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41340B - 电磁螺线管 - Google Patents

电磁螺线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41340B
CN104541340B CN201380042566.4A CN201380042566A CN104541340B CN 104541340 B CN104541340 B CN 104541340B CN 201380042566 A CN201380042566 A CN 201380042566A CN 104541340 B CN104541340 B CN 1045413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earing part
plunger
incorporating section
padded coa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25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41340A (zh
Inventor
山西辉英
寺田保男
日名子真辉
藤原一夫
小岩洋
四户俊
小笠原俊树
大野刚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kuni Corp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kuni Corp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778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9027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kuni Corp,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kun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41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1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413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13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磁螺线管,可以降低柱塞碰撞时的碰撞声,并且使柱塞始终精度良好地停止在规定位置。冲击吸收单元(31)具备:承受部件(35),其承受柱塞(20)的碰撞而后退;弹簧(36),其向前进的方向对承受部件(35)施力;以及限制部(37),其将承受部件(35)限制在规定的位置,在承受部件(35)和相对面(38)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40)。因而,吸收因柱塞(20)的碰撞而引起的冲击并降低碰撞声,而且,后退的承受部件(35)不与相对面(38)碰撞,利用缓冲材料(40)来降低碰撞声。另外,利用限制部(37),柱塞(20)可以返回规定位置并精度良好地定位停止,因而,可以始终将柱塞(20)的行程量保持为恒定。

Description

电磁螺线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励磁线圈的励磁而使柱塞移动的电磁螺线管。
背景技术
电磁螺线管通常通过励磁线圈的励磁而使柱塞突出,当励磁线圈消磁时,通过弹簧等的施力单元、外部负荷而将柱塞压入至原本的位置。
为了将柱塞压入并停止在原本的位置,而在规定位置固定有固定部件(制动器),被压入的柱塞与固定部件碰撞而停止在原本的位置。
柱塞及固定部件通常为金属制,因此,柱塞与固定部件碰撞时,产生金属声。
于是,提出了如下技术,通过在柱塞或固定部件的发生碰撞的部分上设置由弹性体构成的缓冲部件,使缓冲部件介于柱塞和固定部件的碰撞之间,从而吸收由碰撞引起的冲击而降低碰撞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磁螺线管在柱塞和固定部件(制动器)的相互相对的双方的碰撞部分上设置有弹性体的缓冲部件,缓冲部件吸收由碰撞引起的冲击而降低碰撞声。另外,在该电磁螺线管中,缓冲部件通过边弹性变形边接住被压入的柱塞,从而吸收冲击,缓冲部件在弹性变形之后,弹性地复原,由此使柱塞返回原本的规定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4-5103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磁螺线管中,由于柱塞长年反复与缓冲部件碰撞,再加上定性老化而在缓冲部件上产生沉陷,即便稍微变形时,也无法再使柱塞准确地停止在规定位置。
柱塞无法停止在规定位置时,则柱塞的行程量发生变化而无法使被驱动部件准确地进行动作。
于是,虽然可以考虑通过在固定部件上可移动地设置承受柱塞碰撞的承受部件,并利用弹簧等的施力单元对该承受部件施力,从而利用施力部件吸收柱塞碰撞时的冲击,但是即便在该情况下,承受部件也有可能与固定部件的局部接触而产生碰撞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是提供电磁螺线管,可以降低因柱塞碰撞而产生的碰撞声,并且使柱塞始终精度良好地停止在规定位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电磁螺线管,在圆筒状线圈部的内侧以固定状态设置固定部,并且以能够沿上述线圈部的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可动轭铁,该可动轭铁安装有沿上述线圈部的轴向延伸的柱塞,通过上述线圈部的励磁,上述可动轭铁与上述柱塞一起以从上述固定部离开的方式前进,通过上述线圈部的消磁,上述可动轭铁与上述柱塞一起以向上述固定部接近的方式后退,
上述电磁螺线管的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具有冲击吸收单元,其吸收上述柱塞与上述可动轭铁一起后退而与上述固定部碰撞时的冲击,
上述冲击吸收单元具备:承受部件,其以能够沿上述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收纳部中,该收纳部设置在上述固定部的内部,并且上述承受部件承受后退的上述柱塞的碰撞而与该柱塞一起后退;施力部件,其设置在上述收纳部中并向前进的方向对上述承受部件施力;以及限制部,将前进的上述承受部件限制在规定的位置,
