高,还通过上述物理结构上的巧妙配合实现了所供超声振荡装置的药液液位的控制,使得本施药装置通过较小的供液就能实现高效的雾化,而解决了需要较大液位保证超声振荡装置的正常工作而导致的药液的浪费。
对于上述控液稳效装置与超声振荡装置的适配与优化,即便用在其他场合如加湿器,都一样能取得很好的技术效果,也就是说其发雾对象无论是药液还是溶液都不影响其上述技术效果的实现。
4、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应用范围:
控液稳效装置430不但可广泛适用于具有超声振荡雾化作用的各领域的施药装置中,还广泛用于以水为工作液体的空气加湿器装置中。
(1)、农业领域:
利用本申请的在农业领域的农作物或农产品或农业设施针对病虫害的预防或控制或杀灭和/或除残留农药和/或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调节和/或场所的消毒等施放目的,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的使用成本;
(2)、空气污染治理与净化领域;
利用本申请在空气污染治理领域如私人或公共场所的房间或场所内针对对该环境内空气中的甲醛类、苯类、异味等污染物的去除目的的空气净化目的,有效减少生物活性物的使用量,降低空气污染治理的成本;
(3)、空气加湿领域:
利用本申请与空气加湿领域,可有效降低空气加湿器的制造成本,提高其工作效率,降低其工作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4)、卫生领域:
利用本申请在其它环保领域如污药液处理、垃圾消纳场所垃圾的降解及异味消除、生物肥料或沼气生产、卫生消毒等领域中有关药品的应用,降低使用成本,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
(5)、其它领域:
利用本申请在其它任何需要进行液位控制或限制和/或其它任何需要进行液体总量或重量进行控制或限制和/或其它任何需要进行液体残留量控制或限制的任何设备和/或场所;
对于上述各领域,无论与本申请所提供的控液稳效装置所配套的超声振荡装置的工作液体是药液还是水或是其他溶液,只要能够通过超声振荡装置实现雾化的,本申请的控液稳效装置都可使用。
二、       带有控液稳效装置的施药装置,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结构:
雾化发生装置,其包括一可容纳药液并为其提供雾化发生空间的雾化室以及对所述药液实施雾化作用的超声振荡装置及设置在超声波振荡装置上的控液稳效装置,该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被布置为与所述药液流体接触,以对所述药液实施振荡作用使其雾化;
气流输送组件,其包括气流输入组件和气流输出组件,其中气流输入组件在所述超声振荡装置不断的将所述药液雾化的同时,向所述雾化室不断的供应动力气流,所述气流输出组件将所述雾化的药液带走并施加于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
如前所述,控液稳效装置整体结构如下:
其包括一罩体,该罩体由顶壁431和外周壁4331围成一向下开放的腔体,用于罩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方;
罩体的顶壁形成有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及位置对应的开孔,如图19所示,每一开孔的下方由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两端开口的直通式筒体,如图13~图15所示,该筒体用于罩在与其对应的振荡元件的外周,由其两端开放的内腔构成其相应振荡元件的稳效腔432;
筒体的外壁面4321与所述罩体外周壁的内壁面4331之间的腔体构成控液腔4330,所述控液腔为上端封闭的腔体,其顶面由所述罩体顶壁的非开孔区域构成;
罩体外周壁4331的下端面435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控液腔4330的控液缝隙434;
如图16所示,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振荡元件的外延面364之间也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稳效腔4320的供液缝隙4323;
稳效腔供液缝隙的最高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控液腔控液缝隙开口的最高位置。
本申请采用控液稳效装置的施药装置,不但具有上述的控液稳效装置本身的技术效果,还综合考虑了动气气流与超声振荡装置结合的优点,通过两者的巧妙配合与优化,使两者相得益彰,实现有限资源最大最合理化的应用以及两个手段单独都不实现的综合技术效果。
下面结合本申请的附图:图1~图28,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施药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控液稳效与超声波振荡装置的结合方式及工作原理、效果在控液稳效装置部分都已经描述,其技术效果同样也体现在本发明所提出的施药装置中。在不违背发明主旨的情况下,本申请在施药方法实施方式部分所描述的技术效果同样也体现在本施药装置的相应部件或结构上,因此为避免过多的重复性描述,以下更多的是从施药装置的其他结构设置角度出发阐述本申请施药装置部分所具有的优化结构及技术效果。
如图1所示,从整体结构来看,本实施例施药装置整体呈一紧凑的组合结构。其中,雾化发生装置的雾化室391被设置在施药装置的大致中间位置,用于提供药液雾化并形成超微药物颗粒气态流的空间与场所,而超声振荡装置360则以集成件的方式设置在雾化室391内部的底部。为使施药装置的结构紧凑,气流输送组件分为动力气流输入组件和含有药物颗粒的气流输出组件(简称气流输出组件)两大部分,其中动力气流输入组件包括一内设有送风机200的风箱130,其设置在雾化室391的左侧,所提供的动力气流通过与其邻接的雾化室391左壁上的动力气流输入口154输入雾化室391内,而最终在雾化室391生成并输出的含有药物颗粒的气态流则由设置在雾化室391顶部的气态流输出口420处的气流输出组件喷头送出施药装置外。为有利的控制供入雾化室391的药液量以保证雾化量及雾化效果,本实施例还在雾化室391的与风箱相对的另一侧,设置一贮液箱300,该贮液箱与雾化室391之间设置有流道及药液定位供液装置以保障并控制对雾化室391的供液,使用时药液先注入贮液箱300再由雾化室391右壁上的待雾化药液的输入口供入雾化室内。尽管该贮液箱300并不是必须的比如可替代的通过一供液管直接从施药装置外向雾化室391供应,但这种结构看似简单实质在使用中需要外引供液管操作很麻烦也不利于施药装置的整体自动控制,因此本实施例优选的设置一贮液箱以保证对雾化室391可控的供液。
本实施例优选动力气流为空气流。针对该种气源,现有技术都是采用专门的加热设备为其提供热量使其具有一定温度以保证雾化效果。但本实施例,优选的在风箱的底部设有一与风箱流体连通的底部风道270,该底部风道以底座形式设置整个施药装置的下部,一方面可用于支撑风箱、雾化室391等部件;二来,其内部被用来设置超声振荡装置的稳压器及贮液箱搅拌装置的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的电控元件及电路板等工作时产生废热且需要散热的电器部件,将该些运行时会需要散热的电器部件设置在底部风道中,不但使该些需要散热的部件获得良好的散热,其废热还可加热被吸入到底部风道中的空气从而提高动力气流的输入温度,使本施药装置不但可以提高雾化效率、改善超微药物颗粒气态流的生成及施药装置的施药效果,还可以获得很好的节能效果以及使本施药装置的整体结构及工艺变得更为简单。
下面结合附图,针对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一)、关于雾化室:
如图1、图22、图7~图9所示,为便于超声振荡装置360的拆卸与雾化室391的清洗,本实施例优选的将雾化室加工成为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分体结构,其中下部分为上开口的供液底盒390,上部分为导流罩410,两者可拆卸的上下结合在一起提供药液雾化及形成超微药物颗粒气态流所需的空间。该空间不宜过小而应提供足够的流程使雾化了的药液颗粒不是与气流一混合就被送出,而应可以使动力气流与雾化药液的雾化颗粒充分混合形成所含药物颗粒粒径更小更均匀的气态流,但也不应过大,以防止一些雾化了的药液颗粒因为在容器内的流程过长而大量返回药液表面影响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雾化机施药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22所示,在雾化室的供液底盒一侧壁形成待雾化药液的供入口392,以使待雾化药液流入供液底盒390内391的位置供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作用发生雾化;在供液底盒的另一侧壁上设有动力气流输入口154,以供动力气流进入雾化室内将所产生的雾化药雾及时带走并形成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在导流罩的顶部设置气态流输出口420,以使气态流流出雾化室。
本申请通过上述对雾化室的药液供入口、动力气流输入口、含有超微药物气态流的输出口以及与最佳的药液液面的相对设置关系以及气态流的输出口的轴线与动力气流输入口的轴线之间的角度这些参数的设计,没有简单的将其赋予药液及气流的输入与输出功能,而是综合考虑了动气气流对药液雾化质量及气态流形成及输出效果的影响,通过参数的配合与优化,为动气气流与超声振荡装置的雾化作用提供了更相得益彰的结合,实现有限资源最大合理化的应用以及单独手段均不实现的综合技术效果。
对于本申请上述的雾化室,本申请还创造性的提出如下的进一步改进,使得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可取得更为显著的技术效果:
1、关于供液底盒的设置
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药的种类比较繁杂和多样尤其是农药,在每次施药结束后,为了提高下次使用的效果和安全,都需要对施药装置进行必要的清洗,但受施药装置结构的限制,这一过程很难达到所要求的实际效果优选的,为此本申请将供液底盒进一步优化设计:
如图22、图1所示,本实施供液底盒还被改进为一梯形结构,与导流罩配合的部分位于梯形结构的下部,下部的内壁面形成一凹腔391,用来作为设置超声振荡装置及容纳雾化所需药液的室391,而由下部向上延伸到一较高位置的台阶上部与贮液箱300的底部配合,一方面用其支撑贮液箱及提供贮液箱及其部件所需的安装空间,一方面利用其内壁面形成与下部凹腔391连通的供液流道392以将贮液箱中提供的药液供给雾化室流入供液底盒超声振荡装置所在的凹腔391中;优选的,所述供液流道为具有一定坡度的光滑流道。
进一步的,如图1、图23所示,本申请优选的在贮液箱300中设置一电力驱动的搅拌设备350,为能够以简单紧凑的结构实现搅拌设备驱动部件的安装,供液底盒上部内壁面与搅拌轴相对应的位置,向上隆起形成一中空圆壁形结构397,如图22、图25所示,搅拌设备的转轴下部或与转轴连接的联轴器可至少部分设置在中空圆壁形结构397内与驱动电机359驱动连接,如此设计一方面节省了搅拌设备驱动机构的设置空间,另一方面还使得转轴穿出供液底盒的位置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从而防止药液从供液底盒的转轴穿出处泄露。
