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9550A - 数据传送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送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79550A
CN104579550A CN201310693190.5A CN201310693190A CN104579550A CN 104579550 A CN104579550 A CN 104579550A CN 201310693190 A CN201310693190 A CN 201310693190A CN 104579550 A CN104579550 A CN 1045795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mbol
data
code check
rate
control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931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辛应硕
张煐晧
宋性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79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95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redundant apparatus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04L1/203Details of error rate determination, e.g. BER, FER or 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4Adaptation or special uses of UDP protoc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数据传送装置及方法。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送装置,包括:符号编码器,由传送对象数据生成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将生成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控制消息接收器,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中接收包含是否接收到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的信息的控制消息;码率控制器,根据接收的所述控制消息而调节用于生成所述冗余符号的码率。

Description

数据传送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网络上的数据传送技术。
背景技术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由于比传输控制协议(TCP)轻便且结构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流(Data streaming)或数据高速传送等。然而正因为UDP为简单而轻便的协议,因此需要完善TCP中未曾考虑过的几点事项,其中之一便是关于数据包丢失(packet loss)的问题。这是由于TCP本身包含有应对丢失的数据包的重新传送机制,然而UDP却不是这样。
然而不顾这种丢失数据包的隐患,在对实时性的要求较高的数据流等中却不用TCP而主要使用UDP。原因在于,对TCP而言在接收到提示特定数据包正常到达接收端的信号之前不会发送下一个数据包而是等待,由于在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而将丧失数据流的实时性。
因此,如果是要求较高的实时性的数据,传送则会使用UDP等非可靠性协议,然而如果这样利用非可靠性协议,则有需要专门提供应对数据包丢失的处理方案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6-0096623号(2006.09.13)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利用UDP等非可靠协议的数据收发环境中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包括:符号编码器,由传送对象数据生成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将生成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控制消息接收器,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中接收包含是否接收到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的信息的控制消息;码率控制器,根据接收的所述控制消息而调节用于生成所述冗余符号的码率。
所述码率控制器可根据所述源符号和所述冗余符号的丢失率、以及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delay time)而调节所述码率。
所述码率控制器可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丢失率提高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丢失率降低时所述码率提高。
所述码率控制器可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延迟时间变长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延迟时间变短时所述码率提高。
所述控制消息可包含所述数据接收装置接收的符号个数以及丢失符号信息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符号编码器可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丢失符号信息而将一个以上的所述源符号重新发送给所述数据接收装置。
所述码率控制器还可以包括: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根据由所述控制消息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delay time)而计算重新传送请求率;丢失率计算单元,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接收符号个数而计算丢失率;码率计算单元,由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以及所述丢失率计算所述码率。
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可将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PRdes实时调节为使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网络平均传送延迟时间在不超过已设定的最大允许值Ddes的范围内接近所述最大允许值Ddes
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可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P Rdes ≤ D des - d D des + d + I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Ddes为各符号从所述发送装置传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装置所需的平均时间的最大允许值,d为所述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I为所述控制消息的传送周期。
所述丢失率可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丢失率=1-(接收符号个数/发送符号个数)。
所述码率计算单元可将码率C设定为在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中恢复丢失符号之后的丢失率在不超过由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值PRdes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接近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而所述符号编码器利用已设定的符号编码方式中具有与设定的所述码率最为近似的码率的符号编码方式而生成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
