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5316A - 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5316A
CN104515316A CN201410337379.5A CN201410337379A CN104515316A CN 104515316 A CN104515316 A CN 104515316A CN 201410337379 A CN201410337379 A CN 201410337379A CN 104515316 A CN104515316 A CN 1045153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ressure compressor
refrigerant
export
high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373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雄
杨燕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33737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1531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515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53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它包括低压压缩机、高压压缩机、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冷媒换热器、中间换热器和热媒换热器;低压压缩机出口端依次经过高压压缩机入口端、高压压缩机出口端、热媒换热器制冷剂侧入口端、热媒换热器制冷剂侧出口端、第二节流机构、冷媒换热器制冷剂侧入口端、冷媒换热器制冷剂侧出口端与低压压缩机入口端相连;第一节流机构入口端与热媒换热器制冷剂侧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一节流机构出口端依次经过中间换热器制冷剂侧入口端、中间换热器制冷剂侧出口端与低压压缩机出口端和高压压缩机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能够实现同时供冷供热,同时分别满足用户的冷热量需求。

Description

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属于空调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本发明申请人于2011年6月在《建筑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称为《同时供冷供热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性能研究》的论文,在该论文中,本发明申请人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同时供冷供热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其系统原理图如图5所示,该循环适用于同时有供冷和供热需求、且热负荷大冷负荷小的场合,能够同时满足用户的冷热量需求,其工作性能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看出:上述循环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个特征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该特征温度时,在同一工况下,全热回收循环的工作性能大于上述循环(即:上述论文中所提出的同时供冷供热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的性能;当环境温度大于该特征温度时,在同一工况下,全热回收循环的工作性能小于上述循环的性能;由此可见,上述循环在一部分运行工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制冷设备在同时供冷、供热情况下的工作性能,使其工作性能甚至高于全热回收循环,实现空调制冷设备在同时供冷、供热情况下进一步节能的目的。
但从上述论文中可知,上述循环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根据用户的需要,对空调制冷设备所生产的冷热量分别进行独立调节,而上述论文仅给出了能够实现上述循环的空调制冷设备原理图(如图5所示),而该原理图并不能保证该空调制冷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稳定运行、实现所期望的运行工况、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对冷热量的分别独立调节和控制。
特别是:当工作过程中,用户所需的冷热量发生变化时,上述论文中并未给出在上述循环下随着用户所需冷热量的变化,如何对其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进行调控的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的、能够实现同时供冷供热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的空调制冷设备;以及该空调制冷设备在实现同时供冷供热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的工作过程中,根据用户冷热量的变化,对其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进行调控的控制方法。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低压压缩机(1)、高压压缩机(2)、第一节流机构(3)、第二节流机构(4)、冷媒换热器(5)、中间换热器(6)和热媒换热器(7);
所述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依次经过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高压压缩机(2)出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入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出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入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出口端与所述低压压缩机(1)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入口端与所述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出口端依次经过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入口端、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与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和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
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中间压力传感器(12)、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和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
所述中间压力传感器(12)设置于所述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或者是所述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实际的中间压力;
所述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所述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用于检测冷却介质入口温度;
所述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设置于所述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或出口端,用于调节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流量。
2、一种空调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制冷设备包括低压压缩机(1)、高压压缩机(2)、第一节流机构(3)、第二节流机构(4)、冷媒换热器(5)、中间换热器(6)、热媒换热器(7)、中间压力传感器(12)、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和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
所述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依次经过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高压压缩机(2)出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入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出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入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出口端与所述低压压缩机(1)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入口端与所述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出口端依次经过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入口端、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与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和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
所述中间压力传感器(12)设置于所述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或者是所述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实际的中间压力;
所述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所述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用于检测冷却介质入口温度;
所述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设置于所述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或出口端,用于调节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流量;
其特征是:工作过程中,所述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通过调节流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流量的方法控制中间压力为期望值。
方案2有以下四个进一步改进方案.