本申请的供液底盒不但构成了雾化室的底部,还通过台阶状延展到贮液箱的底部,并在其内壁上形成与贮液箱流体连通且具有位差的流道以及与流道有位差的槽道,使得贮液箱药液可容易的从较高位置的贮液箱向较低位置的供液底盒的凹腔流进,也使得可能产生在流道外的药液能够通过位于凸台外周的槽道的流进流道中与供液一起流进供液底盒底部的凹腔中。加之供液底盒延展在贮液箱、雾化室这些运行中容易产生药液外流的底部,使得供液底盒犹如一道屏障和接盘,有利防止了设置在其下面的部件(如搅拌电机等关键部件)被药液弄脏,甚至造成电机的短路,也使得本施药装置能够仅仅通过供液底盒的简单拆卸就非常容易的进行清洗,因为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农药的种类比较繁杂和多样,在每次施药结束后,为了提高下次使用的效果和安全,都需要对施药装置进行必要的清洗,但受施药装置结构的限制,这一过程很难达到所要求的实际效果,而本申请供液底盒这一设置,以提高实际施药效果和方便实际使用者的操作,施药作业后清洗时只需将供液底盒取下即可,而不必将整个施药装置全部抱起来清洗仅需要清洗下供液底盒就可以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供液底盒的上述设置,如果不考虑供液底盒有利清洗的技术效果,实际上可取消供液底盒,而直接利用底座(本申请将底座优化为底部风道)上顶面形成供液底盒的类似结构,如设置超声振荡装置及雾化药液所需的凹腔(如图1所示)也是可实施的,但这样会给产品的清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需要对雾化室底部及各部件进行清洗时,需要将整个底座或整个机器搬起进行清洗,使用非常不便。而供液底盒这一看似极其简单的结构设置,却使得本申请的供液底盒具有了一举多得的显著技术效果,可谓小改进大收益。
针对本申请上述两种可实施方式,本申请还可提供另一实施例,如图22所示,底座(本申请将底座优化为底部风道)上顶面形成与上述供液底盒外壁全匹配的结构形状,使供液底盒与底座(本申请将底座优化为底部风道)的上顶面能够吻合的匹配在一起,犹如一个拷贝件贴合在底座的上顶面上,不但整体结构更为简单紧凑,还进一步提高整体装置防脏易清洗的效果。
2、关于导流罩的设置
如图1、图4~图11所示,为方便超声振荡装置的设置及更换清洗,导流罩由左右两半壳体可拆卸的装配在一起,使导流罩具有可拆卸的方便灵活性。进一步的,如图4、图7、图8所示导流罩还优化为双层结构(外壳体为411,内壳体为421),如此可在不改变外观与影响其他结构配合的情况下,利用其内壁形成光滑的流道,优化雾化药液及气态流的生成与引出效果,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将导流罩的内壳体的前后壁设计为弧形内壁并使得导流罩的内壁向上部气态流输出口收敛,一来减小流动损失,二来增大气态流的输出动力;进一步优选的,导流罩的内壳体上还形成导流孔4211,如图8所示,使得从左右壳体结合位置逸出到内外壳体之间的药雾液化所产生的药液被重新引回雾化室内进行雾化。
进一步优选的,本申请为使导流罩为药液提供雾化更充分并能被动力气流高效携走且充分混合的空间,本实施例优选的,如图7~图9所示,导流罩从下向上优选的分为三段:封药液段471;雾道段472;出雾段473,而为防止导流罩410与供液底盒的结合处产生药液外流,导流罩410封药液段471形成一收紧口插进供液底盒内部并与供液底盒内壁紧贴,这样不但防止漏风,也使得即便有药液溅射在导流罩上也可以留到供液底盒中而达到防止漏液的技术效果,优选的,插入深度在15~30mm之间为宜。
上述雾化室的药液供液口3922设置在封液段,动力气流的进气口154设置在封液段与雾道段之间,动态气流输出口420设置在出雾段的端口。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罩虽然从物理结构上为雾化室的构成部分并贡献了药液雾化所需的空间,但其实际上其也具有气流输送装置的作用,为药雾的输送及气态流的生成及送出提供了流动空间及输送通道,鉴于导流罩的这些作用,本申请还对导流罩增加如下的改进:
⑴、消沫肋441的设置:如图7~图9所示,在导流罩410内壁优选的雾道段形成有消沫肋441,不但可减少或消除超声波振荡器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或泡沫,从而减弱因气泡或泡沫对超声波振荡器对药液雾化量和雾化能力的干扰和影响,也有助于工作结束时因气泡或泡沫造成对剩余药液残余量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对雾化流、动力空气流起到引流作用,防止药液外流。
优选的,消沫肋大致沿导流罩纵向设置,这样不但能更好的实现上述效果,还不至于增大气态流引出的阻力。进一步优选的,消沫肋的肋顶为尖顶,会使消沫肋的消沫效果更好。
⑵、导流梳442的设置:如图7所示,在导流罩设置有动力气流输入口的侧壁(与风箱相邻的左壁)上不但形成有消沫肋441,还在动力气流输入口的气流流出方向,设置有导流梳442,该导流梳由水平导流梳部分4421和竖向导流梳部分4422构成,具体如图7所示,水平导流梳部分4421从导流罩的动力气流输入口的上方向雾化室内横向伸展一定长度,优选20~35m处,再向供液底盒下方弯折延伸形成竖向导流梳部分4422,如此可获如下显著技术效果: 
第一,利用导流梳将动力气流输入口分隔成几个小的动力气流输入口使得动力气流被均匀的送进雾化室,可防止动气气流动量过大进风吹倒超声波振荡药液柱造成超声振荡能量的无故损失,也大大降低了无效雾化量(超声振荡装置来不及振荡就被动力气流裹挟带出,但最终大多因雾滴太大而返回雾化室或沉降到施药装置附近未能到达施药目标),从而有效提高了本发明施药装置的雾化发生量及能效比。
第二,导流梳所形成的水平导流部分及竖向导流两部分不但可以起到引导动力气流的作用,还可以防止动气气流动量过大进风吹倒超声波振荡药液柱,从而减少了超声振荡能量的无故损失,也大大降低了无效雾化量(超声振荡装置来不及振荡就被动力气流裹挟带出,但最终大多因雾滴太大而返回雾化室或沉降到施药装置附近未能到达施药目标),有效提高了本发明施药装置的雾化发生量及能效比。
对于上述导流梳结构还进一步优化的是:
如图7所示,为减小不必要的流动阻力损失,优选导流梳442的宽×高=20~35mm×17~55mm之间,优选的宽×高=25mm×27mm,导流梳的竖向梳齿宽度大于水平梳齿宽度。
导流梳的梳齿尤其是竖向设置的梳齿上还进一步优选的也形成消沫肋441。
⑶、阻液堤443的设置:如图7所示,导流梳竖向导流部分的末端还形成一阻液堤443,连接在各个竖向导流梳齿的末端,以防止施药装置在不平衡工作状态时出现药液倒流造成机器内部滴药液或渗药液现象的产生,同时还可通过连接在导流梳末端提高导流梳的整体强度。
⑷突尖部445的设置:如图7所示,阻液堤443的末端还形成有多个向下的突尖部445,不但可以加强导流梳的导流作用,还对药液雾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泡沫具有刺破作用,从而大大降低本施药装置雾化过程中泡沫的产生,防止雾化药液因产生大量泡沫不规则地进入机器内部造成滴药液或渗药液现象的产生,可谓一举多效。
上述的导流梳、阻液堤、突尖部的设置,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分别形成,优选的是一体形成。另外,在阻液堤的作用通过规范操作者及其它控制手段来保证的情况下,可以取消阻液堤,使导流梳的各个梳齿之间分开不在末端设置阻液堤,这样不但使导流梳各个梳齿对动力气流具有很好的分流、引流作用,还可以使各个梳齿具有很好的导液作用,使导流罩壁上产生的液滴可容易的导引进导流梳下方的供液底盒中,而可优选的在各个梳齿末端还可形成向下的突尖部,使其不但能有利的将其上的药液引进其下方的雾化室底部的供液底盒内,还可以对雾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泡沫具有刺破作用,具有很好的消沫效果,产生一举多得之效。
另外,对于导流梳的水平导流部分和竖直导流部分还可以整体形成一弧状结构,或取消水平导流梳部分如图8所示直接将竖直导流梳部分形成于导流罩的气流输入口,由输入口上沿向下伸展。
(5)、阻沫网449的设置:如图10、图11所示,当溶液中含有各种单种的或复合的农药成分、消毒剂成分、有机或无机成分时,在受到类似搅拌作用的外力作用时,就可以产生各种规格和大小的气泡或泡沫,从而严重影响实际使用效果或严重影响机器的安全稳定性能。为此,如图11所示,本申请还可以在雾化室的内壁面前设置一可拆卸的独立部件——阻沫网449,该阻沫网的表面形成有众多的1~3×1~3mm2规格的小网格,优选将其设置在雾化室的非动力气流入口所在壁的其他壁上,如雾化室的前和/或后内壁和/或与动力气流输入口相对的侧内壁前。具体的固定方式可通过卡接、插接、螺钉固定等可拆卸方式设置在雾化室的内壁上,也可以卡接、插接、螺钉固定等可拆卸方式设置在位于雾化室底部的超声振荡装置上。无论采用哪种一方式,如图10、图11所示,阻沫网449通过其上众多的1~3×1~3mm2规格的小网格可以将该种气泡或泡沫有效阻挡在供液底盒区域内,防止气泡或泡沫被风力裹挟下从机器的任意结构缝隙处逸出机外造成药液的外溢,将其对机器的安全稳定性能的可能影响和威胁降到最低程度,进而提高实际使用效果。
最后还需说明的是:
1)对于本申请而言,上述一些部件是属于雾化室还是属于下面描述的气流输送组件的结构,并不是绝对的,如导流梳、动力气流输入口、气态流输出口、导流罩的一些改进结构从物理位置上看都是形成在雾化室的壁上,但从其功能作用上看,却主要体现在改善动力气流的输入及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的生成及输出上,因此该些部件从功能看将其视为是气流输送装置的结构也是可以的。
2)水平、竖向这些方向技术术语,不应被理解为绝对的,而应将其理解为总体上大致水平、大致竖直的含义。
(二)、超声振荡装置的优化
为能不断形成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的效果,本发明放弃了现有技术以多孔性材料为载体的提液装置。因为我们试验发现,当在施用溶解性相对较差的农药物种时,未溶解的部分药物微小颗粒容易被多孔性材料的微小孔隙所阻挡,会造成部分农药的无故浪费,也会影响到施用农药的实际效果,其优点反而变成了缺点。同时,由于各地具体条件的不同,药液质差异很大,长时间使用,药液质硬度高的地区,容易出现药液碱堵塞多孔性材料载体的提液装置的现象,一方面在使用上增加了麻烦和工作量;另外,当施药结束后,在施药装置施药装置的进一步清洗上,也会容易出现清洗不彻底、容易损坏该部件等弊病。
而利用超声振荡装置可以同时实现药液雾化、升温和药液搅拌的目的,具有一物三效的使用效果,即一方面使药液被雾化,一方面吸收超声振荡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加热药液促进雾化,一方面利用超声笔超声波的振荡作用及不断形成和落下的液柱实现搅拌作用,具体的效果由于在方法部分已经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具体描述下关于超声振荡装置结构部分的改进。
1、超声振荡装置的设置方式
