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2395A -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2395A
CN104502395A CN201510023494.XA CN201510023494A CN104502395A CN 104502395 A CN104502395 A CN 104502395A CN 201510023494 A CN201510023494 A CN 201510023494A CN 104502395 A CN104502395 A CN 104502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rm
bitumen mixture
mix bitumen
sample
gas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234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海年
龚芳媛
卜胤
尤占平
刘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02349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023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4502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23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3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in transportation, e.g. on roads, waterways or railway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其测试装置包括测试瓶、对测试瓶的瓶口进行密封的瓶口密封件、与测试瓶内部相通的检测管和与检测管连接的气体采样泵,检测管内设置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其测试方法包括步骤:一、试样制作;二、浓度测试用加热时间tmax确定;三、浓度测试用试样质量Mmax确定;四、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试验数据P2确定:P2为质量Mmax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在加热时间为tmax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五、二氧化碳排放浓度P确定:P=P2-P1,P1为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本发明能有效测量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且测试结果准确,实现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自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生活时代揭幕。众所周知,CO2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在过去的150年中,大气中CO2的含量从290ppm上升到380ppm。目前,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热拌沥青混合料(HMA)仍然是交通基础建设中的重要建筑材料。HMA的生产是通过加热、拌合矿物骨料和沥青结合料而实现的,为使拌合过程中沥青呈液态,在拌合混合物之前需将沥青加热到150℃~170℃,但高温会引起沥青的迅速氧化并生成高分子量化合物和CO2气体。温拌沥青混合料(Warm Mix Asphalt,简称WMA)的施工温度相对于HMA来说,温度降低了10℃~30℃,从而能有效降低CO2排放量。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使用温拌沥青混合料可使得混合料生产及施工过程中排放的CO2量至少减少40%,但上述CO2排放量的减少幅度都只是粗略估计,现如今还没有提出一种能有效测量温拌沥青混合料CO2排放量的测试装置及对应的测试方法,所测得的温拌沥青混合料CO2排放量数据波动大,测试结果不准确。因此,需设计一种能有效测量WMA的CO2排放量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测试结果准确且实现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投入成本较低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开有瓶口且内部装有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的测试瓶、对测试瓶的瓶口进行密封的瓶口密封件、与测试瓶内部相通的检测管和与检测管连接的抽气设备,所述检测管内设置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所述抽气设备为气体采样泵;所述检测管的一端插装在所述瓶口密封件上且其另一端与气体采样泵的进气口相接,所述测试瓶为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锥形瓶。
上述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检测管与气体采样泵的进气口相接的一端为采样泵连接端,所述采样泵连接端上装有检测管开启器;所述检测管开启器包括旋转手柄和插入所述采样泵连接端内的封堵头,所述封堵头安装在所述旋转手柄的前端。
上述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检测管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范围为100ppm~3000ppm;所述检测管的直径为Φ10mm~Φ20mm且其长度为15cm~25cm。
上述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检测管为德尔格检测管,所述气体采样泵为德尔格手泵。
上述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为由温拌沥青混合料制成的块状试样,所述测试瓶内所装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均匀分布于测试瓶的内侧底部。
上述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瓶口密封件包括盖装在所述瓶口外侧的密封罩、将密封罩绑扎固定在测试瓶上的绑扎丝和由上至下塞入所述瓶口内的密封塞;所述检测管插装在密封塞上,且密封塞与密封罩上均开有供检测管插装的插孔;所述密封塞上开有与测试瓶内部相通的排气孔,且密封塞上设置有对所述排气孔进行封堵的排气孔封堵件。
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测试结果准确的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试样制作:用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制作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
步骤二、浓度测试用加热时间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201、试样装瓶及检测管与气体采样泵连接:将步骤一中所制作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装入测试瓶内,并采用所述瓶口密封件对测试瓶的瓶口进行密封;之后,在所述瓶口密封件上插装检测管,并将检测管与气体采样泵连接;
步骤202、温拌沥青混合料加热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采用加热设备,对步骤201中所述测试瓶内所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采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对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203、检测结果整理:根据步骤202中检测得出的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得出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之后,根据所得出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对所排放二氧化碳浓度最大时的加热时间进行确定,所确定的加热时间为浓度测试用加热时间tmax
