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6547A -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6547A
CN104516547A CN201310460514.0A CN201310460514A CN104516547A CN 104516547 A CN104516547 A CN 104516547A CN 201310460514 A CN201310460514 A CN 201310460514A CN 104516547 A CN104516547 A CN 104516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equipment
parameter
centre
steering order
focus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605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6547B (zh
Inventor
纪大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605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165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16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6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6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6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该控制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一位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对电子设备中的重心点依据控制指令进行调整,即为能够对手写笔中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由此对用户使用手写笔时的重力感受进行变换,给用户真实毛笔的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触摸屏上通过手写笔输入时,用户使用手写笔时通常只有单一重力感受,无法使得用户体验到真实毛笔等的书写感受,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使用的手写笔只有单一重力感受,无法使用户体验真实毛笔等书写感受,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一位置,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不同。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获取控制指令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一调整规则,如果是,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获取控制指令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判断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时,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
其中,所述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包括:
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否则,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第一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二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二输入规则。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驱动组件及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接的配重组件;
其中,所述依据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包括: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移动,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
上述方法,优选的,在所述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依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将所述参数调整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设置有数据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位置,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单元;
其中,在所述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第二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当前的第二位置;
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包括:
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确定目标显示参数;
调整所述显示单元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的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生成控制指令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如果是,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
其中,所述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包括:
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否则,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作为第一电子设备其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指令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第一重心调整单元,用于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不同。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包括:
信息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第一判断子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一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指令生成子单元;
第一指令生成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包括:
指令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判断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时,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生成子单元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第一确定模块,否则,触发第二确定模块;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一指令生成模块,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一指令生成模块,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第一指令生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一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二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二输入规则。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驱动组件及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接的配重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重心调整单元包括:
驱动控制子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移动,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还包括:
第一指令生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重心调整单元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之后,依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第一指令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参数调整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作为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设置有数据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指令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第二指令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位置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指令发送单元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后,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当前的第二位置;
参数指令生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显示参数调整单元,用于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显示参数调整单元包括:
目标确定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确定目标显示参数;
参数调整子单元,用于调整所述显示单元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的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二指令获取单元包括:
参数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第二判断子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
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
其中,所述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第三确定模块;否则,触发第四确定模块;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二指令生成模块,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二指令生成模块,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第二指令生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由上述方案中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其第一位置上,本申请通过获取控制指令之后,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其与该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从而实现对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移动。本申请能够对一电子设备中的重心点依据控制指令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实现对手写笔中的重心点进行调整,进而对用户使用手写笔时的重力感受进行变换,给用户真实毛笔的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应用示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另一应用示例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二的部分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三的部分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七的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七的部分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八的部分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九的部分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二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四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八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九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二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一位置,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也就是说,所述控制指令表明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参数信息,如调整方式、调整距离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在被调整之前处于其第一位置上,所述第一位置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任意位置。
步骤102: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
其中,由上述步骤101中可知,所述控制指令中表明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参数信息,由此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将该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第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在三维空间中为不重合的两点,也就是说,经过所述步骤102之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出现空间上的变动至第二位置。
