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5566A - 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75566A
CN104575566A CN201310513359.4A CN201310513359A CN104575566A CN 104575566 A CN104575566 A CN 104575566A CN 201310513359 A CN201310513359 A CN 201310513359A CN 104575566 A CN104575566 A CN 1045755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scillating device
spacing
amplitude
intermediate member
oscil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133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映峰
甄庆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133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7556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575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55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在第一位置的第一振荡器件与在第二位置的第二振荡器件,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通过中间部件能够间接连接,该方法包括: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所述中间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得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在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基于第一间距,使第一振荡器件在与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使第二振荡器件在与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第二间距不小于第一间距。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也享受到了科学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享受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舒适生活。
比如,现有的电子设备都能够支持边下载边观看的方式,用户可以一边通过扬声器的播放获得语音信息,电子设备一边通过硬盘对下载的语音信息进行读取,这样就实现了边下载边观看的功能。
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在一边通过扬声器收听到语音信息,一边通过硬盘对下载的语音信息进行读取,由于扬声器以及硬盘同时进行工作时,产生的振动能够使得振幅加大,因而产生共振现象,就存在对硬盘的读写或者扬声器的播放有影响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在扬声器旁边设置隔振材料,或者在硬盘旁边设置隔振材料,使得扬声器的振荡或者硬盘处的振荡在隔振材料处被隔离,从而避免或者减小共振的现象。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仅设置隔振材料在振荡器件的旁边,并没有考虑到隔振材料对振荡器件的隔振作用的大小,使得对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效果并不是很有效,因此,就存在不能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存在不能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在第一位置的第一振荡器件与在第二位置的第二振荡器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通过中间部件能够间接连接,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所述中间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得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基于所述第一间距,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二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一间距,同时,在所述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第二共振程度低于在所述第一间距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第一共振程度。
进一步的,所述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所述中间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得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具体包括:将所述第一振荡传递至所述中间部件,使得所述中间部件以第三振幅进行振荡;在所述第三振幅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之间的第三间距;将所述第三振幅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所述第二振幅进行振荡。
进一步的,在将所述第三振幅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所述第二振幅进行振荡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二振幅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确定所述中间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四间距;调整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位置,使得所述中间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所述第四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具体包括:基于仿真分析,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间距由近到远设置,获得在不同间距时,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所述第二振幅;判断所述第二振幅是否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获得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振幅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所述第一间距。
进一步的,在判断所述第二振幅是否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获得第一判断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振幅不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重新调整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在基于所述第一间距,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间距为第二间距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不同隔振材料在不同振荡幅度下的阻尼值,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达到共振的条件时,选取所述阻尼值大于一预设阻尼值的隔振材料作为第一隔振材料;将所述第一隔振材料设置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一连接位置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二连接位置处。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振荡器件,设置在主板的第一位置处;第二振荡器件,设置在所述主板的第二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通过中间部件能够间接连接;其中,当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所述中间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得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时,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基于所述第一间距,使得所述第一振荡器件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在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件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二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一间距,同时,在所述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件的第一共振程度。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隔振材料,基于不同隔振材料在不同振荡幅度下的阻尼值,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达到的共振的条件时,选取所述阻尼值大于一预设阻尼值的隔振材料,将所述第一隔振材料设置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一连接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二连接位置处。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采用了在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中间部件传递至第二振荡器件,使得该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当该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该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从而基于该第一间距,使得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该第二间距不小于该第一间距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设置隔振材料在振荡器件的旁边,并没有考虑到隔振材料对振荡器件隔振作用的大小,使得对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效果并不是很有效,因此,就存在不能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效果。