方案2的进一步改进方案1是:在方案2中的高压压缩机(2)出口端管道上设置有一制冷剂排气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第一节流机构(3)通过调节其阀门开度的方法,对所述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进行控制。
方案2的进一步改进方案2是:一个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被增设于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的实际制冷剂温度;第一节流机构(3)通过调节其阀门开度的方法,将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控制为期望值。
方案2的进一步改进方案3是:一个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被增设于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的实际制冷剂温度;第一节流机构(3)通过调节其阀门开度的方法,将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控制为期望值。
方案2的进一步改进方案4是:第一节流机构(3)通过调节其阀门开度的方法,对所述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能够实现同时供冷供热,同时分别满足用户的冷热量需求;
2.可以回收利用空调制冷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热;
3.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
4.本发明特别适用于工业和民用领域同时有供冷、供热需求,且热负荷大冷负荷小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6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图1所示是一种能够实现同时供冷供热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的空调制冷设备,适用于工业和民用领域同时有供冷、供热需求,且热负荷大冷负荷小的场合。
图1所示的空调制冷设备包括以下组成部分:低压压缩机1、高压压缩机2、第一节流机构3、第二节流机构4、冷媒换热器5、中间换热器6、热媒换热器7、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中间压力传感器12、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6、低压压缩机1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7、低压压缩机1制冷剂入口压力传感器18和控制器20。
低压压缩机1是容量可调的压缩机,通常采用变频压缩机;高压压缩机2是定速压缩机。第一节流机构3、第二节流机构4为电子膨胀阀;
冷媒换热器5是一个制冷剂-水换热器,用于生产冷冻水;
热媒换热器7也是一个制冷剂-水换热器,用于生产生活热水;
中间换热器6是一个制冷剂-空气换热器,工作时,可以作为蒸发器,从室外环境的空气中吸收热量。
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设置于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
中间压力传感器12设置于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上,或者是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实际的中间压力。
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用于检测冷却介质入口温度;在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方案中,由于冷却介质采用的是室外空气,故工作时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检测的是中间换热器6空气侧的空气入口温度。
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设置于热媒换热器7热媒侧出口端,用于检测热媒换热器7的热媒出口温度;在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方案中,由于热媒换热器7是用于生产生活热水,故工作时,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所检测的是热媒换热器7的生活热水出口温度。
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设置于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或出口端,用于调节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流量;在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方案中,由于冷却介质采用的是室外空气,故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是一转速可调的风机,通常采用变频风机;工作时,通过改变风机电机的频率,对风机的转速进行调控,从而改变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空气流量。具体而言,当风机电机的频率升高时,则风机的转速增大,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空气流量增加;当风机电机的频率降低时,则风机的转速减小,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空气流量降低。
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6设置于冷媒换热器5冷媒侧出口端,用于检测冷媒的出口温度;在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方案中,由于冷媒换热器5是用于生产冷冻水,故工作时,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6所检测的是冷媒换热器5的冷冻水出口温度。
低压压缩机1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7设置于低压压缩机1入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温度。
低压压缩机1制冷剂入口压力传感器18也设置于低压压缩机1入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压力。
工作过程中,控制器20用于对空调制冷设备的控制,根据用户的需要对空调制冷设备所生产的冷热量进行调控,通常采用PLC,例如:西门子S7-200。
图1所示的空调制冷设备中,由低压压缩机1、高压压缩机2、第一节流机构3、第二节流机构4、冷媒换热器5、中间换热器6和热媒换热器7所组成的制冷热泵系统的连接方式如下所述:
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依次经过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高压压缩机2出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入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出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入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出口端,与低压压缩机1入口端相连;第一节流机构3入口端与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一节流机构3出口端依次经过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入口端、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与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和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
上述空调制冷设备在同时供冷供热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下运行时的工作流程如下: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过热蒸气从高压压缩机2出口端排出后,进入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与水进行间接热交换,加热生活热水,制冷剂蒸气放出热量后变成制冷剂液体,从热媒换热器7中出来后被分成两路;第一路制冷剂液体经第二节流机构4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混合物进入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在冷媒换热器5中与水进行热交换,生产冷冻水,制冷剂气液两相混合物吸收热量后,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进入低压压缩机1被压缩成中温中压的制冷剂过热蒸气,再进入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管道;第二路制冷剂液体经第一节流机构3节流后,变成中温中压的气液两相混合物,进入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在中间换热器6中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中温中压的制冷剂气液两相混合物吸收热量后,变成中温中压的制冷剂气体,从中间换热器6出来后,也进入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管道;两路中压的制冷剂在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管道混合后,进入高压压缩机2被再次压缩,至此完成一次同时供冷供热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
工作过程中,低压压缩机1采用改变工作频率的方法,对冷媒换热器5的冷媒出口温度进行控制,也即:对用户所需的制冷量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方案中,由于冷媒换热器5是用于生产冷冻水,故工作时,低压压缩机1是采用改变工作频率的方法,对冷媒换热器5的冷冻水出口温度进行控制。
具体控制方法如下:工作时,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6所检测的冷冻水实际出口水温,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与预先设定的冷冻水出口水温期望值进行比较,当冷冻水实际出口水温大于冷冻水出口水温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提高低压压缩机1的工作频率;当冷冻水实际出口水温小于冷冻水出口水温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降低低压压缩机1的工作频率;当冷冻水实际出口水温与冷冻水出口水温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内时,则维持低压压缩机1的工作频率不变。上述冷冻水出口水温期望值、冷冻水实际出口水温与冷冻水出口水温期望值的偏差值预先都被设定在控制器20中。
