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84850A - 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84850A CN104584850A CN201510065219.4A CN201510065219A CN104584850A CN 104584850 A CN104584850 A CN 104584850A CN 201510065219 A CN201510065219 A CN 201510065219A CN 104584850 A CN104584850 A CN 1045848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nes
- sweet potato
- creeping plant
- potato
- siz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00—Vegetative propag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针对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甘薯目标品质控制不易稳定、人工筛选成本大,或操作方法生产成本高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本方法首先将甘薯苗栽植插入垄中,埋入3个~5个茎节,待地上部分甘薯藤蔓上每生长出35cm~60cm时进行连续压蔓。操作本方法利用增加结薯位点和给根系提供相对均衡压力的原理,促进光合产物分散积累,稳定获得迷你型/小型甘薯。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压蔓总数次的估算方法。本发明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产品品质产量稳定,且实现可前后批次结薯与分批收获;能够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且对环境无额外负担,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甘薯栽培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的栽培方法,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世界上粮食生产中总产排列前七位的重要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长期以来,甘薯的生产过程一直以高产(包括增加总重量与单薯重)为目标,生产出的甘薯个头一般都在300g以上,主要用于加工和饲用。由于甘薯单个个头较大,在食用时一般都需要削皮后切成小块;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甘薯营养价值的重新认识,鲜食甘薯的消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市场上出售的甘薯个头通常较大,在食用中,一是不适合直接蒸煮,削皮切块后感观大打折扣,二是单薯份量大,与人们现代饮食追求的每餐食物多元化目标不相符。这都限制了市场消费。目前,市场上的迷你型/小型甘薯(单个薯重80g~130g)是通过人为筛选得到,由于其个头大小满足了现代市民少吃多餐的多元消费习惯,因此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迷你型/小型甘薯主要是通过密植和收获时的人工筛选得到。即在有限的单位面积上,通过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单株对水肥、光照的争夺,通过使植株处于一定程度的“饥饿”状态来实现控制单薯体积的目的。这种栽培方式存在较明显缺陷:一、甘薯生长过程中由于光照、水肥长期受限,品质受到影响;二、在光照、水肥条件充足时不易控制甘薯块根大小,结果往往有很多较大薯块(一般指250g以上的单个薯块)形成。而中大薯率所占比重增加后,熟食品质和商品性则大为降低,经济效益自然下降;三、收获后筛选工作量较大,进一步增加生产成本。
公开号为CN103703974A,名称为“一种甘薯的栽培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可以用于生产迷你型甘薯的甘薯栽培方法。该方法取甘薯的藤蔓,剪切成含若干茎节和功能叶的扦插外植体,所述的扦插外植体不带顶芽;去除所述扦插外植体上的腋芽后,将其扦插于栽培基质中进行生根培养,获得薯苗;所述的薯苗经炼苗后移栽至栽培基质中进行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始终阻止所述薯苗上腋芽的生长。该方法通过在腋芽着生处涂抹凡士林的手段抑制薯苗上腋芽的生长。尽管该方法可以用于生产迷你型甘薯,但该方法操作复杂、生产成本高,与甘薯种植一贯的低成本特征不相符,推广适用价值非常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的栽培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管护便利、成本低廉,所得迷你型/小型甘薯产量稳定,能够实现连续生产,经济效益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首先将甘薯苗栽植插入垄中,其特征在于:埋入3个~5个茎节;待地上部分甘薯藤蔓上每生长出35cm~60cm时,进行压蔓。
上述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依甘薯苗藤蔓长势经过连续压蔓操作,可以实现整枝藤蔓上在多个位点(即压蔓的茎节处)同时结薯。由此可以有效诱导光合作用产物的在多个结薯位点分散积累,防止光合产物在一个或者几个结薯位点长期积累,进而实现在结薯过程中既增加结薯数量又控制薯块个头的两方面技术目的,经济高效地生产得到迷你型/小型甘薯。根据不同品种/品系甘薯藤蔓特性,藤蔓每长出35cm~60cm长度时,能够保证长出至少3个~5个茎节,从而保证结薯位点的数量。进一步地,甘薯苗栽植入垄中或压蔓均采用平插方式为优。因为甘薯根系的膨大与土壤压力有密切联系,平插法压埋的茎节在土壤中长出的根系处于同一水平,受到的土壤压力一致,结薯大小均匀。同时由于压蔓的茎节多(结薯位点多),能量分散有效,因而结出的薯块小而多。如采用斜插法,由于斜插法插入土壤中的茎节受到的土壤压力不均,下部压力显著高于上部,因而下部薯块小,上部薯块大,形成的迷你型/小型甘薯数量有限,且单薯重量品质不一。因此在单个甘薯体积和薯块数量控制效果上平插法为优。