2、由于采用了给予不同隔振材料在不同振荡幅度下的阻尼值,在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达到共振的条件时,选取阻尼值大于一预设阻尼值的隔振材料作为第一隔振材料,然后将第一隔振材料设置在第一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的第一连接位置处,以及设置在该第二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的第二连接位置处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隔振材料的阻尼值,因此,存在对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能够进一步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扬声器与硬盘设置间距不同的模块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扬声器的振荡频率作为输入,在硬盘与扬声器之间不同的间距时,硬盘的振荡幅度作为输出的曲线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扬声器与中间部件以及硬盘与中间部件设置与不设置隔振材料硬盘的振荡输出的曲线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能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为解决上述不能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在电子设备内部,包括有第一振荡器件以及第二振荡器件,其中,第一振荡器件设置在第一位置处,第二振荡器件设置在第二位置处,并且,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能够通过中间部件间接连接,在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中间部件传递至第二振荡器件时,使得该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
接着,如果该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就确定该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并且,基于该第一间距,调整使得第一振荡器件在与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是使得该第二振荡器件在与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
其中,该第二间距不小于该第一间距,同时,在该间距为第二间距时,该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间的第二共振程度低于该第一间距时,该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间的第一共振程度。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案,该电子设备具体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其中,这些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在第一位置的第一振荡器件与在第二位置的第二振荡器件,其中,这些振荡器件具体可以是扬声器,硬盘,以及散热风扇,光驱等等能够引起振荡的器件。同时,该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是通过中间部件能够间接连接的。而这里的中间部件具体可以是连接件或者能够共同连接的机壳等。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并不做具体的限定。
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所述中间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得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
S102,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
S103,基于所述第一间距,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二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一间距,同时,在所述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第二共振程度低于在所述第一间距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第一共振程度。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电子设备内部的振荡器件相互之间引起的共振现象较小或者完全避免,因此,首先对振荡器件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由于机械波会在介质的传播中逐渐减弱,那么当振荡器件之间的间距越远,引起共振的几率就会越小,但是由于电子设备的形态的限制,不可能将振荡器件之间的间距设置无限远,因此,下面具体描述如何设置振荡器件的间的间距。
下面,具体以扬声器与硬盘分别作为第一振荡器件和第二振荡器件为例进行详细描述。
基于S101,将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中间部件传递至第二振荡器件,使得该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比如,在笔记本电脑内部,扬声器作为第一振荡器件,硬盘作为第二振荡器件,以扬声器的振荡频率作为输入,硬盘的振幅作为输出,由图2所示,笔记本电脑包括左扬声器A,右扬声器B,分别将左扬声器A设置的位置距离硬盘的位置较近,将右扬声器B设置的位置距离硬盘的位置较远,通过仿真模型图获得的振幅的仿真图,如图3所示,得到如下的三条振荡曲线,分别为当左扬声器A和右扬声器B共同工作时,硬盘的振幅响应的振荡曲线1;当距离硬盘较近的左扬声器A单独工作时,硬盘的振幅响应的振荡曲线2;以及距离硬盘较远的右扬声器B单独工作时,硬盘的振幅响应的振荡曲线3。
由分析可以获得,如图3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振荡曲线1在一个特定的频率范围内(1750~1800Hz)振幅最大,振荡曲线2在该特定的频率范围内振幅小于振荡曲线1的振幅,振荡曲线3在该特定的频率范围内振幅小于振荡曲线2的振幅,因此得到,距离硬盘较远的右扬声器B单独工作时硬盘的振幅响应是最小的。
在上述将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中间部件传递至第二振荡器件,使得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具体包括:将所述第一振荡传递至所述中间部件,使得所述中间部件以第三振幅进行振荡;在所述第三振幅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之间的第三间距;将所述第三振幅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所述第二振幅进行振荡。
在上述将第三振幅传递至第二振荡器件,使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当第二振幅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确定该中间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四间距;调整该第二振荡器件的位置,使得该中间部件与该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第四间距。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笔记本电脑内的扬声器与硬盘并不是直接相连的,而是通过中间部件,例如扬声器通过螺钉固定在机壳上,而硬盘也可以是通过螺钉固定在机壳上,这样,由于在机壳的作用下,扬声器由于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振荡会沿着机壳传递给硬盘,由于硬盘处于工作状态时也会振荡,这样,当振荡步调一致时就会引起共振。
因此,根据分析,将扬声器的振荡作为输入,机壳的振荡作为输出响应,当机壳的振荡幅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比如,该第一预设条件是机壳的振荡幅度值不能超过0.8mm,因此,在此条件下,确定该扬声器与机壳间的第三间距,根据分析获得该第三间距最小应该大于1mm,也就是该扬声器与机壳间的间距最小应该大于1mm,接着,根据分析,将该机壳的振荡作为输入,硬盘的振荡作为输出响应,当该硬盘的振幅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比如,该第二预设条件是硬盘的振幅不超过0.5mm时,可以确定机壳与硬盘间的第四间距,获得该第四间距应该大于0.6mm,也就是说,机壳与硬盘间的间距应该大于0.6mm,当然,同理获得硬盘与硬盘架之间的最小间距应该大于0.5mm,因而,可以调整扬声器,机壳,硬盘三者之间两两之间的距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扬声器与硬盘的间距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具体如下:
基于仿真分析,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间距由近到远设置,获得在不同间距时,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所述第二振幅;判断所述第二振幅是否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获得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振幅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所述第一间距。