步骤三、浓度测试用试样质量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1、试样装瓶及检测管与气体采样泵连接:将步骤一中所制作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装入测试瓶内,并采用所述瓶口密封件对测试瓶的瓶口进行密封,同时对装入测试瓶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的质量进行测量;之后,在所述瓶口密封件上插装检测管,并将检测管与气体采样泵连接;
步骤302、温拌沥青混合料加热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采用加热设备,对步骤201中所述测试瓶内所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进行加热,并采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303、试样质量调整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多次重复步骤301至步骤302,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304、检测结果整理:根据步骤303中检测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得出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关系;之后,根据所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关系,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二氧化碳浓度最大时的试样质量进行确定,所确定的试样质量为浓度测试用试样质量Mmax
步骤四、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试验数据确定:将质量为Mmax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在加热时间为tmax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试验数据,记为P2
步骤五、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确定:根据公式P=P2-P1,计算得出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其中,P1为所述测试装置所处位置处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
上述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制作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时,先在实验室内对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制备,所制备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均与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实际生产方法相同;步骤五中所述的P1为所述实验室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步骤五中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确定时,先对所述实验室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多次测试,并将多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P1
上述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03中进行检测结果整理时,根据步骤202中检测得出的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曲线;步骤304中进行检测结果整理时,根据步骤303中检测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曲线。
上述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02中对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时,需对加热时间为t1、t2、t 3和t3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进行检测,其中t1=0.8小时~1.2小时,t2=1.8小时~2.2小时,t3=2.8小时~3.2小时,t4=3.8小时~4.2小时;
所述测试瓶的容积为1800ml~2200ml;
步骤301中装入测试瓶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的质量为M1;步骤303中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时,需对质量为M2、M3和M4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其中,M1=50g~70g,M2=90g~110g,M3=180g~220g,M4=300g~350g。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所采用的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较低。
2、使用操作简便、测试结果准确且使用效果好,为WMA与CO2排放量之间数据模型的建立提供准确的初始试验数据。
3、所采用的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测试结果准确,能简便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试。
4、实用价值高,在模拟实际工程中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的同时,能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简单、有效地测定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尤其能为温拌沥青低碳环保效应的模型建立提供原始数据,为推广温拌沥青使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简单易行,可为建立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模型提供原始数据,从而精确测定温拌沥青的低碳环保效应。
5、适用面广,能简便、准确测定出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也能有效适用于测定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有效测量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测试结果准确,实现方便。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采用检测管开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试时的方法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气体采样泵;          2—检测管;   3—检测管开启器;
4—密封塞;              5—密封罩;   6—测试瓶;