由上述方案中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一,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上,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其第一位置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控制指令之后,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其与该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从而实现对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移动。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对一电子设备中的重心点依据控制指令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实现对手写笔中的重心点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毛笔的应用中,由于其笔头设置为能够存储墨水的毛状结构,如由兔毛、羊毛、狼毛等具有柔性特征的动物毛组成,使得其在书写过程中,不仅能够积蓄墨水,并随着该类笔头书写轨迹的增加或书写时间的延长,其书写轨迹颜色渐浅、宽度渐小,同时存储墨水的笔头中由于其墨水的减少使得笔头重量减轻,给用户毛笔整体的重心向毛笔末端发生变动的感受,而在毛笔书写轨迹颜色过浅时,需要对毛笔添加墨水,此时用户将毛笔的笔头放入盛有墨水的砚台中一段时间,使得墨水能够进行笔头,使得笔头的重量增加,给用户毛笔整体的重心向毛笔笔头端发生变动的感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依据控制指令调整第一电子设备如电子毛笔等的重心,对用户使用该第一电子设备时的重力感受进行变换,如向第一电子设备的两端不同变换等,不仅可以模拟毛笔随着书写轨迹的增加或书写时间的延长毛笔重心向笔尾端移动的情况,还可以模拟毛笔随着蘸墨时间的增加毛笔重心向笔头移动的情况,给用户真实毛笔的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输入设备,例如应用于触屏设备中的手写笔等触笔,该输入设备包括一壳体,如图2中所示,该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该输入组件可以为能够被触屏设备感应的触点感应组件等。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不同。
例如,如图3中所示,所述输入设备为柱体结构的触笔时,所述输入组件如触点感应组件设置于所述触笔壳体的一端,用以在触屏上书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由所述第一位置被调整至一直线上一点的第二位置,该直线为所述输入组件与所述第一位置的连接线,此时,所述输入组件、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各自距离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值不同,也就是说,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所在点不重叠。
其中,本申请提供的控制方法应用在第一电子设备上,而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端在进行控制指令的获取时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
参考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二中所述步骤101的流程图,其中,所述步骤101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401: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其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原始相对位置及某一时间长后的当前相对位置,或者,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该时间长内的相对位置变化等,其中,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接近或相接触的相对位置,还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接近或接触的移动位置等。
另外,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该输入参数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接近或接触产生触摸动作,而该触摸动作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输入组件可以包括一毛状结构输入端及感应端,该毛状结构输入端可以为前文中所提及的兔毛、狼毛等动物毛组成的柔性结构,以更进一步模拟毛笔的特征,用户在使用该第一电子设备时,能够更加体验到毛笔的书写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在具体实现中,本申请实施例在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时,可以通过对上述输入组件中的毛状结构输入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输入参数进行获取,或者通过对上述输入组件中的感应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输入参数进行获取。也就是说,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对所述输入组件中毛状结构输入端进行接近或接触性检测,即:所述毛状结构输入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一部分接近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时,所述毛状结构输入端可以被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检测到,进而本申请实施例能够获取到所述毛状结构输入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输入参数。
另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也可以对所述输入组件中感应端进行接近或接触性检测,即:所述毛状结构输入端与所述感应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一部分接近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时(所述毛状结构输入端接近或接触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所述感应端接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所述感应端可以被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检测到,进而本申请实施例能够获取到间隔所述毛状结构输入端的感应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输入参数。
步骤402: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一调整规则,如果是,执行步骤403。
其中,所述第一调整规则是指能够通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是否需要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判断结果的一判断标准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规则实现: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或者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实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端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
步骤403: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其中,由上述移动参数信息的描述中可知,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中包含有:与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相对应的信息,因此,在所述步骤403中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所生成的控制指令后,所述控制指令中包含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实现所述步骤101目的。
另外,所述控制指令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实现获取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端获取,即为:
获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
也就是说,所述控制指令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并发送,由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获取。
其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判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时,依据该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所述控制指令,此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获取进而由第二电子设备生成所述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该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原始相对位置及某一时间长后的当前相对位置,或者,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该时间长内的相对位置变化等,其中,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接近或相接触的相对位置,还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接近或接触的移动位置等。
另外,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该输入参数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进行接近或接触产生触摸动作,而该触摸动作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规则是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是否需要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判断结果的一判断标准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规则实现: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二位置对应规则;或者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二输入规则,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
另外,由本申请实施例前文中对移动参数信息的描述可知,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中包含有:与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相对应的信息,因此,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所生成的控制指令后,所述控制指令中包含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如图2中所示,此时,参考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三中所述步骤403的流程图,其中,所述步骤403中在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步骤501: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执行步骤502,否则,执行步骤503。
其中,所述第三调整规则可以为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中所表明的重心点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信息的标准规则,例如,所述重心点是否需要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或者是否需要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等。
步骤502: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执行步骤504。
其中,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
步骤503: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执行步骤504。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步骤504: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步骤504中,可以直接将含有第一移动距离或第二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作为控制指令,也可以对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一移动距离或第二移动距离加以数据封装或成包等操作,生成控制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502中是指,在所述步骤501中判断出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表明需要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时,确定该重心调整参数的过程,即为:依据该移动参数信息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进而执行所述步骤504中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一移动距离生成控制指令,此时,该控制指令中包括表明(包括)所述第一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
而所述步骤503中是指,在所述步骤501中判断出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表明需要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时,确定该重心调整参数的过程,即为:依据该移动参数信息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进而执行所述步骤504中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二移动距离生成控制指令,此时,所述控制指令中表明(或包括)所述第二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现在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的方式,也可以适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控制指令中,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的实现方式,也就是说,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端生成控制指令后,由本申请实施例对控制指令进行获取的方案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的实现方式可以以如图5中所示的步骤501至504所描述的方案具体实现,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包括驱动组件及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接的配重组件,此时,参考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其中,所述步骤102可以通过以下步骤S102实现:
步骤S102: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移动,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步骤S102是指,在实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时,可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驱动组件作用于其配重组件移动,从而实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配重组件进行移动时的移动参数与所述重心点移动的目标点也就是第二位置具有一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具有供所述配重组件移动及停留的内置通道或外置轨道杆等移动空间。所述配重组件可以为配重模块等具有标准重量值的可移动滑块,该可以移动滑块可以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内置通道中的可停留位置上,在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移动;该配重组件也可以为中空且具有标准重量值的珠粒,该珠粒可以通过串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外置轨道杆上的可停留位置上,在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移动。