所述码率可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P Rdes ≥ P L - 1 + ( 1 - P L ) 2 - 4 CP L ( ( 1 - P L ) C 1 - C - 1 )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PL为丢失率,C为码率。
所述符号编码器可通过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而将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所述数据接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接收装置,包括:符号解码器,从数据发送装置接收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利用接收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而生成源数据;丢失符号提取器,利用由所述符号解码器接收的符号信息而判断是否存在丢失符号,并在判断结果为存在丢失符号时,生成包含所述丢失符号的信息的丢失符号列表;控制消息发送器,将包含由所述符号解码器接收的符号个数以及所述丢失符号列表的控制消息发送给所述数据发送装置。
所述符号解码器可在所述源符号中有一部分没有被接收时,利用所述冗余符号而将未接收的源符号复原。
所述丢失符号可以是判断为在所述符号解码器中没有被接收的源符号中无法利用所述冗余符号进行复原的源符号。
所述丢失符号提取器可利用接收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的序列号而判断是否存在丢失符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符号编码器中,由传送对象数据生成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将生成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在控制消息接收器中,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接收包含是否接收到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的信息的控制消息;在码率控制器中,根据接收的所述控制消息而对用于生成所述冗余符号的码率进行调节。
在所述的调节码率的步骤中,可根据所述源符号和所述冗余符号的丢失率、以及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delay time)而调节所述码率。
在所述的调节码率的步骤中,可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丢失率提高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丢失率降低时所述码率提高。
在所述的调节码率的步骤中,可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延迟时间变长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延迟时间变短时所述码率提高。
所述控制消息可包含所述数据接收装置接收的符号个数以及丢失符号信息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符号编码器可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丢失符号信息而将一个以上的所述源符号重新发送给所述数据接收装置。
所述的调节码率的步骤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根据由所述控制消息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delay time)而计算重新传送请求率;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接收符号个数而计算丢失率;由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以及所述丢失率计算所述码率。
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可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P Rdes ≤ D des - d D des + d + I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Ddes为各符号从所述发送装置传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装置所需的平均时间的最大允许值,d为所述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I为所述控制消息的传送周期。
所述丢失率可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丢失率=1-(接收符号个数/发送符号个数)。
所述码率可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P Rdes ≥ P L - 1 + ( 1 - P L ) 2 - 4 CP L ( ( 1 - P L ) C 1 - C - 1 )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PL为丢失率,C为码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利用UDP等非可靠协议的数据传送环境中同时应用自动重复请求法(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以及前向纠错(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从而可以同时确保数据传送的可靠性以及实时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考虑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送延迟时间以及数据包丢失率而适应性调节FEC的码率,从而可以有效地使用网络带宽。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送系统100的模块图。
图2和图3为用于说明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送系统100中当码率(Code Rate)为3/4时通过前向纠错的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之例的图。
图4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发送终端102的详细构成的模块图。
图5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收终端104的详细构成的模块图。
图6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符号600的结构的模块图。
图7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消息700的结构的模块图。
图8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发送方法800的流程图。
图9为用于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码率计算单元412中确定码率的过程900的流程图。
图10为假定使用1、4/5、3/4、2/3、1/2等五个码率时表示丢失率与所述数学式3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将图10所示曲线图的下端部分放大图示的曲线图。
图12为用于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中确定重新传送请求率的过程1200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0:数据传送系统           102:发送终端
104:接收终端               402:符号编码器
404:控制消息接收器         406:码率控制器
408: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 410:丢失率计算单元
412:码率计算单元           502:符号解码器
