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8930A - 航空航天飞碟 - Google Patents

航空航天飞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8930A
CN104608930A CN201410693267.3A CN201410693267A CN104608930A CN 104608930 A CN104608930 A CN 104608930A CN 201410693267 A CN201410693267 A CN 201410693267A CN 104608930 A CN104608930 A CN 104608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ying saucer
cabin body
high voltage
metal electrode
chee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932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6932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0893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608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89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空航天飞碟,包括由飞碟内壳体、外壳体、顶盖(半壳体)三层金属壳体构成,其中每一层壳体由多片金属电极板相互绝缘连接而成。顶盖之上安装驾驶仓,外壳体之下安装绝缘腿,三层金属壳体和驾驶舱通过绝缘中心管通连成一个飞碟整体。外壳体与顶盖之间安装多个高压包发生器,其放电正极、接收负极分别连接在外壳体、顶盖对应电极板上。在内壳体中安装多个电容高压发生器,其放电正极、接收负极分别连接在内壳体、外壳体的对应电极板上。这样三层对应三片电极板构成一个独立发射电磁辐射单元,飞碟通过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得到反向推进动力,当发射电磁辐射单元全部同时开启飞碟产生向上飞升动力,任一方向开启飞碟产生横向飞行动力。

Description

航空航天飞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航天飞碟,具体说是一种依靠发射电磁辐射为动力的飞行器。
背景技术
目前航空航天飞行器飞行动力主要是依靠空气推进动力、氢氦气球、火箭喷射动力实现,据调查研究尚未有公开报道依靠发射电磁辐射为动力的飞行器。利用发射电磁辐射为动力的飞碟同样能够适应航空航天的需要。
发明内容
鉴于上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航空航天飞碟,它是以发射电磁辐射为动力的飞行器——飞碟。飞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空中独立释放电磁辐射的装置,与地球向外空间释放电磁辐射间产生相互排斥作用力,使飞碟脱离地球引力飞向太空的一种飞行器。飞碟在空中通过定向发射电磁辐射得到反向推动力,实现飞碟横向飞行动力以及转向飞行动力。发射电磁辐射为动力的飞行器——飞碟,是利用星球间引斥力原理为动力的飞行器,未来它将成为人类来往于各星球之间的航空航天飞碟。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航空航天飞碟,包括由若干相互绝缘金属电极板组成的飞碟顶盖,位于下部由若干相互绝缘金属电极板组成的饼形外舱体,及位于饼形外舱体内部设置的由若干相互绝缘金属电极板组成的异型饼形内舱体,在飞碟顶盖上部安装有驾驶仓,所述的飞碟顶盖、饼形外舱体和异型饼形内舱体通过绝缘中心管进行支撑连接成一个整体;在所述飞碟顶盖下方与饼形外舱体上方两体之间的绝缘中心管外安装多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其中由每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输出的一条负极导线对应连接飞碟顶盖上的一个金属电极板,由每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输出的一条阳极导线对应连接飞碟饼形外舱体上的一个金属电极板,位于异型饼形内舱体内的绝缘中心管外安装多组“电容高压发生器”,“电容高压发生器”由绝缘壳包裹,由每个“电容高压发生器”通过绝缘壳引出的一条阳极导线对应连接异型饼形内舱体上的一个金属电极板,由每个“电容高压发生器”通过绝缘壳引出的一条阴极导线对应连接饼形外舱体上的一个金属电极板。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飞碟顶盖为伞形,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组成伞形(以下简称为顶盖)。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饼形外舱体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组成饼形金属外壳(以下简称为外舱体)。