在具体应用中,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配重组件的重心点处于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一位置,此时,该第三位置与所述重心点的第一位置相对应。
在所述步骤S102的具体实现中,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实现:
其中,所述步骤S102可以通过以下第一方式实现: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四位置为不包括所述第三位置的任意位置中的一位置,同时所述第四位置关于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方式中的所述任意位置是指,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设置的所述配重组件的移动空间如内置通道或外置轨道杆等之上的任意一点对应的位置均可以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可停留位置,这些可停留位置中相邻位置之间的距离值为无穷小,因此,这些可停留位置所对应的坐标点值可以理解为具有连续性。此时,在所述第一方式中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时,首先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该移动空间中具有连续性的可停留位置当中,确定与所述重心点第二位置相对应的一位置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最终停留位置,即为所述第四位置,从而控制该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由原来的第三位置移动至该第四位置。在所述配重组件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相应的由第一位置转移至第二位置,从而实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移动空间内,这些具有连续性的可停留位置中,可以只有部分即预设的某些位置可以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可停留位置,因此,所述步骤S102也可以通过以下第二方式实现: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其中,此时的所述第四位置为预设的移动位置中的一位置,同时,所述第四位置关于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预设的移动位置是指,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设置的所述配重组件的移动空间内,选取特定的位置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可停留的位置。该选取的特定位置可以为所述移动空间中的某些点位置,这些点位置中相邻点位置之间的距离值并非为无穷小,而是特定的自然数值,此时,所述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可停留位置可以理解为在所述移动空间中具有离散性即不连续的点位置。此时,在所述第二方式中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时,首先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该移动空间中不连续的可停留位置当中,确定与所述重心点第二位置相对应的一位置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最终停留位置,即为所述第四位置,从而控制该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由原来的第三位置移动至该第四位置。在所述配重组件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相应的由第一位置转移至第二位置,从而实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在所述步骤S102的具体实现过程中,由于配重组件的数量的不同,该步骤可以由不同的方式实现:
其中,所述步骤S102可以通过以下第三方式实现: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至少部分配重组件,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此时,所述第四位置关于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应,也就是说,所述第四位置是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所确定,该第四位置与所述重心点的第二位置相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配重组件的数量为一个时,所述配重组件不可分离,由此,上述第三方式中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具体实现为所有部分配重组件,也就是说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整个所述配重组件,此时,所述第三方式可以通过上文中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实现。而在所述配重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时,也就是说,所述配重组件中由多个配重模块(组件)组成,由此,在上述第三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至少部分配重组件是指,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所有配重模块作为移动目标,进而触发该移动目标由第三位置移动移动至第四位置,或者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所有配重模块中的部分配重模块作为移动目标,进而触发该移动目标由第三位置移动移动至第四位置。
上述第三方式具体实现中,首先需要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确定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以及该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的最终停留位置,也就是说,确定该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的第四位置,该第四位置可以通过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的第四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移动的第四位置;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所述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中每个配重组件(模块)各自的第四位置,进而在上述第三方式中,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是指,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其各自的第三位置移动至该至少部分配重组件中各个配重组件各自对应的第四位置。
在所述步骤S102的具体实现过程中,由于驱动组件驱动性能的不同,该步骤可以由不同的方式实现;
其中,所述步骤S102可以通过以下第四方式实现: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驱动组件、或者所述驱动组件以及自然力作用下,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四位置关于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应。
也就是说,上述第四方式中包含以下第一子方式: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在该第一子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能够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使得该配重组件在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空间的任意一个位置停留,或者使得该配重组件在所述移动空间中以任意一种方式移动等,此时,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完全控制所述配重组件进行任意位置、任意方式、任意方向的移动或停留。
另外,上述第四方式中也包含以下第二子方式: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驱动组件以及自然力的作用下,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在该第二子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能够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使得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移动空间中的某些特定位置、或以某种特定方式进行移动,此时,所述驱动组件并非能够完全控制该配重组件在任意位置、任意方式或任意方向上做移动或停留,需要借助自然力的协同,如重力等,实现共同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由此触发所述配重组件能够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与该第二位置对应的第四位置上,保证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能够由其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具体的,上述第二子方式可以为: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失效于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力,并在自然力的驱动下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
例如,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为所述配重组件设置的移动空间以内置通道的形式实现,所述驱动组件以磁铁等具有吸附力的组件实现,所述配重组件可以停留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壳体中与输入组件相对的尾端,此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可以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靠近所述尾端的附近位置,在需要进行重心点移动至该第一电子设备的中心位置即第二位置时,通过该第二位置确定所述配重组件所需要移动的第四位置,由此,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即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释放对所述配重组件的吸附力,由此使得所述配重组件在自然力如重力的驱动作用下,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相应的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综合上述步骤S102的各个实现方式,以所述驱动组件为发动机等配重组件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一输入设备,如触笔等,该触笔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即书写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包括具有完全控制能力的驱动组件以及多个配置模块组成的配重组件,在用户使用该触笔在第二电子设备如触摸屏上进行书写时,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包含重心调整参数的控制指令,进而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调整该触笔的重心点由其原始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至少部分配重组件,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原始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所述移动空间内具有连续性或离散性的可停留位置中确定与第二位置相对应的第四位置,由此,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移动至其对应的一第四位置,或者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移动至其各自对应的一第四位置上,使得所述触笔的重心点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以所述驱动组件为磁铁等具有吸附力的组件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一输入设备,如触笔等,该触笔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即书写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包括不具有完全控制能力的驱动组件以及多个配置模块组成的配重组件,在用户使用该触笔在第二电子设备如触摸屏上进行书写时,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包含重心调整参数的控制指令,进而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调整该触笔的重心点由其原始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至少部分配重组件,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原始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所述移动空间内具有连续性或离散性的可停留位置中确定与第二位置相对应的第四位置,由此,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释放其对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的吸附力,并由自然力如重力等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使得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移动至其对应的一第四位置,或者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移动至其各自对应的一第四位置上,使得所述触笔的重心点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参考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图,其中,在所述步骤102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3:依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表明需要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显示参数进行调整的参数,如调节显示参数中的色度降低或提高、调节显示参数中的轨迹宽度降低或提高。
步骤104:将所述参数调整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由前文中可知,所述参数调整指令中表明需要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显示参数进行调整的参数,因此,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位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端的本申请实施例发送的参数调整指令后,依据该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具体的,所述参数调整指令中可以包括目标显示参数,所述步骤104中,将所述目标显示参数发送至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