504:丢失符号提取器         506:控制消息发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形态进行说明。以下的详细说明是为了帮助对本发明中阐述的方法、装置和/或系统的全面的理解而提供的。然而这只是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如果认为对有关本发明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有可能对本发明的主旨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则省略其详细说明。并且,后述的术语为考虑在本发明中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其可能因使用者、运用者的意图或习惯等而不同。因此要以整个说明书的内容为基础而对其进行定义。在详细的说明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而绝不是限定性的。只要不是明显的不同用法,则单一形态的表示中包含多数形态的含义。在本发明中,“包括”或“具有”之类的表现方式用于表示某特性、数字、步骤、操作、要素、以及其中的一部分或组合,不能解释为排除所述项以外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特性、数字、步骤、操作、要素、以及其中的一部分或组合的存在可能性。
图1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送系统100的模块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送系统100包括发送终端102以及接收终端104。
发送终端102由传送对象数据生成多个符号(symbol),并将生成的所述符号传送给接收终端104。此时,所述多个符号包括由所述传送对象数据生成的源符号以及用于所述源符号的复原的冗余符号。并且,发送终端102从接收终端104接收包含表示是否接收到发送的所述多个符号的消息的控制消息,并由此调节用于生成所述符号的码率(code rate)。
接收终端104从发送终端102接收多个符号,并对其进行解码而将传送对象数据复原。而且,接收终端104根据已设定的周期而生成包含表示是否接收到所述符号的消息的控制消息并提供给发送终端102。
发送终端102以及接收终端104为网络上存在的计算装置,包括可在网络上收发包(Packet)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的所有种类的设备。并且,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网络包括有线/无线因特网、移动通信网等可作为终端之间的数据传送介质的所有种类的有线或无线通信网。
在对这样构成的数据传送系统10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之前,先对前向纠错(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进行如下说明。前向纠错为按照结构和功能而具有多种类型。在普通的前向纠错中,发送终端102在向接收终端104发送源数据(original data)之前会经过编码过程,而接收终端104在接收到编码的数据之后对其进行解码而将源数据复原。在这样的编码、解码过程中,将源数据的形态保留的情形称为系统型(systematic)前向纠错,而将并非如此的情形称为非系统型(non-systematic)前向纠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送终端102将源数据分为多个片段。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终端102可将源数据发送到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Datagram Protocol),在此情况下,所述片段可以是作为UDP中的数据传送单位的数据报(datagram)。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由所述源数据生成的各片段称为源符号(source symbol)。
在系统型前向纠错(Systematic FEC)中最为典型而简单的方法是将同一源符号传送多次(重复传送法)。例如在有A、B、C等源符号时,发送终端102可以如“A A B B C C”之类地重复发送相同符号。在此情况下,在接收终端104中只要接收到重复发送的源符号中的某一个即可实现源数据的复原。
系统型前向纠错的另一方法为由两个以上的源符号制作冗余符号之后将源符号和冗余符号一并传送(异或(XOR)法)。此时,作为生成所述冗余符号的方法可利用异或法(XOR)。例如在有A、B、C等源符号时,由此生成的冗余符号可以是“A xor B xor C”(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为A+B+C)。在此情况下,接收终端104只要从由A、B、C、A+B+C组成的四个符号中接收到三个符号即可将没有接收到的其余符号复原。
非系统型前向纠错(Non-systematic FEC)却将原始源符号编码而制作形态完全不同于原件的符号之后将其传送,是指传送时原始源符号的形态不保留的情形。例如在有A、B、C等源符号时,发送终端102将其进行编码而生成与原始源符号完全不同的D、E、F、G、H等符号之后传送给接收终端104。然后,接收终端104对接收的D、E、F、G、H进行解码而将A、B、C复原。作为非系统型前向纠错的例可以举出卢比变换(LT:Luby-Transform)码、速龙(Raptor)码之类的喷泉码(fountain code)等。
系统型前向纠错、非系统型前向纠错在编码时都不太消耗资源。然而在解码时非系统型前向纠错需要比系统型前向纠错更为复杂的运算,从而CPU以及存储器的需求量也增加。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发送终端102和接收终端104构成为利用系统型前向纠错而发送数据,这是为了将前向纠错与自动重复请求法(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一并使用。当在自动重复请求法中确定重复传送对象符号时,系统型前向纠错不用单独的编码/解码过程也能直观地请求需要重新传送的符号,然而对于非系统型前向纠错而言,却为了确定重新传送对象符号而需要单独的算法。
另一方面,在前述的系统性前向纠错中,如果是重复传送法则无法使重复率下降到50%以下(重复率是指所有传送的符号个数与冗余符号个数之比)。这是由于如果是重复传送法,则需要将所有符号至少传送两次。即,重复传送法在包丢失率(packet loss rate)较低时有可能过于浪费带宽。相反,如果是异或法则无法将重复传送率提高到50%以上。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构成为考虑网络状况等而权衡使用两种方法。
对于异或方式的前向纠错而言,多个符号构成一个集(set)。例如通过A、B、C、A+B+C、D、E、F、D+E+F之类的形态构成符号时,A、B、C、A+B+C成为一个集,而D、E、F、D+E+F又成为一个集。此时,将这种集命名为序列(sequence)。即,如果一个序列由n个符号构成,则所述n个符号中存在n-1个源符号以及一个冗余符号(redundant symbol)。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包含于一个序列中的符号的个数因前向纠错的码率(code rate)而不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码率是由(N-1)/N的分数形态(此时,N为2以上的自然数)表示。例如在码率为3/4时,各序列中包含三个源符号A、B、C以及一个冗余符号A+B+C。码率为1的情形是指不使用异或方式的前向纠错。
图2以及图3为用于举例说明码率(Code Rate)为3/4的情况下通过前向纠错进行的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的图。
首先,参照图2,发送终端102将待发送的数据分割为适宜的大小而制作多个符号,并经过前向纠错编码过程而发送给接收终端104。此时,如前所述,将编码的符号的组称为序列。
由发送终端102发送的符号中的一部分可能由于网络错误、应用错误等多种原因而不会到达接收终端104,而是会丢失。发送的符号中有一部分丢失的情况下,接收终端104通过利用了冗余符号的异或运算而将丢失的符号复原。
例如,如在图3的左侧表示的那样,在由A、B、C、A+B+C组成的序列中丢失了B的情况下,在接收终端104中可通过对接收的A、C、A+B+C进行异或运算而将B复原。然而,如在图3的中间以及右侧表示的那样,如果在一个序列中丢失了两个以上的符号,则在接收终端104中将无法由已接收的符号来恢复丢失的符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接收终端104向发送终端102请求重新传送丢失的符号,而发送终端102将重新传送被请求的符号。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将重新传送丢失的D、G、I。由于D+E+F符号为冗余符号,因此即使丢失也不用重新传送。接收终端104根据已设定的周期而向发送终端102请求重新传送丢失的符号,而发送终端102在接收到该请求之后立即将被请求的符号重新传送给接收终端104。并且,这种一系列的收发过程都是在用户数据报协议之类的非可靠协议(non-reliable protocol)上完成,而接收终端104将一直到丢失的符号全部到达为止反复请求所述重新传送。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送终端102和接收终端104可以是将同一形态的网络设备按照所执行的功能划分而成的。例如,当网络上有两个终端相互收发数据时,在特定时刻发送数据的终端可以成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发送终端102,而接收数据的终端可以成为接收终端104。换言之,根据所执行的功能,同一终端既可以成为发送终端102,也可以成为接收终端104。而且,对于单向通信的情形而言,一侧终端具有发送终端102的功能而另一侧终端具有接收终端104的功能,然而在双向通信的情况下各终端将同时具有发送终端102和接收终端104的功能。
