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3432A - 板材 - Google Patents

板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33432A
CN104633432A CN201410850529.2A CN201410850529A CN104633432A CN 104633432 A CN104633432 A CN 104633432A CN 201410850529 A CN201410850529 A CN 201410850529A CN 104633432 A CN104633432 A CN 1046334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convex tendon
concave bar
sheet material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05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昌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85052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33432A/zh
Publication of CN104633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34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改变装配厚度,扩大适用范围的板材,并且可方便拆卸安装,加以回收再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建立在板材单元和构件单元相互挡接定位的基础上,两者之间主要有两种方式来完成装配:一是通过在纵向开口挤入挤出凹腔容纳完成装配;二是通过在前向开口或后向开口插拔配合凹腔容纳完成装配,然后都能形成相互定位挡接效果,只需将构件单元固定在所需位置,即可方便将凸筋与凹腔相关联,进而方便地将板材单元拆装于构件单元。

Description

板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材,该板材尤其适用于广告展示或者将空间隔断或者装饰装修。
背景技术
市场已有的板材,通常都包括两片基片,两片基片之间具有板材空间,或是纯粹就一整片实心板材。无论哪种样式,其厚度规格在出厂时已经固定,遇上某些特殊的使用场合无法临时再改变装配厚度,存在无法变通的缺陷。同时传统的板材绝大部分仍是采用传统的机械式破坏拆装,通过在板材后加工出装配孔实现安装,只能一次性使用而无法回收再利用,且还存在拆装不便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改变装配厚度,用以扩大适用范围的板材,并且可方便拆卸安装,加以回收再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板材单元和构件单元,板材单元包括板材配合面,板材配合面设有凹筋,凹筋具有相同纵向截面,构件单元包括构件配合面,构件配合面设有凸筋,凸筋具有相同的纵向截面,板材配合面和构件配合面呈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凸筋包括第一凸筋壁、第二凸筋壁、第三凸筋壁,第一凸筋壁和构件配合面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和构件配合面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二凸筋壁具有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的第二凸筋壁近端点以及远离第一凸筋壁的第二凸筋壁远端点,第三凸筋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和第二凸筋壁远端点,第三凸筋壁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和第一凸筋壁的横向间距随着远离构件配合面而增大,第二斜面和第一凸筋壁的横向间距随着远离构件配合面而减小,
凹筋具有凹筋内腔,凹筋内腔具有前向开口、后向开口、纵向开口和凹腔容纳,凹筋内腔包括第一凹筋壁、第二凹筋壁、第三凹筋壁以及第四凹筋壁,第一凹筋壁和第二凹筋壁分别与板材配合面固定连接,第一凹筋壁和第二凹筋壁分别与板材配合面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凹筋壁具有固定连接第一凹筋壁的第三凹筋壁近端点以及远离第一凹筋壁的第三凹筋壁远端点,第三凹筋壁远端点和第二凹筋壁的横向间距大于第三凹筋壁远端点和第一凹筋壁的横向间距,第四凹筋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二凹筋壁和第三凹筋壁远端点,纵向开口横向间距取决于第一凹筋壁和第二凹筋壁的横向间距,纵向开口横向间距小于第二凸筋壁远端点和第一凸筋壁的横向间距,
第三凸筋壁和构件配合面之间具有凸筋空间,凸筋可通过前向开口或后向开口或纵向开口进出凹腔容纳,凸筋和前向开口之间或凸筋和后向开口之间为间隙配合,
在凸筋通过纵向开口时:第一斜面或第二斜面同时受第一凹筋壁和第二凹筋壁的横向挡接作用在凸筋空间中形变;第二凸筋壁和第三凸筋壁的整体在凸筋空间中形变,在凸筋通过纵向开口后,第二凸筋壁和第三凸筋壁的整体复位,凸筋处于凹腔容纳时:第一凸筋壁位于纵向开口;第二凸筋壁纵向挡接作用于第三凹筋壁;第一凸筋壁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一凹筋壁;第一凸筋壁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二凹筋壁;同一纵向上的第二凸筋壁和构件配合面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凹筋壁和板材配合面的间距;同一纵向上的第四凹筋壁和板材配合面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凸筋壁和构件配合面的间距。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建立在板材单元和构件单元相互挡接定位的基础上,两者之间主要有两种方式来完成装配:一是通过在纵向开口挤入挤出凹腔容纳完成装配;二是通过在前向开口或后向开口插拔配合凹腔容纳完成装配,然后都能形成相互定位挡接效果,只需将构件单元固定在所需位置,即可方便将凸筋与凹腔相关联,进而方便地将板材单元拆装于构件单元。构件单元可以设计成小体积,只需考虑其厚度的规格,通过不同厚度规格的构件单元与板材单元配合,甚至可以通过多个构件单元和多个板材单元的连续装配来方便改变组装后的整体厚度,以便适应不同的装配应用场合,扩大适用范围,通过向着横向延伸的挡接部件,起到使板材单元和构件单元挡接配合稳定均匀的效果。