例如,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至第二位置之后,需要对应调整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该显示单元中的显示内容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由此,该显示参数可以为该移动轨迹的显示颜色、显示宽度等信息,由此本申请实施例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包含有目标显示参数如目标显示颜色和/或目标显示宽度等的参数调整指令,并将该参数调整指令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由第二电子设备调整其显示单元的移动轨迹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即为,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颜色变浅和/或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宽度变小,实现模拟真实毛笔写字时,笔迹随着书写时间或书写轨迹的增加颜色渐浅和/或宽度渐小的显示效果,改善用户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该输入设备可以包括由书写端和感应端,该书写端可以为类似毛笔笔头的毛状结构,所述感应端能够被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所检测,该输入设备的重心当前处于第一位置,在用户使用该输入设备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如触摸屏上进行书写时,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包含重心调整参数的控制指令,进而调整该输入设备的重心点由其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具体的,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表明所述输入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如输入轨迹大于或等于预设第一阈值时,需要将该输入设备的重心点调整至第二位置,此时,可以通过控制所述输入设备中的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该配重组件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输入组件的重心点调整至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远离所述书写端的一位置,其中,所述第一阈值越大,所述第二位置愈加远离所述书写端,同时,依据该第二位置触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调整其显示单元上显示该输入设备对应输入轨迹的颜色及宽度等,实现模拟毛笔随着书写轨迹的增加或书写时间的延长毛笔重心逐渐向笔尾端移动且书写颜色变浅及宽度变窄的情况。
另外,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表明所述输入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如点击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预设的加墨按钮并在该点击加墨按钮的时间达到预设第二阈值时,需要调整所述输入设备的重心点至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接近所述书写端的一位置,由此,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数所述输入设备中的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该配重组件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输入组件的重心点调整至所述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二阈值越大,所述第二位置愈加接近所述输入端,同时,依据该第二位置触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调整其显示单元上显示该输入设备对应输入轨迹的颜色及宽度等,实现模拟毛笔随着蘸墨时间的增加毛笔重心逐渐向笔头移动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对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的实现除了可以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端实现外,还可以在第二电子设备端实现,此时,参考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设置有数据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位置,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1: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表明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参数信息,如调整方式、调整距离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中的数据连接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如蓝牙、wifi等无线通信设备实现。
步骤802: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第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指令由第二电子设备端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此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其中,由所述步骤801中可知,所述控制指令中表明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参数信息,由此在将该控制指令发送给第一电子设备之后,由该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对其重心点进行调整,将该重心点移动至该第一电子设备上的第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在三维空间中为不重合的两点。
由上述方案中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六,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上,该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相连接,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其第一位置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生成控制指令之后,将该控制指令发送给第一电子设备,由该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其与该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从而实现对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移动。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对一电子设备中的重心点依据控制指令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实现对手写笔中的重心点进行调整,进而对用户使用手写笔时的重力感受进行变换,给用户真实毛笔的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中包括有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进行显示。此时,参考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七的流程图,其中,在所述步骤802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3: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当前的第二位置。
步骤804: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表明需要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显示参数进行调整的参数,如调节显示参数中的色度降低或提高、调节显示参数中的轨迹宽度降低或提高。
步骤805: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由前文中可知,所述参数调整指令中表明需要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显示参数进行调整的参数,因此,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之后,依据该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具体的,参考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所述步骤805的具体实现流程图,其中,所述步骤805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1: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确定目标显示参数。
其中,所述目标显示参数可以为所述显示单元上所显示移动轨迹的目标显示颜色和/或目标显示宽度等参数信息。
步骤1002:调整所述显示单元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的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
其中,所述步骤1002具体可以为:调整其显示单元的移动轨迹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即为,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颜色为所述目标显示颜色,可以为显示颜色变浅;和/或,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宽度为所述目标显示宽度,可以为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宽度变小,实现模拟真实毛笔写字时,笔迹随着书写时间或书写轨迹的增加颜色渐浅和/或宽度渐小的显示效果,改善用户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参考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八中所述步骤801的具体实现流程图,其中,所述步骤801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步骤1101: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其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原始相对位置及某一时间长后的当前相对位置,或者,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该时间长内的相对位置变化等,其中,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接近或相接触的相对位置,还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接近或接触的移动位置等。
另外,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该输入参数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接近或接触产生触摸动作,而该触摸动作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
步骤1102: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如果是,执行步骤1103。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规则是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是否需要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判断结果的一判断标准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规则实现: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或者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
步骤1103: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另外,由本申请实施例前文中对移动参数信息的描述可知,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中包含有:与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相对应的信息,因此,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所生成的控制指令后,所述控制指令中包含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该壳体的第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如图2中所示,其中,参考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九中所述步骤1103的流程图,其中,所述步骤110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201: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执行步骤1202,否则,执行步骤1203。
其中,所述第三调整规则可以为判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中所表明的重心点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信息的标准规则,例如,所述重心点是否需要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或者是否需要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等。
步骤1202: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执行步骤1204。
其中,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
步骤1203: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执行步骤1204。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步骤1204: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步骤1204中,可以直接将含有第一移动距离或第二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作为控制指令,也可以对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一移动距离或第二移动距离加以数据封装或成包等操作,生成控制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1202中是指,在所述步骤1201中判断出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表明需要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时,确定该重心调整参数的过程,即为:依据该移动参数信息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进而执行所述步骤1204中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一移动距离生成控制指令,此时,该控制指令中表明(或包括)所述第一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
而所述步骤1203中是指,在所述步骤1201中判断出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表明需要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时,确定该重心调整参数的过程,即为:依据该移动参数信息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进而执行所述步骤1204中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二移动距离生成控制指令,此时,所述控制指令中包括表明(包括)所述第二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
参考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作为第一电子设备,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指令获取单元1301,用于获取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也就是说,所述控制指令表明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参数信息,如调整方式、调整距离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在被调整之前处于其第一位置上,所述第一位置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任意位置。