超声振荡原理本身很简单。其对药液的雾化作用是通过超声振荡装置与药液接触的振荡元件(如陶瓷换能片)实现的,具体工作原理是利用超声振荡元件向药液中发射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振荡作用使药液被破碎产生直径为μm级的超微雾状液体微粒(通常3-10μm),由于生成的药物颗粒为超微颗粒,非常有利于施药目标吸收,尤其是农作物等植物生命体的吸收。而我们将其应用于施药装置中,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点,是看到了其振荡元件电子部分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对雾化的液体微粒有加温作用,加之药液在超声波的振荡作用下本身也会产生热量,从而特别有利于超微药物颗粒的形成及施药目标的吸收,这些效果使得超声振荡装置在施药器械领域的应用具有有别于其他领域应用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无论超声振荡装置360采用何种设置方式,对药液的雾化作用都是通过其振荡元件366对药液实施雾化作用实现的,如圆盘形状的陶瓷换能片是目前市场上超声振荡装置常采用的振荡元件形式。而无论超声振荡装置是采用多个独立的超声波振荡器还是采用一个集成式超声波振荡器,只要保证其振荡元件与药液接触,就可以使药液发生雾化作用。但对于超声振荡装置设置在容器内直接与药液接触的方式来说,超声波振荡器最好选择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以便于清洗。本申请超声振荡装置优选以下这两种实施方式实现:
(1)、超声振荡装置第一种设置方式:
如图17所示,将超声振荡装置由一个超声波振荡器或由多个独立的超声波振荡器单元组成,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壁上,仅其振荡元件/陶瓷换能片透过供液底盒壁上的开孔与供液底盒的药液接触施加振荡作用。
具体的,如图17所示,在供液底盒的底壁上形成3~10个位于较低位置的开孔,或属于同一个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或属于不同超声波振荡器的3~10个超声波振荡元件(部分由于投影关系未示出)被设于供液底盒的底壁上,透过该些开孔与供液底盒中的药液接触并实施雾化作用,而其下部分则优选的位于底部风道中或能够与底部风道流体接触。进一步,为防止超声振荡能量在药液中的无序传递所造成的能量损耗,供液底盒的底壁上还形成隔断(如图17所示),但为保证药液在供液底盒内的流通效果,所谓隔断并不是完全隔断,而是在隔断上开有流通孔,使得各个振荡元件所对应的振荡区域之间的药液还能有一定的流通;
上述实施方式,可带来如下技术效果:
1)由于超声振荡装置是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外部,非常便于超声波振荡元件的拆卸和更换,还便于根据需要启动超声波振荡器的个数。
2)超声振荡装置可容易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较低位置处,使得本装置不需要维持很高的药液液位,雾化效果好,且施药结束后无效药液量少。
3)超声振荡装置非工作部分可设置在底部风道中,不但使超声振荡装置得到良好的冷却,还使超声振荡装置工作时所产生的废热被利用加热从底部风道供入风箱中提高动力气流的输入温度。
但上述方式的不足是对超声振荡装置与供液底盒之间密封的要求很高,如果密封质量不好,容易造成药液泄漏。为此,本申请还提出第二种密封要求较低的实施方式:
(2)、超声振荡装置第二种设置方式:
如图16所示,选择一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将其置于雾化室的供液底盒的内部的药液中使药液将其完全覆盖,且仅振荡元件如陶瓷换能片露出密封壳体与雾化室中的药液真正接触实施振荡作用。整体结构如下:
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包括密封壳体360、液位控制件361以及3~10个超声波振荡元件366,该些振荡元件露出密封壳体与药液接触。
可见该种实施方式不必对药液容器开孔,不涉及与药液容器的密封难度问题,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且由于采用密封壳体集成设计,因此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及拆卸的方便性。但这种方式,由于整个超声振荡装置设置于供液底盒内部的药液中,势必要求较高的液位才能保证超声振荡装置的正常工作,且施药装置结束后容易残留药液,需要经常的清洗且也造成药液的浪费和药液资源的浪费。
对于上述两种方式,本申请以第二种方式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因为其没有第一种方式那么高的密封要求,不易造成容器的药物泄露,工作安全性较高。
(3)、超声振荡装置的其它优化措施:
当超声波振荡装置被可拆卸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内部的底部时,在所述供液底盒中沿液位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导杆,使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密封壳体可以滑动地安装在该导杆上,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供液底盒中还可以对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密封壳体设置有增大或减小浮力的措施,以方便选择在不同目的和条件下对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使用方式。
2、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工作参数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用于加湿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虽然这些用于加湿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也可用在本申请的施药方法及施药装置中,但考虑到施药装置又不完全同于加湿器,药液的雾化难度要大于水,因此选择适用于施药装置雾化作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工作参数可以很好的控制雾化药滴的粒径尺寸及粒径分布均匀度,同时还可大大降低雾化药滴返回药液表面的无效量,由此不但可以提高超声波振荡装置的雾化效率和效果,还可以使得本发明不用于输入太多的输送动力就能将雾化药滴顺利的带走施加于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因此,我们建议将施药装置的超声波振荡装置工作频率选择得比加湿器所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的频率稍大些,其工作频率被配置为在大于等于1.7MHz的频率下工作,优选其工作频率为2.0~5MHz,其中对于粘度较大的药液,频率稍微取得大一些,而对于粘度较小的溶液,如水性药液,频率可以选择小一些。
3、超声波振荡器本身结构的类型及优化
本申请利用超声波振荡原理实现药液振荡雾化的装置为超声振荡装置,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超声波振荡器,而每个超声波振荡器又包括超声波振荡元件(常见的如陶瓷换能片)、散热部件、控制电路等部件。本申请优选采用将该些构成部件都集成在一个密封壳体中唯超声波振荡元件与所工作药液接触的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以适应药液这一不同于水的使用对象.。
但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内部构成方式,其可以是设有多个超声波振荡元件并将所有振荡元件、散热部件、驱动和控制电路等部件全部集成在一起的一个大超声波振荡器,还可以是内部包括一个或多个超声波振荡元件的模块化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而每个超声波振荡元件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由上述陶瓷换能片、散热部件、驱动和控制电路等部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超声波振荡器,也可以是仅包括振荡元件和散热部件的振荡单元(注意此处不能与前面关于底部风道的设置冲突)。无论怎样的内部构成方式,使用时优选以卡槽、卡扣或螺丝等可拆卸方式固定在供液底盒390的底部。
使用时,可将超声振荡装置直接设置在药液中或设置在药液容器的壁外(本实施例是供液底盒)但都保证超声波振荡元件(如陶瓷换能片)与待雾化的药液接触(本实施例优选的是设置在容器内的药液中)。运行时,与药液隔离的驱动和控制电路在通电后会产生与陶瓷换能片谐振频率相一致的驱动电压,该电压将被施加到陶瓷换能片上使其产生振荡能量。振荡能量在药液中沿着与陶瓷换能片表面垂直的方向传播,这一向上传播的能量使药液面隆起一个个药液柱,药液柱的顶端产生大量微小的张力波,使得隆起药液面的表面张力大幅度的减小,从而形成许多雾化状的微药液粒子,由于陶瓷换能片的工作振荡频率在超声波的频率范围内,所以称其为超声波振荡雾化。而优选的,药液的深度最好保持在20~60mm的药液深度,在该深度下药液面隆起的药液柱高度大致在60~100mm的高度,有利于药液的雾化及气态流的生成。
现有技术中超声波振荡器通常应用于空气加湿领域,由于水和药液在比重、容重、电导率、电解率、粘度、酸碱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本申请在利用其进行施药时并未将其简单的应用于施药装置领域,而是进行了与其药液对象相配的改进。除上述集成式超声波振荡器的改进外,本申请还创造性的发现超声波振荡振荡元件的数量优化对施药装置的能效比的提高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4、超声波振荡振荡元件数量的选择
经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可以得到每机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施药时长、相对密闭环境湿度、植物叶片正反面吸收、防治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加以优化。
试验结果见表一。
表一   不同数量的超声波振荡元件与施药时长、相对密闭环境湿度、植物叶片反面吸收效果、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  