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异型饼形内舱体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组成带有尖端的异型饼形金属外壳(以下简称为内舱体)。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内、外舱体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构成,且内、 外舱体每一个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彼此相互对应形成一个对称放电极。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伞形飞碟顶盖的每一个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与外舱体和内舱体上的每一个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彼此相互具有对称性安装,形成分别独立的多个放电单元。飞碟设有分别独立的多个放电单元的目的是:当多个放电单元同时开启放电时飞碟可得到向上飞行动力,完成飞碟向上飞行动作;当开启一向放电单元放电工作时飞碟可得到横向飞行动力,完成飞碟横向飞行动作,飞碟设有分别独立的多个放电单元的目的,就是通过飞碟驾驶员在驾驶舱对分别独立的放电单元控放电的操控,实现飞碟向上飞行和横向飞行驾驶飞碟目的。飞碟向下飞行可依靠停放电时的飞碟重力实现。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电容高压发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是:在电容高压发生器内安装有多组电容和多组高压包,用多组电池能源为多组高压包分别供电,通过多组高压包为多组电容并联分别充电,当多组并联电容分别充足电后,通过在电容高压发生器内设置的“电容并串联转换器”,将多组并联充足电的电容通过“电容并串联转换器”转换成串联电路状态,使多组电容通过串联形成较强的高压放电,以达到实现法拉级的放电效果。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电容并串联转换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是:通过在多组并联电容的电路开关各个节点上(见图3)通过安装高压继电器转换开关,通过遥控高压继电器开关将并联多组电容转换成多组电容串联电路,从而通过多组电容串联形成高压放电,这种通过“电容并串联转换器”的装置,在实现“电容高压放电器”提高飞碟放电功率的应用上,目的是实现飞碟释放法拉级大电量效果,这种能够释放法拉级电磁辐射能量的“电容高压发生器”与单纯“高压包高压发生器”放电能量相比较,前者可实现法拉级别的电磁辐射发射功率而后者只能实现微安级的电磁辐射发射功率(指:在我的实验中普通高压包的放电能量),因此使用“电容高压发生器”作为飞碟的核心发射电磁辐射动力能源与之比较能够有效提高飞碟百万倍(1法拉=1000000微法)的电磁辐射发射功率,有利于提高飞碟的飞行速度。自然界的生物电鳗早就在应用着并联为发电细胞电容充电,通过神经控制形成串联高压放电提高放电功率的这种功能。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由设在飞碟内舱体中的“电容高压发生器”输出的阳极导线连接到飞碟内舱体上,其输出的阴极导线连接到飞碟外舱体上,这样在飞碟内、外舱体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高压电晕放电电路;再通过飞碟顶盖下与外舱体之间加装的“高压包高压发生器”其输出的阳极导线连接到外舱体上,其输出的阴极导线连接到飞碟顶盖上,这样在飞碟顶盖与外舱体之间就又形成了一个高压电晕放电电路。这样在这两组高压电晕放电电路中,就使得飞碟外舱体形成了存有高压状态的一个特殊放电极,即飞碟外舱体对于飞碟顶盖来说是放电阳极,对于内舱体来说就是接收阴极。当飞碟由核心的“电容高压发生器” 输出的阳极在飞碟内舱体金属壳上产生法拉级强大电晕放电时,通过飞碟外舱体的接收向飞碟顶盖电晕放电的同时在飞碟外舱体的下圆,由于没有飞碟顶盖的负极接收,就在飞碟外舱体的下圆产生极强的漏电现象,这种在飞碟外舱体的下圆产生极强的漏电现象,就种漏电现象就能够向空间发射强烈的电磁辐射,这种漏电放电同x光产生原理一样漏电放电导致的发射电磁辐射现象。这样由飞碟内舱体阳极发射的强大放电,通过飞碟外舱体的下圆向飞碟下方空间释放出强大的电磁辐射,与地球向上方空间释放的电磁辐射之间产生相斥作用力,从而飞碟就向上产生了飞升动力。而当飞碟内舱体某单元定向向外舱体对应单元一个方向放电时,就在飞碟饼形外舱体的饼沿尖端上就形成定向集中向空间喷射电磁辐射的功能,这种由飞碟外舱饼沿尖端定向向空间喷射电磁辐射的功能与地球空间存在的电磁辐射发射场之间产生斥力,就使飞碟得到反向横向反推进作用力,实现飞碟的横向飞行动力以及转向的飞行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飞碟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容高压发生器”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电容高压发生器”中的“电容并串联转换器”电路原理图;