本发明的改进是第二凸筋壁近端点和第二凸筋壁远端点的连接直线和第一凸筋壁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三凹筋壁近端点和第三凹筋壁远端点的连接直线和第一凹筋壁所呈平面相互垂直。板材单元和构件单元的纵向挡接作用同时来自于第二凸筋壁和第三凹筋壁的配合。第二凸筋壁和第三凹筋壁,这两者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设计成一直线,而不论其中间的具体形状设计,都能有利于其纵向挡接效果的稳定,尤其是横向延伸的挡接面积会受力均匀。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板材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2为板材实施例一凸筋300和凹筋400的配合图之一。
图3为板材实施例一凸筋300和凹筋400的配合图之二。
图4为板材实施例一凸筋300和凹筋400的配合图之三。
图5为板材实施例一插接机构610的结构图。
图6为板材实施例一的板材空间130的结构图。
图7为板材实施例一的板材单元130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板材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图9为板材实施例二插接机构610的结构图。
图10为板材实施例二的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凹筋壁470均呈曲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表示本发明的板材实施例一,包括板材单元1和构件单元2,板材单元1包括板材配合面101,板材配合面101设有凹筋400,凹筋400具有相同纵向截面,构件单元2包括构件配合面201,构件配合面201设有凸筋300,凸筋300具有相同的纵向截面,板材配合面101和构件配合面201呈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
凸筋300包括第一凸筋壁310、第二凸筋壁320、第三凸筋壁330,第一凸筋壁310和构件配合面201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310和构件配合面201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二凸筋壁320具有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310的第二凸筋壁近端点321以及远离第一凸筋壁310的第二凸筋壁远端点322,第三凸筋壁33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远端点322,第三凸筋壁330包括第一斜面331和第二斜面332,第一斜面331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横向间距随着远离构件配合面201而增大,第二斜面332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横向间距随着远离构件配合面201而减小,
凹筋400具有凹筋内腔410,凹筋内腔410具有前向开口420、后向开口430、纵向开口440和凹腔容纳401,凹筋内腔401包括第一凹筋壁450、第二凹筋壁460、第三凹筋壁470以及第四凹筋壁480,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分别与板材配合面101固定连接,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分别与板材配合面101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凹筋壁470具有固定连接第一凹筋壁450的第三凹筋壁近端点471以及远离第一凹筋壁450的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大于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一凹筋壁450的横向间距,第四凹筋壁48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二凹筋壁460和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纵向开口440横向间距取决于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纵向开口440横向间距小于第二凸筋壁远端点322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横向间距,
第三凸筋壁330和构件配合面201之间具有凸筋空间810,
凸筋300可通过前向开口420或后向开口430或纵向开口440进出凹腔容纳401,凸筋300和前向开口420之间或凸筋300和后向开口430之间为间隙配合,在凸筋300通过纵向开口440时:第一斜面或第二斜面同时受第一凹筋壁和第二凹筋壁的横向挡接作用在凸筋空间810中形变;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凸筋壁330的整体在凸筋空间810中形变,在凸筋300通过纵向开口440后,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凸筋壁330的整体复位,凸筋300处于凹腔容纳401时:第一凸筋壁310位于纵向开口440;第二凸筋壁320纵向挡接作用于第三凹筋壁470;第一凸筋壁310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一凹筋壁450;第一凸筋壁310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二凹筋壁460;同一纵向上的第二凸筋壁320和构件配合面201的间距大于第三凹筋壁470和板材配合面101的间距;同一纵向上的第四凹筋壁480和板材配合面101的间距大于第三凸筋壁330和构件配合面201的间距。
凸筋300和凹筋400具有相同的纵向截面,是指的两者前后方向上,其纵向截面都是相同的造型。
凸筋300挤入凹筋400时,同一纵向上的第二凸筋壁320和构件配合面201的间距也可以是等于第三凹筋壁470和板材配合面101的间距,同一纵向上的第四凹筋壁480和板材配合面101的间距也可以是等于第三凸筋壁330和构件配合面201的间距。但是如果不留出空隙给凸筋300和凹筋400的相应配合部位的话,分离两者时就会带有相应的摩擦力,使得挤出较为费力,因此,从使用效果上考量,带有些许的空隙才是最佳的方案。