从表一可以看出,每台机器的超声波振荡元件数量与施药时间的长短呈正比,即每台机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越多,雾化率越高,施药时间就越短;而施药时间与防治效果、叶背吸收率之间则呈抛物线型关系,即当施药时间在1~2小时范围内时,施药时间越长,防治效果和叶背吸收率则越好,并达到峰值,当施药时间超过2小时时,防治效果和叶背吸收率则随施药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施药时间与大棚湿度呈正比,即施药时间越长,则大棚湿度越高。因此施药时间以2小时左右为最佳,此时相对密闭环境内的空气湿度增加不大,基本与闭棚后棚内的空气湿度相当,而植物叶片叶背面的吸收效果和防治效果则均为最佳,因植物体地上部的吸收主要以叶片吸收为主,而叶片吸收则又以叶背吸收为主,因此,叶背吸收的高与低则与整个防治效果的好与坏直接相关。
从表一也可以看出,每台机器可集成的超声振荡装置360的振荡元件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配置,以综合性价比为标准,以每机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为3~10个为较佳的数量,尤为较佳的是6~10个,雾化率以大于3.0kg/小时为佳。这样,一方面可以快速地形成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强度,进而提高施药效率,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能量及药液浪费。
(三)、关于气流输送组件:
如图1、图2、图3所示,气流输出组件500设置在雾化室顶部的气态流输出口420处,以将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施加到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具体的优选方式,如图2、图3所示:包括一可转动的设置在导流罩气态流输出口420的喷头500或599及驱动喷头相对气态流输出口转动的驱动装置,具体的,喷头的底部设形成一齿轮圈结构521,驱动装置包括一电机530及传动齿轮522,在电机的带动下,带动传动齿轮522转动,喷头齿轮圈521由于与传动齿轮啮合在一起,也被带动转动,从而可以实现360度全方位施药。当然,喷头的驱动装置并不限于该种驱动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可以使喷头转动的驱动结构。
喷头的可转动设计,极大的提高了施药范围,使得本装置能够保证无施药死角。而为进一步优化喷头对超微药物颗粒气态流的施药效果,本申请还巧妙的将喷头设计为一近似S形的异形喷头,如图24所示,大概分为三部分:与气态流输出口420可转动密封连接的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该结构虽然不算复杂,但却巧妙解决了气态流输出时容易在施药装置附近造成大量药滴沉降问题,即:利用喷头内部流道方向的变化防止了较大液滴被动力气流裹挟带出后因重力作用迅速沉降到施药装置附近无法有效施加给施药目标的浪费且又造成施药装置表面被沉降药滴弄脏弄湿的弊端,可谓小改进,大收益。而为避免异形喷头流道方向变化对气流的输出动量及输出范围的消极影响,本申请还优选的将喷头进一步采取如下至少一的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施药效果:
如图24所示,上述异形喷头,大概可分为三部分: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等三部分,气态流从气态流输入口420进入异形喷头599,在流经气态流变向段和气态流输出段时,气态流的流向经过了变向角为5度角~30度角(用δ表示变向角,如图24所示)的至少两次方向改变。
如图24所示,599为所述异形喷头,420为喷头气态流输入口,555为喷头气态流输出口,D1为气态流输入段,D2为气态流变向段,D3为气态流输出段,δ1为气态流第一损耗变向角,δ2为气态流第二有效变向角,δ3为气态流流液角,A为气态流逃逸点,B为气态流流液点,d2为气态流逃逸中距,d1为气态流流液中距,Δd为气态流逃逸变距,E为气态流输入段气态流输入口内壁与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上内壁气态流逃逸点A间的气态流远距点,F为气态流输入段气态流输入口内壁与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间的气态流远距点,N为异型喷头内壁内凸曲面凸顶点; L1为气态流输入方向切面线,L4为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下内壁沿气态流流液点B点与气态流输入方向切面线L1的垂直切面线,L7为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上内壁沿气态流逃逸点A点与气态流输入方向切面线L1的垂直切面线, L2为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上内壁沿气态流逃逸点A点与L4的垂直切面线,L3为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下内壁沿气态流流液点B点与L4的垂直切面线; L5为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上内壁沿气态流逃逸点A点、异型喷头内壁内凸曲面凸顶点N点、气态流输入段气态流输入口内壁与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上内壁气态流逃逸点A间的气态流远距点E点之间的切面线,L6为气态流输入段气态流输入口内壁与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间的气态流远距点F点、异型喷头内壁内凸曲面凸顶点N点之间的切面线,L8为气态流输出段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点沿下内壁向内的切面线;
假设气态流输出口420的截面积为S420,异形喷头气态流输出部分输出口555的截面积为S555;
当气态流的输送动力相同或一定时,气态流第一损耗变向角δ1越大,气态流的输出损耗就越多,而气态流从异形喷头气态流输出段的气态流输出口输出的距离就越近;气态流第二有效变向角δ2越大,气态流的有效输出就越多,气态流从异形喷头气态流输出段的气态流输出口输出的距离也越远;如d2>d1,且气态流逃逸变距Δd(Δd=d2﹣d1)越大,从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上内壁沿气态流逃逸点A点逃逸出的气态流就越多,距喷头气态流输出段D3近气态流输出口的无效或浪费施药量同比增加,同时,累积在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间的被液化的气态流药液就越多,此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气态流流液角δ3,所述累积在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处的被液化的气态流药液就很容易从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下内壁处的气态流流液点B点处流出喷头外,同样造成距喷头气态流输出段D3近气态流输出口的无效或浪费施药量的增加。
基于以上原因,在设计所述异形喷头时,主要从以下角度采取优化措施:
1、整个喷头采用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等三段式设计,不同区段发挥不同的功效;气态流变向段(D2)的前部分与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的后部分呈后仰状,气态流变向段(D2)的后部分与气态流输出段(D3)的前部分呈前倾状,且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的内壁面之间的过渡面为平滑曲面,以减少气态流输送时的阻力。
2、优化气态流第一损耗变向角δ1和气态流第二有效变向角δ2的角度:
为兼顾减少气态流在气态流变向过程中的的变向损耗量、增大从气态流输出段气态流输出口输出的有效气态流数量并将该气态流实现最远距离的输送,可对气态流第一损耗变向角δ1和气态流第二有效变向角δ2进行优化。
无论气态流第一损耗变向角δ1,还是气态流第二有效变向角δ2,都可以称之为变向角δ。当变向角δ=90°时,气态流从气态流输出口420流经气态流输入部分和气态流输出部分时,流向没有改变,气态流仍沿原来气态流输出口420的流经方向流出;当变向角δ>90°时,只是气态流输入部分和气态流输出部分发生了镜像的变化,喷头结构和气态流流向并未发生变化;当变向角δ=45°时(如图2所示),所述喷头就是常见的普通喷头500,气态流从气态流输出口420流经气态流输入部分和气态流输出部分时,气态流的流向只发生了一次90°的改变。
因此,优选的,气态流第一损耗变向角δ1≦90°,进一步优选在5度角~30度角之间;优选的,气态流第二有效变向角δ2≦90°,进一步优选在5度角~30度角之间。
3、气态流流液角δ3的优化措施:
为防止已累积在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处的被液化的气态流药液很容易地从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下内壁处的气态流流液点B点处流出喷头外造成无效或浪费施药量的增加,可将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气态流输出口的下内壁设在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下内壁沿气态流流液点B点与气态流输入方向切面线L1的垂直切面线L4的下边位置,且使其以一定的角度逐渐向异型喷头内壁内凸曲面凸顶点N点延伸,这样,即使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下内壁气态流流液点B处形成有液化的液滴,该液滴也会在重力作用下重新流入雾化室而不致被气态流裹挟带出喷头以外。
优选的,气态流流液角δ3≦90°,进一步优选在5度角~30度角之间。
4、气态流逃逸变距Δd的优化措施:
为防止和减少气态流从气态流输出段D3末端上内壁沿气态流逃逸点A点处逃逸,气态流逃逸中距d2比气态流流液中距d2越大越好,也即气态流逃逸变距Δd越大越好。
优选的,d2≥d1,Δd≧0。
5、其它优化措施:
整个喷头不仅采用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等三段式设计,而且为保证尽可能少的气态流损失,不仅使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的内壁面之间的过渡面采用平滑的曲面设计,而且从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到气态流变向段(D2)再到气态流输出段(D3),整个平滑内曲面的截面积其大小基本保持相同或一致。
优选的, S555≥S420;