图4是飞碟整体放电和释放电磁辐射原理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独立单元放电和释放电磁辐射对应电极板示意图;
图6是图1中飞碟异型内舱体三个方向尖端高压放电极示意图;
图7、图8是飞碟异型内舱体多个方向尖端高压放电极结构不同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至图6所述的航空航天飞碟,所述的飞碟由八大部件构成:第一大部件为驾驶舱1;第二大部件为飞碟顶盖3;第三大部件为多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第四大部件为外舱体8;第五大部件为内舱体7;第六大部件为多个“电容高压发生器”5;第七大部件为绝缘中心管4,通过绝缘中心管4对上述六大部件串连连接形成飞碟的飞行工作体;第八大部件为在饼形外舱体8下方安装的飞碟与大地分离的绝缘退10。
飞碟主要由上述八大部件构成并连接成一个飞碟整体。飞碟上使用的所有导线全部采用高压屏蔽电线以防短路的发生。飞碟内供给高压包工作的所有电池均为高能电池(它包括普通高能电池、太阳能充电电池、氢氧燃料电池、核燃料电池等)。
下面将对飞碟八大部件进行分别说明:
一、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仓1安装在飞碟顶盖3上部(见图1),驾驶仓1分布有窗口9,所述驾驶仓1为金属壳体,由于静电屏蔽作用导体的外壳对它的内部起到“保护”作用,使飞碟驾驶仓1内部的驾驶人员不受外部电场的影响得到 保护。飞碟驾驶员在驾驶仓操控飞碟控放电路驾驶飞碟。
二、本发明中,所涉及的飞碟顶盖为伞形3,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20组成伞形(见图1、5),且与飞碟金属壳体驾驶仓1之间绝缘分离,飞碟顶盖3多个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20与来自驾驶仓1下方安装的“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的多条阴极输出导电线分别连接。
三、本发明所涉及的多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布置安装在飞碟顶盖3下和外舱体8上之间的绝缘中心管4的管壁外围(见图1、图4),且固定在绝缘中心管4的管外壁上。
四、本发明所涉及的飞碟外舱体8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9连接组成饼形金属外壳(简称:外舱体)。安装在“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的下方(见图1、图4、图5),固定在中心穿过的绝缘中心管4的管外壁上。饼形外舱体8的电路连线是:其上方“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输出的多条阳极导线和位于飞碟核心的“电容高压发生器”5输出的多条阴极导线分别都对称连接在外舱体19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上。
五、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异型饼形内舱体7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8连接组成带有尖端的异型饼形金属外壳(简称:内舱体)见图6、图7、图8,安装在外舱体8壳内的核心部位(见图1、见图4、见图5),固定在中心穿过的绝缘中心管4的管外壁上。内舱体7的每个金属电极板18电路连线是:其内飞碟核心处安装的多个“电容高压发生器”5输出的多条阳极导线分别对称连接在内舱体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8上。
六、本发明所涉及的多个“电容高压发生器”5(见图1、图2),它是飞碟的心脏是飞碟动力能源的心脏!它由电池、高压包13、电容14、“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见图2)及其线路组成。电容并串联转换的实现方法见电路图(见图3),“电容高压发生器”5由绝缘壳6包裹,安装在飞碟的最核心部位,安装在内舱体7内的核心部位并固定在中心穿过的绝缘中心管4的管外壁上。由“电容高压发生器”5通过绝缘壳6输出的多条阳极导线分别对称连接在内舱体7的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8上。其通过绝缘壳6输出的多条阴极导线分别对称连接在外舱体8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9上。
七、本发明所涉及的通过绝缘中心管4(见图1)进行串连连接上述的七大部件,使飞碟主要七大部件连接成一个飞碟工作部整体。飞碟绝缘中心管4的顶端与驾驶仓1相通并设有飞碟驾驶员进出驾驶舱盖,在绝缘中心管4的底端设飞碟驾驶员进出飞碟的舱底门12,在绝缘中心管4内设置升降电梯便于飞碟驾驶员进出飞碟。在绝缘中心管4内设置进入飞碟舱体内部的维修工作舱门。
八、本发明所涉及的在饼形外舱体8下方安装飞碟与大地分离的绝缘退10(见图1)。