在上述承受部件和形成在上述收纳部中并与上述承受部件后退的方向相对的相对面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
在本发明中,柱塞与可动轭铁一起以向固定部接近的方式后退而与承受部件碰撞时,通过该柱塞与承受部件一起抵抗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后退来吸收冲击并降低碰撞声。
另外,由于在承受部件和形成在上述收纳部中并与上述承受部件后退的方向相对的相对面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因此后退的承受部件不与相对面碰撞,利用缓冲材料来降低碰撞声。因而,可以降低因柱塞碰撞而产生的碰撞声。
另外,虽然暂时后退的承受部件通过施力部件而与柱塞一起前进,但是由于被限制部限制其前进,因此柱塞可以返回规定位置并精度良好地定位停止,因而,可以始终将柱塞的行程量保持为恒定。
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优选上述缓冲材料安装在上述承受部件上,在该缓冲材料和上述收纳部的沿着上述承受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缓冲材料安装在承受部件上,因此通过将该承受部件收纳在固定部的收纳部中,从而可以容易地装配缓冲材料。
另外,由于在缓冲材料和收纳部的沿着承受部件移动方向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即使缓冲材料与承受部件一起移动,该缓冲材料也不会与内壁面干涉。因而,承受部件的移动顺畅,并且缓冲材料不会因与内壁面的摩擦而受损。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上述缓冲材料也可以设置在上述相对面上。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缓冲材料未安装在承受部件上,因此承受部件的移动变得顺畅。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优选上述缓冲材料不与上述施力部件接触。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缓冲材料不与施力部件接触,因此缓冲材料和施力部件不发生干涉。因而,弹簧不受缓冲材料的影响,承受部件的移动变得顺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柱塞与承受部件碰撞时,该柱塞与承受部件一起抵抗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后退,由此吸收冲击,而且,后退的承受部件不与相对面碰撞,利用缓冲材料来降低碰撞声。
另外,虽然暂时后退的承受部件通过施力部件而与柱塞一起前进,但是由于被限制部限制其前进,因此柱塞可以返回规定位置,并精度良好地定位停止。
因而,可以降低因柱塞碰撞而产生的碰撞声,并且使柱塞始终精度良好地停止在规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螺线管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其剖视图。
图2是上述电磁螺线管的固定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螺线管的动作的工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构成电磁螺线管的固定部的图,(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部的剖视图,(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固定部的剖视图,(c)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固定部的剖视图,(d)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固定部的剖视图,(e)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固定部的剖视图,(f)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固定部的剖视图,(g)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固定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螺线管的剖视图,图2是该电磁螺线管的固定部的放大剖视图。
该电磁螺线管是例如为了使柴油内燃发动机的燃料杆向停止方向动作,而使发动机自动停止,或者为了在四轮手动变速器车辆中自动进行倒档选择锁止而使用的器件。
该电磁螺线管具备兼作轭铁的柱塞导向部11及固定部12、可动轭铁15、以及线圈部16。
柱塞导向部11和固定部12在轴线O方向上相对配置,具有筒状部15a的可动轭铁15以可沿其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该固定部12的外周外侧。而且,在筒状部15a的外周外侧和柱塞导向部11的外周外侧设置有圆筒状的线圈部16。换而言之,固定部12和柱塞导向部11以固定状态设置在圆筒状线圈部16的内侧,同时可动轭铁15被设置为可沿线圈部16的轴向移动。
线圈部16是使可动轭铁15沿轴线O移动的部件,其具备骨架16a以及卷绕在该骨架16a上的线圈16b。
上述各部件(柱塞导向部11、固定部12、可动轭铁15、线圈部16)基本上形成为旋转对称,即截面形成为圆形,并被收纳在圆筒形的壳体30中。
上述可动轭铁15通过由向线圈16b通电引起的线圈部16的励磁(接通状态)而以从固定部12离开的方式前进,并通过线圈部16的消磁(断开状态)而以向固定部12接近的方式后退。
另外,在图1中,比轴线О靠左的左侧表示可动轭铁15移动至柱塞导向部11侧的状态(接通状态),比轴线О靠右的右侧表示可动轭铁15位于固定部12侧的状态(断开状态)。
可动轭铁15通过沿轴线O方向延伸的筒状部15a和形成在该筒状部15a下端的底部15b而形成为杯状(有底圆筒状),在底部15b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15c。在该凸部15c上形成有贯通孔,其贯通至上述底部15b的下表面。上述柱塞20的前端部が插入并固定于该贯通孔。另外,柱塞20的前端部比凸部15c向上方突出。如此,由于柱塞20被固定于可动轭铁15,因此与该可动轭铁15一起沿轴线O移动。
