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97613B - 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97613B
CN104597613B CN201510003452.XA CN201510003452A CN104597613B CN 104597613 B CN104597613 B CN 104597613B CN 201510003452 A CN201510003452 A CN 201510003452A CN 104597613 B CN104597613 B CN 1045976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junction
magnetic part
groove
perforate
assemb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34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97613A (zh
Inventor
纪宜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sda Suzhou Co Ltd
Qis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Qisda Suzhou Co Ltd
Qis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sda Suzhou Co Ltd, Qisda Corp filed Critical Qisda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0345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976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97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7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97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76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2Optical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justing optical elements during the assembly of optical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该组装装置包括:第一元件,具有中空部,还具有第一开孔;第二元件,外表面上具有凹槽;第三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元件上且位于该凹槽处,且具有第一结合件;第二结合件,与该第一结合件配合;组装前该第三元件通过第一固定元件可分离地固定于该凹槽内,且该第三元件未突出于该第二元件的该外表面;再将该第二元件套设于该第一元件的该中空部中,且该第一结合件与该第一开孔对位后,将第二结合件穿过该第一开孔以与该第一结合件结合,再提供一作用力使该第三元件与该第一固定元件分离,以使该第三元件至少部分突出于该第二元件的该外表面。组装过程中可避免第三元件与第一元件干涉碰撞,利于组装良率的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镜头组装的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组装装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组装装置100包括第一元件110、第二元件120、第三元件130。第一元件110具有复数个开孔111;第二元件120的外表面121具有一凹槽;第三元件130容置在该凹槽内,由于在组装完成后,第三元件130会有部分容置在开孔111中或者会部分突出于开孔111,,以满足第三元件130对于高度方面的工作要求,所以一般在组装之前就会确定好第三元件130的高度,例如如图1所示,第三元件130在组装前其上表面就会高于第二元件120的外表面121,这样沿方向A将第一元件110组装于第三元件130上时,就会引起第一元件110与第三元件130在图1中B处发生干涉碰撞,若碰撞后强行组装,第三元件130会继续与第一元件110的内表面持续碰撞摩擦直至组装完成,假设第三元件130比较敏感易坏的话,例如光学传感器,就会导致第三元件130的损坏,从而引起组装良率的下降。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可以用于镜头组装,以解决现有技术在组装过程中元件之间干涉碰撞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装置,组装装置用于镜头组装,组装装置包括:
第一元件,第一元件具有中空部,且第一元件上具有第一开孔;
第二元件,第二元件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
第三元件,第三元件设置于第二元件上且位于该凹槽处,且第三元件上具有第一结合件;
第二结合件,用以与第一结合件配合;
其中,当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未组装时,第三元件通过第一固定元件可分离地固定于第二元件的该凹槽内,且第三元件未突出于该第二元件的该外表面;当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时,将第二元件套设于第一元件的中空部中,且第一结合件与第一开孔对位后,将第二结合件穿过第一开孔以与第一结合件结合,再提供一作用力使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的通过第一固定元件与第三元件结合的结合部位分离,以使第三元件至少部分突出于第二元件的外表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固定元件为黏性件,第三元件通过黏性件粘贴固定于该凹槽内;或者第一固定元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固定设置于该第二元件上,该第二磁性件固定设置于第三元件上,第三元件通过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第一磁吸力固定于该凹槽内。