将甘薯苗栽植插入垄中或压蔓操作时,通常向土中埋压3个~5个茎节,可以使压埋在土中的茎节同时膨大结薯。总压蔓次数可以由常规栽培条件下的甘薯块根产量与甘薯藤蔓长势确定,一般一共压蔓(即压蔓总数次)1次~6次。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压蔓总数次的估算方法,具体是:在常规垄作栽培和栽插密度(4000株/亩)下的预期产量为基准,预期亩产1000kg~1200kg时压蔓1次~2次。在此标准上,亩产每增加500kg增加压蔓1次,即1500kg~1700kg压蔓2次~3次,2000kg~2200kg压蔓3次~4次,2500~2700kg压蔓4次~5次,3000kg以上时压蔓5次~6次。
压蔓后,通常需要在压蔓处浇足量水并保持压蔓处土壤湿润,其目的是促进茎节处不定根萌发与生长,并进一步由根系膨大成薯块。也可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来控制浇水条件。除此之外,本发明栽培方法后期无特殊管护的需要。
本发明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选用的可以是不同蔓长类型和/或肉色类型的甘薯品种或品系。考虑到迷你型/小型甘薯的市场消费特征,因此特别适合于鲜食型优质甘薯品种,包括黄肉色和紫肉色品种,如524、川薯294、川薯CS1-12-1、南紫薯008、川紫薯1号、万薯7号、南薯8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方法采用一次栽插,多次压蔓,只需常规操作(甚至日常田间管护操作)便可有效诱导光合产物在多个结薯位点分散积累、控制甘薯薯块的数量与体积,获得迷你型/小型甘薯。(2)本发明方法依据甘薯藤蔓长势,可以较轻易地实现迷你型/小型甘薯的连续生产,在极低生产成本下保证产品的连续供应。(3)本发明方法充分利用了甘薯遗传和生长特性,由于结薯点分散,因此可以减少光合产物的转运距离从而降低能量的无谓消耗损失,增加单株产量。(4)经数据估计,本发明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甘薯种植的经济效益,且对环境无额外负担,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果。(5)经试验验证,本发明方法可以实现一株甘薯苗上不同位点的前后批次结薯与分批成熟,可以通过简便操作人为地将收挖迷你型/小型薯的时间提前或延后,现实产品供应在时间上的双向延伸,由此销售上架时间也同时得到提前或延后,能够有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特别适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垄间压蔓示意图。
图2是同垄(垄内)压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采用本发明方法栽种迷你型/小型甘薯。
甘薯品种/品系:524,是目前四川遂宁地区栽种较普遍的长蔓型优质特色食用型品种。
甘薯苗:选用长度25cm~35cm的顶端苗。顶端苗是指主茎或分枝的顶端部分。
栽培操作:首先将甘薯苗茎蔓平插入垄中3个~5个茎节(如图1中A处所示),适当浇水。待地上部分主蔓生长至35cm~60cm cm时,进行压蔓操作,将主蔓埋入垄中3个~5个茎节(如图1中B处所示),依土壤与天气条件浇水保护压蔓处土壤湿润。继续待地上部分主蔓生长。待埋压后的主蔓再生长至35cm~60cmcm时,再次进行埋蔓(如图1中C处所示),同样埋入将3个~5个茎节埋入土中,依土壤与天气条件浇水保护压蔓处土壤湿润。
本实施方式中,A、B、C三个压埋茎节处分布在不同垄上。甘薯茎蔓起始平插入垄处A和压蔓处B之间露出垄外的藤蔓长度则以垄宽为准进行压蔓,这样在收获时可方便按压蔓先后进行收获。
根据常规栽培条件下的甘薯产量确定,本实施例中进行两次压蔓,可以在分别位于垄Ⅰ、垄Ⅱ、垄Ⅲ之上的A、B、C三处诱导结薯。在甘薯生长期间,A处最先结薯,B处次之,C处最后。根据生长情况,A处的迷你型/小型甘薯可以最先收挖,B处次之,C处最后。并且,A处甘薯收挖后不影响B、C两处甘薯产量形成。B处收挖后也不影响C处甘薯产量形成。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采用本发明方法栽种迷你型/小型甘薯。甘薯材料选用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施例中,采用同垄压蔓操作。如图2所示,A、B、C三个压埋茎节处分布在同一垄上。甘薯茎蔓起始平插入垄A处与压蔓B处之间露出垄外的甘薯藤蔓长度控制在15cm~30cm。压蔓B处与压蔓C处间藤蔓长度控制也相同。
采用同垄压蔓时,相邻压蔓处藤蔓长度根据田间栽插甘薯苗株距确定,保持略大于田间栽插株距。甘薯苗田间栽插株距一般在20cm~25cm,本实施方式中压蔓时将相邻压蔓处藤蔓长度控制在15cm~30cm。
实施例三
采用本发明方法栽种迷你型/小型甘薯。其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其不同之处在于:甘薯品种/品系选用中长蔓品种“南薯88”,甘薯生长中依品种和常规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差异,每株甘薯压蔓3次~4次。
实施例四
采用本发明方法栽种迷你型/小型甘薯。其与实施例二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其不同之处在于:甘薯品种/品系选用短蔓品种川薯294。由于甘薯藤蔓较短,因此进行同垄压蔓。同一垄上压蔓1次~2次。压蔓操作时,待甘薯藤蔓上每生长出30cm~45cm时,进行压蔓。