第三凸筋壁330的第一斜面331是在挤出凹腔400时直接受第一凹筋壁450横向抵接作用的,而其第二斜面332则是在挤入凹腔400时受第一凹筋壁450横向抵接作用的。
图4所示,第二凸筋壁近端点321和第二凸筋壁远端点322的连接直线s1和第一凸筋壁31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三凹筋壁近端点471和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的连接直线s2和第一凹筋壁45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
第二凸筋壁近端点321和第二凸筋壁远端点322是意味着第二凸筋壁320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第三凹筋壁近端点471和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是意味着第三凹筋壁470的起始点和终结点,连接直线s1、s2分别是虚拟的一条连接线,而不论其两点中间的具体形态。
图1至4所示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凹筋壁470具有相同的纵向截面。其目的是为了凸筋300和凹筋400挡接配合时更加紧密。
图1至4所示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凹筋壁470均呈平面。换句话说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一凸筋壁310两者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凹筋壁470和第一凹筋壁450两者呈相互垂直的平面,具有最佳的挡接效果和最易于插接配合。
特别补充的是:如图10所示,实施例二的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凹筋壁470均呈相同形状的曲面,也是可行的方案,实施例一也可以套用这种结构,能达到甚至更优于平面的挡接效果,只是那样加工相对繁琐。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纵向,在附图中是用上下方向a加以表示,该纵向应当理解为几何意义上的竖直方向,那么纵向投影也应该是理解为符合竖直方向的正投影规则。同理横向则是用上下方向b加以表示,本发明所谓的横向投影,应当理解为几何意义的水平横向,那么横向投影理解为符合水平横向的正投影规则。
图1、图5表示了实施例一板材单元1的插接机构610,
插接机构610包括上壁615、下壁616以及插接空间617,插接空间617位于上壁615、下壁616之间,插接空间617与外部空间5相互贯通。板材空间130设有中线d1,所述中线d1纵向设置,板材空间130设有副插接机构620,副插接机构620与插接机构610位于以中线d1为分界的同一侧板材空间130,副插接机构620与插接机构610之间具有副中线d2,副中线d2纵向设置,副插接机构620与插接机构610对称于副中线d2设置。
正基片110具有正基片内表面111,正基片内表面111面向背基片120,背基片120具有背基片内表面121,背基片内表面121面向正基片110,上壁615设置在正基片内表面111,下壁616设置在背基片内表面121。
可以看出,中线d1在实施例一中也是沿上下方向a的,其板材空间130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侧带有插接机构610,副插接机构620与插接机构610因此划分为板材空间130的同一侧,而另一侧则没有;而且其上壁615、下壁616就分别位于正基片内表面111和背基片内表面121,结构简单,方便大规模生产,在不同场合,可以通过沿着中线d1裁切的方式将板材裁切为两份,宽度规格减半,并且获得有插接功能和没有插接功能的两种结构,用来适应不同用途的需求,方便生产和提高适用性。
可以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扩展,将具有一个副插接机构620与一个插接机构610、以及两者之间沿中线对称布置的板材视为一个单元,那么可以在一体成型时,就已加工出连续横向拼接的多个单元,而且每个单元的宽度都可以是不同规格,那么在使用时进行相应的裁切即可获得多种不同宽度规格的板材单元。
图8和图9表示的实施例二,其板材单元1的插接机构610设计不用于实施例一,板材空间130设有两个插接机构610,两个插接机构610对称于中线d1设置,每个插接机构610设有上壁615、下壁616以及插接空间617,插接空间617位于上壁615、下壁616之间,插接空间617与外部空间5相互贯通。
板材空间130设有两个副插接机构620,两个副插接机构620对称于中线d1设置,以中线d1为分界的板材空间130包括一侧板材空间130a和另一侧板材空间130b,一侧板材空间130a和另一侧板材空间130b分别设有第一副中线d2a和第二副中线d2b,一侧板材空间130a设有对称于第一副中线d2a的一个插接机构610和一个副插接机构620,另一侧板材空间130b设有对称于第二副中线d2b的一个插接机构610和一个副插接机构620。
正基片110具有正基片内表面111,正基片内表面111面向背基片120,背基片120具有背基片内表面121,背基片内表面121面向正基片110,每个插接结构610均设有上加强筋611和下加强筋612,上加强筋611的纵向投影和下加强筋612的纵向投影相互重合,上加强筋611具有上加强筋内表面613,上加强筋内表面613面向下加强筋612,下加强筋612具有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下加强筋内表面614面向上加强筋611,上壁615设置在上加强筋内表面613,下壁616设置在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上加强筋内表面613和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之间的纵向间距小于正基片内表面111和背基片内表面121之间的纵向间距。此结构缩小了插接空间617的容纳体积,并通过加强筋对插接机构强度和整体强度进行加强。