7—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  8—绑扎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包括上部开有瓶口且内部装有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测试瓶6、对测试瓶6的瓶口进行密封的瓶口密封件、与测试瓶6内部相通的检测管2和与检测管2连接的抽气设备,所述检测管2内设置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所述抽气设备为气体采样泵1。所述检测管2的一端插装在所述瓶口密封件上且其另一端与气体采样泵1的进气口相接,所述测试瓶6为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锥形瓶。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管2与气体采样泵1的进气口相接的一端为采样泵连接端,所述采样泵连接端上装有检测管开启器3。如图2所示,所述检测管开启器3包括旋转手柄和插入所述采样泵连接端内的封堵头,所述封堵头安装在所述旋转手柄的前端。
实际使用时,所述测试瓶6的容积为1800ml~2200ml。所述检测管2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范围为100ppm~3000ppm;所述检测管2的直径为Φ10mm~Φ20mm且其长度为15cm~25cm。
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瓶6的容积为2000ml。所述检测管2的直径为Φ15mm左右且其长度为20cm左右。所述检测管2上设置有二氧化碳浓度指示刻度,且单位刻度为50ppm。
并且,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测试瓶6的容积大小以及检测管2的直径和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管2为德尔格检测管,所述气体采样泵1为德尔格手泵。
本实施例中,所述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为由温拌沥青混合料制成的块状试样,所述测试瓶6内所装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均匀分布于测试瓶6的内侧底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瓶口密封件包括盖装在所述瓶口外侧的密封罩5、将密封罩5绑扎固定在测试瓶6上的绑扎丝8和由上至下塞入所述瓶口内的密封塞4。所述检测管2插装在密封塞4上,且密封塞4与密封罩5上均开有供检测管2插装的插孔。所述密封塞4上开有与测试瓶6内部相通的排气孔,且密封塞4上设置有对所述排气孔进行封堵的排气孔封堵件。
所述密封罩5的上部固定于密封塞4的外侧壁与所述瓶口的内侧壁之间。并且,所述密封塞4为橡胶塞。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孔封堵件为粘贴固定在橡胶塞底部的胶纸。
本实施例中,所述绑扎丝8为金属丝。所述密封罩5为铝箔。
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为对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并指示的变色指示器。并且,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和检测管2组成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
如图3所示的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试样制作:用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制作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制作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时,先在实验室内对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制备,所制备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均与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实际生产方法相同。
并且,所制作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为块状试样。
实际制作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时,在实际施工现场的施工温度条件下,按照实际生产过程的运输方式、停歇时间和放置情况等,制成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这样,所制作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能真实模拟实际工程条件。
步骤二、浓度测试用加热时间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201、试样装瓶及检测管与气体采样泵连接:将步骤一中所制作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装入测试瓶6内,并采用所述瓶口密封件对测试瓶6的瓶口进行密封;之后,在所述瓶口密封件上插装检测管2,并将检测管2与气体采样泵1连接。
步骤202、温拌沥青混合料加热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采用加热设备,对步骤201中所述测试瓶6内所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采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对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203、检测结果整理:根据步骤202中检测得出的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得出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之后,根据所得出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对所排放二氧化碳浓度最大时的加热时间进行确定,所确定的加热时间为浓度测试用加热时间tmax
步骤三、浓度测试用试样质量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1、试样装瓶及检测管与气体采样泵连接:将步骤一中所制作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装入测试瓶6内,并采用所述瓶口密封件对测试瓶6的瓶口进行密封,同时对装入测试瓶6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质量进行测量;之后,在所述瓶口密封件上插装检测管2,并将检测管2与气体采样泵1连接。
步骤302、温拌沥青混合料加热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采用加热设备,对步骤201中所述测试瓶6内所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进行加热,并采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303、试样质量调整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多次重复步骤301至步骤302,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304、检测结果整理:根据步骤303中检测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得出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关系;之后,根据所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关系,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二氧化碳浓度最大时的试样质量进行确定,所确定的试样质量为浓度测试用试样质量Mmax
步骤四、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试验数据确定:将质量为Mmax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在加热时间为tmax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试验数据,记为P2
步骤五、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确定:根据公式P=P2-P1,计算得出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其中,P1为所述测试装置所处位置处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