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不受上述各具体实施方式中列出品种的限制,在其它肉色或皮色的甘薯品种或品系上亦可同样实施本发明方法。
试验例一
本发明方法结薯薯块统计(试验地点为四川省遂宁市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
在传统栽培方式下,按4000株/亩、垄宽0.75m,栽插20㎡,即在20㎡内栽插120株,实际总产量45.5kg。其中大薯156个、重32.8kg,小薯143个、重12.7kg,大薯均重210g,小薯均重89g。
本发明实施例一栽培方式下,按照垄宽0.6m,在20㎡(9垄×0.6m×3.7m)内栽插45株,即在第1、4、7垄各栽插15株。栽插后依次在第2、5、8垄,第3、6、9垄,先后各压蔓2次,A、B、C压蔓处同期收获,实际总产量51.3kg,较传统栽培增产14%。其中,单薯大于130g的薯块34个、重6.7kg,单薯小于80g的薯块89个、重4.9kg,迷你型/小型薯块357个、重39.7kg,均重111g。
按上述垄间压蔓栽培,在5月初栽插,A处在8月中旬收挖(较传统栽培提早近2个月上市),即收获第1、4、7垄,3垄产量共计15.3kg,80g以下小薯35个重2.2kg,130g以上薯块7个重1.1kg,迷你型/小型薯块116个12.0kg;9月中旬收挖B处压蔓位点,3垄产量总计18.7kg,80g以下小薯52个重2.5kg,130g以上薯块15个重2.4kg,迷你型/小型薯块127个13.8kg;10月中旬收挖C处,3垄共计20.3kg,80g以下小薯43个重2.3kg,130g以上薯块9个重2.1kg,迷你型/小型薯块141个15.9kg。这种方式下采用地膜覆盖技术还可提前到4月中下旬栽插,上市时间还可提前。
本发明实施例二栽培方式下,按照垄宽0.75m,在20㎡内栽插120株,栽插后压蔓2次,A、B、C压蔓处同期收获,实际总产量55.1kg,较传统栽培增产22.44%。其中单薯大于130g的薯块30个重、6.3kg,单薯小于80g的薯块101个、重6.9kg,迷你型/小型薯块387个、重41.9kg,均重108g。
试验例二
本发明方法栽种甘薯经济效益数据,以实施例一选用品种524为例。
1、单薯重量对比
传统栽培条件下,收挖的甘薯中商品薯率75%,其中约60%为普通薯(单薯平均鲜重200g以上),约40%为迷你型/小型薯(单薯平均鲜重80g~130g);
本发明方法栽培条件下,商品薯率75%,全部为迷你型/小型薯。
2、经济效益对比
普通薯目前在四川地区的市场参考售价约4元/kg,迷你型/小型薯经包装后市场参考售价在10元/kg以上。
以甘薯品种524常规亩产1500kg薯块计算,传统栽培条件下,每亩收挖甘薯产生经济效益为:迷你型/小型薯10元×1500kg×75%×40%=4500元,普通薯4元×1500kg×75%×60%=2700元,每亩甘薯产值共计7200元。本发明方法栽培条件下,每亩收挖甘薯产生经济效益为:10元×1500kg×75%=11250元,较传统栽培每亩增值4050元。
进一步地,本发明方法由于能够增加单株产量从而提高亩产。根据试验数据,按本发明的种植方式,亩产可提高14%~22%。由此,每亩产值为:10元×1500kg×(114%~122%)×75%=13500元~13725元,较传统栽培每亩至少增值5625元。
由于本发明方法基本无需增加额外管护工作量,额外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按本发明种植迷你型/小型薯,每亩增值幅度为4050元~6525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Claims (10)
1.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首先将甘薯苗栽植插入垄中,其特征在于:埋入3个~5个茎节;待地上部分甘薯藤蔓上每生长出35cm~60cm时,进行压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甘薯苗栽植插入垄中或压蔓时,向土中埋压3个~5个茎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压蔓总数次为1次~6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甘薯苗栽植插入垄中或压蔓时,采用平插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压蔓后,在压蔓处浇足量水并保持压蔓处土壤湿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甘薯藤蔓是甘薯主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蔓是垄间压蔓和/或同垄压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垄压蔓时,保持甘薯藤蔓相邻压蔓处间藤蔓长度15cm~30c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压蔓总数次估算方法为:预期亩产1000kg~1200kg时压蔓1次~2次,在此标准上,预期亩产每增加500kg增加压蔓1次。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甘薯品种是524,扦插栽植后待地上部分甘薯藤蔓上每生长出35cm~60cm时进行压蔓,压蔓总数次为3次;或,
所述甘薯品种是南薯88,压蔓总数次为3次~4次;或,
所述甘薯品种是川薯294,扦插栽植后待地上部分甘薯藤蔓上每生长出30cm~45cm时进行压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65219.4A CN104584850A (zh) | 2015-02-06 | 2015-02-06 | 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65219.4A CN104584850A (zh) | 2015-02-06 | 2015-02-06 | 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84850A true CN104584850A (zh) | 2015-05-06 |