另一种情况: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振幅不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重新调整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间距。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基于仿真模型获得的振荡曲线之后,能够确定当扬声器的频率在1750~1800Hz之间时,硬盘的振荡幅度是最大的,同时根据一阶模态振荡幅值最大时,扬声器与硬盘的距离较近,当在二阶,三阶,四阶,五阶……模态振荡幅值最大时,扬声器与硬盘的距离逐渐增大,预设的当在第五阶模态振荡幅值最大时,该硬盘的振荡幅度值为预设阈值,此时,确定该扬声器与硬盘之间的第一间距,因此,可以将扬声器与硬盘之间的距离设置为第二间距,其中,可以通过调整扬声器的位置,可以通过调整硬盘的位置,当然,也可以不作调整,只要满足该扬声器与硬盘之间的第二间距不小于第一间距即可。
当然,如果该硬盘的振幅大于该预设阈值时,就需要将该扬声器与硬盘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通过调整扬声器与硬盘之间的间距,使得该硬盘的振幅能够等于或者小于该预设阈值。具体的,该扬声器与硬盘之间的相对距离应该大于100mm。当然,在该笔记本电脑上是有两个扬声器的,那么两个扬声器距离硬盘的距离都应该大于100mm。
以上是如何确定第一振荡器件,第二振荡器件,以及中间部件之间的间距的过程。
下面给出一组分析结果,针对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之间没有设置隔振材料,以及设置了隔振材料没有考虑合理选取隔振材料,以及合理选取隔振材料并设置在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之间的三种情形下硬盘的输出响应。如图4所示,当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之间没有设置隔振材料时,硬盘的振幅输出幅度最大;当设置了隔振材料,但没有考虑合理选取隔振材料时,硬盘的振幅输出相对于上述的硬盘振幅较小;当合理选取隔振材料并设置在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之间时时,硬盘的振幅输出最小。
当然,基于上述的分析,获得为了更加有效地避免或减小该振荡器件之间所引起的共振现象,通过在第一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之间,以及第二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之间增设隔振材料,具体的选择隔振材料的原则如下:
基于不同隔振材料在不同振荡幅度下的阻尼值,在第一振荡器件与该第二振荡器件达到共振的条件时,选取该阻尼值大于一预设阻尼值的隔振材料作为第一隔振材料,因此,将该第一隔振材料设置在第一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的第一连接位置处,同时也设置在该第二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的第二连接位置处。
这样,通过选择在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达到共振频率值时,隔振材料在该共振频率值时阻尼值最大的隔振材料,能够更加有效的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
隔振材料主要有各种橡胶器材,金属弹簧,空气弹簧、软木、毛毡以及泡沫海绵与粘弹性材料等等,目前普遍选择的是橡胶和金属弹簧两种隔振器材,粘弹性材料及其结构也正在扩大应用,天然橡胶和许多人工合成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适当的阻尼,并能同金属牢固地粘接。下面列举一些隔振材料,例如:钢,天然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等。选择恰当的阻尼值的隔振材料。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扬声器与机壳的连接处是通过螺钉连接的,而且,每个扬声器最少有两个螺钉与机壳连接,因此,可以将选择的隔振材料设置在扬声器与机壳连接的螺钉处,当然,同时也设置在硬盘与机壳连接的螺钉处。
当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不仅限于上述的扬声器与硬盘之间的距离设置,还可以是设置驱动与硬盘之间的距离,散热风扇与硬盘之间的距离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就不具体限定了。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振荡器件501,设置在主板的第一位置处;第二振荡器件502,设置在所述主板的第二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通过中间部件能够间接连接;其中,当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所述中间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得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时,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基于所述第一间距,使得所述第一振荡器件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在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件的间距为第二间距L,其中,所述第二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一间距,同时,在所述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件的第一共振程度。
进一步的,该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隔振材料,基于不同隔振材料在不同振荡幅度下的阻尼值,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501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502达到的共振的条件时,选取所述阻尼值大于一预设阻尼值的隔振材料,将所述第一隔振材料设置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501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一连接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501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二连接位置处。
由于本实施例所介绍的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为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之后得到的电子设备,故而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改进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各种变化形式,所以在此对于该电子设备以及不再详细介绍。只要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而得到的电子设备,都属于本申请所欲保护的范围。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采用了在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中间部件传递至第二振荡器件,使得该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当该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该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从而基于该第一间距,使得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该第二间距不小于该第一间距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设置隔振材料在振荡器件的旁边,并没有考虑到隔振材料对振荡器件隔振作用的大小,使得对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效果并不是很有效,因此,就存在不能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效果。
2、由于采用了给予不同隔振材料在不同振荡幅度下的阻尼值,在第一振荡器件与第二振荡器件达到共振的条件时,选取阻尼值大于一预设阻尼值的隔振材料作为第一隔振材料,然后将第一隔振材料设置在第一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的第一连接位置处,以及设置在该第二振荡器件与中间部件的第二连接位置处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隔振材料的阻尼值,因此,对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进一步避免或减小共振现象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在第一位置的第一振荡器件与在第二位置的第二振荡器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通过中间部件能够间接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所述中间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得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
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
基于所述第一间距,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二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一间距,同时,在所述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第二共振程度低于在所述第一间距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第一共振程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所述中间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得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具体包括:
将所述第一振荡传递至所述中间部件,使得所述中间部件以第三振幅进行振荡;
在所述第三振幅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之间的第三间距;