图4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发送终端102的详细构成的模块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发送终端102包括符号编码器402、控制消息接收器404、以及码率控制器406。
符号编码器402由传送对象数据生成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将生成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并且,符号编码器402从控制消息接收器404中接收到丢失符号信息,并由此将丢失符号重新传送给接收终端104。符号编码器402还可以包括发送符号缓冲器(未图示)。发送符号缓冲器为用于临时存储发送给接收终端104的符号的存储空间。符号编码器402将发送的符号临时储存于发送符号缓冲器中,并在给接收终端104传送完毕的情况下删除对应符号。关于各符号是否已传送完毕,可通过由接收终端104接收的控制消息得知。
而且,如前所述,符号编码器402可利用例如用户数据报协议等非可靠协议而将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所述数据接收装置。在此情况下,符号编码器402可将数据报构成为一个数据报中包含一个符号。
控制消息接收器404从接收终端104接收控制消息。此时,所述控制消息中包含由接收终端104接收的符号的个数以及丢失的符号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此时,所述接收符号个数传递到符号码率控制器406,而丢失符号信息被另行传递到符号编码器402。关于控制消息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叙述。
码率控制器406根据由控制消息接收器404接收的所述控制消息而对用于生成所述冗余符号的码率(code rate)进行控制。码率控制器406可根据由符号编码器402发送的所述源符号及所述冗余符号的丢失率、以及数据发送装置与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delay time)而调节所述码率。具体而言,码率控制器406可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丢失率提高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丢失率降低时所述码率提高。并且,码率控制器406可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延迟时间变长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延迟时间变短时所述码率提高。
码率控制器406可构成为包括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丢失率计算单元410、以及码率计算单元412。
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根据发送终端102与接收终端104之间的延迟时间(delay time)而利用在控制消息接收器404中接收的控制消息来计算重新传送请求率。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为例如可按照以下的数学式1计算。
[数学式1]
P Rdes ≤ D des - d D des + d + I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Ddes为各符号从所述发送装置传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装置所需的平均时间的最大允许值,d为所述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I为所述控制消息的传送周期。所述延迟时间例如可以是发送终端102与接收终端104之间的往返时间(RTT:Round TripTime)。通过所述数学式1可知,由于Ddes越小则符号的传送应当越早完毕,因此重新传送请求率将减小,且码率也会选取较小的值。而且,由于Ddes较大时符号传送时间上会有余地,因此为了减少带宽的浪费,重新传送请求率将增加而码率也将增加。即,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针对发送终端102与接收终端104之间的固定或变化的网络传送延迟时间d而实时调节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PRdes),以使被传送数据的网络平均传送延迟时间(用d、PRdes、I计算出的值)在不超出已设定的最大允许值(Ddes)的范围内接近所述最大允许值(Ddes)。
丢失率计算单元410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接收符号个数而计算丢失率。所述丢失率例如可以通过以下的数学式2计算。此时,所述发送符号的个数可从符号编码器402中得知。
[数学式2]
丢失率=1-(接收符号个数/发送符号个数)
为了提高丢失率计算的准确性,丢失率计算单元410可利用赋予给各符号的时间组(time group)信息。例如,符号编码器402可根据传送时间而将生成的各符号分为多个时间组,而各符号中包含对应符号所属的时间组信息。据此,接收终端104可将分别对应于各时间组的接收符号个数纳入所述控制消息而传送给发送终端102,而丢失率计算单元410可以据此计算对应于各时间组的丢失率。正如这样,如果把时间组赋予给各符号,便即使有符号的传送个数因时间而变,或者在发送终端102与接收终端104之间发生通信延迟,也能计算出足够准确的丢失率。
码率计算单元412通过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以及所述丢失率而计算码率。所述码率例如可以通过以下的数学式3计算。
[数学式3]
P Rdes ≥ P L - 1 + ( 1 - P L ) 2 - 4 CP L ( ( 1 - P L ) C 1 - C - 1 )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PL为丢失率,C为码率。
码率计算单元412可从设定为使用于传送有关数据的码率当中在满足所述数学式3的范围内选择最大的码率。具体而言,码率计算单元412可针对固定或变化的网络丢失率(PL)而设定码率(C),以使丢失符号中的可恢复的符号在接收终端104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之后的丢失率在不超过由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计算出的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PRdes)值的范围内接近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于是,符号编码器402可利用已设定的符号编码方式中具有与设定的所述码率最接近的码率(换言之,在计算出的C范围内具有最大的码率)的符号编码方式而生成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
在所述数学式3中,为了得知恰当的码率,需要将数学式整理为码率(C)的解析形态的过程。然而所述数学式3的特性决定很难通过代数学方法整理式,并且即使整理之后要想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码率计算却也需要相当大的计算量。因此,实际操作中不如预先设定要用于数据传送的码率,并利用一个通过所述数学式3而将对应于各码率的丢失率的阈值预先计算出的表。
图5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收终端104的详细构成的模块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收终端104包括符号解码器502、丢失符号提取器504、以及控制消息发送器506。
符号解码器502从发送终端102接收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利用接收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而将源数据复原。而且,符号解码器502在所述源符号中有一部分没有被接收的情况下可利用所述冗余符号而将未接收的源符号复原。与符号编码器402相同,符号解码器502可以在内部包含接收符号缓冲器(未图示)。符号解码器502可将接收的符号按所述序列分别存储于接收符号缓冲器中,并在对应于有关序列的符号被接收完毕时将有关符号从缓冲器中删除。