另外,在柱塞导向部11中沿轴线O形成有贯通孔11a,柱塞20介由两个轴承17、17而移动自如地插通在该贯通孔11a中,该柱塞20的前端被固定于可动轭铁15。另外,在柱塞导向部11的外周部设置有环状的凸边部21,在该凸边部21的外周部配合有壳体30的下端部。
如图2所示,上述固定部12构成为在其上端部一体地形成上述凸边部22,在该固定部12的内部具有冲击吸收单元31。
该冲击吸收单元31是吸收上述柱塞20与可动轭铁15一起后退而与固定部12碰撞时的冲击的单元,且如下构成。
即,首先在固定部12的内部形成有收纳部32。该收纳部32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其下端开口,且上端封闭。
收纳部32具备圆筒状的第一收纳部32a以及与该第一收纳部32a同轴地形成在该第一收纳部32a上端的第二收纳部32b,第二收纳部32b的直径比第一收纳部32a小。而且,在第一收纳部32a的下端侧与第一收纳部32a同轴地形成有圆筒状的大直径部33。该大直径部33在可动轭铁15后退而来时收纳该可动轭铁15的凸部15c。
另外,在第一收纳部32a中以可沿轴线(O)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有承受部件35。该承受部件35是承受与可动轭铁15一起后退的柱塞20的碰撞而与该柱塞20一起后退的部件,且形成为大致圆柱状。
承受部件35具备:主体部35a,其可在第一收纳部32a的内壁面上沿轴线方向滑动;小直径部35b,其以比该主体部35a小的直径形成在该主体部35a的上端面上;轴部35c,其以比该小直径部35b小的直径形成在该小直径部35b的上端面上;以及承受部35d,其以比该主体部35a小的直径形成在主体部35a的下端面上,并承受上述柱塞20的碰撞。
上述轴部35c被收纳在第二收纳部32b中,弹簧36以包围上述轴部35c外周侧的方式被收纳在该第二收纳部32b中,该弹簧36作为向前进的方向(图1中下方)对承受部件35施力的施力部件。弹簧36以压缩的状态被收纳,其上端部与第二收纳部32b的上表面抵接,下端部与上述小直径部35b的上表面外周部抵接。
另外,在第一收纳部32a的下端部设置有限制部37。该限制部37是将前进的承受部件35限制在规定的位置,从而限制进一步前进的部件。限制部37由环状板形成,且嵌入并固定于形成在第一收纳部32a的下端部内壁面上的环状凹部。在限制部37的内侧插通有承受部件35的承受部35d,该承受部35的前端(图1中下端)比限制部37向下方突出。由此,上述柱塞20能够与承受部35d碰撞。
另外,上述收纳部32的第一收纳部32a的上表面成为与承受部件35后退的方向(图1中上方)相对的相对面38。而且,在承受部件35和相对面38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40。
该缓冲材料40是吸收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与相对面38碰撞时的冲击的部件,由例如环状的橡胶形成。该环状的缓冲材料40被安装在承受部件35的小直径部35b的外周面上,并且被设置为与主体部35a的上表面抵接。而且,在缓冲材料40和第一收纳部的内壁面(沿着承受部件移动方向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S。
另外,缓冲材料4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承受部件35前进而与限制部37抵接的状态下,缓冲材料40和相对面38之间的间隙比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和第二收纳部32b的上表面38a之间的间隙小。因而,由于承受部件35后退(图2中向上方移动)时,缓冲材料40与相对面38碰撞并阻止承受部件35进一步后退,因此轴部35c不与第二收纳部32b的上表面碰撞。
另外,缓冲材料40被安装在承受部件35的小直径部35b的外周面上,另一方面,弹簧36的下端与小直径部35b的上端面抵接。因而,缓冲材料40和弹簧36并不接触。
下面,参照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螺线管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a)表示通过使线圈部16(参照图1)励磁,从而可动轭铁15以从固定部12离开的方式前进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固定于可动轭铁15的柱塞20与可动轭铁15一起前进,从固定部12离开。而且,冲击吸收单元31的承受部件35通过弹簧36而向前进的方向(图3中下方)被施力,与限制部37抵接而处于进一步的前进被限制的状态。
之后,使线圈部6消磁后,如图3(b)所示,柱塞20被外部负荷(省略图示)推压而与可动轭铁15一起以向固定部12接近的方式后退,柱塞20与承受部件35的承受部35d碰撞。于是,该柱塞20与承受部件35一起抵抗弹簧36的作用力而后退,由此吸收冲击并降低碰撞声。
进而,如图3(c)所示,虽然承受部件35被柱塞20推压而后退,但是由于在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材料40,因此该缓冲材料40与上述相对面38碰撞。因而,后退的承受部件35不与相对面38碰撞,而利用缓冲材料40来降低碰撞声。
其后,如图3(d)所示,虽然暂时后退的承受部件35通过弹簧36的作用力而被推向前进的方向,与柱塞20一起前进,但是由于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的下表面与限制部37抵接,其前进被该限制部37限制,因此柱塞20返回规定位置并停止。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线圈部16消磁后,柱塞20被外部负荷推压,当与可动轭铁15一起以向固定部12接近的方式后退,而与承受部件35的承受部35d碰撞时,该柱塞20与承受部件35一起抵抗弹簧36的作用力而后退,由此吸收冲击并降低碰撞声。
进而,由于在承受部件35上安装有缓冲材料40,也就是说,由于在承受部件35和相对面38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40,因此后退的承受部件35不与相对面38碰撞,利用缓冲材料40来降低碰撞声。因而,可以降低因柱塞20碰撞而产生的碰撞声。
另外,对碰撞声进行实验的结果,可以确认具有承受部件35和弹簧36的冲击吸收单元31以及缓冲材料40双方不存在的电磁螺线管的碰撞声为74dB左右,仅具备冲击吸收单元31的电磁螺线管的碰撞声为66dB左右,具备冲击吸收单元31及缓冲材料40双方的电磁螺线管的碰撞声为50dB左右,能够大幅度降低碰撞声。