将所述第三振幅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所述第二振幅进行振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三振幅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所述第二振幅进行振荡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振幅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确定所述中间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四间距;
调整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位置,使得所述中间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间的间距为所述第四间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具体包括:
基于仿真分析,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间距由近到远设置,获得在不同间距时,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所述第二振幅;
判断所述第二振幅是否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振幅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所述第一间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第二振幅是否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获得第一判断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振幅不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重新调整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间距。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所述第一间距,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在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间距为第二间距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不同隔振材料在不同振荡幅度下的阻尼值,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达到共振的条件时,选取所述阻尼值大于一预设阻尼值的隔振材料作为第一隔振材料;
将所述第一隔振材料设置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一连接位置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二连接位置处。
7.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振荡器件,设置在主板的第一位置处;
第二振荡器件,设置在所述主板的第二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通过中间部件能够间接连接;
其中,当将所述第一振荡器件的第一振荡通过所述中间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使得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以第二振幅进行振荡时,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的第二振幅等于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基于所述第一间距,使得所述第一振荡器件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或者使所述第二振荡器件在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件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二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一间距,同时,在所述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件的第一共振程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隔振材料,基于不同隔振材料在不同振荡幅度下的阻尼值,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第二振荡器件达到的共振的条件时,选取所述阻尼值大于一预设阻尼值的隔振材料,将所述第一隔振材料设置在所述第一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一连接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振荡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二连接位置处。
CN201310513359.4A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45755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13359.4A CN104575566A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13359.4A CN104575566A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5566A true CN104575566A (zh) 2015-04-29

Family

ID=53091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3359.4A Pending CN104575566A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75566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6559A (zh) * 2002-12-16 2006-01-25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来操作存储设备的方法和电路
US20070133821A1 (en) * 2005-11-30 2007-06-14 Makoto Yamaguchi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peak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volume of audio output from the speaker
CN101064805A (zh) * 2006-04-28 2007-10-31 株式会社东芝 内置硬盘的电视机
JP2008083392A (ja) * 2006-09-27 2008-04-10 Toshiba Corp 音声出力装置
JP2010055694A (ja) * 2008-08-28 2010-03-11 Sharp Corp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JP2011248975A (ja) * 2010-05-28 2011-12-08 Toshiba Corp 音声出力装置及び音声出力方法
TW201303859A (zh) * 2011-07-01 2013-01-16 Wistron Corp 電子裝置及其運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6559A (zh) * 2002-12-16 2006-01-25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来操作存储设备的方法和电路
US20070133821A1 (en) * 2005-11-30 2007-06-14 Makoto Yamaguchi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peak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volume of audio output from the speaker
CN101064805A (zh) * 2006-04-28 2007-10-31 株式会社东芝 内置硬盘的电视机
JP2008083392A (ja) * 2006-09-27 2008-04-10 Toshiba Corp 音声出力装置
JP2010055694A (ja) * 2008-08-28 2010-03-11 Sharp Corp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JP2011248975A (ja) * 2010-05-28 2011-12-08 Toshiba Corp 音声出力装置及び音声出力方法
TW201303859A (zh) * 2011-07-01 2013-01-16 Wistron Corp 電子裝置及其運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52283U (zh) 屏幕发声器
KR102502460B1 (ko) 발성 구조 및 단말
CN103686558A (zh) 扬声器装置
US8830041B2 (e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CN102611969B (zh) 扬声器
US9226056B2 (en) Speaker module and thi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04598309U (zh) 振膜及设有该振膜的微型扬声器
CN203193879U (zh) 振动扬声器
CN109511063B (zh) 一种电子设备
KR102350542B1 (ko) 능동 분산 모드 액추에이터
CN103096226A (zh) 压电扬声器
CN204465857U (zh) 动铁单元
CN104575566A (zh) 一种改进电子设备的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US971292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audio output in electronic devices
KR20210055801A (ko) 패턴화된 전극들을 포함한 분산 모드 라우드스피커 액추에이터
CN203504730U (zh) 对称式音箱
CN109104666B (zh) 扬声器及其音频设备、频响调节方法
CN102625215A (zh) 压电平面喇叭
CN103458337A (zh) 扬声器模组
CN204993852U (zh) 压电受话器
CN205039985U (zh) 耳机
CN203590449U (zh) 扬声器装置
CN204539464U (zh) 微型扬声器
JP7073510B2 (ja) 拡張されたダンパを備えた分散モードラウドスピーカのための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システム
CN203968340U (zh) 一种平板音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