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结合件为具有内螺纹结构的柱体,第二结合件具有外螺纹结构,当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外螺纹结构与内螺纹结构的结合力,并施加第一拉力于第二结合件使第三元件与结合部位分离;或者,第一结合件具有第三磁性件,第二结合件具有第四磁性件,当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之间的第二磁吸力,并施加第二拉力于第二结合件使第三元件与结合部位分离;或者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的其中之一具有卡勾,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的其中之另一具有卡孔,当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卡勾与卡孔之间的卡合力,并施加第三拉力于第二结合件使第三元件与结合部位分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元件为镜头套筒,第二元件为镜头本体,第三元件为光学传感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元件还具有第二开孔,当第三元件与结合部位分离后,第三元件至少部分突出第二元件的外表面,且第三元件突出于第二元件的外表面的突出部分容置在第二开孔内且未突出第一元件的外表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组装方法,用于组装装置的组装,组装装置包括:第一元件,第一元件具有中空部,且第一元件上具有第一开孔;第二元件,第二元件的外表面具有凹槽;第三元件,第三元件设置于第二元件上且位于凹槽处,且第三元件上具有第一结合件;以及第二结合件,用以与第一结合件配合;其中组装方法包括:
步骤S301,利用第一固定元件将第三元件可分离地固定于第二元件的凹槽内,且第三元件未突出于第二元件的外表面;
步骤S302,将第二元件套设于第一元件的该中空部中,并使第一结合件与第一开孔对位;
步骤S303,将第二结合件穿过第一开孔以与第一结合件结合,并提供一作用力使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的通过第一固定元件与第三元件结合的结合部位分离,以使第三元件至少部分突出于第二元件的外表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固定元件为黏性件,第三元件通过黏性件粘贴固定于该凹槽内;或者第一固定元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固定设置于该第二元件上,该第二磁性件固定设置于第三元件上,第三元件通过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第一磁吸力固定于该凹槽内。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结合件为具有内螺纹结构的柱体,第二结合件具有外螺纹结构,当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外螺纹结构与内螺纹结构的结合力,并施加第一拉力于第二结合件使第三元件与结合部位分离;或者,第一结合件具有第三磁性件,第二结合件具有第四磁性件,当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之间的第二磁吸力,并施加第二拉力于第二结合件使第三元件与结合部位分离;或者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的其中之一具有卡勾,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的其中之另一具有卡孔,当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卡勾与卡孔之间的卡合力,并施加第三拉力于第二结合件使第三元件与结合部位分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元件为镜头套筒,第二元件为镜头本体,第三元件为光学传感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元件还具有第二开孔,当第三元件与结合部位分离后,第三元件至少部分突出第二元件的外表面,且第三元件突出于第二元件的外表面的突出部分容置在第二开孔内且未突出第一元件的外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组装前先将需要保护的或可能导致干涉的元件固定在容置凹槽内,以使元件的上表面不会突出于凹槽外,这样就可以预防在组装时这一元件与其它元件之间发生干涉碰撞,组装完成后再利用其它结合件将这一元件从凹槽上分离并至少部分突出于凹槽外,以使其能够满足工作高度的需求,从而有利于组装良率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组装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组装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组装装置对位完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组装装置分离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结合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结合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c为本发明结合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
100、200-组装装置;212-第二开孔;
300-组装方法;221-外表面;
110、210-第一元件;222-第二元件的凹槽
120、220-第二元件;223-第一固定元件;
130、230-第三元件;231、2311、2312、2313-第一结合
111-开孔;件;
211-第一开孔;232、2321、2322、2323-第二结合件;F-作用力;
A-方向;F1-第一拉力;
B-干涉位置;F2-第二拉力;