工作时,第二节流机构4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或者是冷媒换热器5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在本发明所有实施例所述方案中,如果不考虑低压压缩机1吸气管路的过热,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等于冷媒换热器5出口制冷剂过热度,故对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控制,也可以认为是对冷媒换热器5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控制。对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的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方法一:工作时,低压压缩机1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7、低压压缩机1制冷剂入口压力传感器18所检测的低压压缩机1制冷剂入口实际温度和压力数据,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根据这两个数据,计算出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并与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的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大于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增加第二节流机构4的阀门开度;当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小于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减小第二节流机构4的阀门开度;当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与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内时,则维持第二节流机构4的阀门开度不变。
方法二:`在第二节流机构4出口端再设置一个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冷媒换热器5的制冷剂实际入口温度,另外利用低压压缩机1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7检测低压压缩机1的制冷剂入口实际温度,此两温度数据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根据这两个温度数据,计算出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即: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等于低压压缩机1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7所检测的低压压缩机1的制冷剂入口实际温度减去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冷媒换热器5的制冷剂实际入口温度),并与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的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大于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增加第二节流机构4的阀门开度;当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小于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减小第二节流机构4的阀门开度;当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与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内时,则维持第二节流机构4的阀门开度不变。上述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与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值预先都被设定在控制器20中。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所述的对低压压缩机1入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控制方法也适用于对冷媒换热器5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控制。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3在本发明中的使用有四种方案,分别如下所述。
第一方案
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在此方案下,第一节流机构3又有二种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所述。
方法一:
工作时,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中间压力传感器12所检测的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实际温度和压力数据,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根据这两个数据,计算出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即: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等于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所检测的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实际温度减去中间压力传感器12检测的中间压力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并与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的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大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增加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小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减小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内时,则维持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不变。
方法二:
`在第一节流机构3出口端再设置一个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中间换热器6的制冷剂实际入口温度,另外利用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检测高压压缩机2的制冷剂入口实际温度,此两温度数据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根据这两个温度数据,计算出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即: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等于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所检测的高压压缩机2的制冷剂入口实际温度减去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实际入口温度。),并与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的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大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增加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小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减小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内时,则维持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不变。
上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值预先都被设定在控制器20中。
在实际应用时,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通常被设定为比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高出的一个期望的温差值。该期望的温差值可以是一个固定值,也可以是一个变化值。
工作时,以上所述的中间压力期望值取决于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一般地,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可以被设定为等于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减去一个期望的传热温差。关于中间压力期望值本发明的下文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第二方案
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进行控制。
此时,应在高压压缩机2出口端管道上再设置一个制冷剂排气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工作时,此温度数据被输送给控制器20,与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的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大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增加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小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减小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时,则维持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不变。上述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值预先都被设定在控制器20中。
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的排气温度期望值通常与所使用的润滑油密切相关,一般不超过130℃。
第三方案
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进行控制。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所述。