本实施例中,步骤202中和步骤302中所述加热设备均为烘箱。加热过程中,通过抽气试验进行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步骤202中和步骤302中每次进行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之前,均需将所述德尔格手泵推拉10次左右,以将内部气体清理干净。
本实施例中,步骤201中和步骤301中将所制作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装入测试瓶6内时,所采用的装入方法均相同,均是将需装入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倒入测试瓶6内,并使得所倒入的多块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均匀分布于测试瓶6底部,再用铝箔5裹住测试瓶6的瓶口,并在所述锥形瓶的瓶颈上缠绕一圈绑扎丝8,将绑扎丝8拧紧以确保测试瓶6内空气密封;然后,在测试瓶6的瓶口上隔着铝箔塞进一个橡胶塞,橡胶塞上留有一个能将检测管2插入的插孔;最后,打开检测管2的采样泵连接端上所装的检测管开启器3,并将检测管2的采样泵连接端与德尔格手泵连接。
本实施例中,步骤203中进行检测结果整理时,根据步骤202中检测得出的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曲线;步骤304中进行检测结果整理时,根据步骤303中检测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曲线。
实际测试时,步骤202中对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时,需对加热时间为t1、t2、t3和t3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进行检测,其中t1=0.8小时~1.2小时,t2=1.8小时~2.2小时,t3=2.8小时~3.2小时,t4=3.8小时~4.2小时。
步骤301中装入测试瓶6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质量为M1;步骤303中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时,需对质量为M2、M3和M4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其中,M1=50g~70g,M2=90g~110g,M3=180g~220g,M4=300g~350g。
本实施例中,步骤201中装入测试瓶6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质量为60g。并且,t1=1小时,t2=2小时,t3=3小时,t4=4小时。
实际测试过程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步骤201中装入测试瓶6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质量以及t1、t2、t3和t4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201中进行试样装瓶时,将4份质量均为60g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分别装入4个所述锥形瓶中,并将4个所述锥形瓶在烘箱中分别加热1小时、2小时、3小时和4小时,相应检测得出加热时间分别为t1、t2、t3和t4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根据检测结果得出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即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曲线);之后,根据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对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时的加热时间tmax进行确定。
本实施例中,M1=60g,M2=100g,M3=200g,M4=325g。
实际测试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M1、M2、M3和M4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步骤302中进行温拌沥青混合料加热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和步骤303中进行试样质量调整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时,将质量为60g、100g、200g和325g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在相同的加热温度下加热且加热时间均为tmax,相应检测得出加热时间为tmax时质量分别为M1、M2、M3和M4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根据检测结果得出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与试样质量的关系曲线(即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曲线);之后,根据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与试样质量的关系曲线,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时的试样质量Mmax进行确定。
这样,便获得浓度测试用加热时间tmax和浓度测试用试样质量Mmax
步骤四中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试验数据确定时,将质量为Mmax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装入所述锥形瓶,并在烘箱中进行加热且加热时间为tmax,同时采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对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测试结果为P2
实际测试过程中,步骤四中对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试验数据确定时,也可以不用实际测试,根据步骤304中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关系,对质量为Mmax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在加热时间为tmax时所排放二氧化碳的浓度(即P2)进行确定。
本实施例中,步骤五中所述的P1为所述实验室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步骤五中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确定时,先对所述实验室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多次测试,并将多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P1