丢失符号提取器504利用符号解码器502中接收的符号信息而判断是否存在丢失符号,且在判断结果为存在丢失符号时,生成包含所述丢失符号的信息的丢失符号列表。此时,所述丢失符号可以是判断为没有被符号解码器502接收的源符号中无法利用所述冗余符号进行复原的源符号。对于冗余符号而言,由于即使没有被接收也不用重复传送,因此原则上不包含于丢失符号中。
丢失符号提取器504可利用包含于接收的各符号中的序列号而判断是否存在丢失符号。例如,如果在接收到序列号为102的符号之后接收到104号符号,则丢失符号提取器504可判断出中间丢失了103号符号。
控制消息发送器506将包含所述符号解码器在预定时间内接收的符号个数以及所述丢失符号列表的控制消息发送给发送终端102。可按照已设定的周期而将所述控制消息周期性地传送给发送终端102。
图6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符号600的结构的模块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符号600包括会话ID602、码率604、数据ID606、序列个数及编号608、符号个数及编号610、时间组612、以及符号数据614。
会话ID602为用于识别发送了有关符号600的发送终端102的识别信息。这是为了在各终端以一对多的方式通信时区分各终端而使用的。
码率(code rate)604表示利用于有关符号600的码率。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对每一序列赋予不同的码率。
数据ID606为对应于有关符号600的传送对象源数据的识别信息。
序列个数及编号608表示包含于源数据的序列的总数以及包含有相关符号600的序列的序列号。
符号个数及编号610表示包含于有关序列中的符号的总数以及用于区分各符号的序列号。
时间组612为有关符号600所属的时间组的信息。如前所述,时间组信息用于计算丢失率。
符号数据614为有关符号600的内容。
图7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消息700的结构的模块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消息700包括会话ID702、数据ID信息704、符号信息706、时间组信息708、接收符号个数710、以及重新传送请求符号列表712。
会话ID702为用于识别发送了控制消息700的接收终端104的识别信息。
数据ID信息704为对应于接收的符号的源数据的识别信息。
符号信息706为接收终端104在到目前为止接收的最新符号的相关信息。例如,符号信息706可存储最近的符号的序列号。
时间组信息708为到目前为止接收的最新符号所属的时间组的信息。
接收符号个数710为关于在特定时间组内接收到几个符号的信息。
重新传送请求符号列表712表示判断为在接收终端104丢失的符号的目录。
图8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发送方法800的流程图。图8所示的方法为例如可以通过前述的发送终端102执行。虽然在图示的流程图中是将所述方法分为多个步骤而记载,然而也可以改变至少一部分步骤的顺序而执行,或者与其他步骤结合而一并执行,或者予以省略,或者分为细化的步骤而执行,又或者增加未图示的一个以上的步骤而执行。
在步骤802中,符号编码器402由传送对象数据生成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将生成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接收终端104。
在步骤804中,控制消息接收器404从所述接收终端104接收包含是否接收到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的信息的控制消息。此时,所述控制消息可包含接收终端104所接收的符号个数以及丢失符号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在步骤806中,码率控制器406根据在所述步骤804中接收的所述控制消息而调节用于生成所述冗余符号的码率。此时,在所述步骤806中,可根据由符号编码器402发送的所述源符号及所述冗余符号的丢失率、以及所述发送终端102与所述接收终端104之间的延迟时间(delay time)而调节所述码率。
具体而言,所述步骤806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在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中,根据利用所述控制消息计算的发送终端102与接收终端104之间的延迟时间(delay time)而计算重新传送请求率;在丢失率计算单元410中,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接收符号的个数而计算丢失率;在码率计算单元412中,由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以及所述丢失率计算所述码率。
图9为用于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码率计算单元412中确定码率的过程900的流程图。
在步骤902中,码率计算单元412确定要在接收终端104之间的数据收发过程中使用的码率以及其中要用于最初的数据收发的初始码率。例如,码率计算单元412可将1/2(=50%)、2/3(=66.67%)、3/4(=75%)、4/5(=80%)、1(=100%)等五个码率使用于数据发送,并确定将其中的3/4使用为初始码率。所述码率也可以被预先设定于码率计算单元412内。
在步骤904中,码率计算单元412从丢失率计算单元410接收丢失率,并从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接收重新传送请求率。
在步骤906中,码率计算单元412根据接收的丢失率以及重新传送请求率而重新计算码率。
在步骤908中,码率计算单元412将重新计算的码率提供给符号编码器402,以使符号编码器402能够利用重新计算的码率而执行数据的编码。每当从接收终端104接收到控制消息而使丢失率和重新传送请求率得到更新时,重复执行所述步骤904至步骤908。
如前所述,为了实时地迅速传送数据,需要尽量减少自动重复请求方式的补正比例而增加前向纠错方式的补正比例。但如果为了减少自动重复请求方式的补正比例而一味地降低码率(Code Rate),则在优良的网络环境中可能由于数量过多的冗余符号而导致网络带宽的浪费,并使传送效率也降低。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是通过如前所述的码率调节而将自动重复请求方式的补正比例维持在预定水平以下的同时根据网络环境状态而适当地调节码率。
另一方面,在所述步骤906中,码率计算是按照前述的数学式3进行。即,码率计算单元412从已设定的码率(在前述的例中为1、4/5、3/4、2/3、1/2等五个)中选择满足所述数学式3的最大码率。
图10为假定使用1、4/5、3/4、2/3、1/2等五个码率的情况下,表示丢失率与所述数学式3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示的曲线图中,x轴表示丢失率(PL),y轴表示重新传送请求率(PRdes),而图示的曲线图表示基于前述的各码率的所述数学式3的右边值。并且,图11是将图10中图示的曲线图的下端部分放大而表示的曲线图。例如假定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中计算出的重新传送请求率为2%。则为了将重新传送率维持在2%以内,需要将码率选择为使曲线在计算出的丢失率范围内处于2%线下方。例如,在图示的曲线图中,如果丢失率为2%以内则码率将是1,而如果丢失率为2%以上且不足7.5%则码率将是4/5(在图11的曲线图中以粗线表示的部分)。
图12为用于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中确定重新传送请求率的过程1200的流程图。
在步骤1202中,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设定任意的初始重新传送请求率。
在步骤1204中,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获取发送终端102与接收终端104之间的延迟时间(delay time)。如前所述,所述延迟时间例如可以是发送终端102与接收终端104之间的往返时间等。
在步骤1206中,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利用所述延迟时间信息而重新计算重新传送请求率。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例如可以通过前述的数学式1计算。
在步骤1208中,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408将重新计算的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提供给码率计算单元406。每当从接收终端104接收到控制消息时,重复执行所述步骤1204至步骤1208。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包括记录有用于在计算机上执行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方法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将程序命令、本地数据文件、本地数据结构等单独或组合起来包含在内。所述介质既可以是为了本发明而特别设计并构成的,也可以是计算机软件领域中通常可以利用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例如包括:硬盘、软盘以及磁带之类的磁介质;只读光盘(CD-ROM)、DVD之类的光记录介质;软盘之类的磁光介质以及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闪存等为了存储并执行程序命令而特别构成的硬件装置。程序命令中不仅可以包括通过编译器制作的机器语言代码,而且还可以包括能够利用解释器等而在计算机上执行的高级语言代码。