工作时,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所检测的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实际温度数据,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与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的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温度大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增加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温度小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减小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温度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内时,则维持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不变。
上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期望值、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温度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期望值的偏差值预先都被设定在控制器20中。
在实际应用时,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期望值通常被设定为等于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加上一个期望的温差值。该期望的温差值可以是一个固定值,也可以是一个变化值。
工作时,以上所述的中间压力期望值同样取决于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一般地,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可以被设定为等于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减去一个期望的传热温差。关于中间压力期望值本发明的下文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第四方案
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所述。
在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再增设一个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中间换热器6的制冷剂实际出口温度。工作时,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温度传感器、中间压力传感器12所检测的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实际温度和压力数据,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根据这两个数据,计算出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实际过热度(即: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实际过热度等于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中间换热器6的制冷剂实际出口温度减去中间压力传感器12检测的中间压力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并与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的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进行比较,当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实际过热度大于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增加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实际过热度小于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减小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当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实际过热度与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内时,则维持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不变。
上述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实际过热度与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值预先都被设定在控制器20中。
上述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可以是一个固定值,也可以是一个变化值。
第一节流机构3在本发明中的上述四种使用方案,工作时,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
具体的使用方法是:在使用第一方案时,即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时,同时检测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当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大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放弃第一方案,使用第二方案(即: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进行控制),通过增加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使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降低,同时检测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当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低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同时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过热度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不超过要求的差值时,则放弃第二方案,重新使用第一方案。
类似的,在使用第三方案时,即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进行控制时,同时检测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当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大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放弃第三方案,使用第二方案(即: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进行控制),通过增加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使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降低,同时检测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温度;当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低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同时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的实际温度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期望值的偏差不超过要求的差值时,则放弃第二方案,重新使用第三方案。
同样,类似的,在使用第四方案时,即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时,同时检测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当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大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放弃第四方案,使用第二方案(即:第一节流机构3采用改变阀门开度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进行控制),通过增加第一节流机构3的阀门开度;使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降低,同时检测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实际过热度;当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低于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同时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实际过热度与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的偏差不超过要求的差值时,则放弃第二方案,重新使用第四方案。
工作过程中,由于低压压缩机1是变频压缩机,高压压缩机2是定速压缩机,当低压压缩机1采用改变频率的方法对制冷量进行调节时,中间换热器6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就必须作相应的调控;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采用改变工作流量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入口的中间压力进行控制,从而对中间换热器6从环境中所吸收的热量作相应的调控。
因为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是一变频风机,故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是采用改变工作频率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入口的中间压力进行控制。具体控制方法如下:工作时,中间压力传感器12所检测的高压压缩机2入口实际的中间压力值,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与中间压力期望值进行比较,当实际的中间压力值大于中间压力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降低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的工作频率;当实际的中间压力值小于中间压力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提高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的工作频率;当实际的中间压力值与中间压力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时,则维持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的工作频率不变。