并且,对P1进行确定时,通过连续6天测试得出且测试数据保持不变的实验室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作为P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开有瓶口且内部装有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测试瓶(6)、对测试瓶(6)的瓶口进行密封的瓶口密封件、与测试瓶(6)内部相通的检测管(2)和与检测管(2)连接的抽气设备,所述检测管(2)内设置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所述抽气设备为气体采样泵(1);所述检测管(2)的一端插装在所述瓶口密封件上且其另一端与气体采样泵(1)的进气口相接,所述测试瓶(6)为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锥形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管(2)与气体采样泵(1)的进气口相接的一端为采样泵连接端,所述采样泵连接端上装有检测管开启器(3);所述检测管开启器(3)包括旋转手柄和插入所述采样泵连接端内的封堵头,所述封堵头安装在所述旋转手柄的前端。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管(2)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范围为100ppm~3000ppm;所述检测管(2)的直径为Φ10mm~Φ20mm且其长度为15cm~25cm。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管(2)为德尔格检测管,所述气体采样泵(1)为德尔格手泵。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为由温拌沥青混合料制成的块状试样,所述测试瓶(6)内所装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均匀分布于测试瓶(6)的内侧底部。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口密封件包括盖装在所述瓶口外侧的密封罩(5)、将密封罩(5)绑扎固定在测试瓶(6)上的绑扎丝(8)和由上至下塞入所述瓶口内的密封塞(4);所述检测管(2)插装在密封塞(4)上,且密封塞(4)与密封罩(5)上均开有供检测管(2)插装的插孔;所述密封塞(4)上开有与测试瓶(6)内部相通的排气孔,且密封塞(4)上设置有对所述排气孔进行封堵的排气孔封堵件。
7.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测试装置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试样制作:用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制作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
步骤二、浓度测试用加热时间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201、试样装瓶及检测管与气体采样泵连接:将步骤一中所制作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装入测试瓶(6)内,并采用所述瓶口密封件对测试瓶(6)的瓶口进行密封;之后,在所述瓶口密封件上插装检测管(2),并将检测管(2)与气体采样泵(1)连接;
步骤202、温拌沥青混合料加热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采用加热设备,对步骤201中所述测试瓶(6)内所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采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对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203、检测结果整理:根据步骤202中检测得出的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得出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之后,根据所得出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对所排放二氧化碳浓度最大时的加热时间进行确定,所确定的加热时间为浓度测试用加热时间tmax
步骤三、浓度测试用试样质量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1、试样装瓶及检测管与气体采样泵连接:将步骤一中所制作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装入测试瓶(6)内,并采用所述瓶口密封件对测试瓶(6)的瓶口进行密封,同时对装入测试瓶(6)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质量进行测量;之后,在所述瓶口密封件上插装检测管(2),并将检测管(2)与气体采样泵(1)连接;
步骤302、温拌沥青混合料加热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采用加热设备,对步骤201中所述测试瓶(6)内所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进行加热,并采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元件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303、试样质量调整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多次重复步骤301至步骤302,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步骤304、检测结果整理:根据步骤303中检测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得出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关系;之后,根据所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关系,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二氧化碳浓度最大时的试样质量进行确定,所确定的试样质量为浓度测试用试样质量Mmax
步骤四、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试验数据确定:将质量为Mmax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在加热时间为tmax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试验数据,记为P2
步骤五、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确定:根据公式P=P2-P1,计算得出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其中,P1为所述测试装置所处位置处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制作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时,先在实验室内对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制备,所制备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均与所测试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实际生产方法相同;步骤五中所述的P1为所述实验室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步骤五中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确定时,先对所述实验室周侧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多次测试,并将多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P1
9.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3中进行检测结果整理时,根据步骤202中检测得出的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曲线;步骤304中进行检测结果整理时,根据步骤303中检测得出的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加热时间为tmax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随试样质量变化的曲线。
10.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2中对不同加热时间时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时,需对加热时间为t1、t2、t3和t3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进行检测,其中t1=0.8小时~1.2小时,t2=1.8小时~2.2小时,t3=2.8小时~3.2小时,t4=3.8小时~4.2小时;
所述测试瓶(6)的容积为1800ml~2200ml;