C-工作位置;F3-第三拉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图2为本发明组装装置示意图,请参照图2,组装装置200包括第一元件210、第二元件220、第三元件230以及第二结合件232。其中,第一元件210为中空结构,并且具有第一开孔211,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210还具有第二开孔212,在第一元件210与第二元件220组装后第三元件230可以通过第二开孔212部分伸出。当然,本发明并不以上述为限,例如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三元件230组装后不需要伸出,则不需要第二开孔212。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具有凹槽222,凹槽222内具有第一固定元件223,第一固定元件223的位置不做限定,例如凹槽222的底面、侧面均可。第三元件230设置于第二元件220上且位于凹槽222处,第三元件230上设有第一结合件231,第一结合件231用以与第二结合件232配合。
具体的组装过程请参照图2-图4。
当该第一元件210与该第二元件220未组装时,亦即在进行组装之前,先利用第一固定元件223将第三元件230可分离地固定在第二元件220的凹槽222处,例如固定于凹槽222的底部,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并不排除凹槽222内还设置有其他元件的情形。如图2所示,上述可分离地固定的意思即为第三元件230与第二元件220的固定状态为暂时的,其可于需要的时候实行分离,这里可分离地固定的优点在于在后续的分离动作中,可以不需要过大的作用力就可以实现分离,也不会出现分离困难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元件223可以是黏性件,该黏性件黏性较弱,优选的剥离黏合力范围为10N/mm-20N/mm,具体的上述黏性件例如为胶带,或是其他一些具有粘性的胶材。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元件例如可包括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固定设置在第二元件220上,第二磁性件固定设置在第三元件230上,通过两者之间的第一磁吸力作用,以将第三元件230上固定在第二元件220的凹槽222内。举例而言,第一磁性件例如为永磁体,对应的第二磁性件例如为由铁元素构成的元件,两者相互吸引形成第一磁吸力。
通过上述第一固定元件223的作用,第三元件230被暂时地固定在第二元件220的凹槽222处。为方便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三元件230被暂时固定在凹槽222底部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三元件230被暂时固定在凹槽222底部,且第三元件230未突出于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即第三元件230的上表面会低于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此种情况下,将第一元件210沿方向A组装于第二元件220上时,第一元件210与第三元件230就不会发生干涉碰撞,即可以达到保护第三元件230的目的。如图2所示,第一元件210与第二元件220完成组装后,第二元件220以及第三元件230即套设在第一元件210的中空部内。
另外,由于第三元件需要满足工作高度的需求,所以在第一元件210与第二元件220组装完成后,还需要对第三元件230与第二元件220进行分离,继而可以引导第三元件230至其合适的工作高度。如图3所示,具体的分离步骤例如如下:在第一元件210与第二元件220完成套设的动作之后,还需要对第一开孔211与第一结合件231进行对位,以便于后续第二结合件232能够顺利穿过第一开孔211,进而与第一结合件231结合;当第一结合件231与第二结合件232结合之后,对第二结合件232施加一作用力F,使得第三元件230与第二元件220的通过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结合的结合部位分离,定义上述结合部位仅为方便说明第三元件230与第二元件220如何分离而已,即分离可能是发生在第三元件230与第一固定元件223之间亦或是第二元件220与第一固定元件223之间。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若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二元件220之间的结合力大于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之间的结合力,此情形下,施加一作用力F之后,分离会发生在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的结合处,而第一固定元件223依然固定在第二元件220的凹槽222上;另一实施方式方式中,若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二元件220之间的结合力小于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之间的结合力,此情形下,被分离的则可能为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二元件220,第一固定元件223依然固定在第三元件230上。
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述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之间发生分离为例进行说明,第三元件230的本体与第一固定元件223之间例如还具有其他元件,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结合件23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结合件231也可以设置在第三元件230的本体远离该第一固定元件223的一侧。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之间的分离即发生在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一结合件231之间,施加的作用力F会向上带起第三元件230至一高度,以满足第三元件230在高度方面的工作要求。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中工作位置C所示,第三元件230有部分结构会突出于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突出的这些部分容置在第二开孔212内,但是这些突出部分没有突出于第一元件210的外表面,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后续使用完成组装后的组装装置200时也不会对第三元件230造成损坏。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如果在组装装置200后续使用中,不会碰触到第三元件230或者很少会触碰到,突出的这些部分也可以突出于第一元件210的外表面。