以上已对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应当能够理解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员即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限度内针对所述的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因此不应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而确定本发明的权利范围,而应当通过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内容来确定。

Claims (27)

1.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包括:
符号编码器,由传送对象数据生成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将生成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
控制消息接收器,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中接收包含是否接收到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的信息的控制消息;
码率控制器,根据接收的所述控制消息而调节用于生成所述冗余符号的码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码率控制器根据所述源符号和所述冗余符号的丢失率、以及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而调节所述码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码率控制器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丢失率提高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丢失率降低时所述码率提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码率控制器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延迟时间变长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延迟时间变短时所述码率提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消息包含所述数据接收装置的接收符号个数以及丢失符号信息中的一种以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符号编码器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丢失符号信息而将一个以上的所述源符号重新发送给所述数据接收装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码率控制器还包括:
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根据由所述控制消息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而计算重新传送请求率;
丢失率计算单元,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接收符号个数而计算丢失率;
码率计算单元,由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以及所述丢失率计算所述码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将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PRdes实时调节为使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网络平均传送延迟时间在不超过已设定的最大允许值Ddes的范围内接近所述最大允许值Ddes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P Rdes ≤ D des - d D des + d + I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Ddes为各符号从所述发送装置传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装置所需的平均时间的最大允许值,d为所述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I为所述控制消息的传送周期。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丢失率为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丢失率=1-(接收符号个数/发送符号个数)。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码率计算单元将码率C设定为在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中恢复丢失符号之后的丢失率在不超过由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值PRdes的范围内接近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而所述符号编码器利用已设定的符号编码方式中具有与设定的所述码率最为近似的码率的符号编码方式而生成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码率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P Rdes ≥ P L - 1 + ( 1 - P L ) 2 - 4 CP L ( ( 1 - P L ) C 1 - C - 1 )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PL为丢失率,C为码率。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符号编码器通过用户数据报协议而将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所述数据接收装置。
14.一种数据接收装置,包括:
符号解码器,从数据发送装置接收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利用接收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而生成源数据;
丢失符号提取器,利用由所述符号解码器接收的符号信息而判断是否存在丢失符号,并在判断结果为存在丢失符号时,生成包含所述丢失符号的信息的丢失符号列表;
控制消息发送器,将包含由所述符号解码器接收的符号个数以及所述丢失符号列表的控制消息发送给所述数据发送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符号解码器在所述源符号中有一部分没有被接收时,利用所述冗余符号而将未接收的源符号复原。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数据接收装置,其中,所述丢失符号是判断为在所述符号解码器中没有被接收的源符号中无法利用所述冗余符号进行复原的源符号。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接收装置,其中,所述丢失符号提取器利用接收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的序列号而判断是否存在丢失符号。
18.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符号编码器中,由传送对象数据生成多个源符号以及一个以上的冗余符号,并将生成的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
在控制消息接收器中,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接收包含是否接收到所述源符号以及所述冗余符号的信息的控制消息;