步骤301中装入测试瓶(6)内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的质量为M1;步骤303中对加热时间为tmax时不同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时,需对质量为M2、M3和M4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试样(7)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其中,M1=50g~70g,M2=90g~110g,M3=180g~220g,M4=300g~350g。
CN201510023494.XA 2015-01-17 2015-01-17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Pending CN1045023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23494.XA CN104502395A (zh) 2015-01-17 2015-01-17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23494.XA CN104502395A (zh) 2015-01-17 2015-01-17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2395A true CN104502395A (zh) 2015-04-08

Family

ID=52943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23494.XA Pending CN104502395A (zh) 2015-01-17 2015-01-17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0239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0374A (zh) * 2015-12-08 2016-04-20 东南大学 沥青受热及自燃过程中的沥青烟气测定方法
CN106597846A (zh) * 2016-10-24 2017-04-26 扬州大学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温室气体减排量测定方法
CN110687278A (zh) * 2019-10-16 2020-01-14 长安大学 一种沥青混合料碳排放量检测与处理装置及操作方法
CN114839316A (zh) * 2021-02-02 2022-08-0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沥青混合料污染物室内测定装置及测试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04199A1 (en) * 2010-07-06 2012-01-12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Bituminous composition
CN103270104A (zh) * 2010-12-21 2013-08-28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具有降低的硫化氢排放的沥青组合物
CN204346958U (zh) * 2015-01-17 2015-05-20 长安大学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04199A1 (en) * 2010-07-06 2012-01-12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Bituminous composition
CN103270104A (zh) * 2010-12-21 2013-08-28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具有降低的硫化氢排放的沥青组合物
CN204346958U (zh) * 2015-01-17 2015-05-20 长安大学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TTP://WENKU.BAIDU.COM/VIEW/DA425F27CCBFF121DD3683ED.HTML?RE=VIE: "《德尔格压缩空气质量检测仪使用说明书》", 《德尔格公司》 *
HTTP://WWW.VOOEC.COM/TRADE_VIEW/TRADE_DETAIL_20209857.HTML: "《TO 7000 检测管开管器》", 《国际贸易网》 *
RAJIB B. MALLICK ET AL.: "《A laboratory study on CO2 emission from asphalt binder and its reduction with the use of warm mix asphal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
党正霞 等: "《温拌沥青CO2减排效果的室内试验研究》", 《中外公路》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0374A (zh) * 2015-12-08 2016-04-20 东南大学 沥青受热及自燃过程中的沥青烟气测定方法
CN106597846A (zh) * 2016-10-24 2017-04-26 扬州大学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温室气体减排量测定方法
CN110687278A (zh) * 2019-10-16 2020-01-14 长安大学 一种沥青混合料碳排放量检测与处理装置及操作方法
CN114839316A (zh) * 2021-02-02 2022-08-0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沥青混合料污染物室内测定装置及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2395A (zh)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3308438B (zh) 模块化土体渗透性试验仪
CN104849196B (zh) 一种沥青路面渗水系数测定装置及测定方法
CN104777089B (zh) 多场耦合条件下路面材料渗透性测试系统
CN203732408U (zh) 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的测试装置
CN204346958U (zh) 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装置
CN103675242B (zh) 一种混凝土或砂浆体积变形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3604717B (zh) 测量土壤质量含水率的体积置换方法及设备
CN202869938U (zh) 一种常水头土层渗透系数测量仪
CN203519626U (zh) 一种用于变压器油中气体的自动标定装置
CN201763313U (zh) 脉冲中子能谱测井仪刻度装置
CN105258766B (zh) 连续计量气体流量计的测量装置、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CN110658120B (zh) 一种高水压下泡沫改良砂性渣土渗透系数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
CN112964855B (zh) 降雨-蒸发循环并测量土裂隙特性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05203267B (zh) 一种空间挤出常压累积检漏系统与方法
CN103592202B (zh) 测量土壤容重和含水率的体积置换方法及设备
CN216791954U (zh) Micp反应溶液对双重介质土体的运移扩散试验装置
CN109490001A (zh) 一种用于铁矿烧结机漏风率的检测方法
CN205941257U (zh) 一种用于测定沥青密度的比重瓶
CN205808740U (zh) 一种加油机检定装置的计量容器结构
CN209727710U (zh) 精确测定混凝土渗透性的装置
CN212872113U (zh) 一种沥青路面渗水检测试验装置
CN210626270U (zh) 一种快速测定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的装置
CN106644823B (zh) 煤壁涂料的气密性测试装置及其气密性测试方法
CN210198895U (zh) 一种灌砂法密度测定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