进一步优选的,在逃逸中距(d2)或流液中距(d1)部分或全部的长度范围内的异形喷头气态流输出段的内壁面采用麻面内壁。其原因是:当雾化的超微药物颗粒气态流流经喷头的气态流输出段的内壁时,总会有一部分雾化的超微药物颗粒气态流液化形成液滴,当喷头气态流输出段的内壁是光滑的内壁表面时,由于液滴与光滑的内壁表面之间阻力很小,容易被动力气流裹挟带出,从而落在喷头气态流输出部分输出口外,造成在距喷头气态流输出段的气态流输出口外近100cm的范围内无效药量的浪费;但是,在采用麻面内壁后,可能稍微增加了一些风阻,但由于液滴与麻面的内壁表面之间阻力的增大,液化了的液滴就不容易被动力气流裹挟带出,从而落在喷头气态流输出段气态流输出口外近100cm范围内的无效药量就会大大降低或杜绝。
上述喷头的设计,可防止水滴被风从出风口裹挟带出,造成在距出风口100cm的范围内无效药量的浪费,彻底消除该范围内可能出现的由于农药造成的植物体农药药害,真正实现绿色节能的使用效果,实际效果见下表。
     表:不同类型喷头在距喷头输出口100cm范围内无效药液量的实验
上述优化措施使得本申请相对现有技术的施药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以下措施还会使本发明所设计的喷头优势效果更加明显:
如图2所示,喷头的气态流输出段气态流输出口还形成有气流栅511,优选的,气流栅为长条形状,且整体形成一外凸的出风弧面,以使气流获得更好的分配和更远距离的输出;优选的,喷头内部气态流输出段还设有一导向装置,该导向装置设有 2~5个呈曲面的叶片,叶片的一端固定在喷头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一根轴上,该些叶片呈顺列布置,由于叶片之间所构成的流道的曲面引导作用,可带动气流旋转,使气流获得加速效果,有效的增加气态流的出风压力,使气流输出范围更大、施药更均匀。
本申请在考虑喷头可360度转动以及如何能够进一步获得范围更大、施药距离更远、浪费更小的喷头改进的同时,还优选的提出喷头还可以通过结合步进电机和控制电路板的选择,通过控制面板功能键的选择可以在0~360度的任意范围内根据需要以任意角度旋转;还优选的提出在施药口还设有一可转动的盖帽558,使用时盖帽转动到不阻挡施药口气流流出的位置,如施药口的背后,以不影响气体流的输出,施药装置不使用时将其盖在出风口上,保护出风口,避免脏物、异物进入。
(四)、贮液箱
如图1、图23所示,保证雾化室所供药液在一个合理的液位内对超声振荡装置的雾化效果及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申请优选的设置一贮液箱以保证根据需要对雾化室可控的供液,可控供液一种由顶杆式定位供液组件330和顶杆控制组件339X构成的药液供液控制装置实现。
除上述药液供液控制装置外,还优选在贮液箱上设置搅拌手段和/或扩繁手段的搅拌桨和/或扩繁桶,使其不但具有贮液及可控的向雾化室供液的功能,还具有将贮液箱中的药液进行搅拌和/或扩繁功能。
优选的,如图23所示,所述贮液箱设有一较小的第一开口335和较大的第二开口337。其中较小的第一开口用于与所述供液底盒上的药液流道连通,上述顶杆式定位供液组件330和顶杆控制组件339X设置在第一开口的位置处;较大的第二开口可拆卸的密封有一大盖340,优选的,大盖与第二开口为螺纹配合,在第二开口形成有圆筒形外螺纹壁,相应的大盖形成有内螺纹壁使其如一个螺母拧紧在第二开口圆筒形的螺纹壁上,搅拌桨和/或扩繁桶与贮液箱的大盖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可拆卸的整体部件,不但借用大盖的可拆卸性,巧妙实现了搅拌设备的可拆卸设置,还利用大盖巧妙的实现了对搅拌桨和/或扩繁桶的支撑,使得本发明的结构及工艺更为简单化,一举多效。
本申请还进一步优选的不仅将扩繁桶、搅拌桨、容器大盖三者可拆卸的结合在一起,大盖也可选择的与搅拌桨和/或扩繁桶单独结合在一起,还可以是与搅拌桨和扩繁桶的功能合而为一形成一个变形的和/或大号的搅拌桨结合在一起。
三、本产品的使用目标
发明优选适用于相对封闭的施药环境,如农作物生长用保护设施或农产品储藏用冷库、保鲜库、气调库或农产品养殖用圈舍等一般都符合这要求,而对于本发明的施药目标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即可以是确定施药目标,也可是不确定施药目标,而所述不确定施药目标可以是无固定形态的空气,如房间的甲醛处理,而所述确定施药目标为封闭环境内有固定形态的无生命体和/或有生命体,如农作物或农产品或农业设施等,如对农作物或农产品或农业设施的除虫和/或除病和/或除残留农药和/或消毒防疫和/或生长发育调节等。但就效果而言,本发明在农业领域尤其是农作物生长用保护设施或农产品储藏用冷库、保鲜库、气调库或农产品养殖用圈舍等农场所的施药效果最为显著,如对所述农业设施的施药目的是可以消毒和/或除病和/或除虫和/或免疫和/或生产无抗生素产品等目的。相比现有技术都具有优异性。
其所使用的药物在形态上可以为固剂或粉剂或悬浮剂或药液剂或油剂,所述农药或溶液在挥发性上可以具有挥发性也可以不具有挥发性;在属性上为化学活性物或生物活性物,生物活性物可包括有生物学活性的单种或多种单细胞生物(如微生物)或提取物或培养物或发酵物和∕或有生物学活性的单种或多种蛋白质(如生物酶)或提取物或培养物或发酵物和∕或单种或多种有生物学活性的单细胞生物和蛋白质或提取物或培养物或发酵物的复合体,而所述生物活性物药液的配置可以是厂家出厂前完成的配置,也可以是使用者布放前完成的配置;
所述施药目的为对封闭环境内空气进行消毒和/或除菌和/或除虫和/或除臭和/或除甲醛等空气净化目的,也可以是农作物或农产品或牲畜的除虫和/或除病和/或除残留农药和/或农产品的后熟处理和/或农作物的春化处理和/或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调节目的微肥、除草、杀虫、杀菌、消毒等目的。
四、下面以几个实施例说明其技术效果说明:
如图27、图28所示,下面以一最简单的实施例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工作方式。
实施例一、使用高效微生物溶液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使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后果实去除农药残留的效果。
试验组:如图27所示装配本发明全筒式液位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
该机包括以下组件:设有送风机及进风通道的动力气流的输入组件、由导流罩410和供液底盒390构成的雾化室、由10个超声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控液稳效装置430、由动力气流和S型喷头599组成的含有药物颗粒的气态流的输出组件的气流输送装置、自动控制装置、大盖340、搅拌桨350、扩繁桶370及贮液箱300。
其中:
控液稳效装置430采用全筒式液位腔;
贮液箱300及设置在其中的生物桨组件搅拌桨350、扩繁桶370以及顶杆式定位供液组件330和定位供液控制装置339X;
气流输送装置设有布置于底座上的气流输入口123、气流输送口555、S形喷头599、将外界气流引入机中的离心式风机;
外底座上装置的控制面板110、控制开关112、功能切换开关111,当启动时便伴有亮光、亮灯或声音第提示;
气源为空气;
流量控制设备为上述优选的手动帽套式定位供液装置330;
AC220V电源。
对照组:如图27所示没有装配本发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
该实施例使用高效微生物溶液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使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后果实去除农药残留,工作方式如下:
第一步:高效微生物溶液的准备:
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采用上述手动帽套式供液装置顶杆升降手动控制装置3390。
首先,将机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按照要求配好药液,将药液加入容器300中,拧紧容器大盖340,确定容器300无漏液情况后,取下套与手动帽套式定位供液装置330帽套内顶杆3398上的套帽3397,将装有药液的容器300放入其在底座的容器位置上。此时,由于顶杆339被降低高度不起顶起作用,皮帽塞331就将供液液箱300中的液流孔密封,药液就不能从容器300中流出。将机器电源线142插入电源插板接通电源,将控制面板110上的控制开关112设定为5分钟,功能开关111只选择搅拌桨工作,5分钟后,机器停止工作,生物活性物溶液混匀工作完成。
第二步:高效微生物溶液的使用:
如图20所示,从机器上取下容器300,将手动帽套式定位供液装置330帽套内顶杆3398上的套帽3397套于其上,将上述装有扩繁2小时药液的容器300重新装入其在底座的容器位置上。此时,顶杆339顶起供液组件内顶片334,供液组件内顶片334使套在供液组件内导柱332上的供液组件内弹簧333向上压缩,推动固定于供液组件内顶片334上的供液组件内导柱332和皮帽塞331向上移动并被完全顶起,使容器300中的药液从被暴露的液流孔流出,流量控制装置打开,此时,皮帽塞331一直被顶杆339顶起,一直到贮液箱300中流出的药液量达到被设定的液位线高度时药液才自动停止流出,选择220v的电源档位,将机器上的电源线142插头插入220V电源接口,摁下总电源开关接通电源,选择功能开关111,使容器300中的搅拌桨和扩繁桶开始旋转并开始搅拌药液,将控制面板上的施药时间功能键设定为2小时,将出风口旋转角度功能键设定为360°旋转角度,将出风口旋转转速功能键设定为每12分钟旋转一圈的转速旋转,摁下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机器开始正常工作。此时,供液底盒390中的药液液位达到工作液位线,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中的多个超声波振荡器单元开始工作,空气经气流输入口123由离心式引风机从第一气流输送口153处吹出并经第二气流输送口154经控制地进入贮液底盒中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上部4~10cm处药雾形成的位置处。此时,经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雾化的药液已开始形成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OHˉ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大量OHˉ负离子随同气流经离心风机被吹入与形成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的药液微粒开始进行负离子交换,随后,带负电荷的药液微粒与其它大量的OHˉ负离子一并最后从气流输送口555处被吹出。机器工作一定时间后,当供液底盒390中的药液位低于最低药液位时,容器300中的药液再次开始流入供液底盒390,直到供液底盒390中的药液位再次达到最大药液位时停止流入,如此往复流入,直至容器中的药液全部流入供液底盒为至。当供液底盒中的药液液位低于最低液位线时,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自动断电停止工作,当达到2小时的设定时间时,机器自动断电停止全部工作。
使用方法同上述工作方式。