正基片内表面111和背基片内表面121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上加强筋内表面613和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每个插接机构610均设有侧加强筋618,侧加强筋618具有侧加强筋内表面619,侧加强筋内表面619分别连接上加强筋内表面613和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侧加强筋内表面619和上加强筋内表面613为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侧加强筋内表面619和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为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此结构进一步缩小插接空间617的容纳体积,在铝合金插接件(图中未标示)与插接机构紧配合时带来额外的张紧力,即侧加强筋内表面619、上加强筋内表面613、下加强筋内表面614都能对其带来摩擦力。
板材空间130取决于正基片110或背基片120的纵向覆盖范围,对于本实施例一和二来说,将空间划分为两个大的概念,即是板材空间130,板材空间130之外的空间皆为外部空间5,而插接空间617是含在板材空间130之中的,可以看成是其子空间。与该插接机构610配合的铝合金插接件(图中未标示)从外部空间5进入插接空间617,容纳在其中。上壁615、下壁616从两个方向对其定位,插接机构610和铝合金插接件(图中未标示)之间可以是紧配合或松配合,都不影响对板材的定位任务。
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一和二还特地针对板材单元1作出了结构上的加强,并且在该加强结构的基础上,带来不影响强度的前提下,可以任意改变板材单元1的整体纵向厚度的效果。
板材空间130设有纵加强筋140,所述纵加强筋140具有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和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所述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的纵向投影和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的纵向投影相互重合,所述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的横向投影和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的横向投影相互分离,
所述板材空间130设有横加强筋150,所述横加强筋150具有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和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所述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的纵向投影和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的纵向投影相互分离,所述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的横向投影和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的横向投影相互重合,
所述板材空间130设有斜加强筋160,所述斜加强筋160具有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和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所述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的纵向投影和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的纵向投影相互分离,所述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的横向投影和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的横向投影相互分离。
特地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提及的纵加强筋140、横加强筋150、斜加强筋160,其并不是严格限定为物理意义上的竖直直线和水平直线或斜向直线,图7只是为了直观说明其理想状态,而不是仅仅说明其是呈一条纵向直线或一条横向直线或一条斜向直线,而对三种加强筋加以区别的标准,应该取决于隶属于其的两条边缘的投影情况,并且纵加强筋140、横加强筋150、斜加强筋160都不是孤立悬浮在板材空间130中的,必然会有其连接边缘,由此就会有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和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和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以及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和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而不论其两个边缘之中部分的笔直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正基片110、背基片120、纵加强筋140、横加强筋150、斜加强筋160都是具有厚度的薄层片状结构,而不应当将其理解为附图中所描绘的直线形状示意,而且受限于生产工艺,所获得的前述三者不可能是呈笔直的几何意义上的直线,尤其是当其受力或受热时,前述三者容易产生少许扭曲,少许形变应当不影响专利保护范围的界定。
实施例一和二中,正基片110、背基片120、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的纵向投影长度方向均等长。也就是说,纵加强筋140、横加强筋150、斜加强筋160的延伸和正基片110或背基片120等长,用以加强整体强度,并能方便进行批量生产。