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八大部件构成的飞碟工作原理作进一步 的说明: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飞碟顶盖3为伞形,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20组成伞形(见图1、4、5)。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饼形外舱体8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9组成饼形金属外壳(见图1、2、4、5)。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异型饼形内舱体7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8组成带有尖端的异型饼形金属壳体(见图6)。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内舱体7和外舱体8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8、19构成,且内、外舱体每一个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彼此相互对应形成一个对称放电极(见图5)。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伞形飞碟顶盖3的每一个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20与每一个相互绝缘的内舱金属电极板18和外舱金属电极板19彼此相互具有对称性(见图5)18、19、20的方式安装,形成一个由18、19、20电极板构成的飞碟独立的放电和向飞碟外空间喷射电磁辐射的一个单元(见图5)。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电容高压发生器”5,是采用多个“电容高压发生器5”安装在绝缘壳6内,每一个“电容高压发生器”5对应每一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同时对应每一个独立的单元电极放电板18、19、20相连接。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能够释放强大电力能源的“电容高压发生器”5装置是处于飞碟内舱体之中的核心部位,固定在中心穿过的绝缘中心管4的管外壁上。“电容高压发生器”5的电路组成是:在“电容高压发生器”5内安装有多组电容14和多组高压包13,通过电池能源为多组高压包13分别供电,通过多组高压包13为多组电容14并联分别充电(见图2),当多组并联电容14分别充足电后,通过在“电容高压发生器”5内设置的“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见图2),将多组并联充足电的电容14通过“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转换成串联电路状态,使多组电容通过串联形成较强的高压电在正、负电极板之间电晕放电,这种“电容高压发生器”通过并联为电容充电串联放电的“电容高压发生器”装置能够实现强大法拉级的电晕放电功率。研制能够释放强大法拉级电晕放电功率“电容高压发生器”装置的关键技术在于,安装在“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中的高压继电器开关电压的承载能力,即承受多高电压的高压继电器的研发。试想如果能够研制出承受1000万伏高电压的高压继电器,实现电容并串联转换释放的法拉极电量将是惊人的巨大电磁辐射能量的释放,那时人类飞碟飞天之梦将指日可待!目前由于人类没有对超高压继电器的理性需求,高压继电器还仅处于仅能承载几万伏高压电的现状。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工作原理是通过与多组并联的电容连接,且多组并联的电容两端转换节点上分别连接高压继电器和高压继电器控制的双联触点与线路连接,通过遥控高压继电器将并联多组电容转换成 多组串联形成的高压放电(见图3)。当多组电容充电过程时,各电容之间为并联;当多组电容充电完成后,通过遥控控制高压继电器工作,使多组并联电容电路转换为串联高压放电电路(如图3所示)。从而通过多组电容串联形成高压放电,这种通过“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的装置,在实现“电容高压放电器”提高飞碟放电功率的应用上,目的是实现飞碟释放法拉级大电量放电效果,这种能够释放法拉级电磁辐射能量的“电容高压发生器”与单纯“高压包高压发生器”放电能量相比较,前者可实现法拉级别的电磁辐射发射功率而后者只能实现微安级的电磁辐射发射功率(指我的实验中普通高压包的放电能量),因此使用“电容高压发生器”作为飞碟的核心发射电磁辐射动力能源与之比较能够有效提高飞碟百万倍(1法拉=1000000微法)的电磁辐射发射功率(与我试验的放电量比较),有利于提高飞碟的飞行速度。自然界的生物电鳗早就在应用着并联为发电细胞电容充电,通过神经控制形成串联高压放电提高放电功率的这种功能。