第一重心调整单元1302,用于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
其中,由上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1301中可知,所述控制指令中表明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参数信息,由此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将该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第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在三维空间中为不重合的两点,也就是说,经过所述第一重心调整单元1302运行之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出现空间上的变动至第二位置。
由上述方案中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该电子设备作为第一电子设备其重心点处于其第一位置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控制指令之后,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其与该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从而实现对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移动。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对一电子设备中的重心点依据控制指令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实现对手写笔中的重心点进行调整,进而对用户使用手写笔时的重力感受进行变换,给用户真实毛笔的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输入设备,例如应用于触屏设备中的手写笔等触笔,该输入设备包括一壳体,如图2中所示,该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该输入组件可以为能够被触屏设备感应的触点感应组件等。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不同。
例如,如图3中所示,所述输入设备为柱体结构的触笔时,所述输入组件如触点感应组件设置于所述触笔壳体的一端,用以在触屏上书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由所述第一位置被调整至一直线上一点的第二位置,该直线为所述输入组件与所述第一位置的连接线,此时,所述输入组件、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各自距离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值不同,也就是说,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所在点不重叠。
参考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一中所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130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1301可以包括:
信息获取子单元1311,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其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原始相对位置及某一时间长后的当前相对位置,或者,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该时间长内的相对位置变化等,其中,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接近或相接触的相对位置,还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接近或接触的移动位置等。
另外,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该输入参数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接近或接触产生触摸动作,而该触摸动作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
第一判断子单元1312,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一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指令生成子单元1313。
其中,所述第一调整规则是指能够通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是否需要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判断结果的一判断标准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规则实现: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或者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实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端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
第一指令生成子单元1313,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其中,由上述移动参数信息的描述中可知,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中包含有:与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相对应的信息,因此,所述第一指令生成子单元1313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所生成的控制指令后,所述控制指令中包含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实现所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1301的目的。
参考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二中所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130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1301可以包括:
指令获取子单元1314,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
也就是说,所述控制指令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并发送,由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获取。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判断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时,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也就是说,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判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时,依据该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所述控制指令,此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获取进而由第二电子设备生成所述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该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原始相对位置及某一时间长后的当前相对位置,或者,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该时间长内的相对位置变化等,其中,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接近或相接触的相对位置,还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接近或接触的移动位置等。
另外,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该输入参数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进行接近或接触产生触摸动作,而该触摸动作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规则是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是否需要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判断结果的一判断标准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规则实现: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二位置对应规则;或者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二输入规则,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
另外,由本申请实施例前文中对移动参数信息的描述可知,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中包含有:与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相对应的信息,因此,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所生成的控制指令后,所述控制指令中包含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如图2中所示,此时,参考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三中所述第一指令生成子单元131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生成子单元1313可以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1601,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第一确定模块1602,否则,触发第二确定模块1603。
其中,所述第三调整规则可以为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中所表明的重心点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信息的标准规则,例如,所述重心点是否需要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或者是否需要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等。
第一确定模块1602,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一指令生成模块1604。
其中,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
第二确定模块1603,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一指令生成模块1604。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第一指令生成模块1604,用于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生成模块1604可以直接将含有第一移动距离或第二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作为控制指令,也可以对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一移动距离或第二移动距离加以数据封装或成包等操作,生成控制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602是指,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1601判断出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表明需要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之后,确定该重心调整参数的过程,即为:依据该移动参数信息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进而触发所述第一指令生成模块1604,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一移动距离生成控制指令,此时,该控制指令中包括表明(包括)所述第一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
而所述第二确定模块1603是指,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1601判断出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表明需要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之后,确定该重心调整参数的过程,即为:依据该移动参数信息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进而触发所述第一指令生成模块1604,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二移动距离生成控制指令,此时,所述控制指令中表明(或包括)所述第二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现在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的方式,也可以适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控制指令中,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的实现方式,也就是说,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端生成控制指令后,由本申请实施例对控制指令进行获取的方案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的实现方式可以以如图16中所示的结构组成所描述的方案具体实现,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包括驱动组件及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接的配重组件,此时,参考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四中所述第一重心调整单元130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重心调整单元1302可以包括:
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移动,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的实现方式是指,在实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时,可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驱动组件作用于其配重组件移动,从而实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配重组件进行移动时的移动参数与所述重心点移动的目标点也就是第二位置具有一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具有供所述配重组件移动及停留的内置通道或外置轨道杆等移动空间。所述配重组件可以为配重模块等具有标准重量值的可移动滑块,该可以移动滑块可以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内置通道中的可停留位置上,在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移动;该配重组件也可以为中空且具有标准重量值的珠粒,该珠粒可以通过串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外置轨道杆上的可停留位置上,在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移动。
在具体应用中,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配重组件的重心点处于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一位置,此时,该第三位置与所述重心点的第一位置相对应。
在所述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的具体实现中,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实现:
其中,所述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可以通过以下第一方式实现: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四位置为不包括所述第三位置的任意位置中的一位置,同时所述第四位置关于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方式中的所述任意位置是指,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设置的所述配重组件的移动空间如内置通道或外置轨道杆等之上的任意一点对应的位置均可以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可停留位置,这些可停留位置中相邻位置之间的距离值为无穷小,因此,这些可停留位置所对应的坐标点值可以理解为具有连续性。此时,在所述第一方式中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时,首先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该移动空间中具有连续性的可停留位置当中,确定与所述重心点第二位置相对应的一位置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最终停留位置,即为所述第四位置,从而控制该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由原来的第三位置移动至该第四位置。在所述配重组件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相应的由第一位置转移至第二位置,从而实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移动空间内,这些具有连续性的可停留位置中,可以只有部分即预设的某些位置可以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可停留位置,因此,所述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也可以通过以下第二方式实现: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其中,此时的所述第四位置为预设的移动位置中的一位置,同时,所述第四位置关于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预设的移动位置是指,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设置的所述配重组件的移动空间内,选取特定的位置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可停留的位置。该选取的特定位置可以为所述移动空间中的某些点位置,这些点位置中相邻点位置之间的距离值并非为无穷小,而是特定的自然数值,此时,所述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可停留位置可以理解为在所述移动空间中具有离散性即不连续的点位置。此时,在所述第二方式中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时,首先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该移动空间中不连续的可停留位置当中,确定与所述重心点第二位置相对应的一位置作为所述配重组件的最终停留位置,即为所述第四位置,从而控制该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由原来的第三位置移动至该第四位置。在所述配重组件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相应的由第一位置转移至第二位置,从而实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在所述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的具体实现过程中,由于配重组件的数量的不同,该步骤可以由不同的方式实现:
其中,所述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可以通过以下第三方式实现: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至少部分配重组件,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此时,所述第四位置关于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应,也就是说,所述第四位置是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所确定,该第四位置与所述重心点的第二位置相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配重组件的数量为一个时,所述配重组件不可分离,由此,上述第三方式中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具体实现为所有部分配重组件,也就是说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整个所述配重组件,此时,所述第三方式可以通过上文中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实现。而在所述配重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时,也就是说,所述配重组件中由多个配重模块(组件)组成,由此,在上述第三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至少部分配重组件是指,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所有配重模块作为移动目标,进而触发该移动目标由第三位置移动移动至第四位置,或者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所有配重模块中的部分配重模块作为移动目标,进而触发该移动目标由第三位置移动移动至第四位置。
上述第三方式具体实现中,首先需要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确定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以及该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的最终停留位置,也就是说,确定该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的第四位置,该第四位置可以通过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的第四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移动的第四位置;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所述作为移动目标的至少部分配重组件中每个配重组件(模块)各自的第四位置,进而在上述第三方式中,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是指,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其各自的第三位置移动至该至少部分配重组件中各个配重组件各自对应的第四位置。
在所述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的具体实现过程中,由于驱动组件驱动性能的不同,该步骤可以由不同的方式实现;
其中,所述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也可以通过以下第四方式实现: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驱动组件、或者所述驱动组件以及自然力作用下,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四位置关于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应。
也就是说,上述第四方式中包含以下第一子方式: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在该第一子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能够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使得该配重组件在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空间的任意一个位置停留,或者使得该配重组件在所述移动空间中以任意一种方式移动,此时,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完全控制所述配重组件进行任意位置、任意方式、任意方向的移动或停留。
另外,上述第四方式中也包含以下第二子方式: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驱动组件以及自然力的作用下,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
在该第二子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能够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使得所述配重组件在所述移动空间中的某些特定位置、或以某种特定方式进行移动,此时,所述驱动组件并非能够完全控制该配重组件在任意位置、任意方式或任意方向上做移动或停留,需要借助自然力的协同,如重力等,实现共同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由此触发所述配重组件能够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与该第二位置对应的第四位置上,保证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能够由其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具体的,上述第二子方式可以为: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失效于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力,并在自然力的驱动下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
例如,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为所述配重组件设置的移动空间以内置通道的形式实现,所述驱动组件以磁铁等具有吸附力的组件实现,所述配重组件可以停留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壳体中与输入组件相对的尾端,此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可以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靠近所述尾端的附近位置,在需要进行重心点移动至该第一电子设备的中心位置即第二位置时,通过该第二位置确定所述配重组件所需要移动的第四位置,由此,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即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释放对所述配重组件的吸附力,由此使得所述配重组件在自然力如重力的驱动作用下,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相应的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综合上述驱动控制子单元1321的各个实现方式,以所述驱动组件为发动机等配重组件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一输入设备,如触笔等,该触笔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即书写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包括具有完全控制能力的驱动组件以及多个配置模块组成的配重组件,在用户使用该触笔在第二电子设备如触摸屏上进行书写时,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包含重心调整参数的控制指令,进而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调整该触笔的重心点由其原始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至少部分配重组件,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原始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所述移动空间内具有连续性或离散性的可停留位置中确定与第二位置相对应的第四位置,由此,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移动至其对应的一第四位置,或者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移动至其各自对应的一第四位置上,使得所述触笔的重心点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以所述驱动组件为磁铁等具有吸附力的组件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一输入设备,如触笔等,该触笔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即书写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包括不具有完全控制能力的驱动组件以及多个配置模块组成的配重组件,在用户使用该触笔在第二电子设备如触摸屏上进行书写时,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包含重心调整参数的控制指令,进而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调整该触笔的重心点由其原始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至少部分配重组件,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由原始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在所述移动空间内具有连续性或离散性的可停留位置中确定与第二位置相对应的第四位置,由此,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释放其对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的吸附力,并由自然力如重力等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使得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移动至其对应的一第四位置,或者触发所述至少部分配重组件移动至其各自对应的一第四位置上,使得所述触笔的重心点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
参考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作为第一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
第一指令生成单元1303,用于在所述第一重心调整单元1302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之后,依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表明需要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显示参数进行调整的参数,如调节显示参数中的色度降低或提高、调节显示参数中的轨迹宽度降低或提高。
第一指令发送单元1304,用于将所述参数调整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由前文中可知,所述参数调整指令中表明需要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显示参数进行调整的参数,因此,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位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端的本申请实施例发送的参数调整指令后,依据该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具体的,所述参数调整指令中可以包括目标显示参数,所述第一指令发送单元1304中,将所述目标显示参数发送至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