正基片110具有正基片内表面111,正基片内表面111面向背基片120,背基片120具有背基片内表面121,背基片内表面121面向正基片110,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固定连接正基片内表面111,所述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固定连接背基片内表面121。以增进板材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一和二的纵加强筋140的数目至少为两条,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和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分别固定连接到两条纵加强筋140。横加强筋150与两条纵加强筋140分别形成相互垂直的关系,因此可以将实施例理解成是双层的加强结构,其整体强度随之得到增强。可以进一步引申理解为在不影响整体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增加相应的层数用来控制板材整体厚度,以便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实施例一和二中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固定连接正基片内表面111,所述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固定连接背基片内表面121。图中表示的是斜加强筋160与正基片内表面111或背基片内表面121之间形成夹角β。将承受的压力可以分散到斜加强筋,因而进一步增强整体强度。
实施例一和二中,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的纵向投影和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的纵向投影相互重合,形成一条平行的直线。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的纵向投影和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的纵向投影形成两条平行的直线,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的纵向投影和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的纵向投影形成两条平行的直线,前述的三种筋的纵向投影形成的直线都是平行的,使板材整体有序,并利于生产。
实施例一和二的板材单元1整体和构件单元2整体均由软质塑料一体成型或硬质塑料一体成型或木塑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可以进一步说明是通过挤塑工艺一次性成型。具体举例可以是PVC、ABS、PP、PE、PC、PS、TPR、工程塑料、塑钢等非穷举,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整体强度。
板材单元1整体纵向厚度为10毫米至100毫米之间的任一数值,实施例一和二的整体纵向厚度限定在20毫米,而构件单元2的整体纵向厚度取决于实际使用情况。正基片110的厚度和背基片120的厚度分别为0.8毫米至3毫米之间的任一数值,实施例一上述两者的厚度分别为1毫米。

Claims (10)

1.板材,其特征在于:包括板材单元(1)和构件单元(2),
板材单元(1)包括板材配合面(101),板材配合面(101)设有凹筋(400),凹筋(400)具有相同纵向截面,构件单元(2)包括构件配合面(201),构件配合面(201)设有凸筋(300),凸筋(300)具有相同的纵向截面,板材配合面(101)和构件配合面(201)呈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
凸筋(300)包括第一凸筋壁(310)、第二凸筋壁(320)、第三凸筋壁(330),第一凸筋壁(310)和构件配合面(201)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310)和构件配合面(201)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二凸筋壁(320)具有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310)的第二凸筋壁近端点(321)以及远离第一凸筋壁(310)的第二凸筋壁远端点(322),第三凸筋壁(33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远端点(322),第三凸筋壁(330)包括第一斜面(331)和第二斜面(332),第一斜面(331)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横向间距随着远离构件配合面(201)而增大,第二斜面(332)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横向间距随着远离构件配合面(201)而减小,
凹筋(400)具有凹筋内腔(410),凹筋内腔(410)具有前向开口(420)、后向开口(430)、纵向开口(440)和凹腔容纳(401),凹筋内腔(401)包括第一凹筋壁(450)、第二凹筋壁(460)、第三凹筋壁(470)以及第四凹筋壁(480),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分别与板材配合面(101)固定连接,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分别与板材配合面(101)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凹筋壁(470)具有固定连接第一凹筋壁(450)的第三凹筋壁近端点(471)以及远离第一凹筋壁(450)的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大于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一凹筋壁(450)的横向间距,第四凹筋壁(48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二凹筋壁(460)和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