上述的第一结合件231、第二结合件232的结合方式不作限制,结合方式的几种举例请参照图5a-5c。例如: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a中所示的螺纹结合,第一结合件2311包括铁片以及具有一内螺纹的柱体,上述具有内螺纹的柱体形成于铁片上,铁片设置于第三元件230邻近凹槽222底部的一侧,且对应的,在第三元件230的本体上还开设有开孔以供第一结合件2311与第二结合件2321结合;第二结合件2321具有外螺纹结构,两者通过螺纹之间的结合力结合,再施加第一拉力F1于第二结合件2321上,从而达到分离第二元件220与第三元件230的目的。或者,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b中所示的磁吸结合,第一结合件2312具有第三磁性件,第二结合件2322具有第四磁性件,两者通过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之间的第二磁吸力进行磁吸结合,举例而言,第三磁性件例如为永磁体,对应的第四磁性件例如为由铁元素构成的元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第一固定元件223具有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的情况,第二磁吸力就需要大于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对于第三磁性件的磁吸力作用,以此保证第一结合件2312、第二结合件2322不会被分开,能够保持稳定的结合,磁吸结合后再对第二结合件2322施加第二拉力F2,对第二元件220与第三元件230进行分离。或者,再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图5c所示的卡合结合,图中以第二结合件2323有一凸起、第一结合件2313有一凹槽为例,两者卡合之后,再施加第三拉力F3于第二结合件2323上以此分离第二元件220与第三元件230,上述凸起、凹槽的位置不作限定,只需保证第一结合件2313与第二结合件2323能够稳定结合即可。
上述的组装装置200可用于镜头的组装。例如,第一元件210为镜头套筒,第二元件220为镜头本体,第三元件230为光学传感器,如果按照上述组装过程进行组装,就可以避免第三元件230即光学传感器的损坏,再根据光学传感器的工作特性,确定组装后第三元件230与第一元件210的相对位置。
图6为本发明组装方法的流程图,请参照图6,组装装置200包括第一元件210、第二元件220、第三元件230以及第二结合件232。其中,第一元件210为中空结构,并且具有第一开孔211,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210还具有第二开孔212,在第一元件210与第二元件220组装后第三元件230可以通过第二开孔212部分伸出。当然,本发明并不以上述为限,例如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三元件230组装后不需要伸出,则不需要第二开孔212。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具有凹槽222,凹槽222内具有第一固定元件223,第一固定元件223的位置不做限定,例如凹槽222的底面、侧面均可。第三元件230设置于第二元件220上且位于凹槽222处,第三元件230上设有第一结合件231,第一结合件231用以与第二结合件232配合。
具体的组装方法30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先利用第一固定元件223将第三元件230可分离地固定于凹槽内,并且第三元件230未突出于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
步骤S302,再将第二元件220套设于第一元件210的中空部中,并使第一结合件231与第一开孔211对位;
步骤S303,最后将第二结合件232穿过第一开孔211与第一结合件231结合,并提供一作用力F使得第三元件230与第二元件220的通过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结合的结合部位分离,这样第三元件230至少部分会突出于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
在步骤S301中,上述可分离地固定的意思即为第三元件230与第二元件220的固定状态为暂时的,其可于需要的时候实行分离,这里可分离地固定的优点在于在后续的分离动作中,可以不需要过大的作用力就可以实现分离,也不会出现分离困难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元件223可以是黏性件,该黏性件黏性较弱,优选的剥离黏合力范围为10N/mm-20N/mm,具体的上述黏性件例如为胶带,或是其他一些具有粘性的胶材。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元件例如可包括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固定设置在第二元件220上,第二磁性件固定设置在第三元件230上,通过两者之间的第一磁吸力作用,以将第三元件230上固定在第二元件220的凹槽222内。举例而言,第一磁性件例如为永磁体,对应的第二磁性件例如为由铁元素构成的元件,两者相互吸引形成第一磁吸力。通过上述第一固定元件223的作用,第三元件230被暂时地固定在第二元件220的凹槽222处。为方便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三元件230被暂时固定在凹槽222的底部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三元件230被暂时固定在凹槽222的底部,且第三元件230未突出于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即第三元件230的上表面会低于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此种情况下,将第一元件210沿方向A组装于第二元件220上时,第一元件210与第三元件230就不会发生干涉碰撞,即可以达到保护第三元件230的目的。如图2所示,第一元件210与第二元件220完成组装后,第二元件220以及第三元件230即套设在第一元件210的中空部内。