在码率控制器中,根据接收的所述控制消息而对用于生成所述冗余符号的码率进行调节。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的调节码率的步骤中,根据所述源符号和所述冗余符号的丢失率、以及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而调节所述码率。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的调节码率的步骤中,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丢失率提高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丢失率降低时所述码率提高。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的调节码率的步骤中,将所述码率调节为当所述延迟时间变长时所述码率降低,而当所述延迟时间变短时所述码率提高。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消息包含所述数据接收装置的接收符号个数以及丢失符号信息中的一种以上。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中,所述符号编码器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丢失符号信息而将一个以上的所述源符号重新发送给所述数据接收装置。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中,所述的调节码率的步骤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由所述控制消息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而计算重新传送请求率;
根据包含于所述控制消息中的所述接收符号个数而计算丢失率;
由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以及所述丢失率计算所述码率。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中,所述重新传送请求率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P Rdes ≤ D des - d D des + d + I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Ddes为各符号从所述发送装置传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装置所需的平均时间的最大允许值,d为所述发送装置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I为所述控制消息的传送周期。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中,所述丢失率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丢失率=1-(接收符号个数/发送符号个数)。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中,所述码率通过如下的数学式计算:
P Rdes ≥ P L - 1 + ( 1 - P L ) 2 - 4 CP L ( ( 1 - P L ) C 1 - C - 1 ) 2 ,
其中,PRdes为重新传送请求率,PL为丢失率,C为码率。
CN201310693190.5A 2013-10-29 2013-12-17 数据传送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045795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129074 2013-10-29
KR1020130129074A KR20150049052A (ko) 2013-10-29 2013-10-29 데이터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9550A true CN104579550A (zh) 2015-04-29

Family

ID=52995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93190.5A Pending CN104579550A (zh) 2013-10-29 2013-12-17 数据传送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17468A1 (zh)
KR (1) KR20150049052A (zh)
CN (1) CN104579550A (zh)
WO (1) WO201506482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8451A (zh) * 2018-02-08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光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19777B1 (ko) * 2014-01-29 2015-05-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네트워크 내의 제어기간의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수신 방법
US10873941B2 (en) * 2014-05-16 2020-12-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joint transmission over licensed and unlicensed bands using fountain codes
US10813043B2 (en) 2014-05-16 2020-10-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s spanning both licensed and un-licensed spectrum
US10548071B2 (en) 2014-05-16 2020-01-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traffic over licensed or un-licensed spectrum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QoS) constraints of the traffic
US10536386B2 (en) 2014-05-16 2020-01-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over licensed and unlicensed spectrums
US10530700B2 (en) 2015-07-07 2020-01-07 Strong Force Iot Portfolio 2016, Llc Message reordering timers
US10999012B2 (en) 2014-11-07 2021-05-04 Strong Force Iot Portfolio 2016, Llc Packet coding based network communication
US10320526B1 (en) 2014-11-07 2019-06-11 Strong Force Iot Portfolio 2016, Llc Packet coding based network communication
US9992088B1 (en) 2014-11-07 2018-06-05 Speedy Packets, Inc. Packet coding based network communication
US9992126B1 (en) 2014-11-07 2018-06-05 Speedy Packets, Inc. Packet coding based network communication
US9825733B1 (en) 2014-11-07 2017-11-21 Speedy Packets, Inc. Packet coding based network communication
US10732621B2 (en) 2016-05-09 2020-08-04 Strong Force Iot Portfolio 2016,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cess adaptation in an internet of things downstream oil and gas environment
KR102032607B1 (ko) * 2017-03-07 2019-10-15 주식회사 엘지유플러스 LoRa 서버의 네트워크 통신 복구 방법
JP7063138B2 (ja) * 2018-06-15 2022-05-0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警報欠落対応システム、および、警報欠落対応方法