纵向开口(440)横向间距取决于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纵向开口(440)横向间距小于第二凸筋壁远端点(322)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横向间距,第三凸筋壁(330)和构件配合面(201)之间具有凸筋空间(810),凸筋(300)可通过前向开口(420)或后向开口(430)或纵向开口(440)进出凹腔容纳(401),凸筋(300)和前向开口(420)之间或凸筋(300)和后向开口(430)之间为间隙配合,在凸筋(300)通过纵向开口(440)时:第一斜面或第二斜面同时受第一凹筋壁和第二凹筋壁的横向挡接作用在凸筋空间(810)中形变;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凸筋壁(330)的整体在凸筋空间(810)中形变,在凸筋(300)通过纵向开口(440)后,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凸筋壁(330)的整体复位,凸筋(300)处于凹腔容纳(401)时:第一凸筋壁(310)位于纵向开口(440);第二凸筋壁(320)纵向挡接作用于第三凹筋壁(470);第一凸筋壁(310)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一凹筋壁(450);第一凸筋壁(310)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二凹筋壁(460);同一纵向上的第二凸筋壁(320)和构件配合面(201)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凹筋壁(470)和板材配合面(101)的间距;同一纵向上的第四凹筋壁(480)和板材配合面(101)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凸筋壁(330)和构件配合面(201)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第二凸筋壁近端点(321)和第二凸筋壁远端点(322)的连接直线(s1)和第一凸筋壁(31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三凹筋壁近端点(471)和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的连接直线(s2)和第一凹筋壁(45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凹筋壁(470)具有相同的纵向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凹筋壁(470)均呈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第二凸筋壁(320)和第三凹筋壁(470)均呈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板材,其特征在于:包括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正基片(110)的纵向投影和背基片(120)的纵向投影相互重合,所述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之间具有板材空间(130),所述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之外具有外部空间(5),板材空间(130)设有插接机构(610),所述插接机构(610)包括上壁(615)、下壁(616)以及插接空间(617),插接空间(617)位于上壁(615)、下壁(616)之间,插接空间(617)与外部空间(5)相互贯通,所述板材空间(130)设有中线(d1),所述中线(d1)纵向设置,板材空间(130)设有副插接机构(620),副插接机构(620)与插接机构(610)位于以中线(d1)为分界的同一侧板材空间(130),副插接机构(620)与插接机构(610)之间具有副中线(d2),副中线(d2)纵向设置,副插接机构(620)与插接机构(610)对称于副中线(d2)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正基片(110)具有正基片内表面(111),正基片内表面(111)面向背基片(120),背基片(120)具有背基片内表面(121),背基片内表面(121)面向正基片(110),上壁(315)设置在正基片内表面(111),下壁(316)设置在背基片内表面(121)。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板材,其特征在于:包括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正基片(110)的纵向投影和背基片(120)的纵向投影相互重合,所述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之间具有板材空间(130),
所述板材空间(130)设有纵加强筋(140),所述纵加强筋(140)具有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和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所述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的纵向投影和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的纵向投影相互重合,所述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的横向投影和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的横向投影相互分离,
所述板材空间(130)设有横加强筋(150),所述横加强筋(150)具有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和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所述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的纵向投影和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的纵向投影相互分离,所述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的横向投影和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的横向投影相互重合,