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飞碟喷射强大电磁辐射能量功能的实现原理是:由设在飞碟内舱体中的“电容高压发生器”2输出的阳极导线连接到飞碟内舱体7上,其输出的阴极导线连接到飞碟外舱体8上,这样在飞碟内舱体7和外舱体8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高压电晕放电电路;再通过飞碟顶盖3下与外舱体8之间加装的“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其输出的阳极导线连接到外舱体8上,其输出的阴极导线连接到飞碟顶盖3上,这样在飞碟顶盖3与外舱体8之间就又形成了一个高压电晕放电电路。这样在这两组高压电晕放电电路中,就使得飞碟外舱体8形成了存有高压电状态的一个特殊放电极。本发明的飞碟由顶盖3、内舱体7和外舱体8形成三层放电电路的两极板之间都保持电晕放电的间距(不能击穿放电),核心的内舱体7高压阳极电晕放电,通过外舱体8接收极阴极的引导,使核心的内舱体7高压阳极放电能量施加在外舱体8上,由于外舱体8已经通过与飞碟顶盖3之间再增设的一个大于地表截止电压的高压状态,因此由核心内舱体7阳极放出的高压电能当施加在外舱体8上时,由于壳体8上已经存在着一个大于地表空间截止电压的高压电,所以核心的内舱体7阳极放出的高压电能量就能够通过外舱体8的下半圆向地面空间释放高压电能,也可称为漏电放电,这是一种如同x光一样漏电放电发射电磁辐射的现象。即飞碟外舱体8对于飞碟顶盖3来说是放电阳极,对于内舱体7来说就是接收阴极。当飞碟由核心的“电容高压发生器”5输出的阳极在飞碟内舱体7金属壳上产生法拉级强大电晕放电对,通过飞碟外舱体8的接收向飞碟顶盖3电晕放电的同时在飞碟外舱体8的下圆,由于没有飞碟顶盖3的负极接收,就在飞碟外舱体8的下圆产生极强的漏电现象,这种在飞碟外舱体8的下圆产生极强的漏电现象,就种漏电现象就能够向空间发射强烈的电磁辐射,这种漏电放电同x光产生原理一样漏电放电导致的发射电磁辐射现象。外舱体8的上半圆为与飞碟顶盖3(半壳体)正常高压电晕放电阴极接收回路,这个回路 是保持”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能够正常工作的电路,这种通过饼形外舱体8的下半圆向地面空间释放高压电能就形成了飞碟向地面空间发射电磁辐射的功能,这样由飞碟内舱体7阳极发射的强大放电,通过飞碟外舱体8的下圆向飞碟下方空间释放出强大的电磁辐射16,与地球向上方空间释放的电磁辐射17之间产生相斥作用力,从而飞碟就向上产生了飞升动力。即:当同时开启所有放电单元时,由飞碟内舱体阳极发射的强大放电,通过飞碟外舱体8的下圆向飞碟下方空间释放出强大的电磁辐射,与地球向上方空间释放的电磁辐射之间产生相斥作用力,从而飞碟就向上产生了飞升动力。
本发明中,所述航空航天飞碟的横向飞行功能和转向飞行功能的实现方式是:异型饼形内舱体7设计为尖端状高压放电的阳极,为了实现飞碟的转向和横向飞行多个方向的功能,将飞碟核心的异型饼形内舱体7高压放电阳极设计为尖端状,本实施例具有三个方向相互彼此绝缘的尖端状放电阳极(见图6)。飞碟实现横向飞行以及转向功能的原理是,当核心异型饼形内舱体7高压放电阳极尖端定向向飞碟金属外壳8饼形阴极电晕放电时,在飞碟金属外壳8饼形的饼沿尖端上也将产生定向集中尖端释放电磁辐射的功能,这个通过内舱体7的尖端放电透过飞碟饼形体金属外壳8的饼沿阴极尖端形成的定向集中向外空间漏放电释放电磁辐射的功能,就实现了飞碟定向向飞碟外空间喷射电磁辐射的功能,这种飞碟定向向空间喷射电磁辐射的功能与地球空间存在的电磁辐射发射场之间产生斥力,就能够使飞碟得到反向横向反推进作用力,相当于火箭喷射得到反推进作用力,只区别于飞碟是通过喷射电磁辐射得到的反推进作用力。本实施例得到三个方向喷射电磁辐射反方向的推进作用力。实现飞碟的横向飞行动力以及转向的飞行动力。飞碟设有分别独立的多个放电单元的目的,就是通过飞碟驾驶员在驾驶舱对分别独立的放电单元控放电的操控,实现飞碟向上飞行和向横向各个方向驾驶飞碟飞行目的。飞碟向下飞行可依靠停放电时的飞碟重力实现。
本发明的每一个“电容高压发生器”5和每一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与飞碟金属电极板18、19、20构成一个放电单元,利用每个放电单元控放电工作状态通过飞碟驾驶员在驾驶室统一协调操控飞碟的飞行姿态。飞碟设有分别独立的多个放电单元的目的就是:当飞碟所有放电单元同时开启放电时飞碟可得到向上飞行动力,完成飞碟向上飞行动作。当开启其中任一方向单元放电释放电磁辐射工作时,飞碟将得到定向反向推进动力,实现飞碟横向飞行动作以及转向的飞行动作。
本发明中,所涉及供给“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和“电容高压发生器”5中高压包工作的所有电池均为高能电池(它包括普通高能电池、太阳能充电电池、氢氧燃料电池、核燃料电池等)。
本发明所涉及的在饼形外舱体8下方安装飞碟与大地分离的绝缘退10(见图1),目的是当飞碟放电工作时,能够使飞碟成为空中独立的放电体。
见图7给出了与图6不同的实施例,它是在核心的异型饼形内舱体7高压放电阳极的四个方向设置相互彼此绝缘的尖端放电极。通过尖端放电极向四个方向喷射电磁辐射,可得到飞碟四个反方向的推进作用力。