上述中间压力期望值、实际的中间压力值与中间压力期望值的偏差值预先都被设定在控制器20中。
工作时,中间压力期望值取决于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入口温度;在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方案中,由于冷却介质采用的是室外空气,工作时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是中间换热器6的空气入口温度,故中间压力期望值取决于中间换热器6的空气入口温度。
工作时,中间压力期望值的确定方法如下: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被设定为等于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入口温度减去一个期望的传热温差;在本实施例图1所示方案,即: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被设定为等于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获取的中间换热器6空气入口温度减去一个期望的传热温差。
期望的传热温差可以设定为一个固定值预先输入控制器20中;也可以设定为变化值,预先将该变化值的变化范围输入控制器20中,工作时,根据其它运行参数的变化,在变化值的变化范围中,由控制器20运算出期望的传热温差。
期望的传热温差不论是设定为固定值,还是设定为变化值;其数值都与中间换热器6所采用的冷却介质密切相关。当冷却介质为水时,推荐的期望的传热温差A为:8℃≤A<0;当冷却介质为空气时,推荐的期望的传热温差A为:15℃≤A<0。
工作时,利用上述方法可以获得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控制器20再利用该制冷剂饱和温度通过压-焓图,或者是制冷剂热物性计算公式确定出该制冷剂饱和温度所对应的中间压力期望值。
但必须指出的是:对于纯制冷剂,在两相区,由于制冷剂液体饱和温度等于制冷剂气体饱和温度,因此,可以依据上述方法,利用该制冷剂饱和温度通过压-焓图,或者是制冷剂热物性计算公式唯一的确定出该制冷剂饱和温度所对应的中间压力期望值。但对于在两相区存在温度滑移的混合制冷剂,由于制冷剂液体饱和温度不等于制冷剂气体饱和温度,因此,依据上述方法,利用该制冷剂饱和温度通过压一焓图,或者是制冷剂热物性计算公式确定中间压力期望值时,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在利用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以及期望的传热温差,按上述的方法计算出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后,认为该制冷剂饱和温度是制冷剂气体饱和温度,然后控制器20再利用该制冷剂气体饱和温度通过压-焓图,或者是制冷剂热物性计算公式确定出它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压力,设定该制冷剂饱和压力是中间压力期望值。
方案二:在利用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以及期望的传热温差,按上述的方法计算出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后,认为该制冷剂饱和温度是制冷剂液体饱和温度,然后控制器20再利用该制冷剂液体饱和温度通过压-焓图,或者是制冷剂热物性计算公式确定出它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压力,设定该制冷剂饱和压力是中间压力期望值。
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方案中,在热媒换热器7的热水出口设置有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用于检测热媒换热器7的热水出口温度,这一方案常用于循环式热水系统;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具有本发明所述的同时供冷供热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的、多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当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是采用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方案时,通过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所检测的热媒换热器7的生活热水实际出口温度,可以实现工况的切换,从而实现对热水水温的控制。
具体控制方法如下:工作时,在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有生活热水出口水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运行时,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所检测的生活热水实际出口水温,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与预先设定的生活热水出口水温最高值和最低值进行比较,当生活热水实际出口水温大于生活热水出口水温最高值时,对于该多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则进行工况的转换,即转入单独制冷工况,继续制冷,而不生产热水;如果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所检测的生活热水实际出口水温低于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的生活热水出口水温最低值时,对于该多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也进行工况的转换,即转入本发明所述的同时供冷供热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一方面继续制冷,另一方面利用中间换热器6从环境中提取一部份热量,制冷产生的冷凝热以及利用中间换热器6从环境中提取的另一部份热量,在热媒换热器7中都用于生产热水。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它与实施例1图1所示空调制冷设备的区别是:在本实施例图2所示的空调制冷设备中,中间换热器6采用的冷却介质是冷却水,所以中间换热器6是一个制冷剂--水换热器;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中间换热器6冷却水的入口端,用于检测冷却水入口温度;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是一台冷却水泵,且是变频水泵,通过改变冷却水泵工作频率的方法,对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进行调节。
工作过程中,本实施例图2所示方案也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针对图1所示方案所述的控制方法。
当本实施例图2所示方案的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即冷却水泵)采用改变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入口的中间压力进行控制时,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
工作时,中间压力传感器12所检测的高压压缩机2入口实际的中间压力值,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与中间压力期望值进行比较,当实际的中间压力值大于中间压力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降低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即冷却水泵)的工作频率,减少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当实际的中间压力值小于中间压力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提高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即冷却水泵)的工作频率,增加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当实际的中间压力值与中间压力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时,则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即冷却水泵)的工作频率不变,维持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不变。
在本实施例图2所示的方案中,由于冷却介质采用的是冷却水,工作时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是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水入口温度,故在本实施例图2所示的方案中,中间压力期望值取决于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水入口温度。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它与本发明实施例2图2所示空调制冷设备的区别是:在本实施例图3所示的空调制冷设备中,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是一个二通电动调节阀,工作时,通过改变二通电动调节阀的阀门开度的方法,对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进行调节。
工作过程中,本实施例图3所示方案也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针对图1所示方案所述的控制方法。
当本实施例图3所示方案的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即二通电动调节阀)采用改变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的方法,对高压压缩机2入口的中间压力进行控制时,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