Family
ID=53111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65219.4A Pending CN104584850A (zh) | 2015-02-06 | 2015-02-06 | 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84850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21549A (zh) * | 2017-09-30 | 2018-02-23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三叶青设施栽培方法 |
CN109618717A (zh) * | 2018-12-25 | 2019-04-16 | 山东寿光欧亚特菜有限公司 | 一种茄果类蔬菜侧枝功能诱变栽培方法 |
CN111990193A (zh) * | 2020-07-16 | 2020-11-27 | 紫云自治县紫香源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优质迷你甘薯的种植方法 |
-
2015
- 2015-02-06 CN CN201510065219.4A patent/CN104584850A/zh active Pending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迷你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 ", 《科学大观园》 * |
"迷你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 《科学大观园》 * |
农业辞典编辑委员会: "《农业辞典》", 31 August 1979,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大寨大队党支部等: "《我国农村科学实践成果选》", 31 March 1978, 农村读物出版社 * |
柴岩等: "《中国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研究》", 31 August 200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
盛家廉等: "《甘薯栽培技术》", 31 March 1980, 农业出版社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21549A (zh) * | 2017-09-30 | 2018-02-23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三叶青设施栽培方法 |
CN107721549B (zh) * | 2017-09-30 | 2020-11-03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三叶青设施栽培方法 |
CN109618717A (zh) * | 2018-12-25 | 2019-04-16 | 山东寿光欧亚特菜有限公司 | 一种茄果类蔬菜侧枝功能诱变栽培方法 |
CN111990193A (zh) * | 2020-07-16 | 2020-11-27 | 紫云自治县紫香源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优质迷你甘薯的种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61407B (zh) |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马铃薯套种玉米的种植方法 | |
CN110692467B (zh) | 一种一稻两虾的种养方法 | |
CN103733935B (zh) | 一种桃树砧木嫁接鹅黄李培苗的方法 | |
CN103229656A (zh) | 一种玉米-大豆间套作的种植方法 | |
CN103975756B (zh) | 一种绿芦笋密植矮化高产栽培方法 | |
CN107047185A (zh) | 一种冬桃高垄宽沟的生态种植方法 | |
CN107251725A (zh) | 一种山药浅生槽定向栽培新技术 | |
CN102612959A (zh) | 一种叶用瓜蒌的栽培管理方法及应用 | |
CN103960106A (zh) | 一种擎天树栽培方法 | |
CN104705142A (zh) | 一种牡丹、辣椒和苹果树间作的方法 | |
CN104982194A (zh) | 一种适用新疆南疆地区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的方法 | |
CN104885764A (zh) | 一种山地西瓜、红薯、油菜套种技术 | |
CN107750876A (zh) | 一种用于竹篙薯的半套管栽培方法 | |
CN103907451A (zh) | 油沙豆的栽植、收获技术 | |
CN109618911A (zh) | 一种简便高效低成本的冬小麦异地加代育种方法 | |
CN104221675B (zh) | 鲜糯玉米套种春大白菜复种秋四季豆一年两季三熟高效栽培方法 | |
CN106068984A (zh) | 一种山核桃与牡丹的间作方法 | |
CN102754583A (zh) | 一种芽变李子品种的栽培方法 | |
CN104584850A (zh) | 一种迷你型/小型甘薯栽培方法 | |
CN104641856A (zh) | 菊芋的繁殖方法 | |
CN105766348A (zh) | 一种土豆的种植方法 | |
CN106258256A (zh) | 利用小粒气生鳞茎对大蒜良种提纯复壮的技术 | |
CN106034611B (zh) | 一种小麦、马铃薯和西瓜/南瓜玉米间套种方法 | |
CN104996263A (zh) | 峨眉问春茶树培育方法 | |
CN103125245A (zh) | 一种双季茭白的夏季选留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