见图8给出与图7不同的实施例。它是在核心的异型饼形内舱体7高压放电阳极的七个方向设置相互彼此绝缘的尖端放电极。通过尖端放电极向七个方向喷射电磁辐射,可得到飞碟七个反方向的推进作用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空航天飞碟,包括由多个相互绝缘金属板构成的飞碟顶盖,及由多个相互绝缘金属板构成的饼形外舱体和异型饼形内舱体,在飞碟顶盖上部安装飞碟驾驶舱,飞碟驾驶舱、顶盖、飞碟内舱、飞碟外舱通过绝缘中心管连接成一个整体,飞碟外舱体下方设与大地绝缘的着陆腿。飞碟顶盖下与外舱体之上绝缘中心管外壁上安装多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该“高压包高压发生器”的多条正、负极导线分别连接飞碟顶盖(负)和飞碟外舱体(正)相互绝缘连接的金属电极板上,在飞碟内舱体中核心部位的绝缘中心管上安装多组“电容高压发生器”,该“电容高压发生器”通过绝缘壳包裹,由“电容高压发生器”通过绝缘壳输出的多条电容正、负极导电线分别连接到飞碟内舱体(正)和飞碟外舱体(负)相互绝缘连接的各个对称的金属电极板上。当内舱体高压放电阳极各单元整体向外舱体阴极电晕放电时,通过处于高压状态的飞碟外舱体的下圆向地面喷射电磁辐射,与大地向上发射的电磁辐射能量间产生相斥作用力,使飞碟得到反推进升空动力。当内舱体高压放电阳极任一向单元向外舱体阴极电晕放电时,通过处于高压状态的飞碟外壳饼沿的尖端处向空间喷射电磁辐射,与地球空间存在的电磁辐射场之间产生反作用力,飞碟飞行时由于飞碟是通过不断充放电原理实现的释放电磁辐射进行工作的飞行器,因此飞碟飞行时外在表现为间歇式脉冲飞行动作,飞碟飞行时电容充电以秒充瞬间来完成,因此飞碟可递增加速度飞行。
通过飞碟驾驶员控制每一个单元放电的关闭和开启,控制单元释放电磁辐射的发生。当同时开启所有放电单元放电工作时,飞碟向上腾空起飞;当开启其中任一方向单元放电释放电磁辐射工作时,飞碟将得到定向反向推进动力,实现飞碟横向飞行动作以及转向的飞行动作。当飞碟升空飞行存在强大动能时可关闭释放电磁辐射的开关,飞碟将在惯性力的作用下节能飞行。飞碟向下飞行时可借助关闭飞碟放电单元的开关依靠飞碟重力向下飞行。由于飞碟是依靠释放电磁辐射的飞行器,飞碟横向飞行时表现为直角、锐角、钝角的飞行动作,从而能够实现转向的飞行动作,飞碟转弯时不会像飞机一样迂回转弯。当飞碟靠惯性力飞行时飞碟无电光显现,飞碟外壳释放电磁辐射工作时呈现电光状态。随着飞碟释放电磁辐射能量大小的变化光的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飞碟靠惯性 力飞行时飞碟无电光显现,而当飞碟放电工作飞行时它将是一个电光飞行球。
本发明的航空航天飞碟的理论基础:
根据本专利发明人著《21世纪物理学研究新视野》一书的新思想,本发明人认为我们宇宙中的物质不应当只存在万有引力,如果我们宇宙中的物质仅仅存在物质间的万有引力,那么我们宇宙中的物质将会凝结成一个点,目前对物质间只存在万有引力的理论认识与分布在宇宙中各自独立的星球客观事实不相符。本发明人认为物质间(星球间)不仅存在着万有引力同时还存在着物质间的万有斥力,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应当与物质间的万有斥力对立统一存在。
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应对立统一存在的观点认为:星球间相互吸收着对方发出的电磁辐射能量构成引力,同时星球间互相发射强电磁辐射的对抗力构成了星球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力,星球都处在引力和斥力平衡间距的自然规律中。
地球、太阳所有星球都向外太空发射着电磁辐射,放射性物质在地磁环境中相对显现出放射性,同样地球这个近似大铁球(地球97.13%八大元素构成铁元素含量较大约占地球总重量5%)在宇宙真空环境中也同样相对显现着放射性,太阳发射的电磁辐射是阳光,地球发射的电磁辐射是不可见地光,地球发射的地光由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不被我们人类肉眼所感知,地球发射的电磁辐射地光只有在地震较强烈时我们人类才能够用肉眼看到这种地光的存在,地球不断的向外太空持续发射着这种带有地球特征的不可见电磁辐射地光。地磁场就是地球物质向外太空发射这种电磁辐射形成的,地球物质发出的这种电磁辐射充满着我们的地表空间形成地磁场。地球外空间出现的地磁层是由于地球向外太空发射的这种电磁辐射与来自太空入侵地球(太阳和其它星球向地球发射的电磁辐射)的电磁辐射撞击而形成的。星球间电磁辐射撞击对抗区域就形成了保护地球的地磁层,这就是地球外空间存在地磁层的原因,这种电磁对抗作用力也是太阳风不论多强只能把地磁层压缩的很薄也不能直接侵入地表的本质原因。这种阳光、地光都是星球物质发出的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辐射如同放射性物质发出的放射性一样是相同电磁辐射属性,可称为放射性直线(或称直流)电磁辐射,地球物质发出的这种放射性直线(直流)电磁辐射充满着地磁场空间,并由地球物质发出直射向地外空间,地球物质发出这个电磁辐射场就是地磁场,地球物质发出这个电磁辐射场是地球的大地磁场,不同于较小的地球具有N、S极性特点的艾伦辐射区小地磁场。
地球物质发出的这种地球特征的电磁辐射存在着发射电压值,这个电压值是由地球物质元素构成所决定的,估计接近在2000伏左右,在地球自然环境中当测试静电时只要静电显现都在2000伏之上。地表空间充赤着这个2000伏左右的截止电压,难怪存在着自然条件中不能观测到1伏——100伏低压静电的现象,这就是在地表空间自然环境中由于存在着2000伏左右的空间截止电压,因此无法在自然条件下观测到低于2000伏的低压静电,因为只有大于地表空间存在 2000伏截止电压强度时的静电才能够显现出静电的存在,这就是静电只要发现都在2000伏之上的根本原因。这一点的认知对于人类研制飞碟至关重要!因为低于地表这个截止电压的放电飞行器是不能向空间释放电磁辐射的。如同放射性物质在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放射电磁辐射的电压是远大于地球表面截止电压的电磁能量,从而放射性物质在地球自然环境中才能够显现出放射性的现象。