另外,虽然暂时后退的承受部件35通过弹簧36的作用力而与柱塞20一起前进,但是由于通过限制部37限制其前进,因此柱塞20能够返回规定位置,并精度良好地定位停止,因而,能够始终将柱塞20的行程量保持为恒定。
此外,缓冲材料40安装在承受部件35的小直径部35b上,由于在该缓冲材料40和第一收纳部32a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即使缓冲材料40与承受部件35一起移动,该缓冲材料40也不会与上述内壁面干涉。因而,承受部件35的移动顺畅,并且缓冲材料40不会因与内壁面的摩擦而受损。
另外,由于缓冲材料40安装在承受部件35上,因此通过将该承受部件35收纳在固定部12的收纳部32中,从而能够容易地装配缓冲材料40。
而且,缓冲材料40安装在承受部件35的小直径部35b的外周面上,弹簧36的下端与小直径部35b的上端面抵接,由于缓冲材料40和弹簧36并不接触,因此缓冲材料40和弹簧36不会干涉。因而,弹簧36不受缓冲材料40的影响,承受部件35的移动变得顺畅。
图4(a)至图4(g)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这些图中示出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电磁螺线管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螺线管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在固定部12内部的承受部件、弹簧(施力部件)、缓冲材料等的形状、配置位置,由于其它的构成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同一构成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而且,由于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2以外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4(a)至图4(g)中仅图示固定部12。
在图4(a)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缓冲材料41设置在固定部12的第二收纳部32b的上表面38a上。该上表面38a是与承受部件35后退的方向相对的相对面38a的一个。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收纳部32中形成有相对面38。
缓冲材料41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具备大直径部41a和小直径部41b,在大直径部41a和小直径部41b之间形成有颈部。这种缓冲材料41被设置为使小直径部41b与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相对。小直径部41b的直径比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大。而且,弹簧36的上端卡定于缓冲材料41的颈部。另外,缓冲材料4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承受部件35前进而与限制部37抵接的状态下,缓冲材料41和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之间的间隙比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和相对面38之间的间隙小。
根据这种结构,后退的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不与相对面38碰撞,而轴部35c与缓冲材料41碰撞,并利用该缓冲材料41来降低碰撞声。而且,缓冲材料41被设置在相对面38a上,由于未安装在承受部件35上,因此承受部件35的移动变得顺畅。
在图4(b)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与第二实施方式一样,缓冲材料42被设置在固定部12的第二收纳部32b的上表面上,但是在该上表面上形成有凸部32c,缓冲材料42嵌入该凸部32c。缓冲材料42形成为圆柱状,在其上端面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与上述凸部32c嵌合。
另外,缓冲材料4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承受部件35前进而与限制部37抵接的状态下,缓冲材料42和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之间的间隙比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和相对面38之间的间隙小。
根据这种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一样,后退的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不与相对面38碰撞,而轴部35c与缓冲材料42碰撞,并利用该缓冲材料42来降低碰撞声。
另外,由于缓冲材料42嵌入凸部32c,因此能够容易地定位安装缓冲材料42。
在图4(c)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一样,缓冲材料43被设置在固定部12的第二收纳部32b的上表面38a上。缓冲材料43形成为比上述缓冲材料41薄的圆板状。而且,弹簧36的上端与缓冲材料43的表面抵接。另外,缓冲材料43的厚度被设定为,在承受部件35前进而与限制部37抵接的状态下,缓冲材料43和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之间的间隙比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和相对面38之间的间隙小。
根据这种结构,可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一样的效果。
在图4(d)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缓冲材料44被安装在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上。缓冲材料44形成为圆柱状,在其下端面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与轴部35c嵌合。