工作时,中间压力传感器12所检测的高压压缩机2入口实际的中间压力值,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与中间压力期望值进行比较,当实际的中间压力值大于中间压力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减小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即二通电动调节阀)的阀门开度,减少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当实际的中间压力值小于中间压力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增加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即二通电动调节阀)的阀门开度,提高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当实际的中间压力值与中间压力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时,则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即二通电动调节阀)的阀门开度不变,维持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即冷却水)流量不变。
在本实施例图3所示的方案中,由于冷却介质采用的是冷却水,工作时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是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水入口温度,故在本实施例图3所示的方案中,中间压力期望值是取决于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水入口温度。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它与本发明实施例1图1所示空调制冷设备的区别是:本实施例图4所示的空调制冷设备中,增加了一个贮液器30,用于调节不同运行工况下,空调制冷设备的制冷剂循环流量。
贮液器30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贮液器30入口与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相连;贮液器30低压出口与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相连;第一节流机构3出口端与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入口端相连,第一节流机构3入口端与贮液器30中压出口、贮液器30入口和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之间的管道、或者是贮液器30低压出口和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之间的管道三者之中任意一处相连。
本实施例上述的贮液器30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适用于本发明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所述方案。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它与本发明实施例1图1所示空调制冷设备的区别是:本实施例图7所示的空调制冷设备中,增加了一个贮热水箱52和一个生活热水循环泵55,在贮热水箱52上部设置了一个热水温度传感器50,用于检测贮热水箱52上部的热水温度。
本实施例图7所示方案也可以采用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控制方法,唯一的区别是:生活热水温度的控制方法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具有本发明所述的同时供冷供热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的、多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当热水温度传感器50是采用本实施例图7所示的布置方案时,通过热水温度传感器50所检测的贮热水箱52上部热水温度,可以实现工况的切换,从而实现对热水水温的控制。
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工作时,在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有贮热水箱52上部热水温度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运行时,热水温度传感器50所检测的贮热水箱52实际的上部热水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与预先设定的贮热水箱52上部热水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进行比较,当贮热水箱52实际的上部热水温度大于设定的贮热水箱52上部热水温度最高值时,对于该多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则进行工况的转换,即转入单独制冷工况,继续制冷,而不生产热水;如果热水温度传感器50所检测的贮热水箱52实际的上部热水温度低于控制器20中预先设定的贮热水箱52上部热水温度最低值时,对于该多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也进行工况的转换,即转入本发明所述的同时供冷供热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一方面继续制冷,另一方面利用中间换热器6从环境中提取一部份热量,制冷产生的冷凝热以及利用中间换热器6从环境中提取的另一部份热量,在热媒换热器7中都用于生产热水。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仍如图1所示,但与本发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高压压缩机2是容量可调的压缩机,一般为变频压缩机。工作时,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控制方法也适用于本实施例,而且更进一步的是:工作过程中,本实施例的高压压缩机2还可以通过改变容量的方法,根据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所检测的热媒换热器7的热媒实际出口温度(即:本发明中的生活热水实际出口温度),对热媒换热器7的生活热水出口温度进行控制。
当高压压缩机2是变频压缩机时,本实施例的高压压缩机2是通过改变工作频率的方法,根据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所检测的热媒换热器7的热媒实际出口温度(即:本发明中的生活热水实际出口温度),对热媒换热器7的生活热水出口温度进行控制。
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
工作时,热媒出口温度传感器14所检测的热媒换热器7的生活热水实际出口温度,被输送给控制器20,在控制器20中,与生活热水出口温度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当实际的生活热水出口温度值大于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降低高压压缩机2的工作频率;当实际的生活热水出口温度值小于期望值、且超过要求差值时,则提高高压压缩机2的工作频率;当实际的生活热水出口温度值与期望值的偏差值在要求的范围时,则维持高压压缩机2的工作频率不变。
工作时,上述的生活热水出口温度期望值、实际的生活热水出口温度值与期望值的偏差值预先都被设定在控制器20中。
本发明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所述的低压压缩机1、高压压缩机2中的任意一个或全部、可以采用以下压缩机中的任意一种:涡旋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滑片式压缩机、旋叶式压缩机、离心压缩机、数码涡旋压缩机;低压压缩机1、高压压缩机2中的任意一个或全部、也可以是变容量压缩机(例如:变频压缩机),或定速压缩机。
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热媒换热器7作为制冷剂-水换热器,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容积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中间换热器6除了可以是制冷剂-空气换热器以外,也可以是制冷剂-土壤换热器、制冷剂-水换热器、也可以是蒸发式换热器,另外,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换热器;作为制冷剂-水换热器时,中间换热器6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容积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冷媒换热器5作为制冷剂-水换热器时,通常采用容积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任意一个,或根据需要的其它种类的换热器。
中间换热器6作为制冷剂-空气换热器时,通常采用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翅片一般为铝或铝合金材质,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也使用铜材质。翅片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板型、波纹型或开缝翅片型中的任意一种。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低压压缩机(1)、高压压缩机(2)、第一节流机构(3)、第二节流机构(4)、冷媒换热器(5)、中间换热器(6)和热媒换热器(7); 
所述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依次经过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高压压缩机(2)出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入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出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入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出口端与所述低压压缩机(1)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入口端与所述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出口端依次经过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入口端、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与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和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 
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中间压力传感器(12)、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和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 
所述中间压力传感器(12)设置于所述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或者是所述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实际的中间压力; 