人类研究飞碟的理论基础就是:利用地球向外太空发射电磁辐射的自然特性,在地表空间(飞碟绝缘腿与大地分离)人工同样制造出一个具有独立可控发射电磁辐射的装置——飞碟(把飞碟可比喻成小太阳),当这个飞碟不发射电磁辐射时被地球引力所吸引,当这个飞碟(小太阳)发射电磁辐射时就与地球向外空间发射的电磁辐射之间产生相互排斥作用力,使这个释放电磁辐射的飞行器——飞碟,被地球发射的电磁辐射斥离飞向太空,相当于星球之间近距相斥效应,即相当于太阳与地球间彼此释放电磁辐射对抗力产生的星球间相斥效应作用力。
上述飞碟基础理论观点,请参考本专利发明人发表的《21世纪物理学研究新视野》一书的重大启示,论文见《科技创新导报》总第70期.2007年.34期.169~172页,中的有关论述。
本专利发明人飞碟研究视频见:百度视频搜索“周江华飞碟研究”。

Claims (8)

1.一种航空航天飞碟,其特征是,包括由若干相互绝缘金属电极板(20)组成的飞碟顶盖(3),位于下部由若干相互绝缘金属电极板(19)组成的饼形外舱体(8),及位于饼形外舱体(8)内部设置的由若干相互绝缘金属电极板(18)组成的异型饼形内舱体(7),在飞碟顶盖上部安装有驾驶仓(1),所述的飞碟顶盖(3)、饼形外舱体(8)和异型饼形内舱体(7)通过绝缘中心管(4)进行支撑连接成一个整体;在所述飞碟顶盖(3)下方与饼形外舱体(8)上方两体之间的绝缘中心管(4)外安装多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其中由每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输出的一条负极导线对应连接飞碟顶盖(3)上的一个金属电极板(20),由每个“高压包高压发生器”(2)输出的一条阳极导线对应连接飞碟饼形外舱体(8)上的一个金属电极板(19),位于异型饼形内舱体(7)内的绝缘中心管(4)外安装多组“电容高压发生器”(5),“电容高压发生器”(5)由绝缘壳(6)包裹,由每个“电容高压发生器”(5)通过绝缘壳(6)引出的一条阳极导线对应连接异型饼形内舱体(7)上的一个金属电极板(18),由每个“电容高压发生器”(5)通过绝缘壳(6)引出的一条阴极导线对应连接饼形外舱体(8)上的一个金属电极板(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航天飞碟,其特征是,所述的飞碟顶盖(3)为伞形,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20)组成伞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航天飞碟,其特征是,所述的饼形外舱体(8)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9)组成饼形金属外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航天飞碟,其特征是,所述的异型饼形内舱体(7)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8)组成带有尖端的异型饼形金属外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航天飞碟,其特征是,其中内、外舱体(7)(8)由若干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8)(19)构成,且内、外舱体(7)(8)每一个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8)(19)彼此相互对应形成一个对称放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航天飞碟,其特征是,所述的伞形飞碟顶盖(3)的每一个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20),与外舱体(8)和内舱体(7)上的每一个相互绝缘的金属电极板(18)(19),彼此相互具有对称性安装,形成(18)(19)(20)为同一放电单元,与其它放电单元构成分别独立的多个放电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航天飞碟,其特征是,所述的“电容高压发生器”(5),包括在电容高压发生器(5)内安装有多组电容(14)和多组高压包高压发生器(13),由多组电池能源为多组高压包高压发生器(13)分别供电,通过多组高压包高压发生器(13)为多组电容(14)并联分别充电,当多组并联电容(14)分别充足电后,通过在电容高压发生器(5)内设置的“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将多组并联充足电的电容通过“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转换成串联电路状态,使多组电容(14)通过串联形成较强的法拉级高压放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航天飞碟,其特征是,所述的“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包括在多组并联电容(14)的电路开关各个节点上,安装高压继电器转换开关,通过遥控高压继电器开关将并联多组电容(14)转换成多组电容(14)串联电路,通过多组电容(14)串联形成高压放电,通过“电容并串联转换器”(15)的装置构成用于提高飞碟放电功率的“电容高压放电器”(5)。