在步骤S302中,由于第三元件需要满足工作高度的需求,所以在第一元件210与第二元件220组装完成后,还需要对第三元件230与第二元件220进行分离,继而可以引导第三元件230至其合适的工作高度。如图3所示,具体的分离步骤例如如下: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完成套设的动作之后,还需要对第一开孔211与第一结合件231进行对位,以便于后续第二结合件232能够顺利穿过第一开孔211,进而与第一结合件231结合;当第一结合件231与第二结合件232结合之后,对第二结合件232施加一作用力F,使得第三元件230与第二元件220的通过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结合的结合部位分离,定义上述结合部位仅为方便说明第三元件230与第二元件220如何分离而已,即分离可能是发生在第三元件230与第一固定元件223之间亦或是第二元件220与第一固定元件223之间。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若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二元件220之间的结合力大于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之间的结合力,则施加一作用力F之后,分离会发生在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的结合处,而第一固定元件223依然固定在第二元件220的凹槽222上;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被分离的也可以为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二元件220,第一固定元件223依然固定在第三元件230上,此情形下,将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20之间的结合部视为上述的结合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述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之间发生分离为例进行说明,第三元件230与第一固定元件223之间例如具有其他元件,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结合件231,另一实施方式方式中,若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二元件220之间的结合力小于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三元件230之间的结合力,此情形下,被分离的则可能为第一固定元件223与第二元件220,第一固定元件223依然固定在第三元件230上。
在步骤S303中,第一结合件231、第二结合件232的结合方式不做限制。结合方式的几种举例请参照图5a-5c。例如: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a中所示的螺纹结合,第一结合件2311包括铁片以及具有一内螺纹的柱体,上述具有内螺纹的柱体形成于铁片上,铁片设置于第三元件230邻近凹槽222底部的一侧,且对应的,在第三元件230的本体上还开设有开孔以供第一结合件2311与第二结合件2321结合;第二结合件2321具有外螺纹结构,两者通过螺纹之间的结合力结合,再施加第一拉力F1于第二结合件2321上,从而达到分离第二元件220与第三元件230的目的。或者,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b中所示的磁吸结合,第一结合件2312具有第三磁性件,第二结合件2322具有第四磁性件,两者通过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之间的第二磁吸力进行磁吸结合,举例而言,第三磁性件例如为永磁体,对应的第四磁性件例如为由铁元素构成的元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第一固定元件223具有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的情况,第二磁吸力就需要大于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对于第三磁性件的磁吸力作用,以此保证第一结合件2312、第二结合件2322不会被分开,能够保持稳定的结合,磁吸结合后再对第二结合件2322施加第二拉力F2,对第二元件220与第三元件230进行分离。或者,再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图5c所示的卡合结合,图中以第二结合件2323有一凸起、第一结合件2313有一凹槽为例,两者卡合之后,再施加第三拉力F3于第二结合件2323上以此分离第二元件220与第三元件230,上述凸起、凹槽的位置不作限定,只需保证第一结合件2313与第二结合件2323能够稳定结合即可。
至于组装完成后,第三元件230处于何种高度,这是由第三元件230的自身工作要求确定。例如,第三元件230可以有部分突出第二元件220的外表面221,突出的这些部分容置在该第二开孔212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突出的这些部分没有突出第一元件210的外表面,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在使用组装装置200时也不会对第三元件230造成损坏;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后续组装装置200使用中,不会碰触到第三元件230或者很少会触碰到,突出的这些部分也可以突出第一元件210的外表面。
上述的组装方法300也可以用于镜头的组装,例如,第一元件210为镜头套筒,第二元件220为镜头本体,第三元件230为光学传感器,如果按照上述过程进行组装的话,就可以避免第三元件230即光学传感器的损坏,再根据光学传感器的工作特性,确定组装后第三元件230与第一元件210的相对位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组装前先将需要保护的或可能导致干涉的元件固定在容置凹槽内,以使元件的上表面不会突出于凹槽外,这样就可以预防在组装时这一元件与其它元件之间发生干涉碰撞,组装完成后再利用其它结合件将这一元件从凹槽上分离并至少部分突出于凹槽外,以使其能够满足工作高度的需求,从而有利于组装良率的提升。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组装装置,该组装装置用于镜头组装,其特征在于,该组装装置包括:
第一元件,该第一元件具有中空部,且该第一元件上具有第一开孔;
第二元件,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
第三元件,该第三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元件上且位于该凹槽处,且该第三元件上具有第一结合件;以及