    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按ZN高效微生物稀释200倍用量,即将15ml的ZN高效微生物用清水3升稀释到贮液箱中进行施药。分别于施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天后3日内每日进行一次,测定农药残留的数值,并统计实际用药总量和稀释用药总量。
    表三  不同施用ZN高效微生物的方法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施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后的果实农药残留效果比较
检测项目 对照组 本发明
农药残留(ppm) 0.01 0.01
每保护地稀释用药总量(kg) 27(3kg×9桶) 27(3kg×9桶)
每保护地实际用药总量(ml) 135(15ml×9桶) 135(15ml×9桶)
剩余残药量(ml) 1000 250
药箱容积(升) 7 7
总使用桶数 9桶(3桶+3桶+3桶) 9桶(3桶+3桶+3桶)
保护地规格 长50米,宽7.5米,高3.5米 长50米,宽7.5米,高3.5米
施药时期 果实成熟期,在施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天后3日内每日进行一次,共三次。允许农药残留0.3 ppm 果实成熟期,在施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天后3日内每日进行一次,共三次。允许农药残留0.3 ppm
结果表明,没有装配本发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的对照组和装配本发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实验组使用ZN高效微生物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使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后去除农药残留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装配本发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较没有装配本发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具有很明显的降低残药量的效果,降低残药量达70﹪。
实施例二、测定利用ZN高效微生物对室内装修除甲醛的效果。
本实施例设备使用上述如图27所示的的机器。
试验组:如图27所示装配本发明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
该机包括以下组件:设有送风机及进风通道的动力气流的输入组件、由导流罩410和供液底盒390构成的雾化室、由10个超声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控液稳效装置430、由动力气流和S型喷头599组成的含有药物颗粒的气态流的输出组件的气流输送装置、自动控制装置、大盖340、搅拌桨350和扩繁桶370及贮液箱300。
其中:
控液稳效装置430采用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
贮液箱300及设置在其中的生物桨组件搅拌桨350、扩繁桶370以及顶杆式定位供液组件330和定位供液控制装置339X;
气流输送装置设有布置于底座上的气流输入口123、气流输送口555、S形喷头599、将外界气流引入机中的离心式风机;
外底座上装置的控制面板110、控制开关112、功能切换开关111,当启动时便伴有亮光、亮灯或声音第提示;
气源为空气;
流量控制设备为上述优选的手动帽套式定位供液装置330;
AC220V电源。
对照组:如图27所示没有装配本发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
使用方法同上述实施例工作方式。
分别采用没有装配本发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和装配本发明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使用ZN高效微生物对室内装修除甲醛的效果。其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按ZN高效微生物稀释200倍用量,即将10ml的ZN高效微生物用清水2升稀释到贮液箱中进行施药。分别对刚完成装修的室内进行处理,共处理3天,每天处理一次,测定室内甲醛的数值,并统计实际用药总量和稀释用药总量。
    表四   不同施用ZN高效微生物的方法对室内装修甲醛的去除效果比较
检测项目 对照组 本发明
甲醛初始含量(mg/m3) 0.25 0.35
甲醛使用一次后含量(mg/m3) 0.15 0.25
甲醛使用二次后含量(mg/m3) 0.05 0.07
甲醛使用三次后含量(mg/m3) 0.00 0.00
稀释用药总量(kg) 6(2kg×3桶) 6(2kg×3桶)
实际用药总量(ml) 30(10ml×3桶) 30(10ml×3桶)
药箱容积(升) 7 7
残药量(ml) 1030 270
室内面积(平方米) 92 92
备注 墙面房顶刮腻涂白、墙裙刷漆、地面铺砖等的基本装修,无家具。共处理3天,每天定时处理一次。检测类别Ⅰ,允许甲醛含量0.10mg/m3 墙面房顶刮腻涂白、墙裙刷漆、地面铺砖等的基本装修,无家具。共处理3天,每天定时处理一次。检测类别Ⅰ,允许甲醛含量0.10mg/m3
结果表明,没有装配本发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对照组施药装置和装配本发明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实验组施药装置使用ZN高效微生物对室内装修甲醛的去除效果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本发明在降低残药量方面具有很明显的降低效果,降低残药量达73.8%。
实施例三、测试0.5%除虫菊素乳剂对保护地旺盛生长期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
本实施例设备使用本发明上述图28所示的的机器。
试验组:如图28所示装配本发明半筒顶部封闭式液位腔的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
该机包括以下组件:设有送风机及进风通道的动力气流的输入组件、由导流罩410和供液底盒390构成的雾化室、由10个超声振荡元件组成的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360、控液稳效装置430、由动力气流和S型喷头599组成的含有药物颗粒的气态流的输出组件的气流输送装置、自动控制装置、大盖340、搅拌桨350、扩繁桶370、贮液箱300及多功能水箱302。
其中:
控液稳效装置430采用半筒顶部封闭式液位腔;
贮液箱300及设置在其中的搅拌桨350、扩繁桶370以及顶杆式定位供液组件330和定位供液控制装置339X;
气流输送装置设有布置于底座上的气流输入口123、气流输送口555、S形喷头599、将外界气流引入机中的离心式风机;
外底座上装置的控制面板110、控制开关112、功能切换开关111,当启动时便伴有亮光、亮灯或声音第提示;
气源为空气;
流量控制设备为上述优选的手动帽套式定位供液装置330;
AC220V电源。
对照组:如图28所示没有装配本发明控液稳效装置430的施药装置。
使用方法同上述实施例工作方式,仅在工作结束后,使用多功能水箱中的水液对药液流道及供液底盒进行冲洗。
实施例3:测试0.5%除虫菊素乳剂对保护地旺盛生长期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按0.5%除虫菊素乳剂稀释300倍用量,即将10毫升0.5%除虫菊素乳剂用清水3升稀释到贮液箱中进行施药;
分别于药后1天和2天检查保护地黄瓜幼苗上的蚜虫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并统计实际用药总量和稀释水剂药液用药总量。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农业保护地设施中的应用及特点比较如下:
     表五  不同施药方法施药后保护地旺盛生长期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检测项目 对照组 本发明
药后1天防治效果(%) 88 90
药后2天防治效果(%) 91 93
每保护地稀释水剂药液总量(kg) 9(3kg×3桶) 9(3kg×3桶)
每保护地实际用药总量(ml) 30(10ml×3桶) 30(10ml×3桶)
残留水液量(ml) 1100 300
药箱容积(升) 15 7
保护地规格 长50米,宽7.5米,高3.5米 长50米,宽7.5米,高3.5米
施药时期 幼苗生长期,株高80~120cm。 幼苗生长期,株高80~120cm。
备注 本实施例重复三次 本实施例重复三次
结果表明,药后1天和药后2天,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保护地黄瓜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本发明实验组在具有相同药效的情况下,具有很明显降低残留水液量的效果,降低残留水液量达72.7﹪。
综上所述,本应用发明不仅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在不影响施药装置施药效果的前提下,可大幅降低药物的最后残留量达70%以上,节能环保。
而可以预料的是,当本发明采用本发明提出的各种优化措施后将比目前的实验结果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
最后说明:
1)在本申请说明书(包括说明书所有文字及所有附图)和技术方案中,术语“包括”和“容纳”以及其它类似表述意指“包括但是并不限于”,而且并不用于(并且不是)排除其它部分、添加物、构件或者步骤。
2)在本申请说明书(包括说明书所有文字及所有附图)和技术方案中,单数涵盖复数,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特别地,当使用“一”表示不定冠词而不是特指数量“一个”时,“一”应被理解为既包括复数形式又包括单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
3)本申请所公开的各种优选实施方式即便没有在同一实施例中阐述,也应该被理解成能够被应用于在这里描述的任何其它方面、实施例或者例子,除非与之不相容或在本文中被明确地排除在外,否则本申请所有没有穷尽的实施方式之间的组合或子组合都是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4)本文中描述了关于本发明的各种方面、概念和特征的各种优选实施方式,但是这些描述不是本发明所有实施方式的完全或详尽的清单,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该些描述并不表明这些特征是必需的,排他性的。本申请示例性优选方法或优选结构的描述不应被解读为仅限于该种实施方式,除非本申请说明书明确陈述为该种情况。