CN201410693267.3A 2014-11-20 2014-11-20 航空航天飞碟 Pending CN1046089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93267.3A CN104608930A (zh) 2014-11-20 2014-11-20 航空航天飞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93267.3A CN104608930A (zh) 2014-11-20 2014-11-20 航空航天飞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8930A true CN104608930A (zh) 2015-05-13

Family

ID=53143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93267.3A Pending CN104608930A (zh) 2014-11-20 2014-11-20 航空航天飞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0893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8200B2 (en) UAV hybrid power systems and methods
Chittoor et al. A review on UAV wireless charging: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charging techniques and standards
CA2993945C (en) Collecting ionic energy from the atmosphere
US7478712B2 (en) Energy collection
CA2953654C (en) Energy collection
CN109256839A (zh) 一种非姿态稳定型航天器系统能源获取方法
CN206141833U (zh) 无人飞行系统
CN106672268A (zh) 基于能量转换的航天器电位主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4608930A (zh) 航空航天飞碟
CN107919810B (zh) 一种飞行器静电防护和收集利用系统
CN105071545A (zh) 一种量子物理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7994951U (zh) 一种飞行器静电防护和收集利用系统
CN106314806A (zh) 一种无人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7437283U (zh) 一种适用于微电推力器的一体封装结构
RU2476351C1 (ru)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с вертикальным взлетом и посадкой
Guizani Low energy system proposal for UAV applications using flexible solar cells
CN111038740A (zh) 一种超导电磁场球体反重力推进装置
CA2610998A1 (en) Electro pressure differential flying device
CN110857151A (zh) 一种水银球体反重力推进装置
JP3184969U (ja) 大気中の静電気エネルギーを貯蔵するための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
CN113619786A (zh) 基于静电力的微型飞行器驱动装置及无人机
CN113772103A (zh) 一种电磁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Beach Overview of NASA power technologies for space and aero applications
RU2010110563A (ru) Электростатический способ создания силы тяги в вакууме и полевой двигатель для космического и лет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ов
CN109873482A (zh) 一种无人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