例如,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至第二位置之后,需要对应调整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该显示单元中的显示内容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由此,该显示参数可以为该移动轨迹的显示颜色、显示宽度等信息,由此本申请实施例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包含有目标显示参数如目标显示颜色和/或目标显示宽度等的参数调整指令,并将该参数调整指令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由第二电子设备调整其显示单元的移动轨迹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即为,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颜色变浅和/或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宽度变小,实现模拟真实毛笔写字时,笔迹随着书写时间或书写轨迹的增加颜色渐浅和/或宽度渐小的显示效果,改善用户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对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的实现除了可以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端实现外,还可以在第二电子设备端实现,此时,参考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作为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设置有数据连接,而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包括:
第二指令生成单元1901,用于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表明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参数信息,如调整方式、调整距离等。
第二指令发送单元1902,用于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第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指令由第二电子设备端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此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其中,由所述第二指令生成单元1901可知,所述控制指令中表明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参数信息,由此在将该控制指令发送给第一电子设备之后,由该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对其重心点进行调整,将该重心点移动至该第一电子设备上的第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在三维空间中为不重合的两点。
由上述方案中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六,该电子设备作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相连接,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其第一位置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生成控制指令之后,将该控制指令发送给第一电子设备,由该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控制指令中的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其与该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从而实现对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调整移动。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对一电子设备中的重心点依据控制指令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实现对手写笔中的重心点进行调整,进而对用户使用手写笔时的重力感受进行变换,给用户真实毛笔的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中还包括有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进行显示。此时,参考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
第二位置获取单元1903,用于在所述第二指令发送单元1902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后,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当前的第二位置。
参数指令生成单元1904,用于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表明需要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显示参数进行调整的参数,如调节显示参数中的色度降低或提高、调节显示参数中的轨迹宽度降低或提高。
显示参数调整单元1905,用于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由前文中可知,所述参数调整指令中表明需要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显示参数进行调整的参数,因此,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之后,由所述显示参数调整单元1905依据该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具体的,参考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八中所述显示参数调整单元1905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显示参数调整单元1905可以包括:
目标确定子单元1951,用于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确定目标显示参数。
其中,所述目标显示参数可以为所述显示单元上所显示移动轨迹的目标显示颜色和/或目标显示宽度等参数信息。
参数调整子单元1952,用于调整所述显示单元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的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
其中,所述参数调整子单元1952的实现过程具体可以为:调整其显示单元的移动轨迹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即为,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颜色为所述目标显示颜色,可以为显示颜色变浅;和/或,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宽度为所述目标显示宽度,可以为所述移动轨迹的显示宽度变小,实现模拟真实毛笔写字时,笔迹随着书写时间或书写轨迹的增加颜色渐浅和/或宽度渐小的显示效果,改善用户书写感受,提高用户体验。
参考图2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十九中所述第二指令获取单元190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二指令获取单元1901可以包括:
参数获取子单元1911,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其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原始相对位置及某一时间长后的当前相对位置,或者,该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该时间长内的相对位置变化等,其中,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接近或相接触的相对位置,还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接近或接触的移动位置等。
另外,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该输入参数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接近或接触产生触摸动作,而该触摸动作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
第二判断子单元1912,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1913。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规则是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是否需要对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进行调整的判断结果的一判断标准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规则实现: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或者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对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进行判断。
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1913,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另外,由本申请实施例前文中对移动参数信息的描述可知,所述移动参数信息中包含有:与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相对应的信息,因此,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所生成的控制指令后,所述控制指令中包含需要进行重心点调整的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详细调整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该壳体的第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如图2中所示,其中,参考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二十中所述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191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1913可以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2301,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第三确定模块2302;否则,触发第四确定模块2303。
其中,所述第三调整规则可以为判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中所表明的重心点调整方式及调整距离等信息的标准规则,例如,所述重心点是否需要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或者是否需要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等。
第三确定模块2302,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二指令生成模块2304。
其中,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
第四确定模块2303,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二指令生成模块2304。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第二指令生成模块2304,用于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第二指令生成模块2304可以直接将含有第一移动距离或第二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作为控制指令,也可以对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一移动距离或第二移动距离加以数据封装或成包等操作,生成控制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确定模块2302是指,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2301判断出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表明需要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之后,确定该重心调整参数的过程,即为:依据该移动参数信息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进而触发所述第二指令生成模块2304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一移动距离生成控制指令,此时,该控制指令中表明(或包括)所述第一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
而所述第四确定模块2303是指,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2301判断出所述移动参数信息表明需要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之后,确定该重心调整参数的过程,即为:依据该移动参数信息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向靠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进而触发所述第二指令生成模块2304中依据该重心调整参数中的第二移动距离生成控制指令,此时,所述控制指令中包括表明(包括)所述第二移动距离的重心调整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30)

1.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一位置,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控制指令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一调整规则,如果是,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控制指令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判断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时,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
其中,所述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包括:
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否则,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二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二输入规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驱动组件及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接的配重组件;
其中,所述依据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包括: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移动,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依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将所述参数调整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10.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设置有数据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位置,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单元;
其中,在所述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第二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当前的第二位置;
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包括:
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确定目标显示参数;
调整所述显示单元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的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控制指令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如果是,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