第二收纳部32b的上表面(相对面)38a是与承受部件35后退的方向相对的相对面的一个。
另外,缓冲材料4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承受部件35前进而与限制部37抵接的状态下,缓冲材料44和相对面38a之间的间隙比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和相对面38之间的间隙小。
根据这种结构,后退的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不与相对面38碰撞,而安装在轴部35c上的缓冲材料44与相对面38a碰撞,并利用该缓冲材料44来降低碰撞声。
在图4(e)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中,虽然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一样,缓冲材料45被安装在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上,但是其安装方法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
即,缓冲材料45在其下表面具有安装轴45a。另一方面,在轴部35c中形成有安装孔,在该安装孔中插入安装轴45a。由此,缓冲材料45被安装在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上。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效果。
在图4(f)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中,缓冲材料46形成为环状。另一方面,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与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的轴部35c相比形成为较短,在该轴部35c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缓冲材料46。而且,在缓冲材料46和第二收纳部32b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
缓冲材料46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承受部件35前进而与限制部37抵接的状态下,缓冲材料46和相对面38a之间的间隙比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和相对面38之间的间隙小。
另外,在轴部35c中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中插入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36a,该弹簧36a的上端部与相对面38a抵接。
根据这种结构,后退的承受部件35的主体部35a不与相对面38碰撞,而安装在轴部35c上的缓冲材料46与相对面38a碰撞,并利用该缓冲材料46来降低碰撞声。
在图4(g)所示的第八实施方式中,虽然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缓冲材料47安装在承受部件35的小直径部35b的外周部上,但是其安装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小直径部35b的外周部形成有环状的外法兰48a。而且,缓冲材料47在其下部形成有向内侧以环状突出的内法兰48b。然后,通过使该内法兰48b嵌入至外法兰48a的下侧,从而缓冲材料47被安装在承受部件35的小直径部35b的外周部上。
另外,缓冲材料47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承受部件35前进而与限制部37抵接的状态下,缓冲材料47和相对面38之间的间隙比承受部件35的轴部35c和第二收纳部32b的上表面38a之间的间隙小。
根据这种结构,除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效果以外,可以将缓冲材料47坚固地安装在承受部件35上。
符号说明
12—固定部,15—可动轭铁,16—线圈部,0—柱塞,31—冲击吸收单元,32—收纳部,35—承受部件,36—弹簧(施力部件),37—限制部,38、38a—相对面,40~46—缓冲材料。

Claims (3)

1.一种电磁螺线管,在圆筒状线圈部的内侧以固定状态设置固定部,并且以能够沿上述线圈部的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可动轭铁,该可动轭铁安装有沿上述线圈部的轴向延伸的柱塞,通过上述线圈部的励磁,上述可动轭铁与上述柱塞一起以从上述固定部离开的方式前进,通过上述线圈部的消磁,上述可动轭铁与上述柱塞一起以向上述固定部接近的方式后退,
上述电磁螺线管的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具有冲击吸收单元,其吸收上述柱塞与上述可动轭铁一起后退而与上述固定部碰撞时的冲击,
上述冲击吸收单元具备:承受部件,其以能够沿上述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收纳部中,该收纳部设置在上述固定部的内部,并且上述承受部件承受后退的上述柱塞的碰撞而与该柱塞一起后退;施力部件,其设置在上述收纳部中并向前进的方向对上述承受部件施力;以及限制部,将前进的上述承受部件限制在规定的位置,
在上述承受部件和形成在上述收纳部中并与上述承受部件后退的方向相对的相对面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
上述收纳部具备:圆筒状的第一收纳部;以及第二收纳部,其与该第一收纳部同轴地形成在该第一收纳部的上述承受部件后退的一侧,上述第二收纳部形成为直径比上述第一收纳部小,
上述承受部件具备:主体部,其可在上述第一收纳部的内壁面上沿轴线方向滑动;小直径部,其以比上述主体部小的直径形成在上述主体部的该承受部件后退的一侧;轴部,其以比上述小直径部小的直径形成在上述小直径部的该承受部件后退的一侧;以及承受部,其以比上述主体部小的直径形成在上述主体部的该承受部件前进的一侧,并承受上述柱塞的碰撞,
上述施力部件被设置为包围上述承受部件的上述轴部的外周侧,