CN111800218B (zh) * 2019-04-08 2022-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流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KR102148612B1 (ko) * 2019-10-04 2020-08-26 주식회사 엘지유플러스 LoRa 서버의 네트워크 통신 복구 방법
KR102537446B1 (ko) * 2021-05-06 2023-05-26 주식회사 엘지유플러스 영상 전송을 위한 단말의 동작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단말
CN114501083A (zh) * 2022-02-07 2022-05-13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码率调节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4335A (zh) * 2003-10-08 2006-11-15 数字方敦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前向纠错(fec)的可靠性控制协议
CN101039260A (zh) * 2006-03-17 2007-09-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传送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的通信系统和程序
CN101124728A (zh) * 2005-01-06 2008-02-13 特瑞阳通讯系统有限公司 使用fec反馈的自适应信息传递系统
US20130198583A1 (en) * 2012-01-30 2013-08-01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atic Rate-Independent Reed-Solomon Erasure Cod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95549B2 (en) * 2003-02-14 2007-11-13 Ntt Docomo, Inc. Source and channel rate adaptation for VoIP
US7009999B2 (en) * 2003-03-28 2006-03-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ective variable rate encoding to regulate data frame size
KR101451985B1 (ko) * 2007-04-17 2014-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서브 블록별 순차적 업데이트 방식을 이용한 저지연 파운틴코딩 방법
US8537699B2 (en) * 2009-06-16 2013-09-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video adaptation algorithms
US8320364B2 (en) * 2009-12-15 2012-11-27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ontrol of bit-rate and packet duplication in a real-time media stream
WO2013100968A1 (en) * 2011-12-28 2013-07-04 Intel Corporation Video adaptation for content-aware wireless stream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4335A (zh) * 2003-10-08 2006-11-15 数字方敦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前向纠错(fec)的可靠性控制协议
CN101124728A (zh) * 2005-01-06 2008-02-13 特瑞阳通讯系统有限公司 使用fec反馈的自适应信息传递系统
CN101039260A (zh) * 2006-03-17 2007-09-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传送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的通信系统和程序
US20130198583A1 (en) * 2012-01-30 2013-08-01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atic Rate-Independent Reed-Solomon Erasure Code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8451A (zh) * 2018-02-08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光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0138451B (zh) * 2018-02-08 2020-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光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US11165504B2 (en) 2018-02-08 2021-11-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17468A1 (en) 2015-04-30
WO2015064828A1 (ko) 2015-05-07
KR20150049052A (ko) 2015-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79550A (zh) 数据传送装置及方法
US8650449B2 (en) Encoder, decoder, encoding method, and decoding method
CN101562781B (zh) 一种基于调制的自适应喷泉码多播传输系统
WO2004109440A3 (en) Error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3078707B (zh) 一种深空通信中的文件传输方法
CN106936548A (zh)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及其装置
CN110383728A (zh) 使用外码和非等长码块的系统和方法
CN103067137A (zh) 基于网络编码的多播重传方法
CN102957511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自适应降速方法
Mo et al. Practical coding-based multi-hop reliable data transfer for underwater acoustic networks
CN107209713B (zh) 按需文件修复的方法和系统
CN103634083A (zh) 一种适用于传感器网络的动态网络编码丢包重传方法
CN109673050A (zh) 数据复用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01047482B (zh) 一种基于译码可靠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CN109639397A (zh) 一种复合信道下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CN103414543A (zh) 一种调整harq缓存量的方法及终端
CN105391518B (zh) 一种面向深空网络的文件传输方法
CN104683065A (zh) 一种面向深空通信的跨层联合文件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4378180B (zh) 基于二进制分子通信模型的多播可靠性确定方法
US11166284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RU2450466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по каналам связи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01645761A (zh)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的冗余版本参数发送、接收方法
CN101267280B (zh) 用于片上网络的一种基于学习的自适应容错方法
CN104393950B (zh) 基于二进制分子通信模型的单链路时延确定方法
CN103780362B (zh) 一种lte系统中基于mmib的链路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