其中,所述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包括:
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否则,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作为第一电子设备其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指令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第一重心调整单元,用于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输入组件的距离为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包括:
信息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第一判断子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一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指令生成子单元;
第一指令生成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令获取单元包括:
指令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判断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时,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生成子单元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第一确定模块,否则,触发第二确定模块;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一指令生成模块,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一指令生成模块,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第一指令生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二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二输入规则。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驱动组件及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接的配重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重心调整单元包括:
驱动控制子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作用于所述配重组件,触发所述配重组件移动,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移动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指令生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重心调整单元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第二位置之后,依据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第一指令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参数调整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其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2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作为第二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设置有数据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心点处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指令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重心调整参数;
第二指令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调整其重心点至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位置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指令发送单元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后,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当前的第二位置;
参数指令生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第二位置,生成参数调整指令;
显示参数调整单元,用于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参数。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参数调整单元包括:
目标确定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确定目标显示参数;
参数调整子单元,用于调整所述显示单元上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的显示参数与所述目标显示参数相对应。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获取单元包括:
参数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移动参数信息;
第二判断子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二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
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与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相对应的重心调整参数。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预设的第一位置对应规则;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输入参数满足预设的第一输入规则。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输入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包括输入组件;
其中,所述第二指令生成子单元,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移动参数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第三调整规则,如果是,触发第三确定模块;否则,触发第四确定模块;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二指令生成模块,所述第一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远离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距离;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移动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调整参数为重心调整参数,触发第二指令生成模块,所述第二调整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重心点向接近所述输入组件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距离;
第二指令生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重心调整参数生成控制指令。
CN201310460514.0A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516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60514.0A CN104516547B (zh)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60514.0A CN104516547B (zh)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6547A true CN104516547A (zh) 2015-04-15
CN104516547B CN104516547B (zh) 2019-03-29

Family

ID=52791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60514.0A Active CN104516547B (zh)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1654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6370A (zh) * 2017-08-31 2019-03-05 夏普株式会社 触摸笔以及使用该触摸笔的显示装置
CN114115558A (zh) * 2021-11-04 2022-03-01 北京钛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触控笔识别方法、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和触控笔
WO2022213936A1 (zh) * 2021-04-07 2022-10-1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书写笔迹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5092A (zh) * 2009-08-11 2009-12-30 北京大业嘉成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毛笔及识别码定位触摸屏
US20100177121A1 (en) * 2008-12-12 2010-07-15 Fuminori Homm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2622104A (zh) * 2011-01-26 2012-08-01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压力感测的电容手写笔
CN102750064A (zh) * 2011-04-22 2012-10-24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手写装置的控制方法和电磁手写装置
CN202854731U (zh) * 2012-08-30 2013-04-03 李锦珠 多用途的触控、书写、清洁笔
CN202879012U (zh) * 2012-10-12 2013-04-17 茆晨阳 多功能笔
CN103164054A (zh) * 2011-12-19 2013-06-19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电容式书写装置
CN103176478A (zh) * 2011-12-26 2013-06-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调整电子设备重心位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77121A1 (en) * 2008-12-12 2010-07-15 Fuminori Homm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1615092A (zh) * 2009-08-11 2009-12-30 北京大业嘉成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毛笔及识别码定位触摸屏
CN102622104A (zh) * 2011-01-26 2012-08-01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压力感测的电容手写笔
CN102750064A (zh) * 2011-04-22 2012-10-24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手写装置的控制方法和电磁手写装置
CN103164054A (zh) * 2011-12-19 2013-06-19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电容式书写装置
CN103176478A (zh) * 2011-12-26 2013-06-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调整电子设备重心位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02854731U (zh) * 2012-08-30 2013-04-03 李锦珠 多用途的触控、书写、清洁笔
CN202879012U (zh) * 2012-10-12 2013-04-17 茆晨阳 多功能笔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6370A (zh) * 2017-08-31 2019-03-05 夏普株式会社 触摸笔以及使用该触摸笔的显示装置
CN109426370B (zh) * 2017-08-31 2021-09-14 夏普株式会社 触摸笔以及使用该触摸笔的显示装置
WO2022213936A1 (zh) * 2021-04-07 2022-10-1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书写笔迹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
CN114115558A (zh) * 2021-11-04 2022-03-01 北京钛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触控笔识别方法、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和触控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6547B (zh) 2019-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44907B2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hysical surface tracking with a stylus device in an AR/VR environment
CN107678542A (zh) 一种指环类可穿戴设备及人机交互方法
KR20130060145A (ko) 수기 입력의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CN106095136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控制智能终端的方法
CN102855648B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170031470A1 (en) Touch pen with color adjustment
CN109432767A (zh) 一种游戏手柄与终端的交互方法及系统
CN103261997A (zh) 用于控制显示的信息的用户输入的装置和方法
CN103782252A (zh) 使用轨迹板输入设备控制显示器上的光标的系统和方法
CN104516658B (zh) 一种单手操作手持设备屏幕的方法
CN102779000A (zh) 一种用户交互系统和方法
CN104898972A (zh) 一种调整电子图像的方法及设备
CN103512528B (zh) 一种利用智能终端进行测量的方法及智能终端
CN104516638A (zh) 音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945088A (zh) 实现终端模拟鼠标操作设备的方法、装置及移动设备
CN104516547A (zh)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309353B (zh) 一种机器人远程控制方法及通信终端
CN106681354A (zh) 无人机的飞行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3927024B (zh) 一种笔式用户界面中基于笔尖与笔身轨迹的命令扩展方法
CN102981504A (zh) 基于Zigbee通信的多机器人队形控制系统及方法
KR20140074833A (ko) 향상된 동적 햅틱 효과
CN106201239A (zh) 一种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122109A (zh) 一种面向三维笔式交互平台的多通道自适应操作方法
CN112882587A (zh) 书写装置
CN102999321A (zh) 毛笔电子画刷设置装置和毛笔电子画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