Claims (17)

1.一种用于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罩体,该罩体由顶壁和外周壁围成一向下开放的腔体,用于罩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方;所述罩体的顶壁形成有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及位置对应的开孔,每一开孔的下方由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形成一直通式筒体,该筒体用于罩在与其对应的振荡元件的外周,由其两端开放的内腔构成其相应振荡元件的稳效腔;所述筒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罩体外周壁的内壁面之间的腔体构成控液腔,所述控液腔为上端封闭的腔体,其顶面由所述罩体顶壁的非开孔区域构成;所述罩体外周壁的下端面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振荡元件的外延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所述稳效腔供液缝隙的最高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控液腔控液缝隙开口的最高位置;优选的,与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适配的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
2.如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超声振荡装置上设置有液位控制件时,控液稳效装置还对应的形成一液位腔,其顶部与外界空气相通,其底部与稳效腔、控液腔周围的药液连通;优选的,当所述液位控制件在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中间位置时,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在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罩体顶壁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由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形成直通式筒体,利用筒体的内腔形成液位控制件的全筒式液位腔,而构成液位腔的直通式筒体与液位控制件的外沿面之间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进液缝隙;当所述液位控制件设置在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周围位置时,优选的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使罩体的外周壁在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向控液腔凹进的半筒状凹部,利用该凹部的侧壁面与供液底盒的内壁面形成一可供超声振荡装置液位控制件检测的半筒式液位腔,该液位腔又可根据其腔体的顶部是否被罩体的顶壁封闭分为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和半筒顶部封闭式液位腔。
3.如上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的构成方式为在沿向下开放的罩体外周壁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控液缝隙,在稳效腔的直通筒体壁的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稳效腔缝隙;或使控液腔的底端面、稳效腔的底端面、液位腔的底端面与超声振荡装置外周面、振荡元件外延面、液位控制件的外延面之间留有一定的安装间隙作为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液位腔的进液缝隙。
4.如上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外周下端设有与超声波振荡装置连接固定的卡爪结构,相应的超声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卡爪配合,使所述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优选的,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通过容纳超声波振荡装置的雾化容器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优选的,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吊挂高度或在超声振荡装置上的支撑高度为可调整的。
5.一种超声波雾化装配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超声波振荡装置及可拆卸的安装在该超声波振荡装置上的采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两者形成装配体;优选的,所述控液稳效装置或支撑在超声振荡装置上或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与其形成装配体;优选的,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外周下端设有卡爪结构,相应的超声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卡爪配合,使所述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或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通过容纳超声波振荡装置的雾化容器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
6.一种利用超声波振荡装置实现雾化过程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与超声波振荡装置配合和/或采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声波雾化装配体;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
7.一种加湿器,其设有超声波振荡装置实施雾化作用,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与其超声波振荡装置配合和/或采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声波雾化装配体;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
8.一种施药装置,其设有一超声波振荡装置实施雾化作用,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控液稳效装置和/或采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声波雾化装配体;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
9.如上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包括一个或多个超声波振荡单元,该些振荡单元被设置在一密封壳体内,每一超声波振荡单元设有一个或多个振荡元件,该些振荡元件露出密封壳体与待雾化的药液接触以实施超声波振荡作用,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还设有液位控制件;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被可拆卸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内部的底部,所述供液底盒中沿液位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导杆,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密封壳体可滑动地安装在该导杆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密封壳体设置有增大或减小浮力措施。
10.一种施药装置,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结构:
雾化发生装置,其包括一可容纳药液并为其提供雾化发生空间及所生成气态流输送通道的雾化室以及对所述药液实施雾化作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该超声波振荡装置设置在雾化室的底部,其振荡元件被布置为与所述药液流体接触,以对所述药液实施振荡作用使其雾化;
气流输送组件,其包括气流输入组件和气流输出组件,其中气流输入组件在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不断的将所述药液雾化的同时,向所述雾化室不断的供应动力气流,所述气流输出组件,将所述动力气流与所述雾化药液形成的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带走并施加于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
所述雾化发生装置还包括一控液稳效装置,其包括一罩体,该罩体由顶壁和外周壁围成一向下开放的腔体,用于罩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方;所述罩体的顶壁形成有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及位置对应的开孔,每一开孔的下方由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形成一直通式筒体,该筒体用于罩在与其对应的振荡元件的外周,由其两端开放的内腔构成其相应振荡元件的稳效腔;所述筒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罩体外周壁的内壁面之间的腔体构成控液腔,所述控液腔为上端封闭的腔体,其顶面由所述罩体顶壁的非开孔区域构成;所述罩体外周壁的下端面与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振荡元件的外延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所述稳效腔供液缝隙的最高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控液腔控液缝隙开口的最高位置。
11.如上述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超声振荡装置上设置有液位控制件时,控液稳效装置还对应的形成一液位腔,正常工作时其上部与外界空气相通,其底部与稳效腔、控液腔周围的药液连通;优选的,当所述液位控制件在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中间位置时,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在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罩体顶壁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类似稳效腔结构的直通式筒体,利用其内腔形成液位控制件的全筒式液位腔,而构成液位腔的直通式筒体与液位控制件的外沿面之间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进液缝隙;当所述液位控制件在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周围位置时,优选的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使罩体的外周壁在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向控液腔凹进的半筒状凹部,利用该凹部的侧壁面与供液底盒的内壁面形成一可供超声振荡装置液位控制件检测的半筒式液位腔,该液位腔又可根据其腔体的顶部是否被罩体的顶壁封闭分为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和半筒顶部封闭式液位腔;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的构成方式为在沿向下开放的罩体外周壁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控液缝隙,在稳效腔的直通筒体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稳效腔缝隙;或使控液腔的底端面、稳效腔的底端面、液位腔的底端面与超声振荡装置外周面、振荡元件外延面、液位控制件的外延面之间被留有一定的安装间隙作为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液位腔的进液缝隙。
12.如上述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外周下端设有与超声波振荡装置连接固定的卡爪结构,相应的超声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卡爪配合,使所述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优选的,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通过容纳超声波振荡装置的雾化容器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优选的,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吊挂高度或在超声振荡装置上的支撑高度为可调整的;优选的,与所述控液稳效装置配合使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
13.如上述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权利要求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发生装置的雾化室被设置在施药装置的大致中间位置;所述动力气流输入组件包括一设置在雾化室左侧的风箱,风箱上设有动力气流的进风格栅,风箱内设有为动力气流提供输送动力的送风机,风箱所提供的动力气流通过与其邻接的雾化室左壁上的动力气流输入口输入雾化室内,在位于雾化室顶部的气态流输出口处设置一气流输出组件,将雾化室生成的含有药物颗粒的气态流送出施药装置外;在所述雾化室与风箱相对的另一侧,所述雾化发生装置还设置一贮液箱,该贮液箱通过设置在与其邻接的雾化室右壁上的待雾化药液的供入口对所述雾化室供液;
优选的,在所述风箱的底部设有一底座,底座内部形成有底部风道,该风道被可控的与所述风箱流体连通,且其壁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动力气流的入口;优选的,在该风道中设置有工作时有废热产生且需要散热的电器部件,优选的,该电器部件包括有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稳压器;进一步优选的,电器部件还包括贮液箱所设搅拌装置的驱动电机及施药装置控制系统所需的电控元件及电路板;优选的,所述底座支撑在整个施药装置的下部。
14.如上述权利要求10和1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气流输入口高于雾化药液的供入口,所述气态流输出口形成在导流罩顶部的中间位置,且气态流的输出口的轴线与动力气流输入口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在90度~130度之间;所述气流输出组件为一种异形喷头,大致分为三部分: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 ,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态流变向段(D2)的前部分与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的后部分呈后仰状,气态流变向段(D2)的后部分与气态流输出段(D3)的前部分呈前倾状,且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变向段(D2)、气态流输出段(D3)的内壁面之间的过渡面为平滑曲面;优选的,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至气态流变向段(D2)其形成后仰状,其气态流第一损耗变向角δ1≦90°,优选在5度角~30度角之间;所述气态流变向段(D2)至气态流输出段(D3)形成前倾状,其气态流第二有效变向角δ2≦90°,优选在5度角~30度角之间,气态流流液角δ3≦90°,优选在5度角~30度角之间;进一步优选的,逃逸变距Δd≧0;优选的,从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到气态流变向段(D2)再到气态流输出段(D3),整个平滑内曲面的截面积其大小基本保持相同或一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异形喷头的气态流输出段(D3)的气态流输出口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气态流输入段(D1)气态流输入口的截面积;进一步优选的,在逃逸中距(d2)或流液中距(d1)部分或全部的长度范围内的异形喷头气态流输出段(D3)的内壁面采用麻面内壁;进一步优选的,自所述喷头气态流输出段(D3)气态流流液点(B)开始的下内壁面以一定的角度逐渐向所述异型喷头内壁内的凸曲面凸顶点(N)处延伸。
15.如上述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室为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分体结构,其中下部分为上开口的供液底盒,上部分为上下均开口的导流罩,两者可拆卸的上下结合在一起;但供液底盒不但形成在导流罩的下部,还延伸在所述贮液箱的底部;进一步优选的,导流罩为左右分体结构,由左、右壳体构成;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流罩的下端形成收紧口插进供液底盒内部使其外壁与供液底盒内壁紧贴在一起;优选的,所述供液底盒为一梯形结构,与导流罩配合的部分位于梯形结构的下部,下部的内壁面形成一凹腔,用来作为设置超声波振荡装置及容纳雾化所需药液的室,而其上部由下部向上延伸到较高位置与贮液箱的底部配合,一方面用于支撑贮液箱及提供贮液箱部件所需的安装空间,一方面利用其内壁面形成与下部凹腔连通的供液流道以将贮液箱中提供的药液供给雾化室;优选的,所述供液流道为内壁光滑的流道;优选的,所述供液底盒为单独部件或由所述底座上底面形成;优选的,所述供液底盒为一单独构件,支撑在其下面的所述底座上顶面形成与供液底盒下底面对应的结构形状,两者结构吻合的贴合在一起;优选的,所述导流罩为双层结构,其由左右两半壳体可拆卸的装配在一起,且其内壳体的前后壁设计为弧形内壁并使得导流罩的内壁向位于顶部的气态流输出口收敛;优选的,导流罩的内壳体上还形成有与雾化室内部连通的导流孔;优选的,所述导流罩从下向上分为三段:封药液段、雾道段、出雾段,雾化室的药液供液口设置在封液段,动力气流的进气口设置在封液段与雾道段之间,气态流输出口设置在出雾段的端口;优选的,在导流罩内壁的雾道段形成有消沫肋,优选的,消沫肋沿所述导流罩内壁纵向设置,进一步优选的,消沫肋的肋顶为尖顶;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消沫肋形成在所述导流罩的左和/或右内壁上;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雾化室左壁的动力气流输入口的气流流出方向,设置有导流梳,优选的,导流梳的末端还形成一连接在各个导流梳末端的阻液堤;进一步优选的,导流梳的末端或阻液堤的末端形成有多个向下的突尖部;优选的,所述导流梳由水平导流部分和竖向导流部分构成,其中水平导流梳部分从导流罩的动力气流输入口的上方向雾化室内水平伸展一定长度,优选20~35mm处,再向供液底盒下方弯折延伸形成竖向导流梳部分,宽度优选20~35mm;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雾化室的内壁前设置有可拆卸的阻沫网,优选的,其上形成有1~3×1~3mm2规格的小网格;优选的,所述阻沫网形成在雾化室的前和/或后内壁上。
16.如上述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包括一个或多个超声波振荡单元,该些振荡单元被设置在一密封壳体内,每一超声波振荡单元设有一个或多个振荡元件,该些振荡元件露出密封壳体与待雾化的药液接触以实施超声波振荡作用,优选的,所述超声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的总量控制为3-10个;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还设有液位控制件和稳压装置,其中所述液位控制件设置在密封壳体上,稳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部风道中;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被可拆卸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外部的底部,其振荡元件通过供液底盒底壁上的开孔与所述供液底盒中的药液处于流体接触关系施加超声波振荡作用;优选的,供液底盒的底壁上还形成一定高度的隔断,隔断上开有液流孔;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背部位于底座内的底部风道中或能够与底部风道流体接触;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被可拆卸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内部的底部,所述供液底盒中沿液位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导杆,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密封壳体可滑动地安装在该导杆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密封壳体设置有增大或减小浮力措施;优选的,所述控液稳效装置或支撑在超声振荡装置上或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与其形成配合体;优选的,控液稳效装置与超声振荡装置通过位于控液稳效装置上的连接机构实现二者的相互配合连接成为一个装配体;优选的,连接机构为一卡爪结构,超声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卡爪配合,使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或将控液稳效装置可拆卸的固定在导流罩上,通过导流罩与控液稳效装置的设置位置配合使控液稳效装置以所需的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吊装在超声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或控液稳效装置与导流罩及阻沫网复合组成装配体与集成式超声振荡装置配套使用;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的优选构成方式为在沿向下开放的罩体外周壁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控液缝隙,在稳效腔的直通筒体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稳效腔缝隙;或使控液腔的底端面、稳效腔的底端面、液位腔的底端面与超声振荡装置外周面、振荡元件外延面、液位控制件的外延面之间被留有一定的安装间隙作为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液位腔的进液缝隙;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为可控或可调的:在允许范围内,通过调整控液稳效装置的吊挂高度或在超声振荡装置上的支撑高度可调节的。
17.如上述权利要求5-16任一项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所述封闭环境为相对封闭的环境;所述封闭环境为农作物生长用大棚、温室、拱棚、农产品储藏用冷库、保鲜库、气调库、兽舍、饲舍、公共办公或私人居住场所、交通工具等相对封闭环境;所述封闭环境内的施药目标为确定施药目标和/或不确定施药目标,优选的,所述不确定施药目标为封闭环境内的无固定形态的空气,所述确定施药目标为封闭环境内有固定形态的无生命体和/或有生命体,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农用封闭环境内的确定施药目标为农作物或农产品或农业设施,如蔬菜、瓜果、花卉、蘑菇、药材、烟草、茶叶、禽畜养殖等农作物或农产品或其农业设施,进一步优选的,对所述农作物或农产品的施药目的为除虫和/或除病和/或除残留农药和/或农产品的后熟处理和/或农作物的春化处理和/或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调节等目的,对所述农业设施的施药目的是消毒和/或除病和/或除虫和/或免疫和/或生产无抗生素产品等目的, 进一步优选的,对所述公共办公和/或私人居住场所和/或交通工具环境内的确定施药目标为空气进行消毒和/或除菌和/或除虫和/或除臭和/或除甲醛等空气净化的目的。
CN201310606192.6A 2013-11-26 2013-11-26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 Active CN1046681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06192.6A CN104668142B (zh) 2013-11-26 2013-11-26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06192.6A CN104668142B (zh) 2013-11-26 2013-11-26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8142A true CN104668142A (zh) 2015-06-03
CN104668142B CN104668142B (zh) 2018-09-11