所述板材空间(130)设有斜加强筋(160),所述斜加强筋(160)具有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和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所述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的纵向投影和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的纵向投影相互分离,所述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的横向投影和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的横向投影相互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正基片(110)、背基片(120)、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横加强筋第一边缘(151)、横加强筋第二边缘(152)、斜加强筋第一边缘(161)、斜加强筋第二边缘(162)的纵向投影长度方向均等长。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正基片(110)具有正基片内表面(111),正基片内表面(111)面向背基片(120),背基片(120)具有背基片内表面(121),背基片内表面(121)面向正基片(110),纵加强筋第一边缘(141)固定连接正基片内表面(111),所述纵加强筋第二边缘(142)固定连接背基片内表面(121)。
CN201410850529.2A 2014-12-30 2014-12-30 板材 Pending CN1046334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0529.2A CN104633432A (zh) 2014-12-30 2014-12-30 板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0529.2A CN104633432A (zh) 2014-12-30 2014-12-30 板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3432A true CN104633432A (zh) 2015-05-20

Family

ID=53212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0529.2A Pending CN104633432A (zh) 2014-12-30 2014-12-30 板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3343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12130C (de) * 1949-01-11 1951-12-10 Ahlmann Carlshuette K G Loesbare schraubenlose Verbindung fuer flaechige, wandartige Teile aus Metall oder anderen Werkstoffen
US4998395A (en) * 1988-05-20 1991-03-12 Bezner Baruch J Light-transmitting wall panels
CN201193390Y (zh) * 2008-04-17 2009-02-11 上海尚谦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拼装的地板
CN102127956A (zh) * 2010-01-12 2011-07-20 李增清 铺板连接件及铺板连接结构
US20130283710A1 (en) * 2012-04-26 2013-10-31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Connector assemblies for connecting panels, panels with connector assembli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12130C (de) * 1949-01-11 1951-12-10 Ahlmann Carlshuette K G Loesbare schraubenlose Verbindung fuer flaechige, wandartige Teile aus Metall oder anderen Werkstoffen
US4998395A (en) * 1988-05-20 1991-03-12 Bezner Baruch J Light-transmitting wall panels
CN201193390Y (zh) * 2008-04-17 2009-02-11 上海尚谦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拼装的地板
CN102127956A (zh) * 2010-01-12 2011-07-20 李增清 铺板连接件及铺板连接结构
US20130283710A1 (en) * 2012-04-26 2013-10-31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Connector assemblies for connecting panels, panels with connector assemblie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77323B (zh) 电池容纳组件和具有其的动力电池模组
CN201892363U (zh) 冰箱
CN105813412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EP2493031A1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it
CN105765792A (zh) 装接有端子的电线
CN104652698A (zh) 板材
CN103503198A (zh) 蓄电池用端子部、蓄电池用树脂卷绕端子、其制造方法、具备端子部的蓄电池及搭载了蓄电池的机动车
CN104633432A (zh) 板材
CN104565785A (zh) 板材
CN104652699A (zh) 板材
CN104595683A (zh) 板材
CN104633434A (zh) 板材
CN104633433A (zh) 板材
CN103567280A (zh) 空调前面板的制造方法、空调前面组件和空调壳体
CN104652700A (zh) 板材
CN104675011A (zh) 板材
CN104612322A (zh) 板材
CN204358414U (zh) 板材
CN204370678U (zh) 板材
CN103635050A (zh) 结构体、显示装置、以及结构体的模制方法
CN203839861U (zh) 拼接式中空塑料电缆桥架
CN203605583U (zh) 用于冰箱的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冰箱
CN211469087U (zh) 一种塑料托盘
CN202187515U (zh) 一种扣板拼接结构
CN203681659U (zh) 一种改良的汽车车身转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