所述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所述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用于检测冷却介质入口温度; 
所述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设置于所述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或出口端,用于调节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流量。 
2.一种空调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制冷设备包括低压压缩机(1)、高压压缩机(2)、第一节流机构(3)、第二节流机构(4)、冷媒换热器(5)、中间换热器(6)、热媒换热器(7)、中间压力传感器(12)、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和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 
所述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依次经过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高压压缩机(2)出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入口端、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第二节流机构(4)出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入口端、冷媒换热器(5)制冷剂侧出口端与所述低压压缩机(1)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入口端与所述热媒换热器(7)制冷剂侧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4)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出口端依次经过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入口端、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与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和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 
所述中间压力传感器(12)设置于所述低压压缩机(1)出口端与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或者是所述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实际的中间压力; 
所述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所述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用于检测冷却介质入口温度; 
所述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设置于所述中间换热器(6)冷却介质侧入口端或出口端,用于调节通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流量; 
其特征是:工作过程中,所述冷却介质流量调节装置(15)通过调节流过中间换热器(6)的冷却介质流量的方法控制中间压力为期望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压缩机(2)出口端管道上设置有一制冷剂排气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高压压缩机(2)出口实际的制冷剂排气温度;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通过调节其阀门开度的方法,对所述高压压缩机(2)出口制冷剂排气温度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一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被设置于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的实际制冷剂温度;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通过调节其阀门开度的方法,将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控制为期望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一高压压缩机(2)制冷剂入口温度传感器(11)被设置于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管道上,用于检测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端的实际制冷剂温度;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通过调节其阀门开度的方法,将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控制为期望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机构(3)通过调节其阀门开度的方法,对所述中间换热器(6)制冷剂侧出口端的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过热度期望值被设定为比所述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高出的一个期望的温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压缩机(2)入口制冷剂温度期望值被设定为等于所述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加上一个期望的温差值。 
9.根据权利要求2、7、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压力期望值取决于所述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压力期望值所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被设定为等于所述冷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13)所检测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减去一个期望的传热温差。 
CN201410337379.5A 2014-07-06 2014-07-06 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45153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37379.5A CN104515316A (zh) 2014-07-06 2014-07-06 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37379.5A CN104515316A (zh) 2014-07-06 2014-07-06 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5316A true CN104515316A (zh) 2015-04-15

Family

ID=52790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37379.5A Pending CN104515316A (zh) 2014-07-06 2014-07-06 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1531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2137A (zh) * 2018-12-18 2019-04-26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水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2137A (zh) * 2018-12-18 2019-04-26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水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682137B (zh) * 2018-12-18 2021-11-05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水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78314B2 (en) Air cooled chiller with heat recovery
CN104329821A (zh) 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101662468B1 (ko) 열원시스템 및 냉각수 공급장치의 제어장치 및 제어방법
CN100494817C (zh) 制冷装置
TWI573969B (zh) 串聯式浮動中介溫度熱幫浦系統
KR101508448B1 (ko) 열원 시스템 및 열원 시스템의 대수 제어 방법
CN107076475A (zh) 用于运行具有接收器的蒸气压缩系统的方法
EP2320164A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hot water heater
CN102466375A (zh) 空调热水两用装置
US2019019552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vaporative heat rejection equipment fan speed control
CN101765749A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10876777B2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ing vapor injection cy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device
CN102713451A (zh) 空调供热水复合系统
CN102725596B (zh) 热泵系统
JP4273493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112325502A (zh) 一种采用变频变内容积比压缩机的蒸发冷空气源热泵及控制方法
CN106500393A (zh) 具有三级离心式压缩机的多联机热泵系统
CN207936537U (zh) 一种空调
CN105758045A (zh) 一种超低温复叠式三联供热泵机组
CN206269418U (zh) 具有三级离心式压缩机的多联机热泵系统
CN102721225A (zh) 高温热泵及其使用方法
CN204787413U (zh) 一种板片蒸发冷凝式冷热水机组
CN104515316A (zh) 空调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iang et al. Research on refrigerant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a multi-functional heat pump system
CN102338503A (zh) 空调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