第二结合件,用以与该第一结合件配合;
其中,当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未组装时,该第三元件通过第一固定元件可分离地固定于该第二元件的该凹槽内,且该第三元件未突出于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当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组装时,将该第二元件套设于该第一元件的该中空部中,且该第一结合件与该第一开孔对位后,将第二结合件穿过该第一开孔以与该第一结合件结合,再提供一作用力使该第三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的通过该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三元件结合的结合部位分离,以使该第三元件至少部分突出于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元件为黏性件,该第三元件通过该黏性件粘贴固定于该凹槽内;或者该第一固定元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二磁性件,该第一磁性件固定设置于该第二元件上,该第二磁性件固定设置于该第三元件上,该第三元件通过该第一磁性件与该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第一磁吸力固定于该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件为具有内螺纹结构的柱体,该第二结合件具有外螺纹结构,当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该外螺纹结构与该内螺纹结构的结合力,并施加第一拉力于该第二结合件使该第三元件与该结合部位分离;或者,该第一结合件具有第三磁性件,该第二结合件具有第四磁性件,当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该第三磁性件与该第四磁性件之间的第二磁吸力,并施加第二拉力于该第二结合件使该第三元件与该结合部位分离;或者该第一结合件与该第二结合件的其中之一具有卡勾,该第一结合件与该第二结合件的其中之另一具有卡孔,当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该卡勾与该卡孔之间的卡合力,并施加第三拉力于该第二结合件使该第三元件与该结合部位分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元件为镜头套筒,该第二元件为镜头本体,该第三元件为光学传感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元件还具有第二开孔,当该第三元件与该结合部位分离后,该第三元件至少部分突出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且该第三元件突出于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的突出部分容置在该第二开孔内且未突出该第一元件的外表面。
6.一种组装方法,用于组装装置的组装,其特征在于,
该组装装置包括:第一元件,该第一元件具有中空部,且该第一元件上具有第一开孔;第二元件,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具有凹槽;第三元件,该第三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元件上且位于该凹槽处,且该第三元件上具有第一结合件;以及第二结合件,用以与该第一结合件配合;其中该组装方法包括:
步骤S301,利用第一固定元件将该第三元件可分离地固定于该第二元件的该凹槽内,且该第三元件未突出于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
步骤S302,将该第二元件套设于该第一元件的该中空部中,并使该第一结合件与该第一开孔对位;
步骤S303,将该第二结合件穿过该第一开孔以与该第一结合件结合,并提供一作用力使该第三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的通过该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三元件结合的结合部位分离,以使该第三元件至少部分突出于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元件为黏性件,该第三元件通过该黏性件粘贴固定于该凹槽内;或者该第一固定元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二磁性件,该第一磁性件固定设置于该第二元件上,该第二磁性件固定设置于该第三元件上,该第三元件通过该第一磁性件与该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第一磁吸力固定于该凹槽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件为具有内螺纹结构的柱体,该第二结合件具有外螺纹结构,当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该外螺纹结构与该内螺纹结构的结合力,并施加第一拉力于该第二结合件使该第三元件与该结合部位分离;或者,该第一结合件具有第三磁性件,该第二结合件具有第四磁性件,当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该第三磁性件与该第四磁性件之间的第二磁吸力,并施加第二拉力于该第二结合件使该第三元件与该结合部位分离;或者该第一结合件与该第二结合件的其中之一具有卡勾,该第一结合件与该第二结合件的其中之另一具有卡孔,当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组装时,利用该卡勾与该卡孔之间的卡合力,并施加第三拉力于该第二结合件使该第三元件与该结合部位分离。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元件为镜头套筒,该第二元件为镜头本体,该第三元件为光学传感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元件还具有第二开孔,当该第三元件与该结合部位分离后,该第三元件至少部分突出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且该第三元件突出于该第二元件的外表面的突出部分容置在该第二开孔内且未突出该第一元件的外表面。