Family

ID=53304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06192.6A Active CN104668142B (zh) 2013-11-26 2013-11-26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6814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1486A (zh) * 2015-11-16 2016-05-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超声波痰液消除器
CN110652648A (zh) * 2018-08-01 2020-01-07 嘉善鸿域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输送药剂的器件及其装置和组件
CN110902796A (zh) * 2019-12-10 2020-03-24 高付珍 一种电瓶车废旧电池废液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45684A1 (fr) * 1996-03-08 1997-09-12 Begouen Jean Paul Soufflant autonome pour lutter contre les animaux sous-terrains
US7712249B1 (en) * 2007-11-16 2010-05-11 Monster Mosquito Systems, Llc Ultrasonic humidifier for repelling insects
CN102845402B (zh) * 2012-04-20 2013-12-25 北京中献智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药的高效布药方法及农药高效布药器
CN103371139B (zh) * 2012-04-20 2015-04-22 北京中献智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布药方法及高效布药器
CN203791114U (zh) * 2013-11-26 2014-08-27 陈田来 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及其应用装置
CN104663633B (zh) * 2013-11-26 2018-07-27 北京中献智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施药装置及施药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1486A (zh) * 2015-11-16 2016-05-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超声波痰液消除器
CN110652648A (zh) * 2018-08-01 2020-01-07 嘉善鸿域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输送药剂的器件及其装置和组件
CN110652648B (zh) * 2018-08-01 2021-05-28 浙江探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输送药剂的器件及其装置和组件
CN110902796A (zh) * 2019-12-10 2020-03-24 高付珍 一种电瓶车废旧电池废液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8142B (zh) 2018-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63633B (zh) 一种施药装置及施药方法
CN203884514U (zh) 一种施药装置
CN203735328U (zh) 一种生物浆、多功能扩繁器及生物施药装置
CN203737463U (zh) 喷头、气流输出组件、空气加湿器及施药装置
CN104663639B (zh) 一种生物桨、多功能扩繁器及生物施药装置
CN102845402B (zh) 一种农药的高效布药方法及农药高效布药器
CN202907577U (zh) 气雾栽培系统
CN203791114U (zh) 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及其应用装置
CN202941320U (zh) 一种高效布药器
CN104668142A (zh)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振荡器的控液稳效装置
CN105724358A (zh) 一种林业种植用多功能喷雾打药机
CN103371139B (zh) 一种高效布药方法及高效布药器
CN209498339U (zh) 一种林业病虫害农药喷洒装置
CN102845406B (zh) 一种生物活性物的高效布放方法及生物活性物高效布放器
CN203735322U (zh) 一种供液控制装置及其施药装置
CN108552080B (zh) 一种自动翻耙机的耙齿喷淋结构
CN203735323U (zh) 一种便携式弥雾机
CN102630660A (zh) 一种生物农药喷洒装置
CN105880065B (zh) 一种便携式喷洒机
CN201008814Y (zh) 渔外用药药液喷洒机
CN213755709U (zh) 一种用于蔬菜种植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
CN213603992U (zh) 一种林业病虫害防治用药物喷洒装置
CN202566090U (zh) 一种生物农药喷洒装置
CN205797543U (zh) 一种便携式喷洒机
CN208798427U (zh) 一种立体式中药材育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Tianlai

Inventor after: Chen Yonghong

Inventor after: Wang Pinshu

Inventor after: Yue Jin

Inventor after: Yuan Zhiqiang

Inventor after: Wang Weiqing

Inventor after: Qiao Yan

Inventor after: Zhang Jinliang

Inventor after: An Xuejun

Inventor after: Xie Zhiguo

Inventor before: Chen Tianlai

Inventor before: An Xuejun

Inventor before: Zhang Lizhen

Inventor before: Xie Zhiguo

Inventor before: Chen Wenqing

Inventor before: Yeyongjun

Inventor before: Chen Yongho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04

Address after: 100088 No. 1, Madian South Village,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ZHONG XIAN ZHI N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94, 25, Qian Long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Chen Tianlai

Applicant before: Chen Yongho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205, Building 7, No. 1 Madian South Villag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Patentee after: Beijing Zhongzhilinj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8 Madia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No.1 South Village

Patentee before: ZHONG XIAN ZHI N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1

Address after: Section 3, No. 6 Tucheng Road, Jimenqiao Wes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Patentee after: Beijing Zhong 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Zhong Guo

Address before: Room 205, Building 7, No. 1 Madian South Villag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Zhongzhilinjia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Zhong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