上述缓冲材料安装在上述承受部件上,在该缓冲材料和上述收纳部的沿着上述承受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螺线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小直径部形成为直径比上述主体部小,在该小直径部的外侧安装有上述缓冲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螺线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缓冲材料不与上述施力部件接触。
CN201380042566.4A 2012-08-10 2013-07-19 电磁螺线管 Active CN1045413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7819A JP5890276B2 (ja) 2012-08-10 2012-08-10 電磁ソレノイド
JP2012-177819 2012-08-10
PCT/JP2013/069594 WO2014024659A1 (ja) 2012-08-10 2013-07-19 電磁ソレノイ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1340A CN104541340A (zh) 2015-04-22
CN104541340B true CN104541340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211U (ja) * 1992-10-05 1994-05-06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選別機用プッシャ
JPH0711887U (ja) * 1993-07-29 1995-02-21 株式会社京浜精機製作所 電磁装置における作動音吸収構造
CN1137325A (zh) * 1993-12-15 1996-12-04 联合工艺汽车公司 螺线管
JPH10215555A (ja) * 1997-01-28 1998-08-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ソレノイド
JP2008306122A (ja) * 2007-06-11 2008-12-18 Keihin Corp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0029695A1 (ja) * 2008-09-11 2010-03-18 株式会社カワサキプレシジョンマシナリ 油浸型ソレノイドの調整ネジ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油浸型ソレノイド
CN102623131A (zh) * 2011-01-26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磁螺线管及使用了该电磁螺线管的内燃机可变气门机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211U (ja) * 1992-10-05 1994-05-06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選別機用プッシャ
JPH0711887U (ja) * 1993-07-29 1995-02-21 株式会社京浜精機製作所 電磁装置における作動音吸収構造
CN1137325A (zh) * 1993-12-15 1996-12-04 联合工艺汽车公司 螺线管
JPH10215555A (ja) * 1997-01-28 1998-08-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ソレノイド
JP2008306122A (ja) * 2007-06-11 2008-12-18 Keihin Corp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0029695A1 (ja) * 2008-09-11 2010-03-18 株式会社カワサキプレシジョンマシナリ 油浸型ソレノイドの調整ネジ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油浸型ソレノイド
CN102623131A (zh) * 2011-01-26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磁螺线管及使用了该电磁螺线管的内燃机可变气门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92002B2 (ja) 電磁スイッチ装置
US10428778B2 (en) Fuel injection valve
KR102055030B1 (ko) 특히 슬립-제어형 자동차 브레이크 시스템들용 전자기 밸브
KR100909426B1 (ko) 액츄에이터
CN101522490B (zh) 用于机动车的电磁阀及其液压制动装置
WO2006032040A3 (en) Solenoid having reduced operating noise
CN103206570B (zh) 电磁阀
CN106574736A (zh) 电磁阀
CN105501201A (zh) 制动主缸
US11110905B2 (en) Solenoid valve for brake system
CN103578684A (zh) 线性螺线管
US20170292488A1 (en) Fuel Injection Valve
CN103206571B (zh) 电磁阀
US20150292456A1 (en) Actuator
JP5890276B2 (ja) 電磁ソレノイド
CN111480024A (zh) 电磁阀
CN104541340B (zh) 电磁螺线管
CN107850235B (zh) 常闭电磁阀
EP3261103B1 (en) Electromagnetic solenoid
CN102959295B (zh) 具有在头部侧支撑和在底部侧去负载的电枢导向管的电磁阀装置
CN107076075B (zh) 燃料喷射阀
US20210277859A1 (en) Injector for vehicle
CN103097215A (zh) 失电关闭的电磁阀
JP5668804B2 (ja) 電磁スイッチ装置
KR101017116B1 (ko) 자동차의 키 인터록 솔레노이드 스위치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