CN201510003452.XA 2015-01-06 2015-01-06 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976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3452.XA CN104597613B (zh) 2015-01-06 2015-01-06 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3452.XA CN104597613B (zh) 2015-01-06 2015-01-06 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7613A CN104597613A (zh) 2015-05-06
CN104597613B true CN104597613B (zh) 2017-02-22

Family

ID=53123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345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97613B (zh) 2015-01-06 2015-01-06 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9761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887A (zh) * 2004-09-02 2006-03-0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照相机组件的镜头定位设备
CN101051109A (zh) * 2006-04-07 2007-10-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CN101322305A (zh) * 2006-05-11 2008-12-1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用于驱动镜头的马达
CN101535863A (zh) * 2006-09-04 2009-09-16 株式会社理光 镜头以及包括该镜头的相机
CN102684444A (zh) * 2011-02-14 2012-09-1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音圈电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887A (zh) * 2004-09-02 2006-03-0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照相机组件的镜头定位设备
CN101051109A (zh) * 2006-04-07 2007-10-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CN101322305A (zh) * 2006-05-11 2008-12-1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用于驱动镜头的马达
CN101535863A (zh) * 2006-09-04 2009-09-16 株式会社理光 镜头以及包括该镜头的相机
CN102684444A (zh) * 2011-02-14 2012-09-1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音圈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7613A (zh) 2015-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90147A3 (de) Geschäumtes Klebeband zur Verklebung auf unpolaren Oberflächen
WO2008024739A3 (en) Elastic composite
IL176383A0 (en) Method for thickening hair, separator device for receiving hair, assembly for thickening hair and applicator for the assembly in the method for thickening hair
WO2011101751A3 (en) Contextual correlation engine
CN104965613B (zh) 触控屏
TW200702756A (en) Polarizer assembl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anel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ZA202204537B (en) Panel comprising coupling parts
US20150189939A1 (en) Accessory attachment bar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same to helmet
CN104597613B (zh) 一种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EA202191483A1 (ru) Панель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такой панели
CN206453365U (zh) 一种智能手环
EP3031366A1 (en) Decorative frame
CN206402413U (zh) 新型耳套结构及头戴式耳机
TW200613829A (en) Assembly of optical film and frame
CN205782664U (zh) 卡扣及其应用的嵌入式条形灯具
CN206195596U (zh) 开关电源及其外壳
CN203481743U (zh) 线缆固定装置
CN207553514U (zh) 一种复合墙体装饰结构
CN208473645U (zh) 门窗密封件及门窗组件
CN105335676B (zh) 一种机械幕帘式笔记本摄像头防窥装置
CN207621133U (zh) 椅背三片式扣合结构
JP2016084685A (ja) 巾木用コーナーパッドの取付装置
CN206438936U (zh) 吸塑门
CN205564146U (zh) 显示模组的显示面板固定结构
CN208473649U (zh) 门窗密封件及门窗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22

Termination date: 202001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